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牌想到的散文

2024-04-19

由金牌想到的散文(精选15篇)

篇1:由金牌想到的散文

由金牌想到的散文

今天在网上看新闻时,看到一则来自奥运的报道,内容是哈萨克斯坦的马伊娅?马内扎在女子63公斤级的比赛中打破奥运会纪录赢得金牌。图片上的这名运动员年龄不大,但脸上那倔强的表情衬托出了内心意志力的强大。或许这就是属于运动员的特殊标志吧,因为,他们的成绩来得太过艰难,太过辛苦。

又一个中国人给哈萨克斯坦赢了金牌。”现场有多年前曾采访过马内扎的几个中国记者认出了她,相互转告说,“她就是姚丽。”

马内扎在经过记者采访的混合区时,一名中国记者有意用中文向她表示祝贺,马内扎不由自主地微笑着点了点头。

然而,在赛后记者会上,马内扎却极力否认她曾是中国人的事实。

有外国记者首先发问,“你在中国待了多久?你为什么代表哈萨克斯坦比赛?”马内扎回答说,“当我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在中国。但我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出生的。我现在住在哈萨克斯坦。”

随后新华社记者提问,“你是否否认你曾经是来自辽宁的专业运动员?”马内扎表情略微犹豫了一下说,“我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出生的。”

记者继续追问,“那你曾在中国训练过吗?”马内扎肯定地说,“我没有在中国训练过。我只是在中国生活过。”

在记者会上,组织者为马内扎配了英文和俄文翻译,马内扎坚持全程用不标准的俄语回答记者提问。记者会持续时间不长,刚结束,马内扎就在一名哈萨克斯坦教练和一名志愿者的陪同下匆匆离去。

看了这条新闻,原本以为在下面的跟帖里会骂声不断,但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没有指责这名运动员,而是纷纷指出这是体制的问题,是举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黑幕造成的。是啊,有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有谁不热爱生养自己的这片热土,当我们取得了成绩后,有谁不想与亲人分享。可在这一时刻,她断言自己不是中国人,我想,这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心酸。而且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个选手的机会是“哈萨克斯坦”给的,取得成绩以后如果还面对媒体宣告自己是中国人,这不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背叛吗?

另外,看见介绍她的时候,用了“输出”一词。以前只听说有对外输出劳务人员的,输出运动员还是第一次听见。无论怎么样,当初是国家自己放弃了这个“孩子”,现在功成名就了,就想让人家认祖归宗,这也不是件“地道”的事。或许在这几年的训练中,正是因为心里憋着一种“做出个样来”给放弃她的祖国看也未必不是呢。

评论里我看见很多人提到了“潜规则”一词。这个词最早是从一个娱乐新闻里出现的,曝出的.是女演员与导演之间的所谓“规则”后来又频频出现在各种关系的规则里,现在把在某个行业里大家都心照不宣默认但是又没有明文规定的一种规矩.都成为潜规则。只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运动员竞技前也有“潜规则”。

从大家见怪不怪的留言里,我读出了一些民众对社会的不信任,对一些体育制度的不认可,以及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无奈。而且这次人们对奖牌的态度上,缺少了以往的狂热,或许这就是我们民众思维理性的开始吧。

 

篇2:由金牌想到的散文

有专家在网上告诉我们:“泥鳅含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糖类,矿物质(钙,磷,铁)维生素(VB,VA,VC)的含量均比一般鱼虾高,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体内含有的艹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抵抗血管衰老。泥鳅性味甘平,入脾,肝,肾三经,具有补中益气,强精补血之功效,是治疗急、慢性肝炎,四肢乏力,阳萎,痔疮等症的辅助佳品。”当初在家务农时,泥鳅是再平常不过的菜肴,没想到这灰不溜秋的小家伙竟有如此高的营养价值,真所谓: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啊!

那时在农村如果想吃泥鳅是再方便不过的事情了,就是我这个不合格的农民也知道好多捕捉泥鳅的办法。

耘田时,身后背一个小竹箩,摸到泥鳅、黄鳝什么的往里一放,一天下来总能有不少收获。那么何谓耘田呢?(题外话,顺便说两句。)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耕耘,不但要耕,更需要耘。耘田在我们江南水乡的水稻区当时是争取高产的重要环节.秧苗返青以后就得耘田,一番、二番、三番,这是必不可少的。耘田又是怎样的一个劳作过程呢?说起来现在的年轻人也许难以置信。就是双膝跪倒在水田里,胯下骑一棵稻苗,右手边有三棵稻苗,左手边有两棵稻苗(以前宁波人把种田人称为摸六株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一行一行地用双手去摸爬,补齐残缺的秧苗,去掉水田里的.杂草,深挖水稻的根部让它向下生长,同时还得拔除稗草。请想一想,双腿泡在泥水里,稻叶像锋利的尖刀刮擦着皮肤,下遭蚂蝗叮咬,上受烈日暴晒......这样的劳动是何等的艰辛!幸好偶尔能捉到几条泥鳅、黄鳝,还能在心中漾起些许快慰。

