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梦想到的作文

2024-04-21

由一个梦想到的作文(共10篇)

篇1:由一个梦想到的作文

由一个梦想到的作文

从小我就知道太阳公公白天做事,晚上休息,月亮婆婆白天休息,晚上做事,这样地球妈妈总是温暖慈祥的。

但是后来地球上的人类过度伐木,使森林变为荒地,地球每年大量水土流失,沙尘暴,扬沙天气增多,洪水泛滥;工厂排出的废水使河里的鱼虾不能生存,废气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们呼吸了受污染的空气,便有了“非典”,有了禽流感……

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看见人类这样对待地球,很失望,它们决定不到地球来了。从此大地变得黑乎乎的一片,地球在哭泣,花儿在落泪,小草在悲伤…..而我们也没有了欢笑,我好伤心啊,我想呀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妈妈讲过一个故事,说太阳公公休息就是下山了,躲到山洞里去睡觉。于是我就约了几个小伙伴爬上山顶,对着大山对着天空大声喊:“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快回来吧!我们保证今后一定要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终于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被我们感动了,答应回来工作,地球上又有了温暖和光芒。而大人们也认识到自己范下的.错误,治理污水废气,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大地又回复了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景象…...

“快醒醒!起床了!”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原来是我做的一个梦呀,可是我们难道不应该保护地球妈妈保护环境吗?

篇2:由一个梦想到的作文

我由此想到,何止是苹果,人不也是如此吗?在我们平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

作文

坏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坏人,也不是一下就变坏的。有句俗语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就是说人小时如果不注意慢慢染上一些偷偷摸摸的坏习惯,长大以后就很难改掉。这些坏习惯就像这些霉菌一样,会把人慢慢的腐蚀掉,成为人民的罪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也这样,如果什么问题不懂、不明白,还不主动问老师向同学请教,时间长了就会越积越多,到最后发展到什么也不会做,最后就什么都没学好。

这是我懂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从小养成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山西省忻州市第五中学

篇3:由一个“绿”字想到的

据洪迈《容斋随笔 (卷八) 》记载, 吴中人士藏有此诗草稿, 发现修改过程是这样的:“初云‘又到江南岸’, 圈去‘到’字, 注曰‘不好’, 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 始定为‘绿’。”的确, “绿”字既具形象化又富有情趣, 以通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万物的绿化作用, 一句诗俨然就是一副绝美的江南春色变化图。后来, 王安石在《送和甫至龙安, 微雨, 因寄吴氏女子》中有“除却春风沙洲绿, 一如看汝过江时”这样的诗句,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认为这“也许是得意的话再说一遍”。其实, 此句比上句更妙。上句的春风和绿是两样东西, 由于春风, 江南变绿了。此句则认为并非春风能使草木成绿色, 而是春风本身就是绿色的。因此, 春风吹到之处, 水边沙际, 就成一片绿色了。以春风有色且可染, 应该是诗人更加细致观察体悟之后的通感。可见, 这个“绿”字真是王安石的得意之笔。

但是, 针对此句中的“绿”字, 钱钟书举出了唐诗中三句用“绿”的诗句。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 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 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 小隐湖中花。”这些都是采用通感的手法。另外, 韦应物《听莺曲》中“戴胜下时桑田绿”也可作为一例。

从上面的诗句可以知道, 唐人已将“绿”字用得如此精妙。在此情况下, 宋人王安石又为什么偏要用“绿”呢?钱钟书先生认为:“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想起里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 终于向唐人认输呢?”

曾经编选《唐百家诗选》《四家诗选》《老杜诗后集》的王安石, 深知作诗的艰辛, 在《题张司业诗》诗中写了这样的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于中可见他广泛的诗歌涉猎, 深湛的诗话修养。在《答曾子固书》中, 他说:“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应该想到, 一向工于炼字的王安石喜欢“费心力”的“有心立异”, 可惜在这个“绿”字上最终不得不“跟唐人暗合”, 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向唐人认输”。当然, 宋人写诗重视法度和技巧, 这固然是时代使然, 但也与诗人的性情、阅历等有关。王安石能够融化前人, 自出机杼, 形成独立风格, 在北宋卓然成家, 被时人称“王荆公体” (严羽《沧浪诗话》) , 已见他的诗歌成就。

