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题总结

2024-05-07

《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题总结(共8篇)

篇1:《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题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题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直是我们探究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运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合作这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去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产生终身乐于学习的愿望。

课题理论成果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特点。

1.“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媒体,以现实生活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愤悱心态,从而激起自主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美感;同时借助计算机,完成一些高难度操作,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其中,“创设情境”是前提,“自主”是关键,“探究”是核心,“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是目的。

2.在“信息技术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发展功能、育人功能,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有: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思维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创设分层教学情境,创设和谐情境。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催化剂”。

二、探索出“信息技术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教学中,我们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构建了以“创设情境”为前提,“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即教师以现实生活为载体,运用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其教学结构包括五个步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素材 自主学习”—— “多向交互 互帮互学”——“实践应用 拓展创新”—— “总结评价 提升认识”。

课题教学实践成果

一、创设情境,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讲PowerPoint软件插入多媒体素材时,首先将同学们自己上次课做的简单的文字作品加入背景和多媒体后展示给学生看,全体学生都“哇”的发出赞叹声,接着便不由自主地议论纷纷。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激情,使他们产生了“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我得学会为自己所用”的探求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带来便利。

教学时,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通常会有如下几种:

1、教材。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无论是理论性较强的课还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都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看懂书的内容及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2、网络、文件素材等资源。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去搜索自己需要的文字、图片、动画等素材。当然,由于时间或是课程内容本身的关系,教师可以事先下载好本课所需要的素材,建立好一个素材文件夹,供学生上课时使用。

3、“人力资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不能忘了“人力资源”的运用——学生相互帮助、通过他们的协作学习,不仅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放手实践,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比作是在大海中的“航行”,那么教师为学生所提供的资源就是“航行”所需要的“帆船”和“指南针”。具备了条件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而又有目的性地去“扬帆远航”,从而为学生的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营造了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以非常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自主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当然,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巡视辅导,对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指导和启发。

五、作品交流,开放评价。

学生具有好表现的天性,因此让每个学生都能观看到其他人的“成果”,以此交流交流,这正合他们的心意。在这过程中,“成果”展示者沾沾自喜,观看者乐于中肯评价。有的同学看到别人做得不够好的就提出意见,使别人得以修正;有的看到别人做得好的就称赞,还会迫切地请教别人,使自己做得更好。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创作,提高了学生分析作品优缺点、评价作品的能力。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果”来个总结,提出好的地方与不足之处。这一环节对于“自主探究性”模式的课来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为学生今后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

篇2:《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题总结

实验开展阶段性报告

八门城镇中圈中心小学

2013年10月

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实验开展阶段性报告

区教研室各位领导:

自2012年12月我们小组开始承担区教研室的教研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这项工作以来,组内全体成员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井然有序地围绕这一研究课题展开工作。现将一年来的研究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开展情况

(一)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学校采取自愿报名、自由组合的方式,在教师中广纳贤才,充实课题研究队伍。从而组建了一支以精通信息技术,由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的实验课题组,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强化培训,提高技能,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1.在课题立项前后召开成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真正运作起来,加速教学改革,把我校办成与信息时代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2.为提高骨干成员技能,同时也是为培训广大教师技能,课题组积极向学校争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形式地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活动。一是先后派遣课题组骨干成员到校外等地参加听课学习,二是利用课余时间为广大教师培训“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加强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方式所必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三是对office2000、Authorware、Photoshop、Flash等应用软件进行培训,使教师运用这些软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四是组织全校教师以集中和自学的形式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等理论知识,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课程整合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参考模式、范例,从而启迪教师们的教育智慧和创新才能,在信息化教育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范例,从而探索出适应校情、生情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强化落实,确保课题实施“有法可依”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学校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目前学校各办公室都有电脑可以上网,为课题组成员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参加实验课题的教师必须能够自制教学课件,并收集、建立本学科素材库,提倡课题组成员把自己的成果发布在学校网站上,供大家学习。

4.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并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钩。

5.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写出1篇以上相关经验文章和论文。

(四)创造条件,加大投入,为课题实施奠定物质基础。

从学校的现状来看,有较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有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站。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大多数语文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也为搞好该项课题提供了物质条件。

(五)扎实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1.对信息技术的功能探索我们在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开齐、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讨,如何提高效益,如何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以及其工具性、手段性特征,寻找与其它学科整合切入点。

2.对当前学科状况的探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在全校教师、学生中分别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效果、师生的参与等进行了广泛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存在问题,手段单

