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堂教学智慧——兼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2022-09-12

由于社会转型对新时期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在过去基础教育广受诟病之后历经无数调研并参考美、英、加、法、德、日、韩、澳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后出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正式宣布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端。同年7月以后,《语文课程标准》等学科教学标准及纲要相继出台。一场力图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上的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实验并逐渐演变成各种形式的教学变革和模式创新。

一、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先简单谈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可以定义为“六大改革”:改革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的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改革课程评价考试过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归纳起来就是强调课程价值的多效化、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课程实施的自主化、课程评价的多维化。而这一切均统一于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围绕这个目标,各地区和学校纷纷展开各种形式的尝试,创新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模式。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智慧

相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而言,学科课程标准显然是对总目标的具体诠释,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都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既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更是新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故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是有责任的。由于课改目标既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也反映出对受教育者人格的高度尊重,我们就很容易了解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学生所欢迎的教学,也就容易评判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堂必然要有教学的智慧:

1、职业智慧——做一个顺应潮流的教师。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必然要顺应社会对职业的价值调整,教育是特殊行业,教师更应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重新定位而主动调整自己。智者看问题高瞻远瞩,立足长远,能够懂得改革的必要性和前景,智者更能理智地改变自己。所有改革首先都是观念的改革,固执和守旧是改革的死敌。别说早已自成风格的老教师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包括很多年轻人在内,改革并未真正意义上触动其灵魂。在大学校园里,他们被灌输的有太多传统教育的色彩,教学成绩的压力和习惯作法的“相对保险”都使得改革迈开步伐并不容易。而更为可怕的是,许多教师并未真正意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没明白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有意识甚至是潜意识中,教师的认识都无法认同新型教育。如有老师就不愿意放弃“师道尊严”,也无法理解学生不逼也能学习,在教育目标上,将学生发展片面理解为成绩的提高;在师生关系上难以做到平等。没有对学生作为能动个体的应有的尊重,一切的改革也只能是空谈。

在智者看来,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太多的先天因素。故教育除唤起其智力觉醒外,更多的应该是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关照,包括“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预见,在智力因素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起到何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这种观念也表现在教学的环节中,传统的备课已延伸到“备学生”的范畴,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挖掘和发现瞬间的生成性课程资源,照本宣科式的“教书”正在被“教学生学”所取代。

除了教师角色转变以外,更为核心的转变应该是评价体系的转变。这牵涉到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价值相互妥协和认同。迫于社会压力的应试教育的确走向了泯灭人性的极端。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内涵远远大于考试分数的评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合作竞争意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等均为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

正是由于有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了科学评价人性的观念,教师和学校“唯分至上”的思想才有可能得到改变,尽管这个现实至今仍然未能根本改变。

2、生存智慧——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

教育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旨归,教育的真义是使人幸福。这里的人生价值和人的幸福,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的。而多数情况下,教师的幸福往往又建立在学生的“幸福”基础上。教书育人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在教职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师角色转换、工作方法、价值观念等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教师要学会生存,就应该寻找职业的幸福感。

教师幸福感的追寻需要社会和教师共同努力。就社会而言,重新认识教师“圣化”形象;秉持合理的教师角色期望;正视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有助于职业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优化教师职场环境,保障职业生涯中的正当权益。就教师自身而言:克服职场病态,形成追求人生幸福的积极态度;完善自身心性素养,形成属于“我”的幸福尺度;领悟职业使命的真谛,引领学生走向幸福人生;追求“自我实现”,体现生命价值。

3、教学智慧——做一个有灵气的教师。

在无法改变大班额的前提下,教师对数十人的有效调控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维护教师权威达到临时压制的效果,但有经验和智慧的教师就能收发自如,张弛有度。明白学生个体差异性以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严的管教会使学生厌烦,但过分的信任也将会使班级管理陷入混乱,教师引导者和朋友的身份也会迷失,课堂教学目标极难达成。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抓住课堂的“兴奋点”,抓准学生兴趣与预设目标的联结点,有效地调节和掌控课堂的节奏。教师应当具有一些工作的智慧:

(1) 教师的教育智慧首先反映在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取舍上。什么样的课才能算是好课?德国体育教学专家海克尔教授评价好的体育课是学生“出汗和笑”;那么什么是好的学呢?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 (也称现有发展区) ,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 (也称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学。

