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24-04-1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选8篇)

篇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自我检测※第四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课――周测1)一、填空: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 、文化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是 文明、 文明和 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其中唱主角的

是 经济。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它包括 经济和经济。

4、 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5、其它所有制经济包括 、 和 等。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7、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 ; 。

8、为了开发和利用西部的自然资源,兴建的大型工程有 、 、

、 。

9、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 。

10、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构(或我国的权力机关)是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11、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 、 、

、 。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

12、生活在法治的国家里,人人都要 、 、 、 ,依法维护国家的利益,规范自身行为。 13、法律的本质是保护 。

14、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 制度,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 、 和 ,这已载入了我国的宪法和法律。

16、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 ,它是我们立党的根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 。

17、社会主义 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建设;二是 建设。

18、加强社会主义 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9、发展 和 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同时,提出了实施 的伟大战略。

20、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 性和 。

21、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

22、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了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奋斗目标

是 。

23、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4、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在理论成果,一是,二是 。

友情提示:积极勤奋地努力和不计成败的洒脱是成功的两翼。

自我总结:

篇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设计示例

1.导入的过程

教师直接点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一国两制”,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结合政治所学知识,解释其内涵,“一国”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前提,“两制”则是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分析以下问题:A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民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B中国共产党对统一后的台湾的基本政策。 最后教师放香港或澳门回归时的有关录像资料,并由此引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香港或澳门回归时的录像,使学生在回到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再一次感受到祖国的伟大、繁荣与昌盛,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展望台湾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台湾的同龄人写一封表达大陆学生渴望台湾回归的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共十三大。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解释下列概念:A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依据:是我党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深刻分析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出: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然后教师明确指出,大会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讲述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十三大使这一理论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4.课后学生活动的提示

篇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党的基本路线,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回顾了我们党90年奋斗的光辉历程, 总结了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经验, 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部署和要求, 并特别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讲话内涵丰富, 高屋建瓴,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述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必要条件。只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 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 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 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

(上接97页)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就是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 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 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没有政治稳定, 社会动荡不安, 什么改革开放, 什么经济建设, 都搞不成。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决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同时, 如果不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实行改革开放, 没有经济的发展, 也不可能有巩固的团结和稳定。基本路线不变, 社会政治稳定, 有了这两条, 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胜利前进。

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实践证明, 我们的经济建设, 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 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 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

总之, 深刻领会胡锦涛主席七一讲话精神实质, 准确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完整内容, 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 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中国就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篇4: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企业

在我看来,只要是以可持续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提高金字塔底层人群生活质量的模式,不管是企业还是公益组织,都可以算在这个社会企业大类里,而创始人和股东动机、分红与否、企业形式等都是不那么重要的因素。定义中“可持续”的概念除了财务上的自给自足和有用于发展的盈余之外,也包括其通过提供有价值的社会服务或产品,可持续地得到外界资助或政府购买,甚至被接管变为政府服务的一部分。对于定义中“生活质量”的概念和对社会影响的衡量,可以使用国际通行的人类五大基本生活质量指标(Quality Of Life, QOL):物质充足Material Wellbeing,身体健康Physical Wellbeing,社交满足Social Wellbeing,安全Security,自由Freedom,这些在网络上都有通用解释,此处不再赘述。此外,在社会影响(Social Impact)规模方面,资助人、投资人、政府和受助人都会需要这种模式的可复制和可推广性,在服务人数和地域上有大的成长潜力,形成对社会问题的规模化解决。