一、学生兴趣不高,课程吸引力不强,教师垄断课堂,学生仍然是知识的容器等现象日趋严重。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必须充分借助教育现代化技术手段武装学科的课堂,提高学生兴趣,促进教育教学的效益再上新台阶。

3.整合初步尝试,根据以上两种情况,我们提供了要运用现代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并向学校、教务处提出可行方案。通过实施,一些有专长的教师慢慢地用powerPoint、office、Authorware、Flash等制作课件,有的教师已实现“无纸化”备课,无论在评优课、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中,大部教师均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上述措施的实施,既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又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课题开展的研究结果

一年来,我组教师大胆实验,付出了艰辛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语文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会应用课件开展辅助教学,会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该课题研究的成功开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此项课题实验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参与实验的教师发展。老师们积极开展实验工作,收集、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及时总结,撰写了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记录了实验的历程。我们还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展示活动,观摩课、说课、评课,形式不拘,既提高了自己,又向其他教师传递了实验信息,达到全校语文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6.在不断的教研工作中,我们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论文,以便和同志们交流。如课题负责人王建老师撰写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刘瑞秀和刘素萍撰写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效果》;王广军和杨洪林撰写的《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动作用》的论文,对我们今后工作都很有所借鉴。

三、课题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段时间的课题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给我们了一定的启示:

1.滥用多媒体技术导致主次不分

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有的教师认为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有的青年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4.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如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四 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2.围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目标制作课件,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

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篇3:《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题总结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可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创造和谐教学环境和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入手。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 创造一个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当学生处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时, 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更容易被“唤醒”。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应该是融洽的, 师生感情是和谐的。这样能使学生放松地学习, 放心地动手操作, 不用担心老师的批评, 也不用担心同学的嘲笑。有了这样的氛围, 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热爱教师, 听从教师的教诲, 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取任务驱动, 实施分层教学。

1. 任务分层。

我校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来自城区初中, 但大部学生来自农村, 在初中阶段, 信息技术课开设的程度不一样, 学生的家庭条件也不同, 有的同学从小就会用电脑, 而有的仅仅在初三时学习一学期以应付考试。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的方法, 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 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对学生做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每一个课前预设环节,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帮助—完成任务—交流评价。教师要对操作任务进行分解, 产生一个个的子任务, 根据学生能力和倾向性的不同, 分配不同的任务,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 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求知识、发现问题, 并从中学会自主搜索信息、自主分析信息, 并且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2. 学生分层指导。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实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进行全体学生指导或部分学生指导及个人指导, 通过个性化的指导,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的起点上“跳一跳, 摸得着”。

三、学以致用,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针对实际, 鼓励创造性地自主学习。

加强联系实际,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 解决实际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在Word的学习中, 制作本班的课程表, 这是许多同学感兴趣的, 但有的同学按部就班, 班级的课程是什么样的, 就做成什么样, 基本上一点没有变;而有的同学就根据自己的喜好, 填充些颜色, 把边框线做成不同的线条, 把大部分的课程变成体育课。

2. 整合课程资源, 加强研究性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 和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相关, 脱开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是单调的。在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体现信息的功能, 把它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具, 用以学习其他的文化科目。比如可以从网上搜索些物理或化学方面的课件, 将一些没有做过实验或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样学习和理解这部分知识就比较容易, 也能加深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课的探究性学习。

3. 提倡竞争, 开展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

在学生的信息能力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信息的交流能力, 在任务的驱动下, 通过开展小组自主协作学习, 进行合理的分工, 利用信息技术相互合作与交流, 互相提出评价, 取长补短。教师可以从作品与成果的价值、小组的协作态度与方法、分工协作交流等方面判断学生小组自主协作学习的效果。

四、合理运用评价,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师、学生之间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对促进学生学习, 实现学习目标有针对和帮助的作用。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可以采取合适的评价方法。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特点和本门课程的实际情况, 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 而且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能力的增强与提高, 更要让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逐渐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

自主学习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在不同的条件下, 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 结合周边环境及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然, 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底, 眼中有人, 手中有法”,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

摘要: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 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本文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7, (9) .

[2]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报, 2002-9-20.

