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探究----课题实验总结

2024-04-27

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探究----课题实验总结(共6篇)

篇1: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探究----课题实验总结

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探究----课题实验总结

---------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骄傲。本次校本研究活动中倾注我课题组三位老师的心血,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总结归纳出了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教材的潜在内容上去寻求教学的情趣。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通过探究教材内容的精妙之处去吸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趣。

2、从教师的内在因素去寻求教学的情趣,创设语速、语调的美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3、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的内心充满着喜悦,使他们体验到上课的愉快,体验到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欢乐,从而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们能感受到,课堂的成功离不开情境创设的成功“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的确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情境创设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如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断,用谈话的形式恰如其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好胜心,从课堂上周边的人和物导入,从课题解读中入手。从儿时游戏中玩起,总之情境创设手法多样,形式多校,我们教师在运用时应注意:

1、情境创设要为后面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服务,情景创设要有价值。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恰当的手法,经常变换模式。

3、把握情境创设时间,不要喧宾夺主,以5分钟左右最佳。

当然这一些仅仅是我们课题实验组的一点微薄的收获,请专家、各位同行们多批评指正。

篇2: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探究----课题实验总结

结报告

《新课程农村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宁都县第四中学 何宁东本课题的计划研究时间是2010.11—2012.12,由于课题组成员积极工作,学校大力支持,各项具体任务完成得较好,因此申请2012年3月结题。在课题实施研究期间,学校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组严格按预定方案执行研究工作,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践研究,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研讨、积累、反馈、再实践、再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经过两年的克难攻坚,形成了一批反映化学教学探究设计,实验改进的论文、活动方案设计、课件等。初步建立了宁都四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课堂的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案。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均已完成,研究初见成效,具备了结题的条件。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化学课程改革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自主探索知识。纵观现今化学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条分缕析,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2.课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认为:人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只有人这一主体的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2)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实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获得新知的基础上。(3)素质教育理论。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在实验与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反复论证和实践,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发现问题。(2)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研究、开发农村化学实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验构建化学原理,获得认知未知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达到:(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基本理论, ,获得验证有关的化学知识的实验技能;(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与化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通过化学实验来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问题的水平;(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科学,注重实践,认真负责,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广泛的资料阅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修养,使自己朝着研究型的教师迈进,另一方面,可以以这些成熟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到有章可循,不“盲目行动”。继续地探索更多的途径,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有所突破,也为今后的课题研究积累经验。

2、行动研究法:

除了结合新课改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外,还可以结合各种活动,使课题研究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可以在一线的教学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反过来促进课改往更深更广处推进。

3、经验总结法: 根据确立的步骤选择进行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的情况和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找到其中的规律。当然这其中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模式,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具体情况不同,具体的操作模式也不同。在课题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才是值得去推广传播的。同时,在课题的每一个研究阶段,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更好的展开。

六、课题研究和实践情况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0.09-2010.10)(1)成立课题组:(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年级:(3)申报立项:(4)召开课题论证会。

2、实施阶段(2010.11-2012.9)第一阶段(2010.11-2011.4)(1)组织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2)制定各主、子课题研究计划,开展研究;(3)对课题的各项资料建档。(4)主要工作:由何宁东老师带领本组老师进行探索,熟悉操作流程和数据的采集分析,让本组老师达到独立熟练运用的程度。第二阶段(2011.5-2012.9)(1)深化课题研究;(2)组织有关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由学生亲自操作,采取典型示范——成立培优小组——班级演示实验——班级分组实验等步骤,逐步扩大和推广,使其迅速为教学服务;(3)阶段评价,汇报工作;(4)形成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

3、总结阶段(2012.10-2012.12)总结课题,完成课题的各项工作。

七、课题研究成绩和收获理论贡献1.弄清楚了影响农村化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有老师的理念问题,农村学生的的表现欲弱。学校的实验硬件配备不到位的问题,学校对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的认识问题,老师的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当今会对学校的评价问题等2.探索出一整套评价在农村中学开展化学探究教学的评价体系。3.设计开发了许多适合农村中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案例4.对教材上部分实验进行创新改进,使之更适合农村探究式教学的需要实践意义

