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2022-08-29

第一篇: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各位委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我们如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下面我就围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绩成效,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谈几点感想,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脱贫攻坚以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脱贫,x年多来,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全部贫困村出列,xxx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XX作为贫困县之一,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按时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1.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全面实现。近年来,全县干部职工通过努力,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xx年底的XX%降到了零。贫困群众全部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含中职)、大学(含高职)教育全学龄段资助体系,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教育负担;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四重医疗保障体系,资助贫困人口100%参保史。

2.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升级。全面改造农村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建设大提升,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畅通了交通运输最后1公里。完成小水电供区全面移交,扎实推进农网改造,农村生活用电和日常生产用电得到保障。在边远山区也实现村村通光纤宽带、通移动网络,户户通广播电视,村村建起标准的文化室、卫生室等公共公益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旧房改造等农民住房改造项目,建聚居点,并配套建设完善交通、饮水、供电、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等公共公益设施,农村居民住居环境显著改善。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广水冲式厕所,新建和改造房屋均配套卫生厕所。持续开展乡村环境整治行动,清扫室内外垃圾,治理白色污染,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4.群众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坚持扶贫先扶志(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从被动适应“扶着走”到主动发展“带头跑”。切实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做到不让1名学生因贫困辍学,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持续开展就业创业培训,通过强化道德讲堂、农民夜校等平台,提高贫困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5.党群干群关系得到重塑。2013年脱贫攻坚以来,全县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建工作专班,逐个击破推进难、整改难、落实难等坚冰难题,从县、乡(镇)、村三级层层压实责任、明确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频共振,发扬“四拼”精神,凝聚强大脱贫攻坚合力,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交好一张卷,以“全部脱贫摘帽”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省、市的验收。全县干部职工本着为民、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在摸着“泥沙为过河”中闯出了路径、取得了实效、形成了经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得了群众广泛的认可和满意。

6.农村工作“生力军”得到充实。通过建立驻村工作队,开展结对帮扶等方式,大量机关干部深入农村,走近农民,了解农业,丰富农村工作经验,转变工作作风。一批年轻干部深入一线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深入“大课堂”,进入“大熔炉”,投身“大战场”,在实践中锤炼了本领、增长了才干,也增进了与群众感情,实现从大学生到机关干部再到农村工作生力军的华丽接蜕变。同时,机关干部下沉到农村一线,为村级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带去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带动村社干部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引领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7.特色支柱产业得到支持。脱贫离不开增收致富产业,乡村振兴更需要产业振兴。脱贫攻坚工作中,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品”,全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推进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坚持集中连线成片,一批产业投产见效。贫困户规划落实“四小产业”,让群众钱袋子不断鼓起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需关注的问题

虽然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但这只是“三农”工作的新起点,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工作重心转移问题。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续和提升,要做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重心的转变,从贫困户、贫困村转变为所有农户和所有行政村,从“两不愁三保障”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2.政策机制过渡问题。我县当前还存在部分脱贫人口返贫风险高,依靠政策托底人口比例较高,脱贫攻坚政策是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产业等一系列特定政策的精准实施,而乡村振兴政策既要持续抓好低收入人群的致富问题,也需要注重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富裕,工作面宽量大,政策的衔接尤其重要。

3.产业发展培训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效益不佳,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不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能力和带富能力普遍较弱,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投入不足等问题。

4.基础设施滞后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从通路通水通电通网到“建好路、用好水、用好电、网络畅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此之外,还存在乡村人才队伍储备不充分,农村空心化严重,农业从业者文化素质整体较低;生态发展理念不强,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导致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环境污染;乡村治理和发展体制机制不顺,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引领发展能力偏弱等系列深层次问题。

三、切实推进“十四五”战略实施,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将更加艰巨,任务更加繁重。就我县具体情况,建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在总结借鉴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果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实施缓冲政策,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过渡期政策,保持脱贫政策稳定不变,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和政策,把一些扶贫政策用于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研究出一套一般农户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产业等方面的普惠性政策,使基本性的政策覆盖到全体农民群众。围绕过渡期,要优先完善脱贫地区“三农”领域补短板政策,建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行“一帮一”政策,做到贫困县脱贫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精准巩固、精准拓展、精准衔接。

2.实施创新驱动,以科技优化产业。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基础。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加强现代化设施设备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增强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加强对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善于开拓市场、能带动区域群众发展的优质企业。对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分散的地区,要组织好产销对接,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切实解决扶贫农产品滞销问题,探索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

3.实施生态振兴,以保护提升质量。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宣传生态宜居,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开展环境整治,推广绿色农业,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实行垃圾分类,规范垃圾处理中转站运行,建设使用好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将本土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活富裕双赢。

