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对策

2024-04-08

国有企业改革对策(通用6篇)

篇1:国有企业改革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对策

(仅供参考)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国有企业必须全面深入领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明确发展目标,深化内部改革,加快自身发展。

十八大: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

一、做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工作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把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与行业中,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与城乡公益性基础设施、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领域、以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及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等。

在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国有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和行业不能是具有垄断性的,不应向其他所有制企业关闭大门,反而应当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向这些领域投资,替代并促进国有资本向高技术、高投入的关键环节集中,以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同时,提高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的控制力,也不是要实现全产业链的控制,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都要尽可能地向其他所有制企业开放。二是明确国有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和行业并不是意味着限制国有企业向其他领域投资,也不能要求国有资本从所有一般性领域退出来,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最终实现全领域的竞争,所以国有企业只有不断扩展其发展空间才能够实现壮大国有经济的初衷。

二、做好国有企业自身改革的工作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到今天,较为困难的资本集中、企业缩减、人员转移、清理历史包袱等任务基本已经完成,绝大多数的中小国有企业实现了民营化。现在国有企业的主体大都是国有大型企业,所以国有经济今后应主要布局在大企业层面,未来的改革将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第一,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必须坚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让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逐步变成以公有投资者股权为主的股权多元化公司。重点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建设。这种做法有利于企业转机建制的改革尽快走上法制轨道;有利于企业资产和国有股权的合理流动,改善资产配置状态;有利于尽快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原则的治理结构,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本债务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调整;有利于使国有企业和其他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更平等地竞争。

把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制公司,最终实现在资本市场上的整体上市,是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最佳选择。资本市场的盈利追求和监管压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国有企业内部的规范运作,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弥补外部监管的不足。在成熟、规范的境外市场上,很多国有企业已经从优良资产部分上市发展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实现了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流动性较强。

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谋求产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是其根本属性,所以必须把国有企业真正办成企业,遵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营发展的普遍规律,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一方面,要逐步减轻国有企业所承担的一部分本应该由政府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能;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作为出资人代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能,通过有效的监管体系和考核办法,引导国有企业经营者以提高资本收益为核心,做大国有资本,做强国有企业,进而带动和提升产业水平,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在行业发展的地位,保证可持续经营的能力,防止出现为追求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

第三,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以建设新型国际化公司为目标,国有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理应成为“走出去”的领路人。要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以全球化的视野规划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此外,让国有企业走到国际市场上去,将使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呈现错位发展的格局,有利于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作为国际市场开拓者,既让出了部分国内市场,又可以带领中小企业共同进军国外市场,二者相互补充,和谐共赢。

三、做好为国有企业营造外部环境的工作

从当前的公众舆论上看,尽管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对国有企业的负面评价,涉及国企收入和国有垄断等方面。应该看到的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近年来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主流,这是不置可否的,但由于社会舆论格局的变化,公众对于国企改革发展的成就知之甚少,暴露的问题却被不断放大,原因之一就是国有企业缺乏改善自身形象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能力。所以说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上述“硬招式”,还要具备下列“软功夫”。

1、国有企业要敢于审视自己的缺点,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社会舆论所提出的负面问题,把公众对国有企业的期待化作改革的动力;要端正态度,学习同媒体沟通的技巧,熟悉新媒体传播的各种方式,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注,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化解社会舆论的误解和偏见。

2、国有企业要善于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加强理论研讨,抵制错误观点,从理论上讲清楚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国有企业需要积极配合新闻宣传部门,努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国有企业的宣传工作需要改进宣传方式,提高宣传艺术,坚持实事求是的报道,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总而言之,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国企系统应加大重组整合力度,推进内部资源整合,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改制上市,深化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推动优势企业上市,力争更多的产业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整体上市。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国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方面,要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设生产和原料等基地,带动国内设备、产品出口和产能输出,重点培育一批全球布局、跨国运营或全国布局、跨区域经营的大集团。

十八届三中全会:分门别类,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国企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一是准确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对公益性的企业,例如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企业,国有资本要加大投入,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作出更大贡献;对以网络系统为存在基础的自然垄断行业,需要国有资本继续控股,但也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随着科技进步,自然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业务正在逐步缩小,原来被视为自然垄断行业的大量业务逐步变为可以引入市场竞争的非自然垄断性业务,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对仍依靠行政权力运营的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的部分业务,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推动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三是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四是建立长效约束激励机制,强化国有企业投资经营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重大信息公开。五是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根据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我们可分门别类地提出这样一些改革设想:

一:构造新的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本的管理体制框架。《决定》指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些提法意味着,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会有进一步的变化,就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监管职能和股东的职能要实行分离。一种选择,就是中央企业经过进一步的重组形成三层格局:第一层,若干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者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第二层,国资委资本运营公司或者资本投资公司;第三层,国有控股或者持股企业公司。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把20、30家好的企业改造成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把小的装进去,形成三级体制。

如果形成这样一种格局,那么,在新的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本的管理体制框架中,主要职责就是实施有效的资本管理,提高配置效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关键职能是资本的保值增值。国资委更多的是做一些共性的问题,诸如:统计评价、产权管理、法规建设、结构调整的研究、改革方案的设计、薪酬政策,就是所谓的监管职能。同时,针对不同的企业,放手让股东行使好股东职能,比如推进股权多样化。我想,通过这样的分界,就能够解决以往国资委管得过多、管得过细的问题了。

二:对于公益性的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加监管,使其成为市场经济中受到专门法律约束和监管的特殊企业。《决定》指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这实际就是分类改革。《决定》讲到,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自然垄断的行业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依此来理解,就是对于能放开、能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要进一步放开;对于不具备放开条件的要通过特许经营、政府监管的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来看,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制改革,包括内部的改革,完善公司制度。在国外,这种公司的董事会里往往是有政府代表的。但是,我们的《公司法》不让政府官员做董事监事。同时要强化企业管理,企业能不能上市,关键是看企业能不能达到资本市场的要求。二是建立有针对性的出资人管理制度,以及有符合其功能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通常,公益性的企业赚不赚钱跟企业最后的经营结果可能没有直接关系,其更多的是满足公共需要,但是会有一个降低成本的问题。所以对这样企业的考核,要有一套单独的、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考核办法。三是强化行业监管。这样的企业往往是有垄断资源或者有独占领域的,因此行业监管就尤为重要,要明确监管的机构和监管内容。四是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政府政策的合理安排。这样的企业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然而一个企业在一个阶段合理的亏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它永远亏下去,那这企业就没法生存了。所以,在它为做好公共服务而付出的时候,政府对它的扶持政策必须执行好。规范地讲,政府应该是购买这些企业的服务,由此让企业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前景。

公益性的国有企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有。比如美国,它可谓是最彻底的自由化、市场化,它的联邦政府直接管的公司还有70、80家,都是特殊企业。那么,对于这些公司,联邦政府是怎么处置的呢?就是一个公司一个立法,其中规定了这些公司跟社会的关系,跟政府的关系,以及它的责任、经营边界,要对它进行什么样的监管。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国情有效地加以借鉴。

三:对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最终成为市场经济规范的公众公司。《决定》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的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比较现实的方式是依托资本市场,直接进行市场化改造,实现市场化和公众化。实际上,就是整体上市。因为,在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运作中,如果让别人入股,除非是让其控股,这实际上就是要本企业退出。否则,就是让其参股,可是人家真金白银地投进来,又不能控股,完全为分红,这种可能性很小,好像现在企业都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所以,比较现实的还是通过上市,实现股权多样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原先我们国有企业的上市是包出一块优质资产上市圈钱。现在我们所有上市公司的业务结构是完整的,上市公司内部是一个完整的运营体系。这实际上就是在为整体上市做准备。因此,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最终的体制模式可能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没有集团,没有存续企业,完全按照资本的要求运行。由此,国有企业就变成了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我想,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很可能也会是这个发展方向,就是通过资本市场逐渐地公众化,变成上市公司。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国有资产就彻底资本化了,它的流动性就会非常好,进退就会非常容易,就可以为下一步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四:改革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决定》讲到,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的选评比例,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由于我们一些特大型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步到位地实现经理人员的市场化不太现实。假如让我们的十大军工的领导也去市场化,不通过组织部门,不通过中央政治局去选人,这也不现实。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分类改革。如果我们的国资监管体制转成三层的结构,这个层面就好操作了。就是说资本运营公司、投资公司的领导人员,仍然可以维持行政任命。但是,在这些公司底下的企业层面就可以一律实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行为。

