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皮试操作

2024-04-15

青霉素皮试操作(精选10篇)

篇1:青霉素皮试操作

青霉素皮试技能操作考试要求

仪表 :着装整洁,仪表符合要求。自我介绍

老师好,我是护士××,今天我要考试的项目是“青霉素皮试”,我要考试的病人是A02-1床的患者张丽,女,35岁,以宫外孕诊断收入院,今为术后第1天。老师我现在去评估病人(病室)。

1.持处置单核对床尾卡,你好,A02-1床张丽吗,(我是你的责任护士××),根据病情需要遵医嘱要给你做“青霉素过敏试验”,(简述目的,通过青霉素过敏反应“皮试”来确定你是否对该类药品过敏,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听明白了吗?

2.评估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局部皮肤情况

4.心理状况:情绪反应,接受程度、心理需求(了解患者有无紧张、焦虑及特殊需求,并作出相应处理)5.合作程度:(年龄及沟通能力、接受程度)口述:有过敏史者及家族史者禁用或慎用。

经过评估:将上述评估报告老师,我已对患者进行操作前的评估:患者 :张丽,宫外孕术后病人,遵医嘱需要做“青霉素过敏试验”,生命体征平稳,意识请,无过敏史,局部皮肤情况良好,通过与其沟通无紧张、焦虑及特殊要求,愿意给予配合。

请问老师我可以开始了吗? 开始(点头),开始计时。

一.操作准备 1七部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帽子 用物准备“ 注射盘,一次性5ml注射器(无漏气有效期内可以使用口述),一次性1ml注射器(无漏气有效期内可以使用口述),急救盒、盐酸肾上腺素1支,注射用青霉素钠1支(80万U),0.9%氯化钠溶液100ml,胶布,棉签一包(无漏气有效期内可以使用口述),开瓶器,砂轮,弯盘,笔,表。环境准备:环境清洁、宽敞,符合要求。

二.配置液标准:

1.皮试液以每毫升含青霉素200-500U的皮内试验液为标准,注入剂量为0.1ml(内含20-50U)三.配置方法:“抽三打二”

加入0.9%NS溶液

每毫升含量 青霉素(80万U)

4ml

20万U 0.1ml上液

0.9ml

0.9ml

2万U

2000U 0.1ml上液

0.1ml上液

0.9ml

200U 操作过程: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您好,请问您是A02-1床张丽吗?我现在要根据你的病情遵医嘱给你做青霉素皮试,希望能得到你的配合。2.再次查对药物(药物青霉素80万U在有效期可以使用口述)。3患者取舒适体位,在前臂掌侧内下1/3处,用酒精消毒(忌用碘酊以免影响观察效果)。4.取出配置好的皮试液,再次核对病人及药物并一滴排气。5.进针: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针头斜面完全进入后,放平注射器。6.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缓慢推注药液0.1ml形成一隆起的皮丘后,迅速拔针,勿按揉注射部位。

7.再次核对病人床号、姓名、药物;15~20min后观察结果(看表计时)并记录。

口述:结果判断标准:

1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2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

严重时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3皮试结果阳性者不可使用青霉素,并要在病历、医嘱单、床头卡和注射单上

加以注明,以及将结果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如对皮试结果有怀疑的,应在对侧前臂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以作对照,确认青霉素皮试结果为阴性方可用药。4用物处理:(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相应处理)。

备:1 严格按操作标准进行考评现场打分。(取平均分加入总分)。监考老师严格把关,公平合理,公平公正。

3本次竞赛奖项有个人奖和团体奖:(个人奖奖证书、奖品;团体奖奖锦旗、奖金)。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不参加考试)

1、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 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使用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引致窒息时,应尽快实行气管切开。

4、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应用抗组胺类药,如盐酸异丙嗪等。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液扩充血容量。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等。

6、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

篇2:青霉素皮试操作

[关键词] 青霉素皮试; 阳性; 分析

青霉素G问世以来,由于其抗菌作用强、疗效可靠、毒性小、作用迅速等优点,临床上尤其在基层,常用作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但因其过敏反应,特别是严重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中国药典规定,应用前应作青霉素皮肤敏感试验(以下简称皮试)。

现就青霉素皮试有关问题,综合文献资料作一概述。

1 皮试结果的观察[1]

1.1 皮试液 皮试液应和生理盐水配制,现配现用,避免使用注射用水配制和应用久置后的皮试液,以免造成皮试结果的误差。

1.2 操作 操作不当,如针头穿刺过深、注药过量、皮试液浓度过大等,均易造成假阳性反应,故操作技术要过硬,须规范化。

1.3 主观因素 导致病人生命危险的过敏反应属于I型变反应,它来势凶猛,使人措手不及,这给护理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惧感。

