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的特色论

2022-09-07

第一篇:中国城市化的特色论

论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一) 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城镇化实质是化农民为市

民,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最终在非农产业获得稳定的就业,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进而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二)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控制人口起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而城

镇化是一个人口增长自动得到控制的社会经济过程。城市市民收入虽然高,但是城市生育、抚养、教育子女的成本比农村要高的多。城市中这种抚养子女的高消费成本和生育的高机会成本的约束,使人口增长得到控制。从而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具有明显的意义。

(三) 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特别

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与世界经济交往中用便宜劳动力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换取自己因土地资源稀缺而不能充分生产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速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转换为城市居民,将极大提高消费货币化程度并改善原有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增加对包括耐用消费品在内的工业消费品的需求量,从而为城镇市场中已趋于饱和的消费品开辟出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而使目前因需求不足而聚集起来的巨大工业生产能量得以释放,并为延缓某些产业部门的衰退期和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加速城市化进程还将引发大规模的交通网络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及居民住宅建设,从而极大地促进建筑工业和道路修建工业的发展。

(四) 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用城市文明引导农村文明,改

造农村文明,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对自身以外文化的接受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本身的认同与接受。

(五)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有利于降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增加城市居民的数量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 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增加内需,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

驾马车”之一,推动城市化进程将增加增加中国城市居民的数量,并且扩展中国城市区域的范围,进而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购买力增强,拥有更强的购买力。所有这些都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七)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

家发展的先导,不仅对其GDP有着强大共享,而且引导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纪,在全球化背景下,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主要看其城市的竞争力,更有甚者,认为城市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由此可见,城市对一个国家的作用之大。不难看出,推动城市化进程将极大提高中国城市的竞争力,进而在总体上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

第二篇: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自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尽管国有企业只剩下银行,电信,能源,铁路,航空,邮电等行业由国家控制,其余领域几乎都由私营企业主导。换句话说,私有经济已逐步成为主体,也就是我们已变成了我们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要打倒的资本主义。但共产党还在继续说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实,在国际上,更多人相信中国在搞“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内越来越多人相信后者。

事实上,我们的“特色”并不明显,我们正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逐步转入垄断资本主义,各行业巨头已经出现,如房地产的万科,恒大,碧桂园等,牛奶伊利,蒙牛,三元等,它们开始联合起来垄断市场价格,今年农产品价格飞涨,如绿豆,生姜,大蒜,棉花价格突然暴涨就是资本垄断市场价格突出的例证。

更甚者,利益集团的形成左右国家政策,绑架政府施政,中央及地方第

一、第二代领导人的后代已经形成强大的“官二代”,他们开始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富豪集团联合起来,官商勾结,形成利益集团,他们足以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并控制政府所有施政。

无处不在的贪腐使物价火上加油,比如,房地产价格,无论政府不断出招打压,所谓“组合拳”后依然不断上升,先是二套首付提高到50%,三套禁止银行贷款,后来又出台每人只可买一套,外地人要住满一年才在当地可买房等等,招数层出不穷,就差完全“禁买房”这一招没出。然而房价依然坚挺,有升无降。是政府无能吗?还是国家管治失控?

非也。事实上,政府依靠卖地和的房产税收支撑其庞大开支,所以,政府和房产商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加上更重要一点,大部分房产商有官方背景或直接由高干子弟或其亲朋好友经营,他们的利益完全一致,因此,地价和房价越高他们利益就越大,这种情形之下,好像地方政府被房地产商“绑架”,其实是串通一起,对中央政策“阳奉阴违”,表面上做一下宣传所谓“控制房价过快增长”,结果房价越打压越高。

我们可以展望,不久的将来,当国家主要政策都由各大利益集团控制的时候,我们国家本质上跟美、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完全一样了,“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就会灭亡,所谓“和平演变”就最后成功了。

真正的殊途同归啊!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取决于追逐自身利益的动力,人的自私本性使然。建立公平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改革家和革命家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第三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化

内容摘要: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积极的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建立、完善了以“人民民主”、“法制建设”、“有效政府”、“政经结合”的四点基本共识的中国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备了基层政治制度,如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村民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建设也因此呈现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

