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新闻报道观念差异

2024-05-12

中西新闻报道观念差异(精选6篇)

篇1:中西新闻报道观念差异

The concept of time(时间观念)

①In china,words and phrases about time are very general.For example,if you date with someone, most of Chinese used to answer: in the afternoon /at night/after a while and so on.But in western, people have a very strong concept of time.If you date with a foreigner, they will ask you the Specific time, such as: what time should we meet?

②In Chinese dating, people would like to come in advance and they think its represent respect and politeness.Westerners like come to the dating place on time or a few minutes late, which can give each other fully time to prepare and the enough private space.They think that arriving on time shows people have good education.Otherwise he will be regarded as unreliable or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other people.

篇2:中西新闻报道观念差异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希望有所帮助!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家长:期望过高只重学习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四)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西方家长:经常沟通重视心理健康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中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

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五)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西方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选择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中国家长:支配欲强,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六)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

篇3:浅议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中国人倡导集体主义, 强调“利他”精神, 西方人倡导“人人生而平等”“个人主义”, 突出“利己”思想。从古到今, 中国人都十分强调群体价值和“利他”的价值取向, 极力推崇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提倡个人对群体的忠诚和责任, 强调“忠”、“孝”。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天下为公”“共同富裕”都体现了中国的群体价值观。中国人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个人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人们推崇和赞扬那些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人。而西方人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他们以个人为中心, 崇尚个人主义, 个人价值至上, 以个人为本。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喜欢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 张扬自我个性, 喜欢我行我素、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倡导自力更生, 自由竞争。西方推崇“平民英雄”, 例如:“一个自我生存的, 有创见的人真实的人, 肯定是这个世界上不能去敬慕和相信别人的人!”“崇拜强者, 从不怜悯弱者, 不断淘汰劣者” (斯坦福大学教训) 都是个人为中心、“利己”思想的体现。谚语“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life is a battle” (生活就是战斗) 这些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 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二、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家庭观念强, 注重血缘关系、亲情伦理, 把“家”看作是避风港, 非常注重“家”的“亲情”氛围。中国人历来喜欢“高朋满座”、“宾客盈门”, 以“门庭若市”为荣, 以“门可罗雀”为耻。在我国, 大家庭里数代同堂的习俗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无论子女是否成家立业, 父母、子女都是一家人, 不分彼此。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孝道”, 所以子女赡养父母, 侍奉父母被视为应尽的责任, 父母养育子女也是天经地义, 担心他们的学业、工作、婚姻、家庭。但这样的家庭模式在美国却很少见。西方人把“家”看作是“独立的城堡”, 一旦回到家就在“法律上享有私生活不受干扰的权利”。在家庭观念淡薄的西方, 各人的卧室不允许别人擅入, 必须敲门获得批准才行。西方人独立性很强, 儿女成年后, 不管是否成家, 一般都离开父母, 独立生活到老。父母也很少与结了婚的子女住在一起。如果子女仍和父母住在一起, 要分担各方面的生活费, 同样, 老年人如果和子女同住, 也要付房费和生活费, 这体现了西方人对自己负责的、独立、自食其力的精神。父母不一定必须供养子女上大学, 如果供不起, 他们也无须感到内疚 (因为倘若子女真想念书, 借贷和奖学金的种类有很多) 。但这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难以接受, 他们会认为西方人缺乏亲情。

三、教育子女的差异

西方强调孩子的个性, 东方强调孩子的共性。东方要求孩子:要符合大部分人的需要, 和班集体融合, 要团结同学。西方要求孩子:要展现自我、自己的想法, 要和别人不一样, 推崇孩子的与众不同。很多事情父母去协调的时候, 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规律, 尊重孩子的隐私, 保护孩子的创意性和自信心。这样将来和别人合作的时候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西方强调孩子的参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课都要孩子亲自动手参与。如:让孩子亲近自然, 观察昆虫, 或去调查、观察、走访等, 然后写出论文。从小注重孩子的参与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培养, 结果是孩子将来科研能力比较强, 但基础知识可能没那么牢靠。而东方教育注重基础知识训练, 结果是知识掌握得牢固, 奥赛中会取得好成绩, 但缺乏创新性。

