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2024-05-06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精选6篇)

篇1: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

摘 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基因;分析

正 文:

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

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1、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的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

2、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群体组合,即由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而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城市布局多为矩形或方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封闭的、严谨的,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整体风格是外向的、开放的、活泼的,追求外在的进取和自由性。

3、从装饰色彩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由于是木构件,需要油漆或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由于多使用石质材料,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应氛围。

4、从建筑理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气息,实践理性精神(或功能性)较突出,故谓之为“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冷硬、敦实、突兀、玄妙等特征,体现的是以神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神灵精神或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观念,故谓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5、从时空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的空间因素。具体来说,中国建筑首先通过营造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不尽的群体组合效果体现浓厚的时间精神,中央至尊的文化理念变“空间之中”为“时间之中”的建筑表现乃“中轴线”布局。中国建筑居室分配的传统习俗表现为时间意识的长幼有序,而西方建筑首先以哥特式为代表将结构上的独体化和强烈的向上冲刺的空间意识表现得最为充分。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导致西方建筑内部垂直空间的广阔度和外部

1整体造型运动感的空间意识之超常扩张得以进一步夸张。

6、从价值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表现为“新陈代谢”(认为建筑是人为的),突出“善”字,即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表现“永恒”(认为建筑是神为的),突出“美”,即注重建筑的艺术性。

二、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地理环境原因

1、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是以木构框架为结构主体,带有繁复屋顶形式的群体建筑。中国人选择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在传统(古典)建筑结构形式上,西方与我国有显著的区别: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多土木结构,梁架承重;西方传统(古)建筑多石质结构,墙柱承重。由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环境特点(多裸露的山石,缺少树木)特别是山石地质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古希腊,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灿烂辉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着众多岛屿,互不连续,互相分立,其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古希腊众多的岛屿相对隔离,无形中孕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积淀了其“纯空间”的潜意识。多变的地形,客观上在西方人观念上造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二)、文化观念原因

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除了地理环境原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观念特别是时空观念、宗教文化观念、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

1、时空观念的影响分析:时空观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在建筑学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筑时空观是人们规划设计、观览游历建筑单体和群体组合时对建筑设计布局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感悟。时间和空间虽然密不可分,但由于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建筑文化对二者的取向又各有倾向,西方建筑文化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观念,中国建筑文化则偏爱建筑群体的时间

意识。古希腊文明起源于海洋岛屿之间的交往,每座岛屿的孤绝无依,面对空间分割的地理景观,使希腊人很早就产生了强烈的空间意识感受。这种意识表现在对外在世界的科学认识和描述上,便是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物质又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则相互独立存在,这种存在表现出鲜明的空间特点。海森柏在《严密自然科学基础近年来的变化》一书中指出:“在原子论中,只有物质的最小不可测的组成部分(即原子),被认为是‘存在’的东西,它唯一的性质就是占据空间。而各种可感知的事物,其质的差别必须用原子在空间中的不同形状、运动和排列来说明。”这不仅为我们描述出了一幅古代希腊人空间意识构建的画图,而且标志着西方空间意识的渐趋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识不断地得到强化和证明,西方文化也就沿着这一途径,创立了其科学观与文化观。空间的特点是永远的“多”,而不是“一”;永远的差异性、有限性,而不是统一性、无限性。西方科学的基石和手段实际上都是建构在这种空间特点上的。

赵军先生在《文化与时空》中论述到“从原子论,几何学到牛顿力学,无不实践着空间思维的原则。相对论真正引入了时间观念,但它还不是时间型思路。它的空间因时间而改变位置,但不因时间的改变而消失或产生,这就是相对论和中国古代思想依然不同之所在。”西方自然科学的这种认识,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及各种文化,使之显示出其空间思路的思维定势,并影响到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西方建筑的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有近六千年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有以阴阳学说为主体,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有以礼仪、中庸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有强调轮回、因果辨证关系的佛教思想;还有生产实践和地域因素形成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无不一再地渲染中国建筑的时间观念。

