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2023-02-09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高校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大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不论何种课程的教学都应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加强自我学习能力, 提高知识能力水平, 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将教学活动从传统、狭隘的教室课堂中解放出来, 扩展到整个校园乃至校园之外, 注重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一、高校教学现状

就目前来看,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 高校课堂的教学现状都不容乐观。从学生角度来看, 在课前, 普遍缺乏对即将讲授课程的预习。在课上, 课堂参与度极低, 呼呼大睡, 沉迷手机, 交头接耳等现象屡禁不止, 即便部分认真听课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愿发言、不敢发言。在课后, 时间往往又被睡懒觉、玩电脑、搞活动等事项所占据, 根本无暇也不愿温习课堂知识。从教师角度来看, 不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难以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活动, 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氛围的欠缺, 无法激发教学热情。教师教学热情的不足导致学生对课堂的进一步反感, 学生的反感又导致教师教学热情的再次降低, 最终形成教学恶性循环, 教学质量一降再降。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学方式单调而无趣。虽然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 教学观念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丰富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趣味性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依旧比较传统, 教师仍以三尺讲台作为核心乃至唯一的授课地点, 教学器具依旧局限于粉笔、黑板和PPT, 教学方式依然是单向灌输。这样传统又单调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亟需建立一种新颖的, 可以将时代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二是师生间信息沟通不畅。就目前而言,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发生在课堂上, 课前和课后交流几乎为零。这导致学生课前不知道老师将在课堂上讲授什么知识, 教师课后不知道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教学活动极为盲目, 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 研究表明, 快速实时的学习成效反馈能让学生及老师得到一种成就感或激励感, 进而激发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教师更好的授课。然而由于信息沟通的不畅, 教师无法从学生那里及时得到教学反馈, 学生也无法实时了解自己学习成效如何,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激情会日渐消减。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打通师生之间信息交互的渠道, 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和快速反馈显得尤为重要。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混合式教学最早源于国外, 目前主要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应用模式、内容要素、课程设计以及混合式学习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1]。例如, Garrison教授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混合式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形式, 并介绍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混合式教学形式[2]。2009年, 美国教育部网站上发布的一项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在诸多学习形式中, 混合式学习是最有效的方式, 传统的单纯面对面教学则最为低效。英国“高校信息系统协会” (UCISA) 的调查数据也显示, 英国高校的信息化教学中, 混合式学习占比最高, 达50%, 完全在线学习比例则最低, 仅为4%[3]。因此, 专家预测在2020年之前, 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中的大部分课程都将以混合学习的形式存在[4]。

2003年, 国内的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倡导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此后, 刘志文[5], 黄荣怀[6], 汪琼[7]等学者都陆续对混合学习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混合学习的设计方法与要领。也有不少学者从技术工具的角度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认为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工具 (如微信、聊天室、QQ、MSN、BBS) 进行更深层次的课堂互动。如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微软开发的“微弹幕”, 可借助“微信平台”实现课堂的实时互动。

雨课堂是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由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王帅国在其文章中介绍了该软件系统、特点和优势, 重点指出了它的5个功能要点[8]。本文亦基于雨课堂的工具, 以《运营管理》为试点课程, 对教学全过程的数据化、智能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 课前的课件推送

针对该课程, 建立了完整的课件库, 并在每次课前将相应的课件推送至学生手机端。学生的预习情况可进行实时统计, 对于课件中不懂的地方不仅可以进行标记, 便于老师上课时进行针对性讲解, 也可留言给老师, 由老师进行在线解答。

(二) 课中的互动组织

课中的互动组织包括“扫码签到”、不懂标记、弹幕、随机点名、随堂测试等环节。上课前的“扫码签到”使课堂考勤管理的效率更高, 课堂出勤的考核更加客观、详细;不懂标记使老师能实时掌握课堂教学效果, 并据此调整授课重点, 提高教学针对性;课堂弹幕的开启, 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使传统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随机点名让课堂提问更客观, 提高了趣味性;随堂测试能快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是过程化考核的重要体现。测试结果随堂公开, 对于错误较多的题目, 老师重点讲解, 实现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三) 课后的数据统计

得益于整个教学活动均在平台上开展, 因此所有的教学数据均被留存下来, 形成完整的教学痕迹资料, 包括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出勤、课堂互动、随堂测试等。这些数据可以进行下载、分析, 分析结果一方面将作为过程化考核的依据, 另一方面也将作为老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依据。

三、雨课堂应用评估与总结

为了更好的评估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雨课堂的应用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程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应用效果的反馈调查。结果表明, 超过90%学生比较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92%的学生认为借助雨课堂实施的混合式教学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有较大帮助。77%的学生感觉到在该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雨课堂的诸多功能应用中, 课件的课前推送、随堂测试并实时出结果、“扫码签到”以及对不懂知识点的标注功能被认为是最有用的几个功能, 其中课件的课前推送获得了85%以上学生的认可。综合来看, 依托雨课堂, 一方面打通了师生信息交互的通道, 可以让教师从容、灵活地开展“双通道教学” (即“同步”和“异步”两条师生交流通道) , 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可以选择其最适宜的通道得以开展。另一方面, 雨课堂覆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个教学活动环节, 因此课程的全部教学数据得以采集, 能够客观、全面的还原“教”与“学”的全过程, 为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摘要: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大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如何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 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高校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已有研究成果, 将雨课堂在运营管理的课程中进行了应用探索。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雨课堂,运营管理

参考文献

[1] 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0:2.

[2] Randy Garrison, Norman D.Vaughan.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Framework,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M].San Francisco:John Wiley and Sons, 2007:71-83.

[3] Browne, Roger Hewitt, Martin Jenkins and Richard Walker, 2008 survey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UK[M].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formation systems Association.2008.

[4] 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2 (275) :96-97.

[5] 混合式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6] 跃良, 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6:1.

[7] 网上教学成功四要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

[8] 王帅国.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 2017 (5) :26-32.

上一篇:桂北红七军小长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全州炎井温泉景区为例下一篇: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