西方人比较注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他们在培养孩子时以孩子为中心, 尊重、了解孩子的需要, 引导孩子的兴趣, 围绕孩子发展规律教育孩子, 在心理上尊重孩子。东方教育以学校、老师、家长为中心。在学校听老师的, 在家里听家长的。因此, 孩子将来走入社会, 不一定尊重规律性东西, 而不自觉地去尊重脑海里被灌输的思想, 比较教条, 容易缺乏创意。

西方教育讲究实用性、快乐性, 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提倡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高兴地学习。东方教育是家长老师逼迫孩子学习的情况更多, 并注重考分, 使孩子觉得学习很难受、很痛苦。我们应该取长补短, 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扎实, 但应注重启发孩子思索、动手能力, 鼓励探索。西方教育忽略对孩子责任心、团体、集体观念的培养, 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东方教育从小便教育孩子助人为乐, 乐于助人。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从小就对他们灌输独立意识, 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学会自己穿衣、吃饭, 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自己挣零花钱等。这样使孩子将来能成为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独立的人。而中国人对孩子不放心,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和相互依靠, 所以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过分溺爱孩子, 喜欢为孩子遮风挡雨。长辈的教导总是训诫性的, 告诫孩子们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孩子基本上是衣来张口、饭来张口。结果是西方教育教会孩子遇到困难便自己逾越、克服。东方教育让孩子一遇挫折便想到让父母帮忙, 埋怨环境, 依赖他人, 不会去自我创造条件, 这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培养。

东西方教育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只有取长补短, 适合自己的国情, 发展自我, 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现在我们国家与时俱进, 相信会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1 (4) :279-28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52.

[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中西方性事养生的观念差异

西方养生家并不很看重精液的损失,认为精液只是一种身体分泌物,所含营养物质不多。旺盛的性 功能是身体强壮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房事活动能愉悦情绪、增进健康。相反,自我抑止性功能、害怕房事、或交而不泄地藏精,均有害男女双方的身心健康。因此,设法推迟性功能衰老,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國历史上有一个著名长寿者托马斯佩普,是个农民,活了152岁,一生经历8个 国王。此人一生坚持劳动,身体壮实,虽已高龄而仍保持着旺盛的性能 力。他在1585年102岁时,因暴力侵犯妇女罪而被捕,判了18年徒刑。 1603年,他120岁时出狱,与一个青年妇女结婚,次年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如此高龄尚能生儿育女,消息不但轰动了英国,也轰动了全世界。

篇5:“理财境界”九段分 观念差异大

答案当然是复杂的,

“理财境界”九段分 观念差异大

。在众多原因之中,理财观念的差异应该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众多介绍理财的文章,几乎众口一词都是储畜、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等,还有一些银行开设了理财规划的服务,号称为客户科学规划理财生涯,量身定制个人理财建议等等,其实就是在银行现有的几种产品和服务里兜圈子,简单组合一下,距离真正的科学理财规 划还差得很远。

真正的理财规划是通过对个人财政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投入组合达到人生不同阶段的目标。它必须分为不同的层级,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进行相应的选择。

在这里,我尝试将个人理财按照风险的大小分为三个大的层次、九个层级,模仿围棋的段位称呼,将其简称为理财九段。

个人理财的初级层次

理财一段即储蓄。它是所有理财手段的基础,也是一个人自立的基础。它来源于计划和节俭,是一个人自立能力、理财能力的最初体现,也是最基本检验。连储蓄都做不到的人,除非收入达不到社会最低保障线,否则说明他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可能指望他在财富管理方面获得成功。