1、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教师能力通过研究课题,我校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由被动的“教书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研究者,成为了研究的主体,集研究者与成果应用者的双重角色于一身。我们的老师在以下方面的能力增强了:(1)目标意识增强了,让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态度方面的相关发展目标得以达成。(2)发展的过程意识增强了。教师心中装有学生,眼中有了学生,能尊重学生需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大胆交流,主动表达。(3)主体意识增强了,教师能将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实践,主动发展的场所和机会,引导学生探索,启发学生思考。(4)教育环境意识增强了。和谐的教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主题实施的关键。

2、拓宽了评价途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采用实验探究、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时候,我们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由此建立起他们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采用小组竞赛、对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探究式教学主要以实验为载体,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成员不但圆满演示了教材上的各个实验,还创造条件增加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探究实验。并且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组织学生发挥所长,进行自我实验研究。有了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普遍高涨,化学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自我钻研的劲头逐渐足起来了。有的学生还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家庭小实验,这非常可贵。

4、加快了教研步伐,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课题组成员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研意识,提升了业务水平,并带动学校全体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2012年课题负责人何宁东老师被评为省第二批中学化学学科带头人,课题组成员钟辉生老师被评为省第二批中学化学骨干教师,2010-2013年三年期间,不断地将课题成果总结成论文,一共有29篇推广价值 :本课题从调研无效和低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的表现及成因和发展可能性入手,精心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探索和尝试提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构建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以及以教材中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化学实验、失败的化学实验等为实验教学突破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形成了 “问题——实验事实——结论——应用” 为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现实意义。

八、课题研究工作中的不足、困惑与努力方向、由于学生受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问题意识的局限,对问题探究往往存在失误和偏差,甚至产生逻辑性错误,制约了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进行。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形式,70%的中等程度的学生还是等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这些学生在思维习惯上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对学习缺少应有的渴求。再有,由于高考升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往往偏重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对中下等学生缺少足够的关注,当教师提出一个设问时,不同程度的学生感觉是不同的。好学生觉得适合时,差学生觉得很难,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差学生觉得适合的问题,好学生又觉得是在耽误时间,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探究式学习虽好,但费时。有超过一半的差生不敢怀疑教师、书本,甚至包括资料上的答案,说明这些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习惯于教师讲坐等现成的知识,特别是不习惯于自己对知识的探究、归纳、总结和反思。

1、缺乏证伪制约探究活动的体验的研究求证是探究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探究的是人类已经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一般教材、教师所理解、认同、实践的探究结论,表面上看仿佛是从事实得出规律的,事实上只是一种表象性的探究学习。对假说的求证过程不能变为纯粹的证实过程,加强证伪,从反面去获得真知,反会带给学生更深刻的体验。

2、教师引导不当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的研究探究式教学关注如何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放在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地位。教师引导不当,就会设定框框,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好的一套去运行,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3、时空的限制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的研究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课堂探究活动受阻的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我们大概算过进行一节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同内容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的1.5倍左右。主要原因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内容的问题性,以及教师控制力的减弱,使得探究时间拖长。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赶时间,在探究的课堂上就迫不及待地完成探究的整个任务而放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其次由于教室是探究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限制了探究的空间,也制约着探究的深入进行。

