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论文

2024-05-05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论文(精选8篇)

篇1: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方案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加快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进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

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更好地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到2006年1月底,基本完成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布局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分流并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成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任务。

二、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

(一)工作原则。

1、坚持因企制宜的原则。根据省、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因企制宜,确定改革形式。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做好职工身份置换和安置分流工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3、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清理财务挂帐和清产核资情况,统筹兼顾,合理制定补偿标准,确保改革公开、公平、公正。

(二)工作重点。

1、搞好职工身份置换,精减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理顺企业劳动关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职工再就业。

2、搞好资产重组界定,建立起能充分发挥调控作用的国有独资粮食储备体系、军粮供应体系。

3、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消化历史包袱,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顺利走向市场。

4、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新的用人、用工、分配制度,促进购销企业面向市场,主动服务。

三、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一)时间安排。

全县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于今年7月份开始,2006年1月底前完成。

(二)方法步骤。

1、改革形式。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在对全县粮食购销企业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逐一确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改革形式。县保留1-2个国有独资企业承担储备粮和军粮供应。对粮所实行股份制改革,根据清产核资情况确定重组规模。好范文版权所有

2、职工分流安置方案。粮食购销企业要结合实际,依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于2006年1月底前全部完成职工身份置换。

3、清产核资。从今年7月份开始对全县粮食购销企业进行全面清产核资,10月底完成。

4、经济补偿金。企业补偿金按照企业自筹为主、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多渠道筹集。

5、妥善安置分流富余人员。坚持以人为本,多措并举,妥善做好安置分流富余人员工作,确保平稳安置、顺利分流。用足用好社保、退休、内退、病退等政策,保持职工社保关系的连续性和再就业政策的衔接,鼓励职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安置的职工要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6、新公司注册登记。重组后的粮食购销企业要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和社会保险变更手续,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深化内部改革。县粮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相关政策

(一)国土资源部门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涉及到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在办理评估备案、土地资产处置审批手续后,土地主管部门为其办理土地有关手续。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按有关规定缴纳和使用,可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和安置职工。对破产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其土地资产变现资金首先用于安置破产企业职工。

(二)对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

(三)粮食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自筹资金安排的经济补偿金及社会保险费,可纳入企业当期损益。

(四)劳动保障部门要把粮食购销企业分流职工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欠缴社会保险费的,改制时要清偿补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和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

(五)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农业发展银行对重组后的粮食购销企业,要按信贷管理原则,积极予以贷款。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及时解除抵押关系。

(六)企业改革中需要支付的审核、评估、验资、咨询、登记、签证等费用,除国家规费外,属政府部门收取的,按最低标准收取。

五、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为加强

篇2: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论文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社会稳定为基础,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革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体系为杠杆,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在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国有粮食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扭亏为盈。附营企业资产整体出售,国有资产退出,系统内平衡调控,职工身份置换,现金安置职工,实行民营化改制。

二、摸清情况,制定改革方案

㈠、摸清企业家底

摸清底子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为确保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局首先严格资产认定,对企业涉及的资产、债权、债务,坚持从审计和评估摸清家底入手,摸清两方面的情况。

1、人员构成情况

**区粮食系统有军粮供应站(此次改革不涉及)、收储经营总公司及6户附营企业:食用油脂厂、面粉厂、广告公司、饲料公司、编织袋厂,粮贸公司共8户企业。

全区国有粮食企业共涉及改革对象532人,其中退休职工259人(含内退50人),应置换身份273人,各企业人员组成情况为:收储公司职工总数:327人,其中退休职工184人(含内退35人),应置换身份143人;油脂厂职工总数:47人,其中退休14人,应置换身份33人;面粉厂职工总数:79人,其中退休职工30人,应置换身份49人;广告公司职工总数:10人,应置换身份10人;饲料公司职工总人数:26人,其中退休3人(含内退1人),应置换身份23人;编织袋厂职工总数:19人,其中退休9人(含内退6人),应置换身份10人,粮贸公司职工总数:24人,其中退休19人(含内退6人),应置换身份5 人。

2、资产及债权债务

7户企业共有资产7653.5万元,其中流动资产5401.5万元,固定资产2165.1万元,其他资产95万元,负债8560.6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12%。

(二)制定改革方案。

2003年5月,我局成立了粮食系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在弄清企业家底的基础上,粮改领导小组认真领会上级粮改政策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政策界限,结合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革。经过充分讨论,反复研究,分别制定《**县粮食收储经营总公司改革方案》、《**县塑料编织袋厂改革方案》、《**县食用油脂厂改革方案》、《**县粮贸公司改革方案》、《**县面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改革方案》、《**县广告公司企业改革方案》及《**县饲料公司企业改革方案》报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分别于2003年4月、12月对收储经营总公司、面粉厂、粮贸公司、编织袋厂、油脂厂等5家企业改制方案给予批复。改革方案中明晰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身份全部终止,明确了收储企业以出让部分国有资产,现金安置职工,清偿债务,创建国有粮食独资公司的形式进行改革。其余4户附营企业资产实行公开拍卖,现金安置职工,清偿债务的形式进行改革。并根据各企业实际明确职工安置补助标准,收储总公司在职职工每人4000元再就业启动金,每年工龄814元安置补偿金,面粉厂、粮贸公司、编织袋厂在职职工每人3000元再就业启动金,每年工龄736元安置补偿金,油脂厂在职职工每人3000元再就业启动金,每年工龄500元安置补偿金。

(三)认真细致做好改革所需资金的详细测算工作。

为使企业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我局粮改领导小组对改革所需费用进行详细测算,7户企业改革安置资金及其它支出所需资金为1950.8万元。其中:在职职工终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人员273人,需安置资金552万元;内部退养职工50人,在内退期间需发放生活费及应缴基本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大病保险、失业保险,所需费用为353.9万元,需支付抚恤、丧葬费为39.7万元;退休职工209人应一次性缴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大病保险费用为559.3万

元,需支付抚恤、丧葬费为140.7万元;应支付107名退休职工未领安家费和建房费73.9万元;应退22名职工现金入股股金21.1万元;支付职工遗属补助费用为23.7万元;应支付改革前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143.7万元;清偿其它债权单位和个人欠款42.8万元。

(四)盘活资产,筹措改革成本,妥善安置职工。

善安置好企业现有职工,是确保社会稳定和粮改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而安置的关键在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在改革过程中,我局党政领导千方百计筹措安置资金,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筹集资金:

