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2024-04-26

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精选8篇)

篇1: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沅江市莲花塘学校 梁梅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到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也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改革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一谈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

一、情境渲染,让课堂导入鲜活起来

情感的渲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情感的激发离不开对形象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导入时充分利用音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积极活泼地学习。比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配乐讲述了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静谧幽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后来,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鸟儿,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天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呼朋引伴,凌空翱翔,形成南国的一个奇观。这段故事创设出一种鸟的天堂呼之欲出的情境,为揭示课题做好了铺垫,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教师去野外录制了一些秋天大自然的声音:大树落叶的沙沙声、蟋蟀振动翅膀的瞿瞿声„„然后制成多媒 体课件,播放给学生听,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就像一座辽阔的音乐厅,就能津津有味地读书,入情入境地读书。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词教学应该是情景交融的,情境的创设更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如果学生直接阅读,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感到疏远,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教师在上课前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安史之乱的背景知识,并找到一些录像资料,课始将当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景再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把学生带入杜甫听到收蓟北之前的郁闷的心境中,这样的情感奠基,可以大大提升古诗教学的效果。

二、感性体验,让文本呈现鲜活起来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但教材的不同决定着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乃至媒体运用的不同。有的教材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我们无需制作课件来解读文本;然而,有的教材却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难免枯燥乏味,又很难理解和领悟。而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它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能让文本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如《秋天的雨》一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意境很美。教学中,我把课文内容制成一个flash动画,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把刚进入三年级的小朋友带入了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近距离的观察感受,不但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他们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秋天的色彩美,发现秋天的气味美,感受秋天的丰收美。

而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课文所及的实景是学生从未见过的,甚至无法想象。所以教师剪辑了有关西沙群岛的录像资料,根据课文内容配上背景音乐和朗读,制成多媒体课件,将它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而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拉近了教材和生活的距离,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化话为画,让阅读理解鲜活起来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手段能有效地化静为动,化话为画,使“ 闻、见”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特点把难以理解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的内因,解决教学难点,让阅读理解变得鲜活灵动。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在洞庭湖边长大的孩子从未见过“枝上又生根”的树,如果教师仅仅用语言来解释,注定是苍白无力,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先出示鸟的天堂大榕树图象,辅以介绍:大家看到的这许多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然后动画呈现榕树生长的过程,配以画外音:气根的生命力很强,当它越来越长,垂到地面时,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就这样枝干相连,盘根错节,形成了不可计数的枝干。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提高了学生认知、理解的能力。

教学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文中讲到鹅的高傲表现在其步态方面,这样描写道:“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京剧”是什么?“净角”又是什么角色?现在的孩子很少知道,教师有必要讲解,教者图文结合出示净角脸谱图及注释: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净角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男子。学生通过观察其脸谱,感受其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画 面,虽不完全了解,却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视听碰撞,让朗读感悟鲜活起来

小学生虽摹仿力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积累少,因此在进行课文朗读时,很难把握课文所表现的情感。多媒体技术为此可以发挥作用:可以让其范读,学生摹仿朗读;可以让其播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学生配乐朗读;可以播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画面,学生共鸣式朗读。

如《搭石》一文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朴素的美,一条小溪,几块石头,一群人从文本中缓缓走来,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为了让学生体会人们美好的心灵,教师先请学生从文中发现美丽的画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体会人们从搭石走过时“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丽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个句子呢?

