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

2024-04-08

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精选7篇)

篇1: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

[关键词]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监管;会计监管体系

[摘要]会计监管的目的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经营管理决策以及投资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首先要了解会计监管及其演变,以及当前会计监管的形势和特点,然后对原有的会计监管体系进行整体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会计监管及其演变

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下,搞经济总要讲求效益,需要从事一些管理活动。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我国会计界多数人所共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会计的首要职能是提供经济信息,供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人员履行会计职能所提供的信息,是企业管理经济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监管的目的是防止虚假财务信息,保证经营管理决策以及投资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

会计监管是伴随着会计发展而演变的。会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和存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对会计定义赋予种种不同的说法,如会计是记录经济活动的一种艺术或方法;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会计是单位内部的一个信息与控制系统。如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会计就是一种记录经济活动的艺术和方法,它反映了早期会计的实际情况。在会计萌芽时期,个体生产者和小商贩都需要进行核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来作比喻,并把此时的会计(簿记)称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这时的会计信息,不需要外人监管。根据马克思的考察,会计与生产职能分离后应有专职记账员。他曾在《资本论》中以印度太古公社中的专职记账员作为典型例证。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剩余生产物不多,经济活动比较单纯,也不需要委任专人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管。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集中,财产所有者对其拥有的财产不能直接管理和经营的时候,才需要委任官吏、聘请专家代为管理或经营,需由专人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向财产所有者提供会计报告,作为评价代理管理者或经营者的责任业绩的优劣、检查有无差错和弊端的依据。这时的会计已成为专职记账员,受财产所有者的委任或委托从事会计工作,但是他与奴隶主、封建主、宫庭、寺院、庄园主,以及工商业主是一种从属雇佣关系,具有代理关系的性质。会计也发展成为运用一定的记录方法,对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并定期以报告的方式反映给财产所有者,作为了解代理管理者或经营者的业绩,以解脱他们的经济责任的一种工具。当财产所有者对会计记录和报告是否真实、正确有怀疑的时候,就需要由熟悉会计的专家对其进行检查评价。于是就产生了审计活动。此时的审计就是审查会计。古代审计最初是由会计人员大声朗读会计记录,审计人员通过听取这些记录来判断会计记录是否正确,所以《周礼》中把审计称为“听其会计”,英语的audit也是“听取”的意思。然后审计人员再将审查会计的结果报告给财产所有者。这时对会计真实性、正确性的监管,是由审计者和财产所有者两重监管。但审计者、所有者,以及会计人员都同在一个组织之中,直到英国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的监事审计制度仍属这种类型。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产品的增多,商品交换的发达,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股东遍布社会各界,企业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需要经过具有独立性的中介机构来审查鉴证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制度才应运而生。此时,由代理经营者提出的会计报告须经过财产所有者的代表——董事会、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的注册会计师的审查、认可,形成三重监管。当然随着企业经营的扩大,收入的增加,应交税金的增多,政府税务部门也对会计真实性、正确性进行监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会计监管的内容要求也有所提高,由原来的资产负债状况发展到损益情况,注册会计师审查鉴证的内容由资产负债表发展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统称财务报告。随着会计准则的建立,审查评价的目标由真实性、正确性扩大到公允性,使会计监管的内容不断增多,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起伏不定,社会诚信度下降。企业经营者为了掩盖亏损就制造虚假财务信息,再加上利益驱动,某些人为谋取私利而弄虚作假。其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主要就是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新企业的诞生、老企业的破产倒闭也是常有的事。企业经营者制造虚假业绩或个人营私舞弊,都会使会计信息失真,是制造虚假财务报告的直接原因。再加上法规不健全,会计规范不统一,并有一些漏洞,更使造假者有隙可钻,所以会计失真、虚假财务报告时有发生,在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在18世纪、19世纪、乃至20世纪都时有发生,有时非常严重。美国强调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只有公认会计原则,没有统一会计制度,独立审计准则也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使会计监管难以到位。安达信事件即可证明。为了制止财务报告的虚假,保证国家税收,大陆法系国家如德、法等国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把会计制度写到商法典中或公司法中。法国还制定了统一会计制度。有的国家的税务部门不相信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根据公司情况重新编制一套报表,根据实际情况纳税。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虚假财务报告是一个老问题,在历史上从未间断过。试问历代贪官,哪个不报假账?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形势平稳时期假账少一些,经济危机时期假账就较为严重。因为企业盈利达不到一定水平,股票就要掉价,甚至会引发企业破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驱动,也不断出具虚假审计鉴证报告,致使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每年支付的赔偿款达二三百亿美元之多。所以,对虚假财务信息的监管,各国证券监管组织也成为会计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无形中逐步形成了由企业内部审计、外部社会审计、政府财政部门和各国证券监管组织构成的会计监管体系。