五:坚持和完善董事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决定》提出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制度。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制度,通过前一段试点,我们觉得也是效果很明显的一个制度。那么,为什么要实行董事会制度?它实际的出发点是针对一把手负责制中的决策机制。我们的体制对个人的依赖太大,一个好人来,这个企业就好;这个好人一走,这个企业就不行了。董事会制度的实施与完善,就是要破除一把手负责制的弊端,让企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

总之,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尤其对于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发展中大国更是一个难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其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国企改革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依法推进国企改革,理顺和规范国企管理、人事、分配体制,严格实行政企分开,则必定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篇2:国有企业改革对策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市属企业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国有资本退出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止目前,全市972户国有企业,已累计完成改制939户,改革面达97%。其中,市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169户,占市属企业总数的83.7%;县属770户

国有企业基本上完成改制。

通过改革,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未改制企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改革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企业改革不彻底、改制不到位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改革资金严重不足,造成改革成本难以支付。多数未改制企业净资产和可变现的资产很少,满足不了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费用,据统计,市属38家(含集体)企业拟实施改制和正在改制的企业,用于偿还职工欠款,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发放安置费等约需10亿元,而这些企业资产全部变现还不足5亿元,资金缺口影响了市属企业彻底改制。二是企业贷款互保,债务链难解脱。有的已影响到优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且一家破产,牵连数家,加大了企业改制和破产工作的难度。三是产权结构单一制约着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市已进行股权结构调整的企业,多数股本结构单一,无法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导致企业机制不活,影响了企业发展。四是改制前遗留问题成为企业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改制前欠发工资、养老保险金等长期不能解决;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没有落实职工经济补偿金;破产企业因财力不足,职工生活费难以解决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改制,而且造成企业职工上访比例增大,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研究、协调、解决市属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为确保全年国企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市国企改革推进委员会的部署和市委书记XXX同志最近视察市属企业时的指示精神,下一步我们将集中精力,攻坚克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改制思路和目标。就是要按照市委书记XXX同志提出的“把改制与招商引资、引进生产要素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开放推进改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参与市属企业改制,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把国企改革变成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过程,通过企业改制引进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营销理念,引进产品技术和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要坚持改一个做大一个、改一个搞活一个、改一个稳定一个的目标,确保改制工作实现新突破。为此,全市上下必须切实提高对企业改制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制步伐。

二、强化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企业是改革的主体。当前,多数企业负责人对改制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国企经营者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片面强调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求稳怕乱,有的打自己的小算盘,患得患失,甚至有的对改革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要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就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市国资委将根据职责要求,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力度,对推进企业改制不利或阻挠改革的企业负责人,果断地予以调整,“不作为就换位”,确保企业改革进度。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切实强化改革意识,从企业长远发展大计出发,主动参与改革、多方谋划改革、积极领导改革、周密组织改革,决不能成为既得利益者,阻挠改革。要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引进规模企业、知名品牌的资金,欢迎外来者控股,使企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竞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多渠道解决好改革资金问题。解决企业改制资金的思路,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拍卖改制企业的土地解决一部分。有关部门要将国企改革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将改制企业土地尽量规划为商住用地,以便提高拍卖收入,用于支付改革费用。二是对一些资产质量好的企业通过改制回收一部分资金。三是市财政安排部分资金,补充国企改革专项资金。重点解决那些既无资产又无土地拍卖的企业和一些非生产性的小企业的改制。

四、加大为企业减债力度,推动企业改制。我市已成立了以“XX市整体处置银行不良贷款领导小组”,初步摸清了企业不良贷款底数。目前,金融改革力度很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实行打包回购及专业银行实行个案处置政策,鼓励回购银行的不良债权。我们正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工作力度,加快进程,逐步解决企业债务链问题,免除企业间的担保责任,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资产负债率。

五、拓宽安置职工的渠道,维护职工切身利益。职工安置工作,直接关系改制的成功与否,更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对策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市属企业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国有资本退出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止目前,全市972户国有企业,已累计完成改制939户,改革面达97%。其中,市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169户,占市属企业总数的83.7%;县属770户国有企业基本上完成改制。