1、清收旧帐。一是清收职工往来借款及经营过程中的赊帐欠款。二是对企业原有债权进行清偿。

2、变现资产。一是企业整体出售,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二是对职工原有宿舍进行产权出让收入;三是对企业现有其他可变现资产进行公开拍卖;四是盘活资产收入。通过清收旧帐和变现资产筹集改革成本750.5万元。其中:收储经营总公司资产变现收入513.5万元,油脂厂资产收入30万元,编织袋厂资产收入60万元,粮贸公司变现收入22万元;办公楼拆迁补偿款125万元

至2008年10月止,用变现资产安置职工273人,共支付资金750.5万元,其中:支付安置金552万元,支付职工安家费35.6万元,抚恤费16.7万元,一次性支付职工遗属补助23.7万元,补交改革前欠交养老保险金101.4万元、清退职工股金21.1万元。并结合企业实际,对男年满50周岁工龄30年,女年满40周岁工龄20年,再就业困难的64名职工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办理提前退养手续13人,目前通过清收旧帐和变现资产筹集改革成本750.5万元,尚缺口资金1200.3万元。

(五)成立企业离退休人员托管中心,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为更好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经报区人民政府同意,我局成立粮食局企业离退休人员托管中心。收储经营总公司深化企业改革及附营企业民营化改制后的离退休人员和办理内部退养人员全部进入中心管理,使企业改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内部退养人员管理工作得以继续进行,实现对离退休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落实老同志的“两个待遇”。

三、存在问题

根据我局改革目标和改革所需资金测算,现企业改革资金缺口1200.3万元,资金组成情况如下:

(一)、退休职工209人应一次性缴纳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大病保险、失业保险,所需费用为559.3 万元,需支付抚恤、丧葬费124万元,应支付未领取安家费和建房费38.3万元,合计721.6万元;

(二)、内部退养的50名职工在内退期间需发放生活费及应缴基本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大病保险、失业保险、所需费用为353.9万元,需支付抚恤、丧葬费为39.7万元,合计393.6万元;

(三)、“三项保险”欠费问题。由于各企业没有能力缴纳“三项保险”,到目前为止拖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共计85.1万元。致使职工的保险权利得不到保障,终止国有企业身份的职工不能办理个人社保续保手续,患病职工得不到及时治疗。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粮食经济,搞活流通,使企业轻装上阵,让改革深入彻底地进行,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由于企业欠费,到目前为止,有80个退休职工未进入医保,这些职工一天比一天老,但医疗保险未交,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致使粮食系统的工作存在不稳定因素,今后的重点就是解决80个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

二、内部退休人员中有一部分按照当时**市的政策,已经达到退休条件,但是退休审批权上划到省上以后,由于省上不承认**市制定的关于粮食系统的特殊工种政策,致使一部分人无法办理退休,增加企业负担,希望市粮食局帮助协调解决。

三、市政府搬迁重建占用饲料公司的土地8.15亩,按照现在的搬迁补偿价格,应补偿饲料公司580万元,望市粮食局帮助协调。

**市**区粮食局

篇3: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论文

一、黑龙江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现状

2000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后,粮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战略物资”逐步向一般性特殊商品过渡,粮食行业也由垄断性行业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转变。多种经济成分涌入粮食市场,参与粮油经营。民营经济迅速扩张,国外粮食企业进军中国、争夺产地原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过去靠行政推动收粮、靠计划调拨销粮、靠财政补贴储粮的“大锅饭”经营模式已被彻底打破,其在粮食市场上的“龙头”地位因此受到强烈冲击。

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中,黑龙江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入全面改革阶段。2004年以来,全省644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中有269户被保留为骨干企业,其余被划分为非骨干企业。企业一直背负的历史包袱,即“三老”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其中“老人”由改革前的31.5万减少到2万,库存的“老粮”由366亿公斤减少到42亿公斤,被清理认定并按政策上挂的“老账”达300多亿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终于得以轻装上阵闯市场了。全面改革后的黑龙江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每年的粮食购、销量都占全省粮食收购、销售总量的一半以上。其在执行政策、活跃流通、稳定市场、引导价格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

二、黑龙江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临的机遇

作为国家最大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了《2008-2012年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现代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工程规划》,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2009年虽遭受历史罕见特大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仍然达到870.6亿斤,连续6年获得大丰收,再创历史新高,跃居全国第二位。

当前,是黑龙江省努力实现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流通强省历史性跨越的特殊时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30多年的改革历程,尽管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提出最早的,但也是困难最大、问题最多、进展最慢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黑龙江国有粮食企业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改革攻坚,初步解决了制约国有粮食企业队伍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实现了组织机构的精简、人员结构的精干、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及提升,并促进和加快了国有粮食供应购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黑龙江省国有粮食企业要想抓住机遇,迎头而上,必须通过以制度创新深化并完善产权改革,以产业化经营推进并实现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壮大,才能经受住市场考验,才能在市场中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确保市场稳定供应,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黑龙江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需要明确的问题

1.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问题。

改革的目的和出发点是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向着市场的方向发展,通过加大市场调节力度,规范政府调控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强调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减轻财政负担,而忽略了如何将国有粮食企业做强做大和粮食安全这个长远利益。

2. 实行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问题。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之间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国有粮食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加强对国有资产、资金的监管,帮助企业搞活经营、提高效益并督促企业依法经营,执行政策。

3. 优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确立战略重组问题。

“改到难处是减员,改到深处是产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在改革的方向上,要有利于企业制度创新、机制转换;有利于企业加快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激活国有存量资本;有利于国有资产不流失、银行债权不悬空;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确保政策性经营;有利于发挥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改革的形式上,不设固定模式,不搞一刀切,允许多种形式并存。重点推广资产管理、集团带动、撤并重组、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出售转让等多种改革形式。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体系,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效益紧密相联,从而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增加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将粮食企业做强、做大、做实、做优。

4. 创新氛围,追求创新发展模式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和“有所为”是发展,但“退”和“有所不为”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向产业链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注重收购网和销售网的建设。通过粮食产业化经营,带动粮食有效收购,促进粮食增值销售,实现以引导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为目标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新战略。

5. 创新思维,强化管理问题。

以机制创新为手段,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建立和完善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制度,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6. 创建现代化粮食购销企业。