九、对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制约因素的实施对策

1、从实际出发构建探究框架,消除探究的基础障碍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我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中、上等的学生喜欢和欣赏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能较快地适应这种教学形式,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才能,并能在一种满足感中得到能力的提高。而较差的学生思维上存在着较大的惰性,因而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也较为缓慢,所以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根据学生群体水平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探究式教学。如对盐类的水解规律的探究,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教法(1)实验引入:用ph试纸测醋酸钠溶液的ph,得ph大于7。(2)提出问题:为什么醋酸钠溶液呈碱性?(3)组织讨论: 醋酸钠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4)初步总结:运用电离平衡知识,总结出弱酸强碱盐水解的本质和特征。(5)提出问题:氯化铵能否水解?(6)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7)启发类推: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弱酸弱碱盐又怎样?第二种教法(1)学生实验:测出给定的九种可溶性盐溶液的酸碱性。(2)数据分析:将九种盐按它们溶液的酸、碱、中性加以分类,并找出它们的规律。(3)理论探索:看书或讨论找出各种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4)总结规律:总结盐类水解规律,(5)验证假说:测定醋酸铵、碳酸铵溶液的ph。两种教法比较,都按探究思路组织教学,但探究程序和体系不同。第一种教法偏于接受性探究,思维的发散控制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这对于落实基础,严格按照教材体系学习较为有利,适合于层次不高的学生。第二种教法偏于完全性探究,学生按照科学方法论去从事学习,在否定与肯定地不断较量中,逐步完成了探究任务,思维量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但对于层次较差的学生不一定有利。

2、处理好证实性实验与证伪性实验,增强探究的体验性在探究式教学中,除了证实性实验外,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证伪性”实验,使学生发现一些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因素和问题,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曲折。①“否定性实验”证伪,如:S2-、NH4+均能水解,两者能否大量共存?多数学生认为难以共存,因水解相互促进,要生成H2S和NH3,但实验结果证明这一判断是错误的。②用“失败性实验”证伪,如在上苯酚与溴水反应时,故意往稀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边加边振荡,看不到白色沉淀。实验为何失败,激起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教材中可利用的易失败的实验还有很多,如做银镜实验时滴加氨水过量;证明蔗糖水解产物时,没有用NaoH中和多余的硫酸等等。失败实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对成功实验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所需具备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3、以课题组织探究式教学,发挥探究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每步探究让学生先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作用旨在突出一个“导”字,即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课题式教学模式为: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在教学中以课题为任务,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整体任务下的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教师设置学习的重点,向学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而不代替学生思考;提供信息,补充知识,而不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质疑、探究、创新。例如:[提出课题]: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请设计实验测定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汇总学生的实验思路和步骤。[发现问题]:(1)如何做到加入的试剂已“足量”?(2)如何得到纯净的沉淀?(3)干燥沉淀时能不能用烘干的方法?[解决问题]:(1)可以往上层清夜中滴加沉淀剂,判断沉淀是否过量。(2)沉淀称量前必须过滤、洗涤、干燥。(3)BaCO3、MgCO3、AgCl受热要分解,故不能烘干。[总结评价]: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以课题组织教学,教学设计没有明显的暗示,释疑解难的过程变成了先试后导的尝试探究,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激励和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欲,使学生的学习更自由、更富有个性。

4、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探究,消除时间空间障碍为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获得认知和情感体验,积累方法和经验。我们在内容上选择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进行探究,核心内容的探究点不一定是教材上现成的知识条目,可以是围绕立足基础、针对主干内容提炼过的拓展性知识。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和能力。我们也采用其它方法来跨越探究的时间障碍,解决的对策有:①把两个课时合并到一起来完成探究式教学。②把复杂的探究课分段设计,分解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去完成,放弃它的连续性。③简化课题引入、复习提问等辅助教学,安排其余简单内容课余自学。我们还采用不完全探究的方法,就是可以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学生探究的场所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教师放手让学生课外去自主探究,学生探究的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等不限定的场所,也可以是互动的交往空间和协作空间,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和总结。

