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新疆

2024-04-18

游记新疆(共11篇)

篇1:游记新疆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万紫千红的花海,碧波荡漾的赛里木湖……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省——新疆!你好,新疆,我来啦!

我们首先去到的是著名的.花海。我情不自禁地扑进了一望无际的花海里,这朵看看,好;那朵看看,也好!突然我看到一些蜜蜂在采蜜,便仔细观察起来。我发现蜜蜂并不是在花中间采蜜,而是在花的旁边,用嘴扎进花蕊里,吸着甜甜的蜜。看着一只只忙碌的小蜜蜂,我想:正是这些小生灵默默无闻的辛勤劳作,才使得这片花海如何绚烂吧?正当我这样遐想之时,同行的小伙伴突然喊我一起玩躲猫猫游戏。哈哈,这里的花如此稠密,一钻进去就不见了,还真适合玩躲猫猫呀!

后来,我们来到了喀拉峻大草原。我发现这个大草原和别处的草原不太一样,它有绵延起伏的雪山,马可以在草原上驰骋。小花和小草夹杂在一起,变成了彩色的地毯。羊悠闲地吃着草。小路弯弯曲曲的,车在小路上行驶,仿佛在天边漫步。在喀拉峻大草原随手拍几张照都可以做电脑屏保了。

回到家里,我经常梦见我又到了新疆,在花海里嬉戏,在草原上奔跑……

 

篇2:游记新疆

我们去了新疆博物馆、库木塔格大沙漠、火洲吐鲁番、葡萄沟、火焰山、坎儿井、赛里木湖、果子沟大桥、中国最美草原之一的喀拉峻大草原、中国天马之乡昭苏、夏塔古道、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的特克斯八卦城、那拉提大草原、中国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鲁克大草原。

库木塔格大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世界上唯一与城市相连的沙漠,有“城中的沙漠”之称。坐在滑沙板上沿着高高的沙山向下滑去,像坐在快艇上一样,划出一条条沙线,刺激极了。

去葡萄沟的路上途径火焰山,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光秃秃的土地上,顿时让人感觉头晕眼花。唐僧当年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翻过这座火焰山啊!葡萄沟与火焰山可完全是两种景象了。葡萄沟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在葡萄沟,我看见满沟的葡萄五光十色,有绿的、有紫的,还有红的,非常漂亮。葡萄藤蜿蜒的缠绕在葡萄架上,遮住了刺眼的`阳光,一串串甜甜的葡萄乖巧的挂在葡萄架上,让我们忍不住摘下来就要吃。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风光秀丽的高山湖泊,又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因此,它又被称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

夏塔古道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高危的一条著名古隘道,是伊犁通往南疆的捷径。新鲜的空气从鼻腔流入心田,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步一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特克斯八卦城。特克斯八卦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是中国西域最大游牧古国――乌孙国的所在地,是中国现存乌孙古墓最多的地方等十二项世界和中国之最。

新疆除了美景,还有美食。新疆人以牛羊肉为主,酷爱大馕与奶茶。在新疆的日子,我吃的最多的,且最喜欢吃的就属馕。大馕的种类很多,尺寸各有不同,有大有小,形状是圆圆的,口味是咸香味的,稍微有点硬。

篇3:游记新疆

《西游记》在新疆的早期传播

回鹘文《玄奘传》。要梳理新疆与《西游记》的渊源关系, 最终都要追溯到玄奘与他的《大唐西域记》, 因为玄奘取经故事毕竟是《西游记》中主要人物和故事的原型。就目前的资料来看, 回鹘文《玄奘传》是玄奘取经故事在新疆少数民族中最早的书面流传形式, 它是由古代维吾尔族翻译家胜光法师 (又名僧古萨里) 在公元10世纪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翻译的。

经过学术界的长期考证, 于1930年左右出自南疆的回鹘文写本《玄奘传》是世界孤本, 现存部分共有394页。该写本篇幅较长, 字体清晰, 保存比较完好, 民族史学家冯家昇先生称赞其“辞句茂美, 用字颇费斟酌”。 (1) 回鹘文学研究学者杨富学先生也认为:“回鹘文《玄奘传》使用的是译者所处时代成熟的文学语言, 其正字法的严谨, 语法的健全和准确, 表现力的丰富和文字修辞法的娴熟, 都堪称当时回鹘文学语言的典范, 为古代回鹘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从回鹘文《玄奘传》可以看出, 早在1000多年前, 玄奘取经故事就已经以本民族语言形式在维吾尔族中传播了, 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 耿世民先生认为:“这是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生活在统一的祖国内, 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 相互学习、彼此影响的必然结果。从胜光和他的译作中, 我们又一次清楚地看到维吾尔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亲密关系。” (3) 以回鹘文《玄奘传》为基础, 玄奘取经故事在新疆维吾尔族中世代相传, 在10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 与维吾尔本民族文化相结合, 衍生出更多具有西域色彩的传奇故事, 这些故事极有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进中原, 进而影响到《西游记》的最终成书。反过来说, 当《西游记》再以各种形式传播到新疆维吾尔民族中时, 由于回鹘文《玄奘传》取经故事的先前传播, 更容易获得新疆少数民族同胞的接受和喜爱。

