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国有企业改革

2022-07-11

第一篇:全国国有企业改革

全国人大调研组到我州调研国有林场改革

州人大农工委 李芍郿

根据全国人大重点议题调研安排及国家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第四次会议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在省林业厅、州人大常委会、州林业局、弥勒市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于元月28日到我州弥勒市开展调研。

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了竹园林场红坡头林区杨梅基地、林区道路建设和天然林保护情况,查看了江边林业局食品厂、苗圃、职工的住房改造情况,并在朋普河林场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会上,州林业局副局长李玉福,弥勒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耀、市长余遇龙、江边林业局负责人向调研组详细汇报了国有林场的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要将江边林业局纳入此次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针对江边林业局存在的林场管护功能较弱;财政只拨发70%的工资,职工生活困难;一地多证,部分土地被周边农民占用;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急需改革等问题,调研组认为:一是赞成将江边林业局纳入国有林场改革,编制统筹解决;二是此次国有林场改革涉及到利益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是一把手亲自抓,才能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三要借此次国有林场改革控制住林场的土地被周边农民蚕食的问题;四要加强监管力量,让国有林场发挥好建设和保护生态的作用,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姜仁斌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一是国有林场的改革主要是人和事的问题,所以改革中既要解决好职工的身份问题,也要解决好职工的生活困难和生存问题;二是我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欠发达,国家和有关上级部门要帮助基层解决好实际问题,使这次国有林场的改革能够彻底;三是州、市两级人民政府要按中央的要求抓住机遇,定位好林场今后的功能,搞好改革;四是我州一定借好改革的东风,按照中央要求认真推进国有林场的改革。

第二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全国推开

嘉宾: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张建龙

责任编辑:白中华、实习记者任淼

主持人:雨亭

主持人:各位听众,欢迎收听《今日论坛》节目,我是雨亭。如今有不少反映集权制度改革的言语,比如:以往山民财源少,如今林农富路多;往日造林无甜头,今朝植树有奔头。最近几年,一场林权制度改革引发的绿色变革,在我国福建、江西、浙江和辽宁等试点省全面展开,不少林区呈现出了林活民富的新景象,到处可以感受到林改给林农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国家林业局日前也明确表示,我国将全面起动集权林权制度改革,由试点向全国推开。明天,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国重点的林业省江西召开,对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部署。这些改革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林区林农的生产生活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项工作对于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又带来什么影响?今天的节目我们将一起关注这个话题。 今天连线的嘉宾是正在江西准备会议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张局长,早上好。

张局长:主持人好,听众朋友早上好。

主持人:这几天中央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连续报道了我国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效,已经给听众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还特意上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林改”这两个字能找到的相关网页大概有36900条,可见关注程度之高。我想请你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即将全面推开林权制度改革。现在你在江西,会议准备的怎么样?

张局长:全国林业改革分了三大块:一是国有林区林权改革,这项改革已经于去年的上半年黑龙江省伊春市进行了试点。二是林场分类经营改革,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准备的过程中;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是条件最成熟、大家关注度最高的一项改革。这个改革从2003年开始,已经在福建、江西、浙江、辽宁一些省全面铺开,现在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明天,我们就在江西的井冈山召开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试点省的成功经验。

主持人:我们在一线采访的记者带回来一些深刻感受,最生动的话就是:把“我们的”变成“我的”;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最具活力的就是林权市场,也就是林地、林木的租赁、抵押等等。还有最形象的就是从山底到山顶延伸的革命。从相关报道我也注意到,农民说这场改革早就应该来,也有的说林权改革是逼出来的一条路,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张局长:这项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改革是最好的时间。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建设,为这次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大家知道,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颁发了《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这是近20年以来党颁发关于林业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在这个决定里就明确要求,要加快林业制度改革的要求,这就为我们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把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作为农村的一项重点工作再次推开,这都为我们实现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第二,从林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要求也有迫切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林业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经营机制不活等体制性的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造成产权不清晰、经营主体不实、林农造林和护林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林业,为解决好13亿人的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问题,加快林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必须实行林权制度的改革。第三,广大林农热切盼望改革,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林农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造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次林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林产品的价格也在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林业有利可图。特别是税费改革以后,取消了特产税,农民经营林业的税费负担也明显减少,所以林农盼望实现林权制度改革。

这次我在江西筹备现场会,我亲眼目睹了广大林农对林权制度改革的参与热情,改革非常深入民心。

主持人:林权制度改革本身是一场林地权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手机尾号3362的听众说,我们江西迈的步伐很大,林业部门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再靠山吃山,职能收费审批转变为执法和服务,甩掉了农业发展的体制性包袱。手机尾号4375的听众说,在一些地方试点已经取得了经验,下一步是不是也根据不同的地方进行相应改革,要因地制宜,比如西部地区也会纳入。手机尾号3517的听众说,改革之后给这些老区人民带来什么好处?有没有一些针对性政策?

