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多,体现在活动中的礼仪要求也有许多。在实际交流中可以发现,中西方人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两者的交流行为差异十分明显。商务人士可以细细探究其中差异,以便在商务活动中能够如鱼得水地把握活动进度。

第一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现代社交礼仪文化比较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西方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个过程中,社交礼仪无疑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礼仪不但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还能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然而,因为中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得它们在社交礼仪方面也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必须对这两种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本文以英语国家中的英国,加拿大,美国为例,通过对比中西两种社交礼仪之间的不同,为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中西社交礼仪文化提供帮助。

关键词:现代社交礼仪;礼仪文化差异;特征;跨文化交际

社交礼仪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须参照的标准的行为准则,比如相互尊重和友好。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是有时候,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这种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造成的。[1]在人际交往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在社交礼仪方面的异同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它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接触,并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本文将介绍一些双方之间在现代社交礼仪上的分歧,而不是对整个历史时期的详细说明。

一、中西方现代社交礼仪的特点

(一)现代中国社交礼仪的特点。 (1) 注重家庭关系。此特点可通过中国家庭的结构反映出来。中国式的家庭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家庭结构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们帮忙照看孩子。当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会帮助父母照顾老人。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并为对方提供援助,从而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2)强调集体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集体主义。它主张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团结就是力量。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是一种高贵的品质。(3)面子问题。 “面子”也叫做“脸面”,中国人向来重视面子。这是中国人的人格和身份的一种标志之一。中国人爱面子,经常会做出为了保全面子而内心妥协的行为。(4)等级观念。在超过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中国处在一个由统治阶级统治的等级社会里。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人权,没有平等。到了今天,这种等级观念还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里。比如,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父母之于子女也是一样。

(二)现代西方社交礼仪的特征。(1)女士优先。西方人倡导“女士优先”的原则。这并不是因为妇女被视为弱势群体,她们理应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真正的原因是,在西方国家中,妇女被视为“人类的母亲”。所以,西方人想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而对她们给予特殊待遇。如今,“女士优先”已经成为一个在国际社会交往中被广泛认可的规则。(2)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指认为个人权利在一个社会中是最重要的。大多数西方人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个性,应该得到承认和加强。因此,只有了解了西方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才能理解西方人是怎样看待亲情,友情和隐私的。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的成就。这也是西方社会高度推崇和追求的价值观。[2](3)个人荣誉感。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当他们获得了至高的成就时丝毫不会掩饰他们的自豪和喜悦,和中国人不同的是,他们十分乐意接受别人的赞赏和肯定。因此有的时候,我们中国式的谦虚和自我否定,通常使得西方人不满。

二、对于中西方现代社交礼仪差异的分析

(一) 称谓。(1)名字。虽然西方人和中国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姓和名,可是它们的顺序和用法却不尽相同。在中国是先说姓后说名,在西方,是恰恰相反的。(2 )头衔。在中国,当称呼上级或长辈时,我们通常使用“头衔+姓”,而在西方,即使是称呼长辈,也常常是直呼其名字,因为在他们看来,人人生来平等。

(二)问候。问候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中国,当人们遇见熟人或朋友,他们总是会说:“你吃了吗?”,“你要做什么?”或“你去哪里了?”至于中国等,这些是最常见和熟悉的方式问候对方。事实上,中国人并不真正希望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如果对于西方人也通过这种程式化的方式来问候,会让他们感到很奇怪,甚至引起误解,因为他们会把这种问候的方式当作真正的问题。

(三)会话。 (1)道谢及回应。“谢谢”被广泛应用于英语。事实上,这个词不仅仅表达了对于别人施与帮助的感激之情,更多的是一种显示礼貌的方式。在中国,“谢谢”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间是不经常使用的,因为它会让彼此感觉到一种距离感。说英语国家的人对于“谢谢”常回应道“不客气”而中国人常回应为“这是我应该做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指责,而不是要提供帮助。(2)隐私话题。在中国,人们会把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薪水、信仰等视作对对方的关心或代表了关系的亲密,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尚个人主义。西方人相信,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任何有关个人隐私方面的话题都是交谈中的禁忌。