一要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运行。要真正构建起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决策科学的企业运行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二要实施资源整合和资产战略重组,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组建大集团。结合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培育、组建并做大做强区域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因地制宜地推进优势企业与强势企业、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国有企业与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联合重组、功能互补,组建新的企业集团或经济联合体,形成大的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三要加大力度,抓好粮油产品品牌建设。要在继续维护和发展好品牌的基础上,围绕品牌加强联合和重组,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选好扩大和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最佳切入点,提高投入效益,努力迅速做大做强品牌,争创中国名牌、省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等,凸显龙江粮油产品绿色、有机的特色,提高龙江粮油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要抓住机遇,招商引资。要利用好粮食企业资源优势,加大项目资金引进工作力度。同时也要加大粮食收购资金的引进力度,以便掌握更多的粮源。要走出去、请进来,诚实待客、诚信经营,引客户、引资金,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聂振邦.2008中国粮食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金碚.国有企业改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刘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篇4: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论文

【关键词】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改革

我国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粮食购销全面实现市场化后,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坚持以改革谋发展,以发展促改革,解决历史包袱,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发展现代企业集团。大型骨干国有粮食企业顺利实现从“计划主渠道”到“市场主渠道”,继续发挥大型国有粮食企业作为宏观调控载体的作用。

一、大型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观念陈旧,历史负担较重。目前,大型骨干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背负着沉重的经营性历史包袱,这个包袱是计划经济造成的,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这个负担已经逐步得到消化,但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基本观念陈旧,这些仍然是困扰国有粮食企业的重要因素。(2)与国际企业相比,竞争能力和实力较弱。随着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的结束,跨国公司开始进军中国粮食流通领域。ADM、Bunge、Cargill、LouisDreyfus四大跨国粮食公司均属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垄断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对全世界粮食的进出口买卖、食品的制造与包装以及价格的制定等具有重大影响力。通过收购或者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已经控制了中国近60%的油脂企业。(3)科研能力较低。目前,我国大型国有粮食企业有机构成较低,技术创新弱,突出表现在:粮食系统创新意识薄弱,特别是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机构、人才和机制;粮食领域现代信息科技薄弱,缺乏粮食购、销、调、储的信息管理系统;粮油、食品工业同构现象严重,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粮食工业的加工产品表现出“四多四少”现象:大路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科技含量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技人多,产出少。这些导致国有粮食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增长方式粗放,消耗高,效益低。(4)产业化经营发展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分散粮食生产经营方式,与粮食產业化经营的规模要求相矛盾。并且,农民生产的随意性与产业化经营所要求的专业性、计划性相矛盾。这是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

二、大型骨干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措施

(1)更新观念,认清形势。大型骨干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跟上发展的步伐,要真正认识到受政府保护而垄断粮食市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从而树立市场竞争的思想观念。要清醒地认识大型国有粮食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国企粮食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2)切实推行科学管理,提升企业运作效益。大型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培养和建设独具粮食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建立灵活开放的企业用人制度,做到因人施材、因人施位、因人施酬;建立业务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特别是财务控制。(3)创新思路,推进产业化经营。针对粮食企业面临的全新的市场形势,我们应理性地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抢得发展的先机,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之路。因为大型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只有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对养殖、运输、生产、加工、销售等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4)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自主科研能力。创新永远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事实上,我国粮食企业是靠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起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弱,拥有的知识产权极少。如果不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大型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到2020年把我国基本建成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在这一进程中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细分市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和创新。

参 考 文 献

[1]李文辉.建立国家绿色粮食储备体系的设想[J].医学动物防制.2005(4)

[2]王海兰.多头管理的根源何在[J].施工企业管理.2009(3)

[3]杨文锴.推进国有粮企产权制度改革刍议[J].文论点击.2008(3)

篇5: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论文

根据《关于围绕粮食安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的通知》(西粮[2009]41号)要求,我局及时组织人员于2009年4月28日至30日,深入**镇、勐捧镇、尚勇镇、勐伴镇的主要产粮乡镇和粮食收储站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初步了解全县粮食安全的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属亚热带,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发展种植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橡胶、粮食、甘蔗、茶叶是**县四大传统产业。但是,近年来,农村转变了经营土地方式,加

快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种粮面积减少,出租、转让土地较为普遍,开发种植橡胶、香蕉等经济作物面积在扩大,粮食安全面临严俊临挑战。2008年底,全县有10个乡镇、52个村委会、502个村民小组,共有户数62620户;年末常驻总人口万人,户籍人口2172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2840人,农业人口144416人。2008年粮豆播种面积296914亩,其中:水稻112779亩,比上年实际减3067亩,旱稻17719亩,比上年实际减1161亩,玉米155765亩;黄豆8068亩;其它杂粮2583亩。2008年粮食产量78021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02吨。其中分品种:稻谷43161吨,同比减少2610吨,玉米33799吨,同比增加5268吨;大豆647吨,同比增加147吨;其它杂粮414吨,同比减少203吨。

二、粮食生产发生剧变,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一)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全

县粮食难以自求平衡

**县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田面积万亩,旱地面积万亩;2008年全县粮豆播种面积万亩,产量7802万公斤,水稻、旱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4228亩,产量减少261万公斤;目前全县香蕉种植面积已达万亩,占耕地面积的%,占水田面积的%;橡胶园面积达万亩,茶园面积达11万亩。由于农民减少种粮或不愿意种粮,原因是出租土地收入远高于种粮收入,随着土地租金越炒越高,每亩租金由最初的400元上涨至2009年的1500元,农民出租粮田还在延续,越来越多的农民由粮食生产供应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所以**县主要产粮乡镇的许多农民把粮田出租给外商种植香蕉(出租期限一般为1-3年或1-6年),有些农民减少种粮,有些只种家庭口粮,有些农民直接不种粮,导致收购储备粮都非常困难。山区、半山区农民转变经营土地的方式,不断出租轮歇地给当地城镇居民或外商开发种植橡胶园、茶园等。随着经济发展、人

口增长以及接待海内外旅客,粮食消费增长加快,目前粮食年消费量约6万吨,**县原本是粮食自求平衡自给有余的县,但现在粮食难以自求平衡。

(二)粮食市场供应不稳定 **县粮食供应(商品粮)从过去自产有余到现在75%从外进、波动很大,市场难于稳定,目前十个乡镇除勐伴、瑶区市场上见到自产粮外其余乡镇都是外进粮,勐海县粮食进入我县市场约点70%以上,其它景洪、国内外等约占5%。如产粮区出现灾害或国内外粮食出现大的波动,给我县的粮食供应军需民食会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国有粮食企业现状

**县国有粮食企业于1999年进行改革、改制,2008年8月完成,企业改革改制前和改革、改制期间,工作停止不前、政企职责不明、经营产业单

一、低抗承受风险能力不强、观望等靠思想严重。目前改革、改制已顺利完成,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粮食

