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识字的几点思考

2024-04-22

随文识字的几点思考(通用8篇)

篇1:随文识字的几点思考

随文识字的几点思考 中山路小学

郑锐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艰巨的识字任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随文识字是新教材的一种重要的识字形式,它是以课文为生字的载体,利用课文情境识字。我们知道所谓识字,就意味着汉字的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三者统一联系的形成。在随文识字中,识字与读文,理解文紧密结合起来。初读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字的读音(如查字典法、猜读法、求助老师同学法等)。精读课文的时候再结合具体的词、句,具体的语境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感触和体会字义。课文教学结束后安排书写的指导。这样将识字过程分解,减小坡度,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识字教学也在随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完成。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是如何操作的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探索随文识字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生活识字法

汉字起源于生活,若脱离了生活这一源头,识字也将变得索然无趣。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将识字跟丰富的生活紧密相连。

“凉”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秋天来了》一课中的生字。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分析字形,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肯定很枯燥了。于是,教学“凉”字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纷纷举手说是秋天。“炎热的暑假终于过去了,秋天来啦!谁能说说秋天的天气怎么样?”有的说:“我觉得秋天有点冷。”有的学生说:“秋天的中午还是有点热。”是啊,秋天既不像冬天那么冷,又不像夏天那么热,这样的天气就叫——凉。”然后,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范写指导。接着,给“凉”组词,,最后读文巩固。教师启发学生感受并表达天气的变化,与学习生字“凉”结合起来,联系生活识字,培养学生认读能力,加深了学生印象。

生活识字法,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文识字的乐趣,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识字法

汉字不单是线条组成的符号,更是融音、形、义、情于一体的表意文字。教师精心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喊”是《笋芽儿》一课中的生字。如何让学生对这个字印象深刻呢?我想到了让学生进入情景的方法。“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如果是你,会向着蓝天喊什么?学生顿时来了劲,一个个争着上台。“秋天真美啊!”“秋天,我要把你永远留在心中!”喊得多响亮啊!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明白“喊”时要用“口”,“喊”是“口字旁”。于是趁热打铁,指导书写,学生记得更牢。写好后再回到文中读句子,重复认读刚写的汉字,既巩固了生字,又提高了效率。

情境识字法,把识记生字新词和认识事物统一起来,加速了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和理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想象、创造和表达的能力。

三、实物识字法

“盘”这个字的教学片段:

师:(拿出一个盘子)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圆圆的盘子。

生:这是装菜的盘子。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盘?(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边说边做起来。)

生:我见过方向盘。

生:我见过棋盘。

生:我还见过算盘。

师:学生见过的“盘”真多!课文中还有一个词呢,叫——盘旋。猜一猜,“盘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记住“盘”的?

(识写生字,再读句子,巩固生字。)

在看实物的基础上识字、读词、学文,学生就对汉字的音形义记得更牢了。

四、看图识字法

看图识字,图形结合,形象直观,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轻松又高效。

“角”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一课中的生字,文中写道:“啊!我的身段多么,我的角多少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学生在书写时经常将“角”与“脚”混淆。

师:学生,睁大眼睛找一找,小鹿的角在哪儿呢?指给同桌看一看,说一说。

生:小鹿的角长长的、弯弯的,长在头顶,上面还有很多叉。

生:小鹿的角是金色的,像树枝一样。

师:是啊,角弯弯的、硬硬的,还是小鹿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呢!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头上长角吗?(教师展示犀牛、山羊图片。)生:犀牛有尖尖的角。

生:山羊有硬硬的角。

师:角的样子真特别,那你会写这个字吗?(学生说出了很多种识记方法……)

识记生字,如果只是简单地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一溜而过”,显然有走过场的嫌疑,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认读能力了。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同伴合作指图说图,再集体交流“角”的样子,教师适时点拨拓展。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字,还学会了观察、表达与倾听,丰富了对字的认识,养成了很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再如,“棵”和“颗”一直是学生搞不清的两个字。我让学生观察图片,数数图上分别有几颗星星、几颗黄豆、几颗爱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用“颗”。我让学生观察图片,弄清“棵”大多与树木有关。

五、猜谜识字法

猜谜识字法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编字谜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先分析部件或笔画特点,然后编成谜面。谜面可以由老师出也可以由学生出。

字谜识字法早在多年前就被广泛使用了。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到丹阳,两个小木匠,坐在石头上——磨”,我对几十年前的这个字谜至今记忆犹新。可见这种方法是多么有趣了!再看一位老师为生字“善”编的字谜——“一只小羊,袋里装着两块糖,一口把它吃光光。”这么复杂的字,一个字谜就帮助学生认清了字形。

六、字理识字法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字理。

“牧”是《所见》一课中的生字,学生在书写时经常将“牧”写成“木”。

师:你能从图中找到牧童吗?说说他是什么样子的?你对牧童还有什么了解?

