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期末考试所想到的

2024-04-13

由期末考试所想到的(精选12篇)

篇1:由期末考试所想到的

由期末考试所想到的书看的多了就想写点东西。上大学一年多了也算是一个大学生了,读了十二年的书了一直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看书学习,刚上大学的时候还真有点不习惯,不知道该干点什么,每天只是看看课本,像什么高数、还有什么都忘了,我没有资格评价学校让我们学的东西有没有用,我只能说我是一个正常人,但我忘了我在第一个学期都学到了什么,我只记得是每天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的。

有点偏了,我是想写学习态度的,跑到学校那去了。我不是什么学者,不是什么教授只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一个大学生,我觉得学校教的那些东西没什么大用,我就不理解了学校开设高数,物理,概率论,线性代数的种种课程有什么用,而且还作为给我们分开档次的主要依据。是为了锻炼思维还是什么。或许这些知识是基本知识每个人都应知道的,但我并不觉得这些知识对我将来的饭碗有什么用。人类的文化是应该传承下去,但我觉的每个人的分工不同,我只看我喜欢看的只学习我喜欢的,有什么不对了。像那些高数、物理什么的谁喜欢就让谁学去呗,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标准呢,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是一个会思考,会判断自己该做什么的人。看到很多言论说大学生是最不值钱的,什么读书无用论,不知道是先有的这种言论再有大学生的表现,还是先有大学生的表现在有的这种言论。做为一个大学生我最有发言权利了,大学生是参差不齐,但不是只凭一个考试成绩就能表现出来的,而且是这种弱智一样的考试,不知道毛主席那辈儿的大学生是不是也这么考试的,考试前给你划个大范围考题都在里面了,是原题原题啊。我就不理解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要考察我们的背诵能力吗。就算是玩了一学期的网络游戏考前如果突击几天的话也能考个高分,这种考试有什么意义呢。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如果过没有自己的想法,大学四年只是吃喝玩乐背考题,怎么会有所最为呢。

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我认为不对的是就不会去做,但是没办法人家招生单位就看的是你的成绩,不学那些你不喜欢的东西行吗,每天学着自己没兴趣的东西怎么会有所作为呢。但我还是每天违心的表现出一幅很喜欢它的样子学习它,只是为了考试的是侯考一个不错的分数,努力成为一个“好学生”。学校适当的管教是对的,但管过头就不好了,我认为大学就是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的地方,学校给你提供方便的条件,而不是举办这样弱智一样的考试。

想的有点多,写点有点乱。我主要想表达的是;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态度,了解社会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自己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每天的吃喝玩乐,浑浑噩噩。

篇2:由期末考试所想到的

常言道,大企业看文化,文化是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创造员工价值阶段,二是追求外部顾客价值阶段,三是顾客价值阶段,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自硬的文化就是秉承利于天下的企业使命,提升产品质量,做好每个零件,讲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有效的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对于我们而言,就是要以企业为家,以技术为保障,强化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心,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个零件做起,关注工艺的,每一个细节,做好生产过程中的螺丝钉,精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的干好每天的产品,无论是高端的精密合金还是低端的产品,在质量上不进行区分,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简单的事情做精,做细,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分析总结,力求每一个产品的质量稳定,在此基础上,留心工艺,多学,多问,多比较,多思考,干好自己的事情,作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其中,打造精密的耐磨零件,打造精致的自我,无论是产品还是职业素养,都得到提升,并且同步,实现双赢的局面,相信企业的明天会更好。

一、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向员工和社会公告企业的“尊重体系”,尊重人才,尊重人的贡献,尊重人的自尊,尊重人的正常和活跃的需求,尊重人对发展的向往,尊重人的努力,它是企业肌体的血液,是企业品牌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学习是进步的动力

企业的员工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因此一方面面临多元化的挑战,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差异的碰撞,成为团队成员知识和创意的源泉。企业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成员所拥有知识的传递、分享、整合与增值的过程。新的知识往往来源于团队成员个体,将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规范的、不易传递给他人的知识,通过提炼以便团队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建立知识共享系统,信任是基础,沟通是关键。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既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又是有效沟通的目的,是团队成功运行的润滑剂。一个充满信任感的团队,将更容易形成凝聚力,更容易培养沟通热情,更大限度地激发成员创新能力,驱动团队成员知识资本的增值。

