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经济报》对新疆经济的影响力

2022-11-17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分析《新疆经济报》中时政新闻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 概括出其报道的优点和缺陷, 得出其能更好为新疆经济发展服务的建议。

(二) 研究对象

2017年《新疆经济报》中出现的时政新闻。

(三) 样本选取

内容分析的抽样方法比实地调查抽样法容易地多, 但要注意随机原则[1]。对2017年的报纸采取人为周的抽样方法, 按照此原则抽取了两个人为周共14天的报纸, 即根据《媒介内容分析法》一书中附带的统计数表随机抽出两个周一、两个周二、两个周三……以此类推。选定了1月2日、1月15日、1月20日、3月6日、4月6日、5月21日、6月9日、6月13日、7月1日、7月15日、7月26日、10月26日、11月7日、11月15日。

二、《新疆经济报》中时政新闻的特点

选取的样本包含14期《新疆经济报》共116版, 其中2个周五为16版, 3个周末日为4版, 其余9个为常规版——8版。该报开设的版面主要有要闻版、经济版、专题版、地州版、文化社会版、广告版、国内国际版等。经统计, 所抽取的样本中时政新闻报道共276篇, 多见于头版和要闻版。《新疆经济报》是名副其实的党报, 其党性十分浓厚, 时政新闻的分量呈压倒性优势。

(一) 消息居多, 辅以通讯、图片新闻

据统计, 276篇时政新闻报道中, 消息有114篇, 占41%, 通讯为76篇, 占27%, 图片新闻为44篇, 占15%, 其他类新闻 (主要形式为标题新闻) 为26篇, 占9%, 评论为16篇, 占5%。由此可见, 消息和通讯是《新疆经济报》较常运用的新闻体裁。

时政新闻是对新闻信息时效性要求极高的新闻类型, 人们也需要媒体及时传达的信息来获知周围环境的变化, 从而采取行动。消息特具的“快”完美迎合了这点;此外, 时政新闻往往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故而往往信息量大而多, 且很大一部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重要决策和政策, 因而通讯所特有的“广”很适用于需要详细报道的时政新闻。

(二) 国内新闻比例较之国际新闻占压倒性优势

据样本统计, 276篇时政新闻报道中, 国内新闻有257篇, 比例高达93%, 国际新闻只有19篇, 前者在数量上呈压倒性优势。而对两者的篇幅长短进行对比后又能发现, 国内时政新闻大都采用较长篇幅报道, 国际时政新闻多见于简短的消息新闻和标题新闻。

例如在所抽取的14个样本中, 5月21日这期的头版上只有一篇题为《习近平向伊朗当选连任总统鲁哈尼致贺电》的国际时政新闻, 其他全部为国内时政新闻。

(三) 新华社报道和自采新闻平分秋色

据统计分析, 14个样本中276篇时政新闻报道, 消息来源于新华社的为122篇, 占44%, 《新疆财经报》自采的共152篇, 占55%。可以看出, 该报自采新闻的比例相比之新华社只占了微弱优势。

通过对报道内容的分析, 可以发现国际时政新闻和国内大型时政新闻多来源于新华社, 这些新闻报道末尾的“均据新华社电”在《新疆经济报》上可说是较常见的来源标签了。例如样本中10月26日, 报道的是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产生中央领导机构、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同志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此种大型重要时政新闻, 报道内容是毋庸置疑的“均据新华社电”。

其次, 《新疆财经报》的自采新闻有不少创意闪光点。例如该报逢周五出版的《西域周末》, 包含文化视野、大陆笔桥会、历史钩沉、人文地理等版面, 正如编者按里说的, 反映了“新疆人的世俗化、现代化生活”, 极富趣味性。

三、《新疆经济报》中时政新闻对新疆经济的影响

(一) 为经济建设环境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新闻本质上是主流价值观的表达,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 新闻机构就是政治有力的宣传和舆论工具, 新闻的内容集中体现着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时政新闻就是这一观点有力的证明。

20世纪30年代, 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霍克海默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新闻是一种“肯定文化”, 后来马尔库塞对其进行了补充说明[2]。新闻作为一种肯定文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形成全社会内一种认同、接受、和谐、有序的氛围。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 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经济建设是驱动社会大齿轮转动的重大助推力, 在这一环节尤其需要稳定的秩序和和谐的氛围, 国家利用时政新闻营造的主流价值观氛围来感染、熏陶处在社会经济建设每一个环节的人, 从而使社会更加稳健地朝前发展。例如样本中6月9日的2版要闻版中, 有三篇维吾尔族党员干部撰写的思想评述, 题目分别为《做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定维护者》、《牢记党恩永远跟党走》、《忠诚担当维护稳定》, 这坚固地树立起各民族同胞凝聚起来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信念, 营造出坚决维护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价值观氛围, 也为经济建设指明了思想方向。

