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2023-01-31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情境教学课题结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情境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章中学

王伟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

本学期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紧紧围绕课题的总体 方案展开研究活动:

(1)初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情境教学”和“有效教学”两种理论的结合,为此我们组织组内教师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使大家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 开展了“同题异构”活动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酸碱盐部分的一个难点,也是整个初三化学学习的难点,本学期, 我们就“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一节内容开展了“同题异构”活动,组内每个老师都针对这块内容上了一节教研课,在同样的课题中,我们看到了每个老师不同的授课方法和鲜明的个性特点。让我们彼此思想产生更多碰撞,对这一内容的有效教学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对这一内容与微粒知识、溶液知识的融合处理得更好。

二、 现阶段主要存在问题

思想上还不够重视,忙于毕业班教学工作,还没能把对课题的研究自然地渗透于日常教学中,的活动后的反思总结不够到位。

三、 本学期工作打算

本学期,我们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完善和提高。

(1) 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组内教师的科研认识和科研热情。教师需 要先学习,深刻俯理论内涵,才能高速自己的教学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指导教学,将有效情境教学的理念自觉渗透在每一节课中,并希望组内老师能更多地撰写教学论文。

(2) 将新授课的情境素材积累汇总,将优秀的课例、课件、教学设计集中整理,充实我们的教学素材。

(3) 继续开展“同题异构”活动。除了开展活动,更重要的是做 好课后的研讨、反思,让教活动落到实处。

(4) 继续以反思促成长。注意积累、善于总结,及时记载研究中的真实故事,做到一课一评一反思,同时对课题研究开展的活动情况及时总结,认真分析每次活动的成功与不足,并及时交流,对课题的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

第二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1998年9月—2002年7月(原定2001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 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 平 感受(A) 领悟(B) 追求(C)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 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 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 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⑴主动地预习、复习 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分页标题#e#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 (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 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 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 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 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 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 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 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 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 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 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 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 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 ③问卷、交谈情况。 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 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 ⑶测试成绩变化。 ⑷综合评价。 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 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 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第一阶段的定位为试验对象的起始目标发展水平,由此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分页标题#e# 目 标 动 机 兴 趣 情 感 意 志 发展层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特殊情

况记录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客观、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进步,看到不足,选择行为方向,确定合适的目标。因此,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被观察者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跟踪调查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 ⒋课题目标达成评价 本课题目标达成评价性质是目标参照系的绝对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校正教学中的偏差和判断其效果。而情境目标的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心理活动的显露大多具有双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稳定性较差,同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比较复杂。为既简单又科学,还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们把情境教学目标的评价限定在化学学科课内、外教学指定的要素范围内,注重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 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 (频率:%) 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 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 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 (发展水平) 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 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 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教学互动迁移应用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课题组共举行了四次论文报告会,从中选出33篇编印成本课题论文集,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1篇,省级刊物发表的有5篇。《论文集》发至学校化学组,使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及质量得到提高,2001年市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行的论文评比中,就收到应征论文23篇,其中质量普遍较高。

⒉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科骨干教师。 课题成员中有1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被评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大部分是县(市)区学科骨干教师。由于课题研究成果,有多人被提拔为学校校级领导或负责教务、教科研工作。

⒊学科教学结构和形式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新的教学方式,课题组研究的一些运作模式已在部分学校教学中取得认同并应用,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⑴课题组先后开设试验课、展示课15次,由此选编了《课题教案选编》,收集较成功的教案10篇。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教学方式优化模式的构建,选编出《课题教学模式文集》一册。课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市初中化学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其中多种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达成信息快速反馈的“色卡”、学生自我小结、简单效果明显的投影片的制作和运用、师生互补等运作已得到广泛运用。 ⑵课题组成员在省级的评优课、实验调演、多媒体课件并评比中有4人分别

一、二等奖。 ⑶“小论文、小实验”评比已成为我市化学学科有一定特色的活动内容。小论文内容有:学法与体会、知识整理与讨论、观察与思考、建议与设想、趣味实验、化学与社会、科普小品等,这种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应有的发挥。 分页标题#e# ⒋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在心理素质方面以及参加学科竞赛、化学小论文评比、中考成绩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差异。 实验对象在情境目标的定向指导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自我调控的能力,增加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课题结论