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如何围绕市场搞活粮食流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这是我县粮食企业当今的主体。2009年企业机构设置已到位,人员返聘工作也顺利完成。目前,全县粮食系统现有独立核算单位2 户,其中:购销企业1户,军粮供应1户。有在职工28人(局机关9人、收储公司13人、军粮供应站6人)。粮食购销企业固定资产总额901万元,县级储备粮万公斤。当前粮食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粮食工作的第一要务。

四、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种粮补贴政策在操作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有的乡镇在粮食直补中体现了“平均主义”,有些农户出租了全部粮田,已不种粮食但还在享受国家种粮补贴,有的农户种粮面积多,但补贴拿得少,有些农户种粮面积少,但补贴拿多等等,种粮补贴体现不出多种多补、少种少补的优民政策,调动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种粮劳动力不足,主要精力都经营橡胶、茶叶产业上,因为农民种粮收益低于种植橡胶、茶叶和出租粮田的收益较好。

篇6: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论文

一、我区国有粮食购

销企业改革的现状 我区现有城厢、大弯、太平、弥牟4个粮站和1个粮食总公司等5个区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职职工174人,内退21人,领取安置费79人,未领取安置费74人。

(一)企业历史包袱没有彻底解决。一是企业仍有一部分政策性财务挂帐未妥善解决,无资金来源消化;二是企业人员多业务少,费用缺口很大;三是企业离退休人员未实行社会化管理,仍由企业承担各种费用。这些问题造成粮食购销企业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我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状况较差。企业管理者都普遍还把粮食收购当作经营目标来完成,满足上级考核,不善于依据市场行情适时、适价、适量购销,控制风险。加上经营方式单一,企业“小而全”,各自为政,管理松散,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经营和管理不合理。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内部业务流程运行方式不适应市场竞争,导致经营成本、管理成本较高,既不能与成熟的现代化大企业竞争,也不能与低成本、少层次的私营、个体经营企业相竞争。

(四)企业资本运作力度不够。我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普遍存在资产状况较差,企业资产流动性差,运用效益低,资产收益率较低的现象。

二、整合我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资源的认识

(一)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是竞争体系,体现的是优胜劣汰,效率优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变经营机制,整合优良资产,发挥企业在资金、仓储、信息、市场、规模上的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锻炼,在市场中成长。

(二)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企业经营方向、经营渠道、资金来源、信息获取等方面都有雷同之处,这就为企业间的相互整合提供了条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需要降低经营成本,在资源利用上就要相互联合,互通有无,共享成果,共求发展。

(三)有利于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要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规避风险,培育市场,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如果我们的企业做大了做强了,就会是企业影响市场,而不是市场影响企业。

(四)有利于企业发展。当前,企业法人代表和职工只是把企业当成一个旅店,扮演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要使企业具有长远的发展后劲就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该整合的资源就整合,让企业法人和职工把企业当家来经营,真正体现当家作主。

三、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的思考

(一)整合区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建新型的国有粮食独资性质的储备公司。目前,5个区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规模较小、经营质量不高,主渠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尽管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基本扭转了亏损的局面,但职工的生活待遇仍然依靠政府借支部分经费来维持,企业职工生活困难,企业生存和企业发展依然面临危机。为了突出行业重点和特点,避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整体被拖垮的现象,我认为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同新组建的公司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缩短战线,加强重点、提高质量”的思路,把现有的5个粮食购销企业组建为一个新公司,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金、人才、信息、市场、规模等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拓展经营范围,增加企业配套服务功能,跨行业发展,提升企业文化层次,重树企业形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建立粮油储备应急体系,打造功能齐全的粮油储备应急园区。根据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中“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粮食应急体系”的规定和**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中“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粮食预警和应急体系。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粮食应急网络体系”等的规定,我区已进行了一些粮食应急网络体系建设,但相对滞后,部分设施在这次地震中又受到了损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次灾后重建政策,做好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设计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合理利用和整合区内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资源,在粮油资源较多,交通条件较好,人口较集中的集镇,建设成具有粮油储备、购销、经营、加工、配送功能为一体的粮油应急网络体系。以国有粮食储备公司为主,打造功能齐全的粮油储备应急园区。采取“蛟龙模式”,吸纳一批具有加工实

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粮油加工企业入驻园区,把原粮收购、储存、加工、物流、配送和服务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最大优势。以公司化运作管理企业,集中优势搞好规模化粮油贸易,用现代化的仓储设施、管理手段参与中央、省、市、区储备粮油的储备和代储备任务。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管理和用人新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用现

代企业的理念管理公司,对公司董事、监事候选举人的提名,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条件及程序,公司的重大决策必须由董事会依法作出。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企业用人标准和条件,充分发挥好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地将职工配置在合理的岗位上,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四、开展企业改革重组工作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政策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及发改委、粮食、财政、国土、建设、规划、房管、银行等相关部门要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用好用活灾后重建政策,帮助企业克服困难,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源整合重组过程中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实事求是的对企业资产进行审计与评估,整个操作过程要公开、公正、透明,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逐步推进,防止急于求成。资产重组不是简单的企业合并,也不是财产、人员的叠加,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要有利于国有粮食食购销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粮食阵地的巩固提高,有利于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和调动,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创业形象的塑造,要在条件基本成熟的前提下进行,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

(四)统一思想,加大宣传。要改变系统的习惯模式和管理方式,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开展激励的思想斗争,改革重组也是如此。因此,在改革重组前、重组中、重组后都要加强宣传引导、统一思想认识,确保改革重组有序、平稳推进。

篇7:三亚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三亚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三府办〔2007〕179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单位:

《三亚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2007年第八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三亚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意见》(琼府〔2004〕59号)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和市属国有粮食企业的实际,为加快我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市属国有粮食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市属国有粮食企事业单位我市共26家,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人员情况。截至2007年6月30日止,26家市属国有粮食企事业单位职工总人数1060人,其中在职职工704人(在岗218人,下、待岗486人),离退休356人。

(二)资产情况。截至2005年3月31日止,市属26家国有粮食企事业单位帐面资产总额9359.5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828.37万元,占帐面资产总额的62%),负债总额18313.38万元(其中银行债务13336.69万元),帐面资产负债率195%。企业负债状况:100%以上的20家、90~100%的2家、80%以下的2

家。

(三)经营情况。26家市属国有粮食企事业单位中,经营地方储备粮的企业1家(市粮食储备库,属政策性粮食购销企业),承担军粮供应工作任务的1家(市军粮供应站,属自

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余24家企业由于2002年我市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不再承担政策性经营业务,这些企业因长期背负旧的粮食管理体制留下的沉重历史包袱,经营设施差,应变能力不强,不同程度出现亏损状况,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及生活费、欠缴社保费等情况比较突出。

