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新闻对比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中西新闻对比范文

中西婚礼对比

婚前

婚前流程

中:

>6:00新娘开始化妆,新郎更衣; >8:00新郎乘花车到达新娘家。

>8:40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地登上花车; >9:15花车到达花轿地点。

>9:20新娘上花轿。开道锣在前,紧跟舞狮表演,后面是八位吹鼓手和八位手举冠盖的执事,最后是披红挂彩的八抬大轿;新郎手扶花轿、伴郎伴娘随轿向婚礼地点进发;

>9:40中途颠轿;

>10:00到达婚礼地点,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走下轿子;放鞭炮 >10:10迈火盆:寓意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10:15进门:狮子封门,讨要红包(舞狮者拦路舞狮,要到红包方许进门); >10:30射箭: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西方:

>17:00仪式开始,换进场音乐,神父到位;伴娘、伴郎入场后,面对客人成八字排开站好;戒指童入场,将戒指交到神父手中。

>17:03 奏响婚礼进行曲,新娘挽着父亲入场,新娘父亲将新娘交到新郎手中。 >17:10停止奏乐,新娘、新郎交换戒指并宣誓。 >17:15证婚人致辞。

>17:20仪式完毕,音乐响起后新人退场,宾客向新人抛洒花瓣。 >17:30新人与来宾拍照留念

>17:40 客人们陆续进入餐厅按请柬上的桌号就座,乐队奏乐表示欢迎,各种提前准备好的饮料和餐前开胃小菜可以供客人们享用。

>18:10 新郎新娘进入餐厅。上第一道菜,侍者们给客人斟上香槟,重要来宾演讲祝词。 >19:40 开胃菜用完后,新郎新娘跳第一支舞。然后伴郎伴娘及其他客人进入舞池一起跳舞;

>19:00 每人重新入座等待主食; >19:30 上甜点时,舞会继续;

>20:00 新娘抛花束后,新人在客人们间穿梭为他们的光临表示感谢。提供咖啡及各种餐后饮品可供客人享用;

>20:30 新郎新娘一起切蛋糕,供客人们跳舞空闲时享用;此时宾客可自由退场

婚中

中国

婚礼礼仪

我国的婚礼在地区、民族和时代这些因素中都存在着差异。在现代中国,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礼仪方式。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当然红色成了传统婚礼的主色调。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红灯笼、红喜字、红对联、红窗花,从大场面到小细节,整个婚礼都是红色的。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礼仪思想。传统婚礼即是以传统结婚方式为主导的婚礼仪程。它和现代婚礼最大的区别在于迎娶。现在的农村,乃至城市的大部分地区,这种传统的婚礼方式还是相当普遍的。通常情形是,新郎和其他随从人员陪同,一起乘车去新娘家里迎接新娘。迎娶队伍要先反复叩敲新娘家的门,娘家人会吵嚷着要红包,直到满意娘家人才会开门允许新郎见新娘。新娘家终于开门后,要招待新郞和来宾,然后抬或抱新娘上轿或汽车。新娘出嫁时戴红盖头并坐轿子,当然那是过去,现如今出嫁一般是坐小轿车,穿婚纱戴面纱。“盖头”和“面纱”同是一个涵义,是在显示和代表新娘青春、贞洁和尊贵。接了新娘到达新郎家里,鞭炮齐鸣。紧接着由司仪主持仪式,新人在亲友的簇拥下,拜天地、拜高堂再夫妻对拜后,在鞭炮声中送新郞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即开始举行婚宴。当然拜堂的时间都是按各地的习俗,都是算好时辰以图吉利。相对于过去现在全部过程都有摄影、摄像拍录下来,之后再刻成喜庆光盘留作纪念。婚仪举行的场所,一般有两个:一是在家里,二是在酒店或其他公共场所。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几乎都在家中举行婚礼。城市里的婚礼除在家里举行外,也有在饭店和其他公共场所举行的。这种方式往往将迎新和婚仪分割,将婚仪和喜宴合一。

习俗:

1、送礼:按一般习俗,参加婚宴都要准备一份小小的贺礼,用红纸或专门印制的双喜字封包,里面放进适当的贺礼金,礼金数目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和与新郎、新娘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但最好要取双数,含六为“禄”,八为“发”,百为“白头偕老”的意思。

2、入席:参加婚礼要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导就座,如果没有人引导,可以和熟悉的亲友坐在一起,但应注意不要主动坐到“新人桌”或“父母桌”。席间取菜、吃食要讲究礼貌

3、敬酒:新郎、 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谢时,大家起立举杯,和新人先轻轻碰杯,再道“恭喜”。不要把新郎、新娘灌醉,不要东拉西扯,要把新人在每桌敬酒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以让他们圆满结束宴会,早入洞房。同时,自己在酒席中,也不要大喊大叫,要节制饮酒,以免醉后狂言失礼。

