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七一讲话”所想到的

2024-04-30

由“七一讲话”所想到的(精选5篇)

篇1:由“七一讲话”所想到的

由“七一讲话”所想到的在21世纪之初,在中国共产党80华诞的伟大时刻,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的“七一讲话”,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把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建设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经过中国共产党8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前所未能预见到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多党员的执政党,如何审视历史?如何观察现在?如何思考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如何执政?如何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都需要新时期的共产党人作出科学的回答。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回顾和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阐明了

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一篇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政治宣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指导意义。

其历史意义在于科学地总结历史、总结经验,昭示未来。江泽民同志用了三个“启示”、三个“必须”,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经验,既是在总结历史,也是在昭示未来,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未来的必胜信心。其理论意义在于回答了许多曾长期困扰人们的思想问题和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其现实意义在于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通篇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讲话》用历史的、客观的眼光回顾过去,用全面的、科学的态度总结经验,用实践的、发展的精神昭示未来,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讲话》对人的发展问题论述得非常充分,非常深刻,非常透彻。像这样全面阐述人的发展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发表了这篇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充满着时代气息的讲话,是一个全面指导我们的思想和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讲话》既有宏观的论述,又有具体的要求。《讲话》明确了吸收新党员应该掌握的标准;提出要改进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健全党的工作机制;强调“我们进

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对于我们的伟大实践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讲话》中对新时期国际关系准则的新界定,蕴含了科学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昭示了务实的发展思路。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面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既充满希望又面临严峻挑战的国际形势面前灵活、务实的外交智慧;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意志。

篇2:由“七一讲话”所想到的

——题记

认真研读了习主席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讲话后,我首先想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这首《采桑子·重阳》,一代伟人的豪迈旷达情怀和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在今天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从八五年设立第一个教师节以来,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向老师表达节日的祝贺。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前,党和人民依然没有忘记,习主席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和师生共度这一节日。北师大是教师的摇篮,总书记选择到该校与师生共度教师节,其蕴意可谓深远。

“战地黄花分外香”

我想,如果把整个人类文明史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链锁的话,老师就是那每一环中弯回去的部分。是老师甘于寂寞、平凡、献身,无私地传授知识,才将人类积累的智慧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比喻皆不为过。我想,如果把老师的工作与“战地”作一不恰当的联想的话,一代伟人在革命力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够始终看到光明的未来,因为无数次的以弱胜强而建立了足够的信心,因而显得成竹在胸,在战场上,他有闲工夫去嗅一嗅战地黄花,伟人的博大乐观的胸襟真正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深深地反思。是的,薄弱校的孩子们是基础差,但差不等于就无药可救,学困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付出多几倍的爱心和关怀,只有耕耘,收获才有希望,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是我们教育者最博大的胸襟。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迎着秋日惠畅的和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来到北师大和参加“国培计划”的贵州小学骨干语文教师们学习交流。“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用好课堂讲坛、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一句句真情话语,谆谆教导、告诫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教育事业是关乎民族未来、振兴民族的百年大业。纵观各国各民族的发展史,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二战以后,日本为了重振雄风,首先从教育抓取。众所周知,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战后的日本经济已接近崩溃边缘,但不到三十年,就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世界历史告诉我们,重视教育的民族才是优秀的民族,才能在世界上创造灿烂的文化,才能建立发达的国家。习主席的讲话抓住了民族发展的大计,指明了方向,振聋发聩,真乃“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啊!