生:牧童骑着牛,手里拿着笛子,真神气!

师:是啊!牧童就是要要赶着一群群的牛吃草。(出示“牧”。)你是怎么记住“牧”的呢?

生:左边是牛字旁,右边是反文旁。

师:对。(看多媒体演示。)左边的部件就是“牛”的变形,“攵”表示手持荆条的意思。手持荆条干什么呀?

生:要赶牛去吃青草!

师:放养牛群叫“牧牛”,放养牛群的小朋友就叫“牧童”。你还能给“牧”找朋友吗?

生:牧场、牧草、牧童、牧歌、放牧……

“草”是一年级上册一课中的生字。观察画面认清字形后,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古文字:“中”像刚破土萌发的两瓣叶子的嫩芽,再加一个“屮”,字形像一株两茎四叶的草。“早”表示日光洒在地上。

再如“命”字,像一个人在屋宇之下发号施令的样子,在上古时代,奴隶主的一声命令,就决定了奴隶的命运甚至生命。

从字形到字义,再到字理的辨析,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识字不仅有效,还能帮助学生领悟到汉字文化呢!

七、找反义词识字法

“攻”和“守”是《矛和盾的集合》一课中的生字。师:比比谁的眼睛亮,能找出这句中的反义词?

生:“攻”和“守”是一组反义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学过围棋,老师教过攻和守的方法。

(开火车读准字音。)师:是啊,不光是在下围棋的时候,在进行其他运动时,在生活中也需要学会进攻和防守呢!谁来说一说?

生:我知道踢足球时,运动员有负责进球的,也有一个守门员,守着球门,不让球踢进门。

……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攻”和“守”?(同桌一人“攻”,一人“守”,教室里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教师巡视指导。)这组反义词可真有趣,你记住了哪一个?

生:我记住了“攻”,“进攻”的“攻”。右边的“”表示武器。古时候攻击敌人要用武器。

生:我记住了“守”,“宀”表示家,下面一个“寸”表示武器,拿着武器保护自己的家就是“守”,守卫的“守”。

每个汉字都有文化意蕴,巧妙运用反义词识字法,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字义,还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八、分合识字法

在识字过程中,把字分为两个或几个部分识记,先“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也是一种颇为有趣的识字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形声字和会意字。

“明”是一年级下册中的生字。教学时,我故作神秘地说:“这个字很特别,分开来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动脑的过程,也就是分析字形、了解字义的过程。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我发现„明‟可以分成„日‟和„月‟。”“我知道„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如果没有太阳和月亮,世界就没有光明了,所以„明‟里面有„日‟也有„月‟。”学生的发现多了不起啊,我随即在田字格中范写“明”。接着积累带有明的词语,读带有“明”的句子,起到巩固认读的目的。

九、故事识字法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许多字他们都会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识记。既然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喜欢学字,感受汉字的魅力,那么就应该采取孩子喜欢的方式之一——故事识字法。

如“块”字的故事:“块”和“快”是双胞胎,它们的名字都叫kuài,只要叫其中一个,另外一个就会跑来。我给他们重新起了名字。块,喜欢躺在地上,就叫土块。快,每天都很开心,就叫快乐吧!