6、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7、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8、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

16、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7、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8、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进洞房要选订时辰)

19、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西方

婚仪流程

西方的婚礼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属于浪漫型的,所以整个婚礼流程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西式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以显示其庄重。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的婚纱,而新郎的礼服是黑色的西装,在西方人眼中,教堂和婚礼都是圣洁而神圣的,所以新娘新郎的礼服都要显示整个婚礼的庄重严肃。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去教堂举行结婚仪式。首先是新郎进入教堂,站在教堂地毯最开始的地方,等待新娘入场。伴郎从教堂大门进入,接下来伴娘进入。这些人在通道上站好之后,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住父亲的左臂步入教堂行至教堂地毯最开始的地方,父亲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意寓将女儿托付给新郎。一对新人走上地毯步入神父面前,紧接着是宣誓,神父会各自询问新郎新娘无论贫穷或是富有,你们彼此是否都能相依相伴之类的宣誓词,这也就是要求新郎新娘向对方作出彼此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部分。新郎新娘面向对方,握住对方的双手,作为妻子和丈夫向对方宣告誓言。然后他们会在神父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最后神父宣告完婚,婚礼仪式礼成,请新人退场。在退场的过程中新娘会将手中的花球抛给到场的女宾客们,如果谁接到了花球,谁就有可能是下一个结婚的人,所以很多单身女性都会争抢花球。此时所有当场宾客起立鼓掌,新郎和新娘原地转身,重新走过通道,走出仪式区。至此婚礼仪式结束。在新人走出教堂的时候,有人等候在外面抛洒花瓣,若是室外婚礼,在礼成后客人们就可以抛洒花瓣。

习俗

1、新娘站在新郎左边

与传统的中国婚礼不同,西式婚礼不是遵循“男左女右”的位置站立。那是因为在古时候,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剑击退敌人。

2、新娘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这就如同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一样。在1850-1990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20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就远超过其他。所以白色通常都是礼服的首选颜色,更是象征着新娘的美丽和圣洁。

3、新娘戴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据说,当年有位美丽的贵族女孩,不经意地站到了白纱窗帘后面,她的未婚夫见了惊为天人、赞叹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带白纱的灵感,她的举动立即掀起一阵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由来。

4、喝交杯酒

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仪式之一。这种习俗起源于秦代,据史料记载,新郎、新娘各执半瓢饮酒,寓意两人自此合二为

一、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才将容器换成酒杯,但是不管用瓢还是用酒杯,它的寓意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象征着永结同好、同甘共苦的深意。

7、蜜月旅行

“蜜月”是新婚夫妇在婚礼后单独相处的甜蜜时光。“蜜月”一词起源于欧洲,以前的婚姻都是在虏获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且通常都会遭到新娘的拒绝,所以新郎会把他的新娘带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而在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所以在婚后的33天内或再到月圆时,他们每天都要喝由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就有了“蜜月”一词,而且这种习俗也流传下来,现在所有的新婚夫妇都会在婚礼结束后一同前往某地庆祝新生活的开始。

8、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只手指上,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把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于是左手无名指就成为所有英国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婚后 中: 三朝回门

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

归宁,就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后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

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

现代婚礼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 烧猪一只 (以示新娘的贞洁)

西饼两盒

酒一对

竹蔗两支 (步步高升)

鸡一对

生菜 (风生水起)

生果两篮

荵 (松松动动)

伊面两盒

鸡仔灯笼金

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西:

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开始蜜月旅行,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丈夫必须背着妻子进入新家,这叫做背起新娘入门槛。说起这个传统,有些人认为是在过去,丈夫怕妻子被别人抢走,一些西方的迷信思想认为,这样可以赶走新娘身边的晦气和恶魔,之后新娘和新郎便开始新的生活

你所不知道的西方婚礼常识

西式婚礼上许多按部就班的规矩我们再熟悉不过,但是问起来却大都不知道其中含义。新郎为什么站在左边?交杯酒的由来?现在爱结编辑告诉你。

1、西式婚礼上,为什么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 与传统的中国婚礼不同,西式婚礼不是遵循“男左女右”的位置站立。那是因为在古时候,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剑击退敌人

2、为什么新娘要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这就如同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一样。在1850-1990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20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就远超过其他。所以白色通常都是礼服的首选颜色,更是象征着新娘的美丽和圣洁。

3、为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据说,当年有位美丽的贵族女孩,不经意地站到了白纱窗帘后面,她的未婚夫见了惊为天人、赞叹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带白纱的灵感,她的举动立即掀起一阵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由来。

4、为什么要喝交杯酒? 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仪式之一。这种习俗起源于秦代,据史料记载,新郎、新娘各执半瓢饮酒,寓意两人自此合二为

一、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才将容器换成酒杯,但是不管用瓢还是用酒杯,它的寓意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象征着永结同好、同甘共苦的深意。