宋人黄山谷《奉和文潜赠无咎》:“荆公六艺学, 妙处端不朽。”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宋》 (卷五) 中说:“六一虽洗削‘西昆’, 然体尚平正, 特不甚当行耳。推毂梅尧臣诗, 亦自具眼。至介甫创撰新奇, 唐人格调始一大变。苏、黄继起, 古法荡然。”“公绝句最高, 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 (严羽《沧浪诗话》) , “晚年诗律犹精严, 造句用字, 间不容发” (《石林诗话》) , 正是因为求“不朽”、律“精严”, 所以王安石在创作上努力的求新求奇。

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以文人的视角对项羽的自刎表示了深深地遗憾, 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并表明“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王安石却不这样认为, 他以政治家的眼光, 以民心向背为出发点, 创作出新颖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此诗以运思至深见胜, 不失文学家的气度, 立意高远又用意甚深。

《明妃曲》 (二首) 以翻新出奇的手法, 发出石破天惊的议论。其一中的“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以曾经贵为皇后却年久失宠的“阿娇”与远离中原“一去心知更不归”的昭君相比, 表达“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感慨。朱自清先生在《语文续拾》中分析说, “细读这首诗, 王安石笔下的明妃, 并未离开那‘怨而不怒’的旧谱儿;不过‘家人’给她抱不平, 口气却有点‘怒’了。‘家人’怒, 而身当其境的明妃并没有怒, 正见其忠厚之极。”“当年的阿娇近在咫尺, 也打下冷宫来着, 你惦记汉朝, 即便你在汉朝, 也还不是失意?——该失意的, 在南北都一样, 别老惦着‘塞南’罢。这是决绝辞, 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 不过这只是‘家人’说说罢了。”其二更有如此的表达, “汉宫侍女暗垂泪, 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全篇是以琵琶悲怨见出明妃的悲怨, 朱自清说:“‘沙上行人’听着琵琶的哀响, 却不禁回首, 自语道:汉朝对你恩浅, 胡人对你恩深, 古语说得好, ‘乐莫乐兮新相知’, 你何必老惦着汉朝呢?在胡言胡, 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这决不是明妃的嘀咕, 也不是王安石自己的议论, 已有人说过, 只是沙上行人自言自语罢了。”“后世人所见的还只是个悲怨可怜的明妃, 明妃并未变心可知。”这种平实的说法, 回应那些以王安石仅仅为了“翻新出奇”的说法, 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诗意。因为《明妃曲》的巨大影响, 使得欧阳修、司马光、刘敞、曾巩等作诗赓和。王安石《明妃曲》这样显现精深议论的诗歌, 恰恰是不同于唐人诗风的独特宋人气象。

王安石的确是工于炼字的, 如《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中的“空场老雉挟春骄”中的“挟”字也被人赞誉。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王安石“处处别出己见, 不予人同”。这种说法也赢得一些人的认可。王安石确有标新过于穿凿之处, 但其诗多能独抒己见, 道前人所不能道, 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 也是不争的事实。

篇4:由一个梦而引发的潜意识探讨

摘要: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特别强调潜意识对人的影响,他认为梦就是现实愿望的一种满足。本文根据一个来访者的梦作为探讨的材料,借此说明弗洛伊德梦的分析理论具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梦;潜意识

本文是从来访者的一个梦为探讨的起点,从分析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潜意识以及潜意识与梦的产生有着什么样的密切关联。

一、前言

做梦当天来访者刚通过驾驶资格证考试,心情非常激动,并且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的家人和男朋友。她男朋友刚从德国出差回来,她和他打算放假的时候去她家看望她父母。

二、梦境

她和一起学车的朋友杨某一起朝她老公走去,杨某跟她很熟,还把手搭在她肩上,她的老公和儿子在车里正准备开门出来,她心里很担心被老公误会,但老公好像没有注意到。

她们几个人刚吃完饭,准备回家里新修的房子,她转个弯竟然发现自己的家就在路的拐角。

她家住一楼,她跟奶奶一起参观了楼房,走上了顶楼,觉得越往上走楼梯越窄,空间越小。这条道路上有三座房子,她家在最靠近路口的那一座(最左边),比起面对车辆多的那条路的房子,噪音要少一些,不仅如此,一楼还有一个房檐,面积更大一些。(庆幸)最右边那座靠近一个锯木厂,心想幸亏不在这座,锯木厂的噪音很大,但转而又想反正人家只是白天生产,晚上应该还算安静吧。