(四)邀请。在英美文化中,在向别人提出邀请前需要确定对方有没有时间。请客意味着向对方借用时间,因为他们非常地尊重和珍惜时间。如果有人收到邀请卡,他或她必须对于是否能接受邀请给予明确答复。而在我们国家,没有必要特意提前邀请某人。而且中国人有时是欢迎那种不请自来的朋友,他们会把这种做法视为一种惊喜。如果主人对于这种不速之客招待不周的话,会被认为是不友好的表现。

(五)宴请宾客。(1)入座礼仪。在中国,我们的餐桌通常是圆形的,对向门口的位置被认为是“上座”。这个位置也通常是一桌宾客中年纪最长或地位最高的人入座。“上座”对面的位置通常由主人入座。“上座”旁边的位置也叫侧座,由其他的宾客入座。在西方社会,餐桌是长方形的,在正式的晚宴中,男主人和女主人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宾客中被认为地位最高的男士入座在女主人的右侧,而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侧。而且在餐桌两侧通常是一男一女相对而坐。(2)餐具。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筷子取食,当然有时候也使用叉,勺,刀等。但作为中国人,筷子是最常见的餐饮工具。在西方国家,情况更为复杂。不像中国人会把一餐食用的食物一次性的呈在餐桌上,西方人用餐是分几个步骤的。不同的菜需要不同的餐具。各种餐具是依次摆放在餐盘旁边。在用餐时,通常是由外侧向里侧的顺序使用餐具。(3)用餐气氛。总体而言,和中国人餐桌上的热闹不同,西方人的餐桌上的气氛是比较安静的。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活跃,很擅于使用身体语言。但只要他们坐在餐桌前,他们将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食物上并认真的切割餐盘里的菜肴。而中国人在餐桌上喜欢交谈,为别人夹菜,劝别人饮酒,餐桌上的气氛越热烈,说明彼此的关系越亲密。(4)饮酒文化。中国人的餐桌上特别讲究菜品的色、香、味俱全。这是西餐所不能比拟的。但是西方人的饮酒文化却也让中国人感到自卑。以葡萄酒为例:中国人并不如西方人一样细腻。一般来说,在西方的晚餐上,主人会准备几种葡萄酒,以配合不同的菜肴。吃沙拉时,他们通常喝白葡萄酒;吃肉时,喝红葡萄酒;吃甜点时,喝香槟酒;在餐前饮鸡尾酒,餐后饮威士忌或白兰地。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主要在晚餐喝白酒。如今,啤酒和葡萄酒逐渐成为餐桌上越来越常见的酒品。

结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礼仪文化也不断地走向世界。中国餐馆开遍了全球各个角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的青睐。我们在了解了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的前提下,取长补短,才能有效地建立起一个适合我们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也有利于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让中国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凤霞. 跨文化交际课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 金正昆. 涉外礼仪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作者:谭莉

第二篇: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多,体现在活动中的礼仪要求也有许多。在实际交流中可以发现,中西方人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两者的交流行为差异十分明显。商务人士可以细细探究其中差异,以便在商务活动中能够如鱼得水地把握活动进度。

关键词:国际商务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教学的形式不断翻新,“互联网+”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其中,2013年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将讲台留给学生,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国际商务礼仪是商科类院校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技能型课程,属于素质拓展类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行为规范,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行为准则,提升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这对学生未来从事商务工作具有較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面对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也应顺势而为,思考如何将翻转课堂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十分必要的。

1商务礼仪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1.1性格习惯不同

在商务行为中,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中西方人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行为习惯。一般情况下,中国人在语言习惯和行为举止上往往比较内敛含蓄,说话婉转,而西方人更加直白简单。在商务活动中,两方的交流明显不同,中国人见面喜欢先与对方问候寒暄,暖和气氛,并邀请对方吃饭或送礼,来拉近双方的关系,有利于之后的合作;而西方人见面交谈的目的性较强,会直接与对方就某事进行谈判,并以自己最终的利益获得为主要目的。

1.2行为语言方式不同

行为语言方式不同体现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双方想要表达的语言、肢体动作、眼神传递、站立位置等,都会从中看出对方的礼仪规格和内心意愿。比如,在商务活动中,双方代表见面时首先会握手。尽管握手这一动作十分细微,但是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方式。一般来说,西方国家的人在双方握手之后会马上将手收回,并拉开两人之间的距离;而东方人在握手时时常长时间握住对方的手,两人处于较为亲密的状态,以促进感情升温。中国人喜欢边握手边寒暄问候,在短时间内攀谈关系和获得对方的好感,但是西方人对于此种行为却不以为然,过于亲密的距离会导致双方不自在,也不够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

