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新疆地方史

2024-05-02

九年级新疆地方史(通用6篇)

篇1:九年级新疆地方史

2012 2020

地方教案

三年级上册 王巧丽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同学间应团结互助、相亲相爱。

教学重难点:培养正确的三观。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全称吗? 虽然我们是不同的民族,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生:...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但是,你们还是没有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都是中国人”

二、新课:

阅读小故事

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

“中国/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因为我们成千上万的人民/生长在你温暖的/纯洁的怀抱里/从你那里/我们得到了庇护/认识了自己/明白里事理/在你的土地上/我们要树立起来/始终不倒的、永久飘扬的、解放的旗帜!”

这首豪情满怀的诗歌《中国》,是维吾尔族诗人黎〃穆塔里甫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它表现了一位革命青年对祖国深沉的爱。黎〃穆塔里甫是维吾尔族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思想先驱之一,是20世纪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早在伊宁读书期间,他就开始写诗,创作了大量歌唱祖国、反对强权侵略的诗歌。他在《直到红色的花朵铺满了宇宙》、《我们是新疆的儿女》、《战斗的中国妇女》等诗篇和《战斗的姑娘》等剧作中,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新疆各族儿女团结一心,与祖国人民共同抗战,坚决赶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建设的美好的新中国。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一首《大中国》唱出了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板书设计: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作业设计:学唱《大中国》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的来历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同学间应团结互助、相亲相爱。

教学重难点:培养正确的三观。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全称吗? 虽然我们是不同的民族,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生:...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但是,你们还是没有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都是中国人”

二、新课:

“中国”的来历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着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称为“索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以后,也把“中国”作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一位中国人都要热爱祖国。只有国家强盛、繁荣,每个人才能平安、幸福。

板书设计: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的来历。作业设计:识记“中国”的来历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我为祖国守边防——边界线上的“中国石”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从小要树立爱国爱疆、守土有责的意识,弘扬爱国爱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从我做起,如何爱国。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有关爱国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的国界线有多长吗?

新疆的边界线又有多长? 生:...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边界线上的中国石”

二、新课:

阅读小故事

边界线上的“中国石”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沙孜村,有一位叫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大妈,她把守边护边当作自己最神圣的职责。

有一天,布茹玛汗大妈像往常一样到山口巡边。刚到边界线,她发现界碑的位置被人像我国方向移动了。她来不及多想,立即向着离界碑60多千米的派出所跑去,然后又带着武警和派出所的警察返回到边界处,进行认真勘察。当大家把移动的界碑归回原位的时候,她已经累得瘫倒在地上。

布茹玛汗大妈不识字。但她当守边员的第一天,首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先学会了写“中国”两个字。每当巡边时,只要看见大一些的石头,就席地而坐,刻下“中国”二字。几十年来,她在无数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都书写了“中国”两个鲜红的大字。她用这种简单的方法,告诉大家:这里是中国的土地。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国疆界绵长,陆上国界线长2.2万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新疆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身份,有5600多千米的边界线,与周围8个国家接壤,是中国内陆边界线最长的省区。长期以来,生活在边界线上的牧民,一边放牧,一边和解放军一起,守卫着边界线。

我为祖国守边防——边界线上的“中国石”。做一名爱国爱疆的小卫士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我为祖国守边防——新疆自古属中国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新疆自古就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识新疆自古就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学准备:了解新疆的历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新疆的历史吗? 生:...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疆自古属中国”

二、新课:

知识窗

——新疆自古属中国

新疆,古称“西域”。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从远古时代起,西域同祖国内地就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此后,新疆地区和内地往来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肤,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管理,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一直保持着对西域的管辖。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来管理西域。

清朝政府统一新疆后,设立伊犁将军府统辖全疆军政事务。1884年11月,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省会设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实行与全国一致的行政制度。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历史告诉我们,尽管我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不断改朝换代,但新疆始终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族人民始终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板书设计:我为祖国守边防——新疆自古属中国。作业设计:识记新疆的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学好普通话很重要—我们都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普通话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如何让少数民族同学也能说好普通话。教学准备:口语练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吗? 虽然我们是不同的民族,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应该学好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

生:...小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都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

二、新课:

阅读角

我们都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

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乡,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小学,它就是库尔班〃尼亚孜创办的国语小学。

库尔班〃尼亚孜刚工作期间,看到每年都有一些少数民族毕业生,因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普通话学得不好,找不到工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国家的通用语言都学不好,怎么能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 库尔班〃尼亚孜,在自己家乡——乌什县依麻木乡,建立起第一所国语小学。为了给学生创造学习汉语普通话的环境,库尔班〃尼亚孜和学校老师一起,在校园里张贴用汉语写的标语,组织学生用汉语办板报,用汉语唱《国歌》。

如今,乡里以及附近乡的老百姓,都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库尔班〃尼亚孜带领家乡的孩子,通过汉语学习,走向了美好的明天。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汉语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学好汉语普通话。学好汉语普通话,不仅可以开阔各族人民的眼界,而且还能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

板书设计:学好普通话很重要—我们都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作业设计:用普通话背诵一首唐诗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学好普通话很重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律的规定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学习普通话。教学重难点:如何让少数民族同学也能说好普通话。教学准备:口语练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律的规定吗?

虽然我们是不同的民族,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应该学好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

生:...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律的规定”

二、新课:

知识窗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律的规定

在宪法和法律中,专门列出条款,要求公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等 普通话是国家的通用语言,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汉字,不仅体现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交往和发展,同时也是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和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当然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不仅有利于与其他民族的沟通,还有利于营造各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的良好氛围。2014年4月,总书记在喀什地区疏勒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考察时说道:“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不仅将来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做贡献。”。

板书设计:学好普通话很重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律的规定。

作业设计:用汉语普通话教爸爸妈妈一首学过的歌曲。教学反思:

篇2:九年级新疆地方史

1、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古海洋动物化石是生长在水里的海洋生物。

2、通过化石知道新疆曾经是大海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化石” 教学难点:怎样知道新疆曾经是大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生在新疆,了解它的过去吗?

生:(略)

小结:新疆是个远离海洋的地方,这里到处是戈壁、沙漠、荒山秃岭-----新疆166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仅有6万平方千米的绿洲。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在远古时期,新疆曾经是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海洋动物化石与大海中的海合”。

板书课题:《古海洋动物化石与大海中的海百合》

二、新课:

1、古海洋动物化石: 生:观看新疆版图。

师:四亿多年前,新疆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距今亿多年前,古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是怎样形成的?

生:阅读课文。

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阅读知识卡片)

观看:化石实物。

2、大海中的海百合:

师:你们见过百合花吗?它是属于哪一类的?