建立学习型组织直逼管理的根源。现在毕竟不是一夫当关的年代了,必须将企业改造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通过培养弥漫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使每个人都想通过组织实现自己的人生意愿,实现思维不断创新,工作程序不断革新,企业产品不断更新。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可能的,也是容易实现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不仅是人的天性,也是使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当一个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之后,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地健康成长。

三、人才是发展的根本

企业核心优势已经集中在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人的身上,人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以人才,一是善于二是善于经营人才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来创造,用人之道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优秀的企业必然是善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能的企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在新的环境下,独立自由和竞争意识逐渐被员工接受,员工希望有一种自由、平等、相互信任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创造性更加,性约束,也必须注重人本化管理,经营管理的本质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本化管理建立在科

学管理的基础上,是对科学管理的深刻革命,传统的科学管理建立在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上,现代管理要求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将人作为管理体系的中心,企业要想成为具有鲜明形象特征和坚定意志的主体,把企业法人的抽象人格变成具有极大创造力的具体人格,只有真正在管理理念上把企业和市场的外部契约内化为企业全体职工的主观要求,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率。不断地完善企业各种制度,努力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把个人的成功转化为企业的成功。

篇3:由“诚信考试”所想到的

期中考试来临之际, 老师们在校领导的统一布置下, 通过系领导的传达, 努力向同学们倡导诚信考试的精神, 并实实在在地去体现这种精神。希望同学们在教学常规检查中不仅要考出好的成绩, 更要身体力行去体现、感悟这种传统的诚信美德。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正确又合理的引导, 想必每次的熏陶必定会在孩子们的心田种下美德的种子, 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开出诚信的花朵, 结出美丽人生的果实, 这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浇灌的禾苗, 但愿他们健康而优秀。

每一次的考试我们都努力在同学中营造诚信考试的气氛。记得在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后组织了一次家长会, 考虑到开学几个月来, 有些家长可能不放心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 也为了与家长有个良好的沟通, 所以借此次期中考试的机会请家长来校共同关注同学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进步。当时我们班来了部分家长, 面对家长, 主要汇报了同学们来到学校几个月来的总体情况。因为是期中考试过后开的家长会, 所以家长们还是很注重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有一位家长从不同方面说了儿子的一些表现, 譬如说问不出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 包括生活上、学习上, 等等, 所以家长再忙也赶来开这次家长会。通过沟通, 我们达成了共识, 同学在有些方面还是不太诚实, 包括这次期中成绩不理想, 还有不少借口搪塞父母, 其实是自己没好好复习, 所以没有考出好的成绩。针对期中成绩, 我也向家长介绍了本学校对待考试的态度, 考试实行单人单桌的分班形式, 考试纪律严格, 在考试前号召同学们认真复习, 提倡诚信考试, 所以成绩的结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也跟家长说这次成绩虽然不理想, 但我们至少让学生体验了一次诚信考试的滋味, 并以此为契机, 要把我们的同学培养成一个诚实的人, 讲诚信的人, 要让同学们懂得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是立业之基。但要把同学们真正培养为一个讲诚信的人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方方面面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在“创诚信校园, 树诚信学风, 培养诚信学子”方面尽着自己的努力。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 “谁赢得了孩子, 谁就赢得了未来”。我们的责任重大, 要让孩子们将来至少成为自食其力的合格劳动者, 要培养孩子们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面对家长们对诚信流失的无奈摇头, 面对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受到失信行为的错误引导, 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诚信教育, 是我们永远的责任和目标!

诚信, 即“诚实守信”。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最早出自《论语·学而》“言而有信”一词。古时流传的有关诚信的故事不胜枚举, 如“黄金百斤, 不如季布一诺”——说的是汉朝人季布, 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诺。 ” 意思是说, 季布说出的一句话, 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 被刘邦通缉, 不少人都出来掩护他, 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 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了汉王朝的重用 。经过历代先哲的辛勤耕耘, 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沧桑, 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经过不断的归纳、总结, 现已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 是为人之本。它, 既是个人立身处世, 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又是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诚信作为一种思想, 在西方也有着同样源远流长的历史。西方不少思想家把诚信视为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规范, 认为守约是人的本性, 是正义之源, 有约而背即为“不义”。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名的总统, 他出身卑微, 但为人和蔼公正, 诚实厚道。林肯 21 岁那年, 在朋友开的一家商店里当店员。有一天一老妇来买纺织, 多付了 12 美分, 林肯当时没有发觉。等他结账时发现多收了钱, 当晚就步行赶了六英里路, 把多收的钱退给了那个老妇, 附近的居民都很尊敬和喜爱这个年轻人, 亲热地称他“诚实的林肯”。