篇2: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

论文摘要: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必须要参与到会计国际化协调的过程中来,而且要建设一条符合中国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论文关键词: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会计环境;会计标准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将来世界各国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所面临的题目,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所面临并应予关注的题目。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中国更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并且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1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活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融进到国际经济潮流中,任何国家假如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较高水准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我国的经济大门将向世界敞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这样超越国界的经济,必然要求作为通用贸易语言的会计,要有同一的“文字”和“规格”,以消除语言障碍,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便利。

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作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正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才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各国际或者区域组织在国际协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也成为推动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气力。

2从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态度

中国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促进会计的国际化。我国事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需要资金,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了引进外资的工作。引进外资需要相应的投资环境能公道保护外商投资者的正当利益,而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外国投资者很丢脸懂当时的会计报表(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为此,中国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

尽管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中国实际上也是国际财务准则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为此,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包括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熟悉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进步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际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题目,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题目,同时也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3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对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我们不应被动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而应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实际题目。一方面,我们既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和动向,充分鉴戒吸收有益的技术和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照抄国际会计准则;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的进程中,施加我们的影响,使国际会计准则也能解决我们国家所面I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题目。

从市场本身的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于形成。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有了可乘之机。而对这种情况,我国不得不对非货币***易准则进行修订,从我国实际出发,要求企业将所有非货币***易均作为同类非货币***易处理,同时我国对债务重组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篇3: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

1.建筑风格的由来和建筑设计的初衷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泱泱大国, 古中国在几千年漫长历史的洗礼中衍生出多种文化, 而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讲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早在古代建筑也只不过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必要场所, 并没有过多的含义, 而随着时代进步文明与科技的发展, 人们建造建筑并不只为生活居住那么简单, 建筑被赋予了更多的用途, 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时, 人们又在满足了用途的基础上为建筑附加了灵魂, 那就是艺术, 建筑融合艺术是一种跨时代的改变, 它被用作对于当时社会一些人们身份地位的一种体现。地域的不同、人群的各异演变出艺术形式的大不相同, 逐渐形成了派系、建筑风格。当今世界各地都延续着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甚至被升华加以改进。但建筑永远都是服务于人类, 凡是对建筑的设计都是以人为本为初衷。不应盲目的追求外立面效果而舍去建筑本身的功能性、服务性和文化底蕴, 一味的追求外表的美只会让建筑变得华而不实。

2.中国房地产的演变

新中国的建国史已有六十五周年, 但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新中国才启动了发展的步伐, 1979年开始到1984年的改革开放使新中国迎来了全面发展春天。直至今日改革开放已有三十五年, 也就是说新中国建筑产业也只有区区三十多年, 真正的中国建筑产业膨胀期是在二十一世纪, 2001年开始, 中国的房地产热潮遍布全国, 处处百废待兴。

二、中国建筑产业的国情

房地产的急速发展带来的后果却是造型各异、风格混乱、功能粗糙、盲目运用, 当时中国的建筑设计领域里主流风格多为注重外立面, 而忽略了内部使用功能和对空间的合理搭配, 没有做到精打细算。是什么导致中国建筑领域如此现状?其原因多多少少和近年来的中国国体经济是靠房地产来拉动的原因有关, 建筑物成为了纯粹的商品, 开发商更看重眼前带来丰厚的资金利润。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而至, 于是土地价格变高了、人工费变高了、建筑材料价格变高了、税收变高了等等, 那么开发商为了应对这种状况, 只能使建筑建设削减成本, 如今的建筑工地仍然可见一些80年代的建材。那么可想而知运用这种建材能否建设出高端的建筑?这是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国家现有的建筑产业国情。而在国外很多国家这时早已经经过不断的改革形成了更为符合这个时代更成熟的现代风格, (什么是现代风格?现代风格的正确名词是:现代主义建筑, 又称现代派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 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 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也有人会觉得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建筑思想”的改革, 使得一些建筑师推崇现代主义建筑, 但是光这些还不足以让现今的建筑师放弃古老的建筑风格。真正的原因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世界人口密度加大, 地球的能源在急剧消耗, 致使有些国家从根本上考虑为避免本土的资源匮乏, 而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建筑设计的本身也更倾向于经济性、使用性、可循环性、节能环保性等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节能环保应结合中国国情逐步改善