5、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合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指导,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程序逐步形成课堂探究教学模式:(1)、创设情景,诱发探究创设情景,诱发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是探究性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我们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①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景。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整实验顺序,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创设探究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Na2O2的性质教学中,先做一个”棉花滴水着火”的实验,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究竟加了什么物质? 师生共同分析:棉花着火是因为反应放出了热量,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所加物质是Na2O2, 教师引导:那么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来检验?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展开讨论 ,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变的浓厚,而且探究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②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景。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利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以便培养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实践性,例如:在学习白磷的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在二战期间,美国有个侦探小分队发现在一深山里有个隐蔽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十天内摧毁这军火厂,结果小分队只用十几只老鼠在其背上涂了些液体就完成了任务。阅读完之后提出问题:老鼠背上涂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它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看了这个故事会非常惊讶,很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学习磷的性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这种问题情景是由知识的实际应运创设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创设探究情景。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找到知识间前后的逻辑关系,然后以此作为生长点设计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情景。如在“苯酚”的教学中,为了探究苯酚的性质,先让学生复习有关醇的知识然后再设问:羟基与烃几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醇,那么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否还是醇?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属于什么类别的化合物?其官能团与醇类相同吗?其性质如何?与醇类有何区别?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以探究苯酚的性质。这样一系列紧密联系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会认真地去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进而的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发展。

④通过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探究情景。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争议是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冲突的结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在化学课堂上创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教学.例如:探究乙烯的性质时将乙烯通入溴水后,溴水褪色。于是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乙烯的作用而使该水褪色,但少数同学回答却是不一定。原因是制取乙烯时产生的副产物so2也可溴水褪色。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2)、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并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在学习双氧水的化学性质时,首先让同学们观察样品,分析H2O2的化学式,并结合已经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相类似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去推测H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然后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推测结果进行归纳,H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同学们根据推测的性质,独立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去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在听取完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结果,以及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后,由老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原因,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或提出新的研究方案和结论,并共同讨论,以完善实验探究结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给同学们留下新的问题,以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已经学习了H2O2的一些化学性质,它还有其他化学性质吗?那它的分子结构又是如何?我们工业上如何制备?它有哪些用途?课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继续去探究以上问题,可以去查阅相关文学资料,或者通过上网了解相关知识。”(3)、利用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在管理、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创造的空间,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利用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积极、和谐的环境框架。①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在探究过程中,提问时多采用开放或试探性语言;引导时多用鼓励或协商的语言。例如“你回答得很好,但答案不是固定一种,大家各抒己见,说错了没关系”,“你说得很好,能否阐述自己的理由”等。②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创设真实、生动、有趣、开放的教学情境,精选生活问题,将学习内容融入现实生活的广阔背景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直观电教媒体,使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③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课堂管理中,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4)、通过师生对话,鼓励学生探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教师真诚的倾听,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使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都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很远时,也不给予绝对地否定,把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适当给予启发,适当“拉一把”,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篇3: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探究----课题实验总结

基于以上教学模式, 我在学法指导上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揭示本质,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 不搞零起点上课, 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利用课前导学案让学生自己去学,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 对于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学生亲自经历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单纯讲授要有效得多。以下是笔者在初三化学探究教学实践中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通过教材实验中的生成资源创设探究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 初中人教版教材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题, 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 复习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并进行对比

复习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实验装置和检验方法、收集方法等内容, 让学生讨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学生思考之后会有很多答案。教师不限制学生,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有意识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 畅所欲言, 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维就被激活。由此归纳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主要有以下三点: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 可以用什么药品, 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制得的气体?

(二) 通过复习以上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复习以上实验, 从中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 再通过自制汽水小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然后, 我将学生分为20个小组,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个对比实验: (1) Na2CO3粉末与稀盐酸; (2) 石灰石与稀硫酸; (3) 石灰石与稀盐酸。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答疑,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粗心、思考片面、半途而废等毛病。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认真, 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肯定。通过这三个实验的反应现象, 让学生来讨论选择什么药品。最后, 教师总结并讲清为何不能用Na2CO3粉末与稀盐酸?为何不能用石灰石与稀硫酸?为何不能用石灰石与浓盐酸?得出药品为:固体石灰石 (或大理石) 、液体为稀盐酸。