遇到难得的休息日年轻人和大孩子就会结伴出去滔车沟。三四个人一起将车沟(农田的出水沟)用泥土一截一截地堵住,然后挥动料勺、面盆等工具把水滔干,一把一把地翻转底泥,把泥下躲着的泥鳅、黄鳝、黑鱼,甚至还有甲鱼统统捉起来。战斗结束,战利品按人头分成几份抓阄分配,公平公正,皆大欢喜,然后高高兴兴回家,美餐一顿。

炎炎夏日,水稻田那浅浅的一层田水热得发烫,泥鳅大都会钻进表泥底下去躲起来。聪敏的孩子们早半上(上午八九点钟宁波人就叫早半上)出门,沿着稻田田埂,每隔一段距离就在边挖一个深深的坑,由于比其它地方深,水就会比较凉快,当其他地方的水渐渐变烫的时候,那些懒惰的泥鳅懒于打浑(泥鳅尾巴一甩,尖尖的头一钻就钻进泥土,并将泥水搅浑,这就是打浑)三五成群地游到深坑里来避暑。这时孩子们就可以头戴笠帽,手提网兜和木桶开始收获了:一个坑一个坑地掏,少则三五条,多则十几条,轻轻松松就能满载而归。(懒惰招来杀身之祸,勤劳当然丰衣足食)

春耕、秋收时节,稻田没有水,地面上根本找不到泥鳅的踪迹。只有在田地被翻耕的时候才会翻出泥鳅以及黄鳝。有经验的老农民,一手扶着犁梢,一手挥动着长长的“呼啸丝”(打牛的竹竿),稳稳地指挥着耕牛拉犁前行,而他的眼睛绝不会闲着,翻起的泥土中跳动着的泥鳅、黄鳝基本上逃不出他的手掌;而他后面跟着一群孩子也是争前恐后与他争抢这盘中的美餐。(要不是老农有慈善之心,孩子们怎能欢天喜地地回家)

隆冬雪飘,百花凋零,泥鳅冬眠了。它已贮存了过冬的营养,等待春天的到来。由于这个生命在地下的存在,地表的植物就会生机勃勃,这就是泥鳅草。悲哀啊!泥鳅让冬草生机盎然,冬草却在无意中向聪明人透露了泥鳅的行踪。于是乎,顺着泥鳅草,人们挖出了浑然不觉的泥鳅。

以上种种捕捉泥鳅的手段如今已少有用武之地。因为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野生的泥鳅几近绝迹。市面上的泥鳅多半由人工培养。

篇3:由城市细节想到的

从这个城市细节我不禁想到,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而教学细节就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

教学细节不是处理局部的教学问题,而是整体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细节不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而是解决如何教得更有效益的策略性问题;教学细节不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技能技巧问题,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细节不仅包含了教学法的走向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理应为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有所建树。

日常教学中每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都蕴藏着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的大空间。教师应该在这些细节上多加研究、精心挖掘。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篇4:由“裸捐”想到的

中国的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源远流长,史籍中最早提及慈善的著作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管子》。慈善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积淀、凝结成一种乐善好施的观念和行为,成为国人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在这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下,自然不乏大善人士的出现,如南宋三赈灾民、活人无数的刘宰,清末参与大规模义赈的李金镛、经元善,以及本期提及的为慈善事业耗尽半生心血、将家财全部“裸捐”的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

“家財不为子孙谋,常留余德到儿孙”,这是熊希龄“裸捐”秉持的理念。无论是熊希龄,还是陈光标,他们的“裸捐”是一种大义大爱之举,对社会大众能起到垂范和榜样的作用,其意义无疑是积极的。但我们应该看到,“裸捐”虽然精神可嘉,但终究只是个体行为,而且也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其影响是有限的。

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在迅速发展,无论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掀起的捐赠热潮,还是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常态社会救济中,慈善力量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但是,慈善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郭美美事件、明星诈捐事件、救灾捐款被挪用、企业借慈善逃税等负面新闻,都折射出我国的慈善公益体系建设落后的事实,相对于社会日益迸发出来的慈善热情,现有的慈善体系在准入机制、激励机制、透明机制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要从根本上促进慈善事业的全面发展,关键是建立现代慈善体系、提高管理水平,这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建设过程。笔者以为,应重点思考如下问题。

激励机制的问题。当前我国的慈善制度建设仍显滞后,政策上对开展慈善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的鼓励及税收减免还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家参与慈善的热情。国外则不同,以美国为例,一方面,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是高额累进的,当遗产在300万美元以上时,税率高达55%。另一方面,建立基金会或捐助善款则可以获得税收减免,捐出多少钱就在所得税中相应扣除多少。这样将财税制度与捐助制度相互结合,即使是最吝啬的富豪也会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我们可以根据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符合实际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及配套政策,从制度上激发慈善的动力。