早期蒙文《西游记》。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 根据文字记载, 其先祖可追溯到12世纪以前的“斡亦剌惕”。明朝末年, 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其中漠西蒙古就是新疆蒙古族, 目前, 新疆仍设有巴音郭楞和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和若干个蒙古族自治县、乡。小说《西游记》的最后成书与元代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密不可分, 他的杂剧《西游记》是小说《西游记》之前保存下来的唯一的长篇取经题材文艺作品。杨景贤对历代取经题材作品做了一次梳理总结, 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丰富了取经故事, 启发了后世创造者, 为200多年后的小说《西游记》提供了基本的人物和故事框架。

小说《西游记》在新疆蒙古族中的传播也非常广泛, 早在14世纪70年代, 蒙古人中就流传着一种木刻本蒙文的《唐僧取经故事》, 汉文《西游记》在蒙古地区也有较大影响。 (4) 值得一提的是, 《西游记》最早的蒙文翻译是在1721年由蒙古人阿日那在新疆巴里坤军营中完成的。阿日那家族在清朝历史上颇有声望, 属蒙古正黄旗, 乌弥氏, 他的父亲是副都统阿南达。阿日那在征讨准噶尔部及驻守西北边陲时, 不但军功赫赫, 还利用闲暇时间潜心研究, 翻译《西游记》, 并把“传播《西游记》看做是自己最神圣的义务”。 (5) 蒙文《西游记》在新疆的翻译完成, 对《西游记》人物、故事在新疆地区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游记》在新疆的当代传播

在当代, 《西游记》借助图书出版、影视、小品等各种媒介形式在新疆传播, 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影响更为广泛。

图书出版。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游记》以连环画、改编本、原本翻译等多种形式在新疆多次出版, 具体出版情况如下: (1)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哈萨克文, 新疆人民出版社1964年) ; (2)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维吾尔文, 新疆人民出版社1964年) ; (3) 《西游记》 (维吾尔文,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8年) ; (4) 《西游记》 (汉文,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 (5) 《西游记·火焰山》 (维吾尔文,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年) ; (6) 《西游记》 (汉文,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 (7) 《西游记》 (维吾尔文, 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年) ; (8) 《西游记》 (维吾尔文, 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5年) ; (9) 《西游记》 (维吾尔文, 民族出版社2005年) 。

影视译制。新疆电视台于1984年成立了电视剧译制中心和音像出版社, 在全疆建立了译制网络, 有重点地鼓励和扶植地、州开展译制工作。维语版、哈萨克语版《西游记》电视剧均由该中心在1989年首次译制推出, 1997年还为维语版《西游记》进行过重新配音。

哈萨克语版和维语版的《西游记》电视剧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影响很大, 为孙悟空配音的哈萨克族和维族配音演员在本民族中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例如, 1989年伊犁州电视台译制中心历时7个月, 将电视剧《西游记》译制成哈萨克语向观众推出, 其中戏份最多、最难把握的美猴王孙悟空的配音演员由伊犁师范学院音乐教师帕提曼 (女) 担任, 该电视剧播出后, 帕提曼成了伊犁哈萨克族的骄傲, 她在哈族同胞中的知名度不亚于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因为作品优秀, 该电视剧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最高奖项“骏马奖”。维语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配音演员亚力昆在维吾尔等新疆少数民族中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外, 唐僧的配音演员阿布都克依木、猪八戒的配音演员怕尔哈提、沙僧的配音演员阿里木江都因为《西游记》而为新疆少数民族观众所熟悉。

衍生传播。由于《西游记》和新疆特殊的地缘关系以及《西游记》的人物故事、艺术风格等与新疆少数民族受众接受心理、审美心理的契合, 少数民族受众在对《西游记》的接受过程中, 将《西游记》人物和故事融入到生活中进行再创作, 由此产生了小品、彩铃等形式多样的衍生传播。

维吾尔族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小品很多, 如《孙悟空娶老婆》是根据猪八戒高老庄娶媳妇那段故事改编的小品;《唐僧的旅行》是用和田方言改编的现代版小品;小品《新世纪的西游记》说的是师徒四人聚会, 都穿着西装, 拿着手机, 过着现代人的时髦生活。在新疆少数民族中不但《西游记》电视剧的主要配音演员知名度很高, 与《西游记》相关的小品演员名气也不小。古丽贾玛丽·买提尼亚孜在小品《唐僧的徒弟》中扮演了孙悟空的角色, 这个角色不但让观众熟悉了演员, 对演员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古丽贾玛丽在《新疆艺术》2005年第2期上发表了文章《孙悟空形象对我的影响》对此有详尽的讲述。此外, 哈萨克族的演员也排演了《孙悟空结婚》、《徒弟下岗》等哈萨克语的《西游记》人物小品。