为减轻责任,减少麻烦,个别护士当对皮丘产生疑问或病人主诉不适时,不予分析,简单地判断为青霉素皮试阳性。

1.4 应严格区分过敏反应和应激反应 两者表现虽相近,但发展却不一样。

过敏反应在皮试注射20min时局部出现皮肤丘疹,周围有弥漫性潮红、肿胀、发硬、伪足,再过10min观察,其局部红肿、伪足未吸收,甚至扩大。

应激反应在20min时可见皮肤丘疹在1左右,伴微红,无肿胀、发硬、无伪足、无痒感,再过10min观察则基本消失。

故皮试应尽量避免空腹、睡眠不足,消除患者怕痛、心里紧张等。

2 关于再皮试 (1)再次注射青霉素需重新作皮试的间隔时间,卫生部规定为成人7日,儿童3日。

一般医疗单位为了统一执行,便于记忆掌握,均规定为3日,这对工作较有利。

(2)对青霉素皮试因局部潮红判为阳性,改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可再次谨慎作皮试进行观察,以决定选用青霉素类药物与否。

贺氏报道[2]在详细询问病史,对肯定皮试部位仅出现潮红,而无皮试阳性判断标准所列举的局部表现和/或过敏症状者,谨慎地以新配制青霉素皮试液再次皮试,同时作生理盐水空白对照试验,最后严格地以判断标准来确定结果。

结果100例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全部呈阴性,青霉素皮试组1例阳性,余99例为阴性。

改用青霉素药物,获得较好疗效。

指出对临床上确需应用青霉素而疑皮试为假阳性者,可考虑再作皮试,并作生理盐水空白对照。

事先应做好患者解释工作,并做好必要的抢救准备。

3 新生儿及婴儿应用青霉素时皮试问题 (1)一种观点认为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应用青霉素治疗,均应作皮试。

因为人体对青霉素是否具有特异的过敏体质,在刚出生时甚至在出生以前就已经确定了。

此外,青霉素是可以通过胎盘的,如果在胎儿时期对青霉素的过敏体质就已经确定而且具有抗体IgE的合成能力,那么母亲在妊娠后期曾应用过青霉素时,也有使胎儿致敏的可能。

(2)另一种观点认为对28d以内的新生儿初次应用青霉素可以免作皮试。

理由是在此期间内抗体IgE的合成能力尚不健全,而且即使婴儿属于过敏体质并通过潜在的途径接触过抗原,其致敏过程亦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国内外文献资料中尚未见有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报告。

(3)有单位对28d以上的婴儿应用青霉素时一定要求作皮试,对28d以内的新生儿可以免作皮试,但应用前必须详细询问其母亲有无青霉素过敏或其他变态反应史。

因为过敏体质有遗传性,母亲有过敏体质的.新生儿即使不足28d也应作皮试。

由于新生儿皮肤红润,皮试结果难以判定,容易出现假阳性,这时应采用生理盐水做空白对照组。

4 更换不同批号青霉素时皮试问题 (1)有报道分别认为:①青霉素过敏与其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有关;②青霉素本身能聚合成大分子,成为致敏原;③青霉素过敏主要为某些大分子在发酵生产时即以形成,在提炼精制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3];④引起青霉素过敏的物质,是青霉素的分解产物而非其本身。

上述研究工作,对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理作了有益探讨,但尚未有一致的明确结论。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换批号是否需重新皮试在理论上均无可靠的依据。

(2)临床工作中,有人在更换非同一批号青霉素时均重新作皮试;有人对同一药厂生产的青霉素,换批号时不重新作皮试,而在更换不同一药厂生产的青霉素时则重新作皮试。

我院采用第二种方法,对同一药厂的青霉素,更换批号时不另作皮试,三四余年来未发生急性过敏反应。

参考文献

[1] 顾为真等.青霉素阳性问题的探讨[J].护士进行杂志,1992,7(10):24.

[2] 贺世清,孙林美.青霉素再皮试100例分析[J].,21(9):55.

篇3:浅谈青霉素类药物皮试研究进展

1 皮肤试验的方法

皮肤过敏试验主要是检测机体是否对某种过敏原处于致敏状态, 其基本原理为过敏原与皮下组织中肥大细胞上的Ig E结合后释放多种活性物质,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渗出增加, 而出现红晕、风团等, 是一种便捷、有效预测过敏反应的方法。

1.1 教科书规定的皮肤试验方法

其规定如下: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有青霉素过敏史者不宜进行皮试。皮试方法为以0.9%氯化钠注射液将青霉素钾盐或钠盐配制为浓度200~500U/ml的皮试液, 0.1ml于前臂掌侧下段皮内注射, 阳性反应者禁用。

1.2 快速过敏皮试仪

将浓度为1000U/ml的药液滴在方形电极, 圆形电极滴0.9%氯化钠注射液。用0.9%氯化钠注射液擦净右前臂受试部位, 电极在正确滴液后适度绑于受试部位, 保持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 按启动键开始皮试, 5min后蜂鸣器自动报警, 此时取下电极布即可观察记录。根据实验结果来看, 应用快速过敏皮试仪进行青霉素皮试, 其阳性率与皮内试验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且具有无痛、快速、准确、安全的优点。

2 皮试液的配制

2.1 成品皮试液

国际上常用的成品皮试试剂为青霉唆哇多聚赖氮酸或青霉G稀释到10000U·ml-1, 或者是次要抗原决定簇的复合物, 通常包括青霉噻唑酸、青霉毗唑酸和氨基青霉烷酸。

2.2 溶媒

2.2.1 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是教科书上规定的配制皮试时必须使用的稀释液。生理盐水为等渗液, 渗透压与组织液相等, 与组织液混在一起时, 细胞体积无明显改变, 疼痛反应较轻。

2.2.2 5%葡萄糖。

使用5%葡萄糖作为稀释液可以减轻患者疼痛, 降低假阳性率, 但由于青霉素在葡萄糖中长时间放置药效不稳定, 且易分解, 一定要现配现用。

2.3 配制方法

2.3.1 常规法80万U和160万U注射用青霉素钠溶解后, 其溶液体积分别为4.