篇5:由鲁迅文学奖想到散文欣赏

鲁迅先生可能不会想到,以他名字命名文学奖会让许多作家趋之若鹜。同样诺贝尔文学奖让世界作家趋之若鹜。作家为什么对文学奖感兴趣,主要还是功利心作祟。在中国有两个文学奖最让中国作家魂牵梦绕,一个是茅盾文学奖,一个是鲁迅文学奖。得这两个文学奖好处,笔者认为有四个:一、在中国文坛出名。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名。三、作品会有更多人关注。四、作家命运可能会改变。

望江南经常与作家交往。望江南发现有些作家特别会提起自己曾经辉煌:鲁迅文学奖某某年得主,孙犁文学奖某某年得主,梁斌文学奖某某年得主。望江南发现这些作家名片上把某某文学奖印得特别大,好像别人近视眼看不到。

望江南在想一个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追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整天盘算哪天要拿到这些文学奖那就得不偿失。望江南认为作家应当把精力放在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认真创作上。望江南想起现代那些大家来,鲁迅、朱自清、钱钟书、沈从文,这些大家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们作品却让不少读者感动,他们作品让不少读者喜欢,他们照样名留千古,他们靠的是作品说话。望江南特别在这里要重点说朱自清,他的散文《背影》没有得过什么国际散文大奖,但是散文《背影》却国际闻名,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匠心独运构思与情真意切感情抒发。

文章写到这里,有人肯定要说:“你望江南不想得文学奖吗?你可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望江南不想对这意见发表看法,但是望江南不会把心思放在盘算哪天弄个文学大奖给人看看,会把精力用在创作上。望江南相信好作品肯定会流传的!

篇6:由句号想到的

我国宋代的大文学家王安石,在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后,对句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不甚满意,一连改了十多次,都不适意。最后,他茶饭不思,苦思冥想,力求圆满,终于改成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不仅写出了春天江南的明媚春光,更向世人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这首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为世人所传诵。这难道不是句号那力求圆满的精神吗?

外国作家托尔斯泰,在写《欧也妮?葛朗台》的时候,为了一个少女的形象,就改了二十四稿,终于感到满意。这难道不是力求圆满的句号精神吗?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但我们学生呢?却没有这种精神。有的人哗众取宠,偏要做自己不能做的事,但在事情里遇到困难时,往往就半途而废,留下一个令人费解的省略号,得不到一个圆满的句号。

所以,我们小学生要学习句号的精神,力求圆满,不在学习上留下一点有疑问的地方,这样的话,我们才会获得更多的知识,成为祖国的栋梁。

篇7:由漫画想到的

我在语文课本上看过这样一则漫画:一个长着“榆木脑袋”的人到森林你去砍树,他头戴一顶鸭舌帽,嘴里吸着一支烟,右手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头,在他的精挑细选下,终于找到了一棵有粗又壮的大树,嘴上高兴地说着:“今天真走运,白捡了这样的一棵好树。”说着,就举起斧子用力地砍。这时,一只啄木鸟飞落到他的肩上,用尖锐的嘴啄着他的头,并愤怒地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既然啄木鸟都能够为保护大自然尽一份力,我们又何尝不能比这些动物做得更好呢?

有些人说:“什么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说得那么好听,又有几个人去保护地球啊,只要自己玩的开心就行了。”你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们脑子里全都是自私、贪婪。你们自私地想着怎样让自己过着丰衣足食,不受人约束的生活,而大量的肆无忌惮的`砍伐树木,无止境的开采矿产资源……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树木,我们该怎么办?到那时候,沙尘暴将肆虐地侵入我们的地盘,危害我们,世界将没有绿色,留下来的只是被沙漠覆盖的地球,那将会多么可怕啊!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保卫地球的决心,拯救地球的毅力,那该多好啊!我们回顾一下语文课本上第15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降临到大地身上的事终究将会降临到人类身上。我们还学习过这样的两句名言: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只有我们爱护环境,地球才会成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篇8:由“太空授课”想到的

当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通过加水将薄薄的水膜变成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时, 她俨然已化身为一名超级魔法师, 带领全体师生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太空, 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太空的魅力, 并留给他们无限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与地面师生的“天地对话”更是增加了学生们的现场参与感, 也让更多人见识到现代远程互动课堂的魅力。

毋庸置疑, “太空授课”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科技知识, 探究未知宇宙的热情, 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梦。在其成功的背后, 航天科技的发达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稳定、快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据了解, 此次“太空授课”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 并实现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这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是多么有力的诠释。

“太空授课”的成功也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搞了这么多年, 为何效果并不显著?为何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为教师的教学“锦上添花”, 更有时被认为是“画蛇添足”, 甚至是“帮倒忙”?

