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绿野仙踪》所想到的

2024-04-19

由《绿野仙踪》所想到的(共18篇)

篇1:由《绿野仙踪》所想到的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绿野仙踪》,看完后给我的震撼、想象的翅膀,却远比那些高深难懂的书籍的影响力要大。

《绿野仙踪》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丽善良的小姑娘多萝茜和亨利叔叔、艾姆婶婶居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一天,一场龙卷风把她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兹国。在那里,他陆续结识了稻草人、铁樵夫和胆小狮,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遇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最后,他们凭着自己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都如愿以偿。

看完了此书,可以说是正在看时,我就产生了此感想——羡慕多萝茜,真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样访问奥兹国,碰见众多众多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像梦游一样,多美妙呀!

那种感觉是说不出的,只有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想象着自己如果是多萝茜,像这样一样历经一番艰险……啊!在我看来那种感觉是梦寐以求的。有朋友的帮助和支持,顽强和信心作铺垫,经历事情,尤其是稀奇的好玩的事是多么有趣、快乐的啊!

可是现在的人太现实,死守于自己的土地,一味的拼命的挣钱、花钱,还有竞争。现在的社会紧张得很,谁不行谁就得被淘汰,哪有时间想这些悠闲的事消遣哪!

记得小时候看过张之路的小说《好玩,佳佳龟》,当时也很想像书中的主人公王府井一样有一个佳佳龟,只要用手按住它,说:“好玩,佳佳龟,一分钟跑,一分钟飞,还有一分钟打瞌睡”这时佳佳龟便能实现你三分钟的愿望。还记得小时看过的《樱桃小丸子》整天嘻嘻哈哈,无忧无虑就好了。

也许这些梦幻想法与那些小孩子们才比较匹配,但我依然抱有这些幻想,即使不能实现也能享受吧!

篇2:由《绿野仙踪》所想到的

有点偏了,我是想写学习态度的,跑到学校那去了。我不是什么学者,不是什么教授只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一个大学生,我觉得学校教的那些东西没什么大用,我就不理解了学校开设高数,物理,概率论,线性代数的种种课程有什么用,而且还作为给我们分开档次的主要依据。是为了锻炼思维还是什么。或许这些知识是基本知识每个人都应知道的,但我并不觉得这些知识对我将来的饭碗有什么用。人类的文化是应该传承下去,但我觉的每个人的分工不同,我只看我喜欢看的只学习我喜欢的,有什么不对了。像那些高数、物理什么的谁喜欢就让谁学去呗,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标准呢,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是一个会思考,会判断自己该做什么的人。看到很多言论说大学生是最不值钱的,什么读书无用论,不知道是先有的这种言论再有大学生的表现,还是先有大学生的表现在有的这种言论。做为一个大学生我最有发言权利了,大学生是参差不齐,但不是只凭一个考试成绩就能表现出来的,而且是这种弱智一样的考试,不知道毛主席那辈儿的大学生是不是也这么考试的,考试前给你划个大范围考题都在里面了,是原题原题啊。我就不理解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要考察我们的背诵能力吗。就算是玩了一学期的网络游戏考前如果突击几天的话也能考个高分,这种考试有什么意义呢。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如果过没有自己的想法,大学四年只是吃喝玩乐背考题,怎么会有所最为呢。

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我认为不对的是就不会去做,但是没办法人家招生单位就看的是你的成绩,不学那些你不喜欢的东西行吗,每天学着自己没兴趣的东西怎么会有所作为呢。但我还是每天违心的表现出一幅很喜欢它的样子学习它,只是为了考试的是侯考一个不错的分数,努力成为一个“好学生”。学校适当的管教是对的,但管过头就不好了,我认为大学就是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的地方,学校给你提供方便的条件,而不是举办这样弱智一样的考试。

篇3:由“诚信考试”所想到的

期中考试来临之际, 老师们在校领导的统一布置下, 通过系领导的传达, 努力向同学们倡导诚信考试的精神, 并实实在在地去体现这种精神。希望同学们在教学常规检查中不仅要考出好的成绩, 更要身体力行去体现、感悟这种传统的诚信美德。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正确又合理的引导, 想必每次的熏陶必定会在孩子们的心田种下美德的种子, 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开出诚信的花朵, 结出美丽人生的果实, 这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浇灌的禾苗, 但愿他们健康而优秀。

每一次的考试我们都努力在同学中营造诚信考试的气氛。记得在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后组织了一次家长会, 考虑到开学几个月来, 有些家长可能不放心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 也为了与家长有个良好的沟通, 所以借此次期中考试的机会请家长来校共同关注同学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进步。当时我们班来了部分家长, 面对家长, 主要汇报了同学们来到学校几个月来的总体情况。因为是期中考试过后开的家长会, 所以家长们还是很注重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有一位家长从不同方面说了儿子的一些表现, 譬如说问不出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 包括生活上、学习上, 等等, 所以家长再忙也赶来开这次家长会。通过沟通, 我们达成了共识, 同学在有些方面还是不太诚实, 包括这次期中成绩不理想, 还有不少借口搪塞父母, 其实是自己没好好复习, 所以没有考出好的成绩。针对期中成绩, 我也向家长介绍了本学校对待考试的态度, 考试实行单人单桌的分班形式, 考试纪律严格, 在考试前号召同学们认真复习, 提倡诚信考试, 所以成绩的结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也跟家长说这次成绩虽然不理想, 但我们至少让学生体验了一次诚信考试的滋味, 并以此为契机, 要把我们的同学培养成一个诚实的人, 讲诚信的人, 要让同学们懂得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是立业之基。但要把同学们真正培养为一个讲诚信的人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方方面面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在“创诚信校园, 树诚信学风, 培养诚信学子”方面尽着自己的努力。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 “谁赢得了孩子, 谁就赢得了未来”。我们的责任重大, 要让孩子们将来至少成为自食其力的合格劳动者, 要培养孩子们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面对家长们对诚信流失的无奈摇头, 面对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受到失信行为的错误引导, 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诚信教育, 是我们永远的责任和目标!