生:(略)

师:“海百合”又属于哪一类呢?(生:略)

(阅读课文:海百合是古老的棘皮动物,最早生活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在大海漫长的演变岁月里,海百合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化石。)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

1、我知道了新疆曾经是大海,又是怎样形成陆地的原因。

2、还知道了什么叫做化石。

四、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下去之后多查找新疆过去的有关资料,为我们更好的学好地方课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

古海洋动物化石

三叶草虫化石、鱼化石、腕足类化石、珊瑚化石

2、课题: 恐龙 植物化石

教学目标:

1、恐龙化石、植物化石的形成

2、能说出恐龙化石、植物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恐龙化石、植物化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恐龙化石、植物化石的形成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吗?其实大家在电视上都见过。但是你知道不知道,我们新疆大约在1亿多年前,曾经是恐龙的乐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新疆过去的恐龙。板书课题 恐龙

二、学文明理

1、让学生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分别说说每幅图的内容。

3、讨论,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4、小结 恐龙:

师:距今1亿年前,新疆的海水已慢慢退化,但还有着广水阔的水域。在准葛尔盆地有着广阔的水域,那里有茂密的深林和高大的植物,曾经是恐龙生活的乐园。后来,随着地质的变迁及恐龙生存环境的恶化,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也逐渐灭绝了,只有恐龙化石向我们印证着恐龙的辉煌。新疆是我国出土恐龙化石最多的省区之一。

3(5)观察:奇台《恐龙化石》

三、学习第三课:植物化石(1)植物化石: 师:什么是植物化石呢? 植物化石的发现会给人类有怎样的帮助?(2)观察图片 :

树桩化石.叶化石.等等。

小结:这些树木形成的化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所以人 们称它们为“硅化木”.(3)讨论:对新疆原来是大海有什么新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根据板书归纳总结本课内容。板书设计

新疆曾经是大海

恐龙--1亿年前---灭绝

植物化石----硅化木

3、课题: 新疆北鲵 河狸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化石的形成有进一步的了解,2、知道新疆北鲵为什么称做“活化石”的美誉.3、明白人类活动对化石的影响 教学重点:活化石的美誉

教学难点:新疆北鲵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态和结构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仍然生活到今天的稀有物种,被称为活化石,诸如新疆北鲵、河狸等。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单元,来认识了解一下这些动物。板书课题 新疆珍稀的活化石

二、新课

1、新疆北鲵: 师:还叫什么呢? 生:娃娃鱼.是一种什么动物? 生:两栖动物.它的产地在哪里? 生:新疆.小结:新疆北鲵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极 危”.所以有“活化石”的美誉.观察:1.北鲵的生态环境.2.保护区.3.北鲵图片

师:为什么国家这样重视呢 ? 阅读:知识卡片。

2、河狸

(1)师:3000万年前,河狸广泛分布于新疆的哪个地带? 生:河流与湖畔.师:它生活在新疆的哪个地区? 生:青河县的布尔根河河狸保护区.师:那里环境怎样呢? 生:树木、水草、环境是河狸理想的生息之地.河狸——称为脊椎动物的活化石,属于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2)介绍河狸的特点:河狸善于掘洞,游泳,划水.(3)汇报:有关河狸资料.在我国,河狸是啮齿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60厘米至100厘米,尾长21厘米至30厘米,体重17公斤至30公斤。体型肥胖溜圆,门齿锋利,咬肌尤为发达,一棵40厘米的树只需2个小时就能咬断。它前肢爪利,后肢长蹼,拖着一条一尺多长的桨形扁平尾巴,颇善游泳,一口气能潜水数百米。河狸头短而钝,眼小,耳小,微微露出毛。它的第四趾十分特殊,有双爪甲,一为爪形,一为甲形。河狸最奇特的就是那条尾巴,肥大扁平,像把铲子,上面覆盖着大型鳞片,鳞片间有少许短毛。河狸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边缘的河边,穴居,主要在夜间活动。洞穴常挖在河边树根下,以鲜嫩的树皮、树枝及芦苇为食。新疆布尔根河狸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惟一一个以保护河狸及其栖息环境的自然保护区。

(4)观察:河狸图片.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生:新疆北鲵为什么会稀少的原因等知识。

小结:希望同学们下去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新疆生态发展做

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新疆北鲵

河狸

新疆北鲵---娃娃鱼---距今2亿年

河狸----距今3000万年 新疆北鲵保护区.青河县的布尔根河河狸保护区

活 化 石

4、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3、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

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2、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

二、学习课文,进行明理。

1(出示傣族小朋友图片,贴在黑板上。)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有什么讲究?

2、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傣族人民风俗习惯的?(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

3、警卫员为什么要用伞为周总理挡水?

4、总理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

1、你们还知道哪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我们来听听发生在38号楼里的故事。

3、从《周总理参加泼水节》和《在38号楼里》的故事中,我们认识到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有什么好处?

四、结合练习,指导行动。

1、说一说:

①同学们,你们生活的周围有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吗?

②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把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给大家。

③听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你觉得该怎样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呢?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们怎样做才是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呢?请看小品表演。

3、配乐诗朗诵《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

5、课题: 大地的颤抖——地震 火山

教学目标:

1、师生交流查阅的资料,了解地震火山的知识

2、能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3、更进一步感受地震的严重危害。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的危害。教学难点:地震的成因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看课本图片,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初步感知地震这种自然现象。

2、引导学生根据对地震的初步感知,联系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或已有的生活经验,探讨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这些现象,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3、教师小结,导入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图片上的这些现象,都是地震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地震,只是大多数地震震级太小我们感觉不到罢了。地震就像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这节课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有关地震的知识。(板书课题:地震)

二、感受震动。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表断裂时的感觉。

1、“同学们你们亲身经历过地震吗?”通过师生的交流引出第一个模拟实验。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用不同的方法用手把木板折断,体会木板折断时手的感觉。实验后同桌交流感受。

3、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模拟实验,并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实验感受。交流内容:

①折断薄木板的方法,木板折断时手的感觉,听到的声音;分析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

②引导学生把薄木板想象成地表,体验地表断裂时的感觉;想象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三、了解地震危害。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震引起房屋、桥梁等在瞬间倒塌的现象,从中体验地震的危害。

四、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1.师:大家结合刚才的视频,大家看看书,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2.生:进行交流。3.师生小结:(1)火山喷发的原因?