通过改革,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未改制企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改革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企业改革不彻底、改制不到位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改革资金严重不足,造成改革成本难以支付。多数未改制企业净资产和可变现的资产很少,满足不了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费用,据统计,市属38家(含集体)企业拟实施改制和正在改制的企业,用于偿还职工欠款,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发放安置费等约需10亿元,而这些企业资产全部变现还不足5亿元,资金缺口影响了市属企业彻底改制。二是企业贷款互保,债务链难解脱。有的已影响到优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且一家破产,牵连数家,加大了企业改制和破产工作的难度。三是产权结构单一制约着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市已进行股权结构调整的企业,多数股本结构单一,无法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导致企业机制不活,影响了企业发展。四是改制前遗留问题成为企业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改制前欠发工资、养老保险金等长期不能解决;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没有落实职工经济补偿金;破产企业因财力不足,职工生活费难以解决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改制,而且造成企业职工上访比例增大,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研究、协调、解决市属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为确保全年国企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市国企改革推进委员会的部署和市委书记XXX同志最近视察市属企业时的指示精神,下一步我们将集中精力,攻坚克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改制思路和目标。就是要按照市委书记XXX同志提出的“把改制与招商引资、引进生产要素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开放推进改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参与市属企业改制,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把国企改革变成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过程,通过企业改制引进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营销理念,引进产品技术和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要坚持改一个做大一个、改一个搞活一个、改一个稳定一个的目标,确保改制工作实现新突破。为此,全市上下必须切实提高对企业改制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制步伐。

二、强化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企业是改革的主体。当前,多数企业负责人对改制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国企经营者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片面强调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求稳怕乱,有的打自己的小算盘,患得患失,甚至有的对改革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要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就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市国资委将根据职责要求,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力度,对推进企业改制不利或阻挠改革的企业负责人,果断地予以调整,“不作为就换位”,确保企业改革进度。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切实强化改革意识,从企业长远发展大计出发,主动参与改革、多方谋划改革、积极领导改革、周密组织改革,决不能成为既得利益者,阻挠改革。要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引进规模企业、知名品牌的资金,欢迎外来者控股,使企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竞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多渠道解决好改革资金问题。解决企业改制资金的思路,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拍卖改制企业的土地解决一部分。有关部门要将国企改革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将改制企业土地尽量规划为商住用地,以便提高拍卖收入,用于支付改革费用。二是对一些资产质量好的企业通过改制回收一部分资金。三是市财政安排部分资金,补充国企改革专项资金。重点解决那些既无资产又无土地拍卖的企业和一些非生产性的小企业的改制。

四、加大为企业减债力度,推动企业改制。我市已成立了以“XX市整体处置银行不良贷款领导小组”,初步摸清了企业不良贷款底数。目前,金融改革力度很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实行打包回购及专业银行实行个案处置政策,鼓励回购银行的不良债权。我们正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工作力度,加快进程,逐步解决企业债务链问题,免除企业间的担保责任,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资产负债率。

五、拓宽安置职工的渠道,维护职工切身利益。职工安置工作,直接关系改制的成功与否,更关系[page_break]企业和社会的稳定。要把职工安置作为国企改革的头等任务,千方百计完成好。企业改制,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企业重组首先考虑职工安置问题,安置方案充分听取职工意见,要制定统一政策妥善安置职工,凡是职工安置资金不到位的,不进入改制程序。改制中要充分考虑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尽可能地让企业职工多就业,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

篇3: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一、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难点

1.产业结构单一。在这一部分,分析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难点。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国有林业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具体的说,由于国有林业企业从事的基本都是木材加工业务,所以,其大部分的资本都会完全投入到该业务中。同时,国有林业企业一般都身处林区,交通不发达,这也就使得国有林业企业始终远离商业发达地区,无法更好地得到发展。随着国有林业企业的建立、发展,林业城市也应运而生。这些城市自身不存在较为突出的支柱产业,各方面能力也并不突出。这种城市的发展,基本依赖于国有林业企业的具体效益。所以,国有林业企业与所在地方呈现出了一种“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连带关系,这也就使得林业经济系统的发展缺乏基础。

2.下岗职工难以安置。国有林业企业下岗职工难以安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国有林业企业当中,绝大多数职工都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属于完全的体力劳动者,这些职工没有办法对新知识进行接受,同时,还存在着十分陈旧的观念。因此,一旦企业进行改革,这些职工也就无法对现状进行适应。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国有林业企业都处于偏远的林区,附近的很多城市,都完全建立在国有林业企业的基础之上,这也就使得附近城市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因此,在短时间内,国有林业企业及其所在的城市,无法对大量的分流人员进行安置,直接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最不健全的国家之一,使得国有林业企业的很多劳动者在退休后,没有任何物质保障,从而加剧了劳动者不愿下岗的情绪,阻碍了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进程。