张局长: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建立经营主体、明晰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以及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改革以后农民就成了林地的主人,这有一个总的要求。改革是渐进的,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因为各地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区分对待,不能一刀切,总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又要使农民增收。

应该说在西北这个地区,主要是以生态林为主,生态林相对多于商品林,南方林区条件比较好一些,有一些生态林,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商品林。

主持人:自然条件不一样。

张局长:所以它的经济效益也比较好,西北这些地方,比如甘肃等主要还是以生态领域为主,所以这部分的改革也是要看群众的需求。总的要求,既要让森林资源不断增长,又要使群众增加收入,但是改革是渐进的,就是只要条件成熟,我们就可以改革,这次所确定的林权制度改革交流会上,一些领导都有专门的部署和要求。它的意义主要有几个方面:一要通过改革确立农民林业的主体地位。第二,通过改革让农民拥有丰富的农产资料和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和农村的集体收入。第三,通过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木材等其它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第四,促进林区的发展。

主持人:意义很大,通过你一介绍,大家就能感觉到,不仅给农民带来好处,主体也确定了,收入也增加了。另外一方面还提高林业的发展能力。手机尾号2873的听众说,我最关心的是林地抵押贷款和我种的山货能不能上保险,这方面各地是怎么样做的,接下来在政策措施方面是不是也有具体考虑?

张局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一步是要明晰产权,就是把山林承包给老百姓去经营,老百姓是山林的主人,就是山林给了老百姓,老百姓得到了效益以后,有这种机制才能促进林业的发展,最终一定要见到效益,配套改革一定要跟上,配套改革第一要解决税费,林税税费不解决,老百姓效益就大打折扣。第二,就是流转问题,刚开始还是要稳定一段时期,大家在山林还要经营一段时间,但是流转是必然趋势,因为林业跟农业不同,流转能够让资产变为资本,现在也正在研究。当然,一定要规范,公平、公正、透明,我们要鼓励建立产权市场。第三,要进行投融资改革,把林权给老百姓,老百姓拿着林权证抵押能够贷出款来,这个方面福建做得不错。福建从2003年以来,老百姓通过林权抵押,已经贷出几十亿的林业资金。第四个问题,当然是保险问题,跟保险公司一起研究,森林保险怎么更合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建立社会化负责体系,林改以后,森林的防火要加强,有的地方协会建立起三方体系:防火、防虫防病、防盗,这三防体系不能打破基础,在现有的基础下,一些中介组织搞一些协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当然还有其它方面。

主持人:马上你就要参加现场经验交流会了,看来对于目前所带来的经验和过去的经验中,印象比较深的事情在这次会上都要做更多交流。这次福建、江西、辽宁等省改革抓住了林权关键,是林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林业生产力发展要求,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我想只有继续深化、规范和完善,才能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非常感谢张局长今天来到我们的节目,主持人雨亭代表责任编辑白中华、任淼感谢大家的收听。 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提出以兴林富民为目标 2007-04-17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张建龙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

4月14日至16日,省委、省政府在普洱市召开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场会,总结交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研究部署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会议认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明晰集体林产权、激活林业发展机制、增强林农增收能力、增强村集体收益、有效转变林业管理职能、促进林区社会和谐稳定6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省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委书记白恩培近日在玉溪调研时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借鉴省外和试点县(市)的经验,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实际的改革办法,周密谋划,正确引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强势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省委副书记、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省委常委、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曹建方,副省长孔垂柱,省政协副主席和占钧出席会议。

张建龙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云南的林改工作。他指出,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措施得力,宣传、资金保障到位,使云南林改工作成为全国推动力度最大、效果最显著的省份。他希望云南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勇于探索,为西南地区的林改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让林改成为建设新农村、兴林富民的动力和源泉。