三、分析

她和一起学车的朋友杨某一起朝她老公走去,杨某跟她很熟,还把手搭在她肩上。自己的老公和儿子在车里正准备开门出来,她心里很担心被老公误会,但老公好像没有注意到。她和男友还没有结婚,却梦见有了个儿子,可能一是性需求的浮现,二是希望她们的爱情能有所结果。她男朋友经常说很信任她,但现实生活中,从他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他还是对她不够放心,觉得自己的女朋友太优秀了,会有很多人追求。而她也担心他会因为她與其他男孩的关系太亲密而产生误会。既然在梦中老公没有误会她,她就安心了!

她家住一楼,她跟奶奶一起参观了楼房,走上了顶楼,觉得越往上走楼梯越窄,空间越小。她男朋友买的房子正好是一楼,在弗洛伊德看来,楼梯是性交的象征,由于与男友已经很久没见,非常挂念,可能有那方面的意味。

这条道路上有三座房子,她家在最靠近路口的那一座(最左边),比起面对车辆多的那条路的房子,噪音要少一些,不仅如此,一楼还有一个房檐,面积更大一些。(庆幸)最右边那座靠近一个锯木厂,心想幸亏不在这座,锯木厂的噪音很大,但转而又想反正人家只是白天生产,晚上应该还算安静吧。她男朋友买的房子是一楼,所以他担心一楼会比较潮湿,她也曾安慰他,觉得无所谓的。

笔者只是简要的对梦进行了解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每一部分几乎都牵涉到了她男朋友,而且在她做梦醒来之后,这个梦依然清清楚楚的浮现在她脑海,并且保留了很长的时间,她不能不说这个梦隐含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即:梦是欲望的满足。但这里面所说的欲望比较宽泛,并不仅仅指性欲的满足。

四、潜意识与梦的关系

(一)什么是潜意识

在费希纳等人对潜意识的研究基础之上,弗洛伊德第一个充分认识到了这种发现的意义,并详细的论述了人类潜意识的冰山理论。人类的心理过程犹如一座水里的冰山,只有一部分浮出水面,而浮出水面的部分即是意识,水面以下则全部都属于潜意识范畴。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只是由意识来描述我们的精神生活则是片面的,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意识只是很小的一小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潜意识而非意识;心理学应该是关于潜意识的科学。精神分析的宗旨就是希望能揭示人的潜意识的秘密,探讨潜意识的规律与本质。

意识作为显现在我们面前的表象,常常是不真实的,而作为人类行为的真实原因,则必须通过精神分析这种研究方向,从潜意识的层面来探知。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很多行为是受控于潜意识,潜意识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幼年和童年生活经历的影响;从方法论的角度出来看,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笔误、口误、疏忽、遗忘)等。

(二)梦与潜意识的关系

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满足。梦分为显梦与隐梦,显梦是指真实体验到的梦;而隐梦则是梦的真正意义。做梦好比制作谜语,显梦是迷面,隐义是谜底。显梦可以代表自身,也可以代表相反的力量,还可以同时代表自身和相反的力量,解释梦时何去何从,必须看前后关系而定。而梦的形成就是:从隐梦到显梦的伪装的过程。

弗洛伊德早就知道,患者的梦是情绪素材的丰富来源,包含着通往心理障碍深层原因的线索。由于他持有决定论的信念,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他认为梦不可能完全没有意义。梦很可能是患者无意识心灵中的某种东西导致的。弗洛伊德意识到,他无法用自由联想技术分析自己,因为他不能同时既是患者又是治疗者。因此,他决定分析自己的梦。每天早晨醒来以后,他就对自己的梦进行分析,他记下前一天晚上梦的内容,然后对其进行自由联想。通过梦的探索,弗洛伊德意识到,他对父亲存在着严重的敌意。他第一次回忆起儿童时代对母亲的性渴求,以及对大姐的性欲望。对自己无意识的这种深入细致的探索成为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因此,他的精神分析体系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通过分析自己的神经症症状和儿童时代的经验而形成的。他明智地评论道,“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患者是我自己”。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一点在白日梦里表现的最为明显,在一些简单的夜梦中也非常明显,一些恶梦通过分析也可以找到满足的成分。之所以形成梦,乃因为检查作用因睡眠而放松警惕,潜意识中的本能愿望以化装的方式,偷偷溜进意识而形成梦境。当人觉醒以后,检查作用重新加强,于是立即排除检查作用放松时偷偷溜进意识的本能愿望,因此往往我们无法回忆梦境。梦的内容还不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本来满目,需要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找到本能愿望的真面目。