再如,二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中“喝”字的故事:“喝”和“渴”是一对好朋友。“渴”愁眉苦脸地说:“我今天还是很渴,有那么多水就是喝不着,不如把你的口借给我吧!”“喝”很为难:“要是借给了你,我就没嘴了,妈妈会不认识我的。”在编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完全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区别是“渴”带着水(氵),“喝”带着嘴(口)。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识字教学做宽、做广、做丰、做厚,这一直是我不变的追求。我认为识字教学要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入我们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进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正是识字教学的最理想的境界。

篇2:随文识字的几点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简单地识字,在识字的同时还要重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更多地采用了“随文阅读识字”的编排方式。这样编排的意图在于将识字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即在阅读中认识汉字和通过识字帮助阅读。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随文识字是一条提高低段语文课堂效率的最好途径。随文识字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采用随文识字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们又存在着这样的困惑:课文比较长,怎样处理课时的问题?在教学中是先学习课文还是先识字?边学文边识字又怎么来体现识字教学的重点?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识字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读音不准确;

2.形近字难区别;

3.各个字的部件位置易颠倒;

4.同音字运用易混淆。

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找到一条适合学生识字能力发展的途径,需要在随文识字中找到一条符合本班学生识字的有效措施。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随文识字同样是一种不够完美的教学方法,它忽略了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和科学系统,对识字的难点字形的理解、认知、记忆缺乏科学性。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缺点,优化随文识字教学策略呢?

我把孩子的识字心理分成四个阶段:初读感知阶段——随文理解细化阶段——复习巩固阶段——指导写字阶段。根据这个情况,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初读感知阶段

1、激趣导入,随题识字,揭示课题。

比如《秋天》,题目中“秋”是会写字,我的教学步骤是复习“禾”——学习“秋”禾苗的颜色像火一样红——“秋”——谁认识这个字,你是怎么认识的。——板书“秋

天”——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秋天的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齐读课题。

这一过程,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巧妙地渗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识字,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题目中“植物”两个字都是要求会写的字。因为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植物的比较少,我先出示几张植物的图片,让孩子们先认识什么是“植物”。他们看图后明白,“植物”是生命的主要之一,并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等熟悉的生物。我问:“为什么‘植’字是木字旁?”孩子们回答说“因为植物包含了如乔木、灌木等”。“谁有好方法记‘物’字?”孩子说:“我用加一加的办法记。用 ‘请勿打扰’的‘勿’加个牛字旁,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植物’的‘物’。这样教学生字,把学字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渗透“加一加”的识字方法,使生字不孤立于课文之外。

2、借助预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适当留些读读课文、记记字形等口头作业。这也为课上读准、读通课文节省时间。

预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步骤进行: ①回顾预习,自读。

②认读生字词、轻声词、多音字、长句。③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此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几个小步骤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整合。比如诗歌类的课文,就可以直接读课文,根据读书情况再纠正读音;有的课文没有什么特别难读的长句,就可以舍去这一环节。

第二,可以结合有特点的字的形来记住读音。二年级可以结合预习和生活实际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比如《我真希望》中的“晶莹,芬芳”这两个词语,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可以在此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意思。

二、随文理解细化阶段

通过第一时段的教学,学生初步读准字音,感知了字形,但对生字还没有完全的把握。所以,要让学生进入生字的具体细化阶段。在什么时候细化合适呢?有三种处

理方式,一是放在学文之前,二是学文之中,三是学文之后。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学文之后再认读生字,这样操作的好处是经过了反复的读文,对字形的感知越来越加深,但对字义的理解尚欠缺;学文之前就记忆字形,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为学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缺乏语境,认读记忆很死板。当代的识字训练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注重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这要求识字训练应当有机地和阅读等其他语文训练结合起来,在整体发展中求得最佳效果。边读文边识字有利于识字与语言环境的结合,还能为理解文本提供有力的帮助。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运用多种方法解字义,随理解识字,感受汉字的奇妙。

1、精读课文,随文识字,朗读感悟。

我在备课时尽量做到 “三个心中有数”。这一步是随文识字的核心环节。这三个心中有数是:一是课文的人文内涵及重、难点要心中有数;二是每个生字的形、义和课文的人文内涵及重、难点的联系要心中有数;三是朗读指导的任务要心中有数。这三个“心中有数”决定整个随文识字教学的关键。切忌每个字都要随文而识,每个自然段都进行朗读指导。

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共有7个生字:甲、伞、豆、植、物、轻、粗,三个新偏旁:牛字旁、车字旁、米字旁。根据“三个心中有数”,把这些识字任务进行归类:植、物、粗、轻、进行随文,因为它们的形与义与文本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随文有利于识字,识字有利于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对话。而其他的字则定位:会读,感知形和义。第二课时再给予集中强化。

