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2024-04-30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共9篇)

篇1: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课程性质背景:

语文学科,是我们的母语课程,是一门最基础而又最难进行质量评价(亦即实效评价)的学科。它的难,难在其教学质量很难凭借某一份书面测试卷看出。从本质来讲,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应体现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那么,“语文素养”与我们通常所讲的“语文教学质量”到底有何差异呢?其实,在一定范畴里,“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质量”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即通过语文课程达到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东西)。但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一步作生成上的分析,就会发现,“语文教学质量”是某个时间节点上静态的特征,而“语文素养”由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显然,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教学质量”概括得更准确,更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

“语文素养”的概念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从“养”这一动态要求上讲,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应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才可能不但在课堂上,更在生活中,不但在学生时代,更在人生的每一天,都接触语文,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这与“学会发展”、“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是紧密贴合的。

时代要求背景: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在加大力度,大力倡导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我们苏州市教育局,自从2007年3月提出“三项规定”以来,更是打出了一组组素质教育的“组合拳”。这组组合拳当中,“减负增效”是关键。“减负不减质量”、“减负推动学生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做到长效的“减负增效”呢?这其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得自学的能力就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苏州市教育局鲍寅初局长说:“教会学

生自学是‘教好每一个学生’的重要内容,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自学方案。”苏州市教育局适时在今年暑假开展了“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优秀学生评选,又在本学期开展“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的评选。苏州市教科院又正在全市开展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的研究。可以说,一系列的举措,使广大教师进一步领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这也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背景。

2、概念的界定

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学》中对“学习习惯”的解释:是指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收获更多。本课题所指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我们把它定义为: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自学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并可帮助学生提高自学效果的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型。

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感知、认知、自控力、理解、记忆、操作能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所有能力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语文能力要求。而本课题所指的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它是指学生在语文自学过程中运用的,帮助学生提高自学效果的具体的方法与技巧。

3、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小学生应该形成哪些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如何来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研究的过程,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能促进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方面教学经验的积累、理论水平的提高、专业的成长,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语文素养的提升。不言而喻,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的。同时,课题组的研究,也必将有效地促进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带动其他老师共同进步。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希望达成以下三个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自学”,通过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增强,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增强,更好地做到在“减负高效”基础上的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研究者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带动学校其他老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学生,因此,研究内容也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发展。主要包含以下五个具体内容:

1、小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哪些自主学习的能力;

2、如何来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家校合力、课内课外;

4、如何评价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水平。

5、如何利用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两位研究者要自觉地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按照“预诊(观察、调查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的步骤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行动研究室一个动态的过程,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行动研究还应有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两个研究者,以及家长、学生要全程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同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要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行动研究还要特别重视留下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2、观察法

通过观察,了解本班学生在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方面的情况。我校是一所新开办的学校,研究者都是新接班,所以这一点尤为重要。观察的内容如:学生有哪些自学的习惯与能力?哪些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自学习惯与能力?学生自学的习惯有哪些差异?学生对待自主学习的态度如何?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哪些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自学习惯?

3、调查法

通过调查,更清楚地了解本班学生在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上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研究,指导实践。调查的对象是自己班与平行班,自己学校与其他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已有哪些习惯?目前能力水平如何?别的班、别的学校是如何具体指导、操作这项工作的?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态度如何?家长的认识是怎样的?调查后要认真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用于指导课题研究,指导实践。

4、测验法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我们希望借“测验法”来检验之前课题研究的成果,来论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实践是否有效,是否要作必要的修正。

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个案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单一个体的研究追踪,论证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促进作用。当然,学习质量不单是指学习成绩,更不仅仅指一时的测试分数,而是着眼于学生的质量动态发展。

6、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特别是课题研究的后期,要全面细致地将课题研究的有关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加以完善,并清楚、系统地予以整理成文,以便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和指导教研组内其他老师。

五、研究步骤及具体安排

(一)启动、准备阶段(2009年9月~11月)

1、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

2、深入进行理论学习,结合观察、调查情况,商议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二)研究、推进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