二十一世纪全球性大趋势是提倡节能减排, 节能环保被提倡到各个领域包括建筑领域。那么如今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个重点因素则是:节能、环保、经济、实用、美观。我们应该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结合我国的国情应如何改善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 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风格。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所以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也应该着重考虑经济性、节能性, 迄今为止建筑工地仍然可见80年代的建筑材料, 很多新型环保材料虽然符合国际大趋势, 但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想要普及使用还有些吃力。想要跟上国际大趋势, 还需我国的整体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以点向面的形式开展, 逐步改善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主导思想, 多倾向切合实际、因地制宜。

我国比较数一数二的高端楼盘多以外形美观、复古为特点, 比如情景洋房、具有欧式风格的住宅等比比皆是, 细细品味, 这种复古的风格有很多弊端, 首先建筑材料的应用, 为了应对国内房地产楼市冷却下滑, 那么只有削减成本, 使用的建材是廉价的, 导致建筑使用寿命降低, 甚至由于材料过于脆弱而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 其次为了实现繁琐的外立面造型, 浪费了很多建材和人工, 所用的成品线脚、石材、GRC线脚也不是环保材料, 而且造价昂贵, 如果省去这些造价贵的材料和多余的人工, 把成本投资在使用功能上, 会使得建筑物本身变得更实惠。建筑物的立面几何形体和造型应是由功能驱使而自然形成的。一味的为了满足外立面效果而放弃了内部使用空间, 这种做法从根本的主导思想是错误的, 他们以为靠维美的立面效果和复古氛围能吸引百姓的眼球, 其实不然, 人们更在乎使用性、经济性和使用率, 这就是人们口中所谓的性价比。毕竟人是生活在室内, 外立面再华丽维美也无法给予生活在室内的人们带来任何切合实际的好处。如今的购房人群更在乎户型的实用、采光效果、通风效果、朝向、楼体质量等, 谁会去关心造型、风格、立面变化。所以建筑的造型要张弛有度, 不要将造型外观作为主要设计出发点, 要以使用功能为前提。

反观国外的设计实例, 把以人为本、节能环保真正融入了设计主导思想中, 融入了生活, 比如瑞士乡村的“含羞草”公寓Crooked House (这个奇特的建筑是建造在瑞士的乡村, 有两层楼, 主要是为了注意居民的隐私和阳光) , 虽然国外多为钢结构高额材料建筑, 但是在国内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是可以实现的, 而且由功能决定的造型也很符合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 简约、实用、美观。

丹麦的Homefor Life (位于丹麦的阿胡斯, 是一个环保的建筑, 注重于低能耗和低碳。让我们吃惊的是, 这个建筑生产的能量多于消耗的) 减少了长期消耗不可再生资源, 一次性投资要比长期无止境的投资节省的多。

四、结论与展望

我们的国家跟上国际的发展脚步仍需一段时间, 中国的国情还不允许我们过多的浪费, 老一辈的长者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有钱花在刀刃上”。尽然我们的国家经济实力无法承受高额的建筑材料, 那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材料尽量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少使用那些华而不实的造型, 多开动一下大脑, 去探索研究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产业。多从细节入手, 对应现有的国情取长补短。

在这个过渡期里, 我们持续努力, 逐步改善, 随着国力的增强, 经济的发展, 一定能够与国际真真正正的接轨, 将祖国的每一片土地都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建筑产业。

参考文献

[1]Top Energy绿色建筑评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6.

[3]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2008 (9) .

篇4: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建设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中国特色;建设;国际协调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11-01

一、中国特色会计的客观表现

在全球各国经济合作的时代,中国会计国际化是否应该保持一定中国特色的问题,对此应该从会计工作整体出发而进行具体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如果只是太多地考虑美国、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而不考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国际会计准则是很难指导全球的,因为这涉及到国家特色的问题。如果国家存在,国家的会计准则存在、利益权衡存在,全球使用一个会计准则这是不可能的。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只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坚持中国特色及植根于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与吸收国际会计经验,建成一个既能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国际会计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化准则体系。

二、建设国际化会计的必要性

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难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分析来看,可以肯定,中国要想实现经济增长,除了引进外资或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革之外,几乎别无选择。

2001年末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加入世贸组织使失去改革势头的中国经济重新获得前进的动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世界经济的大门已向中国打开。随着全球经济合作中国的会计制度必须跟上国际化的步伐,由于差异,中国传统的会计制度一定会阻碍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所以,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是必然的。

