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

2022-09-11

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的飞速发展,也让传统教学发生着悄然的改变,微课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不断创新的重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单单依靠黑板和粉笔进行学习,而是可以通过微课,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带来更多的学习情感体验。本文通过对护理药理学教学现状以及微课教学的分析,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教学现状

《护理药理学》是以药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护理理论,阐述临床护理用药中必需的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临床用药护理措施,指导临床护士合理用药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防治以及用药护理措施等。青霉素具有高效、低毒、价廉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抗生素之一,但是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非常高,人群中有1%~10%对青霉素过敏,任何年龄、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均可发生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可以危及生命。所以青霉素的作用、应用及过敏性休克一直是本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1]。

护理药理学内容庞杂、浩如烟海,作用机制抽象枯燥,考点各处都有且难于理解和记忆,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畏难情绪。所以,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最清晰的思路、最简易的方法将知识更好、更多地教给学生一直的我们药理学老师追求的目标。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护理药理学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法居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过于抽象、枯燥,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由于课时有限、需介绍的药物种类繁多、药物作用机制抽象、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众多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学生更是倍感药理学繁琐、难记,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信心。“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内容,通常是,教师讲授青霉素的性质、机制、抗菌谱与临床用途,最后由不良反应中的过敏反应引出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学生一直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最后能真正掌握的少之又少[2]。

(二)教学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死读书

现有的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能死记硬背就得高分。造成学生没有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消化,更谈不上学以致用,普遍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动手能力低下的现象。例如,学生都会背诵,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是肾上腺素,但是为什么选肾上腺素?如何注射?注射完肾上腺素后还有哪些措施?学生往往答不上来[3]。

(三)对教材的依赖让教学随着教材一起按部就班

出现以上问题,除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未得到改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编写顺序基本是药物作用及机制、体内过程、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这种编排使学生的学与用成为两个独立的过程,缺乏自我思考和分析过程。教材中药物作用机制占的篇幅较多,图片占的篇幅较少,未能体现快乐学习的内容。而国外教材如美国版,主要注重如何使用药物、药物使用特点,依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某些药物篇章增加一些病因学介绍,提出药物作用的关键点及疾病的治疗策略。而且教材中有许多卡通画,直接而有趣,有利于提高注意力[4]。

二、微课教学发展现状

(1)在国外,“微课程”(Micro lecture)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在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1]

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左右,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可汗学院与TEDEd为代表的微型网格教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在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而声名远扬,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2]可以看出,国外非常重视“微课程”的在于教育方面的研究。

(2)在国内,自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微课”的概念后,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在我国的教育领域推广开来。我国广东地区已经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了首届“全国微课教学设计大赛”,将微课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应用推向了高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微课教学案例。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的优点被广泛认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微课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知识面走向精与专,有利于增强课程主题的学习[4]。

在近几年,因为流媒体的发展,许多“微”的东西尽相出现,让我们认识到微课程不仅随着智能手机、手持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而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微课渗透到学校的一线课堂中,影响着学生以及老师的学习教授方式。

三、微课在护理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价值—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教学为例

要想打破传统的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上老师一直教,课后学生没掌握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1)时间较短,微课教学视频的时长一般都较短,多在几分钟左右;(2)内容精炼,微课只突出展示学科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或技能操作的步骤要点;(3)生动有趣,微课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现其教学内容并配以清晰的讲解和醒目的字幕,学生会更感兴趣更有直观印象;(4)随时学习,微课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可在多种移动设备上播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学习;(5)制作简单,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随时利用智能手机制作自己需要的微课;(6)反复利用,一次制作完成的微课可以反复在课堂上利用,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修改完善。(7)资源共享,一名教师做的微课所有教师都可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既可避免资源浪费又可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首先将制作好的“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短视频上传至班级的QQ群里,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以及医护人员抢救的措施和流程,并设置以下问题--青霉素容易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原因?表现?抢救措施?预防措施?课上,请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设置的问题。然后,播放课前录制好的微课视频,主要包括图片展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累及的系统和相应的表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措施以及用“一问二试三避免,仔细观察备抢救”的口诀引出的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预防措施这三块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简洁,形式新颖,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解决了设置的问题。课堂上,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问卷星等形式,向学生发布随堂测试题,当堂练习、提交,及时反馈分析。课后,请学生分角色扮演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表演出来,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总之,微课在护理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它的特点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无需再对场地和教具进行投入,只需将教学元素进行重新设计组合,以新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手机对于学习不再是洪水猛兽,让课堂对于学生不再是枯燥无味。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结合先进教学理念,相信护理药理学教学的效果定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开始逐步应用到课程教学活动当中,并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在中职校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应用微课的教学模式,能够为课程教学带来更多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是新时期背景下一种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实施,能快速的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值得在中职校课堂教学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微课,教学资源,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参考文献

[1]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7):18-18.

[2] 胡蒙娜.初探“微”时代的微课[J].中小学电教,2013,(Z2):32-34.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术,2014,24(2):5-13.

上一篇:论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下一篇:46例小儿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