在西方各国的发展过程中, “诚信是金”“交往的灵魂是信用”“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不断涌现, 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国力的飞速发展。

历史与现实要求我们为培养诚实、守信、负责的新一代而不断努力。

但纵观我们的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 或者社会媒体上所揭露的一些有失诚信的故事, 我们不得不警觉诚信正从我们的心灵流失。

诚信, 源远流长, 因为历史的积淀, 它在大部分公民心中根深蒂固。然而, 它也在一部分人心中流失。社会普遍认为, 目前, 信用问题在中国似乎特别突出, 假烟、假酒、假荣誉、假文凭……生活中假冒伪劣的东西比比皆是, 是什么让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这块巨石风化了呢?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教育的体现是多方位的。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思诚信流失的大概情况吧。

首先是社会因素,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 唯利是图的观念也悄然而生。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违背道德准则、违反法律的丑恶现象, 诸如说假话、空话, 做假广告, 使用假证件, 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 等等。做人的根本丢失了, 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可言, 甚至于有些人利欲熏心, 不择手段, 昧着良心制造各种危害人们健康的食品, 人们不得不反思, 诚信何在?

家庭方面, 有些家长觉得教孩子诚实、守信、负责, 就会使他们变得迂腐, 一旦走上社会非得吃亏上当不可。出于这种心理, 他们稀里糊涂地教孩子或是说谎, 或去逃避一些本该承担的责任。如与孩子一起损坏了他人财物, 若是无人发现, 他们会领着孩子悄悄溜走;拾到东西, 让孩子据为己有……这些小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孩, 使他们从小就失去了诚实守信的美德, 更可惜的是让孩子们失去了最佳的学习的机会。

学校方面,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 但是在社会生活大环境的冲击下, 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不堪一击。校园内, 我们可以看到, 天真的学生会为自己不做作业而编出种种理由;考试考得不好也会在家长面前找出种种借口搪塞, 甚至想在考试时偷偷抄袭, 等等。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这种没有诚实品格、没有道德责任感的人, 将来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所以诚信教育是当务之急。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也是做事的基本原则。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是明天、是未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诚信意识应从小培养,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老师与他们日日相伴, 对其进行诚信教育任重道远。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校并非真空, 并不与世隔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然而, 光靠我们学校一方的努力, 势单力薄, 效果不会太明显。家庭是学生们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我们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让家长在诚信方面努力做到身体力行, 为孩子做好榜样, 身教一定重于言教。同时, 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多走向社会, 发掘生活中的诚信典型, 树诚信形象。

梁启超在一百多年前就写过“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少年时期, 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是人生中至真至美至纯的时期。我们有必要把诚信之炬高高举起, 让每个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被它的光芒吸引。

篇4:由获奖所想到的……

我以为摄影比赛,是一个验证我们创作水平的良好方式。获了奖能增强信心;没获奖可找出差距,加倍努力。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比赛,对待自己的摄影,这是我近二十年来在摄影创作中所遵循的。

我参加了无数的摄影比赛,获得金、银、铜奖近百次,每次获奖都使我有所领悟,通过参加摄影比赛,我的摄影也不断进步。

以往参加的比赛都有一段征稿时间,或半年、或一年、还有更长的时间,容你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创作。这次参加焦作国际山水摄影节举办的影赛,时间极短,在只有5天的时间里,拍出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强的、紧扣主题的照片着实不易。我在出发去焦作前已有所构想,策略是避开大队人马,独辟蹊径。当我带着玛米亚645相机35mm广角镜头,不同类型的胶片6卷(反转2卷,负片2卷,黑白2卷)到达焦作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新兴城市的建筑,让我曾有的设想一下子明朗起来:拍摄城市风光。主题确定后,我每次出行都观察选择能代表焦作城建的典型标志,在宾馆里又对照焦作市地图研究路线、方位,最后确立重点拍摄四大块,首先选择代表城市建筑的亿万饭店: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休闲场所——人民广场绿色花坛:代表城市文化的龙源湖乐园雕像及远处电视塔,以及典型的旅游景点焦作影视城。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上每幅照片我都收入城市雕塑做前后景的陪衬,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