“辽阔江天万里霜”

“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句句肺腑之言,句句切中要害,习主席的讲话高屋建瓴,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指导性文献。习总书记的讲话,站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推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高度,突出强调了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深刻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习主席的讲话围绕“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语重心长,高瞻远瞩,给我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

篇3:由“诚信考试”所想到的

期中考试来临之际, 老师们在校领导的统一布置下, 通过系领导的传达, 努力向同学们倡导诚信考试的精神, 并实实在在地去体现这种精神。希望同学们在教学常规检查中不仅要考出好的成绩, 更要身体力行去体现、感悟这种传统的诚信美德。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正确又合理的引导, 想必每次的熏陶必定会在孩子们的心田种下美德的种子, 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开出诚信的花朵, 结出美丽人生的果实, 这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浇灌的禾苗, 但愿他们健康而优秀。

每一次的考试我们都努力在同学中营造诚信考试的气氛。记得在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后组织了一次家长会, 考虑到开学几个月来, 有些家长可能不放心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 也为了与家长有个良好的沟通, 所以借此次期中考试的机会请家长来校共同关注同学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进步。当时我们班来了部分家长, 面对家长, 主要汇报了同学们来到学校几个月来的总体情况。因为是期中考试过后开的家长会, 所以家长们还是很注重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有一位家长从不同方面说了儿子的一些表现, 譬如说问不出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 包括生活上、学习上, 等等, 所以家长再忙也赶来开这次家长会。通过沟通, 我们达成了共识, 同学在有些方面还是不太诚实, 包括这次期中成绩不理想, 还有不少借口搪塞父母, 其实是自己没好好复习, 所以没有考出好的成绩。针对期中成绩, 我也向家长介绍了本学校对待考试的态度, 考试实行单人单桌的分班形式, 考试纪律严格, 在考试前号召同学们认真复习, 提倡诚信考试, 所以成绩的结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也跟家长说这次成绩虽然不理想, 但我们至少让学生体验了一次诚信考试的滋味, 并以此为契机, 要把我们的同学培养成一个诚实的人, 讲诚信的人, 要让同学们懂得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是立业之基。但要把同学们真正培养为一个讲诚信的人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方方面面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在“创诚信校园, 树诚信学风, 培养诚信学子”方面尽着自己的努力。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 “谁赢得了孩子, 谁就赢得了未来”。我们的责任重大, 要让孩子们将来至少成为自食其力的合格劳动者, 要培养孩子们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面对家长们对诚信流失的无奈摇头, 面对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受到失信行为的错误引导, 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诚信教育, 是我们永远的责任和目标!

诚信, 即“诚实守信”。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最早出自《论语·学而》“言而有信”一词。古时流传的有关诚信的故事不胜枚举, 如“黄金百斤, 不如季布一诺”——说的是汉朝人季布, 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诺。 ” 意思是说, 季布说出的一句话, 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 被刘邦通缉, 不少人都出来掩护他, 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 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了汉王朝的重用 。经过历代先哲的辛勤耕耘, 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沧桑, 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经过不断的归纳、总结, 现已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 是为人之本。它, 既是个人立身处世, 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又是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诚信作为一种思想, 在西方也有着同样源远流长的历史。西方不少思想家把诚信视为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规范, 认为守约是人的本性, 是正义之源, 有约而背即为“不义”。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名的总统, 他出身卑微, 但为人和蔼公正, 诚实厚道。林肯 21 岁那年, 在朋友开的一家商店里当店员。有一天一老妇来买纺织, 多付了 12 美分, 林肯当时没有发觉。等他结账时发现多收了钱, 当晚就步行赶了六英里路, 把多收的钱退给了那个老妇, 附近的居民都很尊敬和喜爱这个年轻人, 亲热地称他“诚实的林肯”。

在西方各国的发展过程中, “诚信是金”“交往的灵魂是信用”“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不断涌现, 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国力的飞速发展。

历史与现实要求我们为培养诚实、守信、负责的新一代而不断努力。

但纵观我们的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 或者社会媒体上所揭露的一些有失诚信的故事, 我们不得不警觉诚信正从我们的心灵流失。

诚信, 源远流长, 因为历史的积淀, 它在大部分公民心中根深蒂固。然而, 它也在一部分人心中流失。社会普遍认为, 目前, 信用问题在中国似乎特别突出, 假烟、假酒、假荣誉、假文凭……生活中假冒伪劣的东西比比皆是, 是什么让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这块巨石风化了呢?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教育的体现是多方位的。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思诚信流失的大概情况吧。

首先是社会因素,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 唯利是图的观念也悄然而生。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违背道德准则、违反法律的丑恶现象, 诸如说假话、空话, 做假广告, 使用假证件, 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 等等。做人的根本丢失了, 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可言, 甚至于有些人利欲熏心, 不择手段, 昧着良心制造各种危害人们健康的食品, 人们不得不反思, 诚信何在?