手机是当代人使用广泛的新媒介, 在新疆, 与《西游记》内容相关的手机彩铃在民族用户中比较流行。新疆一家电信公司在2008年正式推出了新疆本土彩铃业务, 还有多家本地网站也提供本土彩铃业务, 该公司曾经以《西游记》人物为题材创作了100条彩铃, 全部都是维吾尔语版本的。参与这些彩铃制作的人员, 是当年为维吾尔语版电视剧《西游记》配音的工作人员, 很有专业水准, 而且他们的声音在很多维吾尔族观众中耳熟能详, 所以这些彩铃一经推出, 就迅速在维吾尔族彩铃消费者中流行起来。

《西游记》经过新疆少数民族的再创作, 以小品、彩铃等形式进行衍生传播, 受到群众的喜爱, 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有趣且值得关注的现象, 对我们探索民族文化交流策略也有一定的启发。

注释

1[1]冯家昇:《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 《冯家昇论著辑萃》, 中华书局, 1987年版, 第391页。

2[2]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 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70页。

3[3]耿世民:《回鹘文〈玄奘传〉及其作者胜光法师》, 见《耿世民新疆文史论集》,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24页。

篇4:当代游记中的新疆形象

关键词:游记  新疆形象  形象学

新疆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融合着多个民族群体,吸引了无数内地和海外人士的到来,他们写下了不同的作品,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他们眼中的新疆。

一、对于新疆形象的描述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越来越重要。文学作品作为文明记录的形式之一,在书写历史、记录地区形象上起着重要作用。从外来人士一系列,描写新疆的游记中可以管窥新疆形象。

我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当代的游记部分。从20世纪80-90年代的游记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港台以及海外作家出于不同原因来到了新疆,并且留下了相关作品。内地作家主要有:赵天益、田间、李现国,港台作家主要有:夏婕、陈若曦,海外作家主要有:井上靖、陈舜臣、戴小华。从文本内容来看,他们都从不同层面对新疆的风貌作出了描述。

首先,在自然景观上,他们对新疆的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沙漠、胡杨和山水这几个方面。内地作家主要描写自然风物,涉及到红柳、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树、大雪等内容。他们关注到在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景物,尤其是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内容,他们眼中的新疆是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的地区,对其怀有敬畏心。港台作家和海外作家,来到新疆多是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在描写新疆形象时,更多地与本民族地区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得出形象的不同。他们在描述地方的时候,会对历史上有过明确记载的区域进行重点分析。以日本作家井上靖为例,他在《哈密访问记》中,主要是对哈密地区的形象做了描写,但是文中有大量对自唐朝至20世纪初的关于哈密历史的陈述。此外,他还与自己的国家做了对比,他笔下的新疆形象是遥远、荒芜、资源匮乏且经济落后的。

其次,在风土人情上,不同民族的作家也做了不同的描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这也在不同作品中有不同展现。内地作家笔下,更多的是对民族服饰的描写。民族服饰的独特性和精致是无法在内地找到的。港台作家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夏婕在其作品中通过个体透视整个民族。她通过自己在维吾尔族家中受到的热情款待和品尝到的不同美食,来透视整个维吾尔族,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和睦相处、亲情洋溢的大家庭”,这些都是自己的民族所没有的。

最后,社会历史追述。这一点在港台和海外作家的笔下尤为明显。他们着重描写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历史遗址和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地区,如:交河故城、喀什噶尔、米兰遗址等地区,用较大篇幅对历史进行回顾和重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自此这条路烙印上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经济、外交、宗教,多种因素汇集在一起,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宗教的影响力最为明显。这种信仰为一个民族提供了动力。可以说,新疆形象更多是一种历史的代言人,打上了极为明显的历史烙印。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新疆形象,我们从这些具体的描绘中可以看出新疆形象的变迁与发展。