市属国有粮食企业的现有规模、布局和结构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粮食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粮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改革思路及基本框架

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意见》(琼府〔2004〕59号)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和市属国有粮食企业的实际,我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根据“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粮食仓储、加工设施中的优质资产,消化历史包袱,改造和重组国有独资的粮食购销企业,使其成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载体”的原则,完成组建三亚市粮食储备库工作,市粮食储备库作为我市承担省、市级粮食储备等政策性经营业务的国有独资的粮食购销企业,将原由三亚市粮油储运公司使用和管理的羊栏库区划归三亚市粮食储备库。市粮食储备库定员18人,人员从现有储备粮管理人员中择优聘用。

(二)根据行业管理工作需要,保留三亚市军粮供应站为市粮食局下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职能是负责我市驻军的军粮供应工作,定员56人。

(三)对市粮油储运公司、市藤桥粮食收储管理所、市羊栏粮食收储管理所、市崖城粮食收储管理所、市粮油军供服务站、市河东粮所、市红旗粮店、市新居粮店、市粮油贸易公司、市粮油总公司、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市藤桥粮油供应站、市林旺粮油供应站、市田独粮油供应站、市红沙粮油供应站、市荔枝沟粮油供应站、市羊栏粮油供应站、市天涯粮油供应站、市崖城粮油供应站、市保港粮油供应站、市梅山粮油供应站、市高峰粮油供应站、市雅亮粮油供应站、市育才粮油供应站等24家粮食企业,实行关闭,使其退出国有企业行列。以上24家企业职工总人数946人,其中在职648人,离退休298人,截至2005年3月31日止,帐面资产总额7589.2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583.69万元,负债总额为16362.07万元。

三、职工分流安置和安置资金的筹措

(一)职工分流主要形式。

1、保留单位和新组建的企业根据定员择优聘用员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管理。企业在内部岗位管理上实行聘任制,主管部门对企业领导成员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

2、实行关闭处理退出的国有粮食企业,依照省人民政府琼府[2002]72号文件精神,清偿拖欠职工的工资及生活费、清偿拖欠的社会保险费等欠费后,由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统一标准计发,其标准按职工本人参加工作年限支付,工作时间每满1年,发给580元,工作时间不满1年的按1年计发。与企业签订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一次

性发给重大节假日补贴每人5000元。

(二)职工安置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海南省改制关闭破产国有企业职工安置办法》(琼府〔2002〕72号)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把安置职工、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积极促进职工再就业,采取多种形式扶持职工再就业。对解除劳动合同后尚未就业的职工,及时办理失业保险。

(三)规范办理职工安置手续。企业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规定和操作程序办理有关手续,妥善安置职工,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审核职工安置的方案,据实做好职工安置各项资金的核销、核发工作。

(四)职工安置经费测算。这次改革列入关闭等形式处理的国有粮食企业24家,职工安置成本测算期限截至2007年6月30日止,据初步测算,共需职工安置经费5363.49万元,其中:应补发职工工资221.87万元;补发职工生活费460.34万元;补缴拖欠的社保费1513.90万元;补缴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10.60万元;应缴退休人员养老基金补偿金1278.06万元、医保基金补偿金669.12万元;应支付拖欠职工的医疗费等13.62万元;与648名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应支付的经济补偿金871.45万元;一次性发给职工平均每人5000元的历年重大节假日补贴共计324万元。

(五)职工安置资金筹措。

1、批准核销社会保险费2656.73万元(其中:社保费欠缴总额1513.90万元中扣除划入职工养老、医保个人帐户部分及个人缴费部分后可核销额为1244.83万元;核销退休人员养老基金补偿金1278.06万元;核销缴退休人员的医保基金补偿金669.12万元的20%计133.82万元);

2、由市政府安排资金2706.78万元先垫付其余缺口的职工安置费,然后将处置企业资产收回资金归还。

四、资产处置

资产处置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和《海南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若干规定》(省政府令第177号)等有关规定,严格按程序规范运作。

(一)资产评估基准日。资产评估基准日为2007年9月30日。资产评估按程序规范操作,聘请有国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二)保留企业的资产处置。保留单位的资产通过评估后,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资产确认和登记。

(三)关闭或以其他形式改革的企业的资产处置,根据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资产变动、注销登记。

(四)为了确保资产处置严格按规定、按程序规范运作,成立有市国资委、财政、监察、国土、房产、粮食等部门参加的国有粮食企业资产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处理这次市属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资产处置中的重大问题,审批企业资产处置方案。资产处置收入在市财政指定的专户存储,由市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管理,企业资产处置的收入首先用于归还市政府垫付的职工安置经费。

五、配套措施

(一)由市政府牵头组织资金“打包”、“打折”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市藤桥粮站、高峰粮站、育才粮站、雅亮粮站、崖城粮站、保港粮站、梅山粮站等7家国有粮食企业的不良债权,以确保顺利进行企业资产的变现。

(二)提倡和鼓励职工个人或集资入股购买生产经营性资产,职工民主意识较强,愿意出资收购的企业,支持职工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内部职工集资购买后整体转制的可优惠20%,职工购买资产成立的新企业享受税费减免等有关优惠政策。

(三)企业可用经营性实物资金折抵职工安置费用,也可用非经营性资产安置职工。

(四)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五)在企业改革成本由市统一筹集,全市粮食企业职工安置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先易后难,条件成熟的先实施。

六、组织领导

我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涉及到国有资产评估、处置,职工分流安置、再就业等工作的落实,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改革成本筹措难度大,工作环节多、任务重,市政府成立了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设立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联席会议制度,改革工作在市国有粮食企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和协调下进行,以确保改革达到预定目标。

(一)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联席会议负责协调解决本方案实施中的有关问题。联席会议各组成单位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及时落实好本方案实施中的相关工作。

(二)市粮食局负责本方案的组织实施,要设立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粮食企业改革的日常事务,办公室内设综合组、职工安置组、资产处置组。

(三)各国有粮食企业都要成立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领导,有序地推进改革工作。

1、根据市政府批准的《三亚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报市粮食局批准;

2、企业职工安置方案须经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经市粮食局审核后报市人事劳动保障局审查;

3、国有资产的处置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法规政策办理,妥善落实银行贷款债务,防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恶意逃废债务。国有资产处置方案须经市粮食局审核、市国资委审查后报市国有粮食企业资产处置领导小组审批。