2、研读文本,把握重点;研读生字,找准结合点。

不是因为随文识字了,就忽视了文本阅读的重点了。要根据文本的重点确定随文识字点。

如《我是什么》第三自然段中,在句子“平常,我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中,要认的字有“奔、洋、舞”;“江”是要写的字。我把这几个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读通;然后我出示奔跑、海洋、跳舞的图片,认识“奔、洋、舞”这三个字;而后,出示“江”字让学生观察学习。学生发现,“江”里有水,所以是“三点水”旁。在学生会认会写这几个字后,我指导学生朗读这几句,体会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状态。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抓住这几个关键句子,很顺利地从字过渡到到句的教学,又从句过渡到到篇的教学。

汉字中的每一个常用字,几乎都蘸满了文化琼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把汉字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统一起来,重视文化,尤其是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当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各种方法分析汉字,使识字教学在阅读的语言情景中获得生命。

三、复习巩固阶段。

根据记忆的规律,是由模糊到精确的,但要经历个反复呈现的过程。学生能不能记住生字,经常复习与巩固很重要,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每隔时段教师要让学生再次认读。在操作上,可以分析完字形就认读,也可以学完课文之后,再次认读。认读的方式要多样化,趣味化,如采取游戏的方式(找朋友、开火车、摘苹果)。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再见面。我主张每课都识字,每课都认读,要不断的强化识字过程。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根据本课的生字,进行重组,形成一篇包含课文生字的又一短小的文字,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认读情况,又使学生多了一次接触语言文字的机会。如我教学完《保护庄稼好卫兵》一课后,自编了一首儿歌,涵盖了本课大部分生字,又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可谓是一举两得。

《保护庄稼好卫兵》自编儿歌:(红色字就是本课要求认、写的字)

有水方说清,日出天气情,有言去邀请,有心情意浓,有目是眼睛,有虫是蜻蜓。

四、指导写字阶段。

写字也是对生字的巩固,教学时不要为了写字而写字。教材关于写字的安排,有的字是本课出现的新学的字,有的字是以前课文出现的学过的字。那么对于学过的字,孩子是不是就记忆扎实了呢?这也不一定,所以即使学过了也要注意复习巩固,可让

学生说说,这个字是怎么记住的。要求会写的字,不仅要牢记字形,还要懂得意思,所以,对这类字,教学时应该拓展一下,如组词,说话等。写字指导要严格要求,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找规律,以及提出注意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度的点拨,讲解。一定要注意结构、笔画、笔顺、起笔、收笔等。教师的范写很重要,每一笔要让学生看清楚。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老师往往忽略写字过程的指导,盲目地操作,比如,有的学生根本就没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还有的老师站的位置不对,写字时挡住了学生的视线。有的甚至用课件代替写字。教师要注意学生写字卫生习惯的养成,要经常地提醒。每个字写字数量不易多,但要有质量,也就是写一个像一个。写字后,教师注意检测与评价。

篇3:关于“随文而写”的几点思考

一、为“读”还是为“写”

顾名思义, “随文而写”中“随”是“写”的契机和形式, 目的在“写”。吴老师文章的尾段表述得十分清楚:“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作的这些作文训练……使之能形成一个较为明确的作文指导方法, 如果可能的话, 还想把它上升形成一个有实践验证过的、有理论基础支撑的作文指导体系。”可见, 吴老师写此文的意旨是直指作文教学的。但从他在文中所介绍的随文写作的类型来看, 我们着实不能明了“听听写写”、“读读写写”、“做做写写”等三类做法的目标到底重在“读”还是在“写”?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且看“听听写写”类:在吴老师的实际操作中, 听的“文”是课文, 写的还是课文。第一阶段的训练完全如此。第二阶段虽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适当补充细节”, 写的时间也拉长了, 也结合了课外的文本, 但最终仍旧摆脱不了原“文本”的窠臼———还是原文。假如学生提前预习, 多看几遍课文, “促进预习, 优化阅读”的益处是明显的, 但从写作训练的角度看, 似乎除了使学生有东西写, “不害怕写作” (也只是此类写作) 之外, 看不出有多大的训练价值。因为在笔者看来,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所谓写作, 乃是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重新审视与确认, 是对天上与地上的世界秩序的重新规划与建立。简言之, 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用自己的文字抒写自己的思想情感才是写作。学生可以不必去思考生活, 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甚至可以不太关注遣词造句, “随”文写出就可以了, 写出的东西大抵也只是对课文的拷贝。此其一。其二, 若要求学生不进行简单的复制, 比如要求融入自己对课文所描述的生活的体验, 写出自己的东西来, 那可能就要求太高。不说学生对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否熟悉, 正如吴老师文中所说的, 入选教材的课文多是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 初中学生不太可能“越雷池一步”。如此, 学生所写只能是对课文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 其训练价值恐怕更多的还在于“读”。