1、遵照课题研究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推进。

2、研究者在各自的班级积极行动,反复指导、实践,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积极利用家校合力,借助家长会、家校路路通、个别交流指导、告家长书等形式让家长提高意识,齐抓共管。

4、利用积极的评价激励策略,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5、确定好个案研究对象,作研究的追踪调查。

6、利用公开研讨课的形式,展示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

(三)反思、调整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1、及时收集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2、利用测验法及时了解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以及能力水平,对全体学生在“习惯与能力“上作出一个阶段性的评估。

3、及时总结研究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研究反思,及时调整研究行动。

4、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座谈会,倾听家长和学生的感受、意见、建议,及时调整研究行动。

5、继续积极、深入地开展行动研究工作。

(四)总结、分享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0月)

1、利用调查法、测验法对比、了解学生在课题研究前后在“习惯与能力”上的差异以及学习质量的差异。

2、举行一个课题研究成果分享会,邀请相关教科研专家、其他语文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利用讲座、主题发言、座谈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3、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4、汇编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以及其他课题研究成果。

5、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至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应用。有机会的,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作推广、分享。

六、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

2、课题结题报告。

3、《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序列表》。

4、个案研究案例汇编。

七、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1、主持人:陆林珍

分工:全面主持、管理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本班的具体行动研究工作;撰写课

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序列表》。

2、参与人:吴敏、徐卉、唐雯、査澄娟

分工:积极配合主持人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承担本班的具体行动研究工作;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个案研究案例汇编。

篇2: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也不断发生变革,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小学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来能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建设人才,是现代教育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听课,因为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听课,则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听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习质量,有的学生,虽然坐在教室里听课,但不善于听课,其表现,或者是注意力不能集中与稳定,极易分心走神;或是根据兴趣对老师的讲述有选择性地听讲,四十分钟的课,听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或是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只是被动地听。怎样做才是会听课和听好课了呢?下面几方面对听好课至关重要。第一,要求学生有听课的积极态度,即听课的最佳心理准备。要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力兴趣去听课,把在教室听课视为在老师引导下步入知识宝库寻宝,相信每节课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这种心理状态,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稳定,注意集中,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第二、课前预习,标出疑点,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预习:预先学习。上课前先看一遍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能看懂的就放过,看不懂的就用笔标出来,上课时看老师怎么讲。这样,听课就有了针对性。效果当然也要好一些。多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长期坚持,就能达到老师不讲自己也能看懂学会。今天的教育注重素质培养。考试也是考你该不该知道,不是老师讲没讲过,所以,优秀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平时自学也显得特别重要。第三,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稳定,手脑并用 注意力是什么?就是专心于某一事物的品质。能长时间地看、想某一道题而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的能力。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课堂效果都很好。他的眼睛瞧着老师和书本,他的耳朵听着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他的思路紧紧跟着老师的引导。老师的每一句话他都不防过,并且听了大都要在心里想想为什么这样,记在心里。为了帮助集中注意力,要求学生坐端正,提起精神来,不要爬在桌子上,胳臂一垫,正好为想睡觉的念头准备了枕头。为了加深印象,上课时,眼要看、耳要听、手要写、脑要想、嘴要说。学生调动这些器官进入活动时,那个想开小差的思想自然就无法钻进来干扰你!甚至个别不守纪律同学的说话你也听不见。做到全神贯注。第四,要勤思多问。听课的同时,要多动脑筋,学会思考,与教师进行思想对话,使自己的思路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在理解上下功夫,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系统”线索,注意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在思想上始终保持向老师提问的倾向,听课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听不懂或不十分明白的地方,课后要多想多问,问自己,问同学,向老师和教科书、参考书请教,一定要找到满意的答案,绝不为以后的学习留下“隐患”。第五,养成记课堂笔记,课后整理笔记习惯。记课堂笔记有助于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复习记忆,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关键是学会记课堂笔记。有的学生企图把老师的话全记下来,还追求笔记的完整,过多地考虑笔记的形式,这样会影响听课;有的学生课后不整理,不翻阅笔记,这就失去了记笔记的目的。须知,记课堂笔记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理解。只有认真听课,才能在听课中不断积累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自主性