家庭方面, 有些家长觉得教孩子诚实、守信、负责, 就会使他们变得迂腐, 一旦走上社会非得吃亏上当不可。出于这种心理, 他们稀里糊涂地教孩子或是说谎, 或去逃避一些本该承担的责任。如与孩子一起损坏了他人财物, 若是无人发现, 他们会领着孩子悄悄溜走;拾到东西, 让孩子据为己有……这些小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孩, 使他们从小就失去了诚实守信的美德, 更可惜的是让孩子们失去了最佳的学习的机会。

学校方面,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 但是在社会生活大环境的冲击下, 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不堪一击。校园内, 我们可以看到, 天真的学生会为自己不做作业而编出种种理由;考试考得不好也会在家长面前找出种种借口搪塞, 甚至想在考试时偷偷抄袭, 等等。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这种没有诚实品格、没有道德责任感的人, 将来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所以诚信教育是当务之急。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也是做事的基本原则。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是明天、是未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诚信意识应从小培养,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老师与他们日日相伴, 对其进行诚信教育任重道远。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校并非真空, 并不与世隔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然而, 光靠我们学校一方的努力, 势单力薄, 效果不会太明显。家庭是学生们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我们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让家长在诚信方面努力做到身体力行, 为孩子做好榜样, 身教一定重于言教。同时, 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多走向社会, 发掘生活中的诚信典型, 树诚信形象。

梁启超在一百多年前就写过“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少年时期, 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是人生中至真至美至纯的时期。我们有必要把诚信之炬高高举起, 让每个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被它的光芒吸引。

篇4:由获奖所想到的……

我以为摄影比赛,是一个验证我们创作水平的良好方式。获了奖能增强信心;没获奖可找出差距,加倍努力。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比赛,对待自己的摄影,这是我近二十年来在摄影创作中所遵循的。

我参加了无数的摄影比赛,获得金、银、铜奖近百次,每次获奖都使我有所领悟,通过参加摄影比赛,我的摄影也不断进步。

以往参加的比赛都有一段征稿时间,或半年、或一年、还有更长的时间,容你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创作。这次参加焦作国际山水摄影节举办的影赛,时间极短,在只有5天的时间里,拍出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强的、紧扣主题的照片着实不易。我在出发去焦作前已有所构想,策略是避开大队人马,独辟蹊径。当我带着玛米亚645相机35mm广角镜头,不同类型的胶片6卷(反转2卷,负片2卷,黑白2卷)到达焦作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新兴城市的建筑,让我曾有的设想一下子明朗起来:拍摄城市风光。主题确定后,我每次出行都观察选择能代表焦作城建的典型标志,在宾馆里又对照焦作市地图研究路线、方位,最后确立重点拍摄四大块,首先选择代表城市建筑的亿万饭店: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休闲场所——人民广场绿色花坛:代表城市文化的龙源湖乐园雕像及远处电视塔,以及典型的旅游景点焦作影视城。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上每幅照片我都收入城市雕塑做前后景的陪衬,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

摄影节期间焦作天空不是很晴朗,拍摄时我用柯达反转片C-41药冲卷,这种反转负冲在我以往的影楼摄影中常用,这次使用的是提高照片色彩反差,解决空气透明度不高的问题。在后期制作中,我找了当地“学红彩扩中心”,亲自进暗室进行手工放大,对照片采用了剪裁、加光、遮挡等手法。我认为,后期制作是完善前期创作的重要步骤,也是有别于其它照片不可少的环节。