摄影节期间焦作天空不是很晴朗,拍摄时我用柯达反转片C-41药冲卷,这种反转负冲在我以往的影楼摄影中常用,这次使用的是提高照片色彩反差,解决空气透明度不高的问题。在后期制作中,我找了当地“学红彩扩中心”,亲自进暗室进行手工放大,对照片采用了剪裁、加光、遮挡等手法。我认为,后期制作是完善前期创作的重要步骤,也是有别于其它照片不可少的环节。

此次拍照使用玛米亚645相机,35mm镜头,手持相机速度A挡,光圈优先。柯达反转片共拍2卷,选择了七个景点,角度选择无一雷同,每片都独立成幅,同时备用的有万方立交桥,住宅新区、市博物馆内建筑,由于画面与所用四幅不协调,个别内容有重复,故在选送的作品中没有采用。

篇5:由员工辞职所想到的

我认为在处理企业和员工的劳资关系上,应当抓大放小,求同存异。对于员工的薪酬,不要单看给他多少,更要看到他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企业应当在乎每一个员工,这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尽可能的放大其优点,用人所长,而不是紧盯其缺点,觉得一无是处。只是我们忽视或没有发现他的长处,其实只要用好了,人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规则是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但在中小企业里,企业主往往不按规则出牌。肆意践踏法律的约定,无视员工的合法利益,单方面的要求员工达到其工作目的,纯粹是一种单相思,劳动关系不可能维持太久。在短期时间内,劳动者可能会受自身条件、外界环境的限制,屈从于企业,一旦时机成熟,一定会跳槽,奔向自己认同的地方。这也许是目前员工跳槽频繁的根本原因。

篇6:由乌龟所想到的作文

我家那只乌龟已经饿的不行了,在“水牢”里扑通、扑通的乱跳,坚硬的外壳与“水牢”的撞击声,已经无心再让我学习。 乌龟是一种生活在河流、湖泊,靠吃杂草或小动物生活的生物。自从它来到了我家,便开始吃美味的猪肉,或者新鲜的小鱼。它排泄的粪便都由我妈定时处理。

这只乌龟长的不算太扁,硬硬的外壳逞长圆形,背部是黑褐色的,有美丽的花纹。因为它长时间不去亲自捕猎,所以脚趾上的指甲异常的.长。每次我都会逗它玩,然后它就将头尾四肢缩入壳内。可今天它却隔着“水牢”想咬我,我立马就明白它饿了。于是,我出去责备我妈:“乌龟都饿成那样了,为什么不喂食?”妈妈若无其事的说:“那乌龟长那么老大了,简直是太能吃了。拉得缸里都是味,我可懒得收拾了……”

我听后很不开心,于是回到屋内看着它。之见它努力的爬着,脚趾甲像刀片一样划着缸的边。可是它的壳太沉了,于是扑通一声它又回到了“水牢”。它看着外面,似乎在说:“我要饿死了,我要吃肉!”我看这,但也无能为力,真像把它放回大自然。

如果我们人类无法养好自然界的动物, 那么就将它们归还给大自然吧,到以后看它们自己的生存能力。人类正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只不过人类是食物链的最顶端,那些动物只能活活的受罪,可怜那些无辜的生命。

在人类的眼里,动物的生命=钱财。

篇7:由“七一讲话”所想到的

经过中国共产党8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前所未能预见到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多党员的执政党,如何审视历史?如何观察现在?如何思考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如何执政?如何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都需要新时期的共产党人作出科学的回答。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回顾和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阐明了

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一篇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政治宣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指导意义。

其历史意义在于科学地总结历史、总结经验,昭示未来。江泽民同志用了三个“启示”、三个“必须”,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经验,既是在总结历史,也是在昭示未来,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未来的必胜信心。其理论意义在于回答了许多曾长期困扰人们的思想问题和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其现实意义在于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通篇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讲话》用历史的、客观的眼光回顾过去,用全面的、科学的态度总结经验,用实践的、发展的精神昭示未来,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讲话》对人的发展问题论述得非常充分,非常深刻,非常透彻。像这样全面阐述人的发展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发表了这篇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充满着时代气息的讲话,是一个全面指导我们的思想和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讲话》既有宏观的论述,又有具体的要求。《讲话》明确了吸收新党员应该掌握的标准;提出要改进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健全党的工作机制;强调“我们进

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对于我们的伟大实践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篇8:由期末考试所想到的

一、“说”的读音有哪些?