5、为什么要切婚礼蛋糕? 依照欧洲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糕饼接吻。有一位聪明的糕饼师灵机一动,将各种糕点混在一起,再加盖一层雪白的糖霜,就成了现代的婚礼蛋糕。切蛋糕时,新郎和新娘必须两个人一起用刀切下第一块蛋糕,不能一个人切,也不要请他人代劳。而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单身女孩若把蛋糕的碎屑带回家,放在枕头底下,便能在梦中看见自己未来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子。

6、为什么要蜜月旅行? “蜜月”是新婚夫妇在婚礼后单独相处的甜蜜时光。“蜜月”(Honeymoon)一词起源于欧洲,以前的婚姻都是在虏获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且通常都会遭到新娘的拒绝,所以新郎会把他的新娘带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而在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所以在婚后的33天内或再到月圆时,他们每天都要喝由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就有了“蜜月”一词,而且这种习俗也流传下来,现在所有的新婚夫妇都会在婚礼结束后一同前往某地庆祝新生活的开始。

第二篇: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1、引言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往来与日俱增,这种要求更显迫切。而婚礼作为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一种方式,在每种文化形式中,都有其不同的婚礼习俗。而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势下,更透彻的了解西方国家的婚礼习俗是必要的。

2、中西婚礼习俗概况 2.1中国婚礼习俗的概况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一直实行的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之仪。中国人传统的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举行。婚礼当天新郎新娘都穿崭新的传统中式服装,多为红色,以取讨喜、避邪之意;新郎古代多穿九品服,近代多穿长袍马褂,大红花扎在胸前,头戴礼帽,新娘古代多戴凤冠、披霞披,近代则多穿大红花的新衣、长裙,还要头盖红盖头。迎亲时新郎要骑高头大马,用花轿到新娘家去接新娘。而新娘上轿时是不能沾地的:或者将花轿抬至屋门口,再由新娘的父兄将其抱上花轿,或者在地上铺上红毯子或席子让新娘踩踏而过;或者在不乘花轿时要由新娘的舅舅或兄弟轮流背至新郎家中。据说这样可以新娘的身份高贵,同时也不至于把新娘家的财气和福气带走。迎亲路上还要请过乐队吹吹打打,一路上唢呐声声、锣钹阵阵以示喜庆,返回时还要抬着新娘的各色嫁妆。抵达新郎家后,新娘要先迈过火盆方可入室,寓意“婚后生活红红火火”。然后一对新人要在长辈的主持下施行拜堂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最后是送入洞房,新郎要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和新娘喝合婚酒,亲友们还要请新娘“吃喜糖”,如红枣、花生、栗子等,意为早生贵子,表达了人们希望子孙昌盛的愿望;到了近代还有亲人闹洞房等。新郎家中还要大摆宴席,招待新娘家的客人,而且新郎还要敬酒。与此同时,新娘家里的人不是所有的不会都去,俗话有“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的说法,意思就是新郎的姑姑不能去迎亲,而新娘的姨妈、舅妈也不能去送亲。一般的酒席须摆三天,等候新娘偕同新郎一同回家,这叫做“回门”(又叫“归宁”)。新娘的回门就说婚礼结束。到了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方婚仪习俗的涌进中国,中国民间婚礼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西方式的婚礼习俗,他们先经过自由恋爱决定成亲的男女首先到结婚登记部门领取结婚证,填上新郎和新娘的姓名、年龄等。然后在预定的婚期举行婚礼,由证婚人、介绍人和男、女双方主婚人在结婚证上用印就可以了。过去的许多讲究不复存在。有一些特别时髦的青年男女会仿照西方的婚礼习俗。但在广大的乡村及偏远的地方还会保留原有的旧式婚礼的大部分习俗。

2.2 西方婚礼习俗概况(以美国为例)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儿,婚礼自然得选在吉辰,美国婚礼也是一样。美国婚礼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很多美国人似乎将婚礼选择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里举办。说起来这跟罗马神话还有关系。6月英文里是JUNE,这源自罗马神话中主管爱情和婚姻的女神朱诺(JUNO)的名字。另一方面,美国人不但从久远的过去和其他文化中借鉴了很多婚礼仪式,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美国婚礼习俗。

2.2.1、“我愿意。”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有深远的意义。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你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出这句话。发出结婚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虽然今天美国人并不真正认为婚姻是一宗商业交易,但婚姻确实是件严肃的事。

2.2.2、一切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男方通常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大喜的日子临近时,双方各自的好友在婚前派对上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今天,许多未婚夫妻在订婚期间还听取咨询意见,以此为应付婚姻生活的挑战作好准备。