二、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对策

1.实现产业转型。针对前文问题,提出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对策。首先,是对产业转型进行实践。对于国有林业企业来说,由于林业资源具备着不可再生性,所以,国有林业企业必须要对接续产业进行寻找,从而实现企业改革。否则,当国有林业企业的所在区域不具备林业资源时,企业自身就只能面临破产关闭。其次,在进行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先进意识,在企业处于成熟期时,就对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考虑。这是因为,处于成熟期的国有林业企业,具备着较多的优势,在这时对产业转型进行筹划,最为有利。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往往会存在着一种情况,那就是,很多企业领导不想因为转型而产生大量的沉淀成本,所以,拒绝企业转型,这种情况无疑是需要杜绝。最后,国有林业企业要敢于践行“走出去”的发展思路,即通过对林业产品的整体品质升级,积极寻求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从而强化自身的经济效益水平。

2.完善社保体系与下岗职工安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分必要,具体的方法是,在国有林业企业所在城市、区域内建立基本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体系。一旦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完善的局面,那么,就能够真正的消除国有林业企业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国有林业企业改革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与林木业相关的附属产业,既能提升林木产品的附加价值,又能对于企业下岗职工进行重新的就业岗位安排,从而减少下岗职工安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国有林业企业具有着不同于一般国有企业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据此,本文对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问题也渐渐的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国有林业企业自身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往往会伴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无论是效率低下还是还是其他社会负担沉重,这些因素都会迫使国有林业企业不得不进行具体的改革,但是由于国有林业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国有企业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据此,本文对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海嵩.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07.

[2]宋冬林等.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28.

[3]于立,孟韬,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6.

[4]汤吉军.国有企业退出的锁定效应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9,(04):21~28.

篇4:试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产权 股份制

一、引言

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在促进经济腾飞、增加就业机会以及科技创新进步等方面,国有企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从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国有企业资产从3.3万亿增加到22.5万亿,净利润从1622亿增加到9247亿,上缴税收也从2927亿增加到1.9万亿。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和严峻考验。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仍然是制约资源配置效率,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

股权分置改革虽然从形式上解决了同股不同权的问题,但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仍未合理解决,一股独大仍然严重制约着国企配置资源的效率。只有通过引入非国有投资者实现产权混合所有制,继而实现企业的体制變革,才能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混合所有制不是将国资这一部分挤出去,而是通过股权多元化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战略成果,使之在市场化体制下更有效地运行,发挥出积极作用。

除了部分自然垄断和公共服务型国企外,绝大部分国企,只有打破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中,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各司其职,各担其责,相互有效制衡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经营目标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同股同权。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不断改革的历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权不明确

国有企业的领导层既是管理者,也是经营者。虽然一些国企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但是这些公司由于产权结构不是股东多元化,形式上仍是原国企的翻版,董事会基本上是原有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这样就无法避免这些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客观上的缺陷。

在这些公司中,董事会一般是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人事安排制度,往往使公司的负责人难于摆脱行政的干预,也很难做出真正科学的决策。

欧美国家公司董事会职权的相对弱化虽也普遍,但其最重要的职能始终切实地履行着,即选聘CEO并制定CEO的考核目标和薪酬计划,这是董事会的最重要的权力,是其不可推卸的义务。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国企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仍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目前大多数国企由于产权主体单一,政企不分的现象严重,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董事会与经理层产生了叠加,将决策权与执行权都混合在一起。

(二)缺乏激励机制和约束力

在国企中,由于长期形成的平均主义理念,导致在激励手法上太过于单调,没有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很好地结合起来,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和宽松的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而企业经营者也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机制。在这种背景下,经营管理者的长远利益并没有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创新乏力

国企内部管理不完善、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意识淡薄,以及研发经费占比严重不足,导致了许多国有企业在创新技术方面显得十分羸弱,效率低下。电信、电力、石油、石化、烟草、金融等垄断央企,由于其垄断性质而缺乏市场竞争压力,也不会像其他企业那样凸显出较强的生存压力,但却拥有丰厚的资本回报。因此,国企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成熟技术和成熟产品,而对于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创新则会采取回避。