因此,弗洛伊德的释梦严格遵守他的理论原则,即坚持因果法则。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弗洛伊德认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以维持精神的失衡,同时也为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五、结语

从文中分析可见,由于潜意识受到本我欲望的驱使,才导致潜意识内容通过伪装的方式向意识层面渗透;而这种在意识控制之下的欲望正是通过梦来实现或满足的。稽查作用执行其本身职责并促成梦的化装,其目的就在于防止焦虑以及其他形式的痛苦情感的发生。可见,梦的内容就是一个(受压制的或被压抑的)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1]时光.论潜意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60-65.

[2]黄和林.论潜意识的存在性及其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6(3):52-56.

[3]王键.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J].科学与社会,2008.4:34-36.

篇5:由一个坏梨所想到的作文

妈妈告诉我,开始的时候,霉菌只有一点点,但时间长了,就会使梨完完全全地烂掉。我由此想到,何止是梨,人不也是一样吗?

有句俗语叫“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就是说人小时候不注意,慢慢染上偷摸的坏习惯,长大以后就很难改掉。由此可见,坏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个坏心眼,也不是一下子变坏,而是像霉菌一样,慢慢地把一个人腐蚀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篇6:由大国崛起想到的中国梦

关键词:经济发展

繁荣昌盛

中国梦 提纲:1 大国崛起

2中国现状

实现中国梦

引言:中国梦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13亿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是他们奋斗的目标。而15世纪各国的崛起,则给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方向。走进《大国崛起》,借由各国崛起的方法,来实现中国人的梦想。是我们当前必做之事。正文:

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使我们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告诉了我们所应有的胸怀与态度。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几个大国的发展历史。海洋时代

158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环球航海后,原先割据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小国大业

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埋下了城市的自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

但是,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走向现代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最终,英国通过光荣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这个到过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然而,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现象。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英国打败了强邻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激情岁月

1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并藉此将法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带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巴黎就在那一时期诞生。路易十四对文化艺术的喜好培育了国民对思想文化的推崇,席卷了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普遍传播。启蒙思想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理性的大门。但是,欧洲各君主国的绞杀使法国出现了极端事件和长期动荡。这时,拿破仑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现,用征服欧洲的方式再次将法国带向巅峰。然而,武力扩张并不能长久维持大国地位。直到二战之后,法国才在戴高乐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带领下,恢复了往日的光荣。帝国春秋

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871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由于出任德意志帝国宰相的俾斯麦遵循欧洲大国的均衡原则,为德国带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空间。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百年维新

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外部压力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黑船来航15年后的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现在,日本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上经济第三强国。寻道图强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归来后,他用强硬的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从穿衣,吃饭。到科学教育,商业活动,军队建设,彼得用野蛮的方式推进了俄罗斯的文明进程。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但是,农奴制使俄罗斯很快在经济,技术领域落后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法等国。在战争—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复中,这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俄罗斯逐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风云新途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请款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保护了农民,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苏联经济逐渐复苏。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苏联为全人类提供了前无古人的经验和思考。新梦新国

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一百多名英国教徒来到北美大陆。遵循登陆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100多年后,由于英帝国强行增收印花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法。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自由竞争,使得美国迎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金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回顾500年来各个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住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决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步伐。历史上的大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武力争霸崛起,已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证明。同样,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至今的六十年里,经济,社会,外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突出了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解决的,他们已经严重的危害到了国家的发展,甚至生存。官员腐败,道德沦丧,经济薄弱,这些都是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中国梦,完成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一体化的目标?