篇4:《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题总结

一、建设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设施与制度

建立健全计算机教室、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并制定相应的开放制度,提供给学生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检索机制,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在自主的学习时间内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自由安排学习的进度。同时,网络多媒体的丰富表现力有助于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最终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设校园服务器,开发适合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但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得到一定的权限以后,就可以进入一个完全开放、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网络课堂。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

1. 建立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信息

互联网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海洋,信息量大,对于中学生而言,应在校园服务器上建立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库,可包括电子课文、学习指导视频、课文相关知识、作业练习等,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自主地选用。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完善差异性教学。

2. 提供學生在线学习的工具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要使用一些工具,如搜索引擎、电子词典、计算器、看图工具、元素周期表等等,应该把这些常用的工具集成到学习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

3. 提供在线测试、在线作业练习

传统的测试、作业不但媒体单一,而且反馈时间长,教师的工作量也大。而利用网络及多媒体实现的在线测试、在线作业具有亲和力,同时多种媒体同时作用于学习者,使学习者多重感官同时感知。

4. 开辟展示学习成果的窗口

激励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好办法。除了在实时交流的时候鼓励、表扬学生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通过网络向全班、全校乃至全世界展示他们的才华。如把学生的荣誉、各种作品都放置在专栏里进行展示,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这样对本人增强了自信心、成就感,激发了进一步努力的动机,促进自主学习;对他人产生鞭策,激发竞争心理,同样提高学习热情。

三、开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活动

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有效工具。要让学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意识。

1. 信息技术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合作开展教学

信息技术教师应经常与其它学科教师联系,交流教育教学情况,商讨合作教学事宜。作为学习的工具,一旦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便可为其在学习其它知识时发挥作用,特别是有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教室不应该是信息技术课的专用教室,而是应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使用。

2. 信息技术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联合布置作业

教师适当布置一些运用信息技术的练习,让学生的信息技能有用武之地。如配合学校开展“小课题、长作业”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汇报成果、展示成果,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3. 定期举行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

许多学校开展校园电脑节、电脑兴趣小组等一系列的与信息技术运用相关的活动,以此形成校园信息化氛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显著。

篇5: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本学期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注: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教给学生,而是教师在讲授完必读篇目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模仿迁移自己上自读篇目和综合性学习。)这一实验要放在以前难度巨大,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普及到教学上,教室里有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工具的提升使这一尝试变得轻松有趣,孩子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充满活力,妙趣横生。

先说备课。孩子们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大量寻找相关的教案、背景资料、音频、视频、课件,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取舍,既突出重点难点又有知识的迁移,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有能力的提升,孩子们不再担心冷场没有话说,而是思考如何把最大的信息量和最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孩子们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信息的整理和取舍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而这正是现代信息社会很重要的一个能力。

再说上课。孩子们天生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尽其所能地在网上搜集他们感兴趣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并呈现给同学们,大家的兴趣一致,自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在这里,信息技术的作用功不可没。比如,罗楚盛、汪洋阳上的《竹影》一课,通过大量的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图片对比,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即一个重神似、一个重形似;再比如,从前孩子们对中国戏曲毫无感觉,但戴钰能、刘婉晴上《戏曲大舞台》,通过大量的经典视频让学生充分领略了中国戏曲的美妙和精彩,并且向同学们普及了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常识,才短短的一节课,同学们从对戏曲的麻木到趣味盎然,这其中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功不可没。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天性就好奇,对事物喜欢刨根问底,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又不够持久,单靠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方式难以长久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信息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有着天然的悟性,他们能无师自通地灵活运用相关的技术并把它用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满了成就感。再者由于网络资源的无限丰富,孩子们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搜索到与课文相关的精品文章和资料,有效地拓展迁移,阅读面更加宽广,鉴赏能力和品味不断提高。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篇6:《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题总结

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二、问题的提出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时,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是忽视了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因此,我们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很有必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这段话贯穿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学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知道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结合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整合和融入,考虑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效果,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近几年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但就目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实际情况看,其理念还基本停留在片面理解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践中,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一部分教师把网络教学当作一种媒体的演示手段,没有达到网络教学应有的作用。同时缺乏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件和数学课型。数学课件大部分注重课件外在设计,忽略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贯穿于课件之中,体现不出数学教学的特点,仅仅是把网络当作是一种简单媒体的文本播放。还不能够全面、系统、深层次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通常表现为“我要学”、“我想学”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主动的、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从教学关系角度研究中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强调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认知程度评价体系的创新和教学效果反馈形式的创新,注重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其研究成果将使数学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个人智慧的数学天地,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从而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四、本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的重点(1).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通对各种学习、研讨、交流等途径改变教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着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及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构建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自我探究、教师点评”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会”到“会学”,直到“想学”的过程,让每位学生的替力都能得到最佳发挥。