根据他的观点,在教与学上,他强调“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反对课堂教学中的“齐步走”现象。对此,有智慧的教师必须学会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懂得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新的课堂必须是学生的课堂而非教师的课堂。教师满堂灌的作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就要学会闭嘴。故有人也将现代教师的艺术称作“闭嘴的艺术”。在如何取舍教学内容上,教师就应当在讲与不讲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通常情况下,教师应注意“三个不讲”和“三个必讲”:学生已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也不会的不讲;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难之处必讲。做到这样,既可避免出现学生厌烦的满堂灌现象,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得到锻炼。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2) 教师智慧还表现为教师需要巧妙隐藏自己的教学意图。当学生已经反感“今天我们学习……”、“请同学们翻到第35页”等千篇一律的开场白时,课堂教学效果预期必然大打折扣。有智慧的教师能将一个乏味的话题引入崭新的天地或者能够在学生接触到教材之前就已经被其他关联内容吸引住了。而他们的共通之处也许都在于能够巧妙地隐藏自己的教学意图,这已经一种教育的艺术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要达到“有意而为,无意而成,真水无香,教育无痕”的境界。而要做到这些,没有对课程资源、课堂环境的整体掌控、对受教育者心理的高度关注是不可能实现的。

(3) 教师智慧还可以表现为教学情景的巧妙设置。教学情景可以包含情和景。“情”能营造情感气氛,形成学生学习意向,“景”则能提供认知背景,促进意义升华。一位德国学者说过:“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它们全部吸收了.”一位数学教师讲“追逐问题”不是首先讲概念 (学生很反感) ,而是通过视频播放一段F1赛车的录相,由于其形象、动感、鲜艳、视听效果佳等原因直接就把学生注意力抓住了,不用讲概念,学生已经明白什么叫住“追逐”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深得学生喜欢,也是同样的道理。很显然,调动多种感观参与事物的认知完全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尽管多媒体辅助教学受到的指责和他的优点一样多。

(4) 教师智慧还可以表现为对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巧妙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由于其非预设性特点,教师对其既爱又怕。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程序和按部就班,师生关系严重不对称,教师打压学生奇思妙想的行为非常普遍。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里就有先生拒不回答我什么是“怪哉”的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的创新观点和奇思妙想并不是一件坏事,有智慧的教师就善于抓住这种转瞬即逝的临时教学资源 (即生成性教育资源) 并加以巧妙利用。有教师在教“分数的意义”结尾时就提问“这节课,哪些同学发言了?请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我请还没发言的同学来回答”,“刚才发言的这位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我们全校有1576名学生,他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全市有3200万人口,他又占几分之几?全国有13亿人口,全世界有50亿人,他又各占多少? (分别指名没发言的学生回答) 。为什么同样是一位同学,你们说的分数却一直在变?现在发言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没发言的又占多少?教师的智慧在于他既给坐了将近一节课冷板凳的学生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借此了解了学生的新知掌握情况,而且还使全体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比教师自己总结教学内容不知强多少倍!

(5) 教师智慧也应该表现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事实上,问题也是一种情景,但因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极为常见且频繁,完全能够充分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和应变之道,故有必要单独谈谈。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常常出现如下一些误区:满堂问、明知故问、一问即答、抢答或齐答等等,都是常见的不当提问。其中满堂问、明知故问、一问即答大多是些没有思考价值的假问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师问题一出,马上进行小组讨论。看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如果没有个体的深入思索,学生的回答不是过于肤浅就是流于模仿,而且由于没有自己的思维成果,学生也不会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也难怪小组讨论时各唱各的调了。因此,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空,要知道思维的独立性也是创造性人才的特征之一。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课堂提问及学生的回答呢?重庆市教科院唐果南教授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也体现“六性”,即:针对性、新颖性、挑战性、开放性、适切性。有智慧的教师非常善于设计能达成预设目标的课堂提问,这需要揣摩学生心理,更需要清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避免“老生常谈”,更要杜绝“惩罚式提问”。在处理学生回答时,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而切忌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回答;尽量地让学生得出回答,而教师不宜越俎代疱。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考一步一步地深入。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九个年头, 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师不能再拘泥于死板的篇章和陈旧的八股, 在转变观念的同时, 教师凭借自己的智慧是可以为自己创出一片新天地的。职业智慧, 生存智慧及工作智慧都应该归因为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 享受改变带来的成功。而这, 正好就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课堂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 《发展心理学》-维果茨基[苏联].

[2]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马克斯.范梅南[加].

[3] 《新课程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唐果南, 重庆市教育科学院.

[4] 《论教师幸福的追寻》-曹俊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清水混凝土墙施工工艺下一篇:浅析市政工程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