兴趣是积极进行某种活动或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有积极认真地去探索它的愿望,从而产生创造性的认知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把教材内容生活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渐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会逐渐形成。例如:教学 “人民币的认识”时,把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我扮演售货员,让学生买东西。我事先给学生一些面值是一角的人民币。我拿起一本书说:“这本书买一元钱,你们应该给我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生很快明白了一元等于十角。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逐渐养成。

三、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反馈信息,发散思维,开发智力,是教学的关键。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对于新事物、新问题非常敏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应充分把握好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总是认真查找搜索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以便选取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又富有思考性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索学习。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报学号并动脑筋思考,判断自己的学号能否被2、5整除,然后把他们的学号分别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让学号能被2整除的同学站到黑板的左边,学号能被5整除的同学站到黑板的右边,这样,学号既能被2又能被5整除的同学就产生了矛盾,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归纳出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又充分调动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新问题非常敏感。针对这一特征,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重视对学生进行开创性思维的训练,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生活泼好奇、好动、好胜,好奇大于好动。在好奇、好动、好胜的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学生“三好”的心理特点,巧妙的创设情境,设问质疑,让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好奇,在疑问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全神贯注地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我首先创造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开始先由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一些信息猜同学的年龄,紧接着猜教师的年龄,我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去验证结论,最后,我又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猜爷爷的年龄。)根据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进展情况,适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你的猜测对不对呢?能不能自己想办法验证一下呢?通过上面的情境,学生的探究热情被鼓动起来了,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个长方体纸盒、一个正方体纸盒、一把剪刀,首先在它的六个面上标出上、下、左、右前、后,然后指导学生沿棱剪开,再展开,再拼一拼,学生通过“剪、展、拼”知道表面积即六个面的总面积。

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善于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允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异想天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寻求“众多”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启发学生从不同的用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

小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操作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这样,适应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让小学生在玩中带着兴趣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在轻松、愉悦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到新知识,从而逐渐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创设信息交流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拐杖”。现代社会是高科技发展社会,信息化社会,一个人的知识获得不能光靠课本,而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去收集大量信息资源来充实自己,学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一般上新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在预习中先提供学生一些能与获取知识有关信息的书籍和网络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时把教师用的参考资料也借给学生看。由于学生做好了课前的收集,处理大量的信息,所以上课时发言非常积极。我认为课前提供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掌握学习知识,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寻找新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充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有异议的地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重点选择有价值的质疑题,组织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并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摆观点,讲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质疑解难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多种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篇3: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一、给学生树立自信

因为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所以我们应该拿出自己的“小扇子”去扇旺自信的火苗!当学生有了自信之后, 作为老师需要通过平常的细心观察, 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以及能力的展示给不同的学生贴“小标签”: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你是体育健将, 你是演讲天才, 你是老师的左膀右臂, 你是书法家, 你是老师的老师……当贴上“小标签”后, 学生的自信心再次得到增强, 原来我那么能干, 所以我一定还要干得更好。每个人都有虚荣心, 我们成人如此, 更何况孩子呢?只是我们在表扬他的时候要把他的优点适当夸大了一点而已。你可不要小看这一小小的表扬和肯定, 对孩子来讲, 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在学习中可能会使他朝着老师给他指定的目标努力奋斗呢!

二、做好学生的朋友

课堂上老师的微笑决定学生上课和学习的心情, 所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是否能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先决条件。要是一堂课老师总板着面孔, 以势压人, 学生想, 不管我做得再好都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也换不来老师的欢心, 所以学生不仅不会主动学习, 还会厌恶学习。只有老师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宽松、安全,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氛围, 学生才敢想、敢说、敢试、敢大胆地尝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这样说过:“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三、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互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我平常在生物课中提倡的“三动”策略 (回答问题勤动口、实践操作勤动手、争议问题勤动脑) 。从初一开始, 在生物课上我就给学生分组:每4人一组, 并按照“T”形位置坐。每组的人员均分为A同学、B同学、C同学、D同学 (老师按照平时的成绩,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划分。每组的A、B、C、D同学每学月或半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改变在小组内的身份) 。小组形成后, 每次上课我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利用好课程资源, 充分运用挂图、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和实物以及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产、社会热点和当前生物科技的发展精心地设置教学目标, 让每组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和参与, 并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去看书, 讨论直至找到问题的答案, 然后由各小组争抢回答, 通过大家的你争我辩, 最后达成共识。通过活动的开展和奖励,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引导了学生在今后的生物学习中如何自己主动地创新, 在同学老师面前展示, 获得更高的荣誉!