34、4.67ml, 均大于规定体积, 配制的皮试液浓度分别为461, 428U/ml, 才能达到青霉素皮试液的浓度标准。

2.3.2 皮试液的配置过程中须注意以下事项:

在1ml针筒内稀释药液时要考虑到针头与乳头的容量, 应除去这部分的容量;如稀释100倍时, 宜直接加人10ml液体中, 以减少稀释次数;每次配制时一定要混匀。

2.3.3 将传统方法改进后的新型青霉素皮试液的配置:

常规消毒后抽吸0.900氯化钠 (10ml/支) 4ml加人青霉素80万U内使之溶化, 浓度为20万U/ml即10万U/0.5ml;再取0.25ml (5万U) 加人0.9%氯化钠100ml, 则青霉素浓度为500U/ml, 即配制成与传统方法浓度相同的皮试液。该方法不仅简便、而且可以节省时间, 这样既避免了交叉感染, 同时又减少了药物损失和浪费。

2.4 存放时间

因为青霉素的水溶液具有较差的稳定性, 因而其保存时可以分解为其他物质。相关实验表明其稳定性主要受存放环境的影响, 一般来说室温越高, 其分解速度就越快。所以在室温时, 最佳保存时间为16个小时内;夏季时是6小时内, 即使在冰箱内保存也应在4天内进行应用。

3 皮试方法的改进

3.1 消毒剂

75%酒精是一直以来常用的消毒剂, 但由于进行皮试的特殊原因, 需要避免因酒精对皮肤的刺激而影响皮试的观察效果, 因此应选用0.5%碘伏、酸性氧化电位水、聚维酮碘作为皮肤消毒剂, 实践证明, 其假阳性率明显低于75%酒精。

3.2 缓解疼痛的方法

3.2.1 选用4号半针头, 于腕横纹皮纹平行进针;

或选用4号半头皮针, 针头较小, 贴紧皮肤5°角进针;将注射点选择在腕横纹上三横指正中;注射时采用与腕横纹平行进针法。

3.2.2 使用冰敷局部皮肤。

4 皮试结果判定的影响因素

4.1 假阳性影响因素

4.1.1 年龄和性别。

相关实验结果表明, 假阳性组患者平均年龄最小,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白嫩的皮肤较为敏感, 通过刺激可能出现红晕, 而年龄较小的患者和女性的皮肤就相对白嫩。

4.1.2 患者所患疾病。

在高热期, 患者皮肤血管扩张, 皮肤潮红, 难于辨别皮丘周围红晕大小;患真菌感染时, 因其有潜在性过敏, 可引起交叉过敏反应、皮试阳性可能性大。

4.1.3 患者心理因素。当皮丘可疑时, 患者的心理因素变化作用会导致出现阳性的几率提高。

4.1.4 当乙醇作为消毒剂时对皮肤的刺激, 或者一些患者对乙醇过敏。

4.1.5 时间。实验表明, 患者青霉素皮试产生假阳性反应上午明显少于下午。

4.1.6 皮试液的影响因素。皮试液配制过久;皮试液配制不标准;皮试液温度不当。

4.2 假阴性影响因素

4.2.1 药物影响。

皮试前使用过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类药物都会抑制免疫反应。许多治疗感冒的药物中含有抗组胺药, 若皮试时忽视其影响则易造成假阴性反应。

4.2.2 免疫因素。

这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在于老年患者, 他们的免疫功能已经逐步减退, 导致皮试后结果不准确, 其阳性反应出现的概率小, 因而可能导致假阴性。

4.2.3 皮肤水肿。

当患者全身性皮肤水肿时,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皮试时针头难以准确刺入皮内, 加之水肿液对皮试液的稀释等原因, 往往注入药液后皮丘很快消失, 给判定结果造成困难。

4.2.4 其他机体处于高度抑制或高度应激状态下;

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为迟发相反应, 而观察为速发相结果, 从而出现假阴性反应。

5 目前尚未明确规定的问题

5.1 新生儿是否需要做皮试

青霉素过敏反应以继发型最为严重, Ig E是继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而新生儿体内缺乏Ig E;新生儿接触青霉素的机会不多, 体内不会存在相应的抗体及生物活性物质;新生儿皮肤红嫩, 酒精可使其局部发红, 有的出现小红疹, 得不到正确的结果。所以, 一些研究者倡导新生儿不应作皮试。

5.2 停药多长时间需要重新做皮试

调查显示, 对于停药后多长时间需要做皮试的规定不明, 各家医院各自规定24h或72h不等。有研究者认为青霉素制剂停药间隔时间规定以72h为宜, 因为变态反应的发生一般是在接触抗原3~5日开始。

摘要:临床上青霉素类药物的应用较为广泛, 它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 但同时它在各类药物之中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也最高。通过对皮肤试验的方法、皮试液的配制、皮试方法的改进、皮试结果判定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未明确规定的问题五个方面的具体分析, 阐述了青霉素类药物皮试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青霉素,药物皮试,进展

参考文献

[1]郝敏.青霉素类药物皮试研究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1) .