(2)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3)从火山爆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地震的危害都有了很深的感受,虽 11 然地震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正确的避震知识,就可以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如果同学们感兴趣,下课后可以用我们学到的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有关避震的知识,在下次科学课上,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6、课题:黑油山和温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黑油山和温泉的形成及相关知识.2、了解黑油山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和温泉对人类的好处.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黑油山 ,温泉对人类的作用.教具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相关地图等 导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克拉玛依吗? 生:去过.那里怎样? 生:非常优美.小结:但是,谁能想到这里是一片沙滩呢?没有水,没有草,鸟儿也不飞的克拉玛依亘古荒原上,有一座黑油山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黑油山 和温泉”.板书课题:《黑油山和温泉》 二.新课:

1、学习黑油山

(1)观察:黑油山的课本图片.(2)师:介绍黑油山的出现为克拉玛依做出的贡献,也为新中国献出了一个大油田.(3)汇报:现在的克拉玛依油田产出的石油量多少? 可运到哪些地方?(4)讲述:黑油山的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部,(看版图)黑油山是怎样形成的?(略)(5)小结:为了纪念黑油山,1982年树立了一座石雕纪念碑,现在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纪念地和游览胜地.学习温泉: 师: 你见过冒热水的泉吗?

生:(略)小结:你们所谈到的这种现象,也是地质现象.讲述:温泉的形成.温泉的作用.观察:有关温泉的图片.汇报:有关温泉的资料.小结:温泉水含有不同的矿物质,因而对各种病症的疗效也不同,新疆温泉,水质润滑,含多种矿物质,是人们治疗病的好去处.阅读:知识小卡片.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生:知道了黑油山为我国石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还知道了温泉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多好处.三、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下去多查阅资料,使你们能增长更多的知识.板书设计

7、课题:火龙洞与固体水库——冰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火对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冰川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作用.2、能说出火对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冰川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作用.3、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教学重点:火龙洞的产生、冰川的独特性。教具准备:相关地图、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已了解了一些有关地质现象的知识,但还不够,这节课 14 我们继续研究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火龙洞和固体水库--冰川

二、新课:

(1)火龙洞:

问:你知道新疆的火龙洞有哪些吗?生:(略)

火龙洞是怎样形成的?生:(略)

说明:热气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可利用这一资源,再配合药物 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阅读资料:(知识卡片)

观察:火龙洞图片。

小结:火龙洞的资料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同学们还可以查一查,了解更多的知识。

(2)固体水库--冰川:

师:冰川是怎样形成的?生;(略)

说明:新疆境内有许多连绵起伏的雪岭冰峰,形成了亚洲最大的冰川区。

观察:新疆冰川图片。

汇报:资料。

阅读:知识小卡片。

讨论:

1、由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许多冰川的面积在缩小,冰川

面积缩小有哪些危害?

2、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火龙洞对人类的健康有哪些好处和冰川的形 成。还知道了中国最大的冰川。冰川缩小后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小结:希望同学们下去后多了解有关多样的地质现象为我们 新疆的地质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根据板书归纳总结本课内容。板书设计

8、可爱的少数民族

教学目标: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蒙古族、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已有的经验,引出内容,说说讲讲知道自己的少数民族。

1.师:谁知道什么叫少数民族?你知道哪些民族?请你们用好听的、有节奏的声音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字。

2.出示地图:刚才同学说了好多少数民族,看,它们就分布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四面八方,除了小朋友说道到,你们看,还有其他的哪些少数民族? 3.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吗?

4、总结:哇!祖国真大啊,原来我们一共有56个民族了,每个民族都有它们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特色,藏着好多好多有意思的秘密。

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了解维吾尔族、蒙古族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师:前几天,老师让你们自由组队重点调查了几个少数民族,今天请你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轻轻的商量下派个代表上来介绍。1.第一组同学代表介绍:维吾尔族 ①学生介绍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第二组学生代表介绍:蒙古族(找一找地图上在哪里插上红旗)

三、结束部分,继续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民族风情的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这2个民族的知识,了解了他们的不同风俗习惯及特点,除了这2个你还了解其他的民族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一起来看看。(诸多民族风俗节日的多媒体,边看教师简单的说明)

2.小结:这些少数民族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9、课题:魔鬼城和五彩湾与五彩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奇特的地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知道魔鬼城的形成和五彩湾与五彩滩的相同点、不同点,加深对新疆地貌的了解。

2、知道魔鬼城的形成和五彩湾与五彩滩的相同点、不同点。

3、加深对新疆地貌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魔鬼城的形成,五彩湾与五彩滩的比较。教学难点:魔鬼城、五彩湾与五彩滩的成因。教具准备:相关地图、有关资料、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新疆除了有高山、河流、沙漠、戈壁等地貌外,还有许多有趣的特殊地貌。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令人恐怖的魔鬼城和五彩湾与五彩滩”。

板书课题:魔鬼城和五彩湾与五彩滩

二、新课:(1)魔鬼城:

师:同学们,当你们一听到这个名字,你有什么感觉?

生:令人毛骨悚然。

师:其实,这是一种特殊地貌——雅丹地貌,它是多种风蚀地貌形态的组合。

观察:新疆著名的雅丹地貌图片——乌尔禾、奇台、哈密、罗布 泊等地的魔鬼城。

问:为什么称为雅丹地貌呢?(生:阅读知识卡片)

汇报:有关魔鬼城资料。

小结:同学们,你们对魔鬼城的地貌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继续了解有关地貌“五彩湾与五彩滩”。(2)五彩湾与五彩滩:

师:为什么将这里的地貌称为“五彩湾与五彩滩”呢?

生:因为五彩湾与五彩滩已展现出多种色彩的地貌而著称,是新疆最美、最奇特的地貌之一。

问:它们位于哪里呢?

生:五彩湾——位于富蕴县境内的一片戈壁荒漠中,以怪异、神秘、壮美而著称。

五彩滩——位于布尔津县的额尔齐斯河一带,以壮丽、秀美而闻名。

小结:你能想到吗?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广阔无际的湖泊。可是今天,走在五彩滩上就像走在彩色的画卷上。

汇报:有关五彩湾与五彩滩的资料。

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点。

三、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学到了新疆地貌“魔鬼城”的形成,还知道了“五彩湾与五彩滩”位于新疆的哪个地区及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堂小结: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看一看那里的奇特、优美的地貌吧!

板书设计

10、课题:火焰山与火烧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更加了解火焰山和火烧山的知识。

2、知道火焰山与火烧山的成因。

3、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火焰山与火烧山的地理位置,形成,特点.教学难点:火焰山与火烧山的成因。教具准备:相关地图、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火焰山和火烧山吗? 问:你们知道这两山是怎样形成的?有怎样的特点呢? 小结:同学们对这方面的知识并不十分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火焰山与火烧山”.二.新课:

1、介绍火焰山:

师: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地区北缘,桃儿沟.长100千米,宽10千米.(版图)火焰山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生: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温度怎样呢? 生:酷夏十分炎热,最高气49.6度等.2、汇报有关火焰山资料.3、阅读:知识小卡片(火焰山的形成.)

