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下的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探究

2022-09-11

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始终将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并积极发表相关指导意见, 促进高校展开相关的教育研究工作。同时高等院校思政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 突显出在实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本人对未来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观点、学说、构想和实现, 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1]。从思想及理论层面上说, 它具有彻底性、崇高性。同时作为最终社会实现的指导理论, 它必须实现大众化。也就是说需要通过简明的语言, 人民群众熟知的内容和在以大众共同认知的社会环境中主动向社会大众传播并落实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内涵, 也是其发展的根本要求, 使其从理论、思想层面上升为物质、理想的实现。因此大众化的根源即群众[1]。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马克思本人提出, 并在艰苦奋斗中形成。但它不是停滞不前的, 它始终处于发展始终, 并且位于前列。它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同时保持理论的纯粹性、科学性和根本性, 代表着未来社会主义先进的发展方向, 其能够适应不同民族结构、国情、经济体系下的发展。对于中国而言, 马克思主义必然走向本土特色化。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96周年, 但是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推动已经远逾百年, 在发展过程中, 党和国家领导人犯过错误。虽然革命和经济建设等道路中之中伴随着危机和未知, 但是作为核心指导, 马克思主义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并通过科学研究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断修正,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内核, 与我国当阶段的实际情形相融合, 去糟取精, 发现并指导党和人民不断斗争, 奋战, 具有社会前瞻性。中国几代革命和经济建设领导人凝聚形成的毛邓思想等特色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讲一脉相承, 从发展中不断解决不同历史阶段下的革命任务、经济使命、社会矛盾等重要问题。高校设立思政公共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前沿征地和重要媒介, 也是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源。现阶段, 高校开展以马、毛、邓思想理论、道德法律、近现代史在内的思政体系公共课程[2]。那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根本方向与其发展本质向一致, 具有中国当代特征, 并借助教学语言为桥梁实现[2]。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下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分析

(一) 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具有选择性

教学语言艺术是指在达到身心愉悦的基础上, 获得信息良好传播、接受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它不局限于声音层面, 包括书面、形体等多种方式。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道路其本质上来讲, 同一般科学一样具备信息传播的三大核心要素, 即信息的发出, 传递以及接受。因此信息最终将到达信息的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重新开始形成新一轮的传递过程, 那这个过程就是以大众的心理认知、语言接受习惯为基础的。整个过程中包含信息发出者的魅力、修辞书法、语气、语态等特殊条件, 同时要以信息源材料为基础, 进行恰当的选择和表达。所以在思政课的教学语言上始终保持着高超的艺术技巧。不同的艺术技巧获得的效果是各异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倾向于通过实际事态、案例的描述来直接感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此方法同样适用于思政课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联系和指导。而要想学生通过语言直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和伟大性则需要通过具有强烈冲击意味的排比句、叠句, 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选择的文本标题也尽量以短平快的风格来进行表达, 凝练且深刻[3]。

(二) 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具有网络多元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具备充分的群众基础和环境, 同时其传播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二十一世纪作为网络信息时代, 高校教学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课堂, 同时学生所接触的各种信息也频繁的从网络环境中获得。因此高校学生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网络性特色。单纯的从网络化的预言特点进行分析时, 我们可以通过常用的社交工具例如微信、qq、微博、贴吧等中获得。首先, 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所接触道的语言流量显著增加, 但是单体接受的字符数明显下降。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倾向于对个人观点的明确倾诉和表达。其次, 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网络新闻, 不再倾向寻找权威, 而希望获得社会各界对于同一欣慰题材的意见和看法, 从而获得国家、社会经济等知识的扩充。第三, 符号语言多雨常规语言, 并且具有外来语言本土化的特性, 形成一种身份识别。那么也就是说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 必然需要从网络环境中获得语言转化。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材料组织和编写, 减少原封不动的直接讲述, 以免使学生产生本体排斥,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接受。那么其在呈现形式上, 也就必然存在多元性的特色, 以PPT、虚拟现实、网络教室、角色扮演、语言论辩等书面、有声语言的呈现, 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主观能动性。

(三) 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具有时代性

从内核上来说, 思政课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工具和重要途径。那么去与理论本身具有同一性, 因此教学语言中必然坚持理论的核心具有唯一且坚定的指导地位。但是其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 并不是直接的照搬照套, 且不能替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活。而是对于理论的运用与发现。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思政课的课堂语言也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经济学理论来讲, 当前的世界经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根据专家预计2018年或将成为世界经济崩塌的又一开端。那么届时其表现出的特征必然与2008年及以前爆发的金融危机有所不同。在教学时, 首先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 并通过现实例证和数据来表明, 减少语言修饰。

其次, 课堂语言要保持合理的联想性, 即以实际情况为出发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判断, 揭示情况背后的本质。

第三, 根据课堂情况择取符合学生情感特征、兴趣趋向和利益追求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 从而奠定思想根基, 从表象上服从教师引导, 从内心上发掘理论魅力。

(四) 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具有鲜明的中国化特点

根据相关实践表明, 马克思主义适应任何国家的体制、国情等特征, 并寻求突破和改变。

这一改变充分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凝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发展战略方针之中。当中国人民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奋斗之日起, 就注定了其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将带有明确的烙印和特色。

例如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就出自于《汉书》中对于刘德的描写, 并且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那么从实际情况而言, 饱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教学语言必然是信息接受者本身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研究为例,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 也是抗争史, 与中国现代成就密不可分的同时, 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息息相关[3]。

那么在教学时, 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尽可能搜集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材料,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历史名著, 抗日战争记录片等, 在课堂中重点分析历史与现代的对比, 通过直接且明显的标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形成以中国特色而核心的课堂语言呈现方式。

四、结束语

以马克思主义自身及其在中国发展的情况来看, 并从内涵和本质分析出发, 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具有选择性, 网络多元性, 并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中国化特征。思政课的教学语言无论从有声语言、书面语言等方式上, 均服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本质。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长久革命道路上重要的指导思想, 并引导中国完成现代化建设。高校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重要媒介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研究前提, 深入探讨了其大众化的语境特点、内涵及实现方针, 并针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体系的高效思政教学语言进行了艺术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思政课,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 蒋翠婷.大众化的语言艺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延边党校学报, 2017, (2) :80.

[2] 仰义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究[J].高教学刊, 2017, (9) :52.

[3] 赖继年.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政课建设——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J].未来与发展, 2015, (9) :94.

上一篇:明股实债的财税问题探讨——以国开发展基金为例下一篇:浅析知识产权有效性的可仲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