二、社会总体想像物

回顾当代游记中的新疆形象,新疆形象的展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过升降起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同层面的新疆形象的书写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蕴涵着一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内涵。它是一种社会总体想象物。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游记中的新疆是一种落后文明的代表。从地域上看,由于地处边缘,新疆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内地、港台及海外。内地作家多将新疆形象和荒漠联系在一起。海外作家笔下这点更为明显。他们将新疆视为一个极为贫穷落后的地区,漫天黄沙,地面崎岖。从历史进程上看,内地及海外人士来到新疆的目的大多是工作需求,此外便是探险,寻找古城遗址以及挖掘宗教文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书写自己想象中的新疆,带着极为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却忽视了新疆本来的自然和社会文化面目。在文本中,潜藏着一种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他们通过对新疆地区的落后形象的书写,来整合差异,求得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赞扬,体现了一种民族优越感,强化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疆的形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新疆形象是一种乌托邦的体现。其一,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和海外的经济及社会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物质充裕的条件下,人们开始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新疆雪山的巍峨、大漠的无垠、红柳的坚韧……都让他们对自然心生敬畏,人们在这种庄重和肃穆的环境中找回自我,发现生命的意义所在。其二,中国内地此时不断推行和发展市场经济,经济上高速发展,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但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无论是内地还是海外作家,都会在文本中流露出对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关系的向往,并表达出对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热情好客、为人善良的赞美与颂扬。新疆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宽厚处事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是其他地区无法媲美的。这一点与作家所处的地区现状相背离,但又巧妙地迎合了作家的想象,表达了一定的美好憧憬和他们心中对于本民族理想型文化的建构。第三,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当今“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上,都对我国乃至周边各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疆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明的一个侧面展现,更是一种历史文明的延续和传承。这种历史的书写是新疆独有的,别的民族地区和国家都无法取代。

通过对新疆作为一个“社会总体想象物”的不同维度的分析,我们发现,新疆形象不仅仅代表本民族地区,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我们可以从跨民族、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三、结语

从当代游记中的新疆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新疆的新面貌。新疆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新疆的民族元素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来,个别事件的发生对新疆地区的形象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新疆人民对祖国的热忱和新疆地区的整体形象。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建构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新疆形象,重新树立起我们新疆文化形象,打开新疆的大门,欢迎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和作家前来,在文化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中外行旅游记中的新疆形象研究”,项目批准号:[14CZW056];新疆大学2014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当代游记中的新疆形象研究”,项目批准号:[XJU-SRT-14022]。)

参考文献:

[1]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葛雷,张连奎译,[法]布吕奈尔等著.什么是比较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篇5:新疆游记作文

来到那拉提大草原,首先导游先带我们去参观旅馆,然后就带我们去骑马。

马真高呀!马背都与我头齐平,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去。刚出发时,马的速度不快,不一会就落后了一大截,我便对赶马人说:“能不能快一点啊?”话音刚落,马就认真了起来,一下子发疯了似地跑,可是马跑的快一定也十分颠簸,起伏很大,颠得我肠子都快掉出来了,肚子里翻江倒海的。快要忍不住时,前面正好有一条小溪。也许马累了,立即停下来喝水,让我的肚子有了一会休息的时间。这时赶马人说:“虽然这匹马还年轻,但是今天已经跑了五趟了,真的累了。”马走了一会儿,又停下来吃草,可才吃了一会儿,赶马人就把马拉起来继续走,我看见了,对他说:“让我来试试。”于是缰绳到了我的手里我立刻把马放下来吃草,马吃了许久,似乎吃饱了,便一口气跑到了山顶上,在山上休息了一会儿,我就下山了。

那拉提大草原到处都是茂盛的`草和高大的树,让人疲劳的眼睛一下子放松下来,让人只能说:“真养眼啊。”这几个字。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瑞安是不会有的。草原那么大,大的让马吃都吃不完,简直是马的天堂。

篇6:新疆游记作文

从飞机上向下望,新疆的土地格外的黄,沙漠上也就那么几点村庄。沙漠中的沙丘不知有什么东西似乎像是河流但又不是,它像一把纤细的丝绸,丝绸上面被一只无形的手给握住了,而下面则十分散乱。

天池的风景更是格外怡人碧绿带点蔚蓝,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微波粼粼,天池的水平静无波,当然不是一点波也没有。这样的水很常见,它和大海完全相反。天池四季来看的景色都不一样。秋天来是最美的季节。整个天池五彩斑斓,树的叶子有的比火还红,有的比宝石还绿,有的比哈密瓜还黄,远处可能还有一些雪。七色无处不在。天池四面环山水很冷,也很清。天池是由天山上的雪融化下来的形成的,它是一个冰川堰塞湖。

这儿的哈密瓜很甜,比加了糖的还甜上好几倍!正是新疆日照时间长才能生长出这么甜的哈密瓜来

第二天(魔鬼城)

在几乎没有弯道的高速路上,向边境进发坐了一上午的车进入了魔鬼城,魔鬼城在一亿多年前曾是恐龙的家乡也是一片汪洋经过地壳运动后海水退去,同时也带走了松软的泥沙留下了这一片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一词源于维吾尔语,意思是:陡峭的山丘。魔鬼城中的`著名景点:海狮望月:一只海狮趴在沙滩上,头望着东方,似乎是在思念远方的家乡,远方的亲人。天马长啸:一匹健壮的马正悬崖勒马,马前蹄腾空,头向着天空发出一声长啸。我参观完后,身体各个部位都有沙子,还把我的墨镜划花了一个,但是我对明天的旅程充满了希望!

