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设置探究论文

2022-04-16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要进入课堂,从要素上讲,教学必须做到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学情境设置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情境设置探究论文 篇1:

初中生物教学中情境设置策略探究

[摘    要]情境教学现已成为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初中生物课堂中通过打开不同侧面,综合设置;联系生活实践,直接设置;寻找知识联系,间接设置;选择典型事件,分解设置;引导自主实验,活动设置等策略,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完成知识的迁移。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境设置;情境教学

目前,“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师“情境设置”教学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情境设置不够贴合学生实际,即情境与知识不能够有效衔接;学生缺乏情境内容的参与感,没有产生自主探究思维,缺少学习积极性;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具有过难过易特点,不能有效停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学生在情境设置教学中所获成效不强。针对此,笔者总结出以下具体策略以展开情境设置内容教学。

一、联系生活实践,直接设置

“直接设置情境法”是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式。教师通过联系学生所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经验进行直接情境代入,引导学生将理论问题代入到真实情境中进行思考探究。此类情境的设置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快速进入到情境中。

在对“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这一章节学习时,笔者首先分析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核心锚点内容主要围绕在探索“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因”与“植物所需无机盐及作用”。之后笔者便适时创设情境“使用蜂蜜拌萝卜干时,出现大量的水分”“炒咸肉时,父母为什么要先将咸肉用清水洗一洗再炒”,又如,“在花卉农作物成熟过程中,要进行施肥,并且一次性施肥过量,会出现烧苗现象”“蔬菜大棚上有水蒸气出现”等现实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情境问题展开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通过将塑料袋套在豆苗上,放在阳光下的操作方式,联系到生活情境中蔬菜大棚上的水蒸气,判断出植物中含有水分,并通过晒枯萎的菠菜判断出水分还利于植物维持形态。之后,学生又通过在两个萝卜上打一个2~3厘米的小洞,分别向两个洞内注入清水和盐水,并使用中央插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封住洞口的实验方式,发现盐水液面上升,清水液面下降,并联系到为何萝卜干会出现水分,以及炒咸肉前为何要先用清水清洗,并触类旁通地分析认知到施肥过多为何会出现烧苗现象。

采用“直接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综合己有的全部知识以及社会认知,通过知识内容贯穿成为知识链,组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整个知识框架的建构。

二、寻找知识联系,间接设置

所谓“间接设置情境法”,主要用于理论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其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而是需要教师从中点拨,发掘教材中知识点和情境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

在“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习时,笔者便充分运用间接设置法,来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自制了动画,引导学生间接体会血液的组成。在动画中,有三种不同的船在淡黄色的水中航行,其中最大的深黄色的船上载有的白细胞,但船数量最少;其次深红色的船上载的是红细胞,数量最多;最小的浅蓝色的船上载有的是血小板,三艘船依次航行在水中。通过这一动画,笔者向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进入到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中,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究中获取到,白细胞的形态结构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但数量少,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是最小的,且形状不规则,红细胞则是数量最多的。通过联系情境中的三艘船,学生分析得出,其中“淡黄色的水”就是血浆,因此,学生认知到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且血浆占很大比重。通过此,学生综合认知到关于血液的理论知识。

较好地应用间接情境的设置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中的“点面关系”代入到动画、图像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由表及里地分析到背后所隐藏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从而完成知识内容的建构。

三、选择典型事件,分解设置

“分解设置”即是要求教师在情境设置方面,選择具有一定实际的典型事件作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代入探讨,同时也作为主题探究的大背景,从不同侧面进行分解设置,使其与教学内容相对接。

在“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时,笔者便充分应用“选择典型事件,分解设置教学情境”的教学方式。如“关于新冠疫情的肆虐传播,我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学生在回想过程中,便首先建立起关于传染病的背景,从而进入到一个大的教学情境中。进而,通过分解设置,让学生充分感知到三个不同的侧面,即“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染人群”,因此,笔者适时分解教学情境,将大的教学情境分为三个情境问题:“如何控制传染源”“采取哪些形式可以切断传播途径”“如何保护易感人群”。学生通过对往事的回顾,了解到当时的防控疫情的措施主要有“不外出、戴口罩、勤消毒”三种方式,通过小侧面情境问题的探索,学生将知识的综合和局部统一协调联系起来,更加全面地对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

通过选择典型事件,分解设置情境,其本质意义在于选定典型事件作为教学主情境。在情境中,选择不同的侧面情境,并引导学生在侧面问题的探索中完成对于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这样对知识的层层分解,再经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自学,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才更加牢固。