正因为有这一种时间观念,于是在有限的生命形式中追求无限的生命价值,在个体生命的有限过程中追求群体生命的无限延续,从而尊祖、重嗣,形成了以“孝”为中心的宗法家庭观念,以传宗接代、群体生命的绵延不断而在时间上获得个体生命的不朽。在精神上,则提倡积极“入世”,讲究道德文章,以垂训于后代而万世流芳,极力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与无限。儒家学说如此执着地苦苦追求人生之无涯,证明了其首先从时间哲学角度思考人生问题的重要倾向。佛家思想具有因果轮回的时间意识。中国佛教认为,宇宙本为时空概念的组合。众生、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大海中的现实。而现实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流迁不息的。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的是果;现在的积累为因,将来的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上溯过去无始,下推未来无终。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各种现象相互关联所造成的,然后经过成、住、异、灭四个阶段,又孕育了新生命的开始。佛教这种轮回的时空观,实际上是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纳入了循环往复的时间序列之中,可见其所强调的也是时间意识。

中国民间与民俗文化更具有浓厚的时间文化意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俗话、俗语、常言等表达方式凝炼了中华民族的时间观念。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夫妻百日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如先入为主、先到为君、长幼有序的民俗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都是中国人时间观念的体现。概而言之,中华文化思维对时间充满了偏爱。尽管在人们的传统宇宙观与人生观中不是没有深沉的空间意识,其宇宙观本身就包蕴时空两个层面及两者的相互转化。尽管中华古人在观念地构建其宇宙观时不会无视与抹煞空间的存在,但中华民族更偏重于对空间之运动形式即时间而不是对空间存在本身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时间观深刻地体现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

2、宗教文化观念的影响分析:中国是一个宗教文化观念比较淡薄的国家,宗教的入世观念、功利色彩比较浓厚,宗教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不大。如最早的佛寺是在官府的基础上建的,因此与封建社会时期的其他建筑在形式上没有什

么区别。中国的宗教建筑或是采用官式建筑的尺度模式,或是采用民间建筑的特点“,神化”、“出世”特点不突出。中国佛塔也是世俗楼阁的仿造。因此,有人说:“寺庙是世间衙署的翻版”、“红尘世界的倒影”。中国宗教建筑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念”与“实践理性精神”。而西方宗教建筑则刻意体现“宗教神灵精神”和“出世”思想。中世纪建筑哥特风格的基督教堂,以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光怪的装饰,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向往天国的文化观念,直刺苍穹的尖顶,也表现了人们崇拜上帝的宗教热忱(把目光引向天空、向往天国、忘却现实)和对尘世幸福的渴望。建筑师们旨在歌颂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3、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分析: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各类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大都方整划

一、主从分明、轴线贯通、秩序井然,而且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千百年保持着统一的风格,基本形式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即国家统一、皇权至上、等级森严、典章完备,生产与生活方式变化幅度很小,思想意识的传统性很强(大一统观念),突出地刻画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观念和人们的生活节奏。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对古建筑的影响极大,这主要表现在我国传统(古典)建筑在文化上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以大称威: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阿房宫等无一不以大称威的杰作。第二,以中为尊:如周都选址上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都)”,在都城规划上,要“择国之中而立宫”,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应建在中轴线上。第三,礼制至上:即建筑具有十分森严的等级制度观念,这从屋顶形式、台基高低、面阔间数等可见而知。

而欧洲的古希腊建筑亲切明快的风格,城市布局呈同心放射状并普遍建有面积较大的广场,反映了西方社会民主的开朗的生活;古罗马建筑雄伟、敦实、豪华的风格,则是奴隶主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生活写照(如凯旋门、斗兽场等)。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这样说:“建筑是一面镜子,它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无论是欣赏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还是西方传统(古典)建筑,都应该注意从传统政治文化上去仔细体会和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统一性,忽视差异性;强调群体,忽视个体。西方则与之相反。这些都在建筑文化中有所反映。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而引起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审美、形式,中西古建筑各具特色,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心理体念、不同的审美享受。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参考文献