人们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样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教师先请学生从字典中查找绰的含义为形容姿态柔美,然后想象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学生用心体会后谈出: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美。这时,教师播放人们经过小溪上搭石时的录像,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感于目、会于心。这时教师提出:谁再来读这个句子,把大家带入画里?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语言和情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验了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到作品的人文内涵。

引导学生朗读《白鹅》中:“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一句时,单让学生看到净角,读不出高傲的劲儿。教师用课件演示净角出场,学生谈谈观后感,再用课件演示净角出场,学生带着体会再读此句,学生的语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悟,语感自然流露,就能把鹅的高傲表现得绘声绘色了。

五、丰富文本,让拓展教学鲜活起来

文本是需要被唤醒的。一个创造性的拓展,能使文本在想象与体验 中成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从而真正存活于学生的心灵。拓展时可采用课外补读、想象说话、文本补白、续写片段等多种方式。多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可以使这一切轻而易举地达成,让拓展丰盈鲜活。

学完《白鹅》一课,师述:这么令人喜爱,如此有趣的家伙,谁能把它忘了呢?难怪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原文中曾这样写道(课件出示):我的房子要卖掉的前几天,我把这白鹅送给了远方的朋友,在送出的几天之内,我感觉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留恋„„他在留恋什么呢?请大家课后认真思考。这样的课外续读,既是对文本的回归,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加深印象,把文字内化成鲜活的形象,留于学生心中,又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且交互呈现,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知识的桥梁,放飞想象的翅膀。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后,学生感受到秋天是那样神奇与美丽还不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还要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我用课件配乐展现了一系列美丽的秋景图片,唤醒学生对秋天的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拓宽了学生思维。然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赞美秋天:“秋天是()。”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一翻思考之后,精彩的语句接二连三地从学生口中涌出:秋天是一副美丽的图画;秋天是个巨大的果园;秋天是一首优美的小诗;秋天是一个颜料收藏家;秋天的雨是妈妈亲切的叮咛„„我知道,是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秋景图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完成了意象重建,使课堂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文教学,确实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鲜活起来了!

篇2: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加强对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本次课改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思品》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语言与学生一同认识鲜活的教学内容。

一、突破教材限制。

运用教科书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差别很大,我们应因地制宜,调整教材,使其为我所用。

重组内容:如教学第7册《诚实待人》、《不嫉妒别人》、《爱惜自己的荣誉》这3课时,我利用2~3节课时间,把内容进行重组学习。通过“做事待人要以诚为本”这条主线,将“陈景润和华罗庚的故事”、“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歌德与席勒的故事”、“李小琦与程小夏的故事”4个事例按时间顺序串起来,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种优势是分散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改换内容:如教学第12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课,课文是以1969年1月前苏联境内的“黑风暴”问题来说明的,由于此事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很远,我就将以上内容改换成“渭河为何干涸?”和“陇西刮起沙尘暴”问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环保”要从身边做起。

增删内容:去年4月份,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在小学《思品》课中及时增加了“预防非典,从我做起”的新内容,从而拉近了《思品》教学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很好地达到了引导的目的。

二、突破教学任务的限制。

一些思品教师因急于完成授课任务,上课走过场,使教学毫无效果可言。其实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任务,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如教学《尊敬老师》等课文,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文明礼貌课》课堂录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等,使学生既懂得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友爱同学,又懂得如何去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友爱同学。

从课堂实际出发:在教《我们爱和平》一课时,一学生意外地提出:“美国、伊拉克为什么要发生战争呢?”我就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一分为二地讨论认识这个国际问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从教学内容出发:在教学《助人为乐》、《为人要正直》、《宽厚待人》等课文时,因其与师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且道理浅显易懂,我就合并压缩,同样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

《思品》应将不断变化的生活和社会信息补充到课堂中,或者走出课堂,让学生学习到比课本上更加丰富、生动的知识。

实地体验:教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时,我让学生调查渭河为什么干涸?街道为什么垃圾成堆?然后再以“爱我家园”、“创建文明城市”为主题写成小论文提交有关部门。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

实践感悟:教学《不乱花零用钱》一课,我通过让学生合理安排春游食品,让学生懂得不乱花零用钱不仅包括不盲目购物和精打细算,还要学会货比三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在生活天地中得以拓展。

模拟情境:教学《讲公德,守秩序》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出示课件,将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十字路口红灯亮时,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依然前行,接着一声紧急刹车,此人倒在了路中……这种情境,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淡化了知识的灌输,教师勿需多言,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 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要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教材编写了许多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充满童趣的童话、古诗、儿歌等作品, 许多课文都配备了精美生动的插图。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种特色, 将语文、音乐、美术、表演有机结合, 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点尝试。