自新中国之伊始,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就非常的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建设,这其中虽有曲折,但亦取得不俗的成绩。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政治法治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与完备。至今我们已经60年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社会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一些人对于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成就的认同度并不高,有的人甚至希望通过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模式来“加速”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的步伐,实现“一蹴而就”。之所以出现这种心态,与一些人对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的艰巨性缺乏深刻认识有很大关系。

我们应该承认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既有基础比较薄弱。从世界范围看,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基础之上的,但社会主义的实践并非如此。就我国而言,我们党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既有基础比较薄弱,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目前虽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应有的巨大优越性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决定了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使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是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去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的道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这个过程必定是艰巨的、长期的。今天,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但进一步将其完善好、发展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说认为: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纵观当今世界,凡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不论其是民主政体还是专制体制,依靠法制来治理国家是其共同的特征。依法治理国家,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

一、 当前加快我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现实困难是存在的,但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到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从而更加凸现出对法治的呼唤和需求。纵观当今世界,凡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法治化的社会。加快中国社会的

法治化建设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形势紧迫。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科学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二、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核心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建设法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重任。中国法治的基础和动力在于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意识的科学化。中国法治化建设的关键不在司法,而是政治的法治化,或者说“人治” 是最大障碍,中国法治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司法法治化。

三、未来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法治国家必须以完善民主、保障人权、法律至上、法制完备、司法公正、制约权力、依法行政、保障权利作为其基本特征,从而区别于其它法治国家或非法治国家。完善民主制度,夯实法治国家建设的政治基础。完善的民主是法治国家必备的政治基础和重要标志。完善民主最首要的内容是完善政治民主,最直接的是完善立法民主。切实加强人权保障,扩大保护范围和提升保护程度。人权是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的权利范围与保护程度是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是不同类型国家的重要差别。国家的进步过程,其实也是人权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人权保障状况是区别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显著标志。确立法律至上的理性原则,法律至上是无产阶级在其法治建设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其意在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任何社会规范都不能否定法的效力或与法相冲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之一。法制完备对于建立中国法治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维护司法公正,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最本质要求,是司法赢得群众的最基本方面,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对权力监督与制约。权力的根据在于民众对权力的赋予以及民众对权力行使的认可。权力的获得与权力行使,通常表现为是少数人的事情。 在制约机制中,最有效的制约手段当然是法律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最好的社会制度,其对权力赋予和权力行使的制约理应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典范。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依法行政可以说是运用法律制约权力的重要表现。依法行政,一要保证国家行政权力的依法实现,使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被正确行使;二要防止非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全面的,不仅仅体现在群众自治上,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30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发展和完善。我们也清楚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设面临诸多难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走完的路在我国被压缩为几十年的路程。我国尚未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任务,却又不得不提前谋划西方国家“后工业化”时代的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各种时代新元素相互交织,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发展中的新问题相互缠绕,历史遗留的和实践增生的一系列问题一并挤压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日程上。这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是西方

国家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曾遇到过的。这一国情使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设面临诸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党和人民的智慧,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既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裹足不前,又不能无视困难而急于求成,而应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道路还很长。中国法治面临的现实困难也很多。但无论是为我们自己,还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都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地执著追求,终将会迎来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春天的到来!

第四篇: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

周爱兵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5日 01 版)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这艘巨轮开始驶入机遇和风险都前所未有的新征程。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后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如何引领这艘巨轮前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科学态度和担当精神,准确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根本走势,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作出了理论新思考和战略新谋划,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讲话提出了新的历史阶段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用明确系统的施政理念和主张回答了新的征程上中国将往哪走、怎么走的重大问题

经过30多年努力,中国成功走完现代化“前半程”,迈上一个更高的发展台阶。但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比预料的更多,各种有待解决的老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和立场倾向问题、内部问题和来自外部的问题交织叠加,并集中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在社会主流思想总体积极向上的同时,也有人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产生疑问,有的甚至开出种种“药方”、宣扬种种“方案”。可以说,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节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以新的内涵和形式提到人们面前。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方向、目标、思路上对此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为中国走好现代化“后半程”提供了可靠思想导航。