2国际商务课程礼仪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条件

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将课堂、讲台让给学生;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高校也要转变观念,敢于让教师尝试翻转课堂。

2.1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翻转课堂最大的变化在于教师让渡教学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为主的模式,从而实现“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新理念。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师生间的交流为教学立足点,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要通过搭建“脚手架”,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设计提纲挈领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考,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翻转课堂不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师将课堂留给了学生,课堂教学以答疑解惑、交流感悟为主,学生必须要能在课前自学课程内容,这样才可能产生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实现与教师、同学的交流。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并不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授、课后练习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不强。翻转课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会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反思,最终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

3在商务场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国际商务合作中,如果可以掌握并运用好商礼仪,往往会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并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细节:

3.1尊重隐私

在初次见面时,中国人会问及对方的年龄、工作、家庭情况等,以此作为谈话的开端。而西方国家的人却不喜欢这种寻找话题的方式,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别人不应该询问。在与西方人交谈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询问对方的年龄,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是充满活力的,女士更是如此。

3.2尊重习俗

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涉外场合中,要尊重交往对象,就要了解对方所忌讳的东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对方信奉伊斯兰教,在谈话过程中,就不能对对方所信仰的宗教进行不恰当的评论或指点。在就餐时,不点猪肉或酒。

3.3信守约定

在所有正式的商务场合之中,都必须遵守自己的许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提前五到十分钟赴约。若未按约定的时间赴约,自己在对方心里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会影响到自己所代表的公司的形象。所以在有确切时间的约定中,要注意按时赴约。

3.4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关键,也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离不开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翻转课堂看似是将课堂留给学生去发挥,但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专业课程教学转变才能为翻转课程的顺利教学提供足够的知识素材。同时,翻转课堂的在线课程录制也给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划分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录制工作。同时,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学生普遍认为的教学难点进行阐述、讲解。同时,由于翻转课堂的课堂报告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如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课下认真完成课前学习,这对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不光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课程学习自觉性。教师要认识到,翻转课堂教学转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面对面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对各种突发事件、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将自己看成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看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结语

国际商务活动中礼仪是尤为重要的,双方在充分尊重商务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用自身利益温暖对方,展示给对方足够的诚心,才能在商务活动中获得利益。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交流内涵大不相同,但是在经过事先准备和礼仪培训过后,良好的道德素养也能够促成商务活动的和谐圆满。

参考文献:

[1]双小林.国际商务礼仪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J].明日风尚,2018(08):306.

[2]傅仕伟.论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J].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17(04):166-167.

[3]邢莹.国际商务管理中文化价值观的作用[J].中国商论,2017(25):69-70.

[4]张许丽.言语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03):108-110.

(武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作者:马茜

第三篇:社交礼仪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表现比较研究

随着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西方欧美列国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军事等综合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中西方的交往接触也日益紧密。在中国与西方各国日常交往过程中,社交礼仪在期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因此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西方人员在交往中所使用的社交礼仪是否恰当、完备、得体,不仅反映着交往者个人的文化道德修养,更是代表着自己国家的对外形象,能从中透析出一个国家的文明教化程度。当然,中西方之间在社交礼仪方面存在着很多文化差异。

所谓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普遍认同的、具有固定标准的特定行为与语言。中国作为有着近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自然也拥有自己历史悠久的礼仪传统。但是在近代,在中国与西方各国所进行的国际交往中,经常会碰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礼仪不合的尴尬。如果在国际交往中社交礼仪出现失礼行为,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错失交往目的、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因此当国人在与西方友人进行交往时,应当认真了解双方常见的文化差异、熟悉对方的社交礼仪习惯,从而促进双方交往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个人与国家文明形象。