4.实施文化振兴,以文化文明乡风。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树好家风、好村风、好党风,以好党风带村风促民风。扎实开展“送文化下乡、送道德讲堂到村、送文化宣传到户”等系列活动,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开展农村文化创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宗族宗派观念,抵制、消除封建迷信等各种不良思想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5. 实施基建振兴,以项目推进跨越。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大不放小,持续改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切实提高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加强人居环境建设,通过生态移民、土地增减挂钩、传统村落保护、土坯房改造等住房保障政策,适度聚居,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生态宜居、公共公益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房。持续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支持力度,财政资金对“三农”投入应适当高于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整合社会、金融等各方资源,举全党、全社会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6.实施组织振兴,以党建凝心聚力。加强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继续派驻驻村工作队,落实部门帮村、干部帮户制度,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抓好党组织“头雁”工程,提升村级组织执行力。支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农村一线工作,开展技术服务,支持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创办经济实体,发展农业产业。加强乡土人才培养,以农民夜校为抓手,大力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乡贤,遴选一批本土专业人才,培养一批乡村人才。鼓励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投身乡村振兴,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夯实乡村振兴的内在力量,从而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篇: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思考?

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思考

(戴锦志 演讲稿)

【这是我自己写的,不是网上刷的,如果有讲不对的所在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在这改革的大潮中发展自己、建设自己、提升自己、做好我镇的美丽乡村建设?这里,我就我镇建设美丽乡村提出我的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 定位问题:

我认为,每个村都要有其自己的品牌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品牌,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发动脑筋去思考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盲目,避免重复建设,只有找准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特色品牌。也才不会落入人云亦云的窘境。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如:诗南主打“南安第一村”,高盖利用“泉三互通口”,高山专攻“高盖山文化”,码四念好“山水相连”经,南冬打好“诗溪两岸”牌,丰联主攻“菜篮子工程”,坑内做足“少数民族村”,铺前“土楼笑迎四方客”等等。

二、 建设规划:

从我们参观永春县几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可以看出,要建设好美丽乡村,必须要有科学的、合理的、经济的、系统的规划设计,如何整治溪流、如何美化环境、如何利用现有的人文景观,这些都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用科学的方法去比对,用三维的思维去规划和设计,然后再“一张图纸管到底”地去建设,才能塑造出有特色的乡村风貌。

三、 营造氛围:

建设美丽乡村谁都说好,很少有人会说反对,但是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那就对不起了!所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很重要,这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包括入户宣传、举办活动,让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根植人心,将美化环境化成村民的自觉行动,人人动手种花草,户户整洁护环境。

四、 老宅古厝:

农村中的那些老宅古厝,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拦路虎,如何改造这些破旧老房子,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问题,也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如何治理这些既占用土地,又影响观瞻的破旧大厝,永春县的一些做法值得探讨,是补贴一点钱让其修整粉刷,还是用活现有的政策扶持进行退房还耕?我认为后者更有实际意义,我认为:镇政府可以出告示,明确提出补贴标准和条件,让那些愿意将房产按政府的补贴标准拆除的村民将房子交给政府统一处理,这既符合政策,又让村民得到实惠。

五、 资金筹集:

一说到美丽乡村建设或新农村建设,头头们首先想到的是资金问题,做什么事情资金都是第一要务,说到资金筹集,就一个头两个大。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筹资方法可以尝试:

1、 既然有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那就要活学活用现行政策,可以在村庄主干道两侧、村庄中心地带、山边缓冲坡地等宜居环境,规划和开辟出一些具有商住价值楼群或小别墅用地,其中小别墅用地按有偿使用原则让有条件和能力的村民自行建设,商住楼则由村委会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分成建设。

2、 开辟主题公园、命名景点、名人故园、小品建筑等设施,然后由冠名人出资建设,这样即达到增添村庄景点,又节省一大笔建设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3、 做好侨务工作,打好侨牌,争取华侨捐资兴建公益,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做好外出乡贤热心家乡建设工作,让这些事业有成者投资家乡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六、 精神建设:

人的精神面貌关系到人的衰老和寿命的长短,搞好人的精神层面建设,对一个村来说,特别是对农村留守的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目前我镇兴起的广场舞是一个好现象,但这还远远不够,甚至由于经常性地比赛,让本来的全民健身活动变了味,成了少数人的俱乐部。因此我认为:不仅广场舞要普及中老年群体,而且还要多元化地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康乐球、老人气排球、户外集体行走、南安美丽乡村一日游等等,让老年朋友老有所乐、老有所图,真正让他们健康快乐、延年益寿!