(四)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国有资产进行低估、漏估、不评估,低价入股。比如,对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按原价评估,没有将其市场增值部分纳入其中。这样使得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国家利益。第二,在分配红利的时候,国家股与其他个人股、法人股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权,实行对国家股的歧视政策。第三,将国有资产无偿分配给个人。第四,发生亏损由改制前的单位负担,让国家蒙受债务损失。

三、深化国企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深化国企改革,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都大有裨益,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一)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涉及的范围还不够广,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仍然非常显著,政企不分的现象比比皆是,并没有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的身份。需要国家控股的,可以实行相对控股,来改善股权结构。极少数需保留国有独资的,可由多家国有投资公司共同持股,由此形成一种互相制约的机制。

推进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以及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国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规范董事会。公司董事会的任命和解聘,应当由股东大会民主投票产生,另外,外部董事在董事会组成人员中的数量应占到一半以上,在重大决策时可以客观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二是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公司的经理人应该按市场机制选拔,用聘任制来取代原有的行政任命制。

(三)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突破领域。对于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行多元持股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尚未进行实质性体制改革的铁道、邮政、城市公用事业等,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改革。另外,对自然垄断性业务加强监管,在安全、环保、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并且实行价格管制。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也就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由企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形成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相互激励又相互制衡的新机制。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能够促进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以及能进能出机制、竞争上岗机制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建立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企业外部市场的监督约束机制,尤其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市场机制,如兼并、收购和接管等。二是建立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出资者真正掌握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法人治理结构是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发生的,如果所有者没有到位,委托代理关系就很难确立。

(五)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完善国有资产立法体系,制定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法规,如《产权交易法》、《国有资产法》等等。通过监事会、审计、银行等部门多管齐下,进行监管。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库,发布产权交易信息,并对国有资产进行全程监控,以防止内幕交易的发生,保证公开、公正、透明。

四、结语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顺利完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我们应该从明晰产权,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结构等方面,推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劲,郭娜.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开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4).

[2]傅子恒.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若干热点问题[J].中国市场,2012(16).

篇5: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

摘要:国有林场改革是形势所迫,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的特点。中央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指导改革,分阶段逐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注入了动力。本文首先说明了国有林场现状,然后分析了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经营

一、国有林场现状

截至 2012 年底,全国共有国有林场 4855 家,其中,贫困林场数量达 3485 家,占总数的 72%。贫困林场总人口 233 万,占国有林场总人口的 83%。4855 家国有林场分布在 31 个省(区、市)的 1600多个县,其中省属国有林场占 10%,地市属国有林场占 15%,县属国有林场占 75%。林地面积 8.7 亿亩,现有职工 75 万人,其中在职职工 48 万人,离退休职工 27 万人。有 236 家贫困林场场部不通公路,里程达 2.6 万公里,3163 家贫困林场 8.6 万公里断头路急需维修。1595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6474 个护林站吃水困难,涉及总人口达 150 万。170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6474 个护林站不通电,涉及 10 万职工。360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10 150个护林站不通电话。还有不少林场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目前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分别达到 15 万、25 万和 30 万。

二、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林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林业的保护和管理。林场是我国林业管理中的重点场所,应该按照现代化林业建设方针,对其的保护与管理要体现生态建设的理念,力争提升林场资源的质量,使其环境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眼下在国有林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配置落后

1、从交通运输方面看,许多国有林场周边交通不发达,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对林场的运营带来不便。

2、从生产资源来看,一些国有林场无法保证有自来水供应,致使林场用水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林场的生产和运营。

3、还有一些林场处于偏远地区,电力设备不完善,无法保证正常用电,减缓了林场的运营效率。

(二)林业结构不完善

现如今国有林场的运营主要还是依靠木材销售,经济来源单一,且效益不高,与木材相关的低层次产品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出现价格波动,进而影响林场的长久经营。此外,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些林场用地被城市规划或铁路建设征用,造成林场资源的不断缩减,从林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国有林场用于经营销售的部分所占比例较小,创造利润的空间有限。由于林场的地理位置特殊,工作人员无法享受正常的医疗待遇,林场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导致现有人员工作效率偏低,无法保证林业的持续化发展。