(三) 根据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选择实验的装置

让学生从回忆氢气制取装置入手, 提出能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 用什么样的方法收集氢气?它们依据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讨论提出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以及是否需要加热来确定气体发生装置, 根据生成气体的密度和在水中的溶解性, 来确定气体收集的方法。再根据以上的原则, 来设计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我们让学生继续做实验, 来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制取装置。通过实验,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四) 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的操作步骤, 并设问如何验证产生的气体为CO2以及如何验证CO2已收集满?请学生参照投影通过动手实验来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在整个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而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切身感受了学习化学的快乐, 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五) 猜想与应用

猜想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与酸反应的规律, 培养学生大胆创新, 归纳推理的能力, 最后简单介绍灭火器的知识, 使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物质及用途, 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六) 总结知识、应用知识

利用最直观的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 由教师引导, 学生实验、观察、讨论、探究, 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和突破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上, 教师是学生思路的引导者, 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要通过教师的引导, 开动学生的脑筋,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探索新知识。因此, 本课时在引用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作范例的前提下, 通过精心设计一个个问题,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式, 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下, 掌握了新知识。

二、依据教材实验进行拓展, 采用不同方式创设探究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通过对课堂内以实验为情境的探究和对实验活动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探究精神。由于“酸的通性和p H”一节课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化肥、食品、药物、洗涤剂以及人体中的某些液体息息相关, 所以在学完本节课以后, 我增加了“物质的酸碱性”这一节课, 采取了让学生用实物进行操作的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成功与乐趣。在教学设计中, 我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学材料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把实验的药品设计为: (1) 食醋、盐酸、硫酸、硝酸; (2) 一些常见水果———橘子、苹果、西红柿等; (3) 二氧化碳气体; (4)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小苏打、纯碱、家庭用洗涤剂等; (5) 石蕊试液。所选这些材料数量充足, 使人人都能动手, 而且材料大多来自日常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能引导学生探索。在观察实验, 提出假设过程中, 选择了二氧化碳气体, 帮助学生理解并非所有的物质都具有酸性, 在验证假设过程中, 家庭用洗涤剂等药品都触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 把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组合

在课堂使用现代媒体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支持探究式学习。例如, 让学生观看“由于土地的盐碱化和酸雨造成的危害”课件, 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真实化。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实验,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真的有用, 这些设计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再如, 通过创设多种探究情境,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在学生做完食醋、盐酸、硫酸、硝酸等这些常见的酸的性质时, 都会闻到这些酸具有酸味, 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酸性物质都会具有酸味呢?接下来, 让学生用二氧化碳气体去进行探究, 先闻一闻有没有酸味, 学生回答:“没有。”然后,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到底是不是酸性物质, 这样就达到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目的, 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有所培养和提高。

(三) 试图通过对“化学实验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质。同时也促进教师自己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及思想素质, 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摸索出一条利用多媒体节省时间, 留给学生“创造空间”的教学之路。

三、利用化学实验, 在师生情感体验中创设探究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主要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活动的组织者。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民主的环境, 形成师生间平等、密切、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把教学活动组织成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过程。今年下半年我新接的四个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 都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 更不爱质疑或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一现象, 我采用加操行分的形式鼓励学生质疑或回答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看法, 不管是好的还是肤浅幼稚的甚至错误的, 我都耐心地听取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扬。两周后,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活跃了一些, 而且大部分学生形成了积极动脑、大胆质疑的习惯。现在我的学生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后, 总喜欢跟我探讨一些问题。除与书本有关的问题外, 有些学生还提出一些课外的问题。例如, (1) 金属为什么温度升高会变红, 变亮?如电灯发光。 (2) 一瓶酒倒出一部分后, 密封又留了很久, 为什么时候会变得更香? (这个问题是一个学生在家中自己做了实验后提出的) (3) 酒为什么埋在地里越久越醇? (4) 雷电是正电荷与负电荷怎样产生的? (5) 电扇转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6) 二氧化硫如何验满?等等。有的问题连我都想不到, 甚至不能回答, 但学生能提出问题, 说明他们真正动脑去思索了。