诚信, 即“诚实守信”。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最早出自《论语·学而》“言而有信”一词。古时流传的有关诚信的故事不胜枚举, 如“黄金百斤, 不如季布一诺”——说的是汉朝人季布, 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诺。 ” 意思是说, 季布说出的一句话, 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 被刘邦通缉, 不少人都出来掩护他, 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 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了汉王朝的重用 。经过历代先哲的辛勤耕耘, 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沧桑, 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经过不断的归纳、总结, 现已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 是为人之本。它, 既是个人立身处世, 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又是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诚信作为一种思想, 在西方也有着同样源远流长的历史。西方不少思想家把诚信视为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规范, 认为守约是人的本性, 是正义之源, 有约而背即为“不义”。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名的总统, 他出身卑微, 但为人和蔼公正, 诚实厚道。林肯 21 岁那年, 在朋友开的一家商店里当店员。有一天一老妇来买纺织, 多付了 12 美分, 林肯当时没有发觉。等他结账时发现多收了钱, 当晚就步行赶了六英里路, 把多收的钱退给了那个老妇, 附近的居民都很尊敬和喜爱这个年轻人, 亲热地称他“诚实的林肯”。

在西方各国的发展过程中, “诚信是金”“交往的灵魂是信用”“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不断涌现, 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国力的飞速发展。

历史与现实要求我们为培养诚实、守信、负责的新一代而不断努力。

但纵观我们的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 或者社会媒体上所揭露的一些有失诚信的故事, 我们不得不警觉诚信正从我们的心灵流失。

诚信, 源远流长, 因为历史的积淀, 它在大部分公民心中根深蒂固。然而, 它也在一部分人心中流失。社会普遍认为, 目前, 信用问题在中国似乎特别突出, 假烟、假酒、假荣誉、假文凭……生活中假冒伪劣的东西比比皆是, 是什么让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这块巨石风化了呢?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教育的体现是多方位的。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思诚信流失的大概情况吧。

首先是社会因素,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 唯利是图的观念也悄然而生。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违背道德准则、违反法律的丑恶现象, 诸如说假话、空话, 做假广告, 使用假证件, 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 等等。做人的根本丢失了, 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可言, 甚至于有些人利欲熏心, 不择手段, 昧着良心制造各种危害人们健康的食品, 人们不得不反思, 诚信何在?

家庭方面, 有些家长觉得教孩子诚实、守信、负责, 就会使他们变得迂腐, 一旦走上社会非得吃亏上当不可。出于这种心理, 他们稀里糊涂地教孩子或是说谎, 或去逃避一些本该承担的责任。如与孩子一起损坏了他人财物, 若是无人发现, 他们会领着孩子悄悄溜走;拾到东西, 让孩子据为己有……这些小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孩, 使他们从小就失去了诚实守信的美德, 更可惜的是让孩子们失去了最佳的学习的机会。

学校方面,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 但是在社会生活大环境的冲击下, 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不堪一击。校园内, 我们可以看到, 天真的学生会为自己不做作业而编出种种理由;考试考得不好也会在家长面前找出种种借口搪塞, 甚至想在考试时偷偷抄袭, 等等。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这种没有诚实品格、没有道德责任感的人, 将来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所以诚信教育是当务之急。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也是做事的基本原则。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是明天、是未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诚信意识应从小培养,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老师与他们日日相伴, 对其进行诚信教育任重道远。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校并非真空, 并不与世隔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然而, 光靠我们学校一方的努力, 势单力薄, 效果不会太明显。家庭是学生们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我们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让家长在诚信方面努力做到身体力行, 为孩子做好榜样, 身教一定重于言教。同时, 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多走向社会, 发掘生活中的诚信典型, 树诚信形象。

梁启超在一百多年前就写过“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少年时期, 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是人生中至真至美至纯的时期。我们有必要把诚信之炬高高举起, 让每个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被它的光芒吸引。

篇4:由获奖所想到的……

我以为摄影比赛,是一个验证我们创作水平的良好方式。获了奖能增强信心;没获奖可找出差距,加倍努力。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比赛,对待自己的摄影,这是我近二十年来在摄影创作中所遵循的。

我参加了无数的摄影比赛,获得金、银、铜奖近百次,每次获奖都使我有所领悟,通过参加摄影比赛,我的摄影也不断进步。

以往参加的比赛都有一段征稿时间,或半年、或一年、还有更长的时间,容你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创作。这次参加焦作国际山水摄影节举办的影赛,时间极短,在只有5天的时间里,拍出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强的、紧扣主题的照片着实不易。我在出发去焦作前已有所构想,策略是避开大队人马,独辟蹊径。当我带着玛米亚645相机35mm广角镜头,不同类型的胶片6卷(反转2卷,负片2卷,黑白2卷)到达焦作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新兴城市的建筑,让我曾有的设想一下子明朗起来:拍摄城市风光。主题确定后,我每次出行都观察选择能代表焦作城建的典型标志,在宾馆里又对照焦作市地图研究路线、方位,最后确立重点拍摄四大块,首先选择代表城市建筑的亿万饭店: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休闲场所——人民广场绿色花坛:代表城市文化的龙源湖乐园雕像及远处电视塔,以及典型的旅游景点焦作影视城。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上每幅照片我都收入城市雕塑做前后景的陪衬,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

摄影节期间焦作天空不是很晴朗,拍摄时我用柯达反转片C-41药冲卷,这种反转负冲在我以往的影楼摄影中常用,这次使用的是提高照片色彩反差,解决空气透明度不高的问题。在后期制作中,我找了当地“学红彩扩中心”,亲自进暗室进行手工放大,对照片采用了剪裁、加光、遮挡等手法。我认为,后期制作是完善前期创作的重要步骤,也是有别于其它照片不可少的环节。

此次拍照使用玛米亚645相机,35mm镜头,手持相机速度A挡,光圈优先。柯达反转片共拍2卷,选择了七个景点,角度选择无一雷同,每片都独立成幅,同时备用的有万方立交桥,住宅新区、市博物馆内建筑,由于画面与所用四幅不协调,个别内容有重复,故在选送的作品中没有采用。

篇5:由鲁迅《过客》所想到的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鲁迅。面对血腥的事实,虽会“目瞪口呆”,却让他在黑暗的重压下,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敢于直面杀人的刽子手进行无情的口诛笔伐。在这艰苦的求索中,他也曾彷徨过,失落过,但终是在斗争着的。文中的过客正是鲁迅自己的化身。