1.《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 2 0 0 2年增补版, 下同。关于“说”的读音有三种。

一是读“shuō”, 主要的意思有: (1) 用话来表达意思, 例如“我只说了一个笑话”; (2) 解释, 解说, 例如“一说就明白”; (3) 言论、主张, 例如“著书立说”; (4) 责备、批评, 例如“挨说了”; (5) 指说合、介绍, 例如“说婆家”; (6) 意思上指, 例如“他这段话是说谁呢?”等等。

二是读“shuì”, 意思是用话劝说, 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例如“游说”。

三是读“yuè”, 作“悦”的通假字。

2.《辞海》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1 9 8 0年第一版, 下同。关于“说”的读音有四种。

一是读“shuō”, 主要的意思有: (1) 出言, 讲, 例如“说书”; (2) 责备、批评, 例如“说了一顿” (3) 指说合、介绍, 例如“说到一块”; (4) 解说, 例如“一说就明白”;责备、批评, 例如“挨说了”; (5) 说法, 主张, 学说。例如“著书立说”; (6) 告诉“说于子胥” (7) 文体的一种, 亦称杂说。例如:韩愈的《师说》; (8) 亦称“辩说”, 中国古代逻辑名词, 指推理。

二是读“shuì”, 包含了两层意思: (1) 用话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例如“游说”。 (2) “税”的通假字

三是读“yuè”, “悦”的通假字。

四是读“tuō”, “脱”的通假字。

由此可以看出, 《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对“说”的解释基本一致, 只是《辞海》多了一个通假字“脱”的读音。

二、“说服”应该怎么读?

“说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在《辞海》的解释同样是“用充分的理由开导对方, 使之心服”。根据上述两部词典所给出的“说”的义项, “说服”更符合读“shuì”的义项, 即“用话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但是, 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 还是《辞海》, 对“说服”的汉语拼音注音却均是“shuōfú”, 而不是“shuìfú”。为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这两部权威的词典, 都规定“说服”读“shuōfu”, 估计还与老百姓推广识字, 扫除文盲有关。“说服”读“s h uō”相对于读“s h uì”, 更大众化, 更便于大家掌握。由于词典的作用就是专门规范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的, 它是我们使用这些字词的标准和依据。既然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里都规定“说服”中的“说”读“s h uō”, 那我们作为现代汉语的使用者当然要遵照规范的读音来读, 而不是依照旧读, 或者其它的音来读。即使我们认为这个读音不合理, 也必须先按照字典规定的读音读, 直到某一天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音进行重新审定后, 我们才能按照审定后的音来读。因此“说服”应该读为“s h uōfú”。

三、为什么大家会读错?

“说服”是汉语三千常用词之一, 对一个如此常用的词, 人们为什么会读错?笔者认为原因大概有两个:

第一个是旧读的影响。

战国时期有游说之士, 他们周游列国, 宣传自己的主张, 被人称之为“说客”、“说士”。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为形声字。从言, 兑 (d uì) 声。这说明“兑”是“说”的声旁。“说客”、“说士”、“游说”这几个词在《辞源》 (商务印书馆, 1 9 7 9年第一版, 下同。) 里都读作“s h uì”, 但是《辞源》没有收录“说服”这个词。到了《辞海》, “说客”、“说士”、“游说”这几个词仍然读“s h uì”, 但是《辞海》已经有了“说服”一词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尽管对“说客”的解释与《辞海》一样, 但是读音已经变“s h uì”为“s h uō”了。而《现代汉语词典》则没有收录“说士”一词。

与“说服”意思相近的“说客”一词, 在《辞源》、《辞海》中的解释都是“游说之士;善于用言语说动对方的人”。两部辞典的注音均为“shuìkè”。但是到了《现代汉语词典》, 虽然解释依然是“善于劝说的人”;但是注音却为“shuōkè”, “shuìkè”读音作为旧读标注。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 “说服”与“说客”、“说士”“游说”一样, 最早都应该读“shuì”, 后来“说服”和“说客”中的“说”, 都改成“shuō”, 而“说士”一词现代则已不再使用了。现在作为“shuì”的读音则只保留在“游说”一词中, 其他的都读“说”了。