李纪恒在讲话中强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三农”工作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各级各部门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必须坚持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必须坚持维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坚持充分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意愿,严防出现偏差。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强势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落实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上下功夫,让群众吃下“定心丸”;着力推进配套改革,为林农提供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科技支撑、信息咨询、商品流通和投融资等社会化服务,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加快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深化改革提供重要保障;做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森林旅游、特色经济林建设、发展现代林业四篇大文章,加快发展林产业。

他强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改革合力。各地要科学制定方案,完善改革措施;严格改革程序,确保稳定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大环境。

孔垂柱主持会议并做工作部署,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推进林改中,务必把“农民群众是否满意、林业产业是否发展、生态建设是否加强、发展机制是否完善、集体经济是否壮大”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基本尺度,牢牢把握政策,加强工作指导,深入检查落实,确保改革依法、有序、健康地顺利进行。

会上,江西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介绍了江西林改工作经验。普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屏边县作了试点经验交流。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景谷县4个村、县林改办和林权服务中心。

积极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促进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日期:2007-04-0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兴山

------------------

从2003年,福建、江西、辽宁等省先后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一改革的试点过程中,我们中央党校调研组曾两次到江西省进行调查研究。现就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谈点看法: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

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因此,广大群众把这次改革称为是解放以后的“第二次土改”。但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次改革主要是耕地的联产承包,受益的主要是种地的农民,而对于广大的山区和林地来说,虽然也曾实行过“三定”,但收效不大。我们之所以说,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主要根据有二:一是从广度上说,这是一次由平原到山区的改革、由农民到林农的改革、由农业到林业的改革。二是从深度上来说,这是一次从承包责任制到产权制度的改革,从生产经营到市场交易的改革,从放权让利到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广大山区农民把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称为是“第三次土地改革”。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必由之路

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关键还是要调整生产关系。我们应当看到,目前我国有八亿农民,其中山区的林农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全国耕地面积只剩18.3亿亩,而林地则有42.7亿亩。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耕地平均复种指数已高达128%―300%。今后虽然还有潜力可挖,但必须同时要在耕地以外广大国土资源,特别是在广大山区林地资源上大做文章。因此,如果能下决心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同时通过各种配套措施,把更多生产要素引向山区、引向林业,这就能为山区致富、林农增收提供可靠的保证。关于这一点,已在先行推动集体林权改革的一些省得到了充分证明。其中,江西省从2004到2006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仅两年时间,就新增社会对林业的投资48亿元,新增林业从业人数50.63万。农民人均林业总收入两年共增加了278.72元,增长幅度为69%。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搞好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突破口

在我国,山区是整个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山区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69%,在全国2100多个行政县、区中有1500多个山区县。山区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和江河湖泊的源头,全国90%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量、77%的湖泊、98%的淡水都集中在山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全国5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有490多个在山区。因此,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而农村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在山区。

实践证明,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同、差异较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有突破口。那么,相对来说,比较贫困落后的山区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哪里突破呢?尽管各地区也有情况不同,但从总体上说,特别是对于那些林业比重比较大的山区农村来说,应当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这是因为,许多事实表明,凡是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地方,凡是许多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方,其问题的症结一般首先不在发展本身,而在改革不到位。从目前已经进行集体林权改革的几个试点省经验来看,情况确也如此。这次改革,不但大大激发了广大林农的积极性、解放了林业的生产力,促进了林区的生产发展,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水平,并且使许多过去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以制止乱砍滥伐为例,过去行政和公安部门也采取了不少手段,加以“围追堵截”,但是由于山林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因此很难根本上解决。而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由于林农有了山林的经营权、处置权、受益权,这就不但使他们把山林看成是自己的生存和致富之本,而且把植树造林看成是在山上办银行,是为子孙后代留财产。因此,不但能自觉地制止乱砍滥伐,而且对可持续发展也有了内在动力。据江西省的统计,仅从2004年实行集体林权改革以来的两年时间,全省的造林面积就由121.2万亩增加到273.3万亩,增长了125.5%。由此可见,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一个发展问题、建设问题,还是一个改革问题、体制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把体制改革作为发展和建设的突破口,就会产生“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符合中央有关深化改革精神和部署