仔细想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世界的过客,无论停驻,无论前行,到达每个时间的尽头。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这是价值连城的生命原动力。而有的人的梦想就如文中的那个老人一样,因为不去培育而枯萎消逝了。只有真的勇士才会不断的听从梦想的呼唤,奋然而前行。

美梦不破的人终都是美丽的,因为梦想从来都是青春与活力的代名词。

人的生活需要自己的合理的安排。如何安排呢?还是要心有梦想。记得有句名言:当你有高飞的冲动时,就绝不要满足在地面上爬行。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不满足之心。鲁迅就告诉我们,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它能载着我们向大道前进。约翰·福斯特认为,天才就是不断的点燃自己。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点燃自己,只有那燃烧着的自己才是最美丽的。

我感觉,没有主动性是坚决不行的。一个人主动性越强,他的生活就越是开放、张扬,他的生活就会更加的旷达而丰美。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主动性,凡事被动应付,得过且过,甚至是疲于应付,那么他也就只能熬天混日郁郁寡欢了。

春天来了,一定要早起,不要再赖被窝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去活动。当然早上不是活动的好时间,轻微活动最好。昨天课外活动的时候,我活动了较长的时间。下午和傍晚是最佳的活动时间,我的体会是体育活动和平时的劳动锻炼是截然不同的,绝不能因为工作比较劳累了,就不去进行体育锻炼了。

主动的体育锻炼还是比较的辛苦和麻烦的,换衣服什么的。但是,活动和不活动人的面貌是不同的。加强体育锻炼的人,心智会更加的活跃,做事的积极性会更强。可以说,有体力的人和缺少体力的人看待事物的方法是很不相同的。凡是坚强有力者,他们的眼前总是一片光明,做任何的事情都会风风火火,掷地有声,乃至落地生风。相反,如果一个人暮气恹恹,弱不禁风,那么他总是看到了毁灭和消极,他对待别人感情也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当一个人积极性培养了起来,那就可以爱屋及乌,沿路而上,顺藤摸瓜,登堂入室,来到优美的人间之桃园胜景。

人主动去做的每一项有益于身心的事情都是宝贵的,它可以活跃你的心灵,丰赡你的人生,从而改变了本来的精神面貌。

篇6:由梵高所想到的随笔

瘦哥哥梵高,梵高啊/从地下强劲喷出的/火山一样不记后果的/是丝杉和麦田/还有你自己/喷出多余的活命时间

——海子《阿尔的太阳》

小学的美术课上,看到过梵高那一幅非常有名的《向日葵》,我记得自己当时还模仿着画了一张《向日葵》,目的纯粹是为了完成美术老师布置的作业。初中二年级,学到《梵高传》节选的一部分,那个时候,年纪幼小,即便是学了他的课文,也仅仅是了解有这么一个人而已。

这个真正给我灵魂以巨大触动和激励的,是在看了海子的那篇《阿尔的太阳》之后,我突然就很真实地感觉到了这个伟大的天才,他穿越历史,走到我的生活之中。梵高,一直是海子最喜欢的人,一直是他吟诵的对象,精神的支撑。

怀着惋惜、向往、同情诸多复杂的心情,我在网上查了“梵高的画”,一幅幅绝美精彩的画就顿时呈现在我的眼前了。我惊讶极了,在此之前,我对绘画几乎没有任何了解,更谈不上欣赏了,但是看到梵高的画,就那么一眼,我深深地感到了这个天才画家内心的狂热、执着、对生活,对艺术的极度的向往和敏锐地表现。尤其是那些纯粹的色彩的画,具体的事物常常是很模糊混淆的,但那浓烈的色彩的调和和搭配,敏锐而恰到好处地把作者的心绪、希望传达到了我的内心世界。

我突然很想亲切地叫他一声“哥哥”,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的天才。梵高是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那个时代,带有明显的超前意味,他的行为,也与世不同。他这一辈子,是在人们的嘲讽、侮辱、充满不理解、不信任的目光下,在极其孤独、艰难的.环境中,从事绘画艺术。是的,为这个“哥哥”,我感到激动,感到自豪。

小的时候,读《名人传》,也了解到许多伟大的人物,在备受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艰苦创作,后来,学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很多的杰出的艺术家们,常常是家庭的变故、疾病的困扰等一些客观的阻碍,而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仅仅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已。

没有人会知道,一个人,处在这样一种情况:四面包围,四面楚歌,行为、言语,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讥讽、嘲笑、甚至谩骂、殴打的生活状况。这是一种何等的严酷和残忍!这种无形的压力,人言的流毒,比身体的疾病或者残缺,家庭的变故,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血肉之躯的人,是不可能离开世界、离开环境而单独存在的,衣、食、住、行,那一样离得开与人的交流呢?那是一个排斥天才的时代,那是一个庸俗而落后的时代,社会的习俗,庸人的眼光,总是想把在他们之中,那些与他们不同的人变成与他们相同的人,如果他拒绝同化,他们就会排斥他。《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叫《罗刹海市》,一个翩翩少年,相貌绝美,偶然出海,为飓风引至一都会,城中男女,相貌奇丑,看到少年,反而议论纷纷,奔走不及,讥为“丑人”。如果,世风如此,环境如此,则那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无论这些规则是对还是错,都会无形中扭曲一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

我不禁在想,一个人,与外界的对抗能力到底有多大呢?一个人,如果他觉得他坚持的是对的,那么,在那些没落的、丑恶的、庸俗的人群中,在那些居心不良的谣言、讽刺偏见的流言中,他还能坚持多久呢?