4、小结:前面我们对火焰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来了解火烧山的形成.5、介绍火烧山

师:火烧山---位于准葛尔盆地东部.火烧山是怎样形成的? 生:汇报书上内容.阅读:第一段

6、对比: 师:火焰山与火烧山有什么不同呢? 生:火焰山因温度高和形似火焰的山体而闻名天下,而火烧山是因为其山体是红色而闻名,五彩城也是因为山体是彩色而有名的.火烧山与五彩城的不同点在于,这里连绵起伏的山丘又是五彩斑斓,而全是由烧结岩构成的一片赭红色。放眼环顾,几乎见不到其他色彩.每逢晨昏,在朝阳或晚霞映照下,仿拂仍在熊熊燃烧,壮丽罕见,因而得名.7、观看:书上插图.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两山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两山的形成及特点等知识.小结:希望同学们下去多查资料,多了解家乡的特殊地貌,对开拓我们的视野很有好处.板书设计

11、课题:鸣沙山与大峡谷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鸣沙山的特点及大峡谷的神秘怪坡与怪石峪的特点等。

2、能说出鸣沙山的特点、大峡谷的神秘及怪坡与怪石峪的成因。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鸣沙山与大峡谷的地理位置,特点.教学难点:鸣沙山与大峡谷、怪坡与怪石峪的成因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有关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过哪些新疆的地质现象? 生:火焰山,火烧山等.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新疆的地质现象"鸣沙山与大峡谷。

板书课题:<<鸣沙山与大峡谷>> 二.新课(1)鸣沙山: 师:鸣沙---_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这里的气候干燥,阳光长久照射,使沙粒带了静电,一遇外力,就会发出放电的声音.问:谁知道新疆有三个县都有发出声响的沙山?(生:巴里坤县,木垒县,哈巴河县.)师:人们称其为鸣沙山而且每到刮风时,黄沙就轰隆鸣响,像飞机轰鸣声.所以,鸣沙山是沙漠的一大奇观.阅读:第一段和知识卡片.汇报:沙山资料.观看:有关鸣沙山图片.小结:我们对鸣沙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在了解大峡谷的知识.(2)大峡谷: 师:天山神秘大峡谷_______位于新疆库车县北部的奇峰群山中.问:大峡谷有哪些特色? 生:集雄,险,幽,静,神为一体,峡谷东西走向,深约5.5千米.山体千姿百态,别有洞天.问:大峡谷是怎样形成的? 生:由沙砾岩构成,经长期风雨剥蚀,山洪冲刷而形成的.问:颜色呢? 生:红褐色.大峡谷还有哪些特色呢? 生:(略)(3)、学习《怪坡》

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怪坡的特点及位置。

特点:不论是摩托车还是小轿车,一开到这个山坡上就出怪事:下坡时不加油门车不走,上坡时就是不加油门车也能自己滑上坡。

位置:距奇台县半截沟镇约10公里处的刀条岭的山顶。成因: 有的说这是因为重力位移,有的说是磁场效应,还有的说是视觉误差。

(4)、学习《怪石峪》—结合课件。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怪石峪的特点及位置。

特点:怪石峪海拔在780-1350米之间,由包含将军谷、佛谷、怪 石峪风景区、卡浦牧尕依沟、仙子瀑布谷、红金龙谷、和平飞鸽谷、天生鹊桥谷等十几条山谷组成,风景区东距准噶尔盆地名湖艾比湖30公里;南距新疆最大的高山冷水淡水湖赛里木湖约128公里;伊犁果子沟约133公里;西距温泉县城约128公里,北距亚欧金桥第一关阿拉山口口岸26公里。怪石峪被称“世界最大天然花岗斑岩艺术雕塑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未来国家及世界地质公园。这里可以见证海枯石烂,体验沧 海桑田。

位置:怪石峪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中国一侧新疆博尔塔拉博乐市东北约38公里处的阿拉套山支脉沙拉套山山麓,面积: 东西延伸18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最大宽22公里,总面积达23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花岗斑岩怪石群风景 24 区。

成因: 在古生代,这里发生了地壳运动,炙热的岩浆从地球深处侵入地壳层,冷却后就变成了现在的花岗岩,由于受到风化侵蚀,在流水、空气、阳光等外力作用下,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小结:希望同学们下去多了解我们新疆的独特的地质面貌,将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设计

12、伟大的中华民族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2、中国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

3、了解中国的五个自治区。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2、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它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3、歌中唱到了什么?听完这首歌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认识民族的结构。

1、我们中国全称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

2、认识少数民族的含义,出示少数民族的名称。1)56个民族中你知道哪些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2)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你知道为什么把他们称作少数民族吗?

3)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全班交流。

3、民族分布。

1)出示民族分布图,引导观察。了解我国的五个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虽小,但他们分布的地方却很辽阔。而且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2)学生出示自己准备好的一元纸币。了解上面的少数民族语言。

三、综合活动,深入了解。

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本民族的基本情况或风俗习惯。

1、关于我国的少数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呢?你是什么民族的?

2、关于少数民族你还了解哪些?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特色呢?”

3、师小结:刚才通过活动我们对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的表现都很精彩。那你想不想知道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在世界的什么位置呢?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课后同学们自由结组,自己动手创作一期以中华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

全班同学合作办一期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小报,表达爱国之情。

13、课题:荒漠中的河与丹霞地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疆大小河流有570多条,有些河流为什么会消失在荒漠中,并且知道有关丹霞地貌的特点。

2、了解新疆大小河流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些河流如何消失及有关丹霞地貌特点。教学难点:丹霞地貌特点。教具准备:相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新疆有哪些奇特的地貌?(生:魔鬼城、五彩湾、五彩滩等。)小结:新疆有大小河流570多条,都发源于山区。但是有些河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成为有头无尾的河。这些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消失在荒漠中的河与色彩斑澜的丹霞地貌”

板书课题:《消失在荒漠中的河与色彩斑澜的丹霞地貌》

二、新课:

(1)消失的河流:

师:新疆的大小河流不少,其中部分河流为什么会消失 呢?生:(略)

讲述:河流因蒸发、渗透等原因而消失在戈壁、沙漠 之中,成为有头无尾的河。

观察:消失的河流有(盖孜河、米兰河、金沟河等。)

介绍:内流河的发源地、特征及成因。

小结:同学们,你们对新疆的河流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丹霞地貌”。

(2)丹霞地貌:

师:为什么叫丹霞地貌?

讲述:丹霞地貌的形成是红色沙砾构成,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

问:丹霞地貌有什么特点?生:(略)

观看:图片

讨论:还有哪些地方有丹霞地貌?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荒漠中的河是怎样消失的,还知道了丹 霞地貌的形成及特点。

小结:希望同学们下去多去查找有关消失的河流和丹霞地貌的资料,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更多的知识。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根据板书归纳总结本课内容。板书设计

消失在荒漠中的河 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 新疆有大小河流:570多条 构成:红色沙砾

有些河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 分布:库车、呼图壁、玛纳斯等县 蒸发、渗透

14、课题:流动的沙漠与刮不完的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疆流动沙漠的有关知识和新疆都有哪些著名的风口。

2、知道新疆风力发电站的作用;明白大风的危害。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沙漠流动的成因和风的作用及危害。教学难点:沙漠流动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新疆有哪些奇特的地质现象?