【1】刘天华 编著.《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王娟 编著.《神话与中西文化差异》.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王蔚 编著.《不同的自然景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4】刘丹 编著.《世界建筑艺术之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任刚 编译.《建筑之美》.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篇2: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受其自然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文化心态的影响。中国建筑自古以来以土木 为主要建筑材料,而西方主要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由于地理环

境辽阔,而导致各个地域之间存在较大的自然差异,但是无 论民居或者宫殿等建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土木为建筑 材料。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原始经济,使得人们对土地和植物 有着特殊的眷念,造就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所在从上古时期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人 们自然将十分常见的土木作为最为基本的建筑材料。而后 衍生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更是将人与自然看成一 个整体,可以说,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中国古人,将 土木结构作为建筑的最基本的材料,从本质上说是重视生 命亲和关系的体现。

据考证,我国古代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基本上 都是黄土与树木建造而成的。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 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树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 传统,却依然被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 征。例如,在中国南方,由于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南方民居 除了采用青瓦覆顶,以砖砌墙外,大量的建筑材料都是木 材。以粉墙青瓦、砖木石雕、亭台楼榭、层楼叠院等为主要建 筑基调的徽派,就是一个典型木质结构建筑形态。与此类似 的还有我国云贵高原一带常见的木楼和竹楼。西南地区因 为气候潮湿把民居抬离地面,便有了所谓的吊脚楼,这类民 居所用的材料都是木材。而我国的北方民居却一般多用砖 瓦黄土作为建筑材料,例如西北地区的窑洞,东北地区的土 坯房,都继承了我国古代穴居的传统。

比较之下,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古罗马地势崎

岖,河流短促,缺少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蕴藏有大量 石灰岩和大理石等石材资源。这也成为古代西方人选择以 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的自然环境基础。加之,西方以狩猎为主 的原始经济,造就出西方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心态,而后衍 生成为“体分为二”的哲学传统,都影响着西方人的社会文 化。西方人选择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一方面体现其追求真理 的理性精神,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的力量能 够战胜一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宗教观念的影响,石材隐 喻着宗教的神秘感与神圣美感。这种产生于原始文化中的 “恋石情结”,使得石材建筑成为欧洲自古希腊到西方现代 崛起的20世纪初期,整整2500多年建筑史中的主流建筑 文化。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教堂 等等,都是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直到文艺复兴时 期的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宫殿等官方建筑,都已经以石材为 主要建筑材料。以土木为建筑材料的中国建筑,在质感上偏于朴素、自 然而优美和谐,更富有生命的情调和阴柔之美。而以石材为 主要建筑材料的西方建筑质地坚硬、可塑性很小,给人以力 量感、力度和刚度,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二建筑结构的差异

北宋精于修造木塔的喻皓在营舍之法的著作《木经》中 说:“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 分”。这里的“梁以上”指屋顶,“地以下,梁以上”指屋身,屋 身以下阶梯、台基便是屋基。喻皓的这种描述,明确指出了 中国建筑结构的3个组成部分即:屋顶、屋身和屋基。无论 是以木材构架的叠梁式和穿斗式,还是土木混合结构混合 式建筑,作为中国建筑的个体,都是由这3个部分构成。在 空间造型中,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结构特征莫过于屋顶之美。传统的中国建筑多采用梁柱支撑屋顶,同时为了防止以土 木为主要材料的构件损坏或腐烂,而采用了斗拱技术使得 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向外延长,以便阴雨天气将积水排出 屋顶。