2012年12月17日

第三篇: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乡村旅游备受游客青睐,家庭农庄、主题旅游节、农家乐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在带动旅游市场火爆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不得不说,通过旅游发展推动贫困村脱贫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但如何真正取得实效,笔者认为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监管,资金流向要公开透明。在各大媒体报道十二部委旅游扶贫的新闻后,笔者看到最多的评论或者担忧是“又要肥了一批村书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上台后,通过一系列“打老虎”、“拍苍蝇”、巡视组巡查、各类学习教育等手段,有效整肃了我们的干部队伍,这类想法未免显得有些偏激。但监管的工作不能因此而放松,反而要进一步加强,要打消个别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想法。一要定期督查。检查各地发展进度、资金使用明细、项目与资金流向是否统一等。二要定期公布督查结果。督察组在督查结束后要面向民众及时公布结果,有问题的地方要责令其按期整改。

二是统筹规划,旅游主题要切合当地实际。笔者有一种感受,一到夏天,各地要么是葡萄采摘、要么是荷花观赏、要么是看油菜花等,主题相似度非常高。这会逐渐造成游客审美疲劳,从而降低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和村民收益。因此,建议由全省成立一个牵头机构,统筹规划各地的发展计划,充分结合当地特色与实际情况,科学打造旅游发展项目,避免盲目生搬硬套、避免出现一大批同质性很高的旅游景点。同时,旅游扶贫较为集中的地区,可考虑以片区的形式进行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优秀旅游项目。

三是脱贫致富,别忘了贫困村的“特殊群体”。“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工作目标提到:“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笔者了解过周边贫困村的情况,每个村都存在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或是因为年事已高,或是因为重大疾病或慢性病而缺乏劳动力,导致家庭收入少、金额低、支出大,从而成为贫困户。针对这部分群体,笔者认为除了政策兜底、医疗救助以外,也应当尽量让其享受到旅游脱贫致富的红利,而不是人均旅游年收入“被平均”达到1万元以上。具体操作上笔者建议,一是家中有外出务工子女的,可积极动员其回村参与旅游扶贫项目;二是针对年事已高且无子女的家庭,可考虑以其土地资源入股参与当地旅游经营活动。

旅游扶贫,既能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也为百姓提供了更多丰富精神文明生活的选择。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科学规划、认真落实,带领百姓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xiexiebang推荐)

彭蜜: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 作者:彭蜜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授权发布)点击数:528时间:2009-1-4录入:阳光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让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乡村旅游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了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的变化,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希望。

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民增收

1.乡村旅游飞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休闲时间不断增加,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参与休闲旅游的能力和意愿,旅游需求旺盛,出游频率加快,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不少地方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着力打造旅游品牌,使大中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旅游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旅游目的地由以前单一的风景名胜地扩大到城市、郊区,甚至辐射到了区位条件好、自然景观或人文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的农村地区,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在城市郊区不断聚集,逐渐在城市外围形成了环城游憩带,构成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种短距离、近游程的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发展近郊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激活消费市场,以及对贫困的偏远地区脱贫减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丰富了城市旅游的内容,拓宽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增加了旅游内容,适应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对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使乡村旅游产品倍受我国政府关注。

2.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三农”问题是目前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焦点,2004年、2005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连续三年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从2004年“促进农民增收”到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均把“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生

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而“乡村旅游”在解决农民增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吸收当地居民就业缓解城市压力、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使政府与理论界都将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各级政府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将其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吸纳社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继1998年我国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再一次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旅游方式,进一步深化了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目前城市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成了现阶段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热点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三农”问题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密切,是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努力推进的重要工作方向。由此可见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解决农民增收”这两个热点中,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有利于为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乡村旅游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宏观经济影响、生态环境的影响、旅游产品的差异上,而对于乡村旅游中涉及到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探讨不足,尤其是农民作为乡村旅游的直接参与者,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参与旅游经营,他们都是受旅游发展影响最大的群体,只有关注旅游项目发展中的农民收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1]。

3.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经历了一个由徘徊不前、慢增长到停滞下降的过程。我国农业在传统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下,由于其中的粮食生产等基本产业的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产业改造缓慢,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具体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79一1984年)。我国农村改革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有所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始走出低谷,农民家庭经营的

二、三产业发展良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高峰。在这六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实际增长14.8%。

第二阶段,徘徊不前阶段(1985一1988年)。这一阶段随着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取消实行了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除个别品种(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品种)外,一律

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相结合,也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计划。由于这一时期国家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旧体制的阻碍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某些失误,加上流通领域出现的通货膨胀,农业生产资料“买难”和农产品“卖难”交替出现,使得这一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趋缓。