[2]陈春媚, 徐晓鹃.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改良方法对皮试结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10) .

[3]王庆英, 李飘秀.头孢菌素和半合成青霉素皮试液配制的改进[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

[4]周王月, 韩绍兴, 陈泽莲等.青霉素类抗菌药过敏及皮试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 2008 (1) .

[5]赵寿宁, 赵朝伟, 田萍.青霉素类药物皮试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业, 2003, 12 (3) .

[6]刘慧艳, 张艳楠, 徐枫等.羟氨苄青霉素、阿奇霉素联用治疗儿童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10) .

篇4:青霉素皮试有学问

口服青霉素类药物也要做皮试。这些药物包括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钾、氨苄青霉素及头孢氨苄等。

青霉素皮试阴性仍应当心过敏反应。注射青霉素后观察一段时间再离开医院较为安全。

青霉素气味可致人死。笔者在公交车上曾遇一乘客惊呼:“车厢内有人打过青霉素,我快憋死了,快让我下车!”可见其敏感性很高!

做青霉素皮试时就可能过敏。做皮试时不要离开皮试场所去厕所、购物、打电话……以便出现过敏情况后及时处理。

因任何情况、任何借口不做皮试都是危险的。

过去青霉素皮试阴性。可以转为阳性。由于用药和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化,过去阴性现在可成为阳性,笔者曾见过相隔1~2天就出现这种变化的,所以必须严格掌握间隔时间,一间断必须重做皮试。

抗过敏药可改变皮试结果。多种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扑尔敏、西替利嗪、曲普利啶、赛庚啶等,特别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泼尼松等)都可造成假阴性,这是十分危险的。

皮试前用酒精消毒可造成假阳性。擦酒精可引起假阳性,所以皮试时不用酒精消毒是有道理的。

篇5:青霉素皮试操作

1按规定配制好青霉素皮试液,注入皮内0.1ml,15分钟后观察局部反应。丘疹大小不 变,边缘无红晕,微粒和无伪足,此反应是最易判断和鉴别的“阴性”反应。

2丘疹大小不变,局部周围有轻微红晕,但无微粒和伪足出现,应视为“阴性”反应。 红晕与酒精和穿刺时刺激有关,为慎重起见,可作对照实验。

3丘疹大小虽然无改变,但局部出现明显红晕,并以微粒为中心伸出伪足,部分病人可 感到轻微搔痒,多数病人无感觉,这种反应应视为“阳性”反应,不可用药。

篇6:苄星青霉素的注射及皮试方法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5例患者, 其中成人18~60岁占280人次, 儿童仅占20人次, 男52例, 女43例, 男性多于女性。梅毒患者注射苄星青霉素由于剂量较大, 一般采用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法, 可达到其他方法注射普通剂量相同的效果[3]。240万U/次, 一侧臂部注射120万U, 新生儿减量, 根据患者病情每周1次或2次注射。成人链球菌感染者儿童及女性居多, 一般每15~30 d注射1次, 一次剂量为120万U单侧臂部注射, 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 未见新生儿链球菌感染者。

1.2材料

注射器采用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1 ml带51/2针头、5 ml注射器带7号针头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支, 华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苄星青霉素120万U/支, 笔者采用首次注射前需做青霉素皮试, 3 d内注射无需再做皮试方法。

1.3 方法

1.3.1 方法一

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0针次 (儿童各半) , 两组均采用5 ml注射器带7号针头, 患者坐位, 操作护士由经过培训注射要点的注射室护士来完成, 对照组按常规4快法注射 (进针快、回抽空气快、推药快、拔针快) [4]。试验组根据林军报道静止式溶解药物并经改良操作台上放置至少4层软毛巾作为药瓶在桌面轻轻滚动的载体[1]。用0.9%氯化钠注射液4 ml沿瓶壁缓慢注入120万U苄星青霉素瓶内, 药瓶轻轻上下颠倒数次, 然后将药瓶平放于垫有4层毛巾的桌面轻轻滚动, 避免剧烈震荡, 并使药物充分溶解, 避免小的药物微粒存在, 保证注射一次成功率。注射前先消毒皮肤, (为避免产生气泡不再向瓶中常规推入空气) 再抽吸药液[5], 针头与药瓶壁成较小的锐角, 仅针头斜面进入瓶内即可, 抽吸完毕常规排净空气, 再抽吸0.9%氯化钠注射液0.5~1 ml, 然后采用3快1匀法注射 (进针快、回抽空气快、拔针快、推药适当慢, 匀速不停顿) [4], 注射过程中与患者做好沟通, 转移注意力, 患者痛感容易减轻, 注射完毕药物残留只做肉眼大致评估, 树立成本观念。