经过对课题目标达成的评价,以最优化为主线的化学教学多样化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师创新意识强烈的前提下,对教学定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实行教学中的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的具体落实,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努力学习和探索,使自身具备创新意识教师的素质。 创新是对学生的挑战和诱导,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和诱导! 只有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才会体现出育人本质。 如何与本阶段课改理念相一致,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选择是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式。

第三篇:作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或研究报告,也可以同时都写,也可以只写其中一个,只要能够表达出你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作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一起来看一下吧。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长期的调研和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作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尽管每周都有作文练习,每篇作文教师都是按照“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模式辛苦地进行教学,但是作文教学的收效却微乎其微:学生的作文内容仍然单薄,缺乏真情实感,文中充斥着“假话、大话、空话”;学生对习作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把作文当作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一提到作文,学生就感到头疼;老师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也感到束手无策,指导乏术。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习作空间封闭;教学模式单一;训练方向的偏差;学生学习的被动;阅读范围狭窄;写作束缚太多;命题随心所欲;评价千篇一律;文风华而不实等等。正确认识这些原因,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就能有效地改变初中作文教学的低效现状,帮助学生树立作文信心,提高作文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变革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倡导“以人为本”,提倡用“开放式”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写作“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里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作文写作手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淡化“文体意识”,强调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于让他们鼓励学生采用自主表现手法,从而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作文评价的这四个标准,突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要求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从学生作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方面入手,避免评价过程的繁琐化,提倡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三者的统一。

1、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县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明确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作文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是作文教学的核心。

2、通过调研勘察,找出目前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引导师生查漏补缺,纠偏补弊。

3、通过课例及全县大型研讨活动,引进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新颖科学的作文教学方法,使广大师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用名家理论引领教学,用课改新法指导实践。

4、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和案例综述,探索提高学生写作情趣的途径,引领师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5、通过作文实战演练,探索作文教学的先进的教法和学法,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入手,摒弃作文教学模式化现象,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重点学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性概述。

2、目前睢宁县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对策。从近两年来的考场作文和日常习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入手,认真查摆,及时纠偏。

3、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方法。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应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改变以往的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方式,注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4、有效作文教学的课例研讨。以“一”举而反“三”,触“一类”而“旁通”,通过课例的引领,带动全县作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5、作文教学的教法和学法指导。讲究教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引入学法,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法与学法的研讨,对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6、有效作文的实战训练。通过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教法学法的探讨,指导师生进行有效的实战演练是落实课题研究成果的有效方式。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作文教学行动的研究和考察,了解作文教学现状,归纳总结出作文教学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

2、观察法。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对师生教学方式的观察,分析形成作文低效的原因,从而更有效的对症下药,进行整改。

3、调查法。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有助于掌握一手材料,更有效地进行研究指导。

4、对比法。通过对比,新课程理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别就一目了然。

5、问卷法。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是一种更科学,更深入的调查方式。

6、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总结出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

7、训练指导法。通过对课堂教学和实战演练的指导,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研究周期: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

研究进程:

1、准备阶段::对该课题方案进行设计,初步确认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深入县城几所初级中学调研,并请有关语文教育同仁和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听取意见,形成方案,报市教科所审批。

2、实施阶段:

理论学习:通过语文教研组长会议传达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理念,并通过组长回到各初级中学召开的语文教研组活动,把这些理论贯彻落实下去,敦促语文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和作文新理念方面的论文,并把这些理论应用于作文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对全县初中学校作文教学状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包括:对教师作文教学方式和学生习作方式的调查;对教师作文教学重难点把握情况和学生作文兴趣方面的调查;对作文批改状况和评价方式的调查等。通过行动研究,形成一定的材料,再通过全县大型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把初中作文教学现状通告语文教师,指出其中应该改进和完善的环节,并作进一步的研究要求。