可是,我的瘦哥哥梵高啊!我仿佛可以想象,他作画时的情形,那种近乎疯狂的投入,那是什么?那是神的旨意,那是永恒的艺术魅力。他凭借自己扎实的绘画功底,敏锐的感受力,天才的表现力,在一个虚幻的,而又实实在在的世界里,聆听、沐浴着神的光辉。

外界的刺激,压抑着天才,却又成就了天才。什么叫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什么叫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越是艰难,越是痛苦,对艺术的渴求就越大,对艺术魅力的领悟就越大。一面,是低下的世俗人情,一面,是纯粹的艺术天堂,二者相抗,高雅先进者,必然战胜低俗落后者,无论其过程是如何的艰难痛楚。风雨中的花,比春光中的花,开得更艳,因为,它有一种源自生命的力量,赋予自然的奉献,而不是娇怯、做作的稚嫩。

天赋,是一个人被赐予的对某一领域的天然的敏锐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天赋,是神的恩赐,他需要一种纯粹的内心环境,需要近乎天真的清澈之水来浇灌,才能发育,才能成长。神圣的艺术殿堂,更是在内心与外界交织、混淆、矛盾中,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这样一种养料。

篇7:由漫画所想到的作文

这是一幅极为讽刺的漫画,画家以巧妙的方式表现了伐木工人的愚昧无知。在生活中脑袋“长虫”的人有很多。他们为了赚钱,不惜砍伐树木,做成牙签等木质制品。树木能释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能抵挡风沙,还能防止土地沙漠化,对人类有许多益处。我们学过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里写道,许多资源是可以不断再生的,但人们随意破坏,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灾难。人们受钱的诱惑,不顾后果地乱砍滥伐,使地球妈妈痛苦不堪,这样愚蠢的行为可以“竭泽而渔”来形容。

除了乱砍树木,人类还有浪费资源的坏习惯,例如:崭新的笔记本被随手扔进垃圾桶;开着电灯、电视的房间长时间空无一人;许多人为了图方便,直接将废水排进河里。每当我看到大量鱼群因废水、垃圾而死亡,南极冰川融化,道路上垃圾堆积成山这类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时,我就仿佛听见地球妈妈在痛苦地呻吟。

篇8:由两个教学片段所想到的

师:同学们, 学到这里, 你们认为懒狮子这样下去行不行?

生:不行。这样长期下去会使懒狮子学不到生活的本领, 无法生活。

生:也可以的。懒狮子现在可以依靠父母生活, 长大了靠哥哥、姐姐生活, 老了以后靠儿子、孙子生活。

(生争执不休)

(此时, 有些教师会把讨论引向“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我认为这样的引导很不到位, 很肤浅。如果这样教学, 会是另一种效果。)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狮子们的生活世界。 (出示简介资料:每只小雄狮长大以后, 都会被驱逐出狮群, 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夺取属于自己的地盘, 建立自己的狮群, 成为首领。直到它老了, 会有新的雄狮来占领狮群成为首领, 而它又会被驱逐出狮群, 流浪到死。)

师:大家在生活中该怎么做?

生: (七嘴八舌) 要有本领;能独立生活;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依靠别人生活……

【片段二】《小麻雀》教学片段

师:学完这篇课文,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无处不在, 母爱的伟大与博大。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 课文中的麻雀不一定是母麻雀, 也许是公麻雀。

生:也许是一只见义勇为的麻雀。

(这些疑问, 是有认知基础的, 但是否正确, 教师应该做出判断, 但是有的教师却对此含糊其辞。若作深入探究, 学生便会有正确的感知。)

师:你们思考得较深入, 敢于对课文中的主人公这样怀疑, 合情合理。让我们走进小麻雀生活的世界, 了解更多知识。 (出示:小麻雀出生后, 一直是由麻雀妈妈照顾并保护, 并教小麻雀学本领, 直到长大。而公麻雀是不管的。)

师:此时, 同学们心里已非常清楚, 老麻雀一定是——

生: (异口同声) 母麻雀。

师:这种爱是伟大的。

以上的两个教学片段, 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在语文课堂上, 课本内容是学生理解求知的媒介, 现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理解、体验课本内容, 并与主人公对话、交流的基础。同时, 学生思维的生成也具有复杂性, 教师应珍惜并重视这些思维的火花, 以此为契机, 加以引导、点拨。

孔子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当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经验有联系, 却与文本主题或事物本质有很大差别时, 教师该不该继续深入引导呢?我认为, 在上课之前, 教师先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更重要的是,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这样才会真正了解学情。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文本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理解和感悟文本搭建平台。以上两个教学片段, 教师在讨论中引入狮子的世界、麻雀的世界及它们的生存规律等资料, 使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没有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形成了有区别的、有说服力的深入认知结论。

篇9:由“似乎”所想到的

“‘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

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

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白盔白甲的人’呢?”问题一提出,许多同学都开动了脑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于同学们的不同意见,我没有正面回答。我先问:“‘似乎’一词是什么意思?”同学说是“好像”的意思。我又问:“既然‘似乎’是‘好像’的意思,那么阿Q到底是听清还是没听清?看清还是没看清?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听清,没看清。”我接着引导说:“阿Q为什么没听清,没看清呢?”“阿Q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有同学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这说明他心里很害怕。”我接着问:“除了害怕有没有激动?”有位同学思考了一会儿,主动站起来说:“阿Q当时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他认为赵家遭抢是穿白盔白甲的人干的,革命党既然来了,他就有机会投革命党,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所以他很激动。”我又问:“有同学说阿Q心里害怕,大家能不能说说阿Q害怕的根据?”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遭抢的是赵家,赵家是阿Q一向惧怕的,从“他(阿Q)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可以看出阿Q对参与抢赵家还是有顾虑的,因为赵家毕竟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而阿Q 在本能上是惧怕大户人家的。

经过以上引导、讨论后,我作出如下总结:“鲁迅先生两次用‘似乎’一词,意在表现阿Q在遇到赵家遭抢这件事时害怕、紧张、激动的心情,且在这种心情支配下,阿Q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出现了问题,以至听不清楚,看不真切。鲁迅先生是遣词的高手,只用‘似乎’一词就把阿Q遇到赵家遭抢时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谓一词而境界全出。

从以上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哲学思维的运用:人的行为表现来源于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实际。阿Q的“似乎”,说明他头脑中出现了混乱(表现),这种混乱来源于他害怕、激动的紧张心理,这种紧张心理又来源于阿Q生活的客观实际——长期受有权势的人欺压,因而惧怕赵家;长期不满而容易迸发革命念头,因此看到赵家遭抢心里很激动,以为革命党要来叫他参加革命了。

由人的行为表现进而探究人的心理,进而探究心理形成的客观实际,这种哲学思维方法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很通用。因为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要描写人的行为表现,我们由人的行为表现进而探究人的心理和形成心理的客观实际,就可以解决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许多问题。如体察人物心灵、体会人物情感,推知社会环境,领悟作品主题等等。比如,《药》中描写了夏四奶奶为儿子上坟时的表情:“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脸色惨白,还出现些羞愧的颜色?鲁迅先生这样写夏四奶奶有什么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上述方法分析解答:

夏四奶奶脸色惨白,是因为她儿子死了,心里很悲伤,而这种悲伤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屠杀带来的。夏四奶奶现出些羞愧的颜色,是因为她认为儿子是因造反而被杀头的,造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那么夏四奶奶为什么从心理上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大逆不道的呢?这又源于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宣传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可见,鲁迅先生写夏四奶奶脸色惨白,现出些羞愧的颜色,意在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及其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毒害。

上述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可信手拈来,无须多举。这里我想要说明的是,对于类似的问题,,不少同学不知从何处着眼来分析解决,这实际上是缺乏哲学思维习惯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比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偶然之中有必然,联系的观点,矛盾运动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来分析问题,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这样还会提高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比如,对《祝福》的主题,我们只要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就可以大大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理解。一般说来,大家都认为《祝福》的主题是反封建礼教的,可是祥林嫂的悲剧仅仅是封建礼教造成的吗?如果是,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祥林嫂的婆婆把自己的儿媳卖给别的男人为妻这一举动呢?难道那婆婆头脑中就没有一女不事二夫的封建观念吗?当然有,但农村的极端贫困使得这位婆婆不得不出此下策。可见贫困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之一。祥林嫂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总之,如果我们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的理解就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教给学生一些哲学知识,培养其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篇10:初中作文:由名言所想到的

这句话的本意是:国家不是国君一个人的国家,是国家中所有老百姓的国家。它选自《吕氏春秋》,那时的中国还是在封建统治时期,其中的天下本意是指国家,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集体的意思。

每个集体都有一个自己的领导人,领导人作为一个集体的核心成员,自然会承担起集体中的主要责任。但是,一个集体,除了领导人以外,更多的还有其他的成员。但是,有的成员就会想,既然领导人领导这集体,那么集体中的所有责任自然就都是领导人来承担。于是,他便不再对集体负责。我们暂且不说这个人的想法是对是错,先来看下面一件事情。有一个工人去操作两台机器完成工作。他操纵第一台机器的时候,那台机器十分听话,所以,那工人很快就完成了任务。然而当他操纵第二台机器的时候,那台机器却总是不听使唤,工人让它怎么样,它就偏偏不怎么样,结果这位工人完成第二个工作完成的十分不顺利。同样的一个工人,操作两台不同的机器,却造就了不同的结果。那么,一个真正好的集体应该像哪一台机器呢?任何一个优秀的工人又更愿意去选择哪一台呢?

我们初二(7)班也是一个集体,也有班主任带领着我们。班主任老师为我们的班级付出了许多。但是,班主任毕竟还只是一位教师,带完了我们这个班,她还是要带别的班级的。而(7)班真正的主人是谁呢?毋庸置疑,当然是我们!我们只有一次初中生活,也只有这一个(7)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班级出一份力,看见地上有垃圾,我们可以主动捡起来;看到同学生病,我们打个电话轻声问候一句;看到有人破坏集体的纪律,我们可以站出来大胆制止„„

篇11:由登山所想到的杂文随笔

记得第一次登泰山,我们同行的是6位女士,有2位在山下等候,有2位走到一半就走不动了,只有我和一位大姐坚持走到玉皇顶。最难走的是十八盘,石阶高且陡,走三步得歇一歇。在山下穿着裙子还直流汗,到了天街,凉风阵阵,云雾从身边飘过,冷的直发抖。一般到了这里,体力也有些不支,腿有些发颤,望着高高的玉皇顶,真是步履维艰那。我们用手攀延着山石,艰难地爬行。陡峭险峻的山路,象是故意和人叫劲一样,傲然挺立着,游人们十分艰难地往上攀登。越往上走,路越险,力气也用尽了。终于,我们看到了玉皇顶了!真正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恢弘气势。

登四川的黄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从海拔3000米开始登山的。15华里的路程,在平坦的路上走,不算什么,可是,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真是体力和毅力的考验啊!

缺氧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也是走一走,歇一歇,缓冲一下疲劳,走一段,又累了,还得歇歇再走。有的人走不动了,脸色苍白,坐在路边喘气;有的走了一半,就坐滑竿原路返回。我们一行租了2个氧气袋,大家轮流吸氧,都坚持走到了山顶,观赏了色彩斑斓的秋山秋水,抬头望去,远远地看见雪宝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皑皑的银光。

每次登山,都是一次历练。不只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毅力,心理素质的检验。虽然每次登山下来,腿要疼上三到五天,可是,那心情是非常的愉悦,登山的过程和登上山顶的那种感觉实在是太诱人了。临风而立,远眺山峦起伏,云海茫茫,天地一体,云雾从身边、脚下飘过,山风掀起衣袂,心中便生成一种感觉,似乎自己已经融到这山这水这云雾之中了。空旷、豪放、如风如云如仙一般,心灵如此的超脱,那短暂的离世之感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登山的苦、累和艰难都抛到了脑后了。付出的汗水、辛劳、痛也是值得的!

由登山不禁联想到了人生、事业、爱情和生活。仔细品味,它们之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人生犹如登山一样,幼年时期,在平坦的路上行走,有父母、师长的关心呵护。成年之后,人生就有了新的目标和新的高度。举步走来,步步登高,随之付出的精力就越多。越往高走,越需要积蓄更多的力量,学识、技能和必要的经济实力。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社会、事业的责任一肩挑,人生的旅途步履更加沉重。有多少人,被生活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英年早逝;有的挨不了继续前行的苦累,甘愿过低水平的生活;有的人为了逃避生活的责任,走向极端或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是,大多数人,勇于拼搏,敢于攀登,一路走来,挥洒了汗水,滋润了土地;辛勤的耕耘,收获了幸福;奉贤了智慧,圆满了人生。当鬓发染霜的时候,皱纹里荡漾着是喜悦和满足,手里握着的是沉颠颠的果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珍惜时间,勤于学习,苦于工作,甘于奉贤,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一步一个台阶的迈近,在人生的征途上,经受得住风霜雪雨的袭击,经受得住意想不到的磨难,或被误解,或被嘲讽,只要心存一个目标,勇于进取,不屈不挠,必定能达到人生的峰颠。