2.2.3、最后就要举行婚礼了。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仍有发挥美国人的个性主义的余地。例如,通常举行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新人可以邀请几百个客人,也可以只邀请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婚礼的色调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有些事情很少会变化。新娘通常都穿一件漂亮的长长的白色结婚礼服。潘文晋(2008,85)认为按传统习惯,新娘的穿着要包括“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和一点蓝色的东西,还有六便士在鞋里”。新郎则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几位亲密的朋友参与婚礼作为陪伴,包括伴郎和伴娘。

2.2.4、婚礼开始时,新郎和他的陪伴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新娘的陪伴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按传统习惯,双方许诺要彼此相爱,“不论情况较好较坏,不论家境是富是穷,不论生病还是健康。”(夏巧华,2005)

2.2.5、在结婚喜宴上,新娘和新郎向宾客表示欢迎。然后他们切开结婚蛋糕并互喂对方一口。来宾们一边享受蛋糕、混合饮料和其他食物,一边相互交谈。之后,新娘将她的花束投向一群单身女孩。相传抓到花束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个结婚的人。喜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

2.2.6、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仪式来标志一个人生活的变化。婚姻对于各种文化的人而言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变化之一。因此发现关于结婚有许多传统习俗,就不足为奇了„„在美国也不例外。然而每对新人都会以自己独持的方式来继承传统。

3、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 3.1 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 3.1.1,婚礼仪式

中国: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在“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络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林琳,2010)。中国婚礼中新人要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西方: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同时西方国家则是在牧师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 3.1.2,婚礼服饰

中国:主色调是红色,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典型的中国传统护理服饰为凤冠霞帔、状元服。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或是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衣服。

西方: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 3.1.3,婚礼地点

中国:婚礼要办的隆重热闹,邀请众多的亲戚朋友。所以,婚礼举行的地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 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一般都是在教堂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婚礼井井有条。但是,相对来说就不如中国婚礼那么热闹。 3.1.4,婚宴

中国: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礼。中式婚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在一起进餐,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

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车子离去为止。新人会在家人和朋友的欢送下开始蜜月旅程。

4、中西婚礼差距产生的原因 4.1,思维模式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 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视,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一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4.2,价值取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和丑,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可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词,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 4.3,行为标准

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己所在的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相互之间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的头是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非常不尊重小孩的做法,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4.4,宗教观念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主婚人是神父。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

5、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而同时中西方之间文化的融合也在逐步加深。婚礼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越来越体现出了融合的迹象。就比如现代中国很多年轻人举行婚礼穿婚纱、西装,在教堂举行婚礼。而同时中国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以及采用。深刻地了解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更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潘文晋,2008,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今日南国》,(3)。 [2] 席晓,2008,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读与写》,(8)。

[3] 夏巧华,2005,中美婚礼文化之对比及融合,《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 [4] 林琳,2010,中美传统婚俗比较,《文学界•文化万象》,(2)。 [5] 李仲祥,2001,《婚丧礼俗面面观》,齐鲁书社。 [6] 顾希佳,2001,《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7] 潘晓梅,2004,《婚俗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 李君文,2000,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外语研究》,(1)。

第三篇:中西企业文化对比

关键字:企业文化民族中国

中西企业文化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前的“从洋媚外”变成了现在有目的的学习,其实这不是别人变好了,而是中国开始去调整自身战略位置,或者说是国际位置。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一直以来是国家保护的集体,国货这样一个或许是充满民族情绪的词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

当说到一个民族好的企业时,就不得不说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不可复制的价值,是一个企业的魂—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该说是不可复制的,它是优秀企业之间区别的几乎唯一标准。

中国企业或许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登上国际舞台的,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制造已经充斥着整个世界,外国人评说中国制造几乎占据了全世界,当然这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企业在国际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中国其实现在再走日本以前走过的老路,模仿加改造就等于创新了。其实不然,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底蕴,要有自身的文化精髓,这是至关重要的。

我之个人看法,我们要想站在企业领军者的位置,就必须认真分析泱泱大国和其他国家企业的差别,这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对于企业文化我们需要一个定义,何为企业文化,我们先不去看标准定义,先我们自己学着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来定义它。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生存中形成的自己的,独特的唯物主义观,是对社会的一种独特视角。以上定义完全出自个人之手,如有雷同纯属抄袭哈。

追根溯源,要分析中西企业的和与不和,应该首先从大的文化氛围中去看,先从文化形成去分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中应该是饱受争议与排挤的,这从中国光伏企业最近遭欧盟“双反”可以看出端疑,中国光伏企业出口要被强制征收%47的关税,这应该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次生死考验。继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中国企业又是以一种国家担当和民族担当集一身。从历史长河中看,中国又是一文明大国与文明古国,饱受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先不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或多或少会造成文化差异。中国因为民族原因就没有像样的百年老店,没有打入世界市场的民族品牌,这应该是华夏5000千年的历史痛迹。而其他西方国家的资本积累催生了一大批民族优秀企业,如美国的福特、德国西门子。还有从企业CEO的简历来看,不少企业其实是一种外国企业制度的一种翻版,是西方文化的移植,应该说民族的企业还整体上没跟上国际大的步伐,这不应该怪谁,本来起步就晚,大的氛围就是那样。