从《大国崛起》中,我找到了方向。

中国梦的提出,激起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憧憬。实现中国梦,人人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这一伟大梦想,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发展要求,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我们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实现中国梦必须红阳中国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经济方面: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2.坚持改革开放;

3.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政治方面: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社会方面: 1.重视和改善民生,基层干部要善于倾听民意,努力为人民办大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3.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4.毫不动摇地搞好“三农”工作; 生态环境方面:

1.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坚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3.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认和谐发展;

篇7:由一个梦想到的作文

一次下乡调研听课,恰巧两所学校的两位教师执教的都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阅读教学。两位教师在处理文章的人文情感渗透时过于注重思想的灌输而轻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做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深思。

一、教学现状与简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山谷中早先有一座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房子、打工具、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终致土地裸露,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的一切都卷走了。文章语言清新优美,内容引人深思。对于这类课文的学习,如何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提高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结合起来,是一个难点,处理得不好,语文课就有可能走味儿,变成道德说教课。先截取两节课的两个片断记录如下:

【案例一】

(课前28分钟里,教师带领学生先后分析了课文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和第4、5自然段。)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教训?

生1:不能砍树,它们能制造氧气。

生2:不能乱砍滥伐;

生3:要多栽树,少砍树。

生4:不能乱砍滥伐,……不然大自然会惩罚我们的。

生5:我们要保护大自然。

师: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四生说,大意同前,略)

师:写下来。(生写)

师总结:我们要爱护家园,不要乱砍滥伐。

(此时课进行到34分钟,该片断用时6分钟)

【案例二】

(之前用了23分钟教学:首段-结局-探究毁灭原因。)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数生依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踩踏草坪;浪费水。

师:浪费水将来会怎样?

生:发旱灾。

师投影展示有关森林覆盖率的知识片断,朗读给学生听。

师: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

生:种树。

师板书: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同桌交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师:现在我请同学来读一读你写的内容。

一生:不要猎杀动物,不要随地吐痰,不要浪费水资源,要多植树,不要浪费粮食。

师:写得不错。再请同学来读。

另二生交流内容略,都没有完整句,师未做引导。

(此时课进行到32分钟,该片断用时9分钟。)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类似状况不在少数。如果以上面两个教学片断为例来透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这一环节虽然力求体现”读写结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等多种教学理念,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除了学会喊几个关于”保护环境”的口号之外,对于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能力的增长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加等等,几乎一无所获。这样的课堂,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是相当低效的。

(一)教学重心仍纠缠于”思想内容的灌输”而非”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

很多教师喜欢在学完文本后直接来个”情感升华”的环节,架空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意中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忽视了对文本应有的关注。案例一中”得到的教训”和”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什么”两个教学活动,都完全抛开了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语言形式,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至于学生所回答的内容,是放到任何一篇有关”环保”话题文章的感悟里都可以的,而并非对本文的”个性化解读”。案例二中,教师看似联系生活实际大谈”环保”,实质上用意并不是为解读文本服务,而是置文本于不顾,直接灌输思想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而不满足于空喊几个口号,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

(二)教学内容常忽视语言表达训练,关注”说”的内容,忽略”说”的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和前言里反复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应该说表达完整是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而这两个案例中,学生的回答明显不完整,教师却没有意识到,也未加提醒和纠正。尤其在案例二中,该生的练笔既无标点停顿,又没有一个完整句,表达层次也很混乱,只不过回答的内容契合了”环保”的话题,就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像这样忽视语言积累和表达训练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又一硬伤。

(三)教学策略常误用”读写结合”,练笔目的不清、效用不明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在情感渗透的策略选择上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小练笔,练笔的内容分别是”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和”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我们就这两处练笔来作以下几点考量:首先,这两个话题是否有练笔价值?很显然,两处练笔仅仅为了强化”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教育,而非着眼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既未对该文本表达形式上的亮点进行仿写迁移训练,也未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表达训练与指导,笔者个人觉得没有什么练笔价值。其次,练笔目的不明确。案例一中练笔后没有交流,学生为什么练笔,目的很不清楚。案例二中安排了交流,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练笔效果却未做任何评价和指导。这样来看,这两个练笔的目的,均不是着眼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而沦为灌输思想内容的附庸,这种伪”读写结合”,着实费时低效,摒弃不要也罢。

由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思想内容”轻”语言表达”的现象还很普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缓慢。如何将文章所蕴含的人文情感渗透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是当前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途径:立足”语用”意识

我国台湾已故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赵镜中先生说:”就语文的学习而言,语文是人类沟通的主要工具……在教学上,应先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其次才是文学性与文化性。因为一方面这符合语文发展的真实历程,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生活实用才是吸引学习的主要动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当前高耗低效的困境和怪圈,必须遵循语文学习本身的规律,先”工具”而后”人文”,明”工具”而暗”人文”,不断增强”语用”意识,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大量实践和训练中渗透情感的熏陶。

