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O想到的想象作文

2024-04-18

由O想到的想象作文(共16篇)

篇1:由O想到的想象作文

由O想到的小学作文

No.1“O”这个图形很像零,零是一件事的起点,也是这件事的终点。我们不能小看零这个数字,因为在数学课上比小数大小时,零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No.2“O”像五环中的一个环,每一个环都代表一个洲,五个洲合并在一起,象征着和平,人们不再打仗,世界充满了和平。

如果世界不再战争的话,我就想到世界各地旅游,我相信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特点,我要学会几个国家特有的东西,例如:新疆的葡萄酒很好,我想去新疆学学怎么才能让葡萄酒的香味更浓郁,我也会把一些中国的特色带到外国去,例如:中国的炸酱面很好吃。

我在外国旅游的时候会教一些外国人做炸酱面,看看能不能满足外国人的“汉堡胃”我还想到沙漠去探索他的秘密,我相信我会在沙漠中开出几片水源来,为不让在我以后来探险的人因为找不到水源而被渴死,我还要开办一个“沙漠补习班”,让那些想去沙漠探险的人知道怎样来人工取水,我还想……

篇2:由O想到的想象作文

著名作家史铁生曾经对莫言的想象力做过这样一个中肯的评判:“莫言倒是没有那种思想家和社会良知的姿态,他有一个艺术家的姿态——小说艺术家的姿态,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行走在莫言小说的世界中,也经常被他汪洋恣肆,壮观宏大的叙述方式和想象力而所惊叹。他用想象力这个神奇的羽翼,在文字的王国中驾轻就熟,纵横驰骋。从而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世界。

阅读莫言的作品,在为他的想象力叹为观止的同时,也牵惹起我探索的兴趣。作为一个从小辍学,并没有接受过太多常规教育的人来说,其想象力缘何如此丰沛?带着问题,阅读他的作品,就成了我一段时间以来的乐趣。通过零零碎碎的阅读和思考,笔者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莫言想象力丰富的原因。当然,仅是一家之言,希望见教于方家。

一、读书与想象力

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和其他思维活动一样,是在各种已有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知识是想象的基础。知识基础越厚实、宽广,想象就越丰富。而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因为通过阅读,可将各种知识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头脑中储存起来,为开展想象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育学也记载:人一生中,阅读获取的信息量超过信息总量的80%。读书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培养人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它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创造力,去创造一个符合自己审美习惯的审美对象。莫言曾经在《童年读书》文章中谈到,小时候的他,就是一个书痴,只要是能见到的书,他都爱不释手地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那段时间他最好的朋友。为了看书,他会心甘情愿给人家拉一上午的磨,为了看书,他宁肯钻进草垛忍受蚊虫的叮咬。书中五彩斑斓的世界给莫言开启了想象力的大门。除了书本中营造的美妙世界外,莫言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祖母,会讲故事的爷爷,会讲故事的大爷爷,还有同一个村子里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莫言就是从他们的嘴里听到了难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离奇各异的故

事。这些故事对于小时候的莫言,其蛊惑力极其巨大,莫言就是在这些迷人的故事里激活着自己每一根想象的神经。

后来在写小说时,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就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这些充满华丽想象力的作品,不能不说得益于阅读滋润出来的想象。

二、耳朵与想象力

据西方学者研究,听觉调动人类的想象力,使人聪明而浪漫;视觉萎缩人类的想象力,使人愚蠢而无趣。几年前,在台北的一次会议上,莫言谈到他的阅读经验时说,他的阅读靠的不是眼睛,而是耳朵。除了聆听从人的嘴巴里发出的声音,莫言还聆听了大自然的声音,譬如洪水泛滥的声音,植物生长的声音,动物鸣叫的声音„„耳朵的阅读可以让莫言在故事的叙述中展开无穷无尽的想象。莫言说:“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想,我在用耳朵阅读的二十多年里,培养起了我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培养起了我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了我的想像能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自信,也是依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

然而,时代变了,我们大踏步走进高科技时代,电脑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高科技“宠儿”,互联网令人获得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在成为变幻无穷的画面。生活没了空白,被塞得满满的,我们的一切感知完全由视觉技术所主宰。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读图时代,一点也不错。随着电视的普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卡通片的熏陶中长大;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精美的报纸杂志、彩图版著作已经占领了孩子们的书柜;随着电脑走进千家万户,视频、网络游戏更让他们乐此不疲。图像阅读是一种表层化的阅读,它将使人类思维变得缺乏深度。如中国人看了《红楼梦》,林黛玉肯定是一位黑头发黑眼睛的窈窕淑女;美国人看了《红楼梦》,他心中的林黛玉肯定是一位白皮肤碧眼睛的金发女郎;而