(三)纠纷问题难解决

在国有林场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纠纷,比如在利益方面的纠纷。随着国家发展林业政策的不断改动和完善,林地的价值在逐渐提升,一些乡村贪图更大的经济利益,试图对林地加收高额赔偿,这对木材的销售效益有着直接影响。此外,关于林地权利的纠纷也在近年来频繁出现,一些村民以不合理的理由要求林场让出林地所有权,并且借助相应政策对农民的鼓励和扶持提出苛刻要求,使林场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资源维护效率较低

为了林场的发展,防止火灾这一项工作需要引起相关人员足够重视。但是许多农民对于灾害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肆意使用野外火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林场气候较为特殊,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此外,对于林场资源的治安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木材价值的不断走高,一些不法分子将林场资源作为谋取暴利的主要来源,导致林场内不少树木被盗窃。对此,相关治安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杜绝类似案件再次出现。

三、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一)抓好分类经营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事社分开,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把目前由林场承办的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从林场剥离出去,交由当地政府管理。一方面,使林场职工及子女能够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轻林场办社会的负担。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按照 “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结合国有林场实际,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强化资源资产、计划财务、生产经营等基础管理制度,严格考核机制。将国有林场改革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改革国有林场人事劳动制度,规范国有林场职工工资

制度,各场重新核定编制后,纳入公益型事业单位管理的在职职工,应执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国有林场稳定

一是规范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制度,国有林场应全部执行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是切实维护职工的其他社会保障权益,积极按规定参加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

三是按有关规定,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属成员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三)创新经营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一是坚持 “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对林场所办的多种经营项目、商品林及苗圃、经济林园等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股份合作、合资、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实行“国有民营”,盘活国有资产。

二是认真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加快森林资源流转进程。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场职工可以承包国有荒山造林、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育苗等生产经营项目,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及旅游服务等多种经营项目,取得的收入归职工所有,这样既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又能确保劳动者经营自主权并使其获得应有的收益。

三是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 “三项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场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用制及岗位与绩效工资制,建立起 “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

四是改革生产经营方式,组建营林生产专业队或专业户,各项生产任务公开招标,取消国有生产组织形式,保证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有林场自身效益

一要积极探索公益林经营模式。在确保不降低防护功能的前提下适度抚育、改造、引入阔叶树种,以提高生长量,稳定林分结构,具备条件的可以增加珍贵树种种植。这既能增加调节气候、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可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要科学培育商品用材林。在立地条件好的林地上发展绿化苗木和工业原料林等,提高经济效益,壮大林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

三要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林场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森林药材、森林蔬菜,进行林下养鸡、养羊、养牛等绿色养殖,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研究制定国有林场森林持续经营的规划和措施

要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一步研究确定林场林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从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出发,编制森林培育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使林场的技术规程及标准逐步建立起考核、监管制度,林场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要发展珍贵优质高效森林,调整不合理的林种、树种结构,改善森林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有林场森林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意识加以创新和改革,使国有林场在环境资源经营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改善,为国有林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志伟.我国国有林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

篇6:国有企业改革对策

题 目: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及对策分析

姓 名: 俞斌山

时 间 :二00六年十月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国有企业的沉重历史负担得不到根本解决。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体制、新机制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发展多种经济帮助国有企业分流人员再就业,继续保持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支持力度,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革 矛盾 问题 对策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使国有企业真正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实现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更好结合。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深化投资、金融、财政、行政等体制改革,一方面这些体制改革的程度影响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另一方面国有企 业改革的程度也制约着这些体制改革的进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深化,就不能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以项目审批为主要特征的投资体制改革就难以深化,金融风险就难以真正消除,公共财政制度就很难建立起来,政府职能也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从这些意义上讲,不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就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必然选择,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措施和必然选择。

一、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

(一)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是否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判断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虽然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不少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但离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有不小差距。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突出表现为不少国有企业还没有进行公司制改革,没有建立董事会。不少国有控股的公司制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制衡和监督作用,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严重。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不少母公司对其所出资的重要子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管,或通过子企业逃避出资人的有效监管。这些年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重要的体 制性原因就在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二是经营者的市场化配置尚未实现。主要表现为选拔任用企业负责人的方式和渠道单一,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符合企业特点的管理办法还没有建立起来,选拔评价企业负责人的方法和标准不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未形成。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自己决定收入分配方案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收入的货币化、透明度不高,职务消费不规范的问题相当普遍。