从历史来看,大者同、小者离。全球化的今天,不可能一个企业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广义文化论来说,应该是不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化差异应该是文化偏向,是一种文化取舍的爱好。自由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开始根植于西方的文化中,自由渐渐的便深入到企业文化中,进而成为西方企业的文化主体,当自由遇上现代科技时,便产生了创新,这是西方企业的主要文化力量。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封闭式国家,朝代更替产生了敏感的文化观。集体、团体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大脑,他们占绝对优势,当被问到你热爱集体吗?你的唯一答案是爱,这是荣幸与悲哀并存的现象。当集体遇上现代科技时,就产生了大而冗杂的集体,中国一向是以大取胜,这就顺其自然产生了大的优势。这是中西企业文化一个重大的区别。第二,对于民主的看法表面是西方企业略胜中国企业一筹,但是从深沉次来探讨是,中西在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看,企业是CEO白手起家创建的,是像孩子一样的东西,没有一个“父母”是舍得自己的“孩子”的。之所以强调民主是因为民主在企业内部是招揽好的员工的好的诱导因子,有了民主就是员工有直接参与公司管理的美好“理想”,这样员工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公司也是从中获得好处。领导人与员工的关系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企业领导人好比“虎”,员工比做“羊”, 在“虎”的带领下,最后“羊”都变成了“虎”,企业作为一锻炼自身、提高自己的好场所,员工自然对企业忠诚,而在我国,企业领导人为了能够续任,员工为了有提升的机会,他们往往相互勾结,形成一小的利益团体,最后企业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派别之间相互斗争,不仅员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企业也缺乏活力。 工作支持规范:就鼓励企业员工在完成工作目标相互协同合作方面,西方文化强调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认为“一”只有在“多”之中才能产生,只有在冲突、对立、差异中才可能造就和谐和秩序。和谐不是由于消灭差异,相反,差异本身、差异的存在是和谐的前提。中国文化强调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中国企业文化崇尚家族主义的伦理原则,重视整体的和谐与安定,强调个人的成就依赖于集体的兴旺,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推崇群体至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工作支持规范的全局观

念。这一观念发展到极端,竟一度公然变成了集体利益剥夺个人利益。社会关系规范:在关注、涉及员工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方面,西方文化尊重个性,偏重于从个人方面去探讨群体,从个人利益出发来诠释群体利益,更加关心的往往是个人而不是群体;中国文化重视人伦,偏重于群体秩序然后探讨个人,按照群体的尊卑长幼顺序来阐发个人利益,群体有尊卑长幼秩序,群体中的个人必须按各自所处的身份行事,不逾矩,不过分,讲究群体人伦社会的“中庸”之道,个人必须遵守纲常人伦,否则就违反了天理人道。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中西文化都曾是君主制的拥戴者。个人自由规范:如何激励作为特殊生产要素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潜力),始终是中西管理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当我们分析了中西文化典型的差异之后,我总感觉论证不给力,所以我将从具体实例分析中西企业文化差异,这样会有一种现实感,不至于空泛。。调查结果显示,67%的中国公司正面临着因缺乏跨文化管理经验而引起的诸多问题。对此,一些中国企业也提供了成功的跨国经营经验。如联想集团认为,通过收购IBM所获得的最宝贵财产,是IBM世界级的管理团队及其丰富的国际经验;海尔集团则发现在国际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再如,2004年的西班牙“烧温州鞋”风波和2005年3月的俄罗斯“灰色清关”事件,原因就在于温州企业的文化因素。温州企业在向海外发展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采用封闭的家族型企业模式,重视家族的血缘关系,而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难以吸引家族以外的人才加入,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温州企业的低成本经营策略,又使当地民众视温州商人为入侵他们生活的外国奸商。

中西文化固然存在分歧与差异,但当双方都融入历史与全球化的今天时,你抬头发现那些显得不是特别重要。前面我也说过,和与同的辩证关系,中西文化其实也在渐渐应征这种隐晦的关系,或许明眼里得不到承认,但是这确实是事实。或许你会问我,中西企业文化的对比怎么讲到融合呐?当我们怀着一种民族气节在写这篇文章是,是确实为了中国企业在考虑是,就必须也是必要说到这。“深厚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应对一种环境,而且还能够顺应各种不同的、变化着的环境。当出现新的挑战时,深厚的文化能够进行调整,以适应挑战。”曾经有美国专家说:“中国公司如今在国内面临着外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它们不得不有所动作。它们不得不具备全球规模。”因此,“走出去”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生存和竞争所必然要迈出的一步。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境外已累计办起6200多家企业,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对外投资者。例如,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收购了IBM在全球的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上汽集团并购韩国的双龙、大宇;2006年,TCL集团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等。据专家分析,中国将在今后四年成为全球第五大外国直接投资供应国。在此过程中,合资企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各类冲突和管理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写这篇文章时,我发现我对企业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企业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司,而是一种民族希望,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之处,文化又是一个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当两者很好的搭配时,一个企业才真正步入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张璐璐,等《企业文化结构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1