全国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同一课例中对类似环节的独特处理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他的做法可以给当前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以深刻的启示和警醒,帮助教师直观认识到”语用”意识指导下的课堂多么实用高效和美妙。

【案例三张祖庆老师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前面2-5段精读指导中,学生通过反复悟读,已经对小村庄的美丽和毁灭深有感触,深受震撼。)

师:这个小村庄到底毁于天灾还是人祸?请同学们到文章中去找依据。

(生自主读文,四人小组交流。)

(指名代表交流。)

生: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师指导该生具体地说一遍。)

师:我们来找找,从文章哪些地方看出是”人祸”。

三生交流(略)

(师投影展示学生找到的三段话,强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年年,一代代……”“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引导认识”时间长”。)

数生补充:小村庄的人们过度开发;人们不加节制地砍树;这是人祸引起的天灾。

师:作者有无直接写出道理?为什么?

数生:作者是为了让读者自己动脑筋思考;这样可以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师生读文章末尾句和文章首句,点拨本文开端、经过、结果处理的妙处。学生纷纷表现出领悟了文章妙处的满足感。)

从张祖庆老师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的教学内容,张老师本着强烈的”语用”意识,在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成功渗透了情感教育。他的做法可以说是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的一剂良方。

(一)扎实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的学习,其实质是关于语言的思维训练,缺乏思维训练的语文学习往往是浮浅的,难以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长久的支撑。例如,关于课文带给读者的启发,张老师显然不满足于简单得出一个”我们要保护环境”的结论。他设计了一个思辨性很强的话题”天灾还是人祸”,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欲望。当学生再次沉入文本,潜心品味文字,热烈讨论话题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明晰地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将阅读的感性体验有效上升到理性层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深度训练,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在深读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再次受到文本表达内涵的冲击,无需喊出”环保”口号,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的毁灭过程已经深深植入了学生心底,学生自然而然获得了精神的成长。

(二)时刻关注文本

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误区是,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书,常常匆忙带领学生过一遍文本,就急于在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人物的精神品质上大做文章。其弊端在于没有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而是抛开文本空谈感受,不利于学生对课文规范语言的积累和习得。在案例三中,张老师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依据”,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就杜绝了学生抛开文章套用一些空话、套话来代替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现象。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潜入文本时,就会发现很多能佐证他们思考成果的文字依据,从而深刻地领悟到,这个小村庄的毁灭,既是天灾,更是人祸。而比学生得出这个领悟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步具备了熟练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到文章中去找依据”这一手段,让学生结合文本,读读品品,说说议议,巧妙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三)关注作者表达的妙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用好教材例子,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弄清作者是”怎么写”的。由于受长期以来”重思想轻表达”的教学习惯影响,很多教师依然在解决文章”写了什么”后即止步不前,对于文章写法上的妙处,即作者是”怎样写”的却常常忽略不计,致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缓慢。从案例三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领悟了”小村庄的毁灭看似天灾,实是人祸”的道理之后,课似乎已上得水到渠成,张老师却又抛出一问:”作者有无直接写出道理?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作者写法上的妙处。这种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关注,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长期这样训练后,学生就会对文章的表达形式更为敏感,养成随时关注表达的意识,会在阅读中追问自己:作者这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会反思自己的习作可不可以这样写?这样,才实实在在打通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门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有质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仍有许多基层学校和教师在处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问题时,过于注重”思想内容”的灌输而轻视”语言表达”的实践。必须立足”语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实践,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文本,关注表达,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这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篇8:由一个梦想到的作文

2009年秋季, 我担任七 (10) 班的班主任, 在这个班中有个K学生,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 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内向、孤僻, 不喜欢与同学们一起玩, 但脑瓜机灵。他胆大, 脾气大, 纪律散漫, 常请假, 学习态度不端正, 不肯踏实努力学习, 成绩平平。一面是平平无奇的学习成绩;一面是孤僻内向的性格;一面是心灵的寂寞。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使得小小年纪的K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一天到晚, 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 便是幸灾乐祸。他以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 他越能享受到快乐。

据我了解, 他从小是在母亲身边长大, 父亲因触犯刑法在监狱劳教。因为家庭的缘故、父爱的缺失, 所以他很少与他人沟通。他母亲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无法及时地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来想解决的方法, 一旦他犯了错误, 就只能是粗鲁地解决问题, 要不骂一顿, 要不打一顿, 因此长期以来就造成他性格内向, 不擅长与别人交流, 孤僻不合群等。