至于第二类及第三类的训练, 虽然有创造的成分, 但从整体上依然不过是阅读的拓展、延伸。比如第二类训练, 由于短 (仅5分钟) , 空间也有限, 正如作者所说“应对考卷上出现在阅读题中的80字感悟、评价类题型”是有效的, 而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似无多大裨益, 或者说只能是起到“帮助”的作用。再如第三类训练, 要求学生进行创造的成分是比较多的, 是一种创造, 但“剧本”写作训练要求不是课标中初中阶段 (6~9年级) 作文训练之目标。

笔者以为, 吴老师所进行的力图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探索, 获益更多的可能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换言之, 即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有效手段。

二、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目标和恰当的评价策略

或许是受篇幅的限制, 吴老师在文章中始终未提及进行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评价策略。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习作一课, 我谓宜认定标的, 师生全力共赴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目标”应贯穿写作训练的整个过程, 学生只有在呈梯级分布的训练目标指引下, 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作文本身的规律, 才能在最少的时间内取得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 从完善“随文而写”训练体系出发, 需要有一个系列化的、层递式的训练目标和评价策略。尤其是中学作文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目前还没有形成层递式的系列性的现状, 在作文训练和评价受“随意性”困扰的今天, 考虑到训练目标和评价策略尤其有价值。否则, 我们所作的写作训练很有可能会陷入“随意写”、“重复写”的泥淖。至于评价则更可能是教师“随口评”、“一口评”, 不仅影响训练效果, 也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及新课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如何建立“随文而写”的训练目标和评价策略?由于不能深入了解吴老师所作的实验, 这里不敢妄断。但我想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要与新课标所确定的写作训练学段目标趋于一致, 在新课标的基础上, 结合该课题研究的实际建立起各个阶段的训练目标, 另起炉灶相对困难而且也不必要。其次, 要充分考虑到训练目标的由易到难, 即要有层次。其三, 要倡导学生参与的多元评价实施策略, 在评价方式上要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评价手段上追求将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评价手段变为以学生的自评、学生小组合作互评为主, 或以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手段。

三、写作知识的教学该如何优化

作文训练需要有科学的、必要的写作知识的导引, 这是勿庸置疑的。写作知识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 对写作技能的训练起定向作用。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 把写作知识转变为学生的写作技巧, 那将受用无穷。张志公先生更是旗帜鲜明地主张把语文课变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训练过程, 他说:“要加紧研究有关说话、读书、写文章的科学的知识系统, 把教学这些知识和指导运用这些知识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科学地组织起来, 如果说我们对这些知识研究得还不透彻, 教学知识还不得法, 那么是对的;但是否定知识, 认为提高语文能力根本不需要科学知识, 甚至根本没有科学知识可言,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对于提高下一代所需要的语文能力是不利的, 应当彻底改变。”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可见, 写作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就说吴老师的“让学生写剧本”的训练, 就非常有必要传授相关的写作知识, 比如写“舞台提示”, 没有知识的导引学生恐怕是写不出来的。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该如何优化知识的教学。所“随”的文本里有什么突出的写作技巧就讲相关的技巧, 或者是训练时需要什么知识就讲授相关的知识, 这些显然都过于“随意”, 也不利于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形成终生受用的“活”的知识系统。因此, 我们认为, 写作知识的教学首先要坚持在练中内化知识、技巧的理念, 改变生硬灌输知识的做法;其次是要有计划性, 与上文谈及的训练目标和评价策略保持相对一致, 与教材中的知识教学保持同步。

篇4: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几点经验

识字与阅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由此可见,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认字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又该怎样去教导孩子们识字呢?