三是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平均主义、大锅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具体表现在经营管理和关键技术岗位上的职工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而一般岗位上职工的收入又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造成激励错位,对企业人员流动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人才留不住,冗员出不去。

(二)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十五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布局仍然过宽,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主导作用的发挥。从行业分布看,除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外,国有企业还广泛分布在其它行业和领域。在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竞争比较激烈的加工工业和一般性服务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营业收入仍然保持着相当份额。

此外,还有一大批需要破产关闭的企业。据初步调查,全国符合破产关闭条件的资源枯竭矿山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还有2500多户,涉及职工近510万人,涉及金融债权 2400多亿元。这些困难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生活费、医疗费、集资款等现象严重,职工生活困难。受核销银行呆坏帐准备金额度、政府财力及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一时难以退出市场,不仅影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而且成为影响企业和当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沉重。

一是国有企业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仍很突出。据初步调查,中央企业中富余人员约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3左右,目前尚有50万下岗职工没有出再就业中心,还有一些历年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人员没有实现再就业。不继续解决国有企业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国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据统计,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自办中小学1.9万所,约占全国同类学校的1/3;国有工业企业等单位自办医院近7300所,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0%;中央企业兴办的学校17000多所、医院7000多所,共有职工达70多万。目前国有企业每年缴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超过500亿,同时,每年还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所在地的市政建设和自办的学校、医院及公检法等社会职能。据统计,全国国有企业一年用于办社会的资金支出达456亿元,中央企业办社会经费一年支出225亿元。目前,各地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进展很不平衡,尤其是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严重滞后,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国有企业还遗留着大量呆坏帐和不良资产。全国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1%,中央企业的不良 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5%。目前我们正准备对中央企业进行清产核资,从抽样调查结果看,实际比例肯定要高于帐面反映的情况。

二、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对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一方面将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确保出资人层层到位,关键是要建立一整套落实资产经营责任的制度和机制。不少国有企业没搞好,根本的一点就是经营责任不落实。必须找到能够真正落实资产经营责任的制度和机制。这包括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

(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有效形式。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家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职责的一整套制度。要制定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有效形式。

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出资人层层到位,确保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层层得到落实,关键是企业要有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继续积极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要以加强董事会建设、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作用为重点,推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 和完善。要加大国有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力度,真正建立起职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分配能增能减的内部机制。要加快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

三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党管干部是国有企业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要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配置人才机制如何有效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四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任务,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对国有经济实施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个大原则必须牢牢把握,不能动摇。同时,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影响上,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上。

五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体制、新机制。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需要综合配套改革。

一是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依法享有投融资权,对国有企业真正成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过去在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情况下,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对防范投资风险,强化预算约束,是有必要的。现在国有资产出资人已经到位,政府部门应该集中精力履行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对企业投资项目应该是审查其对环境、安全、质量等公共利益的影响。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产业政策,企业上不上项目,应由出资人和企业 决定。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对国有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国有企业就难以对市场做出灵敏反映,就无法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行平等竞争,最终也不可能搞好。

二是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要尽快建立起一套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职能逐步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国有企业下岗分流的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多种经济帮助国有企业分流人员再就业。国有企业冗员过多,是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年虽然下岗分流的力度不小,但问题远远没有解决,解决国有企业冗员过多的问题,涉及到就业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问题。这两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再就业会都强调要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作为全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的关键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抓紧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帮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四是继续保持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支持力度。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解决的都是多年历史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支付相当的改革成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西德统一以来,德国已花了十多年时间,花费了一万多亿马克用于前东德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德国一些官员和学者普遍认为,完成这项任务还要再花费十多年的时间,再投入一万多亿欧元。中国国有企业数量比德国要大得多,但实际支付的改革成本相对要少得多。实现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国家财政要继续 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解决符合破产关闭条件的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和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问题。

五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在市场经济中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加强成本管理和监督,保证企业留私的主要部分用于再生产,建立收益和投入之间的良性循环,建立承包风险基金,兑现欠收自补。

参考书目:

1、《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十三大以来重要文 献选编》下册第2064—2065页

上一篇:消防安全主题优秀征文下一篇:手牵手,大家一起走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