国际上有很多不同的社会企业定义,比较有名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穷人的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他所提出的概念强调社会企业的投资人要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允许企业分红,而要把收益留存供企业发展扩大。了解中国市场环境和发展水平的人会知道,这定义在中国小范围可能可以做做,但如果追求解决社会问题的体量和规模,其在现阶段基本是走不通的,甚至在公益业相对发达的欧美市场经济化的国家等也很难。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商业化的中国市场环境,实现一个充分发展并能大体量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行业必须遵从市场规律,必须强调社会企业的企业性、商业性。商业的规则讲究互惠互利,讲究动机和激励,讲究结果导向,讲究因地制宜。因此,尤努斯的这种理论我觉得只是“看上去很美”。个人认为社会企业在中国或其他市场经济主导的国家和地区至少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结果比发心更重要:做社会企业的发心重要,但结果更重要。如果为了强调发心,却制约了结果的达成,则可暂时弱化前者;但反之如果发心可以促进结果更好地达成,则可推动之。但结果永远是第一位的,公益、社会企业或社会创新等等的终极目标,是全民的幸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某种手段或理念的传播。因此对于不同的社会企业模式,比如利润与社会效益同向的模式(lock-step model,如向偏远乡村销售饮用水净化器,销售越多,利润越多,社会效益也越多),如果不分红会限制逐利资本进入该行业,即使社会企业家们发心纯粹,缺少资源也会使整个模式变成空中楼阁。对于另外一些社会企业模式,某些发心会决定企业的方向和社会效益达成的模式(trade-off model,如某种可以同时满足弱势人群和普通人群卫生需求的服务,向弱势群体较普通人群推广的成本大、收益小)来说,可以用多重激励去推动其更多关注社会价值而非仅仅是商业价值的达成,但这也不是靠限制分红等机制就能实现的。另外,对于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不要用形式或者发心动机等过早地去捆束其多元化发展,而是以Social Impact(社会影响)为最终的结果衡量指标,吸收多样资源进入而百花齐放;市场机制、已有和新的监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产品的价格、质量等自动地进行调节。

2、在商言商:既然社会企业最后两个字还是企业,就要按照商业市场的规则运行。如果过多拘泥于定义而违背市场规律,则定义就变成了悖论。当然,有些资源丰富的创始人有足够的理念一致的资源去给他提供支持,并不计较回报,固然很好,整个社会这样的资源是越多越好。但是对于更多的没有资格挑剔资源的创业者来说,坚守欧美的标准社会企业范式不分红或者必须将利润拿出来做慈善等等,则可能会把自己陷入到一个不利的境地,连企业都没做成,更谈不上社会效益。务实一点,满足来自资本和人力等的各种诉求是企业的基本游戏规则,在商要言商。另外,在尤努斯社会企业定义的另外一部分,即是否把收益留存供企业继续发展还是分红这这一点上,在商业领域,赚点是点的生意和将更多利润留下扩大规模的方式都很普遍,是商业投资者定义“小企业主”和有投资增值潜力的“企业家”的分界线。因此在社会企业领域,是不是把利润留下来供企业继续发展扩张还是分给股东,完全是各种企业的个体行为,也没法作为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分界线。

3、因地制宜:在尚处于较早市场经济阶段、但发展迅猛的中国经济环境下,要更强调互惠性和激励机制;在信仰机制完善、公益资源相对丰富完善、国民意识发达的国家,要更强调其纯粹性、道义性。缺乏一个主流宗教信仰的中国社会的社会企业定义必然与宗教信仰相对发达的国家不同。因此,只将定义保持在社会企业属性层面上即可,执行层面是没有也没法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企业定义的。中国目前的状况较之很多其他国家其实更适合引入社会企业作为公益解决方案,社会企业的商业性可在中国现阶段环境下发挥其激励作用,从而吸引大量资源来服务于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当然国内有一些人信仰纯粹的、尤努斯类型的社会企业概念,这也是公益意识觉醒的一种。但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是体量和规模,目前所能调用的这类不求回报的纯粹资源还是相对小众的,可能无法达到所需要的国家规模的社会影响力。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慢慢地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并真的用这种纯粹概念做起来一些成功社会企业,并引来更多的人才与资本的追捧,也非常期待。