4、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动职工积极参加企业改革,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广泛征求职工的建议,要把安置职工、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稳定。

5、企业改革实施进程中的问题要及时向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篇8: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论文

关键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网从2011年2月24日至3月25日, 以“关注2011年全国两会, 您最关注哪些社会保障话题”为题, 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在线调查, 列出了6个备选项目, 邀请网友在线投票。统计结果如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得票数为262, 占投票总数的27.12%;“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立法”的得票数为25票, 占投票总数的2.59%;“切实落实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与物价挂钩”的得票数为73票, 占投票总数的7.56%;“逐步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差距”的得票数为480票, 占投票总数的49.69%;“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的得票数为85, 占投票总数的8.8%;“大力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效率”的得票数为41, 占投票总数的4.24%。

通过对投票结果的初步分析, 发现网友的关注点与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基本接近。全国政协委员黄方毅今年两会再次提交了“关于纠正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长期偏低的提案”。据悉, 这个提案他已连续提交数次。黄方毅说,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自1991年国家将企业人员养老金制度改革以来, 由于改革时制度设计的原因, 造成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长期偏低。以北京市为例, 将企业人员养老金与机关干部退休金标准进行对比, 差距是

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作为运筹粮食经营的主体, 长期以来一直担当着政府“平粜齐物”的操手, 承担着满足粮食需求、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责, 即使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 粮食购销市场日趋开放, 国内外粮食经营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面对

悬殊的。2007年底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平均是1380元左右, 而机关干部养老金平均则在4000元以上。前者只为后者的1/3。黄方毅说, 造成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悬殊的原因是“双轨制”导致的。黄方毅建议, 应制订规划, 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还清历史欠账, 大幅度提高企业养老金, 取消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差距;统一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标准。同等情况的退休人员无论在企业、事业、还是机关单位养老金增长标准是一样的, 以体现社会公平。可见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何等重要。

吉林省四平市有7个县 (市) 区, 73个乡镇, 1154个村, 全市总人口339万, 其中农业人口210万, 非农业人口129万人, 公务员1万人, 事业单位总数2900个, 职工9万人, 占总人口2.6%, 其中:财政全额拨款5.7万人, 差额拨款1.6万人, 自收自支2万人。在事业单位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6.7万人。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指示精神, 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 下大力气狠抓各项社会保险改革工作, 截至2010年12月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已达到51.28万人, 完成计划指标48.1万人的106.5%, 城镇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供求波动频繁、竞争日益加剧、国家维稳高于一切的市场形势, 国有粮食企业如何一身二任, 既为粮食经营的趋利者, 又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捍卫者, 在谋求自身获利发展的同时, 维护国家粮食市场供求稳定安全, 这是我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保险人数已达到35.12万人, 完成计划指标35.1万人的100%。养老保险费征缴额 (含清欠) 已达到9.51亿元, 完成计划指标8.3亿元的114.6%。按省政府规定落实了企业退休人员增加养老保险金政策, 并保证了按时足额发放, 发放率达到100%。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按季到位率已达到100%。四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铁东区试点参保率已达到81%, 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 (市) 应参保率60%高出21%。截至2010年12月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19.68万人, 完成计划指标的100%。失业保险费征缴额 (含清欠) 4934万元, 完成计划指标的108.2%。

综上所述, 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伴随着事业单位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 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以外的人员迟早会纳入这个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定会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杨琳.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闸真正的考验到来了![N].《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单位:四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支队)

一、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现行体制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粮食流通由国有粮食企业主导,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在推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后, 我国粮食流通实行了循序渐进式地改革放开, 统购统销逐步取消, 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粮食市场局面随之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国有、私营多种所有制粮食企业经营并举、购销储运经营方式多样灵活的体制。历经多次改革, 国有粮食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 经营效益有所改善, 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三农”服务不断强化。目前国有粮食系统已形成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政策性粮食企业、附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并存的格局, 行政领导与企业领导、行政行为与企业行为业已分离, 各级粮食局的工作重点在于贯彻国家粮食政策和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等职能, 不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 行政领导不在企业兼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法享有经营管理自主权, 按照市场配置资源规律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接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 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产权关系属国有企业, 经营方式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 人事制度上企业领导为任命制, 企业中层及以下职工为聘用制 (竞聘上岗) 或合同制, 调控服务方式为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本级储备粮轮换计划进行统一调控。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业务, 一是代储中央、省、市县三级储备粮, 以取得代储费用维持企业运转。二是开展粮食购销, 进行储备粮订单收购、储备粮轮换。

二、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国有粮食企业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自身改革的多次洗礼, 虽然抛掉了一些历史包袱, 有了灵活的经营机制, 但目前仍未能轻装上阵, 在粮食市场博击中, “民进国退”趋势明显, 国有粮食企业处在窘迫的内外境地:

(一) 老观念尚未完全根除, 对改革缺乏正确理解

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国有粮食企业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企业, 部分职工“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 多满足于按部就班。部分企业领导墨守成规, 发展无规划, 怕负责任, 缩手缩脚, 安于现状。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对改革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 一是认为改革是国家摔包袱, 宁愿维持现状, 也不愿改变国有身份。二是认为改革触犯了自己的既得利益, 政策达不到职工的利益愿望。三是上下矛盾突出, 一些职工认为改革方案是上级订的, 没有充分考虑基层职工的利益, 是在同基层争资产、同职工争利益。

(二) 改革资金存在缺口, 历史包袱沉重

一是企业资产处置和改革资金筹措困难, 增大了改革阻力。目前改革资金大部分靠企业资产变现来解决, 因历史原因, 粮食企业资产绝大部分没有办理产权手续, 处置变现需重新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且程序繁多, 所需费用较大, 企业难以承受, 资产变现困难。二是各种历史包袱没有彻底解决, 企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新矛盾和新问题, 如1998年后退休人员要求享受1998年前退休人员待遇政策, 分流人员要求补发工资、生活费等, 这些问题随时会引发群访、越级上访事件。三是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大。受地域经济发展、就业形势及职工自身职业技能单一等方面的影响, 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大, 下岗基本等于失业, 虽然地方政府努力提供就业机会, 但远不能满足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求。