一、音乐渲染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 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 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 让人尽情想象、思索, 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 或配乐朗诵, 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 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 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例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圆明园的毁灭》等一组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课文时, 我播放了一些有关渴望和平的歌曲, 他们都很兴奋地唱起了《让世界充满爱》、《和平鸽》等歌曲, 并配乐让学生朗诵课文, 使学生在音乐声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内涵。

二、绘画增添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 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 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 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 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 我设计让学生想象海底世界的奇妙, 把想象到的样子画出来, 这样, 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 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绘画作品, 并从直观的绘画作品中理解课文所体现的主题。

三、表演激发学生参与

篇4: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一、情境,让词语“动”起来。

教师抓住学生喜爱自我表现的特点,把抽象的词语还原成鲜活的画面,能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捕捉词语的内涵。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第6自然段讲老虎被狐狸的话蒙住了,跟着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文中通过“神气活现、大摇大摆”表现了狐狸的得意狂妄和装腔作势,通过“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表现了老虎的纳闷无知和上当受骗。理解这组词语时,教师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词义,教学过程会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难以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内涵。教学时,教师依据文本设计了一个情境表演:两名学生戴着头饰扮演狐狸(简称“甲”)、老虎(简称“乙”)向森林深处走去。甲面无表情、慢吞吞地走着。乙眉头紧皱,东瞧瞧,西望望,紧随其面。教师问乙:“你会相信狐狸的话吗?”乙摇头:“狐狸畏畏缩缩,一定是骗我的,我要吃了它!”甲听了,把手叉到背后,摇头晃脑地走着。乙还是不相信。甲想了想,装出傲慢的样子呵斥乙:“愚蠢的家伙,快走啊!进了深林里,一切都会明白的。”说完,甲哼着小调,装出得意的样子,一摇三晃地向前走去。教师指着甲告诉全班学生:“狐狸这个样子,就是‘神气活现,大摇大摆’。”乙摸着脑袋嘀咕:“难道……狐狸说的话是真的?唉,还是进深林看看再说吧!”教师点拨,此时的老虎是“半信半疑”。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片段中,学生通过表演领悟了“神气活现”“半信半疑”等词语的意思。这样教学,词语在学生眼中不再是苍白的文字,而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绘画,让词语“活”起来。

教师通过绘画等方法教学词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词语的内涵。

教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孩子考科学家》中的“怪模怪样”时,教师设问,“兄弟俩知道达尔文爷爷要来家里做客,高兴极了,他们想出了什么办法考达尔文爷爷?”学生很快从第7自然段找到了答案:兄弟俩到树林里捉回了许多虫子,用胶水粘成一只怪模怪样的虫子,准备考达尔文爷爷。教师趁势问:“怪模怪样的虫子是怎样的?你能画出来吗?”学生根据文意,发挥想象,练习画这只用知了的身子、蝴蝶的翅膀、蚱蜢的大腿、天牛的长角须粘成的“怪模怪样的虫子”,并涂上了颜色。教师展示了一名学生的作品,板书“怪模怪样”,解释说:“样子奇特怪异,就是‘怪模怪样’。”学生心领神会地点点头,随后又列举出很多例子: “《画蛇添足》里的人画了一只怪模怪样的蛇。”“我和妈妈去东方山游玩,在庙里看到了许多怪模怪样的罗汉。”“我在街上,看到了一个怪模怪样的乞丐,他披着毛毯,戴着红花。”

片段中,教师用绘画法把“怪模怪样”这个词语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词语的意思融入到学生的心中。

三、挖掘,让词语充满情感。

有些词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词语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不有意挖掘,学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层。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电脑棋手》中“彬彬有礼”这个词,学生联系上下文很容易理解。教学时,教师没有让学生止步于“说话和气,有礼貌”这个表层意义上,而要求他们“夸夸班上彬彬有礼的好同学”。“杨琪不打架,不骂人,跟我们说话总是笑眯眯的,他真是个彬彬有礼的孩子!”“昨天,一位老奶奶来到学校,曹青红很有礼貌地同老奶奶打招呼,并带她找到了她的孙女。曹青红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孩子!”“黄玉打饭时不插队,不拥挤,她是个彬彬有礼的好孩子!”