第三天(喀纳斯游)

在登观鱼亭时,我一步一步的向上爬,呼呼的风声像是在叫我快上观鱼亭去。

站在高高的观鱼亭上,一眼饱览了喀纳斯的全部景色,水面上,闪烁着忽明忽暗的光。似乎是水里鱼儿向上跳跃时鳞片反射的光芒。船从湖面驶过的水波在湖面上久久的向外散开。整个喀纳斯湖像一块宝石落在了山谷之中,又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千山万水。天空中的白云不像是真的而像是电脑里的三维立体影像,蓝天像湖水,白云像湖水里的一朵朵洁白的花朵。

坐上了快艇,喀纳斯湖的湖水显得更加的蓝了山显得高大雄伟,喀纳斯湖又多了一份辽阔,一份神秘。

第四天(骑马)

篇7:新疆游记作文800字

暑假刚刚开始,我就和我的家人一起去新疆,我们要去看看我国最大的城市,去看看她和我大长沙有什么不同?到了飞机场,我虽然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看着书,但是内心却非常的激动飞机起飞了,看着窗外美丽的蓝天白云,像是一团团香甜的棉花糖在空中飞舞,我更期待这次开心快乐的旅行了!

坐了飞机转汽车,终于到了美丽的新疆,我们第一站是“天上天池”。这里可真美啊!天池的水,就像一颗蓝宝石,天山的顶部有好多的积雪,我好想摸一摸啊,可是太高了,真是可望而可不及。接着我们到了“那拉提”。这里的.草原像一座座小山,满山片野的青草和野花,真是美极了。这里有很多的马,我们骑着马在大草原上漫步。到了山顶,我们高举着马鞭,像勇敢的骑士一样。

巴音布鲁克有一个叫“天鹅湖”的地方,有好多可爱的小天鹅在水里游来游去,还有一些调皮的海鸥在空中飞翔,我喂了一些面包给她们,她们吃得可开心呢。传说中的“九曲十八弯”风景很美,像一条大蟒蛇趴在草原上。但是那里有好多的蚊子,一路上我被蚊子咬了好多包。

第三天,我们去了“赛里木湖”,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湖,导游姐姐说,这片湖是仙女的一滴眼泪,可是她的眼泪怎么这么大啊?湖水很清凉,还会变颜色呢。我很喜欢这里,因为这里很漂亮。我们还去了薰衣草庄园,这里盛开着美丽的花花草草,像是一片紫色的花海。

喀纳斯也是一个漂亮的湖,那里还有好多好多漂亮的野花,我站在山坡上,还和可爱的小羊照了一张相呢!那里有一个很高很高的塔,叫做“观鱼台”,我们要爬一千零六十八个台阶才能到达塔顶,虽然有点累,但是从塔顶往下看,实在是太美啦!湖的形状就像一条龙呢,传说中“喀纳斯湖”里有一个巨大的水怪,可是我们爬上“观鱼台”鱼没看见,也不见传说中的水怪呀。喀纳斯到处都有美丽的大草原,好多牛羊都喜欢在上坡上吃草,太阳公公到了晚上10点也不回家,在这里,和我大长沙真的不一样啊。火焰山好热啊,比长沙还热得多,而且很干很干,放个鸡蛋在沙子里就能熟,娟娟姨给我买了一个,味道还真好。吃完鸡蛋,我们有去了葡萄沟,那里有好多各种各样的葡萄,可是都没有熟。最后我们去了新疆的大巴扎,那里像个城堡,里面的东西好多好多。

篇8:游记新疆

关键词:《西游记》,民族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早在18 世纪中叶就被翻译成日文出版,目前,该书已被翻译成英、德、 法、意、俄、韩等十多种文字在海外传播。较之《西游记》的国际影响,它在国内不同民族间的传播被关注的并不多。 事实上,无论是《西游记》原著还是动画片、电视剧,都已被翻译成蒙文、彝文、 锡伯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传播,在国内民族文化交流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新疆地区,由于《西游记》中不少故事所描述的风土人情都与新疆相关,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受众来说更有亲近感,受欢迎程度非常高。可以说,《西游记》在新疆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古典小说、文学名著的范畴,它已经成为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一个通道,成为构建新疆各民族共同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一载体,进一步加强国内各民族间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认识,深刻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史,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西游记》在国内少数民族中的传播状况及其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我们在新疆喀什、阿克苏、吐鲁番、伊宁、石河子等地面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受众发放调查问卷700 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46 份。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分别为:1.四大名著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受欢迎的程度;2.《西游记》主要人物接受情况;3.对《西游记》改编传播的态度;4.接触《西游记》的媒介;5.对《西游记》内容的接受情况;6.《西游记》的文化认同情况等。下面,本文分两部分分析《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状况及其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启示。