三、如何建立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会计是一门社会科学,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诸多社会环境因素都各尽不同,在国外被证明是合理的会计研究成果,在中国未必就能行之有效,所以中国要依据本国国情、背景和社会环境,建立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一)中国市场本身的发展方面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成长阶段,企业之间的交易不是十分正规,没有形成良性竞争,公允价值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下很难形成,其中国有企业交易出现的问题较多,以及上市公司的对于此风的跟随,使得中国的市场环境越来越恶劣。面对中国市场这些问题,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修订已是当务之急。

(二)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方面

从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是以公司过去的会计信息来作为评价和监督公司的主要指标。国际财务报告是按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的定向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同国际标准不同的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只单单依据利润表来对一个企业进行评价和监督。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侧重点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是更侧重于规范利润表,一个是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我国与国际上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也各不相同,所以说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要想在会计要素方面上完全达成一致似乎很難。

(三)中国的法律制度方面

世界的法律体系有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2大法系,我国则是属大陆体系。故法律体系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首先要遵循本国法律条款规定的内容,再次国家法律规定的内容要在制定会计准则中有所体现和内容涉及。

(四)中国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方面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中国国有控股企业占据很大比例,以社会人员为代表的投资者只是一些非常离散的小股东,国家则是企业最大的股东,由于中国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差异,使得中国的上市公司与他国有着很大的区别。

结束语:在新经济时代,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骄人的成绩,得到世界的瞩目,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已是必然。基于中国国情和我国的会计情况,我国不可能完全采用国家财务报告准则,而我国也是一直以积极地态度参与国际会计协调,这对于推动我国会计趋于国际化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对我国的投资环境加以改善,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利于外资的引进,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极其重要。在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我国的会计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随时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建设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曲晓辉.中国特色的会计解读[J].会计研究,2000(4).

[2]陆德明,王鹏.论中国会计的特色[J].上海会计,2000(7).

[3]栾甫贵.关于中国会计特色的几点认识[J].财务与会计,2001(3).

[4]李心合.中国会计学会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1(1).

篇5: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一、管理会计报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报告在我国企业中的实践却并不顺利,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 没有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及报告格式

管理会计体系在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 也并非十分完善。管理会计理论基本上来源于西方国家, 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国情, 理论研究仍然停留在表面上, 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不强, 所以管理会计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甚至有些方面管理会计理论没有跟上实践。虽然管理会计报告格式具有灵活性是其一大优势, 但是由于我国没有相对规范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格式, 企业中的管理会计报告格式混乱、内容混杂, 并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出决策上的贡献, 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流于形式。

(二) 管理会计报告依附财务会计报告

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 管理会计工作都是由财务会计人员代为完成的, 财务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会计思维, 在编制管理会计报表时也积极性不高, 工作应付了事, 大大降低了管理会计应有的效果。会计工作也主要专注于财务会计方面,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都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有些企业出具的管理会计报告依附在财务会计报告的后面, 内容分散, 并没有形成规范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 也主要侧重于财务数据而不是非财务数据, 并没有体现管理会计面向未来的特性。

(三) 缺乏计算机技术支持

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企业财务会计计算机系统也日益完善, 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在计算机上完成。但是管理会计工作却缺乏一个完善的系统支撑, 这导致管理会计工作很难在实际操作中被完成。即使少部分企业自行设计并安装了管理会计系统, 这些系统也通常只具备事后记录的功能, 缺乏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能力。

(四) 缺乏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机构对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进行监督, 企业无论是否执行管理会计工作, 出具管理会计报告都是企业自行决定的, 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质量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评价。

二、如何构建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一) 管理会计报告的设计原则

1.强调目的性与实用性

管理会计报告是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工具, 为了使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能够对企业状况充分了解, 应特别强调信息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与财务会计报告具有规定的格式不同, 向企业管理层提交的管理会计报告并没有严格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只是在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时, 一定要从管理者需求出发, 对格式和内容进行适当选择, 对管理者决策没有帮助的信息不需要在报告中列示。

2.充分重视信息相关性

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 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会计准则, 满足可靠性;而管理会计报告不同, 在管理会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只要和企业决策相关即可, 凡是能帮助管理者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准确判断的相关信息, 都应该在管理会计报告中披露。从信息的来源上看, 为了保证决策能够充分考虑到企业经营涉及的各个方面, 管理会计报告不仅需要收集企业内部信息, 企业外部的社会信息也应该包含在内。这一点也强调了管理会计报告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3.合理把握形式的多样化

由于管理会计报告并不受特定准则或者规范的约束, 同时考虑到其实用性和信息相关性, 管理会计报告在形式、内容和时效上是十分灵活多样的。从形式上来说, 报告既可以是图表, 也可以是文字, 甚至是多媒体, 以便于使用者理解;从内容上来看, 报告既可以是全面的, 也可以是简单的, 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从时效上来说, 报告可以是定期的, 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但一定要是及时的, 能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状态。