2.课题研究的难点

(1).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及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提高适应信息时代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发现、探索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上经历发现、探究、合作交流、质疑、倾听、回顾反思等活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自主学习。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为学生长期习惯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习惯,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常常受到教师“主导性”的排斥、羁押而被架空,学生只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惰性强,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低下。严重阻碍着学习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抑制,因些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教会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3.课题研究的内容

主要研究数学的学科特点与信息技术的关联;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学为中心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明确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内涵,比较数学传统教学与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区别,探索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配套教学课件,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路,以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达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大幅提升,使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的方向发展。4.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1)信息技术环镜下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2)高中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借助课件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听掌握,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3)信息技术环镜下从教学操作层面逐步扩展到观念层面,借助于教学设计,促进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背景下的不断融合。(4)信息技术的作用从重教到兼学,整合从教和学的两大领域先后展开。在促进教学方式改变的同时,特别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化,形成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互为补充的格局,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5)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以内容信息的整合为基础,逐步深化到与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的协调以及与传统教学过程和结构、方法和模式的整合。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功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二)创新之处

1.在全体数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操作技能两个层面都提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制作课件、共同研究教法,改进教学方式,在我校数学教师自己创设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完善和共享素材资源库,教师、学生与媒体三者的相互作用,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习积极性,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成绩。2.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构建“自主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中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地接受结论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地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收集近几年来有关高中数学教学、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资料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避免重复性而保证创造性,另一方面还可借鉴前人的观点、理论、方法和科研手段,使本研究更具说服力。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数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3)经验总结法:在结题阶段,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从更高层面为课题研究服务;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技术路线

2.1培训:(1).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制作、相关教育理论学习)

(2).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模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2.2实施:(1)学生调查

(2)不同课型下的模式探讨,阶段性检测,对比分析,进行微调。重新检测。

(3)中期学生调查,适应性检验。(4)形成初步实施报告。

2.3总结:对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出论文、案例、课件集、学习反思,准备并形成成果进行推广。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2年5月——2012年9月

1.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的课题组成员。2.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全面了解本课题的实际意义,明确研究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2年9月——2015年1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将教师的精力从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摒弃以往教学习惯,教学方法,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采取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从理论层面进行学习研究,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通过阅读教育专著与上网学习相结合,学习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研究信息技术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佳方法。

2.课堂实践。进行“展示—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3.阶段总结。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做好阶段总结。

4.从学校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大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课题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脚踏实地进行课堂自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形式讨论研究中的问题。除此之外,我校集中开展了青年教师“评优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并举行了青年教师的“说课比赛”,所有任课教师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之中。这些活动,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合作信息技术的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2015年1月——2015年9月

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1—6月)。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自主学习形式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形成课题研究物化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提出结题申请,写出结题报告,接受总课题组的结题并就结题成果进行总结。

六、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1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由南康二中中青年优秀教师组成,有多年从事数学教学设计的教师,课题组成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他们有丰富的科研经验,经常在国家级、省级等教育类杂志发表论文;有不少论文获省级奖;课题组成员教师承担过不少省级、地级课题的研究;有课题研究的经验,课题组成员完全有能力、有时间完成此课题的研究。1.2主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第一、二、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建跃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2002年11月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1998年9月 [4] 周晓红主编 《教师学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 李春萍主编 《教育研究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开展了与课题有关有的研究工作:(1)课题负责人刘福亮同志,199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已完成两轮高中循环教学,成绩显著,富有开拓精神,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自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始终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身感受课改,实践经验丰富,并撰写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及教学设计。

(2)刘建华同志,大学本科学历,南康二中高三数学学科组组长,中学数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多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经历了两次高中数学循环教学,理论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强,并积极投入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新课程标准理论指导下,大胆课改,敢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研究能力,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3)刘钢生同志,大学本科,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南康二中数学学科组组长,思维敏捷,善于学习和钻研,教学能力强,精通计算机编程及多种数学软件的运用,精通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热衷从事教研教改工作。

(4)方宣海同志,大学本科,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工作积极主动,为人处事严谨踏实可靠,教学上颇有钻研精神,教学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成绩突出。

(5)刘兵同志,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是本学科的骨干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并热忠教研教改,对数学实验有较深的研究,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教改实验充满热情,教学手段多,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改革。