对K同学, 仅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务必多方位强化管理, 多管齐下, 以诚感化。于是一开学我先同其家长商榷, 希望其母亲改变自己以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多与孩子交流, 做孩子的朋友, 放下自己做家长的架子。

而我们老师要有耐心, 对其不足,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忍受、等候;对其转化进程中体现的闪光点或先进, 则要及时挖掘, 予以激励, 使其有成就感, 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从而树立更正缺陷、纠正错误的信心。因此, 自小K进入我班的第一天, 我就努力去发现他的闪光点, 看到他值日工作做好了我就及时表彰, 见他英语作文写得不错我就在班上读一读。但看到他有问题时, 我则要求自己忍一些, 做到不揭他的短, 不当众批评他, 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 等到课后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我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榷的口吻, 常采用“角色换位”这一方法, 引导他自我检讨, 找出自己错在哪里, 该怎么处理, 同时也让他学会宽恕和体谅别人。时间一长, 我发现小K的性格有了变化, 喜欢与同学在一起玩了, 也敢与老师说说话了, 上课也自信了起来……

K愿意当班干部。为了较好地约束他的行径, 扼制其一些不良意念的萌芽, 我有意让他当值周班长, 负责一周的纪律、卫生, 但是没想到他却站起来竞争班长, 班里其余同学一开始不怎么同意, 在我的协调下, 同学们最终同意让他先干两周试试。在我的协助下, 没想到他的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 不仅带领班级夺得了卫生红旗, 同时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他也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同学的重视, 从此他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规范, 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增加了。现在K的脾气有显著好转, 基本上能抑制自己急躁的思绪, 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 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平时他还能主动与我讲心里话。

面对K的转变, 高兴之余, 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形成错误定势, 要转变并非易事, 而且其转变是反反复复的。为此, 老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进程中, 要充满信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 老师在转变进程中要有“四心”, 即对学生要有爱心, 生活上要多关心, 处理矛盾要小心, 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务必紧密结合, 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务必得到家长的支援和配合。老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搜集和反馈信息, 周全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 全部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 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 改善教育方法, 与老师通力协作, 尽快促使“问题学生”根本转变。

3.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 通过正确途径, 采取有效手段。学生品行过错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也不同, 因此, 老师应依据其过错的特点和程度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 不能单一地以惩罚为主。

篇9:由作文教学所想到的

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用心感受生活”。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感情,根本的经验就是实感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

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和感染力了。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

除感知生活之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的,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要么冷漠对之,要么拼命造假,非说成是,无说成有,假说成真。

二、开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情感。如站在风中,或雨中,或雪中,或月下,或花间,或霞光里,写一景致;如凭窗远眺,写远山或是远水,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为动写,变死写为活写。这样何愁学生的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三、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人们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的婚姻却不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要知道,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传真”的,这事理用在作文活动中很有借鉴意义。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作者自己,更不可能感动读者大家。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了的情感。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

写作应当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要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表现出来,思想感情发自肺腑,就会给人以感染,就会引发共鸣。因此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是非常重要的。

篇10:由《乌塔》想到的作文

习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个人认为,乌塔的做法可行。为什么呢?因为像乌塔这样的孩子,已经十四岁了,在国外早已经可以自理,外国的的家长完全相信她们自己可以独自外出旅游、度假。而我们中国呢?家长万分宠着孩子,三岁还要喂饭,五岁仍然让大人背着走,只要摔一跤就会他们百般呵护。过着小公主、小王子一般的生活。虽然是这样,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中国的孩子有了自主独立意识,也能独自一人出国旅游!就是,难以躲过家长的这一关啊!

可是,妈妈却是这样认为:你们还小,年纪小小的,就应该待在国内好好读书!到时候把知识弄懂了,把语言学通了,再跟我谈出国的事。换一方面来说的话,你们如果真的出国去了,难道不会被坏人拐去?也就是说,你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到时候,钱要是被骗了,没钱了,我倒是想看看你究竟怎么回来?

我从《乌塔》这篇课文学到了小孩子不能太过于依赖爸爸妈妈,也要有自主独立意识,不然长大了连家务都不会做。

上一篇:小晓下一篇:牛年春节热门春联带横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