梁思成曾有过这样的阐释:“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

秘的中国屋顶曲线,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 有什么超出力学原则以外和矫揉造作之处,同时在实用及 美观上皆异常的成功。这种屋顶全部的曲线及轮廓,上部巍 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美丽的冠冕,是别系建筑所没有的特征。”正 如梁思成所说,中国建筑的屋顶多种多样,并且成为中国建 筑空间造型中最为精彩的一个部分。这种如翼轻展的具有 坡度的屋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具特征,例如在大唐时 期,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屋檐出挑深远,在日照之下投下 美丽的阴影,使人深感其自然生动之美。而清代的建筑屋顶 坡度陡峭,让人深感其庄严肃穆。总体上,由于受儒家“中 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建筑多表现出和谐含蓄之美,重视建 筑各个结构部分的协调共生,统一通顺。因此无论是损坏了 建筑中的哪个部分,小到一木一墙,都会给人以残缺不全的 感觉。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追求一种与自然对立的结构形式。夸张的尺度和精密的几何比例之下的西方建筑,体现了西

方人改造自然的征服精神,这种“数的结构”建筑,处处强调志Writer Magazine 2010 No.4艺术空间 的是人工伟力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古希腊帕提侬神 庙的立面、平面和剖面,在内外部空间都有着相互适宜的几 何比例,从而建造出一种“数的结构”美。

就如中国建筑的屋顶之于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西

方的雕塑艺术之于西方建筑,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经 过了巴洛克文化和洛可可文化以后,西方建筑开始营造一 种雕塑美。其注重建筑立面的雕塑,而不是结构,这种雕塑 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结构的美是透过雕塑来创 造的,结构是内在的,雕塑是外在的,因此从外表看,西方建 筑雕塑感十分强烈。这种雕塑感是富有重量和力度的顽强 的美感,伟大崇高而又震撼人心。例如柯布西埃充满激情的 建筑作品“朗香教堂”,实际上是一座令人充满想象的雕塑 品,这部经典创世之作不仅体现了西方建筑追求雕塑感的 建筑文化理念,也在现代建筑文化中,体现了西方建筑对于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建筑空间布局上的差异

中国社会自古以血亲关系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这种血亲家族关系对中国建筑的群体布局的影响深远。我 们常见于中国建筑的群体空间布局,多是以“四合院”的形 式出现,讲究以和为贵的中国,建筑上体现了一种家族式集 体的美。王国维曾说:“我们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 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各有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而言,而其 贵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而 堂与房又非可居之地也„„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 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各东西南北,于 外则四堂,后之四室,亦自向南北凑于中庭矣„„”王国维 的这段话,说明了中国古代家族制对中国建筑群体布局的 影响,家族结构与建筑布局的相互照应,最常见的庭院是四 合院、三合院、二合院。总的特点是由数座建筑个体与墙、廊 等围合而成,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构成一个递进式的建 筑群体。多个庭院被组织到一个群体布局之中,表现在出一 种主从分明,轴线齐整。庭院建筑组接的过程中,体现了中 国建筑布局的条理性,也体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秩序 和清醒世俗的理性精神。

与中国建筑不同的是,欧洲建筑不受血亲关系,家族观 念的影响,不再追求中国式的封闭式的建筑文化形式。在西 方,广场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它与城市一起成长,成熟。它 是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的中心区域,在广场的四周往 往建有政府大厦、教堂、剧场、商场、神庙等等。广场是一种 富有民族个性的建筑文化,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圣 马可广场,是威尼斯一个中心广场,周围有市政府大厦、圣 西密尼安教堂,总督府与圣马可图书馆等著名建筑。圣马可 广场为市民们提供一个开放的娱乐休闲场所,是一个人们 用于嬉戏玩耍的露天客厅。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泼、好动的个性的体现。