1.3.2 方法二

苄星青霉素注射前皮试问题探讨: (1) 本科采用3 d内注射无需再做青霉素皮试方法进行操作, 一般梅毒患者注射间隔在3 d~1周1次, 采用此方法无1例过敏反应发生, 方法可靠[5]。 (2) 对照法皮试:大多梅毒患者, 部分链球菌感染者皮肤颜色发红, 有斑丘疹, 皮肤试验部位也是如此[6,7], 常规皮试方法在判断上为临床护士带来了较大难度, 一般采用对照法皮试, 尽量选择皮肤色浅无疹部位, 用0.9%氯化钠注射液0.1 ml与青霉素皮试液 (20~50万U) 0.1 ml同时在一侧或双侧下臂尺侧做皮肤试验, 做好标记, 20 min后观察结果, 两个皮试色泽相同, 皮丘无扩大、无伪足患者无痒感, 无全身反应者可注射, 注射后必须至少观察30 min方可离开, 如有异常马上进行抢救处理。

1.3.3 方法三

新生儿注射部位采用臀中肌、臀小肌与股外侧肌交替, 稀释药液总量不超过2 ml, 注射效果较好, 未发现吸收不良、局部硬结及损伤肌肉影响发育情况发生。

1.3.4 方法四

注射后为了减少硬结发生, 增加药物吸收, 加强临床治疗疗效, 采用常规新鲜土豆片粘贴患处法, 收到良好效果, 无一例硬结发生。

1.4 疼痛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口头语言表述结合肢体动作来分级, 0级为无痛, 1级为轻微痛感, 2级为痛感剧烈, 甚至被动体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残量肉眼可视对照组明显, 试验组可见微量。

2.2 两种注射方法疼痛程度比较见表1。

例 (%)

注:两组比较X2=121.42, P<0.05

2.3 两组注射一次成功率比较试验组注射一次成功149人次, 成功率99%, 不成功1人次, 失败率1%;对照组注射一次成功120人次, 成功率80%, 不成功30人次, 失败率20%。试验组注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30.255, P<0.05) 。

3 讨论

3.1 配药方法

笔者观察发现药液配制溶解是否彻底, 直接影响一次注射成功率, 因而必须充分溶解, 避免产生小的不易分散的微粒, 配制好的药液不能放置过久, 要现用现配, 防止产生不易分散聚集体。

3.2 抽吸药液方法

经过多次临床实践, 笔者发现抽吸药物时, 注射针头与瓶壁成锐角, 仅针头斜面进入瓶内抽吸药液, 残量药液较少, 同时瓶内产生的气泡不易被抽出, 能避免反复排气 (排液) 对药液的浪费。

3.3 注射方法

0.9%氯化钠注射液0.5~1 ml充填针梗法与空针梗法 (林军等方法) 注射一次性成功率优于常规混悬液充满针梗法, 但是两者相比, 前者更优, 没有空气进入肌肉组织, 更科学、更安全。

以上三种方法在临床上均有使用, 经比较优选充填针梗法作为本科常规注射苄星青霉素方法, 空针梗法针梗内空气量虽小, 但注射入肌肉组织内不易吸收, 大容量注射器注射法虽然成功率高, 但注射入肌肉组织内的药量大, 对较瘦弱的患者不适合。同时不换针头采用8号针头注射对患者创伤大, 疼痛感明显, 更换7号针头注射对患者较人性化, 但增加注射成本[8,9]。自从全科统一意见, 统一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充填针梗法注射苄星青霉素以来, 方法流程规范, 一次注射成功率达99%。

3.4 对照皮试法

(1) 经过临床实践, 特殊患者用对照皮试法, 减少患者反复奔波来医院的麻烦, 及时用药避免延误病情收到较好效果。 (2) 3 d内需再次注射者无需重新皮试方便护患双方, 减轻患者痛苦, 但一定要做好患者资料记录, 患者身份必须百分之百的准确, 方能注射, 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3.5注射时健康教育法

注射前后既能为患者讲解药物知识、疾病知识, 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同时又能帮患者转移注意力, 减轻痛感, 儿童可采用让患者数数方法转移注意力, 这些护理干预的方法临床应用效果良好[10]。

综上所述, 经过采用改良式静止溶解药物, 0.9%氯化钠注射液充填针梗, 3快1匀法注射法[4], 配合健康教育转移患者注意力, 对苄星青霉素一次注射成功率, 减轻疼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临床上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笔者对皮试方法也做出了改进探索, 对药物不易吸收易产生注射部位肌肉硬结, 采用积极前瞻性应对方法, 同样取得成效, 以上探索对增加患者的信任, 提高满意度, 缓解护士注射术的紧张情绪均有好处。并且方法简单、易学, 经过培训, 保证任何班次的护士均能注射成功。

参考文献

[1]袁小波.抗生素治疗早期梅毒98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7) :180-181.