在当代,中国与西方存在明显文化差异的社交礼仪中,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关于辞谢的礼仪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着谦让的文化礼仪,在去亲朋好友家中做客时,传统的中国人会特别注意“辞谢”这一古老传统做法。例如主人要准备饮食招待客人,客人一般会习惯于要表示辞谢和不敢令主人劳烦,待主人反复坚持之后,再进行感谢,然后再接受款待。辞谢文化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例如上古时期,国家首领实行禅让制,其继承人往往至少要辞谢三次以上,才会表示惶恐接受。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历五松山下,借宿一位人家,受到这家老太太的热情款待,令李白十分感动而过意不去,于是写下“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的名句。其中三谢不能餐,便是指再三辞谢、不好意思领受款待之意。

西方人在此方面则习惯于直接而实际,没有辞谢的习惯。例如在作客时,主人询问需要喝点什么,中国人即使很渴,也会辞谢一下表示不好意思麻烦主人,而西方人则会直接表示自己喜欢某种饮料。同样,如果客人谦让说不喝,中国主人一定会客气再三,邀请对方喝一点,而西方国家主人则不会作多次邀请。

寒暄与客套的语言差异

中西方民众在熟人见面寒暄客套时,都会注意称赞对方的某些细节,例如夸奖对方服装漂亮等等,但是双方对此反应有着较大差别。中国人如果遇到别人的赞美,会习惯性谦称:“哪里!哪里!”意思是表示愧不敢当之意。而西方人会很高兴直接接受夸奖,表示感谢。曾经有个笑话,一位中国人结婚时,一位西方朋友到婚礼喜宴祝贺,当面赞美新娘很漂亮。于是这位中国人习惯性客套道:“哪里!哪里!”结果西方朋友不清楚这是中国人的客套用语,以为对方真的是在认真询问新娘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于是这位西方朋友很认真地回答:“眼睛、嘴巴、鼻子都很漂亮!”结果现场朋友们无不开怀大笑。这也体现了双方的又一文化差异。

对待个人成就与荣誉

西方人非常鼓励与崇拜个人成就,因此当西方人获得一些成就时会直接表示自己的喜悦与自豪,也会大方接受别人的赞美。

而中国人有着谦虚自辞的礼仪传统,讲究谦受益,满招损,视自我夸耀为失礼之事,在面对个人成绩受到夸奖时,传统的中国人习惯于保持自谦的态度,并且会保持低调,不愿意自我夸耀。

道谢

西方人已经将“谢谢”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谢谢”在西方成为一个高频率单词。这个词不仅表达了感谢本意,更是一种礼貌用语。

在中国,“谢谢”在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与家人之间,是不被经常使用的,因为中国人认为,对关系很近的人说“谢谢”会显得过于客气和生疏,从而造成双方的距离感。

邀请与接受邀请

西方人邀请他人作客会注重正式约定,收到邀请者亦须正式答复是否接受邀请。在西方,一般不欢迎不请自来的客人。

中国人视不请自来的好朋友为惊喜,并且会予以热情招待,如果因为朋友未经邀请上门而招待不周,在中国会被视为严重的失礼。

宴请宾客入座

在中国的酒宴中,餐桌一般为圆形,寓意团圆、圆满。餐桌对着门口的中间位置被认为是上座,这个位置一般由满桌宾客中年纪辈分最长或地位最高的人入座。

在西方国家酒宴中,餐桌一般为长方形,在正式的酒宴中,一般男主人和女主人会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宾客中身份地位最高的男宾应坐在女主人右侧,身份地位最高的女宾则坐在男主人右侧。

聚餐氛围

西方人在餐桌上比较安静,尤其在公共场所就餐时,西方人习惯于小声交谈,比较注意尊重别人的用餐环境,视大声喧哗为失礼的行为。

中国人在餐桌上喜欢热烈交谈,并喜欢劝酒,视高声谈笑与劝酒为主宾关系亲密的表现,认为酒餐桌上的气氛越热烈,则说明用餐者之间的关系越亲密。

当然,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存在区别之处还有很多,需要在平时国际交往中注意不断学习积累。在与西方国家交往时,必须认真了解对方的社交礼仪习惯、尽量避免、弱化双方礼仪习惯中的差异与冲突之处,才能取得理想的交往效果,充分实现双方的交往目的。

作者简介:赵鹤(1978-),女,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形体语言;

孙燕(1982-),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设计、社交礼仪。

作者:赵鹤 孙燕

上一篇:读写任务议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日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