那些认为中国没有太多社会企业的人,很多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将视野局限在了一个比较小的公益圈或者那些主动定义自己为社会企业的机构。还有的公益圈人士喜欢将社会企业与商业割裂开,这个有点不太现实。社会企业终究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的,如果其在商业环境里没有竞争力,把它保护在公益圈里可能可以保一时,但无法保一世。因为整个商业社会本身也是建立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基础上的,社会企业满足的是公益的需求、是弱势群体的需求,站在更广义的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企业是一种满足特定需求的商业。没有人规定商业中使用的技术和手段不能够拿到公益圈,也没有人规定公益圈的运作方式不能够被商业圈引入,商业与公益的结合要杜绝的是虚假的社会效益和不利他人的零和游戏,而不是强求道德上的条条框框。也有的人觉得社会企业主要是各类社会企业大赛的参加队伍等,目前这类比赛中的选手还是主要集中于初创期的、公益组织转型的和院校背景的社会企业,因此也不是产业的全貌。还有人觉得只有创新才是社会企业,我们在乎创新,但创新只是手段,其目的是成体量、成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只要能解决社会问题,即使用老方法也是值得称颂和推广的。

而中国发展社会企业存在着需求巨大、供应方缺位、政府推动、产业链完善等诸多优势。因此在我看来,中国新兴社会企业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新兴社会企业将来自市场机制自发产生、企业产品剥离、传统公益机构转型、国外模式本土化、政府利好政策、科学技术推动等几个方面。

篇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回顾1949年建国至今,中国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了国家从贫穷到强盛的巨大转变。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毛泽东同志创新性的将其中国化,形成了独特的毛泽东思想,并实践于中国;邓小平同志进一步适应中国的实际国情,统一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总结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道路的新方向。

追忆中国发展至今一系列的思路,邓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独立的中国引领向富强的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独特思路也经历了其从提出到发展、成熟的过程。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按照党的十四大的部署,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实践充分证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发展方向的正确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邓小平同志曾经在讨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章中曾提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前进方向,也是我国最终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保证。它是中国从独立到富强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篇6: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的:通过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使学生牢记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神圣职责和义务,自觉与破坏民族团结行为作斗争。

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和当地民族的分布情况,收集有关资料。

(2)用具体事例让学生去感悟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教学用具: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提问: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想?

学生答:(略)。

导入新课:祖国今天的繁荣景象离不开党和政府对各民族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它们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和睦团结,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三。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和睦团结。(多媒体显示)

结合思考题学生自学.

(1) 为什么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2)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3)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

(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5)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什么是自治权?

(6)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7) 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民族政策?

(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讨论分析):公元前2,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郡县加以统治.汉朝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多媒体显示):”中华民族分布图”

请学生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承上启下)怎样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呢?

(多媒体显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提问: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

学生答:(略)。

教师小结: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坚决反对大民族

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长期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象兄弟、姐妹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当前,妨碍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和挑动下,国内还有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活动。

(多媒体展示)**及其所谓的流亡政府

讨论:有的同学说:“西藏经济落后,国家每年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它还搞分裂活动,干脆让它独立算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师小结:在长期的大一统过程中,经济、文化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强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形成稳定的多民族共同体,因此,我们不仅不能抛弃它,而且还要帮助它及其它少数民族走上共同富裕。

(承上启下) 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

学生答:(略)

教师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现代工业企业。近年来又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

(多媒体展示):“西气东输”线路图

学生讲解(略)。

(多媒体展示):西部优美的风光(配音乐)

教师讲解:西部不仅具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潜在的旅游资源,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承上启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信仰宗教,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如何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呢?

(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提问:我国共建立了哪些自治区?

学生答:(略)

(多媒体展示):自治权

教师举例说明。

(多媒体展示):西藏解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对比

学生分析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多媒体展示):江泽民的话

教师总结:加强民族团结十分重要,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因此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自觉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布置作业:略

篇7: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历届党代会的主要内容。2.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含义。3.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三、德育目标

1.中共十二大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意义。4.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出历史性贡献,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5.中共十五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教学重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方法

1.讲解分析法。本课涉及的党 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讲解分析来完成教学任务。

2.影像法。通过影像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次党代会的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同学们,请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同学们,伴随着董文华婉转动听的歌 声,《春天的故事》像一缕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拂入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房。那些闪光的词句,跳动的音符,生动的呈现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人民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声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缕缕春晖暖透了大江两岸,几十年笼罩中华大地的阴霾被春风吹散。1979年成为祖国命运 的转折点。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从此神州大地荡起了滚滚春潮,处处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唱着《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到有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在轻轻地给我们讲述一个个奇迹般的春天的故事,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歌曲没有把更多的赞美堆砌在邓小平身上,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他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上:“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