四、打开不同侧面,综合设置

综合设置情境的教学策略恰好与分解设置教学情境的策略相反,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重要知识点的不同侧面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主动解决问题,进而进行分析综合,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认知问题,从而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知识框架体系。

在对“人类所需营养物质”一章节内容学习时,在“维生素”这一板块学习时,笔者便为学生创设了几个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张亮一到夜间,视野便不清晰,但吃了一段时间的胡萝卜之后,视野便清晰了”“小李每天早晨刷牙,总会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小红经常吃钙片,却还是患上了佝偻病”“吃牛肉、黄豆,以及豆类食品可以治疗脚气病”。根据以上几个情境问题,学生首先进行了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从多元渠道获取知识内容,弄清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其实都与“维生素”相关。在层层递进的探索过程中,学生还了解到维生素的来源和种类,以及不同种类之间的异同,从而学生对维生素有了充分的了解,综合建构形成了相关知识体系。

在综合设置情境策略应用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获取信息、探究解决问题、综合建构体系等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情境问题的研讨中对知识内容进行了主觀意义的建构,这对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内容的帮助是巨大的。

五、引导自主实验,活动设置

生物作为理科类学科,实验探究是根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教学,通常也要以自主实验探究作为探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活动设置情境策略,就是在教学时,教师创设不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利用工具,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完成对于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对“酶”这一章节的有关教学中,笔者便主要应用“活动设置”教学法,来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前夕,笔者便为学生分发了实验相关的器具,之后向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与“酶”相关的事迹,并向学生抛出问题“酶”具有哪些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进行研索。学生利用教材中所展示的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对猜想得出“酶”的性质进行了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验证出酶具有催化作用;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且酶的活性受温度与酸碱度的影响。在活动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方式探索得出了酶的相关性质。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在活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实验探究,对于学生而言,相较于其余教学方式,活动设置情境法,更加能够显现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优势。在活动情境的背景下,学生尝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对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养成亦能起到帮助作用。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尝试知识的建构;强调教学情境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在于认为学习应在现实情境或类似情境中完成。采用“情境设置”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不断主动探索中,从情境延伸至实际,完成生物思维能力的突破。因而,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优势,加强生物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寻找知识联系与自主实验探索中提升个人的生物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媛.初中生物课堂的别样情境设计[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11).

[2]曹莉萍.在初中生物情境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学生物教学,2018(8).

(责任编辑:姜波)

作者:蒋希龙

教学情境设置探究论文 篇2:

“问题——探究”模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要进入课堂,从要素上讲,教学必须做到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一、设置目的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设置要求

如何设问,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近代和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实际上应当渊源于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本人就是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不断反诘和归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解答问题的正确结论的模范教师。作为现代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时候,应该反复自问: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设问需进一步改进?

(1)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我在讲到高一政治课本《经济生活》中的第二课第二题《价格变动的影响》时设置讨论:时值中秋国庆两大佳节来临,月饼生产企业大多已经启动生产经营计划,请问诸位有何经营建议?让学生转而思考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双节来临,这个问题的提出有情境,学生愿意思考;学生对于生产经营摩拳擦掌,都愿意尝试理财,七嘴八舌,掀起课堂高潮。这个问题很巧妙,也很有实效。

(2)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例如,我在讲到价格和价值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世上有没有物美价廉的商品?什么时候可以买到?——谁不想买到这样的商品?谁不想知道什么时候能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当然有兴趣!而且,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运用价值影响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作出回答,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人们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有影响。

(3)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例如,我在讲到价格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些商品,虽然价格是在上涨时期即旺季,但人们对此需求量的变化并不会锐减的?请举例。这是稍微理性一些的问题。学生要动脑子思考,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得出结论:生活必需品。这样的商品不会因为价格的涨落而大幅度改变需求量,比如盐,没有人因为盐价格便宜每天多吃一倍的盐。

(4)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在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时,尽量从多角度设计问题。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王某一家五口,本人承包责任田,税后收入不错;妻子开了一家杂货店,收入一般;儿子在中国银行工作,工资丰厚,业余时间还炒股,赚了不少钱;女儿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老母靠出租房屋获得租金。试问:①王某一家五人分别属于何种收入?②这种分配形式说明了什么?③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里从多角度去考查“按劳分配的形式”和“其他分配形式”。)