此次拍照使用玛米亚645相机,35mm镜头,手持相机速度A挡,光圈优先。柯达反转片共拍2卷,选择了七个景点,角度选择无一雷同,每片都独立成幅,同时备用的有万方立交桥,住宅新区、市博物馆内建筑,由于画面与所用四幅不协调,个别内容有重复,故在选送的作品中没有采用。

篇5:由“似乎”所想到的

“‘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

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

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白盔白甲的人’呢?”问题一提出,许多同学都开动了脑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于同学们的不同意见,我没有正面回答。我先问:“‘似乎’一词是什么意思?”同学说是“好像”的意思。我又问:“既然‘似乎’是‘好像’的意思,那么阿Q到底是听清还是没听清?看清还是没看清?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听清,没看清。”我接着引导说:“阿Q为什么没听清,没看清呢?”“阿Q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有同学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这说明他心里很害怕。”我接着问:“除了害怕有没有激动?”有位同学思考了一会儿,主动站起来说:“阿Q当时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他认为赵家遭抢是穿白盔白甲的人干的,革命党既然来了,他就有机会投革命党,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所以他很激动。”我又问:“有同学说阿Q心里害怕,大家能不能说说阿Q害怕的根据?”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遭抢的是赵家,赵家是阿Q一向惧怕的,从“他(阿Q)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可以看出阿Q对参与抢赵家还是有顾虑的,因为赵家毕竟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而阿Q 在本能上是惧怕大户人家的。

经过以上引导、讨论后,我作出如下总结:“鲁迅先生两次用‘似乎’一词,意在表现阿Q在遇到赵家遭抢这件事时害怕、紧张、激动的心情,且在这种心情支配下,阿Q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出现了问题,以至听不清楚,看不真切。鲁迅先生是遣词的高手,只用‘似乎’一词就把阿Q遇到赵家遭抢时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谓一词而境界全出。

从以上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哲学思维的运用:人的行为表现来源于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实际。阿Q的“似乎”,说明他头脑中出现了混乱(表现),这种混乱来源于他害怕、激动的紧张心理,这种紧张心理又来源于阿Q生活的客观实际——长期受有权势的人欺压,因而惧怕赵家;长期不满而容易迸发革命念头,因此看到赵家遭抢心里很激动,以为革命党要来叫他参加革命了。

由人的行为表现进而探究人的心理,进而探究心理形成的客观实际,这种哲学思维方法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很通用。因为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要描写人的行为表现,我们由人的行为表现进而探究人的心理和形成心理的客观实际,就可以解决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许多问题。如体察人物心灵、体会人物情感,推知社会环境,领悟作品主题等等。比如,《药》中描写了夏四奶奶为儿子上坟时的表情:“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脸色惨白,还出现些羞愧的颜色?鲁迅先生这样写夏四奶奶有什么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上述方法分析解答:

夏四奶奶脸色惨白,是因为她儿子死了,心里很悲伤,而这种悲伤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屠杀带来的。夏四奶奶现出些羞愧的颜色,是因为她认为儿子是因造反而被杀头的,造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那么夏四奶奶为什么从心理上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大逆不道的呢?这又源于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宣传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可见,鲁迅先生写夏四奶奶脸色惨白,现出些羞愧的颜色,意在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及其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毒害。

上述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可信手拈来,无须多举。这里我想要说明的是,对于类似的问题,,不少同学不知从何处着眼来分析解决,这实际上是缺乏哲学思维习惯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比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偶然之中有必然,联系的观点,矛盾运动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来分析问题,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这样还会提高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比如,对《祝福》的主题,我们只要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就可以大大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理解。一般说来,大家都认为《祝福》的主题是反封建礼教的,可是祥林嫂的悲剧仅仅是封建礼教造成的吗?如果是,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祥林嫂的婆婆把自己的儿媳卖给别的男人为妻这一举动呢?难道那婆婆头脑中就没有一女不事二夫的封建观念吗?当然有,但农村的极端贫困使得这位婆婆不得不出此下策。可见贫困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之一。祥林嫂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总之,如果我们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的理解就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教给学生一些哲学知识,培养其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上一篇:江西过春节作文400字下一篇:工程推进会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