关键在于我们之前过于迷信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表达功能, 囿于传统教育模式, 只着力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 最终往往把“人灌”变成了“机灌”。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不从信息技术支持的下“教”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转变, 如果我们只见技术不见人, 尤其是长期忽视教学的主角——学生, 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 其变革教与学生产关系的作用将永远得不到发挥,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也将永远只限于辅助教学的手段或工具。

正如山东省淄博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李光良在文中所言:教育信息化, 根本不在于设备和资源量的多少, 也不在于速度和效率, 而在于对传统教育发展瓶颈突破的程度。这需要我们敢于在教育的难点问题上发挥信息技术“先进生产力”的变革作用, 所以我们策划了这期选题《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 (3) ——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提质“减负”》, 从引入信息技术的全新视角, 尝试破解长期困扰中国教育的“减负”难题。

当然,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 已经有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这从本期“新思维”、“教与学”和“2013′征文选登”等栏目的文章中已有鲜明的体现, 我们将继续关注和鼓励这些宝贵的理念与实践, 引领教与学模式的变革。5月底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的GCCCE2013大会, 积极倡导“知行合一融会创新”的理念, 这一理念与本刊的一贯宗旨是一致的。本期, 我们选登了两篇GCCCE大会优秀获奖论文, 展现学术领域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篇9:由青蛙想到的

故事在脑海里过电影似的闪过,蓦地冒出一个念头:糟糕!四十年前,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说清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那少年的手和嘴捕食过众多的大小青蛙,面对今天青蛙家族的日渐稀落,该不该驮上历史的负疚感呢?

思考这个要命的问题,我不得不启用曾经被细嫩、清甜的青蛙肉滋养过的大脑细胞。几年前的春节,去自然环境和生物保护堪称一流的澳大利亚旅游,看到商店墙上挂着完整的袋鼠皮出售已经很惊讶了,悉尼的老同学还带我们吃了一顿以袋鼠肉为主菜做的西餐。原来,长期以来的动植物保护,为没有天敌的袋鼠家族提供了一个生育繁殖的高峰期。这块南半球的大陆上袋鼠成群结伙,漫山遍野奔突腾跃,发展到阻碍交通、骚扰游人的地步。政府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解决方案。给狩猎爱好者们发放指标,甲射杀50只,乙射杀100只……袋鼠产品便摆上了货架。

由此联想开来,人类社会依凭自己的即时需求,可以创造文字,也有能力使之消亡。“猎人”这个词汇今后肯定会用得越来越少,回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虎、狗熊袭击人类、糟蹋庄稼,以捕杀动物为生的猎人们谁要是能进深山老林抬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是一定要敲锣鼓挂红花喝庆功酒的。那叫为民除害,多射杀几只没准还能跻身“劳模”行列。

在人类暂时主宰一切的地球上,所谓的生物链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依凭自身利益来权衡、安排大小事务,当现代工业文明疯狂蚕食森林、污染环境,乐此不疲的人们蓦然回首,这才发现有的生物链条已经断裂,有的种质资源已经灭失,濒危物种越来越多。人类转而认知它们的研究、观赏价值,企盼在下一代心里留下一个好名声。于是,动物们纷纷从对立的“敌我”矛盾很快转换为“同志加兄弟”的关系。

既往不咎是肯定的,何况“咎”由何而来呢?

倘若当年勒紧裤腰带,面黄肌瘦去保护青蛙,那样的话,也许就像现在的袋鼠现象一样,既委屈了人类,又诱发了出问题的负面。古语说人满为患,扩而广之,任何东西太多了都不是件好事情。解开了这个死疙瘩,我就可以轻松点儿往下说开去。

那个时候,我们生活在闽赣边城,县商业局院落里一般大小的孩子陆续进入初中,都完成了养鸡的初级阶段,纷纷饲养起菜鸭来。菜鸭的伙食要求可不是鸡们一把米就能哄过去的,它小时爱蚯蚓,大了喜鱼虾,主食还盼着带壳的米。当年,我们饲养家禽,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热爱劳动,不是为了春节时能吃上它几块肉解馋,完全是为了有事可做又能名正言顺地玩,就像现在的孩子对ipad爱不释手一样。所以,每次我利用放学、放假的时间为满足家禽们的要求奔向田野时,总也免不了被仿佛看穿了底细的母亲唠叨上几句。唯恐我们玩野了,身上破掉少掉点儿什么,因为这在我是有过前科的。

鱼虾自然是上桌的荤菜,小青蛙才是菜鸭们的佐餐。

“双抢”(夏收时的抢收、抢种)及秋收之前,我们用粗铁线扎个圆箍,安上木手柄,把纱布对叠双层,缝成个长袋子,将袋口缝贴在铁箍上,再去砍一根小竹竿,端头扎根缝被子的棉线,便走上了田间地头。