篇12:由汶川地震所想到的作文

5月12日,这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胆战心惊,令所有中国人为之下泪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的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其威力之大十分罕见。我们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小小的西平县城,虽然距地震中心千余里,但仍然受到了波及。当时是下午的两点三十分,我们刚刚打预备铃,就有一个学生大声说道:“老师,你看电棒!”我们班同学的眼睛都不约而同地盯向了电棒。只见电棒向四周摇晃着,我也开始感到头晕起来。当时外面吵吵闹闹声不绝于耳,我马上冲出教室,只见下面黑压压得全是人。这时学校通知老师马上带领同学们去操场集合。于是我们马上冲下了教学楼,到达操场的开阔处。

不一会,我们接到了通知,暂时停止上课。于是我百无聊赖地在操场里转悠。在转悠的`过程中我得知,这是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7.8级大地震(后来说是8.0级),巨大的破坏力使得我们这地处千里之外的小城也受到了冲击。这时,我紧张起来,害怕地震会使楼房垮塌,从而受到伤害。于是我马上站在了操场的中央,这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篇13:由“京剧进课堂”所想到的

在支持与反对的两大PK中, 我作为一名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师, 也深有一些感触……

首先, 很高兴看到教育部提升民间音乐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这起码是一个信号, 体现了国家对发扬传统文化重视。所以, 支持是肯定的。

在平日教学过程中, 我深深感到现在的高校生, 甚至音乐专业的高校生, 竟然在民间音乐方面是一片空白, 更有甚者称之为“过时音乐”、“老土音乐”……我想试问这些学生, 在国外享有中国“第二国歌”美誉的《茉莉花》过时了吗?没有。为香港主权回归而作的交响曲《1997天·地·人》中童声合唱便是《茉莉花》。2002年, 张艺谋执导的2010年上海申博短片也是以《茉莉花》为线索将无数精彩镜头串联, 人们称赞它“美的令人窒息”。还有, 周杰伦、王力宏等流行最前沿的歌手作品频繁的用以昆曲、京剧等古老戏曲为素材, 这难道过时了吗?也没有。再有, 2000年, 中国农历除夕夜, 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携着一架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宋琴, 带着一曲《流水》走进了西方艺术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流水》还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 向宇宙星球外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难道《流水》过时了吗?更没有。那为什么这么美的音乐, 我们的学生却感觉不到呢?原因来自方方面面, 但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去我国中小学民间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

伟大的音乐家巴托克·贝拉和柯达伊·佐尔坦在采风中认识到民歌“不仅是原始的残余, 而且也是在成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成熟、得以精练的一种艺术, 一种富有价值的、完美的艺术”“如果我们以严肃的态度去追求一种有机的音乐文化, 就必须使它们尽快地为全民占有。”而“通过音乐教育是通向民歌最短的一条道路”。匈牙利人民认识到了这一点, 不但将民间音乐从被淹没中抢救出来, 而且得到发扬光大。所以, 国家通过教育的途径在“提高中小学生民间音乐鉴赏能力”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上是可行的, 但是如何教育, 本人觉得不是靠推行“京剧进课堂”就能解决的问题, 况且“京剧进课堂”这一举措在具体做法上有多处有失偏颇, 值得商榷。

首先, 发扬传统戏剧不应京剧一枝独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陶思炎说:“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 推广传统文化就不能单一化。”如果让广东学生学粤剧, 苏州学生学昆曲, 我们安徽学生学黄梅戏……岂不也是一件好事。我觉得推广传统戏曲要结合当地特色, 这样才能传统戏曲百花齐放, 而不是京剧“一枝独秀”, 其它地方戏“百花凋零”。

其次, 从教育部规定的曲目来看, 大多数是样板戏, 所表现的都是成人内容。我觉得艺术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应为孩子创作既有传统韵味又适合儿童心理的新曲目, 演唱时应与表演、内容相结合, 使孩子获得艺术情境体验。等孩子产生兴趣后, 才真正能使孩子们得到享受, 从而既陶冶性情, 达到美育效果, 又传承了民族文化。

然而, “京剧进课堂”决非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救命稻草。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现在情况虽有好转, 但是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仍然无足轻重。如我国全日制小学试用课本第九册 (五年级用) 中共有八首歌曲, 其中没有一首是中国民歌, 两首补充歌曲中有一首民歌, 却是奥地利民歌, 只在五首“欣赏歌曲”中, 有两首中国民歌。用这样的教材对孩子们进行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遗产如何能传承下去?我们的民族音乐又如何能为“全民占有”?反之, 如果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歌的比重能占到全部内容的50%以上, 相信广大青少年不会对民族音乐遗产像今天这样陌生吧!因而, 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借鉴匈牙利的中小学民间音乐教育经验。

在匈牙利有一千多所中小学每周上四节音乐课, 内容以唱歌为主, 此外还有乐理、音乐常识和欣赏。教材中匈牙利民歌占有很大比重, 如小学五年级课本中共有110首歌曲, 其中民歌有30首, 占总数27%。中学三年级课本中共有32首歌曲, 其中民歌17首, 占53%。正因为教材中以民歌为主, 从小培养了孩子们对民歌的感情, 每个人对民歌都十分熟悉。有位中学外语教师曾说她会唱五、六百首民歌, 大半是上小学和中学时学的。所以, 我们的教材首先要加大民间音乐的比重。

此外, 匈牙利许多中小学还特聘了民间歌手做校外辅导员。

由于编入教材的民歌毕竟有限, 更不能囊括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所有的优秀民歌。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 有的学校还特聘民间艺人任校外辅导员, 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 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给一些爱好民间音乐而又有才能的孩子教民族乐器和民歌。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效仿。如果每个民歌手能带两三个徒弟, 许多优秀的民歌就不至于失传。但是这种校外辅导课, 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最好不要使用乐谱, 而是要求学生先把歌词背下来, 然后由民歌手一句句地教唱。因为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迅速改变着的今天, 只有用这种办法, 民歌才能原原本本地代代传承下去, 从而得到“本源的保存”。此外, 我们也可以适当的请一些专家到学校讲座, 介绍民间音乐及他们本人研究成果。也可以和当地民歌手合作, 讲唱结合, 气氛一定生动活泼, 受学生欢迎。

柯达伊说过:“民间传统的使命不在于为人民的音乐生活提供一个内容……它含有一个伟大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和形态。”必须“使这一文化得以开展并日益完善, ……这样我们方才可能成为一个民族。”为了使民间音乐作为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世代传承下去, 匈牙利音乐学家积极干预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实践。他们认为, 如果广大青少年对民间音乐没有正确概念, 如果孩子们不能按其真正的实质去接受它, 新一代人“将会像飘蓬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 或者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的半文化中。

这一点对中国来说不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吗?我国中小学民间音乐教育是一件大事, 只要我们每个人为其普及和发展真正付出努力, 民族音乐何愁不能振兴, 民族神韵何愁不能长存!