四、建立学生成长历程档案

为了见证他们的成长, 增强学生的自信, 我为我所教的班级均申请了一个QQ号, 然后把他们各自取得的进步 (如李同学第一个月是C同学, 第二个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A同学了;张同学上次考68分, 这次考72分) 或是每次激烈的讨论都拍成照片, 并上传于各自班上的QQ空间的相册里作为永久保存, 并借鉴QQ农场的做法, 要是学生实现一个目标就可以奖励一颗种子, 两个就可以奖励一朵花, 三个就可以奖励一个果实, 学期末视果实的多少分别奖励“生物小博士”“演讲天才”“勇敢的探索者”等等头衔。这样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到老师给他贴的“小标签”原来真的是可以实现的。只要他们努力得到老师的认同和肯定, 就会感到自己的真正进步和与众不同, 从而用更大的行动———自主学习去超越自己!实现自身价值!

篇4: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有助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揭示的法则。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帮助学生点燃自主学习兴趣之火花。比如,我们可以采用设疑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成功探究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就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渴望及时解疑。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生通过一番自主地学习与探究,有了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主学习探索未知的兴趣一定会更浓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们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

二、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自主学习不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不是局限于各类公开课上,自主学习应该是自觉地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得法,永葆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方法,其一是运用工具书。语文学科有些知识完全可以不用教师传授,学生通过各种工具、途径便可自己去获取。比如,运用好字典词典。学会查字典词典,便不需要到处请教别人,可以自学生字词,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精神。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师生比较重视的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书后注释自主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通过自主查阅,解决关键字词,实现对全句意思的理解。若长期坚持使用工具书,许多字词都不需要再查了,因为查多了,许多常用字词的意思就会牢固地记在了心里。现在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了,许多知识通过网上查阅都可获得,学生对上网既有兴趣,而通过自身操作实践,获得的知识又印象深刻,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网上查阅的方法,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二是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是我们自己一人运用工具书或上网查阅就能轻易解决的。此时我们可以与同学、朋友进行合作探究,分析研讨,集思广益,借助别人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其三是自主阅读。阅读是理解感悟、通向成功的云梯,它可以增强人的语感,提高人的悟性,增进人的智慧。教师要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机会,教给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长期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才会有热情有耐心坚持自主学习,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培养语文学习的助手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事情可以让学生去自主进行,教师不必包办,否则,教师将教得又累又少实效,纯属吃力不讨好。培养语文学习小助手,帮助干些教学活动中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是教师的偷懒行为,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一种策略。除了教师必须引导与讲解的内容外,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自主地学习或组织学习。我的做法是:客观题和答案为条框类的题目,可以放手让语文学习小助手去讲。讲者既有无限的自豪感,听者又没有任何思想负担,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更能发挥思维。课堂反馈环节,我总是让小助手帮助批改反馈题,及时纠正粗心大意的学生的错误。反馈需要强化讲解的题目,这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平时有背诵任务的时候,我就让小助手组织检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每次考试后,我还让小助手组织召开小组内质量分析会,让每个学生都当着同学们的面来分析自己学习上的得失及原因,制定以后学习的措施,并让他们在组内下决心作保证,为迎接下次考试做好准备。

学生带着兴趣,掌握方法,投身到自主学习中去;教师培养语文学习小助手,引领自主学习风气。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一定会养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增强。

篇5:小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陈静单位:江苏射阳县解放路小学手机:***邮编:224300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语文教学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小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习惯如何培养: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强化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传授;