目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在这一阶段,能否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大方向,真正打好改革的攻坚战,不但事关中央所提出的各项新的战略部署能否真正贯彻落实,而且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深化改革的部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在不断从试点向全国延伸。去年5月,国家林业总局与中央党校、福建省人民政府等在福建省联合举办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事隔不久,又在江西井冈山召开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交流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试点省的改革经验。这实际是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普遍开展发出的动员号令。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此可见,积极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既是山区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完全符合中央有关深化改革的精神和部署。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范围和政策界限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须要明确改革的内容范围、划清各种政策界限,才能确保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顺利进行。从福建、江西、辽宁等集体林权改革试点省的改革情况看,他们虽然在一些改革的具体方法步骤上有所不同,但就其改革的内容范围和大政方针上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中,归纳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晰产权

明晰产权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的核心。依据不同的情况,福建、江西等省都首先确定了明晰产权的改革范围,严格区分明晰产权的政策界限。对此,各省都明确规定:这次明晰产权的改革范围主要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区划界定的集体商品林,尚不包括公益林和国有林场。就改革而言的林业产权,是指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等,并不改变林地的所有权。

(二)减轻税费

减轻税费就是要全面减轻林农进行林业生产经营的税费负担,这是林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江西的做法是实行“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两取消”,即取消木竹农业特产税,取消市、县、乡、村出台的所有木竹收费项目;“两调整”,一是调整育林基金平均计费价格,二是调整集体林育林基金分成比例。“一规范”,就是规范增值税、所得税征收范围。

(三)放活经营

所谓放活经营,就是在明晰产权、减轻税费的基础上,把林地的经营自主权真正还给林农。各地由于资源情况不同,放活经营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例如,江西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木竹采伐管理制度;二是适当放宽毛竹的采伐范围;三是打破木材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允许林业经营者自主销售木竹。

(四)规范流转

规范流转,就是在不改变集体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林木所有权或经营权以及林地的使用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江西省明确规定,森林资源的流转必须充分尊重经营者的主体地位,但必须坚持五个原则:即有利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自愿、平等、合法;不得改变林地的性质;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

(五)综合配套

搞好各项配套改革,是使林权制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江西省配套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二是转变林业部门职能,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管理;三是调整财政体制,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乡、村两级减收问题;四是建立健全林农负担监督机制对涉及林农负担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五是组建林权交易市场及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林业服务体系。

三、几点经验与启示

(一)产权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抓住了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

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本保证制度。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就不能有效保护所有者、经营者等各方面的权益,同时也谈不上各种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这次福建、江西等省的林业体制改革,突出产权制度改革,抓住了林权改革这个“牛鼻子”,通过明晰产权,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做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从而破除了制约林业林区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各种功能,使过去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也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社会主义国家,所谓要坚持以人为本,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发展是如此,改革也应如此。江西省在这次林业体制改革中,始终把广大林民作为改革的主体,坚持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把广大林民是否在改革中受益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政府管理部门不怕砸自己的饭碗,地方财政出钱自担改革成本,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相反,如果我们的改革不是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强化部门的既得利益;不是实行民主决策,而是政府包办代替,那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政府职能转变是改革攻坚的关键,政府既应是改革的领导者,又应是改革的带头者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政府职能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政府机构改革是最关键的改革。而政府转变职能和改革管理体制又是政府自己革自己的命,因此既是改革的重点又是改革的难点。由此可以说,所谓体制改革打攻坚战,最主要的“坚”,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江西省在这次林业体制改革中,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始终站在改革的第一线领导改革、推动改革,并勇于在改革中革自己的“命”。他们在改革中提出“高位推动、三级书记抓林改”,从而使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妥善地解决。

(四)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体制改革同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的重大战略决策紧密结合起来

如果从整体上分析,改革并不是目的,而是发展的保证和手段。通过改革促进发展、促进和谐,从而使中央提出的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得以真正贯彻落实和顺利实现,才是真正的目的。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来说,一定要和农村,特别是要和山区农村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并不断抓出成效。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民真正在改革中受益,从而进一步从实效上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福建、江西等省的广大林农之所以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喻为“第三次土改”,并且由衷地喊出“林改万岁”的口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真正在林改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了发展变化的光明前景。

第三篇:全国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始于2002年的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目前,全国除太湖局、珠委、上海和深圳无具体改革任务外,其余5个流域机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水管体制改革任务。根据各地上报截止2007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参加水管体制改革的水管单位共有15000多个,其中流域机构所属单位142个、省直属单位147个。改革前,全国水管单位总人数约63万,其中在职人数约为47万,离退休人数近11万。(详见全国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表)。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一、改革试点单位情况