另外,西方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一种高空垂直、挺 拔向上的形态。同时,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的社会 文化心态,这决定着西方建筑重视个体特性的张扬特点,在 空间布局上多努力突出其个性特征,尽可能建造得高大挺 拔。例如法国莱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主教堂,高达142米; 德国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古罗马的万神庙,其穹顶直 径和顶端高度均达43.3米,混凝土建造的墙体厚度达6.2 米,实为庞然大物。古罗马城的一个平面呈椭圆形的大角斗 场,规模巨大。长188米,短轴156米,观众席立面48.5米,分为四层,可容纳8万观众。这些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建 筑个体,在体积和高度上的庞大,突出了西方建筑的个性形 象。这样的建筑空间布局,是西方世界开放民主的社会文化 氛围的有利体现,反映了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利用技术 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四精神层次的差异

布鲁诺·塞维在《建筑空间》论一书中,对欧洲建筑文化 的人与神的冲突做了这样的阐释:“埃及=敬畏的时代,那 时的人致力于保存尸体,不然就不能求得复活;希腊=优美 的时代,象征热情激荡中的深思安息;罗马式=武力与豪华 的时代;早起基督教式=虔诚和爱的时代;哥特式=渴慕的 时代;文艺复兴式=雅致的时代;各种复兴式=回忆的时 代。他指出在建筑史上这一主题是不断转换的,从精神层面 上来讲,建筑和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以人与神的文化冲突调 和作为文化主题的。

篇3: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1 中西方建筑的统一性

建筑作为一件艺术品,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都是按照物质的需要和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实用, 在实用的基础上实现“阳光、空气的绿地”的建筑物。总的方面分成三部分:实用性、审美性、纪念性。

1.1 建筑的实用性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 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建筑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在建筑中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建筑还是一种环境、一种文化、一种礼仪和一种展示。建筑是人类遮风避雨的安乐窝, 是自然界和谐的人造景观, 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是人类才华的体现。

1.2 建筑的审美性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 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 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 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 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 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1.3 建筑的纪念性

每一个著名的城市, 往往就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我们说到雅典的卫城的神庙, 就是说古希腊的建筑;我们说到巴黎的凯旋门, 凡尔赛宫, 就是说法国的建筑;我们说到北京的故宫、天坛, 就是说中国的建筑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的纪念性建筑, 它们同样也代表一个国家的建筑

2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风格差异

2.1 中国建筑艺术风格

中国建筑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自汉唐以来, 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 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 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的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 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的正统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筑。包括三种风格:

2.1.1 隋唐风格

隋唐国内民族大统一, 又与西域交往频繁, 更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 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 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 都城气派宏伟, 方整规则;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阔舒展, 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 轮廓参差, 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采, 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2.1.2 明清风格

中国建筑在清朝盛期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 城市仍然规格方整, 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 商店临街, 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 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 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 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 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 造园艺术空前繁荣, 造园手法相对成熟。

2.2 西方的建筑风格

2.2.1 古希腊建筑风格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 它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先驱。由于希腊多山, 盛产大理石, 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人就利用石材建造房屋, 产生了柱廊和三角形山墙的建筑形式, 柱子多用垂直线条装饰, 尤其是柱顶都有装饰花纹, 形成独特的标志。檐口山墙多用水平线条装饰, 上面加上雕塑形成三角形山花的建筑特色。希腊建筑讲究严谨庄重, 通过数比美学的研究使建筑形式具有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 使艺术和功能统一谐调, 尤其是其柱式的造型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直沿用至今, 成为经典建筑装饰的模式。

2.2.2 古罗马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是古希腊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罗马的建筑类型非常丰富, 建筑技术也有飞跃的发展, 并且初步建立了科学的结构理论, 对欧洲建筑及至全世界建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最辉煌的成就是创造了券拱结构的建筑形式。

2.2.3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项伟大的解放生产力的运动, 也是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它起源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步取得了统治地位, 它提倡人文主义反对封建教会, 在建筑上则表现在, 重视几何形体的应用, 为方形、三角形、球形、园柱形等通过重组叠加创造出理想的形体, 并以古典建筑构件为母体, 通过建筑师的创造形成一种具有平静优雅的古典气息而又符合当时新生活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新颖的建筑风格, 由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场改革先后经历了200多年, 并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3 中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分析