观察究因:通过对师生教学方式和学习状态的观察分析,找出作文低效的根源,帮助师生查漏补缺,进行有效整改。

问卷调查: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把形成作文现状的几个关键环节设计成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分析归因。

总结经验:通过行动研究、观察究因、问卷调查和对比研究形成一定的材料,把这些材料分类总结,整理成文,通过公开讲座和研讨会贯彻落实到教师学生中去。

实战训练:通过大型的县级作文教学研讨课,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作文教学实践中,引领教师转变观念,更新教法,注重学法,更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3、结题阶段

整理课题的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教学理念创新,引领作文改革。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全县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很多教师能主动运用新课程标准的观点和理论来指导教学,他们充分认识到“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共有112位教师撰写了作文改革方面的论文,其中很多教师的作文理念走在了新课改的前列。

围绕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进行了一次专门的研讨,很多教师参与活动并撰写论文,从中可以看出很多语文教师的作文观念的改变与创新。撮其精要,摘录如下:

1、学校的课程设置形式要创新——比如,作文教学由专门的教师担当,作文批改可以由作文教师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学生自批,并将教师批改和学生自批结合起来,充分调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

2、真正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策略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我的尝试:

1、系统培养学生阅读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充实作文的“米仓”。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从我写起,从点滴的思想感受和生活细节写起。

3、强化随堂写作的几种重要的意识:

快速构思的意识——10分钟之内成思路

创新立意的意识——立意务必准高新

创新选材的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匠心布局的意识——形式新颖夺眼球

典型文体的意识——拿手文体得高分

精心包装的意识——好题好体显新意

精彩开头的意识——好的开头不超过3行

通过几次作文教学研讨,全县语文教师几乎都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创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状反思深刻,查漏补缺到位。

在这次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全县作文教学行动的研究和考察,发动广大教师针对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找出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纠偏补漏,有的放矢。这期间,我们进行了一次网上实时教学研讨活动,并留下了网络作业,要求参与教师撰写个人体会,很多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在课题博客中也撰写了一篇笔记,摆出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低效”现象。学生的日常习作和考场作文中“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满天飞。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空间限制;

2、教学模式单一;

3、训练方向的偏差;

4、学生学习的被动;

5、阅读范围狭窄;

6、写作束缚太多;

7、命题随心所欲;

8、评价千篇一律;

9、文风华而不实。

找出存在的问题之后就是反思和整改,为此,我们专门召开了一次教学研讨会,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有效教学反思”。研讨案例我也发在了课题博客中。在这篇案例分析中通过对十篇代表性的反思材料进行分析,可以从中看出一线语文教师在课题的引领下进行的一系列颇有成效的尝试。主要成就概述如下:

1、真情作文: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写作教学渗透人生观、审美观的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学生说真话、作真文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育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周围的情与理,日积月累,笔耕不辍,学生定会写出感情真挚,文质兼美的作文。

2、注重独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确实需要引领学生以“感情真挚”和“独特感受”为突 破口,指导学生写作。如果各位语文教师都能注意到这点,相信作文教学的低效状况定会得到改变。

3、以读导写:新课程标准强调: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阅读当然是这些方法当中的最快捷的方式。

4、身教胜于言教:确实,作文教学的低效与教师关系很大,教师学是否高、艺是否精、业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责任心是否强?往往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方向和程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赤诚的爱。一会培养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5、释放、激励和唤醒:释放心灵,激励和唤醒是对学生作文的深层次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真的能从以上五个方面去引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教师的极大热情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热情回报,形成教与学的共鸣。

6、快乐作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写作的快乐应该是心灵的快乐。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培养写作的兴趣。快乐命题,快乐构思,快乐表达,自然就能快乐的写作。真诚的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快乐的执笔,并把这份快乐传达给读者。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8、坚持下水引路,引导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善读善写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而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写“下水文”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中的作用。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谈论写作的切身体会。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是身教胜于言教。

9、“我以我手写我心”:《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意思是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感动人,让我们语文教师不解努力,鼓励学生放开手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吧!