非洲人看了《红楼梦》,林黛玉一定是位黑人。如果看电视剧,则亿万观众的心中只能有一个林黛玉,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呢?原因就是图像在为观众提供一个确定形象的同时,也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力。日本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太太从小多病,卧床无聊时,她的母亲便将小说一遍一遍的念给她听,无形中增加了她丰富的想像力,后来成为很有名的创意插图画家。他说如果那时日本有电视,他大概就不会成为创意画家了。

还记得小的时候,每天写完作业我都要趴在收音机前,入迷地听着它播出的童话、广播剧、长篇小说连续播讲以及鼓舞人心的歌曲„„收音机给我创造了一个无比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让我的想象力无限度地延伸,看不到大海,可以想象;无缘亲眼见到高山,可以想象,总而言之,任何事物都可以凭借我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直到现在,我依然很少看电视,而保留听收音机的习惯。临睡前,打开收音机,让千变万化的音调在我的想象空间中拓展为无比宽广的世界。然而,图像时代的来临,我们纵然无法控制,但怎样为我所用?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大自然与想象力

小时候的莫言,是一个沉默内向的孩子,他不喜欢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什么游戏,他经常一个人在田野里放牛,因为没有人和他说话,孤独的他就和牛说话,和天上的鸟说话,然后躺在草地上,望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做起了一个个神奇的梦。当自言自语累了的时候,他就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的白云,做着他的白日梦。莫言说,那时候,梦到的多数是食物:雪白的馒头,香气扑鼻的烧鸡„„但馒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烧鸡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鸟粪。或许,就是和大自然的亲近,激发了莫言无拘无束的想象力,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造了背景和环境。

《食草家族》是莫言肆意挥洒他的奇崛想象力的长篇小说,堪称汉语文学中将荒诞魔幻发展到极致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充分体现莫言的世界哲学的作品。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贫瘠而又富饶的上地上的祖先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人为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与魔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作品中浑然一体,令人惊叹。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营养哺育了这伟大的作品。而现代化的进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鳞次栉

比的钢筋水泥楼房在压缩着我们的空间,也在压缩着我们的想象力的空间。局促的生活环境,为作业和特长忙碌的莘莘学子,哪有太多的闲暇走进大自然,看看大自然的神奇,听听风的声音,海的呼啸,乃至大自然的一切天籁之音?忙碌的孩子们或许再也没有莫言那种躺在自然的怀抱中,看天,听风,赏云,听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机会了。

莫言曾经说过,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你可以获得知识,但很难获得想象力。而走入自然,让大自然的奇迹和美唤醒知觉、味觉、触觉乃至所有的感觉,从而唤醒创造性的思维。让我们的孩子善于接近自然,善于观察花草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天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那变化多端的花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奇异的古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灵气与想象。

爱因斯坦:“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先哲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的,在自然的怀抱中,在辽阔的天地万物中,我们的想象力会无限拓展,设若没有了和大自然的亲近,我们这些自然之子如何能复有那种神来之想象?

篇3:由O想到的想象作文

回想起前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好奇心”, 不少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低幼化倾向, 通篇在概念上做文章, 结果是胡扯一气, 缺乏实际内容。还有不少学生写人民子弟兵因为好奇心才参加四川5.12地震抗震救灾, 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 不顾所给材料的限制和要求, 竟然大谈特谈人生、社会是不需要好奇心的。就去年的“品味时尚”来说, 这种现象依然很严重, 好多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 看似语言华美, 实则思想空洞, 满纸荒唐之言, 当然难以激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了。

那么, 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鉴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作文水平过低的现状不能避而远之, 不能是每次考试后发点感慨, 或者是有点想法而没有什么实际行动。要树立大语文观, 不能死抓课堂,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不能因为高考的压力就让学生“与世隔绝”, 直至“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 必须先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体味生活, 大千世界, 千姿百态, 社会人生, 万象纷纭。决不是凭空想象或随便看看就能写出好文章的, 对事物观察、体味、比较、分析、判断, 进而深入思考, 既要观其形貌, 更要究其本质, 并强化记忆, 熟记于心, 如此, 写作时方可文思如泉涌。当然, 这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但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首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并为改变这种现状而积极付诸行动。