生:乌尔禾魔鬼城、怪坡、怪石等。

小结:这些都是新疆的奇特地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流动的沙漠与新疆奇异的天气现象——刮不完 的风”。

板书课题:《流动的沙漠与刮不完的风》

二、新课:

(1)流动的沙漠:

师:水是可以流动的,沙漠也可以流动吗?生:(略)

问:为什么呢?

讲述:在新疆的沙漠中,黄河随着呼啸的狂风不断地流动,形成了各种美丽的沙丘。

沙丘一般在50米——80米,高者达150米以上,沙丘形成了各种图案。(受风向、风力的影响)

阅读:

1、新疆最大的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位于南僵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

2、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丘是一个什么样的呢?

观察:图片

讨论:

1、沙漠为什么会流动?

2、比较两大沙漠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前面我们对流动的沙漠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学习“新疆奇异的天气现象——刮不完的风”

(2)刮不完的风:

师:新疆除了常见的天气现象:大风、等等,还可

遇到一些奇异的天气现象“刮不完的风”。

生:阅读资料。

观看:图片。

介绍:最大的风力发电场。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沙漠为什么会流动的原因,还知道了风对人类的好处和风对人类的危害等知识。

小结:希望同学们下去多去查找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对我们了解新疆的大自然很有帮助。板书设计

流动的沙漠与刮不完的风

沙漠为什么会流动?(受风向、风力的影响)

新疆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位于南僵。

刮不完的风

主要风口---阿拉山口、额敏老风口、达坂城风口、七角井风口 风的作用---风力发电

风的危害---吹翻汽车、吹倒房屋、毁坏农田„„

15、课题:海市蜃楼和晕与华

教学目标:

1、知道海市蜃楼的特点及成因

2、知道什么是晕什么是华以及他们的区别

3、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海市蜃楼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难点:晕与华的区别 教具准备:相关插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市蜃楼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 识。

二、新课

1、学习海市蜃楼。

2、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文中插图说说海市蜃楼的特点。

3、海市蜃楼的特点及成因: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也简称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4、学习晕与华: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彩色的光圈,这就是晕和华。

晕的特点:外紫内红的光圈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出现在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光圈叫月晕,统称为晕。华的特点:内紫外红的光圈

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华的直径通常比晕要小得多,紧紧环绕在日或月的外面,似乎是给太阳和月亮带上了枷锁,所以华又俗称“枷”。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紧贴月盘的华又称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黄色为主,最外呈红色。有时在华盖外隔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华产生于中云,它是当日月光线通过存在于中云里的无数微小水滴时,发生衍射而形成的内紫外红的光圈。日月晕后若紧跟着出现日月华,下雨刮风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三、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下去多去查找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对我们了解新疆的大自然很有帮助。板书设计

海市蜃楼 晕与华

特点:虚幻的 晕的特点:外紫内红的光圈 成因:光的折射

华的特点:内紫外红的光圈

16、我国的民族分布

教学内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居住区域及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2、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多民主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大 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我 国的 56 个民族,共同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二、分组汇报、探究。

1、看民族分布图,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居住区域。

2、探索学习: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有哪些?

3、交流学习。

三、活动延伸。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待客礼仪风俗。

17、新疆的自然之谜

教学目标: 了解“湖怪之谜”、新疆虎之谜、天外来客之谜,引起学生了解新疆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探索,去破解。教学重点:.“湖怪之谜”、新疆虎之谜、天外来客之谜分别指什么? 教学准备: 师:相关图片,资料.生:查找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新疆的“湖怪之谜”吗?

2、生交流讨论收集的相关资料。

3、小组推选代表来介绍。

4、小组合作学习,谈谈各自对“湖怪的猜想”。

5、师总结,介绍重点资料及图片。

二、新疆虎简介

介绍新疆虎是原来生活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惜后来完全消失了。

三、资料展示

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所查阅的资料,使大家了解更多有关知识。2.思考:为什么新疆虎完全消失了?

四、讨论:你想对曾经伤害过新疆虎的人说些什么?

五、天外来客指什么

1、生汇报。

2、新疆“天外来客”有哪些不解之谜?

3、介绍陨石的相关资料。

4、谈谈对陨石的认识。

篇3:新疆114项地方新标准集体亮相

近日, 新疆自治区质监局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批准发布的《和田手工羊毛地毯》、《车用气瓶定期检验机构建设技术规范》等114项自治区地方标准进行通告。

本次通告的地方标准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和田手工羊毛地毯系列地方标准, 是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 自治区质监局组织有关部门、地区和企业, 用近5年时间, 完成的和田地毯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和田地区手工羊毛地毯产业发展, 弘扬区域特色传统文化, 助推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有重要意义。车用气瓶系列标准, 完善了相关技术规程, 对我区车用气瓶的安全使用、监管起到技术支撑作用。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为准确界定地理标志产品提供了科学、可操作的技术依据。

篇4:我们新疆好地方

My experience in Xinjiang began in Urumqi, the capital of Xinjiang. Sit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Grand Bazaar, I saw a Han and Uyghur laughing while pointing and calling each other the word "Saeaimahom". I was later told that this means "henpecked" in the Uyghur language. In a world of diversity, I found it amusing that all men can still relate to jokes about being under their wives' thumbs.

Looking around the bazaar, I sensed that I was in a melting pot of different ideas, peoples and customs. There was a relaxation in the air characteristic of cosmopolitan cities. Whereas I've often felt my “foreignness”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in the bazaar I just felt like another face.

The bazaar had something for everyone. For the cheap tourist on the hunt for a souvenir, there was an assortment of factory-made knives, whips and other trinkets. For cultural aficionados, there were genuine jade sculptures, bracelets and necklaces - elegantly crafted to represent China's timeless cultural heritage. For me, I just liked milling around and tasting local foods. I found some vendors selling dried grapes and apricots. I also tried some local bread and kebabs barbequed over an open fire.

While Urumqi showed off Xinjiang's cultural diversity, it was in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where I felt Xinjiang's landscape come alive. A mere two-hour drive from Urumqi, the oasis city of Turpan fulfilled my paradisal fantasies of grapes, silks, and crystal clear water.

Turpan owes its fertility to the karez, a tunnel network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three great ancient projects of China (the other two being the Great Wall and the Grand Canal). The karez is an irrigation system made up of vertical wells, underground canals, and small reservoirs. First references to the karez date back to 103 B.C. and at its peak the entire system exceeded 5,000 km (3,106 miles).