参考文献

[1]廖乃雄, 兴万生译.论匈牙利民间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4.

篇14:由牛奶推广所想到的

目前,我国牛奶消费量和消费水平还很低,人均消费牛奶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分之一,因此牛奶生产和推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重庆江北区光大奶牛科技园区养殖基地考察时留下了“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的题词。温总理的梦想,是国民体质强壮,是国家繁荣富强,这也可以说是对中国牛奶推广紧迫性的一种表达。

不过,在国家各个部门和奶业界轰轰烈烈地进行牛奶推广的同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对于制约中国牛奶消费的根本因素要有深刻的认识。针对温总理的“牛奶梦”,有些奶业界人士认为:只要国民养成喝牛奶的习惯积极消费牛奶,把牛奶市场做大;而奶业界把牛养好把奶产品加工好,若干年后便可圆总理的这个梦。中国人每人每天一斤奶,意味着每人每年需要182.5公斤的牛奶,根据有关统计,这个水平相当于2005年世界人均牛奶占有水平的两倍,相当于亚洲人均占有水平的四倍。对13.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每年就需要近2.5亿吨牛奶,相当于世界牛奶总产量的1/3还要多。由此预测,中国的牛奶需求潜力巨大,奶业发展前景无限光明。也正是在这种分析和预测的鼓舞下,许多中小型企业无论是否具备条件,都纷纷上马进军奶业市场。其实,这种分析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国的牛奶消费现在还只是主要集中在只有两亿多人口的大中城市,而且这两亿人也不是人人都爱喝牛奶或喝得起牛奶。经济收入是制约牛奶消费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家庭收入越高,牛奶消费量愈大。在广大农村地区,并不是人们不爱喝牛奶,而是没有条件喝牛奶。今天,城里的孩子可以随意选择喝什么样的牛奶,而许多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孩子们,还有相当一部分从未喝过牛奶。假冒、劣质因而相对低价的奶粉在农村猖獗并造成严重危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温总理“让每个中国人”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的梦想,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于贫困人口的关怀,以及对于解决过于明显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期待与决心。

其次,中国目前与牛奶推广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奶业市场秩序问题。奶业是高效的畜牧产业,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发展奶业,把发展奶业作为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面对正在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我国的牛奶制品市场已经出现了激烈纷争的局面。为了抢占市场,各牛奶厂家不时展开价格战,牛奶甚至卖的比矿泉水还便宜,一些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采用很便宜的设备,奶源质量也得不到保证,甚至生产假冒奶品,表面在降价,实际上是欺骗。各种牛奶造假的案件也频频发生,“阜阳假奶粉事件”使消费者付出了沉重的健康和生命代价,牛奶安全也成为焦点话题。混乱无序的市场,不但直接影响着牛奶厂家的利益,而且,对于本来就脆弱的奶农更是严重的打击,“奶农们交来的鲜奶被拒之门外,奶站外的地沟里流淌着奶农们倒掉的白花花的鲜奶,奶农们期待的目光里等来的多是限量收购的坏消息……”,这种悲剧场面屡见不鲜。

此外,传统饮食习惯也是影响牛奶生产和消费量的因素之一。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奶类食品比例非常小。在中国人的习惯和观念里,奶类产品是幼儿、老人和病人的营养食品,“断奶”也被看作是一个人长大的标志。在今天,许多人即使有条件,也更喜欢喝豆浆或其他饮品而不喜欢喝牛奶。饮食习惯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成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不会像现代化过程中的物质领域那样发生急剧的变迁。所以,推广牛奶,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尽管任务艰巨,但不能急于求成。

篇15:由房价限购令所想到的

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会根据供求变化自身调节。随着近几年经济迅速发展,涌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有钱人又来越多,房产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房价越来越高,市场调节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此时的确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这种调控政策违背了经济规律,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这个政策虽然短时间内给一线城市房价“降温”了,但随之而来的二线城市房价上涨。一些地方的限购令作出的“对违反规定购房的,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明显违反《物权法》的物权登记制度。从这两点也可看出这项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究竟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谈到这里让我想到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一些房地产界的代表提议政府应降低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各种税费,使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降低,从而降低房价。我认为他们完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是片面之辞,谁不知房地产是暴利!据房地产某老总说,郑州市区一块20余亩的地开发成楼盘,除去各种税费净赚一个亿左右,再看看现在中国很多榜上富豪几乎都是房地产老板,他们动辄就身家数亿、数十亿、甚至百亿千亿,这充分证明了房地产的价高是由于房地产的利润太高。为何不能从降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着手,从而降低房价。为此某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看法:国家应该结合每个城市和地段的情况规定不同的价格上限,不允许高出上限出售,对于购房者的购房套数是任意的,这样既控制了房价,又符合市场规律,不会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这就是限售不限购,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

据某些权威人士分析:现在抱怨房价高买不起房子的人,大多数都是刚就业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利用网络的发达,通过网络途径为自己叫苦,盼望房价降下,而城市中80%的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在我看来,那些经济实力很薄弱的人群即使在房价下降的情况下也不一定能买得起房子。国家应该为这些人群提供更多的像廉租房这样的保障性住房,保证这些人群拥有长期的房屋使用权而不是产权。因为现在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年轻人越来越多,结合国情来说保证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产权房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在美国、日本这样发达国家也不是人人都有产权的房子

窃以为,在如今限购令存在弊端的情况下,如果把压缩开发商的暴利和大量兴建保障性住房结合实行,一定会比限购令收到更好的效果!