在田塍上,用脚板拨开丛生的绿草,受惊的小青蛙便四处弹跳。待它们落下趴住,盯上一只,小竹竿准准地一拍,被击中的青蛙便四肢抽搐横在草上。用手拦腰掐掉上半截,去皮,把两只小脚绑在棉线上。然后,就像钓鱼那样,线尾的青蛙腿慢慢置入水稻根部,反复提起放下不停点着,马上就有一只接一只的小青蛙以为是什么食物,前仆后继来赶“鸿门宴”。看青蛙咬实了诱饵往肚里吞,轻轻提起,左手的布袋同时迎上去,长长的纱布里头就被拱来拱去。敛声屏息一站就是半个时辰,看没甚后继者才另择一处地方。

有时,会意外地引来拳头大的青蛙,心就开始怦怦跳,那情形,很像现在抓了一手好牌贪心想做大。但大青蛙咬食非常刁滑,常常是到了诱饵面前就木然不动,眼睛仿佛是盯着棉线终端那头的你。等你手动酸了,它小咬一口,扭头便走,提都来不及。有些是真饿了,叼上便往肚里吞,你沉甸甸提起来,它两只白腿松弛张开,拎到一半,它没了耐性就松嘴,跌回到泥里去。更有些“老江湖”,跳到你的诱饵前便“我自岿然不动”,再也不见下文,仿佛在和你比耐心,报复上回被你提到半空摔下之仇。一时性起,收起竹竿隔着稻谷或禾苗,看准朝它就是一鞭。往往打不着,但解气。偶尔也成就了几次辉煌,那是在手疾眼快之际完成的,右手提起大青蛙的当口,左手的纱布袋迎着套上去,对接成功的那个瞬间,松掉右手竹竿,立马捏住布袋端口。那家伙腿功好生了得,三蹦两跳就能逃出“虎口”。活儿还得继续干下去,肯定不会老这样捏着,隔着纱布捏住大青蛙脆脆地折了它的两条大腿骨。

每天都这样三两斤的青蛙提回家,一只只往菜鸭的面前扔,鸭子欢天喜地争抢着,吃得眉开眼笑,欢叫连连。如此一流的伙食标准,你说现在的饲料鸭怎么能和它同日而语呢。

小学五年级的“双抢”期间,父亲被单位抽调下乡去做农村中心工作,把暑假闲在家的我带上了。大队部的中心小学,有位姓谢的厦门知青在当代课老师,我们同吃同住,混得俨然一家人。为了改善伙食,他在屋后的空地上种了两棵葫芦瓜,结果不断。连续几天,猪油炒葫芦把大家都吃腻味了。有天他忽发奇想,捉青蛙改善伙食。晚上,我俩一人一支五节手电,再拿上条米袋,大队部边上的田间地头,手电筒一照,小青蛙们就像身着白衬衫的乐手端坐着,团团簇簇的,腮上不时鼓起一个气泡,山野里庞大的蛙鸣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我们蹑足上前,手绕到背后一只只捏起扔进米袋。拎回厨房,在齐腰高的大水缸底留一些水,把青蛙统统倒进去养着。

次日中饭前,把青蛙腿统统剪下来。记得谢老师当时还调侃道:这青蛙只长两条腿就好了。剥皮后剩下一小碗,煮成一大锅汤。此前,我以为小青蛙只是鸭子的配菜,喝汤吃肉后才知道,它的肉质和味道美妙之极。打那以后,隔天晚上捉青蛙成了我们的功课。

当年,约两掌宽的田塍上一般都套种黄豆,走起来得避开黄豆苗,右一脚左一脚从外往内踩在田塍边上,碰巧还能踩上受惊欲跳的“田鸡”。那可是大青蛙里值钱的角色,逮着了好不兴奋。谢老师夜间的眼特尖,但手不够灵活,好几只大家伙从他手里复归自然。

在乡村的田间,时常能听到闷闷的轻轻的狗叫声。这时,谢老师的手肘便会碰碰我说:这就是田鸡。他拉上我就循声寻去,很快发现了一头。我在他的手电光圈里终于找到水田烂泥上隐约现出的蛙头形状,特别是露出烂泥的两个小鼻孔,清晰可辨。蛙不是两栖动物吗?它潜在水下还呼吸?但是,有的事情还是真相大白了,原来,当地土话把田鸡叫成“泥狗”,说的就是这种藏身烂泥下、叫声像狗一样的东西。有谢老师的失误在先,抓的重任自然落在我身上。双掌慢慢往泥狗头部位置贴近,屏住呼吸,猝然发力合围。泥狗感觉不妙欲弹出,腰和腿正巧就卡在我的虎口上。记得有回逮起一只六七两重的巨型家伙,任凭泥狗怎样蛮劲挣扎,下半身依旧稳当当捏在我的手掌上。

当年,小青蛙遍地皆是,打不尽杀不绝。田鸡经济价值高,吃害虫的吞吐量也大,农民还是懂得爱惜它的。我们在田里捉田鸡的时候,又一次撞上值夜的农民,他们吆喝几声后,举着松明火把就冲上来缴械,一个手里还提着杆长长的鸟铳。近身一看是孩子老师,马上忘了此前之事,忙不迭改口道:是谢老师呀!到家里煮碗粉干吃吧。