4.遵循及时性原则

管理会计报告绝不是事后的报账工作, 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战略决策重要参考, 因此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为保证及时性原则, 必须尽可能缩减报告长度, 使决策时间更充足。

5 .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管理会计报告比财务会计报告自由度更大, 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图表辅助编制, 以揭示经济现象本质为最终目的。企业进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 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二) 管理会计报告设计思路

张先治基于内部信息使用者经营决策信息需求, 认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包括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孙建强提出管理会计报表体系应当基于平衡计分卡和作业管理思想为基础, 将管理会计报表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 并在不同的作业责任中心中强调不同维度管理会计报表的编制来使报表更有效。

熊铎认为, 将平衡计分卡理论与管理会计报告相结合, 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 平衡计分卡在对企业未来的总体规划中考虑了所有的员工, 并与薪酬激励相结合, 大大地加强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忠诚度, 公司上至股东管理者, 下至一线基层员工, 都能够朝着管理会计制定的目标奋斗。

其次, 平衡计分卡中包含了创新评价体系, 有效防止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 不重视未来发展, 并且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更加注重非财务指标的效用, 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及未来前景, 这与管理会计思想如出一辙。最后, 平衡计分卡中包含了大量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前瞻性思想, 能够为不同层面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管理公司的工具, 是可以有效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战略管理工具, 可以评估企业的优质资源和前景发展, 与管理会计报告预期达到的结果相符合。平衡计分卡理论与管理会计报告相结合, 可以使如今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更为科学, 推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 也能够解决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系统、缺乏层次的问题。

(三)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策略

1.谁来编制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最先需要解决“编制单位是谁”这个问题。由于管理会计报告主要是面向企业管理者的, 其目的是帮助管理者制定和调整策略, 内容涉及企业各个方面, 因此, 类似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部门编制的模式并不合适, 而是应该根据企业的组织特征和报告要求, 多部门协同合作, 共同编制。

首先, 可以按照生产、销售、研发、财务、设计、管理、人力、市场等不同的部门单位来划分责任, 各部门提供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报告信息, 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 将信息提供给报告编制中心。

其次, 报告编制中心将各部门提交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 明确各类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信息做出简单的解释说明, 形成对企业经营现状的宏观描述。

最后, 报告编制中心向制定公司总体决策的管理者提供成型的管理会计报告, 管理者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的信息制定企业总体战略, 维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如何列报

从内容上来看, 管理会计报告比较复杂, 为了便于整理和报告, 应根据相关性对报告信息进行区分, 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列示。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部分应主要涵盖资本报告、资产报告、市场报告、成本报告四大部分, 对于其他相关报告, 如内部审计报告、业绩评价报告、全面预算报告等内容, 可以以附属报告的形式列示, 以便管理者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四)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和经验

1.预算编制方面

(1) 经营预算编制

想要编制好经营预算, 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规范, 对企业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晰。详细界定采购、销售、生产部门的分工、定位、职责, 制定详细、科学的部门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其次, 引入对标管理的概念, 提高预算控制者的管控能力。再次, 注重经营预算之间的相关性。预算平衡是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

(2) 资本预算编制

做好投资预算, 首先做好战略规划、制订可行的发展计划和做好项目前期考察。预算是年度工作计划, 而对于一项投资来讲, 往往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规划。所以投资预算的编制必须要以投资项目的充分论证和企业战略全局的合理定位为基础。其次, 投资预算必须要与筹资预算以及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结合, 投资必须做到量力而行, 不影响生产经营。

筹资预算的编制需要相对保守, 必须确保计划能够落实。这需要对国家金融政策、企业自身的信用条件、潜在投资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判断。

(3) 财务预算报告编制

做好财务预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财务预算的编制结果, 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进而调整业务预算编制, 实现预算整体的优化;二是为预算执行提供便捷的控制点和信息来源, 从财务预算入手易于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比对分析, 为调控预算执行提供合理的依据;三是发挥财务部门的价值创造能力, 合理预计财务费用, 挖掘资金潜力, 实现增效。

2.决策控制方面

决策控制报告构建要充分考虑系统性、相关性和目标导向性, 具体来讲,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决策控制报告要融入企业管理体系

权责统一、奖罚有据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建立完善的决策控制报告编报制度, 要对数据取得、数据分析、数据提交、数据差错有完善管理机制。避免对决策控制报告滥解读, 对责任没有追究机制, 造成报告流于形式。