一、《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西游记》在新疆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受欢迎程度很高。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受访者喜欢 《西游记》,人数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9.42%,这个数字是受欢迎程度居第二位的 《水浒传》 (12.82%)的5.4 倍,喜欢《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受访者分别占11.17%和6.59%。《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受到男女老少的普遍喜爱,有超过半数的人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就接触《西游记》,受众年龄层次从15 岁以下到60 岁以上都有分布。

此外,《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在新疆少数民族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欢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僧的善良、执著,孙悟空的勇敢、智慧,猪八戒的真实、可爱,沙僧的朴实、勤劳在新疆民族受众中得到普遍的认同。这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已经融入到民族同胞的生活中,例如他们常常将生活中的亲戚朋友与《西游记》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本事大有智慧的人常被称作“孙悟空”;纯朴勤劳的人往往被冠以“沙僧”的绰号;善良心软或者话比较多的人则被称为“唐僧”;率真可爱或者比较贪吃的人则被呼为 “猪八戒”(见图一)。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猪八戒形象的接受让人颇感意外, 很多人原以为猪八戒形象可能会是新疆少数民族受众比较讨厌的形象,调查的结果却是猪八戒在新疆少数民族受众中受欢迎的程度排在第二。一些少数民族女性受众表示:猪八戒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应该是好丈夫的典范。猪八戒在新疆少数民族受众中被认为是唐僧师徒四人中具有七情六欲、最有人情味儿、最真实的形象。猪八戒“一味蒙直”的率真性格得到了新疆少数民族受众的认同。

那么,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是否接受借用《西游记》中主要人物形象担任民族文化交流的形象代言人呢?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你希望有人用《西游记》中的人物编出新的故事吗?调查结果显示,有41.03%的少数民族受访者希望看到用《西游记》中的人物改编出新的故事,表示无所谓的占33.88%,二者加起来比例达到74.91%。

就调查的情况来看,新疆少数民族通过歌曲、小品、情景剧、手机彩铃、微视频等新形式对《西游记》故事进行改编的情况很多,而且很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有60.44%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接触过根据《西游记》改编的本民族小品、歌曲等, 另有18.44 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没接触过”,二者加起来比例达到78.88%。

虽然《西游记》的成书与新疆密切相关,两百多年前的蒙古文翻译也诞生在新疆,但真正使《西游记》在新疆普通民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还是当代的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超越语言障碍的影像传播形式。1964 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版的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为《西游记》在当代新疆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基础。1988 年,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全国热播,新疆相关部门在当年就组织开展电视剧《西游记》的翻译、配音工作。1989 年,维语版、哈萨克语版的《西游记》电视剧一经推出,便在新疆少数民族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西游记》人物和故事在新疆家喻户晓。1997 年,新疆电视台对维语版的《西游记》 电视剧重新翻译、配音,再次在新疆少数民族中掀起《西游记》热。课题组对新疆少数民族受众接触《西游记》的途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看电视第一次接触《西游记》的占68.13%,远远超过纸媒(11.17%)(见图二);在接触《西游记》的各种途径中,常看维语版电视剧的占55.13%,汉语版占18.68%,其它民族语言版书籍或电视剧的占12.27%。 由此可见,电视影像在《西游记》及相关文化的普及传播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西游记》中丰富多彩的故事也广为新疆少数民族同胞所熟知,特别是那些与新疆有一定关联的故事。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少数民族受访者对“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通天河”、“高老庄”、“三盗芭蕉扇”等精彩故事耳熟能详,对具有新疆地域、民俗背景的故事有较强的亲切感。他们表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常用“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样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征服困难的信心。课题组在与少数民族受访者交流的过程中,一谈起《西游记》中精彩的故事,大家都产生了共鸣,原本因陌生而显得较为沉闷的交流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交谈者之间的距离因为一部大家共同熟悉和喜爱的文艺作品和其中精彩的故事而拉近了。这一现象令课题组深受启发,说明《西游记》故事已经进入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与汉民族文化一样,成为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就为我国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认同搭建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对《西游记》的文化认同方面,受访者普遍认为《西游记》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甚至不少受众认为《西游记》中的四大主角具有不同的民族特征,整个取经团队就是一个多民族混合体,取经获得成功是各民族团结协作的结果,从《西游记》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接受调查的民族受众普遍以《西游记》而感到自豪,认为《西游记》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与接受状况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启示

由于语言文字、生活习惯、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新疆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或者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常会遇到障碍,我们可以依据《西游记》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及其影响力,探索出一些适宜民族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利用影像传播形式,增强民族文化交流的便利性

