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创设有效情境,构建理想的计算课堂

2022-09-12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 好奇心和表现欲又很强,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 我们要开展好低年级的计算教学, 如果只是生搬硬套, 或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肯定不利于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牢固掌握。 因此, 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 把计算融入到各种情境中, 再利用情境辅助计算教学, 这样, 学生才能感受到计算的趣味所在, 计算的魅力所在。

1创直观情境, 有效分析

1.1 直观图像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图片、图画这些直观的事物要比抽象的文字更具说服力。 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 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 因此, 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计算方法, 正确地进行练习, 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画的感官作用,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掌握数学知识。

如:学习10 以内的数时, 我们借助各种不同数量的物体图片, 让学生通过用手指着实物数一数来认识各数, 学生借助这些直观的图片, 对数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且还能充分认识到数之间的大小和实物之间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上面有6 个○, 下面有4 个△, 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比△多, △比○少, 还通过一一对应的关系知道了○比△多2 个, 反之△比○少2 个的数学知识。

1.2 直观操作

我们知道,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架起一座桥梁。 为学生创设既有情感色彩, 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 正是一座方便而坚实的桥梁。

如:《算24 点》一课时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学生已经有了解决100 以内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一些知识, 这节活动课对于复习和整理加减乘除十分有意义。 教学时, 我们以玩扑克牌游戏为载体开展数学活动, 通过出一出、比一比、赛一赛等合作活动的形式, 使学生练习学过的加减乘除计算, 同时还激发出学生对练习计算的兴趣,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发展数学思维, 提高计算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 体验直观图片和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快感, 体验到学习、分析、探究数学的成功, 从而燃起他们积极学习的火花, 这其实是为数学知识的内化寻找到一条最佳的渠道。

2创故事情境, 进行有效引导

数学教学, 也可以利用故事情境来引导教学, 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和需求的故事情境来进行教学,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如声音、图片, 肢体语言、多媒体等形象的、鲜活的、动态的故事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引领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同时, 运用故事情境来进行教学,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 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无意注意占主导。 而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总能看到很多孩子吵着让父母给他们讲些小故事, 听完一个还要听下一个, 似乎百听不厌。

如:一年级上册《5 以内的加法》和《5 减几》, 我们利用多媒体, 设计了一个小朋友浇水的实际情境, 3+2=5, 原来有3 人在浇水, 又来了2 人, 把3 个小朋友和2 个小朋友合在一起, 一共有5 人。 减法也是一样, 原来有5 人浇水, 过了一会走掉了2 人, 还剩下3 人。 让孩子们设计问题时, 学生还引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学校里开展爱绿化活动, 小朋友们纷纷报名参加, 你瞧, 今天就有一些爱绿化的小朋友来为学校花坛浇花了, 左边走来3人, 右边来了2 人, 现在一共有多少人在浇花? ”学生把整个问题以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 按叙事的方法把整个加法的由来一一说请, 这对于他们对加法的理解是十分有意义的。

又如:在一年级教材中, 让学生感知“0 的加减法”时, 我们根据课本素材, 编创了一个小猴吃桃的故事, 有一天, 天气特别晴朗, 小猴出去找食物, 它走着走着, 看到了一棵桃树, 上面结满了又大又新鲜的桃子, 它采下了4 个大桃子带回家, 妈妈吃掉了一个, 还剩几个? 怎样列式? 爸爸有吃掉了一个, 还剩几个? 最后2 个留给小猴, 小猴一下就把这2 个桃子吃掉了? 那儿, 现在海参几个桃子? 怎样列式。

当学生发现算出来是0 是, 教师问“这个0 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你能说说这个0 是怎么得出来的吗? ”再问:“现在4 个桃子, 吃掉了4 个, 还剩几个? 你会列式吗? ”

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后, 让学生体会到尊敬长辈, 学会感恩的重要性。

3创生活情境, 有效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探究, 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就要求老师要在引导上下工夫, 让更多地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 培养经验, 体验快乐, 收获成功, 而这个关键就是要拉近教学和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中主动进行合作和探究, 使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 以达到新课程教学的目标。 而生活化教学就是笔者的一种尝试, 它将教材的内容和生活常识及生活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创造出生活的情境,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认识除法》时, 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 支铅笔, 让学生来平均分给今天表现好同学, 可以分给 () 个同学, 每人分得 () 支。 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通过实际分一分的过程, 体会到了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 然后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后结果, 得出了利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是最恰当的。

如:《估算》一课, 当学生认识并学会了怎样计算1000 以内的加减法后, 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用品, 提问:“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很多时候不一定非要把准确的结果算出来, 比如买东西, 我们要去商场买东西, 就得带钱, 那么具体带多少钱, 我们不会一一去算好, 买哪几样东西, 需要带多少钱。 我们只是估计一下大约带多少, 然后准备好整的钱。

真知源于实践, 我们认为很难的东西, 往往会在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究中豁然开朗, 上面一次简单的教学实践让笔者的收获是巨大的, 让笔者跳出原来认知的范畴, 从更广的角度去对待我们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教师应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就是说要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 使他们乐于用自己喜爱的方式, 主动地思考、探索、交流、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其关键在于教师应创设生动的问题和有效情景, 精心地设计数学问题, 使学生先“跳一跳”然后摘到胜利的果实, 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机会。

上一篇:抗糖新药米格列奈合成方法研究下一篇:从课程设置谈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