第二个是港台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前, 尤其是“文革”期间, “说服”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 例如“说服群众、说服动员、说服教育、说服力”等等, 但那时候大家都读“shuōfú”, 很少有人读“shuìfú”。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海峡两岸交往越来越密切, 众多的港台明星以及港台影视剧出现在大陆的荧屏, 而在港台的语言环境中, “说服”是读作“shuìfú”的。“说服”一词在台湾教育单位编的《国语词典》 (h t t p://w w w.p t s g i.c o m/chinese_tw2/dictionary/dictionary.html) 里的注音也只有“s h uìfú”, 没有“shuōfú”的读音。也许是港台读音代表某种时尚, 大陆的一些主持人、播音员受这些港台音的影响, 频繁地将“说服”读为“s h uìfú”, 这就导致了广大的观众和听众的误读和不必要的混乱, 甚至于将错的读音也误认为是正确的读音。

四、对这类字词的读音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类似这种由于媒体的错误导向, 造成大众读音认知上的错误的情况并不是特例, “暴露、暴光与暴晒”等词的读音也存在相似的错误。《现代汉语词典》对“暴露、暴光、暴晒”三个词中的“暴”都标注为“bào”, 对“曝露、曝晒”中的“曝”, 都标注为“pù”, 但是对“曝光”中的“曝”则标注为“bào”。在词义上, “暴露”与“曝露”的区别仅仅是两者的语体色彩不同, “曝露”是书面语。“暴晒”与“曝晒”更是只有读音的差异了, 其意思都是“在强烈的阳光下久晒”。与《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的是, 《辞海》对“暴露、曝光、曝晒”中的“暴和曝”则都标注为“pù”。同时《辞海》中也没有收录“暴光、暴晒”一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暴露、曝光、暴晒”旧读是“pù”, 今读为“pào”。而在台湾,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不仅汉字的书写依然使用繁体字, 就是字的读音, 也大都是用旧读, 所以“暴露、曝光与曝晒”这三个词在台湾都读“pù”。可是最近在中央2套 (经济频道) 的播音员在播报南京交管局将醉酒驾驶的违章人员名单公布于众时, 多次提到“曝光”一词, 都读为“pùg uān g”, 这也给观众造成了误导。

除此之外, 台湾还有很多字词的读音与大陆是不同的。例如:“忠告”, 大陆读“zhōnggào”, 台湾读“zhōnggù”;连词“和”, 大陆读“hé”, 台湾读“hàn”;“滑稽”, 大陆读“huáji”, 台湾读“gūji”;“液体”, 大陆读“yètǐ”, 台湾读“yìtǐ”;“包括”, 大陆读“bāokuò”, 台湾读“bāoguā”;“悬崖”, 大陆读“xuányá”, 台湾读“xuán’ái”;“癌症”, 大陆读“áizhèng”, 台湾读“yánzhèng”;“挟持”, 大陆读“xiéchí”, 台湾读“jiāchí”。等等。

篇9:由“似乎”所想到的

“‘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

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

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白盔白甲的人’呢?”问题一提出,许多同学都开动了脑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于同学们的不同意见,我没有正面回答。我先问:“‘似乎’一词是什么意思?”同学说是“好像”的意思。我又问:“既然‘似乎’是‘好像’的意思,那么阿Q到底是听清还是没听清?看清还是没看清?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听清,没看清。”我接着引导说:“阿Q为什么没听清,没看清呢?”“阿Q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有同学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这说明他心里很害怕。”我接着问:“除了害怕有没有激动?”有位同学思考了一会儿,主动站起来说:“阿Q当时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他认为赵家遭抢是穿白盔白甲的人干的,革命党既然来了,他就有机会投革命党,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所以他很激动。”我又问:“有同学说阿Q心里害怕,大家能不能说说阿Q害怕的根据?”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遭抢的是赵家,赵家是阿Q一向惧怕的,从“他(阿Q)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可以看出阿Q对参与抢赵家还是有顾虑的,因为赵家毕竟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而阿Q 在本能上是惧怕大户人家的。