[板书]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从提出改革开放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政治路线,然后复述。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投影显 示]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教师讲解]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开始后,社会上极少数人曲解“解放思想”的口号,打着“社会改革”的幌子,夸大党在过去工作中的错误,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党内也有极少数人思想发生了动摇。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少数人的闹事现象。有些破坏分子不但不接受党和政府的负责人的引导、劝告、解释,而且还提出种种在目前不可能实现的或者根本不合理的要求,煽动、诱骗一部分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占领办公室,实行静坐绝食,阻断交通,严重破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

很明显,这些人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破坏我们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我们如果对这些严重现象熟视无睹,那我们的各级党政机关就只有被他们困扰得无法进行工作,还有什么可能考虑四个现代化?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受中央的委托,于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他尖锐地批判了那些鼓吹所谓“社会改革”的人的实质就是指望在中国搞资本主义。他指出,我们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能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和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他还对“解放思想”的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便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决不允许一些人借此攻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所实行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教师过渡]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板书]2.从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到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投影显示]

[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大会提出的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强调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并针对党的现状,提出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更严格的要求,对党的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作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规定。大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党的十二大对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整地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大会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会提出了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大会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新道路的历史经验作了初步概括,使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大会选举赵紫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教师强调]在中共十二 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十三大上,他又阐明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教师过渡]邓小平从十三大开始退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但他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决策人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在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并逐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板书]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巡讲话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投影显示]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改革开放胆子要 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教师讲解]投影显示的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部分内容。其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关键时刻,邓小平1992年春天乘火车抵达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举世轰动的“南巡讲话”,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步伐吹响了前进号角。

“南巡讲话”里提出的一些观点,后来成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的指导原则。从史学的角度看,“南巡讲话”深具文献价值,因为它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新里程碑,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概括起来,“南巡讲话”的内容可以分成以下六个部分。

一、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百年不变,关键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

二、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些,要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特区姓“社”不姓“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国服务。

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广东20年赶上“四小龙”,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于人。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

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 力量,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教师分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一理论,第一 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按照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爱国统一战线是主要力量。[板书]2.从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到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 党章。[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十四大和十五大的内容。[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在北京举行。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江泽民在报告中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4年来的实践,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大会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写入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要求,强调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大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十四大和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主题,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及其相互关系。大会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指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大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会。

[课堂小结]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知识结构图来对本课的内容作一小结。[板书表示] 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 坚持改革开放 奠定↓基础 强国↓之路 逐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形成 → 十二大(特色理论)→ 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伟大的历史转折)立国↑之本 发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走向 完全

→ 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成熟 形成

[布置作业]如何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诸多领域。主要内容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按照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来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篇8: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是1921年苏俄反对西方国家武装干涉战争的完全胜利, 以及战后工农矛盾的激化。

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那时的苏俄政权还未巩固, 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就将原对德作战的大批兵力东调投入了俄国, 准备将苏俄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 年轻的苏俄取得了反对外国干涉战争的完全胜利。支持这场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就是严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要求农民在留下少数口粮后上缴全部的“余粮”, 因此也被称为余粮收集制。其实, 政策在制定时就已经偏“左”———当然, 在当时紧张的条件下, 这种“左”是绝对必要的———但在执行时就更“左”了。在很多地方, 国家征粮人员拿走的不仅是农民的“余粮”, 而是连口粮也一起拿走了。或许在战争极度紧张的特殊环境下, 农民还能短时间的容忍这种近乎于可怕的政策, 但一旦外部矛盾解决之后, 这种政策就不能再向前走了, 就连一步都不行了!

