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2-09-10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了时代的需要。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生活中又到处存在着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概念、性质十分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时, 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采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使学生在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起着重要作用。

一、巧用生活实例, 设置悬念, 激发主动参与

教师在教授新课前, 要借用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 提出有关的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如教学《大数的比较》, 课本中出现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等省的面积, 让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去发现谁大谁小, 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所以, 学生便会积极参与,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实践操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实践。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 喜欢活动。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 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 利用学具, 减缓学习坡度, 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极大地减少了缺陷, 增加了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角》的时候, 认识钟表, 分针与时针所组成的夹角60°, 90°, 180°, 360°, 我们可用学具钟表来思考, 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建立在形象感知之上, 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主动获取知识, 大大提高了学习目标达成度, 大幅度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拓展主动参与空间, 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 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内容时, 让学生回家找一些实物或手工制作一些学具, 并作记录;学习《直线、射线、线段》时,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学习《统计》后, 让学生统计出全校女生、男生人数;各种兴趣小组的学生人数;全班人的平均体重等, 并用图表示出来。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启发学生思考并自我领悟新知,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且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服务,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课堂教学改革下,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操作,学以致用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模式变革与优化下一篇:论人工智能对物流从业者的冲击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