篇16:由《绿野仙踪》所想到的

记得小说里有一段叙述:耿耿问妈妈,为什么和爸爸结婚?妈妈说爸爸为了她,和自己的父母闹翻了,非她不娶,于是他们结婚了。耿耿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个场景:小时候,一个大雪天的晚上,爸爸骑着自行车载着她去接加班的妈妈,妈妈一个劲的埋怨爸爸把孩子冻坏怎么办?一家人在自行车上其乐融融。一不小心耿耿摔倒在地,父母连忙跑过来询问她受伤没有。虽然疼,但是耿耿依然很开心。

无疑,耿耿的父母在最初的时候是真心相爱的,甚至耿耿的名字也是父母的姓叠加在一起的。那时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因此耿耿回忆起来,总是甜蜜温馨。只是后来走着走着爱情不复当初的模样,两人离婚收场。

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改变了爱情?为什么日子越过越好,房子、车子、票子、孩子都有了,他们却渐行渐远?真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埋葬了曾经的美好?还是柴米油盐的琐碎,磨灭了曾经的深情?

不少已婚朋友都感叹:婚后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就没有那个闲情逸致谈情说爱了,那些诸如一块逛个街、吃个饭、看个电影(当然是指两个人单独出行)等恋爱时最最平常的事也变得那么遥不可及,更别说牵手、拥抱、亲吻等亲密举动了。也许有人会说,都老夫老妻了还在乎这些?而我却觉得,这些形式却是无比重要的。

记得看过的一个故事:钟灵和她的爱人结婚后,有一段时间状态很不好,蜜月刚过,两个人就开始为小事恶语相向,情绪激动的时候,简直像没有爱过。不过他们及时反省,并约定每天上班前都要给彼此一个拥抱,不为别的,就为了提醒自己,这是我深爱的人。有一次,钟灵老公快迟到了,他匆匆忙忙的跑出去,却很快又折了回来。

你忘记了带什么?

我忘记了带上你的爱啊!

说着,他拥抱了她一下,在她额头一吻,又跑了。一整天,钟灵都笑的甜蜜蜜的。

相比于上班,难道爱情不是更重要的事吗?无论一场婚礼,还是一个拥抱,无不在表达着一种态度,那就是:爱情在这里。谈恋爱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能走到结婚的两个人,更应该记得爱情当初的模样。要是没有任何爱的形式,也就没有了爱的证据,你拿什么说爱我?

篇17:由东莞书案所想到的议论文

9月26日,广东某中学教师元平,因一部名为《在东莞》的网络小说的发表,被东莞警方“跨市”拘留,罪名为涉嫌传播淫秽物品。

鲁迅先生曾有言:“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我想,若是曹雪芹先生生活在现在,按照东莞警方的逻辑,怕是也免不了“跨市”抓捕吧。有消息称,近年来东莞治安、涉黄问题较为突出,有关部门拟将东莞列为挂牌整治治安的重点地区。元平兄时运不济,《在东莞》的发表正值某些领导的政绩“敏感”期,而书中内容又不小心触到了某些大条神经的脆弱处。这,或许是元平被捕的真正动力。正如皇帝穿上新装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堵住那个小孩的嘴。

不可忽视的.是,“东莞书案”中东莞警方完全业余的表现。先抓后审,好像谁也没有赋予东莞的“警察叔叔”们这样的权利。刑法规定:“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我自然无法对《在东莞》的淫秽性写下注脚,可东莞警方仿佛也不是可以写就这个注脚的。又有法律规定,鉴定认定淫秽物品的机构,应是具备资质的新闻出版部门。东莞警方的自行猜想,倒是能把人弄得一头雾水。

这样的“过失”(我还是先勉强称之为过失吧),我们所听闻的,也不止一回了。早在陕西警方抓捕《大迁徙》作者谢朝平时,我们就了解到对非法出版物的认定不是警察的职权之所在。小说《在东莞》,更不能“说它淫,它就淫,不淫也淫。”不能通过“先抓后审”的方式为作者定罪,不能在证实作者无罪后对其继续进行羁押。不然,我们因为对一个人造成了不应的伤害,从而失去了程序的正义性。又有多大的可能,我们因为对一个群体造成了不应的伤害,从而失去了整个世界的正义呢?

篇18:由教学《故都的秋》所想到的

接触新一轮的学子已有两年, 我下决心潜心备课, 努力挣脱经验教学的“套子”, 不料却能“另辟蹊径”, 入境“柳暗花明”。为了不让瞬间的灵感稍纵即逝, 现就《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之法“比较鉴赏”作一番“反思”。

一.与朱自清《春》比较鉴赏

一年四季皆入景, 春与秋更为文人所喜描善摹的两个对象, 《春》文中, 朱自清由“盼春”、“绘春”而“颂春”, 一扫其闲雅恬淡从容之文风, 展露其青春昂扬激情四射之活力。其“绘春”部分, 撷取春天最寻常不过的草、花、风、雨这四个物象以及赶春人这个人象, 让其成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面的构图主体, 描绘其“春”态下的特征, 传达出对春的由衷的喜爱。同样, 《故都的秋》描绘了郁达夫在特定的心境下, 他的眼中故都北平特有之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作者披情入景, 用清、静、悲凉之心的扫描器投向故都的秋, 撇开香山的红叶, 钓鱼台的柳影……, 将关注的焦点投射到几个极富秋之特征, 极符作者心境的几个意象:蓝色的牵牛花、秋槐无声的落蕊、嘶叫的秋蝉, 令都市闲人在其间悠闲唱喏的秋雨, 以及那杂乱地散落屋角、墙头、茅房边、灶门口的勾人馋涎的秋枣, 它们不也构成了秋花图, 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这几幅图画吗?同样是写花, 朱笔描绘的是桃花、杏花、梨花, 郁氏所挑拣入画的却是牵牛花, 因为他们各自颂赞的季节不一样, 尤其是闹与静, 欢喜与悲凉的心境, 使作者暗恋的物象散发出火热与冷峻的光芒, 但传达的却是一样的炽烈的情;同样是写雨, 不一样的是朱自清的春雨闪亮、细密、绵长, 郁达夫的秋雨揽你入怀, 撩惹得穿着长衫的都市闲人“失态”地悠闲地歌之舞之;同样是写景, 《春》为虚笔, 《故都的秋》则是实景。

二.与诗词中秋的特定意象比较鉴赏

上一篇:毕业生登记表填写说明下一篇:国网企业文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