1920年12月, 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 一名叫达昂的代表在发言中总结了军事共产主义政策下战争胜利的代价:“建立暴力基础上的粮食政策破产了, 尽管这种政策榨取了3亿多普特的粮食, 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播种面积普遍缩小 (仅为原有播种面积的25%) , 牲畜饲养量的普遍缩小,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普遍缩小, 农村经济严重滑坡, 把农民的谷物榨的一干二净, 和当年从农村横征暴敛人头税一样, 我们自己毁坏了占我国经济四分之三的农民经济所赖以存在的基础。”[1]虽然达昂是一名孟什维克的代表, 他说这段话的动机是有问题的, 但说出的却都是毫不夸张的实情。

其实在战争结束前后的时间里, 列宁本人也接到了许多农民的来信和申述书, 反映了当时苏俄农村的状况和普通农民不堪重负的反抗情绪:“粮食被收集的像扫帚扫过的一样干净, 一点也没剩。”“我们这里发生了手枪对着农民太阳穴的强制行为”。其中一名地方驻军战士的来信说得更是明确:“农民的情绪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如果在我们县不很快杜绝这类现象, 就必然会发生暴动。这将不再是富农的暴动, 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一切希望的劳动人民的暴动。”[2]从1920年9月至12月, 列宁大约收到了400封这样的来信, 然而还有比农民来信更能说明问题的事件, 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农民暴动。据不完全统计, 就在战争结束前后的一段时间里, 俄国农民暴动已波及13个省, 其中坦波夫省最为严重。

不仅农民不好过, 在农村经济几乎崩溃的条件下, 工人也都不好过。诚如列宁所说:“1921年, 当我们度过了, 而且是胜利度过了国内战争的最重要阶段以后, 我们就遇到了苏维埃国内部很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政治危机。这个内部危机不仅暴露了相当大一部分农民的不满, 而且也暴露了工人的不满。”[3]仅在1921年2月, 彼得格勒就有4000多名工人因没有按时领到国家供应的面包而罢工。[4]

除了工人与农民, 连这个政权支柱———红军———也在挨饿, 饥饿使纪律松懈了, 部队开始拒绝执行任务, 这种情况在1921年2月到达了顶点。1921年2月18日, 驻波罗的海卡朗斯塔得海军基地的15000名水兵因饥饿发动了军事政变, 以“彼得罗巴浦洛夫斯克”号战列舰与“塞瓦斯托波尔”战列舰为首的叛舰明确要求俄共下台。当时正在召开俄共的十大, 虽然由一部分十大代表组成的特殊军队迅速平定了叛乱, 但矛盾并没有解决, 一个共产党的政权总不能指望长期依靠暴力去不断的平定劳动人民与红军的“叛乱”吧。

列宁因此而在1921年3月清醒的意识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5]正是在样的背景下, 俄共 (布) 十大果断的放弃了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以“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它指农民不再需要上缴全部的“余粮”, 而只需要在缴纳了一定数量的“粮食税”后就可自由处理手中的其他“余粮”———包括在市场上出售, 以及去交换其他物资。随后苏维埃俄国正式规定, 1921年———1922年的粮食税税额在正常年景下为2.4亿普特, 这使得国家比在实行余粮收集制时少征收了2亿普特的粮食, 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而大大提高了, 农业迅速恢复了, 社会也自然稳定了。

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 列宁曾深刻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说:“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的、而是本能的在情绪上反对我们, 这在苏维埃俄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我希望也是最后一次。这种特殊的、对于我们自然的、也是极不愉快的情况是有什么引起的呢?是因为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的太远了, 我们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基地;…….这就是: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 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 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苏维埃俄国以及1922年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除了以“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恢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外, 以共产党政权的力量、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前提下、推行国家资本主义也是它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当时的苏联将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具体化为租赁制和租让制两种形式。租让制就是将一些大型企业、矿藏、森林按照一定的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 租让期一般在20年以上。但截止1925年仅有91份合同生效, 注入的资金总计仅有3200万卢布, 其生产总值也不足当时苏联全部工业产值的1%, 其实实际效果很差。租赁制则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而言, 租期最长为只有6年。截止1922年底, 也仅有4000份合同生效, 生产总值也仅占当时苏联全部工业产值的3%。这个结果也并不比租赁制的效果要好多少。