2.彻底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一改传统的满堂灌,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过程的体验, 而非纯知识的传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课文仅仅是例子而已, 要通过举例, 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也就是说, 学课文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而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学点写作的路数。同时, 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 强调课外阅读重要性的同时, 还要有具体的指导, 包括读什么书、怎么读等等。

3.要多动笔, 把平时所学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如何写好作文, 古人有比较精辟的论述, 欧阳修有言:“文章欲佳, 无他术, 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自工。”熟方能生巧, 不反复练习, 何言掌握要领。要想写好作文, 仅仅靠课堂上练那么几篇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当然, 首先要帮助学生消除“害怕”心理。时下中学生当中不是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吗:“一怕写作文, 二怕周树人。”学生怕写, 主要是因为平时动笔太少了。作为语文教师, 要想办法去引导乐写, 必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写作的机会。当然形式可以多样化, 比如说课前演讲、征文比赛、辩论赛、黑板报等等。

4.增加课堂训练的机会, 改变传统的批改模式。每周必须写一篇大作文, 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说到这, 可能有教师要反对了:“那怎么行, 没有时间改呀。”这话固然不错, 但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思路。

其实未必写一篇就改一篇。实际上, 也确实不能再用改作业是否仔细来衡量教师的责任心, 尤其是作文。试想, 如果我们对每一次的每一篇作文都精批细改的话, 等到我们辛辛苦苦地把全班作文改完再做下一篇时, 学生可能已经把它忘得差不多了, 又何来热情呢?我个人认为, 作文批改的形式可多样化。教师可以批改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部分, 并进行精批细改, 找到个性和共性的东西。更可以发动学生相互批改。如此, 既解放了自己, 又节省了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 效果非常好。

篇4:由作文教学所想到的

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用心感受生活”。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感情,根本的经验就是实感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

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和感染力了。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

除感知生活之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的,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要么冷漠对之,要么拼命造假,非说成是,无说成有,假说成真。

二、开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情感。如站在风中,或雨中,或雪中,或月下,或花间,或霞光里,写一景致;如凭窗远眺,写远山或是远水,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为动写,变死写为活写。这样何愁学生的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三、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人们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的婚姻却不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要知道,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传真”的,这事理用在作文活动中很有借鉴意义。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作者自己,更不可能感动读者大家。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了的情感。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

写作应当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要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表现出来,思想感情发自肺腑,就会给人以感染,就会引发共鸣。因此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是非常重要的。

篇5:由《乌塔》想到的作文

习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个人认为,乌塔的做法可行。为什么呢?因为像乌塔这样的孩子,已经十四岁了,在国外早已经可以自理,外国的的家长完全相信她们自己可以独自外出旅游、度假。而我们中国呢?家长万分宠着孩子,三岁还要喂饭,五岁仍然让大人背着走,只要摔一跤就会他们百般呵护。过着小公主、小王子一般的生活。虽然是这样,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中国的孩子有了自主独立意识,也能独自一人出国旅游!就是,难以躲过家长的这一关啊!

可是,妈妈却是这样认为:你们还小,年纪小小的,就应该待在国内好好读书!到时候把知识弄懂了,把语言学通了,再跟我谈出国的事。换一方面来说的话,你们如果真的出国去了,难道不会被坏人拐去?也就是说,你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到时候,钱要是被骗了,没钱了,我倒是想看看你究竟怎么回来?

我从《乌塔》这篇课文学到了小孩子不能太过于依赖爸爸妈妈,也要有自主独立意识,不然长大了连家务都不会做。

篇6:由什么想到的作文

泥土,它孕育了陆地上的大部分植物,这些植物汲取泥土中的养料和水分,并将二氧化碳转变为可供人类和动物呼吸的氧气。可以说,泥土间接地为人们工作,而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的许多蔬菜,都是靠泥土养育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泥土的恩赐,可这功劳人们似乎从未放在心上,对泥土的贡献十分漠然。