(二) 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帮助, 助力经济发展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强调,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 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强大的引导和助推力。

例如样本中1月9日报道的《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16一年来所做的工作, 其中的“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讲到了自治区政府为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免税政策, 取消、减免或缓征27项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调降企业职工社保费率, 进一步降低电力和铁路运输价格, 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始终把增加就业作为优先目标,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多渠道增加就业, 认真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 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通过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实施“短平快”项目等措施, 带动近30万各族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有力促进了创业就业。

除此之外, 更有着力加快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发挥对口援疆特殊作用等政策措施。在对2017工作展望中, 自治区政府计划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支持兵团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支持兵团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等, 无一不体现出时政新闻中的政治举措对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

(三) 借力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推动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这三者其实是紧密相联、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的关系。在我看来, 时政新闻的作用表现在于:它通过政治与文化、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来使政治对经济产生间接的影响力。

通俗一点讲, 就是通过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来推动经济发展。例如在样本中6月13日报道的《雪克来提.扎尔克会见凌红一行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新疆文化产业发展》, 双方都希望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 让喀纳斯优秀的旅游资源“走出去”, 成为新疆文化旅游新名片。这就体现出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 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强大的带动力。

一个地方的旅游文化最能凸显出地方文化特色。例如5月21日报道的《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库尔班大叔》中讲到从课文到歌曲, 从照片到电影,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见到毛主席的故事。现在已成为红色经典, 大量游客会慕名而来, 到和田地区去找寻这流动在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当地已在建设库尔班小镇, 门口有库尔班大叔的雕像, 这正是一种文化的缩影, 也是文化产业在政策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体现。

四、加强《新疆经济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作用的建议

(一) 适当增加国际新闻的篇幅与数量, 开拓国际化视野

现如今, “一带一路”已经是国际化的经济发展策略, 那么在新闻作为时代的“瞭望者”, 更应该顺应时代变化, 及时调整报道策略, 这样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创新的思路。

国际新闻的存在并不会影响一份党报的党性, 也不会动摇其坚固的价值观, 而是为观察外部世界开了一扇视野开阔的窗子。在前面的一系列分析中可以得出, 《新疆经济报》的国际时政新闻报道数量和篇幅都不太合理, 故而我建议该报可以适当扩大国际新闻的报道数量和拓展篇幅, 辅以图片更佳。

(二) 在保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 适度提升报道内容的趣味性

我们知道, 根据新闻与读者的关系, 新闻可以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本文分析的时政新闻是毋庸置疑的硬新闻。但除此之外的新闻, 可以适当“软化”。软新闻并不意味着无用和混乱, 而是回归本源, 使新闻拥有纯知识、纯趣味、人情味的特质, 这无疑会使报纸与读者的距离拉得更近。

我建议, 类似于《西域周末》这类反映人民世俗化生活的专版可以多加策划, 采取周五轮流展示的策略, 既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 也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 与此同时, 这也更加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这是党中央曾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三) 紧跟互联网思维, 发展多种线上阅读方式

如今已是一个多种媒体混合共存的时代了, 万维网、移动电话、数字助理等诸多媒介之间的互动性正在不断增强, 这使得不同类型的传播间的界线日益模糊[3], 报纸不可能独立于其他媒体形式而单独存在和存活, 报纸与广播、电视、杂志、等多种形式的媒介, 可以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来集中到同一个平台上, 从而拓宽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 也丰富了人们所能收获的有用信息。而媒介企业也有义务为受众提供满意的媒介产品服务, 从而才能在受众满足中实现自己的各项目标[4]。

我注意到, 《新疆经济报》并没有专门的APP, 电子版在网络上也无法查阅读取, 这是非常遗憾的一点。不可能所有的人们都能通过购买报纸来阅读它, 人们更多地是依赖于移动终端——手机, 我认为, 建立起完善的网络平台可供读者及时、全面地浏览《新疆经济报》, 那么这将收获比单纯依赖实体报纸出售和订阅更丰厚的经济效益。值得解释的是, 所有的媒介组织都有着双重属性, 即使党报的意识形态属性更强, 这也不意味着它不能有获取经济效益的权利——恰恰相反, 正是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才有可能更好执行其政治功能的可能。我相信, 通过互联网的新思维, 《新疆经济报》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启发。

摘要:《新疆经济报》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报,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尽职尽责宣扬主流价值观和时代主旋律, 对新疆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新疆经济报》中的时政新闻从新闻体裁、新闻来源及新闻地点三个方面来分析, 探讨其对新疆经济的影响力有哪些, 同时也指出这些时政新闻报道的优点和缺陷, 从而给出如何能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时政新闻,舆论导向,经济发展,内容分析

参考文献

[1] 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06.

[2] 蒋小丽.传媒文化与媒介影响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16.

[3] 简宁斯·布莱恩特.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258.

[4] 包国强.媒介营销理论.方法.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5.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下一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