Standing in the karez, it was hard not to marvel at the ingenuity involved in their construction. It was also hard not to be enticed by the purity of the flowing streams. Although I never thought I would drink anything but bottled water in China, the karez water was so clear that I got down to take a drink. It tasted pure and delicious, absolutely refreshing.

After savoring the water of the karez, my host took me to a local restaurant to savour some Uyghur cuisine. Sitting on cushions aside the dining table, we picked grapes that hung from the trellises above. Although there weren't any ladies holding fans, a cool breeze blowing through the vines felt wondrous on the skin and preserved the whole oasis fantasy.

After Turpan, I was shown a completely different aspect of Xinjiang's environment. Located one hour south of Urumqi, the chalet town of Nan Shan (South Mountain) seemed like an oasis of a different kind. Whereas the basin landscape was defined by desert rocks, searing heat and blue sky, Nan Shan had a feel reminiscent of New Zealand. Everywhere was green and lush. The air was cool, humid, clouds plentiful. Mushrooms grew wild in the forests while two eagles soared overhead on updrafts as they searched for squirrels, rabbits and other small mammals.

A local Kazakh was riding past on his way to the market. He stopped to sell us some fermented horse milk and dried yogurt. I sampled some, and concluded that they were definitely "an acquired taste".

By night, I had an unmistakably Xinjiang experience. In a traditional style Kazakh tent, I was joined by members of the Uyghur, Han, and Hui cultural groups. For dinner, the main course consisted of a mix of Uyghur style mutton, rice, and kebabs. Side dishes were an assortment of salads. Owing to the predominance of organic farming in Xinjiang, the food was fresh and bursting with flavor. It was easy to eat more than my fill.

The choice of drink was baijiu. While alcohol is technically forbidden in the Muslim religion, the Uyghur and the Hui tend to consider abstinence from alcohol as something to be reserved for later in life. I couldn't help but be grateful for such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igion, as having a drink or two with others is one of my all time favorite pastimes.

After numerous toasts, the karaoke came out. While one man took the lead in a rendition of a traditional folk song, ladies and gents practiced their Chinese threestep. Later, a few men kept dancing alone, and it was not long before one of them lost his shirt to a chorus of laughter.

Come morning, the prescribed cure for our hangovers was a climb up one of the mountain peaks. Owing to overnight rain, steep terrain, and slippery grass, it was a tough climb, but the view from the peak was well worth the effort.

I looked over the basin below. Green fields stretched for miles, and I found it hard to imagine that just out of eyesight the fields gave way to desert rocks and extreme heat. Rising behind me, more peaks disappeared into the mountain mist. Although I was curious to conquer them, they were best saved for another day.

篇5:关于新疆火焰山作文九年级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书中,第五十九到六十一回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到一地,名曰“火焰山”。此山上燃着熊熊烈火,只有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能扑灭大火,方可通过。可铁扇公主不愿意借,孙悟空两次前去借芭蕉扇,都未如愿,第三次终于凭借着计谋借到了,扑灭烈火,顺利通过火焰山这个险要关卡。我以为火焰山只是作者虚构的,没想到果真有这么一个火焰山,就在新疆的吐鲁番。

远远望去,火焰山真的像一簇簇巨大的火焰,不仅山的形状像火焰,经过自然的分吹雨淋,山的表面有一条条沟壑,而且颜色也像火焰,因为山上的土是红色的。“哎哟, 热死啦!”刚一靠近火焰山,我就感到滚热的风夹杂着沙土扑面而来。到了火焰山,更是热得无法忍受,大地如同一个巨大的烤炉,有人在这里直接就把鸡蛋烤熟了,称“沙窝煨鸡蛋”!火焰山真是名副其实啊。后来我才了解到,因为沙土里有丰富的黄铜与赤铁矿的元素,火焰山才呈现出灼目的火红色与温暖的橙红色, 就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燎原之火!在一个巨大的凹坑中,有一个小小的孙大圣,旁边立着一根几乎冲上云霄的金箍棒,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温度计,用来测量地面的温度,当天的地面温度竟高达八十一度!

哈哈,这次旅游真是长见识咯!真实的火焰山和吴承恩笔下的火焰山还真是好像哦!也许吴大作家也曾来过这儿。

篇6:九年级新疆地方史

第一课 新疆在祖国的位置

教学目标:

一、知道我们新疆是祖国的哪边。

二、知道新疆的面积,并占我国的多少面积。

三、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辽阔大地的祖国和新疆。懂得新疆是历史以来祖国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学生能说出亚洲地理中心在什么地方?乌鲁木齐市是距离海洋有多远?

课前教育:树立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美德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叫什么?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本课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和中部,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新疆在我国的西北部,土地辽阔,有很多美丽的地方。首府乌鲁木齐,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兹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新疆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区,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89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

第一幅图我们伟大祖国

第二幅图:我们可爱的家乡。第三幅图:亚洲地理中心标志塔

第四幅图:美丽的牧场

第五幅图:新疆部分少数民族一览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新疆在祖国的位置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 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道我们新疆的壮美高山、奔腾的河流、沙漠、草原等。

二、知道新疆是瓜果之乡、歌舞之乡。

三、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新疆的山水。

教学难点:学生能说出新疆瓜果之乡、歌舞之乡。课前教育:树立歌颂,赞美家乡的美德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为什么说美丽的新疆?

二、进入新课:

讲解本课特点:新疆有壮美的高山、奔腾的河流,还有美丽的草原、香甜的瓜果,是有名的瓜果之乡,歌舞之乡。解说图片:

第一幅图壮美的高山、奔腾的河流

第二幅图:大的沙漠,广阔的草原。

第三幅图:香甜的瓜果,歌舞

第四幅图:美丽的草原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 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我们新疆的壮美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等。

二、知道新疆是瓜果之乡、歌舞之乡。

三、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新疆壮美的高中山和无边的沙漠。教学难点:学生能说出新疆著名的高山、盆地。课前教育:树立歌颂,赞美家乡的美德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为什么说美丽的新疆?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本课特点:新疆有壮美的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有中国最大的沙漠,有两个盆地。解说图片:

第一幅图阿尔泰山和昆仑山 第二幅图:天山 第三幅图:塔里木盆地

第四幅图:准噶尔盆地

第五幅图:火焰山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

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

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我们一起去登山

第三课 美丽的天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天山的可爱美丽,是著名的风景区。

二、知道天池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三、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课前教育:树立热爱家乡的美德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天山的冰川,牧场和美丽的景色有个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学生能说出天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而且是牛羊的家乡。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去过哪里?说说当地对你留下的印象。

二、进入新课: 1.教师讲解本科特点:

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不仅是亚洲最大的山系之一,而且是那里有我国最大的现代冰川区。天山不仅养育着新疆的各族女儿,而且山山都是宝,山山都有旅游观赏的好景点。解说图片: A.第一幅图一条银色的冰川好似一条长龙蜿蜓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

B.第二幅图:远处的天山高大,白雪积于山顶,好像给天山戴上了一顶晶莹的皇冠。

C.第三幅图:天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山湖泊,景色宜人。D.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三.学生朗读本课。四.板书设计:美丽的天山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 美丽的天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天山的位于哪里,是哪里著名的风景区。

二、了解天山的特点及其风景。

三、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教育:树立热爱家乡的美德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天山的冰川,牧场和美丽的景色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学生能说出天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而且有哪些美景。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天山在哪里?说说天山有哪些美景。

二、进入新课: 1.教师讲解本科特点:

美丽的天山,到处都有秀美的景色。雪峰、冰川、森林、草原、湖泊、山花,共同组成了天山美景。解说图片:

A.第一幅图:美丽的天山天池。

B.第二幅图:雄伟的天山冰川。

C.第三幅图:优美的天山雪莲。D.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三.学生朗读本课。四.板书设计:美丽的天山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 雄伟的昆仑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昆仑山宏伟壮观,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山峰。

二、收集有关昆仑山的传说和故事与同学交流。课前教育:热爱美丽的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教学难点:感受昆仑山的高大,宏伟。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你见过这里吗?这是哪里?

二、授新课:

看本课内容: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山势陡峭。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A.第一幅图:这是乔戈里峰的航拍图,像一位圣洁的少女。

B.第二幅图:是宝石,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上的金镶玉中的宝石就来自昆仑山。

C.第三幅图:是昆仑山的远景图。昆仑山一片青色。

D.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雄伟的昆仑山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 雄伟的昆仑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昆仑山主要有哪些山峰,能认出乔戈里峰。

二、收集有关昆仑山的传说和故事与同学交流。课前教育:热爱美丽的家乡,了解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关于昆仑山的一个传说。教学难点:能说出昆仑山的重要山峰。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这是哪座山峰?

二、授新课:

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有很多神话传说都和昆仑山有关。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A.第一幅图:这是昆仑山口汉白玉纪念碑。B.第二幅图:这是宏伟的公格尔九别峰。C.第三幅图:这是昆仑山上常年积累的冰川。D.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三.说一说你知道的昆仑山传说。

四、板书设计:雄伟的昆仑山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 多彩的阿尔泰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阿尔泰山宏伟壮观,俗称金山。

二、掌握阿尔泰山一年四季的风景。

课前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美丽的新疆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阿尔泰山四季的景色。教学难点:阿尔泰山脉中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哪位同学去过北疆?阿尔泰山在什么地方?

二、授新课:

阿尔泰山俗称金山,一年四季风景秀美。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阿尔泰山春天的图片,到处鲜花。

第二幅图:阿尔泰山夏天的图片,山上有雪、山腰绿地。第三幅图:阿尔泰山秋天的图片,满地是金黄色。第四幅图:阿尔泰山冬天的图片,满地都是雪。

2、看看图片说一说阿尔泰山四季的景色,我们这里四季的景色如何。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多彩的阿尔泰山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 多彩的阿尔泰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阿尔泰山在哪里。

二、掌握阿尔泰山风景。

课前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美丽的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阿尔泰山有哪些景色。教学难点:阿尔泰山脉中风景区的特点。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这是阿尔泰山的哪个季节?

二、进入新课:

美丽的喀纳斯风景区就在阿尔泰山脉中。每年有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阿尔泰山山腰风景图。第二幅图: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图片。

第三幅图:喀纳斯的风景图。

2、看看图片说一说阿尔泰山景区的景色,我们这里景区的景色如何。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多彩的阿尔泰山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第六课 有趣的火焰山和鸣沙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火焰山是什么样的山,全国最热的地方。

二、掌握火焰山的风景。课前教育:了解新疆、了解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火焰山的景色。教学难点:火焰山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看看这是谁?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

二、进入新课:

吐鲁番的火焰山是一座奇特的山,山上寸草不生,在烈日的照射下,就像熊熊火焰在燃烧。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火焰山下的“金箍棒”——巨型温度计。

第二幅图:火焰山风景区《西游记》人物雕塑。第三幅图:寸草不生的火焰山。第四幅图:炽热的火焰山大峡谷。

2、看看图片说一说火焰山的景色,我们这里的景色如何。三.你知道孙悟空借芭蕉扇的故事吗?说说看。

四、板书设计:有趣的火焰山和鸣沙山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第六课 有趣的火焰山和鸣沙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鸣沙山的由来。

二、掌握鸣沙山分布在哪里。课前教育:热爱新疆、了解新疆。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鸣沙山的景色。教学难点:鸣沙山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图上的人在做什么?你见过会唱歌的山吗?

二、进入新课:

鸣沙山是一座会唱歌的山。每当刮风的时候,黄沙流动就会发出鸣响声,像乐队在演奏一样。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木垒鸣沙山。

第二幅图:巴里坤鸣沙山。第三幅图:游客们从山顶往下滑沙。

2、看看图片说一说鸣沙山的景色。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有趣的火焰山和鸣沙山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走进盆地 第七课广阔的塔里木盆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塔里木盆地位于哪里,是我国第一大盆地。

二、掌握塔里木盆地的风景地貌。

课前教育:了解新疆、了解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塔里木盆地的景色。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说说你知道家乡有什么地貌?

二、授新课: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在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第一大盆地。

1、教师指导学生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地貌图。

第二幅图:塔里木盆地。

第三幅图:准格尔盆地。

2、看看图片说一说塔里木盆地的景色,我们这里的景色如何。

三.在图一中试着找找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

四、板书设计:广阔的塔里木盆地

五、作业:把你知道的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课后反思:

第七课 广阔的塔里木盆地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

二、了解塔里木河。课前教育:了解家乡的地貌。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塔里木盆地的景色。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分布的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看看这些风景你见过吗?

二、授新课: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沙漠里的沙丘有的像新月,有的像长龙,有的像鱼鳞,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二幅图:塔里木河。第三幅图:沙漠公路。

2、听过《塔里木河》这首歌吗?找一找,和小朋友一起欣赏一下吧!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广阔的塔里木盆地

五、作业布置:知道塔里木盆地在那

六、课后反思:

第八课 壮观的准格尔盆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准格尔盆地位于哪里,是我国第二大盆地。

二、掌握准格尔盆地的风景地貌。课前教育: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准格尔盆地的景色。教学难点:准格尔盆地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说说你知道家乡有什么地貌?