片段中,学生对“彬彬有礼”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师没有就此放手,而是顺势引导,挖掘出词语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篇5:《让人物鲜活起来》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目标:

一、写人要抓住人物特点来写,突出人物性格。

二、通过几种描写手法来写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三、写人和写事密切相关,通过写事来展现人物特点。

作文过程:

一、导入:

欣赏学生的作文片断,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上评价。

只听“啪”的一声,我怒气冲冲的含着泪摔门而去,门口的花瓶,也因为这惊天动地的响声而摇摇欲坠。屋子里妈妈高声吼道:“呵,长本事了啊!自己错了,说说你还不乐意了?你走,走。”也许因为面子,也许是因为愤怒,我竟捂着耳朵头也不回的向街道跑去。委屈与不满促使眼泪大滴大滴的掉下来,滴到了我的手上,我分明感觉到那是一种咄人的冰冷,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心中千思万绪,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我强忍着心痛,用力的咬着嘴唇,才发觉嘴唇是如此的干裂,晴朗的天空晴到让人受不了,枝头那扯着嗓子鸣叫的知了,似乎也在为我吹奏一曲哀鸣的悲鸣。我低声嘟囔着,精神好像分裂一样令人难以忍受。身无分文的我,此时嗓子已喑哑,多想有一杯冰镇的饮料啊!我散漫的环顾着四周的行人与过往的车辆,眼前这灰蒙的一切已蒙蔽了我的双眼,可当我正视前方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手拿一瓶饮料,满脸惆怅的伫立在一角,这时,眼泪洗涮干净了这灰暗的世界。

无论什么季节,她总是穿着既不入时又带有男性化的服装。一头短发给人感觉是从不拖泥带水,眉宇间如刀刻一般的皱纹显示出她的性格。一双深深下陷的眼睛总是那么咄咄逼人,但炯炯之中又总是透出几分疲倦,消瘦的脸庞使她的颧骨有些突出,弯弯的鹰钩鼻更增加了几分威严。不大的嘴巴说起话来像唱秦腔那样有气势。她上课总是神采飞扬,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妈妈喋喋不休的说道:“这下好了,哼哼!看你平时一副毫无认真的样子,就料到你能考几分。瞧瞧,这鲜红的89分全是你的杰作。”我还能说什么呢?妈妈的语气中带着责备,更带着一种不屑。说罢,将卷子重重拍在桌子上。我愣在那里。对于妈妈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反应,我曾有许多美好的幻想,她可能会安慰我,说一些“一次失败没什么之类的话,没想到,难道我不想考好吗?别的家长会宽容,为什么我的家长会这样。”想着,想着,泪水涌上眼眶,我咆哮道:“别说了!我乐意这样吗?在你眼里,只有分数吗?”我依旧站着,泪水顺着脸颊流落。妈妈似乎也惊呆了,没有说什么。我快步回到卧室,用最可笑的方法发泄愤怒——重重关上门。那一刻,我似乎感受到,妈妈的心在流泪,没有后悔,却可鄙的有一种骄傲。我躺在床上,经过一个小时的思索,我后悔了。我试图面对妈妈,向她道歉,却始终没有勇气迈出房门,这双脚异常沉重,正当矛盾时,妈妈走过来,轻声敲门道:“豆豆,吃饭了。”我没有迟疑,走到饭桌旁坐下。当我用筷子夹起一口饭时,我泪如泉涌。