3.1 建筑材料的差异

从中西方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可以看出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现代建筑没有产生之前, 西方建筑材料主要是以砖石为主。唯有中国和邻近的朝鲜日本是以木材做为建筑的主要材料。

3.2 建筑观念的差异

比较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和设计构思, 我们可以感觉到中西方审美和价值观的差别。中国历代帝王宫室、陵寝和民居都是按照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构筑。极力求得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 以趋吉避凶, 招财纳福的心态聚落成背靠大山, 面对平川的建筑群落。这种“仰观天文, 俯查地理”的建筑形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思想。翻开西方古典建筑经典, 可以发现, 西方建筑美学的构型意识就是几何形体,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欧几里德首创几何美学;亚里士多德奠基了“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这些都对西方人“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3.3 建筑空间和布局的差异

从中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上可以看到, 中国建筑是以封闭的宏大群体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 几乎都是同样的格局, 都是以院落与院落相套, 相联结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

与中国相反, 西方建筑是以开放的单体空间向高空发展为主要格局, 由巨大而富有变化的形体, 形成威严耸立, 雄伟壮观的整体。从古希腊的城帮开始就已经广泛的使用柱廊和门窗, 使得建筑物的透明度大大增加, 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物本身, 使建筑的实体形象更为突出。这些特点都是和西方人很早就开辟的海上通道以及社会内部的奴隶民主制度相关。古希腊的外向性格不仅影响了罗马, 也影响了整个欧洲和西方世界。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 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了空间。

3.4 中西方建筑发展的不同之路

查阅中西方建筑的发展过程可知中国建筑发展是保守的, 据文献记载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材料的应用3000年来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而西方建筑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巨变。从古希腊第一批神庙建成到现今的2500年里, 从希腊古典的柱式到罗马的拱券, 穹隆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无论是造型, 比例, 雕饰和空间布局都在发展变化。印证了西方人敢于创新和独辟蹊径的思想理念。

对比中西方的建筑, 能够感受到西方宗教神秘色彩和中国儒家礼教的差异, 通过不同造型、格局、材料建造的建筑, 折射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根本差别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 不同的思维观念以及不同的文化内涵。

摘要: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和科学技术的结晶, 是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形式的建筑, 标志着不同文化所衍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精神面貌。

篇4:中西方建筑装修装饰的风格差异

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中指出,“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是城市和建筑之魂。”可以见得,文化对于建筑装修装饰风格的影响是比较深重的,文化是记载人类文明脚步的载体,在她的浸染下的建筑发展历程,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在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衍生出的建筑审美观点和精神追求自然是不同的,本文中,笔者将会对中西方建筑装修装饰风格的差异予以剖析。

1.中西方建筑装修装饰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中,对中国建筑装修装饰风格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一方面其虽然限制了大众的审美,但从另一方面讲,其也造就了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装修的独具一格的风格特征。关于儒家的审美理想,《礼记》中记载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儒学思想显现在建筑装修中则是“中和”的思想,其追求各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和整合,而在对立两极之间又会有恰到好处的中点。这是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所追求的展现风格。

西方文化发展历程中,自成一格、独具特色的希腊艺术是其第一个顶峰,给人类艺术的发展带来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不得不说,希腊艺术创造了西方文化历史的灿烂辉煌,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希腊神话对于希腊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伴随着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神话被巧妙地赋予建筑装修装饰中,藉由“人神同源”的思想,将美好的愿望和生活理想赋予整个建筑环境,因此,西方建筑装修的整体特征是极具浪漫和幻想的。