每当我看到泥土,我就会想起和泥土有着相似命运的是那些为城市盖起了高楼大厦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的建筑工地上忙碌着,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吃的是清淡的饭菜,睡的是那又阴暗又狭小的工棚,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在城市里不被人重视,但他们靠自己那勤劳的双手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自己的生存赢得了空间,。当你坐在城市高级的写字楼办公的时候,当你在城市豪华的咖啡厅里小憩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那用自己的血汗浇铸成摩天大楼的农民工?他们一年到头,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当空,他们总是在辛勤地工作着,他们像泥土那样朴实、厚重。今年春节前夕,几十年不遇的雪灾降临,农民工们回家的愿望破碎了,他们辛勤地工作了一年,就盼望着这一天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是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一下就是没完,阻断了交通,切断了通讯,同时也切断了农民工回家的心愿。他们和家人远隔千里,他们无法与家人团聚,只好在他乡度过一个不眠的春节之夜,为了建设繁华富庶的城市,他们牺牲的太多太多了。让我们一起来赞扬这功高盖世却常常被人们冷落、忽视的农民工吧!

篇7:由《乌塔》想到的作文

乌塔的影子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乌塔是一个既有独立自主精神,又非常勇敢的小姑娘。她才只有14岁,却敢独自一人出国旅游;乌塔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小姑娘,她能事先设计好路程,相好战胜困难的方法;乌塔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她一人在外,不忘记向父母报平安,不让父母担心自己;乌塔是一个勤俭懂事的好孩子,她不向父母伸手,而是自己打工挣旅费。乌塔的这些优良品质,使我感到十分敬佩。

小小年纪的乌塔如此优秀,和她比起来,我相差很远。

去年暑假,我和奶奶一起去内蒙古旅游,出发前我没有做任何计划,只是依靠奶奶带着我;我没有挣一分钱,反而要奶奶给我出钱买玩具;不管参观哪个景点,我都紧紧拉着奶奶的手,生怕自己走丢了。看来,我胆小的性格还需要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篇8:由O想到的想象作文

这位老太太住在笔者家附近, 已经七八十岁了, 她很会说话, 听她说话, 简直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她没有上过学, 当然不会懂得什么语法、修辞、逻辑了, 但她说起话来, 起承转合, 流畅自然, 夸张比喻, 俯拾皆是。如果把她说的话记录下来, 几乎不需要作什么修改, 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倘若你跟她说:您老人家给写篇文章吧。她一定会大摇其头, 因为她不识字, 即使她识字, 她也不会把说话跟写文章联系起来, 说话是人人都会的, 写文章可是文化人的事情, 我一个乡下老太太哪来什么能耐写文章呢!

我们很多学生, 甚至包括我们一些语文教师也像这位老太太一样, 把说话和作文看成截然不相等的两码事。这实在是对作文本质的一种误解。新课程理念正本清源, 明确提出, 作文就是写话, 就是用自己的话写自己要说的意思。这对那些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该是多么巨大的鼓舞呀。作文原来并不神秘, 作文原来并不繁难。试想, 除了聋哑人, 谁不会说话呢?再讷于言的人遇到知己, 碰到合适的话题, 也能口若悬坷。既然人人都会说话, 就应该人人会写作文, 因为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为了让学生更切实地认识到作文和说话的关系, 笔者曾经布置学生从身边找一个会说话的人, 并注意把他说的话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交流。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普遍感受到群众语言的丰富与生动, 对作文的兴趣也有所增加。受此鼓舞, 笔者又把部分作文课改为说话课。在说话课上, 同学围绕一个话题, 思维灵动, 畅所欲言, 气氛热烈。虽然没有作要求, 但每次说话课后总有一些同学主动交来作文让我过目批改。

因此, 笔者认为, 要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状况, 必须用事实向学生证明:作文的的确确就是用笔说话。

二、

仍以老太太为例。这位老太太为什么这么会说呢?她活了一大把年纪, 听得多了, 见得多了, 对很多事情都及易产生兴趣, 而且又肯动脑筋, 喜欢分析, 喜欢评判, 她有想法, 当然就有得说, 而且能说得好了。乡下还有一些老太太, 经历的风雨不见得比她少, 但说起话来就没有她这么中听, 怎么了?她们整天就知道埋头种地, 忙于家务, 除了家务农活, 其他事情一概不关心, 一概不感兴趣, 孤陋寡闻, 见短识浅。“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因为没有思想, 精神苍白, 她们说的话自然也就平淡无奇, 单调乏味了。但是如果谈到怎么养猪如何种地来, 她们就会精神亢奋, 头头是道, 因为这些她们天天接触而且颇有心得。这说明, 会不会说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关注生活, 是否思考生活。同样, 要写好作文, 也需要扎根生活, 从生活中吮吸丰富的营养。