第三阶段,减收停滞阶段(1989一1991年)。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走出低谷,粮棉油等主要产品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在同时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这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0.7%,有的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农民收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退到了农村改革以前的增长水平。

第四阶段,缓慢起落阶段(1992一1996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国民经济己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有了新发展,国家也再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出现“井喷式”增长。此时我国农村改革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有所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始走出低谷,农民家庭经营的

二、三产业发展良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第五阶段乳恢复增长阶段(1997一2005年)。这一阶段由于农业转型和体制转轨,农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伴随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显现,加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国际市场农产品普遍低迷的共同影响,农副产品相对过剩,出售价格持续低迷,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益严重;乡镇企业发展滑坡,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功能明显减弱,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农民增收缺乏支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

4.乡村旅游的对农民增收作用

4.1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的内涵极为丰富,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颇多,但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理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物象、生产生活形式、乡风民俗等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组合旅游产品,具有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等综合功能的一种旅游形式[2]。

4.2乡村旅游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所依赖的资源主要是农村集体所共有的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以这些

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的卖点不需要农民的额外投资 [3]。通过乡村旅游的导入,给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赋予新的内涵,把这些无形资源与山地、果园、农田等有形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仅作为“生产车间”的角色,通过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大大提高了农村资源的价值,进而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使农民获得农业生产和旅游消费的双重经济效益。另外,以体验农村生活为主的“农家乐”“、渔家乐”等形式,使蔬菜、水果、畜禽类等农产品实现了就地消费,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价格;再结合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制成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等,将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3。

另外,从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效果来看,乡村旅游的作用也很明显。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世界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全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具体到我国来说,正处在发展上升阶段的旅游业带动的相关行业增收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远远不止上述数字[4]。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在农业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乡村旅游的经济核心在于其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生产目标单一的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从而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母体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5]。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农业和农村景观及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所以其运作的空间是农村,运作的主体是农民,运作的资源是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赋予了传统农业新的内涵,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经济利益。

4.3 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机制

4.3.1充分就业。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有效就业不足,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的举措可以促进农民增收。

4.3.2提高收入。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等形式,使农民们可以将更多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同时,由于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4.3.3获得新收入源。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

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等,需要导游及轿夫提供脑力、体力服务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收入。

4.3.4增加转移性收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地方财政收入有望得到较大增长,其中部分可以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性补贴,从而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农民可以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

5.结语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但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增收效应受益面较为狭窄,由于财富的马太效应,往往受益的是农村里相对富裕的人群,而真正贫困的人群反而受益较少,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造成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当前的旅游发展还是政府主导型,因此政府除了采取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之外,还必须促进乡村旅游收入的合理分配。具体措施: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投资基金;建立多种形式旅游扶贫开发经济实体;帮助贫困地区提供发展旅游业所需专门人才;协助发展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对贫困人群采取专门措施以帮助其受益于乡村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吴妍, 成都市红砂村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8-10.

3肖全涛.经济工作必读[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4梁英武.中国经济发展论[M],新华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

5王龙,武邦涛.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第五篇:乡村振兴的实践思考

(作者:任泽锋,系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全面发展。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支撑,打造“有产业”的新乡村

文化繁荣离不开经济繁荣,经济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当年的徽商走出大山、勇闯天下,积累一定财富后回乡兴文重教、建祠修谱,由此带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兴盛;徽州文化又反过来滋养徽商,助推徽商不断走向强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黄山市始终把农村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注重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助推作用,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叠加,初步走出一条适宜山区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子。比如黄山积极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茶业综合产值突破120亿元,出口占全国的1/10,带动茶农人均增收4300多元。比如泉水鱼,这是我国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当前“吃泉水鱼”已成为黄山乡村旅游新亮点,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文化注入经济,有利于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为文化振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可谓农业因文化生辉、文化因农业添彩。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徽州人重要的生活理念。历史上,徽州就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习俗养成,就有“永禁泥沙垃圾入河,违者罚银三两”的乡规民约。近年来,黄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外在绿”与“内在绿”的有机统一入手,始终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外在绿”就是外在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黄山市坚持点面结合、系统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黄山、齐云山、太平湖、牯

- 1业文化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年来,黄山市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能工巧匠众多的优势,鼓励农民群众踊跃投身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传统工艺生产、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形成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干事业的浓厚氛围。尤其是顺应大众旅游新趋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市690多个村庄70%有游客接待、30%形成旅游热点,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1万元,乡村旅游已占全市旅游的2/3以上。广大乡村有了“双创”活力,农民群众有了“双创”激情,就必将形成积极进取的新文化、汇聚乡村发展的正能量,乡村振兴必然前景可期、水到渠成。

- 3 -

上一篇:巡查整改民主生活会下一篇:乡村旅游概念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