10、解决“三大难”----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改进教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训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目标、系统的进行,深入到学生中去查漏补缺,有序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名家引领实践,作文教学改观。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让广大语文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我凭借语文教研员的特殊身份为一线语文教师开设了专门的语文研究平台,公布了电子邮箱,网内手机号码,设立了语文教学研究QQ群号,并通过调研和研讨会等形式,为大家介绍了很多先进的作文教学范例,在课题博客中我专门辑录了初中作文教学特色设计方案六辑,介绍了“想象作文构思训练”“促真情,写实感”“合理运用描写”“将创新思维融入作文教学”“从模仿到创新”“把作文融入人生的过程”等具有创新特色的作文案例模式。在这些案例的引领下,一线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涌现出了很多作文有效教学的典型。其中通过教师的引领而形成的学生有效作文成品不胜枚举,在课题博客中,我择优选录了我县新世纪中学的六篇学生作文案例。从中可以看出,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习作风格都发生了根本转变。

针对不少教师教学评语枯燥、乏味、单

一、模式化等弊病,我专门组织教师学习了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余映潮先生的作文讲评风格,并择优选择了余映潮老师的作文评语50例发在课题博客中,不仅让一线教师从余先生的细腻、丰富而深邃的作文讲评中受到教益,而且也能从具体而直观的作文评语中学到评语的基本技巧和评价方法。其中的第十则《良师》的“简评”是研讨时作为范例和教师一块解读的。

【例】《良师》的“简评”:

“此文的美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反复式排比句,带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

你看,文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种匀称之感、清爽之感。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每段都是先咏物,再抒怀,“我把……视为良师”反复出现,既显现结构,又点题扣题。

更重要的是,你看,角度多美。在考场上,在大家都以“人”为良师的时候,作者却别出心裁地以“物”为良师。这样的新意,怎能不会迅速跃入评卷老师的眼帘?”

这则明白如话的点评让教师悟到了很多道理,原来评语也可以这样去写,我们平时费时而又费工的评语模式真是让老师们伤透脑筋,如果我们不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我们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事倍功半啊。

此后,教师们的作文点评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评语风格更加接近学生的作文实际了,评语中的“套话、大话、空话”少了,关注的视角也起了变化,很多教师的评语更具有人文性。

问卷调查归因,纠偏补弊及时。

在研讨活动结束后,我在全县的调研中,有意识地选听了很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发现大部分教师能改掉以往的作文指导模式化的弊病,能主动地把一些新理念,新观点,新做法应用于作文教学实践中。这一点很值得欣慰。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也看到了课题研究引发的变化,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了,作文态度端正了,错字病句减少了,教师的评语也更加实用了。

课堂改革实践,实现有效作文

经验总结落实,考场作文见效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从一开始,我就注意到初三学生的作文现状,由于初三年级接近中考,很多同学更加关注考场作文,似乎有些“急功近利”倾向,基于此,我专门写了《初三作文有效教学着力点》一文,针对初三现状,提出了“把握评价标准,有的放矢指导”“搞点考试研究,了解本质要求”“明确美文要求,改写升格并举”几个初三作文的注意点,并特别强调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研究课标,了解作文的本质要求;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场作文的具体要求;研究考题,摸索考场作文的具体规律。”

在具体指导时,我又根据中考作文的具体情况写了一篇《考场作文训练综述》,根据徐州市近年的中考作文情况,总结出了几条适宜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的作文规律:

1、注意题目类型。

2、注意题目含义。

3、注意题目题眼。

4、注意文体形式。

1、立意要健康。

2、立意要新颖。

3、立意要深刻。

1、材料要紧扣主题。

2、材料要真是可信。

3、材料要力求新颖。

4、材料要艺术加工。

5、材料要使用得当。

考场作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首尾照应式。

2、先抑后扬式。

3、多向辐射式。

4、对比衬托式。

5、虚实结合式。

开头技巧:

1、直奔主题,开门见山。

2、设置悬念。

3、引用材料。

4、描写环境。

结尾技巧:

1、顺其自然。

2、呼应篇首。

3、揭示主旨。

1、变空泛为具体。

2、变冗繁为精美。

3、变平庸为神奇。

1、砸破选材的框子,寻觅选材的个性。

2、松开立意的绳索,张扬立意的个性。

3、拓宽构思的路子,探求构思的个性。

4、打开语言的匣子,发展语言的个性:求“新”;求“朴”;求“意”。

在去年的中考高考结束之后,考场作文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重视作文指导,客观地评价考场作文的得失,我专门搜集整理了《09高考作文漫谈》系列文章,意在引导教师对考场作文的审题和辨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以期更好的指导学生备考。

针对学生生活范围狭窄,作文题材不够丰富的状况,我又专门搜集整理了一些作文题材,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借鉴。在课题博客中,我转发了22篇美文,其中很多都是学生作文可以选用的题材,还专门发了两篇作文题材方面的文章,以期引领教师关注学生作文题材缺乏的问题。虽然都是一些故事,但是故事当中透露出的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会给广大师生以有益的启示。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考场作文有很大的改观,在调研测试和几次大型的考试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考场作文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阅卷老师也一致认为,考场作文的临场指导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认识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效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学持之以恒的探索、实践,尽管我们在这次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面对广大的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作文有效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一刻都不能放松。以后我们再做此类的课题研究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

1.理论学习适当拓展,广泛发动教师读书交流。

2.调查研究范围应适量扩大,尽量多关注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学状况。

3.问卷调查不局限于时间地点,可以根据调研情况随时进行。

4.作文课题研究还有必要深入下去,关注面更广一些。

【附】与课题关联紧密的八篇文章

案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有效教学反思》

《话题作文之拟题》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

《初中学生作文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读书笔记:

《初三作文有效教学着力点》

《初中作文低效现状剖析》

《中考前作文训练注意点》

《考场作文训练综述》

第四篇:互动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构建中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结题报告 (执笔:隽成栋)

一.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复合型、多样化、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应秉承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思想。课题《构建中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互动”是新生词,目前在辞海里还找不到这个词的确切定义,我的理解是指彼此协调地交流活动。模式(model)是从一般科学方法或科学哲学中引用来的,原义是“模型”、“典型”、“范型”。互动教学模式我的理解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即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一种双向式的“学习——质疑——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过程从原来强调教而忽视学,转向后来的强调学而又忽视教的偏离,最终开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很多研究总是把认知作为师生互动的载体,把师生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进而认为,课堂上提问就是师生互动的加强,导致很多教师为问而问,课堂上显得热闹非凡:一会儿集体提问;一会儿个别提问,实际上很多提问没有价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的影响下,没有理解师生互动的实质。传统的教学论观点把教学活动定性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完成认知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学观,忽略了课堂中师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没有认识到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种互动观也就忽略了人的存在,只剩下了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的课题,旨在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整合,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探索一套比较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目标

理论基础

1、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多向交往是一种师生沟通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类型,是效率最高,成员易形成交往技能、团体气氛最好的一种沟通模式。

2、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就是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觉地去建构新知,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趋向稳定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即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的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包括多种互动过程的复合活动,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活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它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

研究目标

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过程从原来强调教而忽视学,转向后来的强调学而又忽视教的偏离,最终开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学校的整体课堂教学模式,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推进课程改革,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 为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本课题组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参考借鉴同类课题的成功经验,并进行讨论研究从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热身练习 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以教学观念、学习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热身就是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训练下,已习惯了“你讲我听”、“你打我通”,进入职中以后如不及时加以转变,就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传统观念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学生的个性也是一个挑战。中国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性格偏于内向,尤其在课堂上不习惯于展示自己,不习惯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此就必须调整学生的心态,通过理念的灌输、轻松的环境等,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开放自己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调查反馈 为及时检测教学效果,课题组成员对所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达98.6%,学生对教学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匿名回答,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与教学有关的核心问题。