我们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怎么能不头疼呢?他们被束缚在教室里, 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他们被分数牵着鼻子走, 哪有什么精力去深刻地思考人生, 他们难免要肤浅、狭隘。他们除了解题实在没有更多的话要说。我们的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的真谛, 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地发展, 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社会的人。

三、

有了生活的积淀, 有了源头活水, 写作文就一定水到渠成了吗?还不一定。因为渠道还可能堵塞。中国人历来把写文章看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不是有一句话叫做“文章千古事”吗?本来应当是传情达意张扬个性的文章却逐渐退化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矫情媚世的工具。这样的余毒很难说不会被我们的语文教师、我们的社会有意或无意地灌输给学生。只要看他们下笔踌躇, 神态凝重, 就颇让人有“代圣人立言”的沉重感。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话可说, 在这有限的话中他们还得反复筛选斟酌, 他们一方面要迎合成人的口味, 消极的、偏激的不能说, 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 幼稚的、隐私的又不能说, 他们不愿也不敢袒露自己的胸怀, 生怕遭到嘲讽, 受到打击。他们在动笔之先就已经顾虑重重, 他们戴着沉重的锁链, 又怎能跳出自由的舞蹈呢?

我们得佩服那位老太太, 她说话自然是很有技巧的, 但她同时也是大胆泼辣的, 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能束缚她, 她的灵魂是开放的, 她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真实的自我。她之所以能博得那么多人的敬重, 我觉得更重要的在于她的真诚和真实。我们要让学生能真正像说话一样作文, 还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真正地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让学生能释放自己的心灵。

近几年, 话题作文成了中考语文的新宠。话题作文的名称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示了作文与说话的关系, 它揭掉了蒙在作文头上的神秘的面纱, 让学生感受到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作文不再遥远神秘。传统的命题作文常以不可侵犯的威严的面目矗立在学生面前, 令人望而生畏。而话题作文则往往以娓娓的话语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人一定的情境, 努力以平和亲切的姿态和学生交流, 为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总之, 话题作文回归了作文的本质, 尊重了学生个体的生命, 为学生作文降低了门槛, 降低门槛其实并非是降低作文的要求, 而是在催生、呼唤更多的展示学生人格魅力、表现学生人性精髓的优秀作文。

我相信, 只要我们努力, 学生不再怕作文会成为现实。

摘要:大凡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 一到作文课, 很多学生就无精打采, 甚至会夸张地唉声叹气, 为了完成任务, 他们不是东拼西凑地做文抄公, 就是搜肠刮肚地挤牙膏, 其痛苦之状着实让人同情, 发人深省。作文对学生怎么就这样难呢?笔者从乡下一位“会说话”的老太太身上得到了一些启发。

篇9:由学生作文抄袭想到的

【摘要】在学生作文过程中,常会出现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对于这些犯错误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合理引导学生,促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

【关键词】学生 作文 教育教学 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好多事情常常让我想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关键时刻给个梯子,让孩子从尴尬、恐惧中下来,其语文感悟能力和语文素养反而会提高!

孟霏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作文写得特别棒。一次,我布置了一个关于亲情的作文题,这孩子写了一篇《我的“笨”妈妈》,文章构思精巧,立意新颖,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满满三页,非常真实生动。我想都没想,就给了她一个鲜红的“优”字。并且,在作文讲评时当作范文来介绍。没想到在孩子们练习写作时,另外一个孩子把一本作文书塞到我的手里。原来,那“优秀”作文是抄来的。我犯错误了,但更让我吃惊的是,平常一个这么认真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去抄袭作文呢?我该如何来处理这件事情呢?这可是个自尊心特强的女孩子呀。沉思一会后,我把手中的作文书悄悄地放在那女孩子的桌上,那女孩子看到作文书后,脸一下就红了,我什么话也没说,又悄悄地把作文书拿走了。

课后,女孩子偷偷地给我递了一张纸条,记得上面有这样一句话:“……老师,真的非常非常感谢你,没有当场让我难堪,我会永远记住这件事,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看到孩子递来的纸条,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只是用书做了一个“梯子”,让孩子主动地改正了错误。事实上,有时简单的批评甚至训斥远远比不上搭个梯子的效果好。我也回了一张纸条告诉她:“抄袭人家写的好的文章,虽然美,却没有生命力;自己用心思索写成的文章,它像鲜花一样,带着朝露,娇美无比,充满活力。”在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孟霏都是自己用心写的,且作文水平逐步提高。