那时,就是在县城,自然绿地随处都有,每到天气晴朗的夜晚,耳畔也总是蛙声阵阵、虫鸣声声,听起来很吵也很荒凉,现在感觉过去却是一派田园的静幽与美妙。短短三十年后,在兢兢业业追求的结果上,中国人开始了反省,从气喘吁吁跑到的终点又折回头来要求返璞归真。如今,房地产商打造远避尘嚣的田园风光楼盘,不就是迎合了国人的这种梦想,把从前那种遍地都是的野性自然提炼、上升成一种时尚概念。

多年前,《参考消息》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报道:科学家发现,出于生存本能,非洲象似乎感觉到了自己频招人类猎杀的原因,它们生出了无牙后代。为了加速种群繁衍,公象的性成熟期较几个世纪前提前了十年,而母象的生育期间隔也有所缩短。这些年来,非洲象双胞胎的概率出现了增长的趋势。这样的消息好像对我越来越有利了。

青蛙的日渐稀少是它们丧失了生存空间,铺天盖地的农药绝对是罪魁祸首。青蛙以吃害虫为生,但根除不尽,农药却能斩尽杀绝,只不过顺带把青蛙等一系列野生动物当了陪葬品。人类为解决自己的温饱付出了高昂学费,当年的菜市场,有被菜虫啃噬痕迹的青菜是绝对没人要的。当下,中国人走在食品安全的钢丝上,怕极了农药残留,还留心挑选这样的青菜来躲避农药的无所不在。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对饲养黑熊取胆汁的事提出质疑,发言者忘了以人为本,取熊胆汁是为了救人于苦难。倘若位居这个星球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都要在天灾人祸中谢幕,自然界的生物链留着还有意义吗?况且,养熊比之猎熊已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同样是饲养,鸡鸭牛羊猪等动物成为人类磨刀霍霍的对象,千百年来,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了,难得勾起人类满腔的恻隐之心。难道仅仅因为被驯化的历史久远就可以被按下不提?

“饲养黑熊取胆汁”问题出在技术性的操作层面,譬如不注重投入、一味提高产量,急功近利而让人惨不忍睹,等等。

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豪取别国资源上发展起来的,即便到了今天,在他们衣食无忧、大谈生态环保问题时,仍然花钱把电子垃圾、核废料等移往他国,并在公海上肆意捕杀鲸鱼。殊不知广义的大自然资源是无国界的,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命题。科学研究发现,南美洲翡翠般的热带雨林少一片,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就稀薄一层。北极的冰盖崩塌、融化一块,南太平洋岛国的海平线就有可能抬高。在穷国饥寒交迫的人民砍倒树林去换取果腹之物时,富国为什么不能接济他们一些救命的粮食呢。

篇10:由“晒”想到的

一丝阳光不甘心地挣扎着,却被时间的利箭钉进黑暗中,被黑暗吞没。夕阳留下的残余势力展示着生命的变幻,但火热的彩云终究还是不敌黑暗的阴寒。黑暗露出得意的狰狞笑容,渐渐向失去了光明的大地欺进。

最珍贵的总喜欢隐匿在险象环生的绝境中。而向往的重生也正从这阴森的黑夜中阵亡。是啊,有谁会想到人人所渴望的重生会在黄昏中降世?又有谁敢与充斥着绝望的黑夜抗争呢?

太阳落山意味重生,有点荒谬。但,为什么太阳落山意味着人生的尽头又是理所当然呢?仅仅是因为一个昼与夜的交叉点——昼,弥漫着生机,夜,充斥着死亡?为什么不能是昼与夜都弥漫着生机?

黑夜疯狂地大笑,一小股黑暗势力已经攻破光明的领域,很快,世界就属于它了。

乌鸦趁着仅有的光明,拍打着翅膀归巢,等待着明天。黑暗彻底覆盖世界,一股强大的生命体冲天而出,原来狂笑的黑夜却在此时停住了声音,变得很寂静,很寂静。天天如此,黑夜只能在即将吞噬光明的一刻狂笑,这是它宣泄不满的唯一途径。纵使它在光明消失后强大无比,但却对这股重生的邪念无可奈何。黑夜为了保住自己的存在,只能竭力用自己的能力去迷惑在它领域寻找重生的生物。

重生只是在黑夜中储蓄明天所需的能量。它体现的能力只能抵抗,却不能攻击黑夜。只有黎明,它才能遏制黑夜的胡作非为。在彼消此长的战斗中,它们总维持相当平衡的状态。

因为日落,是明天照耀大地的休息。而是只有利用重生的力量,又怎么会是人类的尽头呢?