互动教学调查统计表(表1)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判断:(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受到忽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定式,在初接触这种新的模式时还有些不适应。比如不敢到前面讲话,觉得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出一些“现成的”、“正确的”答案、更多地教一些“知识”等等。这些想法随着教学的推进,逐渐淡化并发生了转变。在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中,93%的学生认为新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尽快全面推广新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具有重要意义。(2)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反映较好。有9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表示满意,10%较满意。课堂开展的活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有89.6%的同学认为课堂开展的活动很有必要。这说明,作为该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课堂活动已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通过活动学生对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理解起来要深刻得多。(3)教学效果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有90.4%的学生认为本节课收获很大,有87.6%的学生认为本门课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12.4%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表明学生对教学效果是满意的。(4)教学模式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肯定。93.1%的同学希望有更多的课采用此教学模式,表明此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有推广的必要。 4. 完善提高 根据调查反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吸取成功经验,完善不足之处,然后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过不断的反思与实践,最后形成适合课程特点的“互动”教学模式及其变式。

(二)主要措施

1、巧妙把握,有机渗透。“互动”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但在实验中不能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具体的操作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要巧妙有机的把握,做到区分层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机渗透。 ..

2、坚持“五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这快主阵地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时空舞台上,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们提出要坚持“五多”。即:多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阅读创造条件,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

“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教学目标至少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静态目标,主要是指陈述性知识;另一个是教学活动中由师生互动中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它是动态的,也是无法预定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按照课标要求确定静态目标,更要注意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②要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会产生一系列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有的会与本学科无关。这时,教师光靠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③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教学中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

3、注重探索,优化课堂。

...“互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上课时,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既用教材又不克守教材,提倡学生研究,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每节课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老师不能用自己备课时教学思路,也不能用这种思路牵引学生思路;否则就不是个“帮助者”。我们认为,老师课前备课需要备“教材”,找教材与生活的联结点;让学生有挑选难度的机会,提供有争议的话题;提供基本观点,要提供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等。而更多的“备课”就是在课堂中,去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困惑点,在讨论、争议中的症结点;去发现他们学习中的差异情况;去发现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等等。 四.研究成效与成果

1、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探究问题的意识增强了;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研究提高了老师课题研究的水平,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撰写了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编写了项目教学学习包。

互动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或获奖统计表 2.形成几种“互动”教学模式的变式。通过课题的研究,课题组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的特点,各自探索出一些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如德育课采用的情景、案例教学模式;宾馆服务的“情境——目标”教学模式;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等等。情境——目标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做、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实践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真实的社会交往情境。具体就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从而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利用项目教学法所开设的市级公开课《螺旋传动》和《螺纹》得到领导及同行的充分肯定,还有采用情境教学法开设的校级公开课《礼仪》、《职业应聘》等也在校内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实践表明:“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我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它和谐、宽松并富有创新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深受学生的喜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既有其使用范围的局限,又有使用方法的问题,还有模式本身的缺陷。在本教学模式的研究与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该模式的不适应性。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来自学生方面的阻力主要是学生对该模式的适应性问题。首先,由于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育,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只有接受到知识才是重要的,对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10.4%的学生认为课堂的活动“没有必要”和“无所谓”,就反映了这一点。其实这一比例在开始时会更高些,由此引发的困惑是:(1)该模式是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程度?(2)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2、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彻底的展现该模式的意图,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不够,常常留于表面形式,研究效果不明显。另外本课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的教师个人经验不足,对偶发事件和课堂驾驭表现出不够老练。

3、教学质量评估问题。目前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量化为主,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不都能用分数来衡量,缺少合理的评价方法。

今后打算

1、调整充实研究方案部分内容,使之更适于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

2、坚持从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和培训教师,努力建设一支热心教学改革和能驾驭教学改革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大胆实验。

4、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和交流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课堂教学论》《学习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法》《走进新课程》《现代教学方法概论》《职教通讯》等