(6)黎明元同志,大学本科,是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总结归纳,工作细致,非常适合资料内容的收集及数据处理等工作,同时指导课题研究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1.4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刘福亮,刘建华:1.制订研究方案和计划;2.确定实施步骤;3.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4.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5.收集数据整理研究成果;6.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其他教师分工:1.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刘钢生、方宣海、刘兵);2.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刘福亮、刘建华、刘钢生、方宣海、刘兵、黎明元);3..进行对比分析,收集数据,写总结报告等(刘福亮、刘建华)。1.5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南康二中是江西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高中,是一年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历史悠久,办学规模大,现总计教学班90多个,在校学生有5000多人,学生来源广泛。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营造出了教师勤教,学生勤学的严谨、和谐的育人环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一流,有校园网,拥有多个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中心。本校还建有校园网系统,国内外教科研的前沿信息和珍贵资料都可以很方便得在网上查询和下载,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学校现占地面积达150多亩,建筑面积44218.4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23900多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规划合理,建筑错落有致,环境优雅;学校馆藏图书15万多册,另有电子图书30万册;教学设施先进,拥有设备齐全的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与外语教学系统、理化生实验室和音体美教学设施等。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大力推进教育改革,重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近几年来学校形成了“科研兴校”的热潮,教研教改氛围异常浓厚,现有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重点课题6个,地级课题21个,为教育科研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学校政治课题组成员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有着敬业、精业的精神和团结,拼搏的工作作风,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非常重视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年几年来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好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重视课题的研究,经请示学校,学校表示愿意承担因课题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切费用,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如:外出学习、参观交流、培训等。这些都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篇7:《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题总结

——小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报告

高阳中心校善吉小学

一、小课题开展情况:

任何实践,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只能是盲目的。为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为了确保我校英语教研组小课题的成功实施,本学期,我校英语教研组继续积极响应中心校的安排,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课题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为了使小课题能够顺利开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进行学习培训,学习方式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同时,定于每个星期二的下午放学后集中学习一个小时。还与兄弟学校缔结为手拉手友好学校,共同学习。在这个学期里,我们主要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尝试。下面谈谈我校英语教研组的开展进程:

二、小课题研究实施情况:

1.以旧带新,放手让学生学习

教师在出示自学目标后就必须指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已学过的旧知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新知的学习。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轻而易举的便能理解新句型的意思。比如,在学完单数句型的基础上,加上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也很快能理解复数句型;教师给出图片等信息,学生就可以灵活应用新知自主操练,起到了以旧带新、知识的迁移。

2.小组讨论,合作自主 ①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爱好特长搭配成4人的合作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

②明确要求,合作学习

针对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无意性、情绪性明显,感知的选择性较

差,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习前根据具体内容,出示明确的自主学习提示,根据自主学习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小组长组织组员有序试读。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组员推荐一人在全班展示。

③有效引导,积极评价

1、参与过程、了解动态。

2、及时引导、合理调控。

3、收集信息、调整策略。

4、有效指导、关注落实。

5、激励评价,激发兴趣。(可以小组评价也可分个人评价。奖励方法有加分或贴小贴画等)。

三、小课题开展效果

小组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

能力,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拥有自己的岗位,更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每个班的学生都是各有各的特长,有的擅长听力,有的擅长口语,有的擅长表演,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各个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特长,既实现学生学习的互补功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小课题开展改进建议

1.在教学英语对话训练时,可充分利用小组学英语的优势,根据每一课的具体情况,布置不同的的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互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进取,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2.教师要把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

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实践、体验、感悟,去创造、应用,而不要什么都由教师灌输,什么都听任老师摆布。

3.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大胆探究、勇于自主创新的人。课堂40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运用语言交流的时间就更少了。因此,必须在课堂之外为学生创造一个口语交际与应用的环境,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英语思维方式。开展课外活动,是给学生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参加到这些活动中来,使他们学以所用。教师对他们的表现,本着鼓励加鞭策的原则,使学生信心自然延伸到课堂学习中去。

篇8:《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题总结

微课作为一种教育资源, 其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Mc Grew教授和英国Napier大学T·P·Kee教授, 前者将微课概括为60秒课程, 而后者则将其视为一分钟演讲。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 微课概念及其形势也发生了显著改变, 当前最流行的微课程 (Microlecture) 是在2008年之后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在线客服经理David Penrose所提出的, 并将视频等影像资料作为知识传播载体, 推向了广大学生, 受到了一致好评。

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电教界也对微课展开了研究, 并将微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 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随着知识时代的带来, 微课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内涵得到了不断完善, 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重视。此种背景下, 本文针对微课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来促进学生学习增值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2 微课的特点及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所发挥的作用