三、搭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平台;

四、引导并形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五、注重大课堂,培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关键词:兴趣方法平台习惯合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语文教学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心去记住,并能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语文教学中不只是单纯的就课本而讲课本,而应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

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也许就会多十分活力,而其学习能力也许会百倍的提高。下面就小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习惯如何培养,谈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首先,对一年级同学上好第一节导言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好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在他们正式开始学之前,很有必要跟他们谈谈下面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开设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

其次,增强教者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教者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舵手,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必须有丰富的经验、较强的应变能力,让学生有所依靠和信任;同时教者还要强化语言的组织能力,尽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我们还要注重整洁大方的外表、光明磊落的言行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力争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再次,努力增强教材的趣味性。众所周知,印刷精美、形式多变、内容新颖、接近生活、想象丰富的任何读物都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新教材中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以及许多国内外最新的词汇和知识信息,同时我们教学中对话也都采用学生通俗易懂的适宜操练的句型,这些无疑都能激发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

最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一堂好课正如一台好戏,要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会引人入胜,使人流连忘返。一堂好课应具备以下条件:完整、严密的教学步骤;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自然巧妙地导入;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强化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传授 学习方法如同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小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中,我教给小学生预习符号,并授其“读、画、标、思”四字预习法:读即读通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尽量不读破句子;画即画出生字和新词,看看字形,想想意思;标即标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思即思考课文后有关内容,主要指思考题。在交流时谈谈自己的预习所获,让小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搭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平台

课堂是一个舞台,学生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教师只是舞台的搭建者、学生风采的欣赏者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小学生自主性学习需要平台和空间,教师就要想法设法为小学生创建自主性学习和展交的平台,放手让小学生去自主性学习、交流展示,努力营造自主、开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比如在进行《爷爷和小树》一课的预习展示时我就尽量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展示交流,而我只在一旁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和适机的评价。在学习新字时,我总是让小学生交流识字方法,鼓励他们多角度识字,对有创意的识字方法及时鼓励。

动手操作是自主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每课的新字都让小学生自己制作生字卡。

四、引导并形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小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看,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业成绩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更是树立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我认为,基本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

1、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

2、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3、培养坚持阅读、积累、勤于动笔的习惯;

4、培养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

五、注重大课堂,培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现今的语文提倡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内容也要具有开放性。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教学,学科的教学,而应该有学科之间的渗透会更好,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历史、社会的渗透,学生会更加喜欢内容丰富的课堂,更加喜欢课本以外的知识,对老师会更有钦佩感。语文教学也提倡合作性。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得教学任务。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总而言之,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小学生热爱语文并形成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动力。让小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中,掌握自主性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庞维困.《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67,68,69页

[2] 周炎根,桑青松.《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月

第25卷第1期,第18页

[3]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第98-107页

[4]刘宏武.《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第三,五,六,七章

[5]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第98-107页

[6] 程晓堂.《论自主学习》 学科教育, 1995,(6)

[7] 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第102-104页

篇6: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学习习惯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此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景、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等。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材料、挂图或照片,准备课上交流,上课是学生兴趣盎然,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了检查:“课文写了哪两件事?”一是哥俩在草地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变色及其变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我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要求体现兄弟二人的心里、神态,设计相关的动作并加进相关的对话,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然后让学生再回到文本仔细阅读,学生学文的兴趣是空前的,效果是极佳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直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个体的生活经验,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喜欢的人、事、物、入手,随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特别是中学生有效注意力只有20分钟左右,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观性。一是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在中学阶段,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如果教师干巴巴地一味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原因有二:一是教材距现实太久远,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们在讲读本课之前,可学生从报纸杂志上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利用这些材料,在加上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方法的有效应用,课就会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些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调动多种感官,手脑并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大量阅读打下基础。

三、要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 2 节,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清楚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的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慎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游园不值》一诗是,学生提出了“课文为什么用抠而不用敲呢”、“既然已经扣门,为什么久不开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进取精神,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究。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合作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前些日子,北京特级教师杨丽娜老师在讲学时,讲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一位教师在 3 讲完了《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立刻举起手,大声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你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这位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个案例说明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就会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篇7: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与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在现行的农村形势下,农村语文教师应想办法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真正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