四、利用化学实验, 创设探究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效果分析

(一) 以“化学实验”为核心的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这是因为探究能力, 人皆有之,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实验—探索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探索化、合作化、个性化、组合化。“创造性实验探索”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它是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能促进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热情、提高自觉性, 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纯传授者”, 而成为了学生的咨询者。教师变成学生的朋友、伙伴, 成为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 并为学生的创造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造性实验教学体现了新课程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是开创未来的教学。

(二) 通过对“实验探究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更深层次加深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质

通过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增加了, 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学科素质、创造性思维品质有了显著的改善, 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创造意识大大加强。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将钢笔与涂改液笔连成一个整体, 这样既实用又方便;还有的学生常常丢失小东西, 联想到能否在物品上安一个信号, 不易丢失等。学生在各类活动中以及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无不展示他们的青春的活力, 他们的创造潜能正在不断被挖掘。

(三) 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的研究, 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及思想素质

篇4: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探究----课题实验总结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六、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题集和实验模型的方式呈现,里面含有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从中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过去与现状、探究性实验的重难点、实验模型分类、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

篇5: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探究----课题实验总结

《合作课堂中如何开展物理实验探究的研究》课题从开题至今,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已按计划完成了相应的研究任务,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指出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实验,有演示实验,有学生分组实验,有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增加了更多的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当前我校开展合作课堂教学,合作课堂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教师对实验在教学中的定位不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明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包办替代现象严重,忽略小实验、能讲的不做、探究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死背实验的现象严重。很少动手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被作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另外多媒体进入课堂,用多媒体的模拟试验代替学生实验,放弃了实物操作的直观、真实的感受。甚至因实验的准备筹划不足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实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能够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上种种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实效性差,低效教学现象不少。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材中要“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为了有序开展实验教学,特别是实验探究教学,也确实出现了很多这类“建议”。这些“建议”对促进实验教学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在客观上削减了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造成实验教学效果的低效。通过课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从合作课堂教学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把教材“模糊化”、“边缘化”,以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实验探究的高效性。

2、教改缺少了教师理性的教,就将是空谈。合作课堂中物理教学的“黑板”上实验、“口头”上实验,与课堂组织有关,与中考导向有关,也与教师有关。凭借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反思自身的实验教学行为,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必须重视实验功能的开发”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将言语上的重视转化为行动上的落实。通过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认清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握提高在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质量的技艺,进行高效、高质的实验教学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深层次思考,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努力转变实验观念,特别是要对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有一个全面的和科学的认识,真正意识到实验教学本身独特而重要的素质教育功能。实验观念的转变是有效开展实验改革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是行为的指南,只有我们教育者的思想转变了,才会引起我们实验教学实践的转变。

3、进行合作课堂实验教学的研究,最终在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课题的研究活动,提高初中物理合作课堂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合作探究的实验能力,形成实验合作探究意识,感悟到物理的魅力,提升物理学习质量。

4、针对现行物理实验教学中缺失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合作课堂中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合作课堂实验教学效益的理念,进一步树立起合作课堂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生本意识、目标意识、反馈矫正意识、情感意识,努力探索出提高合作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合作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工作效益,达到全面提升本校合作课堂中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研究的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

以物理组全体教师为主体,确立了研究主题及研究分工,并邀请县教研室物理教研员本课题进行开题指导,课题组教师再次商议修订完善开题报告。

2、中期研究阶段: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

本阶段是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分分项研究和整合研究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主要完成:各个主要实验课题在合作课堂中的规范实施、实验器材的创新开发研究、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探究实验的器材准备和方案优化方面的研究。

梳理现在受用的初中物理教材,对主要的实验探究教学的内容进行分类。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要求,确定有哪些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有哪些实验为演示实验并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经历这些实验的探究过程,训练实验的基本技能,从而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选择一些典型的实验课例,重点从合作课堂实验教学的方面进行设计,精细安排实验探究教学在合作课堂中的实施方案,借助于本组内的教研活动,开展组内研讨课和观摩课,力求从实践中有所启示,完善方案。