2.1 微课特点

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存储、处理、评价、发布信息的基本能力。从开始学习及应用, 在解决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的同时, 更能强化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进度上的同步、学习过程的交互、学习方法上的共享和教学结果评价上的开放等特点。微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科学性, 学生的学习精力往往会致使学科掌握的不平衡, 也就是偏科的形成。因此, 在该形势下, 教师必须要开创自身的教学思路, 把握教学主体路线的同时, 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状况, 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因类施教”, 提高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同步性、同期性,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更大程度上加强微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2.2 微课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所发挥的作用

微课主要分为讲授类、启发类、问答类、演示类、练习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合作学习类等。从教学进度来看, 可分为当前复习类、新课程导入类、新知识理解类、总结扩展类等。[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接受, 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之一。但是很多学生家长考虑到子女面对中考升学压力时, 都会忽略对信息技术教学作用。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家庭提供一定的条件, 学生家庭只有拥有计算机, 才能完成微课搜索和微课视频的播放。同时, 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 不能受到相应的关注, 学生和家长不重视该项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受到技术性的限制, 不能很好地完成计算机操作, 使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不能照顾到全部学生, 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短, 学生接受程度差, 课程特点和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的形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都身兼数职, 打杂工作繁多, 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 同样是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得到良好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3]学校没有给予微课课程更高的重视, 同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认为这样的课程可学可不学, 反正不会影响中考。从整体角度上表现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不是很浓厚,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要做到扩大和持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就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教育体系, 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 让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师对微课课程给予最高程度的重视, 同时, 勇于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3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分析

3.1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运用微课, 可以促进教学的开展有积极作用。微课的运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4]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技能水平的高低可以用微课信息技术很好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知识点, 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眼界, 让知识得以更好地延伸和拓展。近些年来, 通过各方面社会调查研究得知, 网络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效率要远高于现实课堂的听课效率, 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对网络有很高的好奇心,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取决于在上网络课程的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劣, 从侧面体现出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息息相关的。微课内容比较有针对性, 对学生的固定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脑部区域的开发, 逐渐加深所学知识,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程结束后, 可以让学生清楚地回想起课堂讲授的内容, 使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学习知识点的掌握, 从而稳固学生知识接受程度。

3.2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来, 通过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广,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得以在国内各大高校实践运行, 而横空出世的微课也被逐渐重视及应用。微课本身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利用微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大多数学生都学习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 学习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较差, 而学习的奴役性较强, 正是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只要脱离了教师的视线, 便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 进而无法真正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的发展, 能够充分发挥微课的教学作用, 教师必须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和监督, 另外,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计算机有固定的操作程序, 所以导致每个学生在学习操作上会出现频频失误的事情发生, 此时不仅需要教师的耐心教导, 更需要教师对学习者进行一点通式的及时帮助。在信息技术教学体系中, 完全可以建立成体系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微课, 通过微课的实践操作, 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完成具有针对性极强、目的性明确, 各种不同难度的学习。要在如何能让微课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制作上, 加大力度构思。学生在传统思维和行为习惯的贯穿中, 受到极大的影响。在学习微课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 起到引导的作用。

4 微课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 随着“微课教学”理念的广泛传播, 其教学模式也在国内外各所学校得到大量的实践与应用, 且该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也收效甚广。因此, 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已经将最初对微课相关的教学软件、硬件的研究重心, 逐步转移至“微课教学”对教师教学过程所具有的应用价值。这一转变, 充分说明了“微课教学”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5]从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 信息技术广泛使用已经让课题教学革新理论转向实践, 从思想理论到实践运行的过程中, 逐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逐步完善微课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磨合。“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作为教学工具, 将教学的知识点分别记录在视频中, 实现教学过程简短、精炼, 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和自主性。“微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的教学视频, 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以知识点教学的形式记录在视频中, 实现了微课的时间短、内容经典的特点。同时, 微课还提供了一定的辅助性教学资源, 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测试以及学生的听课反馈等, 使微课教学模式更加具体化, 既囊括了传统教学内容, 又创建了新型的教学环境。微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 使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保证了教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实现了减负增效。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完好地融合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设计理念, 将信息技术教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教育天地。

5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 采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教学中运用了相关的科技手段, 使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知识点的讲解更加透彻, 便于学生的吸纳和掌握。微课对学生进行知识点间的联想和迁移有很强的作用, 它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自立自主学习意识, 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效地、合理地运用微课信息技术, 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及感染力,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玉莲.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孙冬芹.基于掌握性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3.

[3]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 2013, 8 (7) :37-40.

[4]王国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7 (31) :94-95.

上一篇:幼教实习生心得体会下一篇:爱是永远的阳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