(2) 决策控制报告要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的融合

决策控制报告有时是对企业某一领域较长期间的分析, 有时是对企业整体较短时间的诊断, 其涵盖面与预算多有交叉, 必须要考虑决策控制报告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 特别是预算的相互配合。

(3) 要重视决策控制报告的质量

决策控制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方面要求决策报告的编制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 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不断总结决策控制报告方面的经验, 形成报告模板,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

3.责任考评方面

(1) 报告主体要明确, 分工配合要清晰

考核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焦点环节, 涉及员工切身利益, 往往造成较为明显的对立和尖锐的矛盾, 加之工作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 往往造成推诿扯皮, 从而弱化考核力度。因此, 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考评体系时, 对于考评报告的编制主体和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关系要界定清楚, 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的质量下降。

(2) 不能脱离经营和决策去开展考评工作

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科学合理地评价生产经营和决策行为为目标, 以预算计划、可行研究报告、决策支持报告为基础, 采取对比分析、汇总分析、因素分析的方法, 提取考评数据, 为考评工作提供依据。

(3) 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核心驱动力

报告编制要充分考虑企业提高效益的根本目的, 在报告的信息筛选、信息披露方式、报告编制周期等方面考虑考评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性, 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与评析[OL].中国会计网, 2014 (11) .

[2]王留根, 刘兆晟.管理会计边界与管理会计报告的理论定位[J].财会月刊, 2015 (1) .

[3]管理会计实践索引[OL].财政部网站, 2016 (1) .

篇6: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会计理论体系的含义及特点

在《辞海》中“体系”的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理论源于实践, 因此理论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会计理论体系也是由某些个别的理论最后发展成会计理论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是会计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系统归纳。不同的会计理论按照特定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机组合在一起, 便形成了会计理论体系。它具有如下特征:

1. 完整性。

会计理论体系是一系列理论的组合。因而具有全面、完整的特点。包括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管理会计理论、我国会计理论以及西方会计理论等, 同时反映了不同流派的观点和思想。

2. 逻辑性。

只有系统化了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理论。提供能够评价和发展会计理论的一致性观点和原则是会计理论的主要目标。因此, 会计理论应该具备科学理论体系般的连贯、严谨和内在逻辑性。

3. 多元性。

于玉林教授认为, 虽然会计理论体系具有整体性, 但也需要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分解、剖析和研究, 其内在规律才会从不同的体系中显现出来。会计理论体系的多元性就应运而生了。即客观存在的会计内在规律性可以通过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会计理论体系体现出来。

4. 层次性。

会计理论体系由不同的会计理论组成, 因此可以从不同标准进行划分。比如, 有将其划分为理论基础和应用理论;有将其分为会计研究方法、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三个层次, 不同的层次内又包含许多不同的、详细具体的会计概念。

5. 动态性。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在不停的变化中, 会计理论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会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会计理论体系也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动态的、稳定的变化、发展和完善。

(二) 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

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背景, 学习、借鉴和吸纳国外的精华经验, 构建起不同于其他国家却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理论体系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指导, 逐渐淘汰不合理的过时的观点, 吸收先进的观念和思想, 不断地自我修正、完善、发展,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这才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最终目标。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只有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横纵向探讨和认识, 才能对其有更加全面和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才能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会计理论体系也是如此, 仅仅将目光局限于财务会计会使得我们看待问题更加狭隘而没有前瞻性, 因此我们要把握其子理论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逻辑性, 从总体上构建会计理论体系。

(二) 有序性和动态性原则

只有内部各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关联和规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才能称之为系统。因此, 理解一个系统就要了解其中的规则和顺序性。而这种内部的“顺序”必须与外界的信息、物质、能量动态交换, 才能维持生命力和活力。人类在这种有序性和交换性中看待系统, 这样那个系统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 在创新和建构会计理论体系时, 必须使系统内部各要素维持有序性, 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与环境的关系。

(三) 系统发展原则

系统既然由不同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就会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 而不同等级要素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过程就是系统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建构会计理论体系时必须与时俱进, 考虑各个层级之间的发展关系, 采取战略性的发展眼光。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创新与设想

(一) 构建具有多层次的会计理论体系

会计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体系, 会计理论体系经过严密的论证和一系列知识的深化与丰富, 便形成了会计学科体系。它们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会计理论体系具有完整性、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因此必须以多层次的理论为基础, 才得以体现其全面性。