理财二段是购买保险。目前寿险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保险产品基本是理财功能和保险功能相结合的产品。因此,购买保险就是理财的一种方式。同时,购买保险也是一个人家庭责任感的体现。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单位都为雇员购买了基本的社会劳动保险,因此,它还是一个人社会性的体现。

理财三段是购买国债、货币市场基金、人民币理财产品等各类保本型理财产品。目前,金融市场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低风险金融产品,如集合理财产品、可转债等,也可以归到这一个段位。

以上三段可以归结为同一个层次,即个人理财的初级层次。其特点是将个人财富交给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所购买的金融产品为大众化的无风险(低风险)、低收益(固定收益)、高流动性产品,购买这些产品无须专业化知识,风险很小,当然,收益也很小。

个人理财的中级层次

理财四段是投资股票、期货。股票投资在最近15年进入我国人民生活以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大体可以归为高收益投资品种,最近五年基本上是高风险投资品种。期货则永远是收益与风险并存,不断考验投资者的经验和运气。

理财五段是投资房地产。这里所说的房地产投资是指以投资为目的购买房地产,而非买房子自己住。房地产投资与股票投资刚好相反,最近几年带给中国人民的大多是美好的体验,

《“理财境界”九段分 观念差异大》()。之所以将其列为较股票、期货投资高一个段位级,原因在于其投资金额起点较高,流动性较低,参与难度相对较高。

理财六段是投资艺术品、收藏品。这是一个参与人群更少的投资种类。它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更为长期的积累,也需要更为雄厚的财力。其流动性更低,参与难度更高。

以上四到六段可以归结为同一个层次,即个人理财的中级层次。这个层次的投资品种都是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投资这些品种都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同时也需要一些运气,当然更需要一些实力。敢于冒险的人,在利用某些财务杠杆的情况下,在这个层次努一把力,往往能使自己成为富翁。当然,运气不好也会不幸成为负债累累的“负翁”。目前,这个层次的每一个段位既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也是一个颇大的行业。目前,一般书本上的理财概念基本都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个人理财的高级层次

理财七段是投资企业产权。在这里,它特指为拥有企业控制权或参与企业管理而进行的企业产权投资,而不是指为了获取差价而进行的企业权益票据――股票投资。这种投资之所以超越了一般的理财概念而位列理财七段,其意义的通俗解释就是罗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中一再强调的那样: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要一生为别人工作,以免在停止工作时变得一无所有。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理财八段是购买与打造品牌。购买品牌也必须获得企业控制权或控股权,但它与一般投资企业产权的区别、在于其企业经营行为的目标指向企业所拥有的品牌,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利润。这种目标决定了其行为的长期性和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简单地说,八段理财高手着眼于长远的品牌建设,因此,更有可能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

理财九段是投资人才。真正的老板是特别善于发现人才并运用人才的人。聪明的人往往会雇佣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或与他们一道工作,而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能雇佣比自己更聪明的人,而且能够信任并控制他们,将自己事业的一方面交给他们。因此,理财高手的最高境界不是投资在物体上,而是投资在人身上。当然,根据风险收益对应原则,这种投资是风险最大的、也是潜在收益最大的。

这三个段位是个人理财的高级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投资品种都不是简单的物体,而是物体与人的组合;所需要的知识也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的专门知识,而是某个领域专门知识和管理学、社会学的复合知识体系。在这个层面上,理财成败的关键在于对社会性因素的把握,如对行业趋势、市场变化、人们心理因素变化等因素的把握等等。此外,在这个层次上,个人理财已经不是一件仅仅关系自身财产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其他许多人财产和职业前景的事情,具有了较强的社会性。正因为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因此,这个层次的投资所能获取的收益也可能极大。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哪个富豪是没有公司的纯粹个体户。

不管个人现实财富的多寡,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企业的董事长。任何人的人生企业发展状况和前景,除了客观的限制条件,往往取决于个人的理财理念与思路,取决于此人的眼界和胆略。前面理财九段的划分,仅仅是罗列总结了一下目前个人财富管理和创造的几个阶段,并非人人都必须一步一步阶梯式遵循。只要拥有激情和创造,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丰厚的人生财富。