2.中西方建筑装修装饰在色彩运用上的差异

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色彩当属水墨色。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中,人们对于水墨色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无论是山水花鸟,抑或人物肖像,纵使只有黑白两色的渲染,都被中国的国画家们描绘得惟妙惟肖,美轮美奂,而这些对于建筑装饰的影响也非常深厚。除此之外,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传承中,建筑装饰装修的色彩也象征着地位和权利,因此,在运用时也是格外小心的。封建社会中,黄色,是中央正色,是中和之色,是正统之色,因此居于诸色之上,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而红色则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庄重而严肃,常被用于装饰宫墙,给百姓一种震慑感。当然,在现代建筑中,对于颜色已经没有这样严格的限制了,因此在装饰装修中的用色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增添了更多韵味。

在西方社会的建筑历史中,黑、白、红是三种运用最为广泛的颜色,并没有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对于阶级和权利的诠释,在表达上更加自如,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显得更加热烈奔放,但是贵族生活的奢华,却也被斑斓的色彩予以表达。

3.中西方建筑装修装饰在图案运用上的差异

中国建筑进行装修装饰时,常常会绘制或选用丰富多样的图案,来增加整体空间的韵味,一般以花鸟鱼虫、风景或者人物居多。有淡雅别致的宫殿园林、亭台楼阁等自然风景画,有高山流水,有梅兰竹菊,有苍松翠柏,有鲤鱼喜鹊,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神兽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图案在中国的文化中常常带有吉祥之意,也可表居室主人的高风亮节和君子之风,因此多被寄予美好的寓意和殷切的期盼。另外,也会有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图案绘制,这是为了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也是对历史故事所体现出的高贵的精神的弘扬传承,充分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情怀。

相比于中国用于建筑装饰装修的图案,西方国家的建筑会简练得多,以写实艺术为主,追求和真实的相近的,强调逼真性、写实性。一般来说,西方国家用在建筑装饰装修上的图案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这一点在人体图案的绘制上有所体现,通常会表达神和人之间的故事,神话色彩浓重,这种图案的应用是较为广泛的,不光在教堂的装饰装修上可以得见,在普通的民居同样可以寻得踪迹。另一种应用较广的图案当属植物或者花卉的绘制,但是与中国建筑装饰装修不同的是,西方国家更喜欢将植物和花卉演变为相似的纹样,用并不规则的图样追求标新立异的形式,在结构上更加强调不对称性,造型华丽,也更加繁琐,并且色彩绚烂,有非常强烈的装饰感。

4.中西方建筑装修装饰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

纵观中国建筑装饰装修的布局,常常以强调以意境为主题,艺术地表达内心对于外界事物的领悟,通常以含蓄的空间层次进行展开,来表达整体的意境之美。在装饰上采用托物言志的设计手法,用形态各异的装饰物或者空间布局来表达主人内心对生活的感悟,极具自然情调。

西方建筑装饰装修重在用立体感来塑造整个建筑空间,通常会强调空间的对称性,例如水池、道路、树木等都会采用轴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布局,通常会呈现出严禁对称性,这也表现出西方建筑在进行装饰装修时,善于用人工美来对自然事物进行控制和改造,显现出人为的力量,在整体感官上,会让人体会到建筑的恢弘与气魄

结束语

本文中,笔者通过概述中西方建筑装饰装修在文化背景、色彩运用、图案运用、空间布局这四个方面,总结了一下中西方建筑装饰装修在风格上的差异。总体上来看,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建筑装饰装修在风格设计上是有很大不同的,且各有所长,在我国建筑装饰装修的未来发展中,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对西方建筑装饰装修风格进行适当的借鉴,是丰富我国建筑装饰装修风格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篇5: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教案[定稿]

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建筑文化,及形成渊源 2.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基本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二、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至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后。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4)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5)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6)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三、外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此为以后的风格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古罗马的建筑艺术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3)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

(4)巴洛克建筑的风格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

(5)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艺术

洛可可风格出现于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流行于法、德、奥地利等国。洛可可主要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

四、总结

篇6:中西古建筑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2.轴线的空间艺术

方古建筑的特点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2.神亿陛和宗教性

差异: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3.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4.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

文化内涵:

中国:实务精神、恒久变易观念、中庸思想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附答案)下一篇:中职学校老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