白昼。自然是生命的光辉时期,而黑夜,却是一个新生的生命在完成幼年成长,只是它的实力不够而已。

篇11:由漫画想到的作文

“与你同材,是一幅对比漫画,描绘的是两辆运货车运送影视节目进入电视台,一辆是小如斗车的电视剧丰,一辆是可及半天高的广告车。广告车巨大无比,抢胎极多,从高大集装箱不难想象广告有多么巨大。而“第三者插足”显然描绘了又一幅镜头,两位拳手正在角逐之中突然一只巨脚打断了比赛的赛程,原来是一只“广告脚”。虽说两幅漫画不免夸张,但现实生活中却也不乏例子。

这两幅漫画无疑都是突出了电视中广告多得泛滋,但“第三者擂足”主要是从“插”字入手,分析广告打断节目,而“与你同行”显然是一种感观角度衬托出广告节目的童多。

如果广告过多过滥则不免令现众兴趣索然反倒容易降低收视率。众所周知,收视率是电视台的本钱,广告费高低便是与收视率高低密不可分的。盲目的使广告童过大,也容易产生恶性循环。但是也不能没有广告,毕竟电视台日常营悄与电视剧的买入娜得幸广告来维持,这便得有一个“度”。使得广告不怪不火,使得观众能够接受,电视台也不至于赔本。还有播播广告也得讲究合理性,如果拍得不是时候或擂得太长,也会引起不满情绪的滋生,使得广告费收入的下降。这里面就讲究“艺4"。既不调胃口,也不至于现众产生不高兴的情绪。再剧便足要讲求广告的观赏性与娱乐性,让广告拍得不乏味,反倒生动吸引人。其实广告要是写实,也并不是让人不能容忍的,例如立郊漆的广告,带着和请的音乐节奏与走入千家万户的立郑漆,反倒突出一种美感,使得观众精神也一振。

篇12:由什么想到的作文

那我们怎样才能看透人心,真正的结交一些与我们真心相待的人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经过无数次掉进他人伪装的陷阱之中,我终于总结出了锻造一双慧眼的三个制胜法则。

法则一:留心细节,细节之处见真知,细节之处透人心。伪装者尽管伪装的能力再好,她也是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她总会在某个小细节上出错。因此,当我们把抓到这个破绽,我们必能看透此人。

法则二:近身攻势,亲密了解。当你们相处的时间越发的增多,你会发现你对她的了解也会越发的增多。面对你全方位的观察,她的伪装能力再强,也会有下降的时候,就会漏出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因此,我们应该把握与此多相处的机会,以致越发的认识其“真面目”。

法则三:主动共事交流。在交流或共事之间,两者必定会因为一些分歧而表达各自的看法。要知道,当一个人情绪开始失控时,她往往是最真实的。此时的我们就要留心观察,看她的行动,看她表达的方式。通过这来推断她的真实性格,她的真正内心是否与你想象一般。

通过以上这三个法则,我们不难判断一个人的真性情。若如我们心中所想,诚然是最好的。然而,如果与我们心中所想相反那么要怎么办呢?是马上不理睬,进而尴尬地闹翻吗?不,我们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面对此类情况时,我们不妨给“失望值”不是很大的人一个机会。我们应该与其摊开心扉,大家开门见山的说明白。我相信,如果她还是想继续与你交好朋友的话,她一定会逐渐改变自己,使你们的感情更好,使她自己也变成一个对朋友真心实意的“有心人”!

篇13:由一则笑话想到的……

听了这个笑话后, 你想到了什么?《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 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 我们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沉浸其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那么,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们所用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一幅幅插图生动形象, 富有情趣;一篇篇文字短小精悍, 极富文化底蕴。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 能经常运用的知识。如同学们最爱逛的公园, 动物园;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 牛奶, 冰淇凌;同学们挂在嘴边的一些日常礼貌用语……然而仅靠书中的知识点还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因而, 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语, 把他们带进课堂, 为教学服务。如在教学前, 我拍摄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缩写词:FC、Mc Donald’s、WC...搜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soft, 牛奶包装上的milk, 橘子汁瓶上的juice...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 思维异常活跃, 效率大大提高, 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 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让生活走进课堂。

1. 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

课堂上需要教师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适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例如, 在教5B Unit 6 At a PE lesson这一课时, 我先运用Body language, 让学生学会left、right, 然后边播放“Rabbit Disco”音乐, 边问学生:“I can dance.Can you dance?”学生自然会答“Yes”或“No”。这时教学句子“Follow me”, 并让学生跟着老师跳“Rabbit Disco”, 虽然我的舞姿并不优美, 动作也不是很到位, 但孩子们还是跳得津津有味, 要求掌握的句子已脱口而出。我之所以这样设计, 是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模仿这一特点进行的, 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学会了新知, 他们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2. 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情景