二、进入新课:

准格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在阿尔泰山脉与天山山脉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地貌图。

第二幅图:准格尔盆地地貌。

第三幅图:准格尔盆地。

2、看看图片说一说准格尔盆地的景色,我们这里的景色如何。

三.在图一中试着找找准格尔盆地、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山脉。

四、板书设计:壮观的准格尔盆地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八课 壮观的准格尔盆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

二、了解五彩湾。课前教育:了解家乡的风景。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准格尔盆地的景色。教学难点:准格尔盆地分布的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看看这些风景你见过吗?

二、进入新课:

位于准格尔盆地中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沙漠中生长着一些固沙的植物,可以防止沙土流失。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第二幅图:魔鬼城。

第三幅图:五彩湾。第四幅图:普氏野马。第五幅图:沙漠绿洲。

2、准格尔盆地中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地图中找找看!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壮观的准格尔盆地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九课 美丽的伊犁河谷盆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伊犁河谷盆地位于哪里。

二、掌握伊犁河谷盆地的风景地貌。

课前教育:对新疆有更多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伊犁河谷盆地的景色。教学难点:伊犁河谷盆地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这里风景美吗?

三、进入新课:

美丽的伊犁河谷盆地

伊犁河谷盆地位于天山山脉的西部,三面环山,资源丰富。盆地里有许多美丽的风景胜地。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伊犁河谷盆地大片的苹果园。第二幅图:伊犁河谷。

第三幅图:那拉提大草原。

第四幅图:伊犁河谷盆地果子沟。第五幅图:伊犁河。

2、看看图片说一说伊犁河谷盆地的景色,我们这里的景色如何。

四、板书设计:美丽的伊犁河谷盆地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九课 美丽的伊犁河谷盆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伊犁河谷盆地的景点。

二、了解伊犁河。

课前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豪感,更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伊犁河谷盆地的景色。教学难点:伊犁河谷盆地分布的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看看这些风景你见过吗?

二、授新课:

美丽的草原

美丽的草原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悠久的历史古迹,伊犁河谷盆地真是旅游的好去处。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伊犁河谷盆地的山花。

第二幅图:伊利的薰衣草。第三幅图:喀拉峻库尔德宁。第四幅图:伊犁河大桥。第五幅图:果子沟大桥。

2、伊犁河谷盆地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那拉提草原、伊犁河、霍尔果斯口岸。收集有关伊犁河谷盆地的地图,办个小小的旅游展吧。

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美丽的伊犁河谷盆地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十课 富饶的吐哈盆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吐哈盆地位于哪里。

二、掌握吐哈盆地的风景地貌。

课前教育:对吐哈盆地有基本了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及对知识的储备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吐哈盆地的景色。教学难点:吐哈盆地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这是哪里?

二、授新课:

富饶的吐哈盆地

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境内,是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简称。吐哈盆地是新疆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南北分别与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隔山相望。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吐哈盆地。

第二幅图:吐哈石油基地。

第三幅图:吐哈石油大厦。

2、看看图片说一说吐哈盆地的景色,我们这里的景色如何。

3、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如今的吐哈盆地已建成为一个新兴的石油基地。

三、板书设计:富饶的吐哈盆地

四、作业布置

五、课后反思:

第十课 富饶的吐哈盆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吐哈盆地的景点。

二、了解艾丁湖。

课前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豪感,更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图意,能说出吐哈盆地的景色。教学难点:吐哈盆地分布的有哪些风景区。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这是什么湖?

二、授新课:

艾丁湖

在吐鲁番盆地南部,有一个盐湖,叫艾丁湖。艾丁湖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方。

1、教师与学生共同说出书中的图片内容: 第一幅图:吐哈盆地的葡萄长廊。第二幅图:风力发电站。第三幅图:戈壁滩。第四幅图:艾丁湖。

2、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找,看看风力发电站、葡萄长廊、艾丁湖在吐哈盆地的什么地方。

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富饶的吐哈盆地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乘着船儿去游湖

第十一课 天山明珠——天池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池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2、能说出景点的特色,并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它。

二、课前教育:保护旅游景点的环境

三、教学重点:了解天池的自然资源和主要景点。

四、教学难点:能说出景点的特色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你们听说过天池吗?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湖吗?

2、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本课内容:天池的美丽与神奇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A、第一,第二幅图: 两幅图表现的都是天池的美丽景色。是怎样的情景?你觉得天池美在哪里? B、第三幅图:

介绍天池景区景点的布局及结构。

C、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

3、学生朗读本课。

4、板书设计:

天山明珠——天池

5、作业布置

6、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 会变色的湖——哈纳斯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哈纳斯湖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2、能说出景点的特色,并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它。

二、课前教育:保护旅游景点的环境

三、教学重点:了解哈纳斯湖时时变换着颜色。

四、教学难点:能说出景点的特色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听过哈纳斯湖吗?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湖吗?

二、授新课:

教师讲解本课内容:哈纳斯湖的美丽与神奇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A、第一,第二幅图:

两幅图表现的都是哈纳斯湖的美丽景色。湖水还能变出什么颜色?是怎样的情景? B、第三幅图:

在丛林的深处,一座座美丽的木屋好像是神话传说中公主的宫殿一样。这是古老的图瓦人居住的木屋。C、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

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

会变色的湖——哈纳斯湖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 像海一样的湖——博斯腾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是四大芦苇产地之一。

2、知道芦苇有什么用处。

二、课前教育:保护博斯腾湖的环境

三、教学重点:体验莲花盛开,芦苇遍地的博斯腾湖的美妙。

四、教学难点:了解博斯腾湖鱼虾多,物产丰富。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看书上的图上都有什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图,为什么?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本课内容: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那里芦苇茂盛,沙滩金黄,莲花怒放,鱼虾成群„„。A、第一幅图: 图上是博斯腾湖的睡莲。B、第二幅图:

是博斯腾湖的芦苇。C、第三幅图:

是博斯腾湖黄昏时的美景。D、第三幅图:

是博斯腾湖的鱼类。

E、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

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

像海一样的湖——博斯腾湖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 高山湖泊——赛里木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赛里木湖的景色之美,并能动手画一画。

2、感受赛里木湖的美,并赞颂这种美。

二、课前教育:热爱美丽的家乡

三、教学重点:知道赛里木湖是著名的高山湖泊

四、教学难点:能感觉到赛里木湖的景色非常优美。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去过赛里木湖吗?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本课内容:赛里木湖是著名的高山湖泊,景色非常优美。A、第一幅图:

远望赛里木湖,山脚下一片明丽的湖水,湖水蓝得像一块宝石。B、第二幅图:

赛里木湖静静地卧躺在群山的怀抱中,湖水清澈,天空深远,草色青青,野花遍地。C、第三幅图:

到夏天,山花烂漫,仿佛给赛里木湖穿上了五彩的裙装。

D、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见解。

三、学生朗读本课。

四、板书设计:

高山湖泊——赛里木湖

五、作业布置

上一篇:中级职称招标代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林长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