第五篇:“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心中已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压力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二者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的拦路虎。我校在经历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小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和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谈不上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更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渗透在合作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根据六年级教材编排特点,为充分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提出了“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构想。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新课改的理论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合作探究、交流为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在参与中活泼地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遵循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在参与中发展智能,在参与中完善人格。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解决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根据县局教学改革自主探究活动的安排,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工作模式陈旧,方法死板的现状,我校在教学模式的创建上突出的特色工作是: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理论上寻求提升。学习坚持每周业务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之外,还开展了“苏家塬小学教师创学习型学校,做研究型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倡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教师定时撰写教学心得和工作反思,促进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提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开展“学帮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求突破。“学”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学校统一组织、统一时间要求教师相互听课、交流计划、心得体会、学习专业知识等活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帮”指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帮一活动,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工作扎实,青年教师观念新,接受能力快,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优势,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指开展形式多样教学竞赛活动,包括一人一课、同职称赛教等活动,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在比中求发展、谋突破,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3、强化过程管理,在过程中练本领,在“两个常规”的总要求下,学校从教师每一天的教学业务、教学过程、教学研究等各方面细化考核,保证教学活动的扎实开展,特别是制定了《苏家塬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性考核办法》和《苏家塬小学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热情,推进课改实验的快速进行。

四、课题研究内容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分为五步。 第一部分:以趣引领,导入新课。

在一堂课中,导语非常关键,要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讲故事,或背景音乐等,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一下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创设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存的认知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激趣,用时不宜过长)。

第二部分: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细看小学语文课本,每一册课本中的每一组课文,乃至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也有自己重难点,那么如何在课堂40分钟内要教学效果?首先,要从整篇课文出发,由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的中心所在和主要内容,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部分等等。这一过程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完全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也给学生给予一定的阅读时间,不要存有任何的顾虑,学生定会交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答卷。其主要教学流程是:

1、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

2、再对初读情况进行检查,对重点字词进行指导,检查课文理解情况,课文写了什么或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第三部分:导读结合,品读细析。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之笔。教师要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或启发学生从全文入手质疑,认真做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与品析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先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强化重难点。应从以下方面去着手:

1、抓重点问题教学。问题要少而精,要以参考阅读题或课后习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

2、抓重点句教学。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或作者感情或映射全篇的句子,以句为突破口展开学习。

3、抓重点词教学,从文章的重点词入手开展教学。

4、抓朗读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句或段或篇进行朗读指导,可以根据内容情况多种形式去朗读,让学生在“思、读、议”中学习。

5、抓写作方法教学。在教学时,可按照“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步步教学。

6、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7、找课文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思维及语言训练。 第四部分:同伴互助,整理积累。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积累,因此整理积累在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积累语言,积累句子,积累方法,积累课文内容等等,这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时间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到课外,以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把所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中整理积累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五部分:挖掘内涵,拓展应用。

这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之笔,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内容等继续挖掘课文的内涵,升华学习内容,不断拓展运用,可以进行一篇带多篇的课外拓展阅读或课堂小练笔,谈感受等等。总之,可以依据课文进行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

五、成绩与不足

经过一年的精心实施,现已在全乡推广了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即:以趣引领,导入新课——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导读结合,品读细析——同伴互助,整理积累——挖掘内涵,拓展应用。经过的我们推广和应用这一模式,大大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上述只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总结,还存在很多问题:

1、缺少理论指导和支撑,教师读书学习时间有限,获取资料途径少;

2、教师参加学习、研讨、交流机会少;

3、学校开展阶段性反思工作还不十分扎实,教学反思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我们将处于完善、继续探索、研究、总结之中,无论怎样,语文阅读教学力求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六、今后设想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如一棵大树正变得郁郁葱葱,“生活与数学如何实践”、“快乐课堂、快乐英语”等教学模式正如一棵棵幼苗迎风成长,这一切凝聚了全体教师一年来的心血和汗水。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教学模式有一定创新,但仍有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虽有新的突破但教学示范推广应用还不是很广泛等许多问题和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研究水平,真正发挥成果引领、专业指导发展的示范作用,不断推广应用研究取得的新成果,特别是要加强根据山区教师队伍现状、教育水平的现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课题,找准突破口,以本次自主探究活动形成的经验为指导,强化和细化过程管理,在山区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2010年1月18日

上一篇:全国职称英语考试教材下一篇:强化职工代表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