作者: 来源:私人理财

★ 党员的党性分性

★ 英语词汇教学探微

★ 时间观念

★ 语文课诵读指导探微

★ 小学生作文思路探微

篇6:中西新闻报道观念差异

礼貌原则是各种社会、各种阶层和群体所使用的表现文明的方式之一, 但对于礼貌的内涵和方略及它的准则和侧重点等诸多方面都会因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在所有关于礼貌的原则和理论中, 我们不得不谈到Leech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这个理论是Leech在1983年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的。Leech指出合作原则指导我们应该说什么, 使之达到预期目的;而礼貌原则可以帮助维持友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使双方加以配合的前提。Leech的礼貌原则共分为以下六条准则:

1. 得体准则 (Tact maxim)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尽量少让自己得利,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n) :尽量少贬低别人, 尽量多表扬别人。

4.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一致性准则 (Agreement Maxim)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性。

6.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二、中西方对礼貌原则理解的对比

1. 对得体准则的不同解读

得体和礼貌有着密切联系。说话是否得体, 直接反应是否礼貌。对西方来讲, “得体准则”是人们最经常采用的准则, 它是人们在实施诸如“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等“指示性”言语行为是惯常遵循的准则。然而对诸如中国和日本这些东方社会来说这一准则却不构成主要的社会事实, 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以“卑己尊他”、“贬己尊人”的“谦虚”准则为导向的。“贬己尊人”在人际交往方面都有所体现, 如称谓、自我介绍、打招呼、邀请、对称赞的回应等。在汉语中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果将这些称呼:贵姓、尊姓、高见、大作等用于称呼自己, 听起来就会很傲慢无礼。将自称如:鄙人、卑职、拙见等用于他人, 又不礼貌。类似于中国式的这种“贬己尊人”的准则, 在崇尚个人权利的西方社会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在中国, 无论是在正式或非正式情况下, 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高或值得尊重, 人们往往会用他的职业来称呼他来表示对他的尊重, 如吕教授, 王老师, 张医生。如果他们的职业很低, 如服务行业里的清洁工, 理发师, 厨师等人们常常称呼他们“师傅”来表示对他们的礼貌。然而在西方则不一样。在正式场合下, 称呼地位高的人用他们的职业来表示礼貌, 如克林顿总统, 约翰校长, 但是从来不用老师和经理来称呼他们。在非正式的场合下, 即使是一个教授或是领导也喜欢别人称呼他的名字来表示他们和别人的亲近。

2. 对慷慨准则的不同解读

慷慨准则指的是“尽量少让自己得利,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在中西方对这点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请客吃饭, 主人请客人吃菜, 通常主人要请好几次, 并说:“别客气, 多吃点。”“吃啊, 吃啊!”热情的主人甚至亲自为客人挟菜以表示自己的慷慨, 而在西方则情况不同了, 他们只说:“Help yourself, please.”主人让客人自己随便吃, 但他们绝对不会亲自为客人挟菜, 因为他们认为客人想吃什么就自己吃什么, 主人挟的菜可能不符合客人的口味, 客人自己会而且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中国人的慷慨是自己能多为客人多做点事, 让自己多吃点亏, 而西方慷慨则表现在多让听话者得利, 可见中西方对得利和慷慨的理解是不同的, 他们的表现形式更是不同的。

3. 对赞誉准则的不同解读

Leech的赞誉准则指的是:“尽量少贬低别人, 尽量多表扬别人。”中国人喜欢贬己赞人, 而西方喜欢直接称赞对方。例如中国人经常称赞别人说:“我要是像你一样强就好了。”“我的工作要是像你的工作那么好就好了。”“我哪能跟您比呀!”而西方赞誉人就会直接说:“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You did a good job.”“Well done.”这些中西方对赞誉别人的不同表达方式都反应了他们对赞誉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评判标准, 因此我们要注意他们对赞誉准则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4. 对谦虚原则的不同解读