第二阶段(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主要完成:在合作课堂中多媒体资源与实物实验的优化整合、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形成对应的各个实验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在初中物理合作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在合作课堂中开展好探究实验探究;即怎样把传统的学生实验如何向学生合作探究实验的转变;找到在实验中影响合作探究实验教学发展的因素都有哪些;并想办法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通过开题会议,确定了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教材中重点实验课题的规范教学及操作研究。

2、实验器材的创新开发研究。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有效开展:器材准备、组织方式、方案优化、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4、多媒体资源与实物实验的优化整合研究。

5、小组合作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研究。

最终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对初中物理的所有实验探究制定一套便于在合作课堂中操作和执行的教学方案。

五、课题实验以来所做的工作

1、成立《合作课堂中如何开展物理实验探究的研究》课题实验小组。

2、认真学习本课题方案,研究其理论的指导意义。

3、邀请县教研室物理教研员对本课题进行了开题指导,并再次与课题组教师商议修订完善了开题报告。

4、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5、基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摩擦力》、《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阿基米德原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等课题,进行了从实验器材准备、组织方式、方案优化、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6、对“二力平衡”、“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等实验中的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六、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1、改变了合作课堂中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激活了课堂。通过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的研究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使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一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三是让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变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

2、学生的合作实验探究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所提高。

通过实验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特别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实验、小制作、课外实践等,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3、教师在合作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老师专业成长。

通过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的研究,一是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和合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了教师研究学法的热情和能力,在实验探究学习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每节课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三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验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不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四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七、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要在合作课堂上大量的开展实验活动,实验仪器要做到尽可能基本配套,取用方便。需要老师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设法解决。尤

其是现在新配备的实验器材质量较差,容易损坏,有些器材也不是很配套,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的器材数量不够。

2、由于我们物理教师上课的班级数较多,所教的学生数常常有一百几十至二百多人,活动大面积开展起来,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某些小组和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往往不能做到真正到位,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解决好,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3、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时,缺乏有效合理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生的实验习惯与良好的实验纪律还未养成。

4、研究过程中缺乏专业引领与理论支撑。

八、下一阶段要做的工作

1、继续进行合作课堂实验教学方案的优化,将形成的研究结果落实于日常教学,以促进物理合作课堂的教学工作。

2、在合作课堂中进行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研究。

3、将课题研究融入到常规合作课堂教学中。

篇6: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探究----课题实验总结

正阳小学 2001年7月

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2001年上半年实验总结)

二十一世纪人类科学将出现重大变革,关注学生主体,培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知道思想。发展性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发展这一弊端提出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针对这学期的教学内容做如下总结。

一、教师——形成两个观念。

1、师生互动观

传统教学多忽视儿童自主活动的权利,“教师中心论”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力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这就决定了师生间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上也应该是民主的。所以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做到“两不”。一是课堂上不可以说“不”,不要从成人的角度审视学生的认识,轻易否定他们的哪怕是幼稚的发现,而应改变角色意识,“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心灵,成为他们的伙伴。二是“课堂上不可‘独唱’”,即要改变教学形式,由独白式转向对话式,教师从“台前”退至“幕后”,由“独唱”转岗为“伴奏”,作一个帮助发现真理而不是拿出现成答案的人。

二、学生三种能力的形成。

1、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活动交往的过程。学生既要养成“自我主体”的学习态度,又要学会主动争取教师,同学的必要帮助。我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做到:(1)学会倾听:尊重伙伴,倾听发言,把握要点。(2)学会交流:善于发表意见,交流观点。(3)学会组织: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发言要点。在这种积极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各成员既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了学习的共同体。

2、选择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自主选择确定适合自己学力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速度、作业,即对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3、质疑能力

上一篇:20110802将台洼村车辆交通违法整改措施下一篇:关于打扫校园活动总结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