是先学习课文还是先识字?到底识字是重点还是理解课文是重点?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一堂课的时间里,我们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顾了头就顾不上脚,但是事倍功半,油费了灯却不亮。通过多年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方法,并有效的应用到教学当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我充分引领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深入学习,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学生在一段一段文字的学习中,认识新字,学习新字,又在识字之后再次读书,巩固识字。整个过程就像是个完整的链条。

“随文识字”教学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从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

一、随文正音

读准字音是识字的第一步,在低段教学中,让孩子利用各种办法读准字音,听读和借助拼音是常用方法。怎样随文正音呢?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随机抽出读错或者读得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把容易读不准的音提出来,加以提示或反复读几遍,例如平翘舌音,边鼻音,前后鼻音。而对于一些容易读准的音,就没有必要强调,不要每个生字都提出来强调,这样会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生字进行梳理,分析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做倒心中有数。在读准单个字音的基础上,再读准词语,然后把词语放进课文中读。

二、精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直观演示,理解字义

当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以后,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这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生活实践理解生字新词。要注意区分学会和会认两类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应学会的字,而会认的字不要做过高的要求,只是感悟就可以了,换个环境也认识就达到要求。要求学会的字,不仅理解在本句中的含义,也可扩展延伸,如借字组词,扩展造句等。这个环节,理解字义是重点,因此,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根据文字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借助直观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注意音形义的联系。

在识字的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解释,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可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的识字。如:实物演示:适时直观的物体演示,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或者形体演示让学生运用肢体动作生动活泼地记忆生字等。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对于低段语文教师来说正确认识随文识字,优化识字教学环节,提高识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再读文,巩固识字

学生记住字音,理解字义后,再读文,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巩固识字。我教过两年幼儿,他们识字时,无论我采用何种手段辅助识字,只要生字换个环境,甚至换个颜色,孩子都容易出错,让孩子们扎实记忆的办法就是反复再现。不厌其烦的反复读。学新字时,旧字也读读。孩子们每天都与这些字见面,自然就认识了。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识字能力,但对于大量的识字任务,也不一定就能完全接受。所以,再读文,随文巩固字的音、形、义是非常必要的环节。

四、结合语言环境,随文解义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利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这种理解不同于高年级段教学中的解释词语,而是要让孩子大概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要区分词语的含义,对于一些重点的,关键的字词不要模糊概念,要体会到位。理解词义的时候要注意形象化,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才会形象地体会到意思。阅读课文便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在读书中学习,在学习里识字,在识字后读书。

更重要的是重视随文识字的基础上还要同样关注朗读训练,识字是为了读书,所以识字后的读书过程就是新字的再现过程,就是学生巩固新字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在起初的教学中我曾经一味的重视识字教学而把阅读教学忽视了。这就造成了课堂上识字的时间过多,而学生读书只是一种形式了。多亏“远程研修”即时给我指点,使我重新认识了识字教学中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如今在平日里的教学中,我把识字、阅读并重,双管齐下。如今,我肯花时间和心思指导学生读课文,我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做标志,画记号帮助小学生朗读,起到很好的效果。

随文识字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识字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而通过阅读和表達等练习又巩固了识字。明确了这一点,就能使我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贯彻识字为重点,把课文的阅读练习服从于识字,又不忘识字目的,使学生所学的字词在阅读练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从而为阅读和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篇5: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教版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识字量从原来的170个增加到400个,并且采用认写分开的形式编排,目的是让学生提早阅读。识字要求的这一变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提早阅读无论是对学好语文还是其他各门课程,无论是对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学完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的小学生基本上可以自己读书看报了,这无异于给儿童插上了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翅膀。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呢?我做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一、结合课内外,殊途同归为识字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每一课的`识字量都较少,只要一课时就能学会,任何一个字我们都可以在课内进行强化教学。然而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中,课文数量多了,篇幅也长了,生字量也随之加大,如果勉强用这种方法教学,就会出现不断地“顾此失彼”的情况:花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多了,其他语文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花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少了,又怕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应该树立“细水长流”的识字教学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要创设多种途径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