《西游记》在新疆的影像传播途径可以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存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借助图片、电视、电影等影像形式进行文化传播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理解,传播效果比较明显。因此,在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影像手段加强交流的便利性,增强传播效果。例如,可以选择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选题,制作画册,拍摄主题宣传片、纪录片,打造电视节目,创作电影、电视剧,用艺术化、影像化、有声化的手段进行民族文化传播和交流。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和影视制作理念不断更新的当代, 利用影像手段传播文化内容已经不能停留在报道新闻、单纯宣传的传统模式上。将文化交流内容故事化、娱乐化,选用有影响力的明星、导演,用最新的影像拍摄制作技术,创作出高度艺术性的影像作品,并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方能在高水平影像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将受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观看影像作品,了解影像内容,从而对所传播的文化交流内容产生了解,受到影响。

除了艺术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影像作品受欢迎之外,真实的记录影像对受众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新疆是一个地域辽阔、文化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多民族共处的地区,在这块土地上,每一天都有很多真实的民族交流故事发生。这些真实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精心虚构的故事更具有代表性,更能打动人心。把这些故事挖掘、制作、传播出来,除了依靠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外,在数码设备普及的今天,普通民众也是重要的“一线工作人员”。为了得到更多真实、鲜活的民族文化交流影像素材,可以建立起一个影像征集与播放的平台,将散落在民间的,用家用相机、手机拍摄的真实影像收集起来,将其传播效力最大化。

(二)发挥“明星”效应,让《西游记》人物做民族文化交流的形象代言人

这是一种“旧瓶装新酒”式的常规途径。所谓“旧瓶”,就是《西游记》中广受欢迎的人物和故事;所谓“新酒”,即新的文化内容和新时期民族文化交流政策等。“旧瓶装新酒”即充分利用《西游记》中的“明星”效应和故事模式,创作全新的艺术作品,传播新的民族文化和当下的民族政策,很好地促进新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这就好比是聘请明星当形象代言人做公益广告。如果要找到各民族都熟悉认可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美誉度,又不带商业色彩的明星来做民族文化交流的形象代言人,《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是最佳人选,《西游记》中这样的“明星”还不只一个两个,而是一个群体。更何况《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本身就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化交流使者;《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所演绎的也是一个个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传奇故事;他们所展现的精神是一种克服艰难险阻完成文化交流使命的伟大情怀。因此,无论外延还是内涵,《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都比较适合担任民族文化交流的形象代言人,充当新时期民族文化交流的使者,让新疆少数民族和汉族民众在《西游记》“明星”效应带动下,拉近距离,加强交流,增进理解。

由于《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在少年儿童中影响力较大, 如果能运用这些元素制作儿童电视节目,编辑儿童读物,传达热爱祖国、民族友爱、和睦相处、共建家园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从小跟随孙悟空、猪八戒了解祖国各地和新疆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比单纯利用政策宣传更能产生效果。

(三)用新疆少数民族熟悉的艺术、文化形式改编《西游记》故事,加强新疆少数民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西游记》传入新疆后深受新疆各民族群众喜爱,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都根据《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故事创作出了小品、歌曲等新的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表现了民族群众对《西游记》的独到理解,往往诙谐生动极有感染力,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西游记》已融入到新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中,并且在这方面目前已产生了一些本民族具有影响力的衍生作品和明星演员。

《西游记》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在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用新疆少数民族熟悉的艺术形式对《西游记》故事进行改编,消除语言文字障碍,就能增强传播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此外,将《西游记》人物、故事等元素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也是一种可取的文化交流方式。比如,在新疆少数民族喜爱的麦西来甫、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各地州各类颇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节等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西游记》人物、故事元素,让中华民族经典走进现实文化生活,这样各民族群众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也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交流作用。

篇9:新疆,新疆?新疆!

我们知道,“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从开辟鸿蒙之始,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鬼斧神工,不舍昼夜。其山崩地裂、电闪雷鸣,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带给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就连屈原也不得不发出《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居?列星安陈?……”一口气提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时间在延续,空间在拓展,尽管我们谱写出壮美的地理诗篇,激荡出恢弘的历史图卷,但苍穹下还是给人类留下了许多需要《天问》的“结”。一步一步解开这些“结”,这就是《新疆人文地理》对新疆及天下人的意义之所在。

当然,今天我们所说的“地理”概念,已从过去纯学术意义扩展到一个更加广博而宽容的界定,从山川面貌、江河湖海、风霜雨雪、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内容,进入民族、民俗、人口、历史、经济、旅游、气候、科技等人文层面的印记,从一个学术符号,渐变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大众文化。《新疆人文地理》专此作了一个“人文”的强调,要突出讲述人在地理中的位置、关系、能动作用。人创造的文化精神、地理蕴含的文化秉赋,要相随相携、相生相进、相补互益。那么,地理将有人文情怀,人文亦含地理情结,环境友好型将成必然。因此,应运而生的《新疆人文地理》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所以,《新疆人文地理》应成为一个辉煌的平台:这里将有世间罕见的冰川奇景与独特的民俗民情,万里“水城”坎儿井与阒无声息的海市蜃楼,失落的古文明与珍贵的宗教文化遗存,悬念重重的大漠之谜与千奇百怪的山河湖泊之最,西域三十六国荒冢一堆与楼兰古城繁华不再……加之。背叛的阴谋、篡位的恐慌、兵燹的蜂起、瘟疫的横行…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叹瑰宝之风华,感历史之迷离。从而,自觉关注新疆的人文地理。