1. 第一个层次为会计理论基础层, 它是构建会计理论的基石。

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数学等, 在现有基础上可以扩充、丰富和完善与其有关的理论与成果进行探讨, 运用信息论与系统论等新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层面上, 消费经济学、灾害经济学等成为更深层的理论。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为会计理论的充实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2. 第二层次是会计原理层。

主要包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的性质, 会计方法, 会计体制与组织等等。这个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把会计理论融于基本理论中, 启下将构建各下级学科的理论基础, 而且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重点突破口, 也是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3. 第三个层次是基本知识层, 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主要包括:会计制度设计工作程序, 会计管理工作体制, 会计人员职权及职业道德和会计专门方法体系等。其中有些是国际会计理论体系中通用的, 有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因此, 凡有利于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国际理论都应该为我国所用, 怀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发扬光大我国的会计学科。这个层次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知识来窥其本质, 创造“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

4. 第四个层次是基本技能层, 即会计技能的业务知识。

主要包括:手工、机械、电算等会计核算手段, 还有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业务技术方法;计划、预测、控制、分析经济活动等会计管理方法也是其主要内容;参与经济决策的拟定和选择最优化方案的应用数学及方法也包含在其中。

上述四个层面中, 理论基础是决定中国特色的关键因素, 会计理论层是体系核心和关键, 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基础知识层和基本技能层都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四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二) 深化会计改革, 推进理论创新

创新与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两个层面。各司其职, 各取所长, 融会贯通, 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1. 劳动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是会计理论基础的奠基石, 马克思认为, 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属于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但是会计理论层次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基础的核心, 原因在于死板地照搬国外的知识和经验。如会计中的成本观念是资本家的资本, 被认为是为获取利益而付出的代价。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劳动力是社会的主人而不是商品,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是国民价值而非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中, 工资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 而非价格或劳动力价值的转换。然而在会计实践中成果管理和核算, 对成本要素的分类都照搬资本主义的料、工、费的成本概念, 值得进一步探索。

2. 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 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原理, 要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同时克服集中式的产品经济的弊端与缺陷。在此基础上, 必须重新讨论会计理论体系, 以适应时代需要, 设想如下:

会计对象, 应该先将价值运动和资金运动具体化,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社会主义特色, 以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 坚持有目的劳动。一动一静, 反映出会计对象的全面性。

会计任务, 一是清理人为损失的财产;二是保护社会财产;三是加强有效的管理, 科学技术生财;四是通过智力技术来开展财运。这就将会计职能落到实处, 区别于宏观的理财。

会计职能, 为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监督和反馈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再根据会计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将其扩展和补充均有可能, 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会计方法, 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调配有机结合起来, 再综合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以及非平衡理论等。

会计学科体系, 在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上,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组合系统。包括会计学理论、会计学原理、专业会计学以及会计决策学等。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下, 坚持会计理论的本质, 赋予其“中国特色”, 凡事考虑中国国情, 切忌贸然照搬照套, 透过现象看本质。

篇7: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内涵

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目标、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其中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又包括技术方法体系和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研究方法体系。(见图1)

(一)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

正确界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一门学科的基石,管理会计也不例外,如果不正确解决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那么整个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会如同散沙。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管理会计学科本质的高度总结,规定了管理会计的性质、内容及范围。

学术界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现金流动论,该观点认为在预测、控制、预算等管理会计的各个环节都贯穿着现金流动,并且通过现金的动态流动,可以及时、全面、系统地反应企业经营的主要过程,具有很大的敏感性。笔者并不赞同这个观点,管理会计的本质并不是现金流动,因此现金流动只是管理会计学科的表象。第二,经济活动及其信息论,持有这个观点的学者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研究对象等同起来,认为能控制和反应的经济活动及其信息是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太过宽泛,缺乏可操作性。第三,价值差量论,管理会计中的“差量”,既包括价值差量,又有劳动差量和食物差量,前者是综合,后者是基础。对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价值差量, 研究对象显然并不能等同于研究方法。

本文认为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是成本——效益。理由如下:首先,传统管理会计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成本计算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与评价会计, 这三块内容是以成本——效益为基础形成的融为一体的知识体系。其次,以成本——效益为研究对象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与改善。

(二)管理会计的目标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管理会计期望实现的结果,不同目标的确定,是依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所定的。笔者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目标、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信息等多重因素认为管理会计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以此使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以便为企业内部提供管理和决策所必需的信息。

第一,关于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的论述。对经济效益的强烈追求是会计的基本目标,虽然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部分,但是把会计的基本目标定为管理会计的目标则显得太过宽泛,因此笔者提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以此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理由是成本管理、决策成本、控制成本信息的提供是管理会计工作的重点,而且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性质上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和会计的目标很接近,然而从内容上却又有所区别。管理会计目标的确定使得管理会计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会计分支体系。