经过以上引导、讨论后,我作出如下总结:“鲁迅先生两次用‘似乎’一词,意在表现阿Q在遇到赵家遭抢这件事时害怕、紧张、激动的心情,且在这种心情支配下,阿Q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出现了问题,以至听不清楚,看不真切。鲁迅先生是遣词的高手,只用‘似乎’一词就把阿Q遇到赵家遭抢时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谓一词而境界全出。

从以上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哲学思维的运用:人的行为表现来源于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实际。阿Q的“似乎”,说明他头脑中出现了混乱(表现),这种混乱来源于他害怕、激动的紧张心理,这种紧张心理又来源于阿Q生活的客观实际——长期受有权势的人欺压,因而惧怕赵家;长期不满而容易迸发革命念头,因此看到赵家遭抢心里很激动,以为革命党要来叫他参加革命了。

由人的行为表现进而探究人的心理,进而探究心理形成的客观实际,这种哲学思维方法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很通用。因为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要描写人的行为表现,我们由人的行为表现进而探究人的心理和形成心理的客观实际,就可以解决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许多问题。如体察人物心灵、体会人物情感,推知社会环境,领悟作品主题等等。比如,《药》中描写了夏四奶奶为儿子上坟时的表情:“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脸色惨白,还出现些羞愧的颜色?鲁迅先生这样写夏四奶奶有什么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上述方法分析解答:

夏四奶奶脸色惨白,是因为她儿子死了,心里很悲伤,而这种悲伤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屠杀带来的。夏四奶奶现出些羞愧的颜色,是因为她认为儿子是因造反而被杀头的,造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那么夏四奶奶为什么从心理上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大逆不道的呢?这又源于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宣传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可见,鲁迅先生写夏四奶奶脸色惨白,现出些羞愧的颜色,意在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及其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毒害。

上述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可信手拈来,无须多举。这里我想要说明的是,对于类似的问题,,不少同学不知从何处着眼来分析解决,这实际上是缺乏哲学思维习惯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比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偶然之中有必然,联系的观点,矛盾运动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来分析问题,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这样还会提高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比如,对《祝福》的主题,我们只要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就可以大大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理解。一般说来,大家都认为《祝福》的主题是反封建礼教的,可是祥林嫂的悲剧仅仅是封建礼教造成的吗?如果是,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祥林嫂的婆婆把自己的儿媳卖给别的男人为妻这一举动呢?难道那婆婆头脑中就没有一女不事二夫的封建观念吗?当然有,但农村的极端贫困使得这位婆婆不得不出此下策。可见贫困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之一。祥林嫂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总之,如果我们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的理解就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教给学生一些哲学知识,培养其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篇10:初中作文:由名言所想到的

这句话的本意是:国家不是国君一个人的国家,是国家中所有老百姓的国家。它选自《吕氏春秋》,那时的中国还是在封建统治时期,其中的天下本意是指国家,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集体的意思。

每个集体都有一个自己的领导人,领导人作为一个集体的核心成员,自然会承担起集体中的主要责任。但是,一个集体,除了领导人以外,更多的还有其他的成员。但是,有的成员就会想,既然领导人领导这集体,那么集体中的所有责任自然就都是领导人来承担。于是,他便不再对集体负责。我们暂且不说这个人的想法是对是错,先来看下面一件事情。有一个工人去操作两台机器完成工作。他操纵第一台机器的时候,那台机器十分听话,所以,那工人很快就完成了任务。然而当他操纵第二台机器的时候,那台机器却总是不听使唤,工人让它怎么样,它就偏偏不怎么样,结果这位工人完成第二个工作完成的十分不顺利。同样的一个工人,操作两台不同的机器,却造就了不同的结果。那么,一个真正好的集体应该像哪一台机器呢?任何一个优秀的工人又更愿意去选择哪一台呢?