借《新疆人文地理》去亲近自然:从南疆到北疆,从哈密到伊犁,从日出到日落,从历史到今天,去阅读大自然魅力无穷又阅读不完的华美书卷。

借《新疆人文地理》去亲近历史,纵古今,横万里,阅尽人间“春色”:惊天地、泣鬼神的雅丹地貌,越千年、历百代的楼兰干尸,贯东西、畅天下的丝绸之路,别中原、赴边陲的巾帼英杰,定国策、兴屯田的屯垦戍边……去阅读大历史变化万千又阅读不完的文明更替。

借《新疆人文地理》去亲近探索:尼雅的掩埋。楼兰的消失,神木园的旖旎,大峡谷的深邃,喀纳斯的美丽,那拉提的辽阔,彭加木的踪迹,艾丁湖的海拔……去阅读大事件、大景观扑朔迷离又阅读不完的神秘莫测。

探神秘、搜奇幻、释悬疑,写磅礴气势,描钟灵毓秀,颂人文新篇。谜底揭开之处,尘埃落定之时,幻梦游历之际,科学探索之中,《新疆人文地理》将给我们“烹饪”出一席前无古人的文化盛宴。

篇10:新疆游记的350字作文

库木塔格大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世界上唯一与城市相连的沙漠,有“城中的沙漠”之称。坐在滑沙板上沿着高高的沙山向下滑去,像坐在快艇上一样,划出一条条沙线,刺激极了。

去葡萄沟的路上途径火焰山,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光秃秃的土地上,顿时让人感觉头晕眼花。唐僧当年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翻过这座火焰山啊!葡萄沟与火焰山可完全是两种景象了。葡萄沟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在葡萄沟,我看见满沟的葡萄五光十色,有绿的、有紫的,还有红的,非常漂亮。葡萄藤蜿蜒的缠绕在葡萄架上,遮住了刺眼的`阳光,一串串甜甜的葡萄乖巧的挂在葡萄架上,让我们忍不住摘下来就要吃。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风光秀丽的高山湖泊,又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因此,它又被称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

夏塔古道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高危的一条著名古隘道,是伊犁通往南疆的捷径。新鲜的空气从鼻腔流入心田,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步一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特克斯八卦城。特克斯八卦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是中国西域最大游牧古国――乌孙国的所在地,是中国现存乌孙古墓最多的地方等十二项世界和中国之最。

新疆除了美景,还有美食。新疆人以牛羊肉为主,酷爱大馕与奶茶。在新疆的日子,我吃的最多的,且最喜欢吃的就属馕。大馕的种类很多,尺寸各有不同,有大有小,形状是圆圆的,口味是咸香味的,稍微有点硬。

篇11:新疆吐鲁番游记作文

我们首先去了坎儿井,听导游说坎儿井是按照吐鲁番的气候,地形修建的暗渠,我不知道什么是暗渠,就问妈妈,听妈妈说因为吐鲁番很热,水蒸发的速度很快,所以只好在地下修一个暗渠,就称为暗渠,而坎儿井就是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坎儿型的井,所以被称为坎儿井,而且这坎儿井还是维吾尔族同胞用千年的生活经验打造出来的。

然后我们来到了蔬菜基地,蔬菜基地里种了不少菜,有黄瓜,苦瓜等了,这些菜都种在大棚里长得可茂盛了,可是黄瓜为什么在这时生长呢?导游说这是新型种菜技术,可以让我们吃到在这个季节吃不到的蔬菜,也就是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

我们还去了吐鲁番博物馆,我们迫不及待的冲了进去,导游说有干尸,我们满怀好奇的一拥而上,呀!有很多干尸,有大人,小孩,还有人头骨!可把我们吓坏了,我有点害怕,所以和老妈跑回了旅游车。

我们到了最后一个景点——火焰山,这可真热,我们热得满头大汗,我问导游为什么叫火焰山,导游说因为日照非常强,所以热,我们焦急地等待着一场比赛,就是爬云梯比赛,导游一声令下,我们争先恐后地跑了上去,跑到中间,我们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但心中有一种信念,为了取得第一名,艰难地一步一步爬了上去。

上一篇:八一建军节座谈会领导发言稿下一篇:[95]国管财字第86号_关于调整职工冬季取暖补贴等有关开支标准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