(5)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有计划学习,并合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让学生正确评价学习的态度、方法、过程、结果,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6)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师生之间多次质疑、交流、评价,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对于学生对问题思考引发新的有效问题进行及时的再组织利用。如我在讲“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时,因教材内容单一,又比较抽象,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①“一国”是指什么?“两制”是指什么?②“一国两制”为什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③高度自治权体现在哪些方面?高度自治权与高度自主权有何区别?④高度自治权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异同?⑤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如何解释在香港地区同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既掌握了知识,又深化了知识,从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三、设置来源

有问题才能有探究。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情境的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引发出面临一种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决策的探究问题,以促使学生去思索、去探究。

⒈设计探究问题

教师在研究教材中,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究新知。如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时,提出公有制社会中提倡按劳分配的原则,为什么还存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呢?如何认识和理解“共同富裕”和现实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

⒉鼓励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问题,教师不简单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比如学习货币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可能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是货币?②货币的本质是什么?③货币的职能有哪些?④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提出来。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的探索。

⒊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如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我就以喝水的茶杯为例让学生讲它的价格,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它的价格,探究的热情就会很高。

⒋在习题中去探究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找一些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

⒌将课本的结论改为问题

课本中有许多结论是现实告诉我们的,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无疑是有益的。为此,我们经常把课本中的结论改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如价格可以影响供求,这是一种结论,改为“价格为什么可以影响供求?”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四、设置形式

(1)悬念式。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景,使学生进入求通而不得的愤悱状态,使思维处于活化状态,然后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进行探索,培养思维能力。

(2)探究式。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让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3)辐射式。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层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4)渗透式。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设置渗透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渗透和综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与教师不再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教师应该是源头,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活水,学生才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许许清澈的泉水。

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重要一点取决于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合理,取决于处理的问题是否得当。一节课上的好,应该是问出来,而不是讲出来的。  

作者:肖 荣

教学情境设置探究论文 篇3:

设置教学情境对于实施“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重要作用的探究

摘 要:在初中数学的现有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越来越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恰当运用教学情境对构建理想课堂和和谐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教学情境的设置出发,具体探究设置教学情境对实施理想课堂和和谐课堂的重要作用,力求为更多的数学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教学情境;理想课堂;和谐课堂

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来看,“理想课堂”倡导培育学生的数学理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心怀理想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和谐课堂”则追求良好的教学氛围,力争实现数学课内外的教与学的和谐共处,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开展此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设置教学情境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

相比小学数学来说,初中数学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均有较大提高,一些学生在初学的时候往往会有畏难情绪,这种情绪也会进一步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有效设置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构建之中。以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为例,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此时刚刚接触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感到陌生与迷茫,如果此时教师仅依托课本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很有可能陷入理解误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尝试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切实打造完美的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都会见到哪些三角形结构,然后带着生活情境去研究:三条边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进行适当改动,能否还能构成三角形?通过一系列的生活情境的带入,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从而不断培养学习兴趣,由内而外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完善学生数学思维方式

初中数学是一门讲究思维的学科,通过教学情境的有效设置,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真正实现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构建。以八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在讲解本节课程的时候,教师往往都会让学生以家庭、学校、超市等常见元素作为内容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带动学生转变数学学习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以往他们进行知识学习都是课本上有什么就学什么、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有的学生会误认为生活与数学无关。事实上,教学情境的有效设置能够进一步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不断启迪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師还可以突破教材限制,直接让学生创设属于自己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以班级的座位表为元素,也可以以我国的主要城市为元素等,这些情境的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以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

三、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效率

在实施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过程中,教学效率始终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教师的教学效率,一部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同时重视两者,才能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高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效。实际上,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师生教与学的效率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传统的数学说教式课堂上,教师能够依托的授课素材往往来自课本或教辅资料。但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能够使用的素材会进一步增多,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元素、现有的互联网元素等。例如,在讲解各类方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构建生活中的方程使用情境,尝试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去理解数学中各类方程的含义,从而依托生活研究如何去解方程。从情境着手再进行知识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让教师教得更有效率,让学生学得更加高效,真正使数学这门学科在初中阶段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真正提升自己的数学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恰当运用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设计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完善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真正打造精品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孙蕙.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法初探[J].华夏教师,2020(21):54-55.

[2]李延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提升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J].才智,2020(5):194.

注:本文系吉林省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新教改背景下初中数学‘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H19647)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艳

上一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