1.用好教材。

人教版教材本身就安排了丰富的“功能齐全”的识字内容,教材在编排设计上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识字:(1)大部分汉字在教材中都反复呈现,学生在“一回生,二回熟”的学习过程中巩固生字;(2)即使个别生字学生暂时遗忘,由于课文的绝大多数汉字都注音,他也可以借助拼音进行回忆;(3)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识字单元训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寻找规律识字。像《语文园地二》中“我会找”一题,要求把带“氵、扌”的字分别找出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找“果子”过程中掌握了规律,巩固了汉字。用好教材识字,应该是识字教学的主渠道。

2.走出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识字的意识和习惯,提高教材中生字的复现频率,从而巩固生字。如找找广告牌、包装纸上有哪些刚学会的字?动画片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话与歌词,哪些字是认识的?我还鼓励学生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去上网……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虽然学生可能没有完全读懂,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会为自己找到一个自己认识的汉字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在字与字的关联之中朦胧地感受到“字”的丰富内涵。

通过实践发现,原先比较生疏的汉字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反而又能比较熟练地认出来了。

二、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提高

篇6: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几年,深知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注重教法,注重巩固,努力使学生把生字记得牢,把字体写得漂亮规范,也积累了一些识字写字的心得体会。

一、识字教学

1、抓好学生课前预习:预习时要把课文读熟,读不准的字或词要借助拼音多读,在语言环境中去识记生字的读音和字型;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片,自己写字并标注拼音,在制作的过程中又一次识记了读音和字型。

2、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集体、分组、同桌互读等,这样在句子中熟字带生字,便于学生记忆;课文下面的苹果或树叶上标注拼音的单个字,在老师的带领下给它们组上词,并简单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拍手或拍桌子等形式进行识记;生字转移,老师将生字转移到黑板上,使生字再现,分析字型,再读,学生对不认识的字强化识记;学生使用自制的生字卡,再次巩固,给予奖励。

3、做好课后巩固练习,同桌间进行,将生字顺序打乱,一人任意说出生字,另一人挑出来;回家后对当天所学进行复习;每学完一个单元要进行集中复习。这样学生能记得比较牢。

二、写字教学

1、从生字的结构字型入手:结构为左右、上下、全包围、半包围等几种,在写字时必须让学生记住区分这几种结构,只有在分清结构字型的基础上,再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关键笔划,这样下笔才能把字写好。

2、教师做好示范: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需示范写,学生识记笔划的位置,然后书空仿写,再进行描红及练习。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应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并采取单独指导。

3、作业要适量:如果量大,学生写时图快,不注重写字质量,这样会养成不认真书写的毛病,作业会变得潦草。如果量小,则达不到练习识记的目的。

4、在教室中设立展示台:定期把优秀的作业进行展览,并在评比栏奖励小红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字会写得越来越规范。

篇7:浅谈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单位:陕西省东风机械厂子弟学校

姓名:颜红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颜红

文字是枯燥的书写符号。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识字不像看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对于刚踏进校门的小学生来说,识字教学是个难点。因此,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方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一、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先利用实物、图画、活动、幻灯、录象等与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看实物、图画导入。例如:我在教“蛋”字时,我先出示鸡蛋实物,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形状,然后才出示生字卡学习生字。2、听音导入。在教学“呱、哇、哗”等表示声音的字时,我先让学生听音辨别动物的叫声,进而出示生字,让其模仿动物叫声,然后才学习生字。

这样,通过看图、听音、等手段把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情景中,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后面生字词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学生乐意去学。

识字教学充满乐趣,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出更多的好方法、好点子,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们也会随着学生的成长一起成长。具体的方法有:

1、换一换。这一般指的是形近字,采用边说边换位置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如教学“课”字,把“课”的言字旁换成木字旁,就变成了“棵”,1换成页字旁,就变成了“颗”。

2、加一加。就是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变成一个新字。例如:木+木﹦林,木+兆﹦桃,列+衣﹦裂等。

3、减一减。就是用合体字减去一个独体字变成一个新字。例如:榴-木﹦留,咛-口﹦宁等。

4、讲故事识字法。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5、编顺口溜识字法。如腾字,编为“一个夫人回娘家,头上戴了两朵花,住了一月整,骑马又回家。”