为保证水管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财政部和水利部共同确定了46个中央直属水管单位,水利部确定了7个市(县)、24个水管单位作为全国水管体制改革试点联系市(县)和单位,开展试点工作。目前,绝大部分已完成验收工作,其中,流域机构的46个部级试点单位已全部完成验收。同时,各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也选定了一批省级试点单位。全国共有省级试点单位321个,目前已有133个完成验收,验收率超过40%。东部的江苏、中部的湖南、西部的贵州、云南、广西等省的部级、省级改革试点市(县)和单位均已完成验收。而辽宁、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等省的试点单位验收工作略为滞后。

二、"两定"测算和分类定性情况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大多数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了省(市、区)级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或实施意见。各地在组织水管单位认真按照部颁"两定标准"要求进行人员和经费测算的基础上,积极向政府汇报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促进了具体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这些工作的完成,为各地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科学依据,为下一步改革工作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截至2007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的"两定"测算和分类定性工作总体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全国约有12000个水管单位完成了"两定"测算工作,占水管单位总数的79%;有近9000个水管单位完成了分类定性工作,占总数的58%。其中,流域机构两定测算和分类定性工作100%完成,省直单位这两项工作完成率分别为99%和75%。另外,吉林、宁波、新疆兵团等12个地区的两定测算和分类定性工作也已全部完成或基本完成。但是,仍有部分地区这两项基础工作较为滞后。如,东部地区的天津市"两定"测算和分类定性的完成率仅为18%,而青岛市这两项工作则尚未开展,辽宁分类定性完成率仅为3%;中部地区的河北省,分类定性完成率仅为23%;西部地区的西藏,两项基础工作的完成率均不足10%,宁夏、新疆的分类定性工作仍未启动,四川和陕西的分类定性完成率也较低。

总体看来,省直单位体制改革基础工作的完成情况要好于市(县)级以下工程。据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基础工作的完成情况要好于东、西部地区。

三、"两项经费"落实情况

两项经费包括公益性管理人员基本支出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

(1)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落实情况

截至2007年7月,全国水管单位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达40.4亿元,占应落实经费的48%。其中,流域机构除长江委(陆水枢纽管理局)和海委(引滦工程管理局)由于历史原因未落实外,其余水管单位均100%落实;省直属工程的平均落实率达86%。在全国水管单位中,100%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的单位有3451个,占水管单位总数的

23%。其中,省直单位100%落实的有73个,占省直水管单位总数的50%。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已落实的40多亿元,其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财政拨款20多亿元、收入抵顶(包括水费、电费、采砂管理费等)16多亿元和其它多种经营费用4亿多元。

(2)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落实情况

截至2007年7月,全国水管单位落实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约30.0亿元,占应落实经费的35%。其中,流域机构的黄委和松辽委的维修养护经费全部落实到位;淮委和海委的维修养护经费落实率均为70%,大多数单位为部分落实;长委的陆水枢纽管理局和海委的引滦工程管理局由于历史原因均尚未落实。省直属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已落实

7.1亿元,落实率为78%。在全国水管单位中,100%落实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的单位有1510个,占水管单位总数的10%;落实50%以上的有1354个,占水管单位总数的9%。其中,省直单位100%落实的有63个,占省直水管单位总数的43%。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管单位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已落实的30多亿元,其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财政拨款20多亿元、收入抵顶8亿多元和其它费用1.4亿多元。宁波、厦门、浙江的两项经费已全部落实或基本落实,辽宁、江西、河南、宁夏等地的人员经费也基本落实。整体看来,东部地区两项经费的落实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四、管养分离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实行管养分离的水管单位共有2591个,占水管单位总数的17%,其中749个完全实行了管养分离,1842个为内部实行管养分离。流域机构除长委外,全部实行了管养分离或内部管养分离,省直单位完全实行分离或内部管养分离的有83个单位,占省直单位总数的56%。

五、人员分流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经过测算的近8000个水管单位,应分流人数约为6.9万人,已安置分流人员3.3万人,占应分流人数的47%。其中流域机构的分流人员已100%妥善安置;省直水管单位应分流人数约5000人,已分流安置了2700多人,占应分流人数的58%。江西省人员分流工作落实较好,虽应分流的人数较多,为12000多人,但目前已完成了其中85%的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