(三) 规模小、设施旧, 管理方法落后

产权制度改革后, 原有一些规模较大、一体化程度较高、市场地位举足轻重的国有粮食企业, 逐步化整为零或化国有为私营, 优质资产被变现用于解决改革中的资金问题, 现存下来的企业多原气大伤:一是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基层粮食仓储企业的仓房陈旧, 安全隐患大, 影响了国有粮食仓储企业的储存能力和储粮安全, 制约了科学保粮活动的开展。二是规模小、实力弱, 经营效益差, 抗风险能力不足, 在主导粮食市场和发挥主渠道作用上乏力。三是企业扭亏增盈局限于储粮、政策性粮食供应及资产租赁等方面, 产业经营不成链条, 大米加工厂、粮源基地建设投入在资金上存在困难, 形不成规模, 产业链断甚至脱离。四是粮食行业从业人员多有出无进, 企业人才严重缺乏, 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 现有职工队伍素质低, 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严重。五是许多合并重组的企业购销体制、财务体制改了, “三老”问题基本解决了, 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 经营机制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

(四) 市场竞争加剧, 政府保护减弱

1、国内国际粮食市场竞争加剧。

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后, 私营粮食贸易公司、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粮食营销有限公司等异军突起, “益海嘉里”等一批跨国粮食公司寻机进入国内粮食市场参与竞争, 粮食市场呈国企、私企、外企等多元所有制主体并存格局。私企、外企资产雄厚、经营机制灵活、设施现代、任人为贤、收储价高、产业化经营程度高, 国有粮食企业内外交困, 粮食购销、储运、加工等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尤其在加工领域, 主渠道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2、现行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的松散。

一是粮食市场放得过宽, 外企进入门槛过低。随着国家关于限制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过渡期的结束, 国有粮食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私企的竞争, 还必须面对来自外企的强大竞争。二是粮食工作千头万绪, 粮食、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工作难以到位, 粮食行政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粮食市场管理无序状况的存在, 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步履更加艰难。三是在国家“粮食局”与中央“储备粮食中心”分治体制下,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储备粮公司的不良竞争, 不利于国有粮食企业共同发展。

3、国有粮食企业职责两重性的压力。

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开放后, 国有粮食企业没有了国家赋予的市场垄断地位, 必须参与市场竞争, 不仅要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 还要充当国家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的助手, 既要搞活企业经营谋求获利, 又要确保国家粮食市场供求稳定, 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于一体, 这种主体角色的复杂性, 不仅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带来自营性的风险, 而且带来政策性的压力, 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的自主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促进我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粮食新形势、行业新特点, 迫切要求国有粮食企业稳妥推进系列改革, 加快经营发展方式转变, 主动适应粮食消费需求、粮食市场竞争、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变化。一方面, 要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附营企业的改革, 落实现代企业制度, 真正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 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要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仓容、资金、信誉、购销网络等优势, 强化内功, 克服劣势,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促进国有粮食企业产业多元化, 做强做大国有粮食企业, 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一) 优化组织结构

要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必须完善其组织结构, 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条件, 实行分类改革, 实现现代公司制治理。

1、抓好系统内部企业的重组。

摸清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附后营企业的家底, 科学评价国有粮食企业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通过兼并、出售、关闭、破产等形式全面调整国有粮食经济布局和规模, 并通过产权转让、股份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 促进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混合型所有制粮食经济的发展, 改变我国国有粮食企业资源过度分散的状况。做法是对承担政策性业务的粮食储备库、军粮供应企业, 除少数实行国有独资外, 大多数实行国有控股为主的产权制度;其他国有粮食企业, 在保留必要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的同时,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组、改造和兼并, 改为非国有性质的企业。

2、建立公司制国有粮食企业。

把建立公司制企业、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作为今后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组织制度改革的重点。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 形成和完善由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处理好党委会、职代会、工会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 并在生产、供销、财务、研究开发、质量控制、劳动人事等方面形成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

3、扩大企业组织规模。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 培育和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型粮油储备、粮食精深加工、粮食流通企业和产业集群, 重点扶持发展高起点、规模大、功能全、主体多元、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粮食企业, 有条件的组建大型的国有粮食集团, 做强做大国有粮食企业, 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今后, 应根据具体情况, 逐步将我国分散各市县的大中小国有储备粮公司集结起来, 组建规模化、现代化的国有储备粮集团, 以一市或一区为地域范围, 组建国有粮食购销集团有限公司, 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二) 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内部管理, 建立和完善收购、储运、加工、销售、质量、人事、分配、目标等管理机制, 不断探索、创新国有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真正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使企业真正步入良性发展。

1、完善产权制度。

按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要求, 不断完善国有粮食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激励、财务、决策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改进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的运行机制, 防范各种风险, 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变无序管理为有序管理、低水平管理为高水平管理。

2、完善用工和分配制度。

加强目标管理, 建立和健全国有粮食企业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将企业的用人、用工、分配等管理制度建设同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同责、权、利结合起来, 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 处理好国有粮食企业制度与人的关系, 使制度与人的关系耦合在企业管理的每项工作之中。

(三) 提高经营水平

以经营效益为中心, 在管好各级储备粮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经营业务, 增加经营量, 拓宽购销渠道和网络, 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服务质量、品牌信誉、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率。

1、继续完善企业经营方式。

在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管的同时, 注重企业经营方式本身的完善。一是在改革理念上, 避免把“双置换”作为最终的改革目标来考核, 在资产置换上要从原来单纯的“出售”资产, 逐步过渡到“出售”与“经营”资产两者有机结合。二是引导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实行规范化管理, 使企业逐步向规范的公司制过渡, 促进其提高经营运作水平。三是强化经营者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意识, 逐步增强竞争与发展实力, 引导企业经营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 进一步搞活粮食经营管理。四是加大企业调、改、剥、退的力度, 压缩企业层级, 缩短投资链条, 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五是加强对企业内部粮食经营信息和粮食市场行情的收集和分析, 充分利用国有企业资产开展多渠道经营创收, 扭转企业经营方式单一的局面, 提高经营效益。

2、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按照产业化经营要求, 整合我国现有粮油市场和加工业资源, 打破单一的粮食收储管理模式, 逐步改变环节分割、规模偏小的布局状况,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经营整体素质, 促进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产业链建设, 实现粮食收购、储藏、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现代粮食企业经营, 提高粮油产业化经营水平, 把国有粮食仓储和加工企业做强做大。一是发展订单农业, 逐步构筑“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 延长粮食产业链, 提高粮食附加值, 促进粮食产业化, 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盈利水平。二是发挥优势, 加快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 建立有机米、食用油生产基地和成品粮油收购、销售基地, 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的优势和主渠道作用。三是发展粮食加工, 提高粮食的附加值, 改变收原粮、卖原粮的单一经营模式。四是加强与粮食生产、加工、运销、储备大户的联合, 建立合作机制, 开展粮食产业协作, 提高粮食经营效率。五是结合本地实际和产权制度改革, 调整或撤销已经丧失购销功能的网点, 以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 重新确定网点设置。六是实行品牌化经营, 调整优化粮食产业、产品结构和布局,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 巩固和提升国有粮食企业品牌价值、市场地位。