[2]王秀萍, 蔺秀香.肌注苄星青霉素引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14 (4) :575-576.

[3]杨晗, 曾丹, 张春秀.大剂量苄星青霉素注射方法的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3) :193-194.

[4]朱芳美, 高建平.对肌注苄星青霉素避免针头堵塞及减轻疼痛的方法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 2006, 8 (5) :67-68.

[5]王春荣, 李珍, 陈文英.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方法的改进[J].现代护理, 2006, 12 (12) :1113-1114.

[6]林梅君.分析青霉素皮试阳性率升高的原因和对策[J].吉林医学, 2011, 32 (15) :3054.

[7]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16.

[8]杨冬梅, 韦金娟.改良法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9) :308.

[9]林军, 陈棉艾, 麦碧容, 等.苄星青霉素注射方法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 (5) :112-113.

篇7:青霉素皮试“阴性”亦可能过敏

青霉素过敏按发生时间分为速发型与迟发型两种,临床上以速发型最多见。前者多在皮肤过敏试验时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即出现全身反应;而后者则是在注射后数小时或数日后出现的一般反应,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皮疹或出现哮喘发作等。还有的人在第一次用药期间没有任何不适,但在第二次用药时却发生了过敏。因此,患者使用青霉素时不应只单纯依赖皮试结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止使用青霉素。

2.不要空腹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青霉素。因为空腹用药会降低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容易出现过敏反应或发生“晕针”。

3.无论肌肉注射还是静脉输液,首次用药剂量均不宜太大,应从小剂量开始,无不良反应再逐渐加量,以防出现突发性过敏反应。静脉滴注青霉素时,浓度不要太高,儿童还要根据体重酌情减量。

4.第一次肌肉注射时最好不要采取站位,应取卧位或坐位,注射完毕,病人应停留10~20分钟,无不适感觉再离开;两次注射时间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时为好;注射过程中如有头晕、胸闷、出冷汗等情况,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5.静脉滴注青霉素时,开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不宜超过40滴,观察10~20分钟,如无不良反应再加快速度。如果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面部麻木、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青霉素并马上救治。

6.凡有青霉素、青霉胺类过敏史者,应放弃任何侥幸念头,禁用口服青霉素制剂。用药后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尤其是有无湿疹、皮肤红疹、肠胃不适及鼻敏感等症状。

此外,对青霉素过敏的人应用头孢菌素时,临床过敏反应发生率达5%~7%,因此,对青霉素类药物有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使用某些头孢类药物。

篇8:青霉素皮试操作

1 致青霉素皮试假阳性的原因

1.1 青霉素G水溶液极不稳定易分解, 分解产物易致人体过敏, 而青霉素的分解受溶剂的酸碱度和渗透压及存放时间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

(1) 青霉素G的分解速度受酸碱和渗透压影响。在接近中性的溶剂中 (PH6.0-6.5) 分解缓慢, 低于或高于该值可使其分解加速, 低渗液也可使试验结果假阳性可能性大。 (2) 试验液配置后放置时间不宜过久, 因青霉素皮试液中的青霉素分子经过分子重排为青霉素稀酸, 在注入人体后与蛋白质结合青霉唑蛋白和青霉稀酸蛋白而成为抗原物质引起变态反应, 皮试液存放时间越长, 青霉稀酸含量越高, 假阳性发生率越高。因此皮试液最好是现用现配, 否则影响结果。 (3) 青霉素G的分解速度受温度影响, 青霉素皮试液在室温状态下分解迅速, 室温越高分解越快, 皮试阳性的可能性越大, 但储藏温度又不宜过低, 因为人体冷觉感受器的神经元数量过于温觉感受器, 冷觉感觉器对寒冷刺激较敏感, 因此若在寒冷状况下存放过久, 仍可使皮试阳性率增加。

1.2 操作技术上的原因

(1) 由于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后果严重, 部分医务人员过于谨慎, 对青霉素皮试可疑阳性或出现的应激反应不加综合分析及对照试验, 一概定为阳性, 使假阳性增加。 (2) 做皮试时, 消毒液未干, 即予穿刺, 使消毒液随针眼渗入皮内, 由于消毒液的刺激也可出现阳性反应的假象, 酒精对皮肤的局部刺激造成判断失误, 使用酒精消毒皮肤以后, 一定要待干后再进行皮内注射, (并且在消毒时不可反复擦拭) 个别人对酒精敏感或过敏, 消毒时可改用其它消毒液, 以免消毒液对皮肤刺激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3) 配制青霉素皮试液时剂量浓度不够准确, 皮内注射刺入过深, 注入药液过多, 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4) 对试敏阳性标准掌握不准确, 应熟练掌握, 青霉素试验阳性的判断标准: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结, 直径大于1.0cm或周围伪足, 有小丘疹或荨麻疹出现, 局部瘙痒。 (5) 缺乏对照手段, 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假阳性发生率较高, 故阳性者必须以生理盐水做对照实验, 以判断过敏是否真实。 (6) 青霉素的批号产地不同, 不同批号的青霉素其皮试结果往往不同。故一种青霉素皮试阳性者, 无青霉素过敏史者、条件允许可更换批号重新试验。