几天以后,她写了一篇作文,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写的:我听到同学指出这篇作文是抄袭的以后,我的头脑“轰”地一下,我立即陷入极度的后悔之中。我的脸“腾”一下子烧了起来,火辣辣地难受。我想,这下全完了,我把人丢尽了。当时的我,恨不能从地上找个缝儿钻进去。后来,老师并没有批评我。我的天哪!老师救了我一命,替我挽回了面子。当时,我不知该怎么感谢老师。我将永远记住这次教训。这篇“感受”写得很生动,表达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我在她的作文评语中这样写道:“孟霏,老师因为你的说到做到而开心,谢谢你!你的作文展示的都是你自己的东西,老师喜欢!”在课堂上,每次看着她,从她的神情中我总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对我的信任和默契。

当发现学生的作文是“抄袭”时,我努力避免出现类似以下的三种做法:

(1)很生气地批评学生,甚至当众批评,然后处罚他让他重写等等,以求杀鸡骇猴。

(2)很随意打个“不及格”,写上一句措辞严厉的评语“你的作文是抄袭,这就像偷别人的东西一样!”作为标签,以示警戒。

(3)单独地对学生进行摆事实讲道理,通过苦口婆心地讲解,让学生明辨是非,改过自新。

(1)和(2)行为下的学生或许也能告别“抄袭”,但它是以强制和打击下的伤害为代价的,学生的情绪(心理)是羞愧的、压抑的、焦虑的,即便学生有所改变,也容易是消极的,其结果,不但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而且还会和教师形成对抗,有些甚至会产生“以暴制暴”与“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师生关系,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有时候,教师的这种处理方式表面上是“压住”了学生,实际上往往是把“矛盾”给激化了。

(3)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但又常常陷入说教的形式,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感觉教师是用心良苦用情深入,可学生所谓的“受到教育“却是被动的、受灌输的。因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那些“道理”是缺乏实际的体验的,是肤浅的,不深刻的。所以,学生的“抄袭”等行为很容易又会出现反复,久而久之,有些教师难免就会给这些学生戴上了“屡教不改”的帽子。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呢?把“教育”融会乃至隐匿在学生的体验之中,让她真切地感受到“抄袭作文”这一不良行为给自身带来的难堪和自我价值的贬低,从而让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变成了自主自觉的自我教育。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出我直接的、正面的对学生的批评和教导,但是经我有意安排而形成的事情本身的自然发展状态,却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实地受到心灵的“震动”,而这种“震动”既能顾及学生的自尊,又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由“内”而“外”,由“思”到“行”。从事情的结果可看出,学生的情绪是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至始至终是融洽的,不存在冲突性的矛盾。因此,更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

爱学生,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林重德教授也曾经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与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爱生如子”的崇高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用自己高尚的品质感染学生,自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如何倾注对孩子的爱,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行为思想理解、尊重。热爱是转变学生的关键,理解是添给学生的原油,尊重是点燃学生自信心的火种。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带路人,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文化知识有些也许很快便会忘记,有些也许在社会上根本就用不上。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引导,将永远使学生牢记在心,终生受用——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篇10:由小草想到的作文

它不会和百花去争奇斗艳,只是默默的,无私的为我们人类去做出贡献。火,将它烧去,它第二年还会再生;风,将它吹倒,它还会再爬起来。小草,这种无畏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敬佩吗?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春天来了,万物都复苏了,种子们都在土底下发芽了。小草和小花是一对领居。小草说:“小花,你准备什么时候钻出地面啊?”小花,说:“小草,我们干什么非要钻出去,里面不是挺好的吗?外面又有又有雨的。我才不愿钻出去呢!”“那农民伯伯该多伤心哪!”说着小草就钻了出来。外面又舒适又温暖。而自私的小花因为总是不钻出来所以农民伯伯也换了别的种子。这个故事不正体现了小草小草无私而坚强的品质吗?其实,在我们生边也有很多像小草一样品质的人如:环卫工,警察……