六、社会保障落实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管单位应参保人数(包括分流人员)为29.1万人,现已落实社会保障19.6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67%。其中流域机构和省直水管单位的社会保障落实相对较好,流域机构参保人员都已落实,省直单位人员参保率达97%。东部地区的浙江、宁波、厦门、山东、江苏、福建等6个省(市)和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已全部落实或基本落实了水管职工的社会保障,中部地区的江西、安徽等省这项工作完成情况较好。而有部分地区,如东部的辽宁、大连、青岛和西部的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兵团等地,社会保障落实工作较为滞后。据统计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的落实率高于东、中部地区。

七、内部改革进展情况

为进一步建立积极、高效的水管单位体制机制,各地在落实"两定"和"两费"的基础上,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水管单位的内部改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6000多个单位启动了内部改革,其中3700多个完成内部改革,占已启动单位的62%。在启动单位中,有68%实行了竟聘上岗,35%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29%完成了内部事企分开。流域机构除长委陆管局外,均已完成了内部改革,其中有91%实行了竟聘上岗,37%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68%完成了内部事企分开。宁波、厦门、海南、江西、浙江等地的水管单位已全部启动或绝大部分启动了内部改革,其中宁波全部和浙江、江西的大部分水管单位已完成了内部改革。而北京、西藏、大连、青岛、辽宁、河南等地的这项工作尚未开展或严重滞后。

八、水价改革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个计划单列市和3个流域机构启动了水价改革,共计出台文件或方案1700多个。全国共有2872个水管单位启动了水价改革,其中水价调整到位、完成水价改革的有1800多个,占已启动单位的63%,约有700个水管单位的水费收取率达100%。

九、改革验收情况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一些省陆续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验收办法,规范、指导改革验收工作。目前已有不少地市及单位完成了省级验收工作。厦门市已于今年6月中通过了福建省的省级验收,成为全国率先完成改革验收工作的计划单列市;江西和云南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江苏无锡、苏州等6个市、福建三明、广东中山、甘肃酒泉等地市的改革工作也通过了省级验收;另有不少县(市、区)和单位也已完成了验收。

第四篇: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全国施行

为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改进货物贸易外汇服务和管理,自2011年12月1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在江苏、山东等七省(市)进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试点情况良好,取得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并相应调整出口报关流程、简化出口退税凭证。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全面改革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方式,简化贸易进出口收付汇业务办理手续和程序。外汇局取消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逐笔核销,改为对企业货物流、资金流实施非现场总量核查,并对企业实行动态监测和分类管理。银行为企业办理收付汇的单证和流程均大幅简化。二是调整出口报关流程。取消出口收汇核销单,企业办理出口报关时不再提供核销单。三是简化出口退税凭证。自2012年8月1日起报关出口的货物,企业申报出口退税时不再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税务部门参考外汇局提供的企业出口收汇信息和分类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审核企业出口退税。

四是提升监管手段,防范外汇收支风险。通过总量核查和分类管理对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对少数异常、可疑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监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增强了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威慑力。

五是加强部门联合监管。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协调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形成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跨境资金流动以及走私、骗税等违法行为。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形成了贸易便利化与加强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方式,是顺应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方式、主体发展变化和应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收支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强企业诚信意识,降低社会成本,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两会关于户籍改革,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

两会关于户籍改革,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

《两会关于户籍改革,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关键词七:户籍改革

聚焦:一纸户口如何剥除福利捆绑

同样是牵涉到每个国人的切身利益,2016年,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取消农业与非农户口界限,破题城乡二元壁垒,特大城市可积分落户,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此轮户籍制度改革凸显出渐进特点,但是,作为一块

“硬骨头”,户籍制度改革前路依旧艰辛。

一边是城镇化大潮中,进城群体难以在购房、教育、医疗方面获得同城待遇,一边是北上广等大城市迫于城市承载力以户籍设限,一纸户口牵动着太多利益博弈。

户籍制度改革难,难在附着在户口本上的地区公共福利差异,然而,在中国的区域间、城乡间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户籍如何与福利剥离?可以预见,TOP100范文排行这亦或是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两会关于户籍改革,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是篇好范文参考,讲的是关于户籍、改革、制度、福利、户口、中国、如何、城市等方面的内容,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上一篇:群防群治工作制度下一篇:勤奋主题班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