对于谦虚准则中西方的理解更是南辕北辙。当同样受到表扬时, 西方人会很高兴地接受别人的夸奖称赞, 还常会说谢谢来表示欣然接受, 但中国人则常常否定别人称赞的事实。《南方日报》曾报道过一个西方人被邀参加一对中国人的婚礼时, 他很有礼貌地称赞新娘长得很漂亮, 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谦虚道:“哪里, 哪里!”不料这位西方朋友听了大吃一惊:“头发, 眉毛, 眼睛, 耳朵, 鼻子, 嘴巴, 都漂亮!”结果引起周围哄堂大笑。而要是夸一个西方女子, 那个女子肯定会很高兴地接受并说谢谢。她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适的、谦虚的, 但是双方可能都不理解对方的礼貌内涵。

5. 对一致性准则的不同解读

中西方对于一致原则的解读也是非常不同的, 中国人更看重一致性, 注重和合观念, 他们更看重趋同性, 尽量减少分歧, 增加一致性。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因为面子是他们的公众形象, 他们更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关系。此外, 中国人长期受中庸的影响, 以含蓄的性格处事, 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或喜形于色, 而是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与之相对的西方人却表现的不尽相同。他们会在任何场合抒发自己的见解, 尽管与周围人的想法完全不同, 也不予理会。例如, 当一个西方人邀请一个中国人吃饭, 西方人会问这个中国朋友想吃什么, 而中国朋友回答了个“随便”, 使得西方朋友很是为难, 因为他不知道“随便”究竟意味着是一道什么样的菜。而中国朋友的出发点是保持一致性原则, “客随主便”, 是对西方朋友的尊重。这就是中西方对一致性的不同理解。还有, 当在中国的饭店吃饭时, 客人点菜时只要觉得跟其他饭店的菜名一样就差不多少, 该菜的做法就基本相同, 所以不需特加声明怎么做。这就体现了一致性。而西方人在这方面却恰恰相反, 他们会认真告诉服务员怎么做这道菜, 比如吃煎牛排, 他们会声明要几分熟的, 如果他们不说, 服务员也会问, 以免造成失误。这些充分表明了中国强调一致性, 而西方强调个体性。

6. 对同情准则的不同解读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在中国人们认为对于他人的同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自古以来, 人们就把尊老爱幼, 同情弱者, 帮助他人视为优良品德。而西方却从小培养灌输人们独立自主, 竞争等思想, 不提倡同情弱者。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如果有人同情他, 会让这个人觉得自己很无能, 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这点与中国人恰好相反。例如, 一个中国女孩听说自己的美国男朋友生病了, 于是急忙打了越洋电话关切地问:“怎么样啦?赶快去医院看看吧, 照医生的吩咐做。”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很贴心的问候, 而那边西方的男友会觉得女朋友触犯了他的面子, 认为是对他能力的怀疑, 是否去看病他自己知道, 不需要别人提醒。这就是中西方对礼貌原则中同情原则的不同理解。

礼貌原则是各种社会, 群体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礼貌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文化特征, 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只有对不同的文化有所了解才会减少对于不同背景下发生的礼貌的语用失误, 才能更好地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际。

摘要:礼貌存在于各种语言和文化中, 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礼貌用语与价值观念、社会习惯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民族对礼貌的理解也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方式也相差甚远。了解中西方礼貌差异对于提升交际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礼貌,交际,礼貌原则,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TEPHEN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LEECH, GEOFFREY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骆卫星.中西方社会礼貌原则之文化差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 .

[5]杨信彰.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

[6]栾玉芹.交际中委婉法与礼貌原则[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2, (4) .

[7]束定芳.语用得体原则与英语委婉语[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我与小狗的接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妈妈的心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