虽然租赁制和租让制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苏联实施时间较短, 效果也极不明显。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毛泽东主席就曾这样评价过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两年, 退却转为进攻, 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足。”[6]但它却为原来政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条确实可行的道路, 因而具有重大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在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实行56年后, 即1978年, 社会主义的中国也走了一条大致相同的道路, 区别只在于我们比当时的苏联更有勇气, 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之所以把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当代中国的改革放在一起比较, 是因为它们有太多的共同点, 而且带有本质层面的意义。

而在中国却直接体现有十年文革的破坏因素。从1966年到1976年整整十年的文革给中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不可思议的破坏, 虽然没有发生像苏俄那样的大规模的暴动, 人民生活的生活却是十分贫困的。在吃的方面, 1976年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91.5千克, 比1956年还要少14千克;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为1.6千克, 比1956年要少0.95千克。从穿的角度来看, 1976年全国人均棉布消费量为7.9米, 比1956年少1。83米。在住的方面, 由于人口增加但国家住宅建设投资却在大幅度下降, 城市居民住房十分拥挤。从1966年到1976年, 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非但没有提高, 反而下降了4.9%。1976年每个农民的全年平均收入只有62.8元, 全国还有2.5亿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农民生活的困难实在难以想象。[7]这些实际的经济困难成了开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把钥匙。

但是我们将1921年的苏俄和1976年至1978年的中国相比较就能发现, 虽然造成困难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 然而究其最根本的原因仍然还都是生产力实在达不到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准要求”所致。无论中苏, 改革前其实都到了不改革就必然会亡国的境地了, 我们实在都是“因穷而变”。

再次, 这两场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所需要的生产力, 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而不是复辟资本主义制度。我国改革开放已有30年, 在物质文明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现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仍旧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啊, 这一点前面已经祥述。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在稍有成绩后就因列宁的去世而被斯大林早早结束了。这都能说明它们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复辟资本主义制度。

还有, 这两场改革都几乎是在“骂声”中进行的, 社会主义制度传统意思形态对它们的非议都十分严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副校长谢韬老先生就说过:“改革开放是在政治上受保护、意识形态上受非议的状态下推行的。”[8]而在1921年的苏俄也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情况, 当时的俄共党员穆拉维也夫有一段话相当具有代表性:“当听到要把巴库和格罗兹尼的石油租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 还要把北方和西伯利亚的森林以及其他许多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的时候, 真像当头挨了一棒似的痛心。就在这一瞬间, 脑海里闪出这样的想法: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意味着转向资本主义。”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俄共党员、甚至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中都是较为普遍的。

最后, 这两场改革应该都是取得了成功的。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功当然无可置疑, 我要指出的是,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应该也是成功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在共产党政权领导下的全新而特殊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历史参考就是前苏联曾实践过的列宁主持的新经济政策。实行这种道路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达不到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水平。用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瓶”———共产党政权———装“国家资本主义”的旧酒, 看似换汤不换药, 但其实旧酒也已不太旧, 因为它不再是利润的工具, 而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地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准备。因此, 我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解读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 在工人阶级的国家里, 在生产力还不太发达的历史条件下, 以公有制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依靠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地位, 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需的社会生产力, 而走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即是一种在共产党政权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实践已经作出了证明, 这条人类历史上的全新而特殊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诚如上述,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 30年的风雨与30年的辉煌至少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改革要大胆, 思想要解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我们搞社会主义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结果, 我们“不是让有产者变成无产者, 而是让无产者变成有产者;不是让富人变成穷人, 而是让穷人变成富人”。

摘要:本文以苏联新经济政策为出发点, 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做一些比较研究, 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是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新经济政策,共同点比较

参考文献

[1][苏]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47—48

[2][5]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277, 277—288.

[3][4]苏联历史档案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6]周尚文.合法性视野下的苏联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2:137

[7]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14

上一篇:客户关系管理部门职责下一篇:校长应该具备什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