1.回答了中国将往什么方向前行,坚定宣示了将毫不动摇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道路问题最根本,道路决定命运。总书记郑重向国内外表明,要坚定不移坚持、与时俱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阐述了中国道路源自哪、怎么来的。讲话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考察,深刻论述了这条道路是由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的,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二是阐述了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对、走得好。强调“鞋子合适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这条道路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实践证明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三是阐述了中国道路是什么、特在哪。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特就特在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四是阐述了要有高度的道路自信和自觉。强调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就要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2.回答了中国将朝什么目标迈进,提出和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在每个阶段注重用有感召力的目标引领人们前进,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总书记在十八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梦,进一步明确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目标。一是阐述了中国梦的战略意蕴。中国梦以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是中华民族历史使命和自我意识的新建构,确立了新的历史阶段国家认同的新坐标。二是阐述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

国家民族维度看,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社会和公民维度看,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国际维度看,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三是阐述了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实干和辛勤劳动托起中国梦。

3.回答了中国将用什么思路攻坚破难,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开创、靠改革向前推进的。讲话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新论述,回答了为什么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一是表达了推进改革的坚定态度和决心。强调要破解发展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二是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深刻论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围绕这个总目标阐述了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是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方法。强调要始终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做到蹄疾而步稳,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要坚持改革的科学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重大关系,不断探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

讲话提出了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部署,用科学有效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政策布局回答了怎么推进党和国家各领域各方面工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明确大方向大思路,又要谋划好具体政策和工作重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大都是围绕指导某一领域工作、研究某一方面问题作出的,提出了做好党和国家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运筹,又有操作层面的政策设计,明确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遵循。

1.贯穿科学发展的主题,坚持发展的全面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讲话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强调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相协调。同时,讲话坚持发展的重点论,强调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注重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基础上协调推进其他各方面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2.贯穿改革创新的要求,坚持顶层谋划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改革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抉择。讲话强调要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为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注入新活力。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不同方面、层次和要素,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增强改革措施配套衔接和整体效果。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对事关全局的改革决策的制定,对一时还不是很有把握的改革举措,要运用好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取得经验,看准了再推开。过去我们在改革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和创造。要继续鼓励地方和基层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找到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办法,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3.贯穿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在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下,稳中求进既是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也是做好其他方面工作的总基调。讲话强调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但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稳中求进,是国内外各方面因素综合所致,是客观发展规律使然,也是我们适应发展阶段变化主动调控的体现。要实现“稳”中有“进”,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确保新常态下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动力转换,以改革促转型升级,并注重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就是说,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注重把握现代化建设这三个重要支点的动态平衡,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

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贯穿共建共享的根本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同依靠人民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把人民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统一起来。讲话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各项事业。同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讲话提出了新形势下从严管党治党的总要求,用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回答了在日益复杂环境下如何打造一支自身硬的执政骨干队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最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把好蓝图好政策落到位,关键在把党自身建设好、把干部队伍建设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着眼破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提出了一系

列从严管党治党的重要新思想新要求,为打造自身硬的执政骨干队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指明了方向。

1.加强思想补钙,在精神上“硬”起来。讲话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从严管党治党,首先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力量之源,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必修课、作为看家本领,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史国史,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培植精神家园。

2.坚持选贤任能,在用人上“硬”起来。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是根本导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干部队伍面貌。选贤任能是我国制度模式的一大特点,要运用好发挥好这一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讲话强调要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科学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的问题。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反对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完善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选准用好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要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从严管理干部,夯实基层组织,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3.着力正风肃纪,在作风上“硬”起来。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构建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讲话强调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要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防止产生“破窗效应”;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年多来,党中央坚持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制定和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促进党风政风明显转变,激发起全党全社会巨大正能量。

4.掌握科学方法,在能力上“硬”起来。总书记的讲话既讲干什么,又讲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比如,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提高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倡导真抓实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深入领会讲话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切实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第五篇: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国情实际,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正能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一、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梦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落后的,没有思想是停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缺少梦想的民族

二、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三、中国梦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

四、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境界。

五、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要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而得,

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把“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国梦。

实践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都凝结着以往的经验智慧,又标志着未来探索的新起点,是一个继承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将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建立免费下一篇:职工代表大会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