3、实现产业发展多元化。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与要求, 调整和拓宽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思路与途径, 顺应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源日益减少的大趋势, 积极跳出粮食求发展, 在夯实储备粮管理的基础上, 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 大力招商引资, 开发新项目, 积极盘活存量资产, 实现产业发展多元化。如充分利用改制企业土地、人员等优势, 大力发展仓储设施租赁业务, 通过粮食集并, 腾出闲置仓房开展长期对外承租业务, 提高仓储设施的利用率;鼓励职工承包经营, 发展多元产业, 安置富余人员就业;加强与粮食主产区的联系, 积极发展粮食现代物流, 成为散粮物流体系的主体, 改善粮食物流服务,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粮食物流经营效率等。在一业为主、多元化发展上实现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的新突破。

(四) 提升全员素质

把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的减员分流与改善结构、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结合起来, 加强国有粮食企业文化建设, 内增凝聚力、外增活力, 加大对国有粮食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 着力建设一支人员精干、业务精良、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粮食企业干部职工队伍, 为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一方面, 要切实加强国有粮食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文件精神, 完善国有粮食企业重大事项决策机制, 加强科学决策和财经纪律, 提高管理层素质, 防范管理者道德信用风险。另一方面, 要招收和启用新人, 加强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专业素质、科学技术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培养粮食工作专家能手。

(五) 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政策性业务与自营性业务的关系。搞好政策性经营和自主经营台账分设, 既要防止企业套取政府补贴, 又要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增强实力。二是粮食购销企业与附营企业的关系。对于承担政策性业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应保留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 对附营企业, 可进行附营企业资源整合重组, 建立粮食系统下的集团有限公司, 或进行股份制改造, 组成混合型经济体。三是企业经营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企业经营要依法、依政策, 自觉接受工商、粮食等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依法管理和监督。粮食、工商等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各项服务, 为粮食企业提供信息, 监管好国有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 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避免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恶性竞争, 一要国家界定好两者的职能、权限和范围, 二要赋予国有粮食企业同等的条件和权利, 促进公平竞争、和谐发展。或将地方承担政策性购销的企业与中央储备粮公司整合起来, 融为一体, 实行中央直管。五是国企与私企、外企的关系。国有粮食企业要正视我国粮食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形势, 积极应对私企、外企同业者的挑战, 研究私企、外企策略, 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战术, 扬长避短, 挖掘潜力, 完善机制, 壮大自己, 把握粮食市场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四、加大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

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事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发展问题, 加大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支持, 建立起国有粮食企业适度保护机制, 保障国有粮食企业健康发展。

(一) 大力扶持骨干企业

按照确保粮食安全的要求, 要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适当保留和扶持与保障粮食安全相适应的骨干粮店、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 一般每个区 (县、市) 设置或者保留1-2个。为使这些企业正常运行, 保证在粮食供应紧急情况下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做好粮食供应保障工作, 由当地财政部门对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同时, 对组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大型集团公司, 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财政税收、融投资政策上给予扶持, 支持和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城乡规模连锁经营。

(二) 加大粮食经营设施建设投入

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搞好项目建设, 在项目编制申报、资金争取方面给予支持。重视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改造, 增加国家对国有粮食企业仓库维修费用投入。将粮食仓储、加工设施等建设项目纳入发展规划, 设立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改造专项资金, 分期分批进行粮库建设和旧仓改造。财政逐步增加粮食简易建设费规模, 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改善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运销设施, 增强企业调蓄能力和经营发展后劲。

(三) 解决好政策性挂账问题

继续延长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停息的消化时间, 企业政策性挂账利息不再由企业负担, 经营性财务挂账以及因挂账形成的利息, 各地政府应给逐步消化和停息;或采取统一打包的形式, 适当支付一点费用, 将挂账全部交给债务公司处置, 以减轻企业负担, 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创造条件。另外, 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性财务挂账已有十到二十年的历史, 企业是无法还清的, 应作为死账呆账处理。

(四) 落实改革资金缺口

要认真解决改革资金缺口问题。一是充分用好粮食风险基金政策, 对粮食风险基金结余多的县, 在确保当地的粮食储备费用的前提下, 允许结余的全部用于国有粮食企业改制。二是通过处置变现资产来解决一部分资金, 要简化手续, 加快变现进度。三是政府要协调相关部门, 返还处置的资产及土地出让金。四是省级的粮食风险基金再给予支持。五是给予一定的资金使国有粮食企业能够有效地重组。六是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 解决国有粮食企业安置富余人员的资金缺口, 落实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策。

(五) 予以税费减免优惠

除增加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资金、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外, 继续执行税收减免政策, 对粮食企业在改革中为明晰产权、依法办理企业的房产证和土地证时, 应免交各种相关的费用,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 把直补订单收购政策长效化

我国实行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与储备粮订单粮食收购挂钩政策是一项既能稳定粮价,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又为国家掌握粮源, 为各级储备粮轮换提供粮源保障, 同时为粮食企业提供了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平台, 增加了粮食企业经营量, 增加了企业收入, 是三方共赢的好政策, 建议把这项政策长效化、机制化。

(七) 调整粮食行政管理职能

一是为确保储备粮的安全,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应划清中央直接投资建设的仓库与地方企业的产权关系, 规定承储中央储备粮的企业要由地级市以上粮食行政部门管理。二是实行储备粮管理公司与中心粮库合并, 增加粮食局的人员编制, 原储备粮管理公司承担的行政事务由粮食局负责。三是加强上级粮食主管部门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指导和服务, 积极为企业争取落实国家涉粮政策, 协调解决好企业遗留历史问题, 及时跟踪了解企业改革和发展情况。四是加强粮食供求监测, 依法管制粮食市场, 对外企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防止外企垄断和操纵粮食市场, 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

增强国有粮食企业实力, 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发展, 不仅是巩固和发展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成果、更好地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需要, 也是粮食流通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健全粮食流通监管体系、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增强国有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国有粮食企业只有大胆改革, 勇于创新, 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才能在逆境中求存, 在竞争中求胜, 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既定目标, 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政策法规汇编[Z].2009-08.

上一篇:塑胶跑道质量保证措施下一篇:淘宝小卖家推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