展。

【关键词】:学案

农村初中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一、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是生活有多广,语文学习就有多广,由于学习的习惯、接触的事物导致了农村初中生在语文素养上与城镇同龄人相比相差甚远。既已成事实,多说无益,那么有没有好的办法能够帮助这些农村初中生快速的提高语文素养,真实的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就是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在现行的教育下,很多大师提出针对教师“ 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把“教学”中的“教”字凸显的格外抢眼,而忽视了“教学”中的“学”环节,也即是学生的学习。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学生却无精打采,索然无味。随着现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自身也在不断努力,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开设公开课等方式来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要想课堂出彩,除了教师这一关键点之外,我想,学生的“学”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学生在教师高明的指导和训练之下,高效率的自主学习,定能事半功倍,也为农村学校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点导向。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数据库CNKI等相关参考资料,发现研究的新课程下关于初中语文教师的很多,比如教师的语言精练、教师的评价等等,而关于研究新课程下学生的学都是属于思辨性的文章,没有一点实际的可行性。比如:王伟丽老师提出“应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那如何创设良好氛围,怎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没有提到。

四、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 1.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长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配以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诊断学

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变化。

五、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的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让学生以课文为单位,针对一篇课文采用预习好课文、完成好学案、利用好学案尝、试编学案等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案的好处,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效的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的更为轻松快乐。

1.预习好课文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先教给学生自学的基本方法,利用心理学的认识规律,由表及里,采用“一读、二思、三写、四用”的方法。

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 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 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

什么,最后做什么。

2.完成好学案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

方案。

教师在上新课的前一天,把学案下发下去,要求学生完成好学案,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深的了解课文的行文思路。

一份完整的学案的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字词考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问题研讨、拓展延伸),但不要为了求学案的完整而把每一个内容都设计进去,教师应该有选择、有目的的设计、设计的每一个内容都能为文章的中心服务。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教材要吃深、吃透,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利用好学案

学生完成学案的效应,还在于上课教师时候是否按照学案上的环节去讲,试想一下,学案上所做的内容和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一样或者一点联系都没有,我想学生下次拿到学案肯定是很不情愿甚至不做,因为这是在加重他们的负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应用学案中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在教学中要设计好过渡语进行转承连接,既增强知识间的前后的联系贯通,教师不仅自身要利用好学案,学生也要利用好学案,这样不仅学生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下去的强烈欲望。

4.尝试编学案

学生在长时间的学案训练之后,对学案应该有很大程度的熟悉,对教师如何出题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从预习好课文之后提取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尝试着编制着学案,再学生尝试着编制着学案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不妨到时可以尝试着让每个学生上交已完成的同一篇课文的学案,教师进行评定,评比,不断激励学生学案的编制,在不断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研究的目标: 1.学生层面:

对语文学习开始的“不喜欢、不怎么喜欢”到后来的“还可以、很喜欢”,使学生更具有学习的动力,品尝到语文学习乐趣的佳肴,大大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教师层面:

通过参与课题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行动研究,编制学案,整理成册,丰富校本理论,为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石。

3.学校层面:

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语文教学模式,进一步来提高本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也为其他农村学校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点导向。

六、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能力培养等相关理论,收集关于“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文献资料;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针对“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初中语文能力”这一中心聚焦点,分阶段,分步骤的展开调查、探索培养路径、问卷调查检验效果来检查在这一段时间里能力培养的程度以及值得肯定的方法和不足。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

整理研究材料,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得到了县教研中心施秋奕副主任和章新金校长的关注和支持,施主任和章校长有多次负责承担县、市级课题的经验,多次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能对

课题进行及时的指导。

2.课题负责人是学校骨干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多次承担县、市级课题的负责人或者执笔人,有着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