赵海涛,等《 华为的企业文化》海天出版社

刘光明 ,等《企业文化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定钱武,等《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金融企业文化的自醒与自觉 》 中信出版社 2012

第四篇:中西文化对比教案

《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方案

(2008 —2009 学年二学期)

主讲教师姓名 薄存旭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中国文化也只是甚少,导致无法看清诸多问题,混淆了中西教育世界,也无法有效吸取西方文明并有机融入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文化处在了危机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一个全面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其它教育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日后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为范本,从中生发出许多现实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对中西差异进行对比,并在古今历史变迁中为学生了解一些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依托的主要范本为:论语、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

3.教学目标及要求:在本门课程的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对重要中西文化中的相关思想、理论做到理解,并运用所学习的理论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逐渐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不同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要求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 知道:知道相关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理解:理解作品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等。 熟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相关作品的核心思想。

1 学会:要求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学会阅读经典的基本技巧,并运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该门课程的课程师资队伍介绍:主持人 薄存旭,主讲教师 薄存旭 杨金花,助教 牛欣欣,助理 张世爱

二、教学方式方法

1.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其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教学手段。本课程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建有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多媒体教学。本课程实行全程多媒体授课,并逐步建立与完善助学课件与课程考核及课程管理的计算机化。

2.学习、研究方法指导

教育政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着教材内容而展开,在充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加大课外学习的力度和深度,教材内容主要基于课堂讲述的重点作为自学的要点,课外内容需要结合课上内容将自学的思路和范围加以相当程度的拓宽,在自学的同时,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既有的内容,学生需要做的是突破教材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自学逐渐锻炼起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渐突破现有知识的条条框框,实现自己知识体系以及思维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课堂听讲和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跟进,主要运用座谈、对话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学生的课余空间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辅导过程中通过读书方法、参考书目、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等诸多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具备相当程度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通过质难问疑等形式多样的“席明纳”为学生沟通交流以及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在训练内容方面 2 主要是拜读大师的著作,从中获取某种启发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建构垫实基础。

三、教学进程安排

第一章 《论语》视角看中西社会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论语》中章节的基本含义,并围绕着每一篇的核心思想展开思考,理解这些思想在古代的合理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影响,并运用这些思想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并针对时下的各种问题给予适合的建议。 [重点与难点]

1、各章节的核心思想及其本真含义。

2、从中体验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并运用于现实问题的思考。

3、比较各种文化体系中的不同,并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4、打破既有思维方式,从中体验到历史思维的本真。

5、将本课程中所涉猎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于一起,综合分析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8课时,课堂讨论4课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而第一

学而有何乐,寂寞的享受,谁来了解你,爱与罪,秃头的十字架,谁能忘情,花言巧语,三面镜子,可爱的小学生,吕端大事不糊涂,饮食男女,没有朋友的上帝,孔子的素描,五字串通五经,善知识与恶知识,老鼠生儿的孝道,无所适从的礼俗,上帝的外婆是谁,多才多艺的子贡,诗的人生

第二节 为政第二

孔子不谈政治,大政治家的风范,星辰知多少,刘备上了曹操的当,从台风了解人生,圣人也势利吗?悠美的情歌,诗的伟大,孔子的自剖,车上的一课,晚娘面孔难为人,孔子也会看相,异端与偏激,千里求官只为财,治国难!齐家更难!

第三节 八佾第三

礼乐衣冠,穷源溯本,量力而为谦虚好学,传统历史上的精神堡垒,责备贤者,画龙点睛,别有用意。

第四节 里仁

月是故乡明,照临万类的仁道,孔子四字禅,孝子仁人不二门,公冶长第五,高高山顶立,孔门弟子画像,难得糊涂。

第五节 雍也第六

周富济贫,学问的鸿沟,政治与宗教,不在山水之间,此事古难全。

第六节 述而第七

一肩挑尽古今愁,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谦虚和自信,祈祷是求救的信号,要愁哪得工夫,光风霁月。

第七节 泰伯第八

薄帝王而不为,贵为天子而友布衣,学问深时意气平,临大节而不可夺,怎样才算知识分子,入山唯恐不深的隐士

第八节 子罕第九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历史文化先驱,良冶之门多钝铁,古之学者为己,卖不出去的无价宝,不落醉梦中,水流花谢两无情,学而有成之难,圣人之道与才。