篇11:由蜘蛛想到的作文

刚刚转过墙角,我发现了一张蜘蛛网,蜘蛛它好像害怕我一样,迅速地逃到蛛网后,“没事的,我不会伤害你。”我轻声的嘟囔着。它貌似听懂似的,它这才敢探出头来,继续织它未完成的网。我静静地看着,此时窗外打着雷,下着滂沱大雨,不时也会有几滴雨水落下来,真是晶莹剔透,好像珍珠一般。可是却那样无情。蛛网被雨水滴破了,可蜘蛛并没有垂头丧气,依然平静,动作依然快活。这仿佛是一场游戏,我的失望顿时烟消云散。它织着网,虽然动作缓慢一些,可却很流畅。终于要完工了,可是雨滴并不领情,依然下着。马上就要滴下来了,我试图帮它挡着,可也无能为力。天那!织网再次被滴破,我眉头紧锁的看着,可蜘蛛仍然织着……

为什么我没有学蜘蛛呢?这使我不禁陷入了一片沉思。坚持,坚持,再坚持!考试难道不是这样吗?蜘蛛能做到,我也可以做到。我暗暗发誓,决心要做一个坚持的人。

蜘蛛的精神在生活中影响着我,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题,还没看几眼便眉头紧锁――不会,这可怎么办?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开始我并没有坚持,而是在焦虑的等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我看见同学们像长龙似的排着队伍,让老师改作业时,变得更加焦虑不安,这时,我想到了蜘蛛,于是,我认真的算着每一步。时不时的就会神情紧张一下,终于在我的坚持努力下,算出来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篇12:由《乌塔》想到的作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是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乌塔太了不起了,他居然能独自一人游遍欧洲。这对一个14岁的女孩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文章中乌塔说的好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希望中国的孩子能像她一样,出门见见大世面,而没有家长跟着。是啊,我们应该学会独立,不要老是呆在家里,只是从电视和书本之间认识世界。对于任何事物,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乌塔正是认识了这一点,才会独自一人游遍欧洲。游遍欧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乌塔为此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他在家里就设计了好了旅行路线和指南,每到一地,他总要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一边遇到危险和困难是请求帮助。乌塔旅行费用的一半的是自己挣的。为了挣钱出去旅行,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法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她外出时,还时刻想着家人,经常和家人用电话保持联系,为妈妈买皮包,为爸爸买烟斗,给弟弟买帽子,还为自己买了一条做工精巧的项链,还可的是用她自己的钱买的。而我们中国孩子呢?虽然我们的学习不错,但在独立性这方面,和外国孩子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

篇13:由城市细节想到的

从这个城市细节我不禁想到,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而教学细节就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

教学细节不是处理局部的教学问题,而是整体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细节不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而是解决如何教得更有效益的策略性问题;教学细节不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技能技巧问题,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细节不仅包含了教学法的走向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理应为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有所建树。

日常教学中每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都蕴藏着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的大空间。教师应该在这些细节上多加研究、精心挖掘。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篇14:由“诗庄词媚”想到中学生作文

如果要问读者朋友更喜欢哪一个欧阳修,我想那肯定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保不准还有不少人人前人后会表现出两种大相径庭的态度来)。事实上,也只有这两方面相加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欧阳修——既是具有雄才大略忧国忧民的政治奇才,又是一腔柔肠蜜意情感细腻的多情男子。其实,人往往都是这样一个复合体,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倘若人世间的男儿女子仅剩下“庄”或“媚”中的一面,这人生又将是何等滋味!

同样,当我们畅游于文学的海洋时,尽管各人的喜好各异,但大概没有人会从一而终固守一种口味。成天到晚“先天下之忧而忧”、“苟利国家生死以”终有索然寡味的时候。有时你也需要调节调节,读点柳永,读点李煜,读点温庭筠,用一种舒缓而柔曼的旋律去轻抚你也许已有些张弛失度的神经。就像当年曾经一度流行的那句广告语——“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所言,这世间哪一位不需要一种心灵的抚慰?文学的功用其实也就在这里。

本人栖身教育界,对文学殿堂只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闲暇时偶尔读上一点诗文小说,权当一种精神上的艳遇,也可算作是一种自我装潢——免得在粗糙的生活中落下黄山谷所谓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毛病。平素虽说与文学聚首的时候不多,但因为职业的原因和文字相会的机会还是满多的——作为语文老师每日里总要接触到大量的学生作文。可在读遍这些至多可以称作“文学坯子”的学生作文后发现,原来这些年纪轻轻的后生们竟然已深得“诗庄词媚”之三味,将“应制”与“言情”拿捏得极有分寸!