篇8: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1、自主学习环节, 在一节课开始的前十五分钟左右, 自主学习可以使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太理解的知识做上记号或记在笔记本上, 听讲时, 就会有的放矢, 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2、读全文, 用工具书解决属于个人的生词、难词疑难, 并直接批注在文中原处, 解决疑难。这样便于朗读、理解, 加深记忆。

3、读课文, 品味语言。找出自己眼中的美词、美句、美段, 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对这些美点简略赏析, 或从遣词造句、修辞写法, 表情达意等方面进行批注。

4、读课文, 把握文章。提示学生扣住文章开头结尾, 文中关键句段, 从中揣摩文章主旨。

5、会读书、善思考。课本对学生来说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要反复钻研课本, 读书时, 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将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来, 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6、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达成知识共享。可以分组交流、师生合作。课堂发言, 你一言我一语,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更可以使他们进行缜密的思维, 丰富的想象, 准确流利的表达。

篇9: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36-02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未来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学生学习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发展能力、增强后劲上来。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顺应历史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是“主体”自己干的事

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自己的事,作为学习的主人,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有明确的目标;②课堂上要做好自控;③听课必须克服“三闲”;④学习上要有信心、热心、专心和恒心。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整理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个笔记本,在课下将当天的内容系统地整理在笔记本上,及时复习并为日后复习用。2.积累的习惯。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积累的内容可以是词语、句子、观点、论据材料、学习方法、错题……,每天至少积累一至二则,以丰富头脑。3.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记下生活中难忘、有趣、尴尬、快乐等的一瞬间,可以写下一些生活琐忆、感受等。当然,对一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应当做好指导和监督,以避免劳而无获。4.课外阅读的习惯:要求学生除了读课本外,扩大课外阅读。如读名著、报刊等,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头脑。

二、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环境

课堂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压抑感、没有害怕感,能真正愉快地自主地学习。为此,我做到:凡是学生看的懂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看,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讲的出来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讲,教师不说;凡是学生想的出来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想,教师不启发;凡是学生写的出来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写,教师不示范。课堂上教师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位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发展的机会,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是主体,把权力归还学生,使其主动、积极学习,改变过去那种“唯师、唯书”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把主动权归还学生,授之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进而达到“善学”,最终达到“乐学”,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如,在讲《雁门太守行》时,学生提出1、2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明明是“黑云压城”,按理应该接着写狂风骤至,怎么忽然又“甲光向日”呢?这样写是不是矛盾呢?学习《三峡》时,学生提出:“三峡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顺序写?”。还有讲《愚公移山》时,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有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正由于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方法

(一)分层预习,独立寻疑,引导自学

学生良好的预习是教师成功上好课和学生学好课的前提。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时能正确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先行解决;其次,按“导读”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内容练习自学,读中有思,用笔在书本上圈、点、注、画,能自找、自读、自练;最后根据自学情况,将不懂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准备课堂上交流。这样通过预习研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和谐、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索。

(二)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要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学习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与学习中。自学目标的确立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个体的自学目标,教师要创设自主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为此,上课前先让学生谈预习课文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和方法,教师随即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目标与方法学习。这样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引导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让学生问,从不会问到善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课,出示课题之后引疑:读了这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沙漠有什么脾性?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效果如何?前景怎样?”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读互议.通过质疑,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与中心。通过“说危害-说脾性-说防治-说进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效果良好。

(四)努力搭设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平台,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别(优、中、差)优化组合学习小组,实行金字塔式的监督学习与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作文教学中,自评与讲评相结合;课堂上实行小组监控,开展小组竞赛。开展小组学习讨论活动,教师要认真加以指导。小组学习中,教师至少有目的地参与2~3个小组的学习讨论,以倾听为主,适当点拨;小组学习讨论后,应特别关注小组学习讨论的反馈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六名成员分别向集体汇报发言,可以由组长作主要发言,其余五人作补充。也可以各执要点轮流发言,但每名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言。这样不仅提高了小组学习讨论的有效性,锻炼了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间、小组间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的意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多动、多想、多说,为他们的表现多创造机会,要鼓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老师参与其中,并作适时点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通过自主探究,将课内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积累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辖区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下一篇:电子商务创业实践论文淘宝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