小学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 表示想象内容的很少。心理学实验证明:识别同一内容, 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识别速度。所以, 我在教学学习用品、交通工具、动植物等类别的单词时, 应尽量用实物或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而对于smile、cry、happy、sad、sun、moon、run、jump等单词, 可借助彩色图片、简笔画、表情或动作等进行教学。在教单词big、small、long、short时, 我要求学生观察教室和周围的物体, 来谈谈“What is long”, “What is short”等等。这样一来, 就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拉进了课堂。

3. 利用角色扮演, 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如在学习有关职业单词时, 我让学生模仿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 学teacher做老师拿粉笔的动作, 学farmer做农民种地动作, 学nurse做护士打针动作, 并让学生进行问答:“Is he/she a driver/farmer/doctor/...?”再如学习本套教材4BUnit 4第一课时“Do you like peaches/oranges/...?”等句型时, 我让学生戴上自制的水果头饰, 创设了一幅“活生生”的果园图, 让学生分别扮演李老师和果农。课堂上, 学生们认真扮演角色, 争着表演这一短剧, 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语言内容成为学生乐于表演的剧本, 寓教于乐。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

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 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下面我把自己积累的一些简单易行且丰富多样的英语课外作业做以下小结。

1. 交流性的:课外, 把所学的内容表演给家长看, 有时可以让家长一起表演, 并请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

2. 习得性的:

让学生每天坚持听读课文录音, 听儿童英语广播, 把自己模拟最得意之处录制下来, 和同学一起欣赏或进行评比, 选出“英语小能手”。

3. 操作性的:

如布置学生为家庭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贴标签, 学生为了达到美观这一目的, 他们书写标签、设计标签时就会非常用心, 这样既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也能提高书写水平。

篇14:由“领带效应”想到的……

“领带”能有什么“效应”呢?我的一位同事这样说:“我发现,当我打起领带上课时,学生们注意力非常集中,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这是否只是偶然现象呢?

学生喜欢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每天都要面对教师的“说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常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无论再怎么变换,学生也已经司空见惯。这时,教师整洁的仪表、良好的修养、独特的人格魅力、优雅的气质,就显得重要了。当学生觉得教师不但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而且仪表得体大方,便会情不自禁地被教师所吸引。“领带”,其实是我们教师外在美的一个体现。

学生需要美

据调查,孩子们心目中理想的“现代母亲”已不同于传统的“慈母形象”,可以概括为五个“一点”: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露一点微笑、多给一点空间。其中“化一点淡妆”这个要求有多少家长知晓?它是从美学角度出发的。这表明,孩子们心目中理想的父母不但是善解人意、知识渊博的,而且还应是美的!

教师应当怎样传播美?

让我们的教师同行们以简洁明朗、美观大方的着装,适时而恰当变换的教态(形美)去感目;

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精炼而又传神的语言(音美)去感耳;

以严密而又连贯的意境(意美)去感心。

契诃夫曾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面貌、衣着、心灵、思想。”

学生仰慕教师,其中的原因除了教师的德才之外,还有教师从里到外的美的吸引。

所有这些,都是“领带效应”带给我们的一系列启发。

篇15:由故事想到的作文

在一个暴风雨之后的早晨,一位老人沿着海边走,他发现昨夜巨浪把许多小鱼抛到了离海水有几米远的.沙滩上,足有上千条。他叹息一声继续朝前走。

在老人走了很远返身往回走时,只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弯腰在捡那些鱼,把鱼一把一把地往海水里扔。老人很感动地问,这么多鱼,你能扔完吗?男孩手不停地大把大把地扔鱼,也许没听见。这时,老人一边说话,也弯下腰去把鱼往海里扔。老人问那个男孩,救这些鱼和不救它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在乎。男孩很机灵地说:“小鱼在乎,小鱼知道我们救了它们的命。”老人一下子怔住了,他望着眼前这个男孩,又高兴又激动地重复着:“小鱼知道,小鱼在乎。”

是啊,对生命的尊重来自基本平等的关怀。每一条生命都是值得去关怀的。

之所以,如今的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缺乏自信,做坑蒙拐骗的事,那是因为那些之称为善良,高尚之辈没有用平等的胸怀去对待他们,令他们丧失自信,于是便“破罐子破摔”,继续做自己不道德的事。

其实,世上的每一个人并无美丑善恶,高低贵贱之分,正是故事中男孩用平等的胸怀去对待小鱼的生命,让我们明白,世界无论是人是物,都是值得去关怀的。

如果,现在人们像小男孩一样用平等的眼光与心态去对待世上一切人与物,那么怎么会出现强盗与“小偷”一类的词语呢?

现实中,人类目前为止还不能实现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根本原因是不能用平等的胸怀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促使发生一系列的小争闹,甚至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存。

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一矛盾,最重要的是改变每一个人眼中的看法,从根本上去思考问题的所在,用平等的眼光与胸怀去对待,这样自然就和谐了。

上一篇:#乡XX年纪检工作总结下一篇:2017年秋季开学督导学校安全工作汇报(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