第九节 先进第十一

4 听话的颜回,孝子闵子骞,才命相妨的颜回,不问苍生问鬼神,孔门弟子的素描,儒家四相,从政与求学,乾坤马一毛,司马牛的问题,自知者明,内外兼修之谓美,相对的人为政治,上不正下便歪,交友的艺术

第十节 卫灵公第十五

使节的信条,精神失落的病态。

第十一节 季氏第十六

朋友之道,说话难难说话,面壁而立的悲叹,摆虚架子,法尔如是,众鸟高飞尽,学问无尽岁月难留,学与仕,圣人无常师。

第十二节 尧曰第二十

从政典范论,四恶。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反思文化热现象是怎么回事?

2、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思维方式。

3、儒家思想发展脉络如何?学与仕之间的关系如何?

4、儒家权力的来源在何处?

5、社会是通过什么凝合于一起的?

6、中国村庄组织的变迁过程。

7、爱与罪之间相差几何?(可参阅《瓦尔登湖》)

8、中国社会的“情”是如何粘合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

9、体会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各自的精妙之处。

10、礼教下的中国曾被许多国人骂为不可救药,如何理解中国礼教的作用?

11、“中国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德性政治”,如何理解这句话?

12、异端与主流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对待?要攻乎异端吗?

13、“为官”与“为学”之间的关系如何?

5

14、家国同构在当前社会中是福,还是祸水?

15、“乱世”与“治世”,这是中国区别社会好坏的重要标准,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当前管理具有何种启示?

1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与释迦拈花中的禅机。

17、小孝于家,大孝天下,如何孝?

18、孔子的终极精神追求点在于哪里?

19、难得糊涂?糊涂代表中国人什么心态,什么境界? 20、儒家敬鬼神而远之,何谓也?试比较与墨家的异同。

21、为什么中国古代问题认对玉、山、水等情有独钟?

22、孔子作为文化圣人为何述而不作?

23、启发教学中的人性观。

24、如何做到身在高处视为平实?

2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怎样才算知识分子?

26、义利之辨!

27、如何自明?

28、精神失落的恶果!

29、不教而杀谓之虐!

30、乾坤马一毛、沧海之一粟,何种之境界?

(三)课外实训部分

在教学实践基地,调查其教师在中西方文化方面的自觉性,完成一篇调查分析报告,字数2000字以上,完成时间3个周。

第二章 老子思想与中西发展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6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道家无为思想的精神内涵,明晰中国历史中运用无为思想的经典案例,尝试着将无为思想运用于现代管理。 [重点与难点]

1、无为的精神内涵。

2、道家与儒家为什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管理有何启示?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集体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三、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一)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首先应该准确理解老子的辨证思想。

(二)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之融会于现代管理之中。

(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而言,无为理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老子的谋略思想

(一)关于战争

(二)关于用兵

五、老子处世思想与现代价值

(一)老子处世思想的体系和特点

1、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

2、主张“少私寡欲”的处世原则

3、提倡“柔弱胜刚强”的处世方法

4、追求“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

(二)老子处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1、淡泊名利的合理性和老子的价值观

2、社会的稳定和谐和老子的处世原则

3、谦下不争的美德和老子的处世方法

4、宽宏大量的气度和老子“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南怀瑾曾做过如此比喻,“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医药店,佛家是杂货店”,如何理解?

2、君子之交淡如水,道家与儒家皆有如此主张,但他们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其中存在的差异主要有哪些?

(三)课外实训部分

在教学中尝试着告诉学生老子的基本思想,总结教授心得,完成一篇论文,如何向中小学生传授传统文化,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完成时间3个周。

第三章 《大学》与中西归宿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大学》中内涵的主要基本思想,并结合现实问题,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重点与难点]

1、何谓“大学”?

2、《大学》中的内圣外王的主张是如何对中国产生影响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8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二、“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一)明德——彰显善良,行善避恶

(二)亲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

(三)至善——身心和谐,物我统一

三、“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一)格物——调查研究

(二)致知——认清本质

(三)诚意——意念诚实

(四)正心——动机纯正

(五)修身——提高修养

(六)齐家——经营家庭

(七)治国——以德治国

(八)平天下——天下太平

四、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

(一)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二)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三)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四)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五)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六)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五、“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参照徐复观有关解释中国传统思想的著作进行阅读,分析一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如何?

2、内圣外王这是中国古代管理者的内在思想追求,但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思想并不很明显?原因何在?