三、激发无意注意,轻松识字。

兴趣是学习之师。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和做事没耐性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借助色彩。课堂上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汉字的不同点,通过鲜明的对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汉字“睬、踩”时,将两个字的偏旁“目、足”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便强化学生对汉字“睬、踩”的记忆。、借助电教媒体剪辑、组合。如教形近字“晴、睛、精”时,我利用幻灯,将这些字编旁进行变换组合。幻灯的变换摄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了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记忆。、借助顺口溜。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顺口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借助动作、实验演示。如识记“灭”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火就灭了。这样通过动作实验演示,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其义。

四、演练结合,复习巩固。

篇8:关于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增加识字量

1.反复诵读整体输入。先让学生尝试读一遍,不认识的字我进行指导,再读两遍,这样学生就读熟练了,然后闭上眼睛,尝试背诵。遇到想不起来的地方可以看屏幕。有一部分孩子这时已经能背诵下来了,检查几个或让会背的集体背诵。然后再读两遍,背诵,检查新增加的会背的。再集体读一遍,背诵,检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让学生对韵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读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范读、领读、学生领读、配乐读、变换声音及速度读,如:可以先用大老虎的声音来读,再用小蜜蜂的声音来读。目的是通过声音的变换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定位联想多元识字。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对韵文已经熟读成诵,所以用定位联想的方法来识字,去掉熟字留生字填空读。如:“星辰密布,斗柄指航 ”去掉熟 字填空背 诵。“__辰密__,__柄__航。通过定位加强对生字的记忆。在此同时结合学生已有识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除了用顺一顺的方法外还可以用语文课本中学到的那些识字方法来记? (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同偏旁识字猜字谜编口诀等)

3.对照图片简单释义。中华字经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天文、地理、大道、人伦、历史。因此课前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配有图画,再针对学生理解的难处进行简单的解释。特别是历史部分,学生缺乏了解,简单的几个字包涵了历史的朝代或者历史故事。如讲“周武伐纣”时我提到过《封神演义》的故事,课后我班孩子就找到《封神演义》一书进行阅读。以此为引子,激发起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4.及时复习。为防止学生遗忘,每天学新课之前复习前一天的学习内容。每周一小结,进行整体的梳理。另外将学过的内容张贴在墙上,每天早上诵读,以填空背诵的形式贴在黑板上,促进识字。期待着让生字与学生多见面,巩固识字效果。

二、变化内容,熟记字词

为了避免孩子识字兴趣的降低,我除了让孩子们读《中华字经》这道主菜外,我还注意了他们的营养搭配,以至于不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通常在早读一段时间的《中华字经》后,我还会穿插一些小儿歌、小故事、《弟子规》等一些内容。如在早读 《弟子规》时,我会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弟子规》,提高识字兴趣和效果。

利用传统文化课,领着孩子们背诵《笠翁对韵节选》、《治家格言节选》等一些古代优秀的文章,利用诵活课领着孩子们背诵了多首古诗,每个周拿出一节课再把孩子们一个周学过的知识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识字的兴趣,增加了孩子们的识字量。

三、在生活中创设识字氛围

课堂上提高效率,指导学生扎实地识好字、写好字,并不等于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识字要经历反复识记的过程,才能牢固记忆。如果课堂上学过的字不在课外强化认识、应用,经过一段时间,容易被忘却。只有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经常同所学生字见面,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识字和正确运用字词的能力。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这个家里有几十名小主人,他们的名字中汉字包罗万象。我想,这可是一年级学生课外识字的好机会。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在一开学的时候每人做一个小胸牌挂在脖子上,这样做既能帮助我快速记住班级中孩子的名字,还能让班级中的孩子在认识新朋友的过程中认识新的生字,为了让他们更快的记住别人的名字我还把全班孩子的的名单发到班级的qq群里,让他们放学回家把自己认识的新朋友的名字在名单里指给爸爸妈妈看,读给爸爸妈妈听,鼓励他们认识新朋友。再请班中认字相对多一点的小朋友去收发本子,对于不认识的名字,我就教他们。经过一段时间操作,他们就认识了班中大部分学生的姓名了。然后再让班中其他学生也练习收发本子,清点人数,帮助孩子尽快地熟悉全班同学的姓名。没多久,他们也基本认识了同学的姓名了。

四、适当的评价鼓励

上一篇:处罚通知书模板下一篇:2018年秋季学期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