1.3 受试者的因素

(1) 当病人在体质虚弱、睡眠不足、空腹、饥饿、心理紧张、情绪低落、高热持续期等皮试出现阳性率较高。心源性恶病质的病人, 因周身血液循环缓慢, 长期缺氧致皮肤色泽加深, 皮试后按常规观察时间来判断试敏结果易定为阳性。 (2) 青霉素与真菌有共同抗原, 真菌感染的病人对青霉素有潜在性过敏, 可引起交叉过敏反应, 皮试阳性反应可能性大。

2 预防措施

针对青霉素水溶液的特点, 皮试液之溶媒应选择中性等渗液, 如使用生理盐水而不用注射用水, 皮试液要现用现配, 不得久放, 必要时存放温度不宜太低。尽量不要在冰箱内久放, 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青霉素G的分解和青霉素稀酸形成。在操作上要准确掌握皮试液的剂量及浓度, 严格操作规程, 对可疑阳性者做对照试验, 必要时请多人观察试验结果, 平时备好常规急救药品, 发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 以备急用。

篇9:青霉素在小儿皮试中的方法与研究

【关键词】 青霉素;小儿皮试;方法;与研究

【中国分类号】 R7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49-01

1实验液的配制

1.1实验药物:青霉素是临床作为常用的抗生素,因其价格低廉,疗效确切,除过敏外其他不良反应轻微,颇受医患双方青睐。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近年关于皮试及其结果的正确评价已引发出许多问题,有的用药者甚至因此丧命。普通青霉素皮試液的配制已有严格的规定。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普通青霉素的使用率越来越低,有的医院甚至已不再使用它。人工合成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使用越来越来广泛,这一类药怎样配制实验液也没有严格标准。在临床上配制皮试液合成青霉素用普通青霉素,头孢类用先锋V配制。但这一类药过敏几率明显低于青霉素(仅为其25%),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头孢亦仅10%~14%发生过敏,鉴于两者各有其独自的致敏物质,因此此类要皮试后假阳性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的治疗。

1.2溶媒:皮试液宜用生理盐水,而不可应用注射用水。因后者可使青霉素产生青霉烯酸,不仅局部刺激性强,还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青霉素噻唑蛋白,诱致过敏反应。据测定,青霉素得水溶液在37℃下放置24h,青霉烯酸的含量较配制时增加200倍左右。因此皮试液最好现配现用。在门诊量较大时皮试液配置好后应置低温保存。只限当日之用。

2消毒液选择 

药物过敏试验前,采用何种消毒剂作皮肤消毒,对皮试结果判断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如采用传统的消毒剂(75%乙醇),假阳性的出现几率明显增多。可占受试者的10%-15%。主要表现为局部皮丘隆起,偏硬,红晕直径可≥1cm。其产生原因可能与注药时消毒区乙醇尚未完全挥发,残留剂随穿刺动作渗入针孔,刺激局部皮肤有关。小儿因皮肤细嫩,皮下组织疏松,更容易被判为假阳性。为避免假阳性结果的产生,对于半岁以内的小儿在必要时我们用生理盐水作对照实验。近年我们改用m-f皮肤消毒液,配制成1:80浓度应用,消毒效果良好又不影响皮试的准确性。

3实验液的注射

3.1注射方法 稳定、准确地进行实验液的注射,对皮试结果的判断有重要的作用。小儿一般对"打针"带有恐惧心理,打针时哭闹、挣扎、手臂扭动、伸缩、给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进针后由于小儿的挣扎,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产生假阳性结果。

(1)重复进针 在针尖已刺破小儿皮肤时,小儿因疼痛手臂回缩,针尖离开皮肤一瞬间又刺入皮肤。由于皮肤重复受刺激渗出增多引起。

(2)刺穿皮肤 针尖已进入皮内,小儿在挣扎时手臂往前伸,针尖在皮内前行,最终穿破皮肤,导致皮肤的渗出增多。

(3)空气未排尽 操作者在进针的一瞬间由于小儿手臂扭动,带动操作者的手指碰到注射器活塞,使针梗部进入少量空气,随推药动作进入皮内,形成树枝分布状苍白,导致皮丘的范围过大而产生假阳性结果。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们在给小儿做皮试时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其余三指和手掌紧握小儿手腕,固定腕关节。推药时,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推药。这种操作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因小儿挣扎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4)注射的剂量 常规皮试液注射0.1ml,但我们从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由于小儿皮肤细嫩,皮下组织疏松,血液循环丰富,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注射0.1ml后常出现针孔处渗血,红晕直径可≥1cm,局部皮丘隆起,偏硬等反应。占受试者的30%,并且年龄越小比例越大。我们从应用的安全性,敏感性,疼痛比较与皮试结果是否容易判断等方面作长期追踪比较,发现每次注射皮丘的容积以0.05ml最为适宜。