我们初二(7)班也是一个集体,也有班主任带领着我们。班主任老师为我们的班级付出了许多。但是,班主任毕竟还只是一位教师,带完了我们这个班,她还是要带别的班级的。而(7)班真正的主人是谁呢?毋庸置疑,当然是我们!我们只有一次初中生活,也只有这一个(7)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班级出一份力,看见地上有垃圾,我们可以主动捡起来;看到同学生病,我们打个电话轻声问候一句;看到有人破坏集体的纪律,我们可以站出来大胆制止„„

篇11:由登山所想到的杂文随笔

记得第一次登泰山,我们同行的是6位女士,有2位在山下等候,有2位走到一半就走不动了,只有我和一位大姐坚持走到玉皇顶。最难走的是十八盘,石阶高且陡,走三步得歇一歇。在山下穿着裙子还直流汗,到了天街,凉风阵阵,云雾从身边飘过,冷的直发抖。一般到了这里,体力也有些不支,腿有些发颤,望着高高的玉皇顶,真是步履维艰那。我们用手攀延着山石,艰难地爬行。陡峭险峻的山路,象是故意和人叫劲一样,傲然挺立着,游人们十分艰难地往上攀登。越往上走,路越险,力气也用尽了。终于,我们看到了玉皇顶了!真正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恢弘气势。

登四川的黄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从海拔3000米开始登山的。15华里的路程,在平坦的路上走,不算什么,可是,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真是体力和毅力的考验啊!

缺氧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也是走一走,歇一歇,缓冲一下疲劳,走一段,又累了,还得歇歇再走。有的人走不动了,脸色苍白,坐在路边喘气;有的走了一半,就坐滑竿原路返回。我们一行租了2个氧气袋,大家轮流吸氧,都坚持走到了山顶,观赏了色彩斑斓的秋山秋水,抬头望去,远远地看见雪宝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皑皑的银光。

每次登山,都是一次历练。不只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毅力,心理素质的检验。虽然每次登山下来,腿要疼上三到五天,可是,那心情是非常的愉悦,登山的过程和登上山顶的那种感觉实在是太诱人了。临风而立,远眺山峦起伏,云海茫茫,天地一体,云雾从身边、脚下飘过,山风掀起衣袂,心中便生成一种感觉,似乎自己已经融到这山这水这云雾之中了。空旷、豪放、如风如云如仙一般,心灵如此的超脱,那短暂的离世之感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登山的苦、累和艰难都抛到了脑后了。付出的汗水、辛劳、痛也是值得的!

由登山不禁联想到了人生、事业、爱情和生活。仔细品味,它们之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人生犹如登山一样,幼年时期,在平坦的路上行走,有父母、师长的关心呵护。成年之后,人生就有了新的目标和新的高度。举步走来,步步登高,随之付出的精力就越多。越往高走,越需要积蓄更多的力量,学识、技能和必要的经济实力。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社会、事业的责任一肩挑,人生的旅途步履更加沉重。有多少人,被生活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英年早逝;有的挨不了继续前行的苦累,甘愿过低水平的生活;有的人为了逃避生活的责任,走向极端或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是,大多数人,勇于拼搏,敢于攀登,一路走来,挥洒了汗水,滋润了土地;辛勤的耕耘,收获了幸福;奉贤了智慧,圆满了人生。当鬓发染霜的时候,皱纹里荡漾着是喜悦和满足,手里握着的是沉颠颠的果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珍惜时间,勤于学习,苦于工作,甘于奉贤,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一步一个台阶的迈近,在人生的征途上,经受得住风霜雪雨的袭击,经受得住意想不到的磨难,或被误解,或被嘲讽,只要心存一个目标,勇于进取,不屈不挠,必定能达到人生的峰颠。

篇12:由汶川地震所想到的作文

5月12日,这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胆战心惊,令所有中国人为之下泪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的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其威力之大十分罕见。我们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小小的西平县城,虽然距地震中心千余里,但仍然受到了波及。当时是下午的两点三十分,我们刚刚打预备铃,就有一个学生大声说道:“老师,你看电棒!”我们班同学的眼睛都不约而同地盯向了电棒。只见电棒向四周摇晃着,我也开始感到头晕起来。当时外面吵吵闹闹声不绝于耳,我马上冲出教室,只见下面黑压压得全是人。这时学校通知老师马上带领同学们去操场集合。于是我们马上冲下了教学楼,到达操场的开阔处。

不一会,我们接到了通知,暂时停止上课。于是我百无聊赖地在操场里转悠。在转悠的`过程中我得知,这是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7.8级大地震(后来说是8.0级),巨大的破坏力使得我们这地处千里之外的小城也受到了冲击。这时,我紧张起来,害怕地震会使楼房垮塌,从而受到伤害。于是我马上站在了操场的中央,这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上一篇:滑雪圈三年级作文下一篇:教育局领导开幕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