(三)课外实训部分

调查一下中小学生或者教师的生命归宿处于怎样的状态,试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字数2000字左右,完成时间3个周。

第四章 “中庸”与中西管理之道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并明晰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中庸之道发挥了什么作用?并尝试分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比较中西方行为方式在此的不同表现。 [重点与难点]

1、中庸的精神内涵。

2、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集体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

二、“和实生物”与生产要素管理

(一)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二)硬管理与软管理必须统一。

(三)既要强调理性,又要重视直觉。

(四)“事和物”的管理与“人”的管理要并重,

三、“叩其两端”与经营环节管理

(一)市场创新引导现场生产要素重组

(二)加强成本管理,以现场保市场。

四、“君子时中”与组织制度管理

(一)组织组织制度管理的“经”与“权”。

(二)个人行为管理的他律与自律

(三)组织结构设置的分权与集权

(四)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

五、“和为贵”与人际关系管理

(一)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二)职工与管理者的关系。

(三)职工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

(二)课堂讨论部分。

1、“中庸”是“犬儒”吗?

2、中西人性有没有共通之处?

(三)课外实训部分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请大家进入我的博客参与讨论,网址为:ki.net http:///index.html

(4)学术刊物目录

《读书》,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

《江苏高教》,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教学会 《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16 《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 《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 《现代大学教育》,中南大学 《文史哲》,山东大学

2.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室情况介绍。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科,为此,我们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以院系的是依托,建立了多处教学实践基地,这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单位、社区管理委员会等;同时,利用省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的资源,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市学校、行政主管单位的联系,创造实践机会;再次,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将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进行有效结合。

3.主讲教师在该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试析新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动因.天津成人高等院校联合学报,2005,1. 关于教师形象塑造现实转向地探讨.成才之路,2006.7 教师形象展示层面和塑造向度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6.7 教师形象塑造的价值及其方法探讨.教育研究与实验(教师教育与管理版),2006.7 中小学校内部权力中西研究述评.美中教育评论,2006.12. 考试作弊施以高成本惩戒的困境及出路.现代成人教育,2007.1 高校信用缺失的归因分析与补救对策.美中教育评论,2007.2. 我国公立中学内部权力的存在状态及原因探析.美中教育评论,2007.4.

五、实践实训

本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实践实训活动相对安排较少。实训主要是根据 17 所学内容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或者分析报告,或者到实践基地进行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的主要时间为周

六、周日实践,要求根据事先安排的题目进行仔细调查,完成相应调查报告,考核方式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调查报告完成情况给予分数,本分数计入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具体实践实训的安排,已经在教学进程中的课外实训部分得到体现。

六、考试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学业成绩实行结构化成绩,由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副卷成绩和主卷成绩构成,各占总成绩的20%、20%、60%。

平时作业由平时读书笔记、社会调查报告、政策分析报告等内容综合构成,计入平时作业成绩的题目需要从以上内容中随机抽取两次,因此需要学生按要求完成每次作业。每次作业占平时总成绩的1/2。平时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得剽窃抄袭,一经发现计为0分。态度认真,按时完成,否则扣掉本次作业成绩的50%。

文科类考试不可单章考试,因为,每一章所涉及的内容只是其中的某一个要素,零散式的考试不利于学生总体系统来学习,所以教育政策学的副卷考试不安排在某一章节进行,而是在所学内容大体形成基本框架后,则在第9周至12周之间随机选定时间进行测试,成绩按20%计入总成绩。

主卷成绩则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测试,按60%计入总成绩。

七、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利用与反馈 1.课外辅导方式方法

每周上课时间的晚自习时间为辅导时间,另外,其余时间可以随机辅导,辅导方式为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集体辅导一般为晚自习时间,可别辅导一般为随机辅导时间。辅导方法主要为集体讨论和个别发问为主。

2.意见收集与反馈方式方法

18 随机收集学生的意见,通过集体上课或者个别讨论的方式进行信息反馈。

第五篇:中西方文化对比

1.中西方在出席时间的差异:

在中国,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使人更倾向于“迟到”,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甚至更晚才“姗姗来迟”。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国家中,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10 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3.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

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安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因素。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各个方面的条件。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4.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对女性态度的差异:

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正式的宴席上根本看不到女性的身影,从而也就无需考虑女性位置的安排,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一致的。在西方“, 女士优先”是他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是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

5.婚礼服饰及色调比较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新郎则是穿着笔挺的西服。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代表圣洁和忠贞。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所谓“中国红”,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象征着吉祥如意,也祝愿着希望新婚的夫妇生活能够红红火火。

6.中西方对数字的差异

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7.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而在中国,就我们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8.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

中国家长受封建社会意识的长期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懂事”、“无责任感”的,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所以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西方国家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家长并没有支配和限制孩子的行为,一般也不替孩子做选择,家长是要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思考,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

9.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10.中西方菜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与之相比,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得多,往往一目了然。

以风靡全球的“肯德基”餐厅为例,光从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炸薯条、汉堡包,以及新近推出的墨西哥鸡肉卷、海鲜汤等,几乎无一不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或地名来命名的。

上一篇:珍稀动物资料范文下一篇:自我介绍男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