(5)实验结果的判断 小儿好动,也不易合作。对皮试结果的判断也要结合小儿的具体情况而定。注意区分以下情况:由于手臂的运动是皮试的部位受到摩擦,袖口过紧压迫皮肤,可出现局部发红现象,但硬结不增大;小儿挣扎时皮肤出汗刺激局部,可出现红晕硬结,硬结直径小于0.05cm。鉴于以上几种情况,我们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得出的结论:小儿皮试出现红晕硬结时,红晕直径小于1cm,硬结直径小于0.05cm可判断为阴性。同时在小儿用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 医患都应该关注青霉素皮试【J】.临床医学杂志,2004;2﹝31﹞:62~64

[2] 李秋颜 护理学导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4~35

[3] 石树中 消毒液对皮试结果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0(2):34~36

篇10:青霉素皮试操作

1 药物因素

1.1 皮试溶液配制时间

青霉素皮试溶液配制时间如过长或室温过高,将使青霉素的水溶液性质不稳定,遇到各种酸碱、光、热等影响极易被破坏,会分解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前者易聚合成青霉噻唑酸聚合物,再和多肽或蛋白质结合成青霉噻唑酸蛋白,它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诱发变态反应。

1.2 青霉素制剂的质量

青霉素粉针制剂的生产要求绝对无菌,出厂时必须经热源检查。如药物灭菌不达标或含有的杂质超过标准,患者即可出现对杂质的变态反应。在生产药品过程中,无菌分装制品易发生装量差异、澄清度及无菌度问题。固体粉末只能作抽检。产品既不能用热压灭菌法来灭菌,也不可使用标准干热灭菌法灭菌,最多只能进行补充灭菌。所以如药品灭菌未达到要求或杂质超标,可导致使用者对杂质发生变态反应或其他反应。

2 患者因素

2.1 心理因素

部分患者在青霉素皮试前会出现恐惧心理,或担心变态反应或害怕疼痛,部分患者因空腹或病情造成食欲不振,进食太少。虽皮试阴性,但对自觉症状的表达不清楚或仅诉不适,易被护士误诊为是患者的错觉,即假阳性。

2.2 年龄

小儿尤其是婴幼儿皮肤特别娇嫩,在做青霉素皮试时,轻微刺激即可造成皮肤发红,如衣服摩擦皮丘,摩擦处皮肤发红,从而导致小儿失去使用青霉素的机会。

3 操作因素

3.1 皮试液浓度过高

部分护士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不准确,甚至浓度过高,而高浓度的溶液本身会刺激皮肤,出现皮肤发红等反应,导致假阳性率增高。

3.2 技术不熟练

部分护士技术粗糙,皮试针头刺入皮肤的深度过浅或过深,或刺入部位不准确,皮丘不明显,皮肤局部发红,或凸起面积大,也会造成误诊。部分护理人员因责任心不强,对皮试结果判断过分谨慎,怕担风险,有宁阳勿阴心理,对有些直径在1cm的皮丘,硬度不太明显或皮丘周围稍微红晕,判断为阳性,从而产生假阳性反应。

3.3 皮试液溶媒的选用

青霉素钠粉针配制成水溶液后很不稳定,在弱酸性或碱性环境中其降解速度会明显加快,尤其在弱酸性环境中青霉素易产生聚合反应,并生成大分子致敏性聚合物。只有在p H 6.0~6.5的溶剂中才相对稳定。注射用水是低渗溶液,呈弱酸性,注射后会有疼痛感,且皮丘易出现红晕,而呈假阳性。

3.4 皮试针头及注药量的影响

如用于皮试的针头过粗,或注射量过大,配制的溶液浓度过大,均可使皮丘增大,皮丘周围皮肤出现红晕从而造成假阳性。

3.5 皮肤消毒剂选择不当或消毒液未干

小儿及婴幼儿皮试时如选用酒精消毒剂,皮肤会出现发红。皮试前涂抹的消毒液如未能完全挥发,易被皮试针头带入皮内,刺激皮肤出现红晕,从而影响结果的判断。

3.6 皮试观察时间

青霉素皮试液注射后一般15~20min判断结果,如判断时间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结果的判断。

4 小结

作为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抗菌药物,青霉素对革兰阳性细菌,部分革兰阴性细菌,螺旋体及放线菌的感染均有疗效。正因其显著的疗效,低廉的价格,且不良反应少,而成为临床上很多感染性疾病首选的抗菌药物。但临床上常看到部分人群对青霉索过敏反应一知半解,或对身体感觉的过分关注,导致青霉素皮试时患者的全身自我感觉症状和局部皮丘变化不相符,给护士判断皮试结果带来了很大难度。皮试阳性的判断会直接影响疾病治疗质量,且造成临床高档抗菌药物的滥用,从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通过护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对青霉素皮试假阳性出现的各种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青霉素皮试假阳性的出现,使青霉素的临床利用价值得到更充分发挥[2,3]。另外,应正确认识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严重性,无论是皮试还是临床使用青霉素,均应熟记变态反应的判断和急救原则,备好急救药品,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参考文献

[1] 丁雨生.重度青霉素中毒致Ⅰ型肾小管酸中毒[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12):70.

[2] 刘婷,张松成.降低小儿青霉素皮试假阳性率的临床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83-184.

上一篇:瑞康医院护士考试试题下一篇: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的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