谁都明白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没有培养作家的义务,甚至连要求学生做到“抒写性灵”、“我手写我心”都会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训练写作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便是为了日后的“应试”。虽说“应试”不完全等同于昔日的“应制”,但在应付老师、考官的“法眼”、弘扬“主旋律”这方面似乎又如出一辙。因此,只要打开学子们的作文簿、考试卷,一个个强者、哲人、好公仆、好教师、无私奉献的仁人、舍己为人的志士形象便会扑面而来,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他们的应试之作中,展示出的差不多都是花团锦簇莺歌燕舞歌舞升平一派盛世胜景。他们会自觉地回避敏感话题,避开阴暗面,多栽花少(甚至不)栽刺,和着《好日子》、《走进新时代》的旋律吟唱起一曲曲优美的颂歌。偏偏这些文章里又几乎找不到一点欧阳修当年的铮铮风骨一腔正气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的只是矫揉造作和虚情假意。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悲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学生性灵的一种有意无意的扭曲。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状况偏偏又不是身为中学教师的我和我的同行们所能左右得了的。我们常常自嘲这是“戴着手铐脚镣跳舞”,可到底是谁给师生们强加上了这样一副手铐脚镣?

我所能做的,便是在“言志”的作文簿之外又让学生自备了一本用以“言情”的“周记簿”,好让他们在作文之余每周也能写上一点可以自由表达真情实感的东西(当然我不知道一旦成了需要上交的“作业”,这周记簿上所表达的是否仍是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方式不拘嬉笑怒骂,内容何妨爱恨情仇,凡有所感皆可人文。结果,我算是探到了一片精神的富矿——在这里我发现了多少孩子的灵气,我了解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看到了他们更为丰富而真实的一面,我理解了他们许多为成人所难于接受的言行……而这大多又是语文教学、写作教学之外的收获。一本周记,让我看清了我原先难以看透的孩子们的三维人生。

篇15:由一群蚂蚁想到的作文

这是一个万里无云,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一边看书,一边吃饼干。这时,一个不小心,一小块饼干掉到了地上。几只蚂蚁做了过来,用它们头上的触角交流了一下后,齐心协力地抬饼干,却抬不起来。它们便回去叫来一些同伴,一起抬,仍然没有抬起来,它们又回去,叫来一些同伴······最后,它们终于抬起了饼干,带着胜利者的喜悦,回去了。

这就是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比不上十个普通人的力量。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正是团队精神的`写照,也印证了前面的道理。

但是,人多也有没有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几块长短不一的木板来做水桶,盛水量永远不是最长的木板的高度,也不一定是最短木板的高度,而在于木板与木板之间是否有缝隙,只有紧密连接在一起,这个木桶的盛水量才会最大。否则,不管你注入多少水,最后都会流完,永远也装不满。

如果故事中的蚂蚁抬饼干时偷懒或用力不一致,都会造成失败。

篇16:由什么想到的中考作文

那年清明,艳阳高照,万物在阳光的沐浴下显得异常的生机勃勃。我们全家到我曾祖母的坟上去祭拜。奶奶刚摆好祭品,点上香和蜡烛,一阵风吹来

,把蜡烛吹倒了,说时迟那时快,火苗引燃了干草,刹时火势迅速向四周蔓延。奶奶急忙用脚去踩,爷爷也连忙在旁折了一段树枝扑打起来,爸爸则飞快地把我抱到安全的地方,又赶紧和大伯脱下外套一起扑打起来。而火却像一个万恶的魔鬼,不断吞噬着四周的“可吃”的东西,且有一种不吃完不罢休的气势。顿时,浓烟滚滚,只听见噼呖啪啦的声音,我吓得哇哇大哭起来。全家人丝毫也不敢停息,经过近半小时的努力,火才被彻底地扑灭。只见爷爷、大伯、爸爸累得直喘粗气,身上都是汗,灰头土脸的,衣服已被火烤得不成样子,他们全都软塌在了地上。奶奶更是吓得不行,看着被烧焦的十几平方的山坡,带着哭腔,颤抖着说:“我……以后……再也不点……香烛了。”这次事件,让我真正地领教了什么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

通过这次深刻的教训,此后的清明节,我们去扫墓总是用鲜花代替香和蜡烛,这样即表达了哀思悼念之情,又能避免意外火灾的发生。

上一篇: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下一篇:高校医学检验的技术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