第二,关于管理会计具体目标的论述。国内关于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大致有两类观点:第一种观点将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和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结合起来,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等具有不同的管理会计具体目标,第二种观点将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与管理会计的职能相结合,提出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包括预测目标、控制目标等。本文比较赞同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中关于管理会计具体目标的描述。1986年,美国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发表了 《管理会计公告——管理会计的目标》,在这个文件中提出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二是参与企业管理。

(三)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狭义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是指一个有机整体,它是由管理会计各技术方法相互联系形成的,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建立在成本性态分类基础上的比较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如标准成本控制、本—量—利分析法等;二是与新领域息息相关的管理会计方法, 如平衡计分卡等。

本文更倾向于广义的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它不仅包括狭义的技术方法体系,还包括研究方法体系。 纵观管理会计9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实务还是理论管理会计均出现了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有待探讨。实用主义的思潮自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学者之间蔓延,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也转向了实证研究,规范研究自此得不到重视,这便造成成功的案例无法被发掘推广。与之相反,中国学者重视管理会计的规范研究,而对实证研究则不热衷,这便造成了中国的管理会计研究的实践性偏差。

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体系呈现以下几个点:一是模型模拟方法在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中得到普遍应用。管理会计的模型模拟研究方法是运用数学方法对管理会计进行加工、改造,并进行精确计量,找出不同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将现实的情况抽象化、单纯化, 有助于对管理会计的本质的认识,它的缺点是模型模拟方法常常会由于研究的需要人为的设定一些假设, 这些假设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和实际情况有出入,另外模型逐渐变得复杂,难以为使用者所掌握。二是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中。该方法有别于模型模拟方法,它将研究的方法由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法推进到个人、群体乃至组织的行为因素。它将行为科学的“社会人”假设替代了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将人看做是积极的、主动的、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人,并且它以满意为准则,替代了经济学上的最优化准则,使决策模型得到改进,实践性得到提高。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回首中国管理会计发展历程

管理会计包括执行会计和决策会计,其中责任会计又是执行会计的组成部分。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有了责任会计的思想。此时在实践上,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我国在企业中广泛推行“班组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这便是责任会计思想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60年代的大冶钢厂的 “五好”小指标竞赛便显现出“平衡计分卡”这种先进理念的精华。与美国的“标杆制度”很接近的“比、学、 赶、帮、超”思想应用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在理论上,1951年汪慕恒先生的《固定支出与变动支出》明白介绍了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可惜当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西方管理会计的译作开始在我国大量出现,这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这时一些工厂、企业开始着手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并尝试吸收管理会计的理论将之运用于实践。在这期间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 如厂内经济合同制、责任价格控制法。比较成功的做法有:吉林的场内银行、邯郸钢铁集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上述的实践是理论的延伸,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又在实践中使理论得到了升华,使得我国管理会计的内容大大丰富。

近年来,有调查显示,我国采用本——量——利模型的企业占55.4% ,使用敏感性分析模型的为13.2%,其余31.4%不采取任何模型,这是在短期经营决策时管理会计的运用情况,与之相对应的长期经营决策的模型则比较多,主要有内含报酬率法、净现值法等。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措施

1.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的管理机构

管理会计在西方有很大发展,在我国却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我国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这一机构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第一, 制定指导性的管理会计规范,颁布并且监督其实施。 管理会计不像财务会计既要服务于企业的内部更重要的也要服务于企业的外部,管理会计主要用于企业的内部,因此它所受到的法律规范不必像财务会计那样严苛,同一的管理会计制度也显得没有那么必要。 第二,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师考试,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发展储备专业性人才。

2.创新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发现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起步较早,但是大规模的理论研究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们国内研究的侧重点则是对国外管理会计理论的翻译介绍,没有结合中国的实践、历史、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系统的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 因此本文建议创新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比较可行的做法是:规范——经验——规范。事实上我们有大量的从西方引进的管理会计理论,这是规范研究的一部分,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行,并让它们相互促进,让实证研究检查规范分析的有效性,让规范分析更加深入的解释和升华实证研究。规范——经验——规范模式中规范研究具有抽象性、发散性、创造性的特征,经验研究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的特征,将两者结合既弥补中国规范研究实践性差的缺陷,也弥补西方不重规范研究的不足;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又对管理会计的长足发展大有裨益。

3.采用战略性的思维进行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构建

上一篇:以如梦的回忆为题的作文下一篇:不请自来的客人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