妈妈有一支永远唱不完的“唠叨之歌”。清晨,她总捏着我的鼻子,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到屁股上了。”你看,一大清早,就把我的好梦搅了。吃早饭时,她又开始唠叨了:“多吃点,饿坏了,怎么办?慢慢吃,别哽着……”真受不了,刚想上学去,妈妈又跑过来,递上一件衣服说:“快穿上,冻着了怎么办?”走出家门,满以为听不到她的唠叨了,谁知道她又在喊:“路上小心,注意安全,上课……”这些我都能背出来了。晚饭时,妈妈又唱了起来:“快点吃,吃完了,快点写作业,早点……”

成功了!”我差点喊出声。为了这一刻,我顶着骄阳,踏着严霜,跑道在脚下延伸;为了这一刻,我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挺起胸,跑道在脚下缩短。而现在,我将登上领奖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这一次我终于握住了“成功”的手,虽然只得了一枚银牌,却是我血汗的结晶,是对我苦练的肯定。我要将这一刻与我的朋友分享,是他们在我失意时为我鼓劲;我要向教练保证,下一个目标是为了夺取金牌而拼搏!

二、师生总结:

1、怎样锤炼语言:

抓住特征;

人物描写细致;

借助修辞;

用好修饰语。

2、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外形,包括容貌、身材、姿态、神情、衣饰等的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首先要能从肖像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其次要避免千人一面的“脸谱化”,要着力写好眼睛,以显示人物的心灵世界。

外貌描写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而是要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内心性格,为主题服务。

要采用恰当的描写方式。描写人物外貌的方式主要有:

①全貌式。展现一个人的全貌特征,较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状况。这种描写常用于主要人物的出场。

②特写式。抓住人物某个部位的主要特征,突出人物某一性格和内心世界、精神风貌。

③动态式。人物常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之中,这一切变化也必须体现在人物的外貌上。即在情节发展中进行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对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动作描写要从动态描写中直接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能落入一个模子。

观察指导,观察行动,不只看“做什么”,重点是观察“怎么做”,从“怎么做”中才更能看出人物的`特点。比如,同样是打扫卫生,做法就大不一样。有个女同学,扫地前,用手帕把头发包起来,先洒水,然后把桌子下边都扫得很干净,连凳子也要挪开,死角也不放过。另一位就不同,不包头,不洒水,扫得很快。满屋起尘,只扫大面地,像老爷画胡子一样,弄得自己也像土地爷。这不同的做法就显示着不同的思想性格特点和劳动态度。留心观察人的行动是最有意思的,一切都会看得清清楚楚。

动作描写是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具体方法和主要手段之一。写人的文章,只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动作具体地描绘出来,人物才能站立起来,才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人。否则,人物是没有感染力的,文章是干巴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准确地描写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动作。

语言描写是指文章中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人物语言要生动贴切,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应该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非说不可的话。

观察指导,观察语言,一方面要听其内容、语调、语气等,另一方面要观察与之相适应的说话人的表情、神态、动作,这就是察言观色。一句话,就是既观察说什么,又观察怎么说,既要听声又要听音。

心理描写:是用来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心理描写常见的手法是:

(1)自我表白。在描写前需加“我想”、“我觉得”等提示语,所想内容用第一人称,放在引号内。

(2)作者直接描述。用第三人称去写人物内心活动,需用“他想”、“他回忆”等句式。所想内容如加引号,引号内用第一人称;如果不加引号,则仍用第三人称。

(3)对话式独白。这是指描述心里与自己对话,或自言自语。对话前一般也有提示语,表现形式如对话。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常常与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外貌的句子同时出现在一个语段中,使人物的性格得到多方面的表现。

掌握几种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

(1)心理概述: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剖析、评价,可以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也可概括人物在一段时期内思想的发展变化。

(2)动作暗示:用“不由自主”的一些动作揭示人物内心的隐蔽活动和微妙感情。

(3)内心独白:犹如电影中人物思索时的画外音,将人物思想活动呈现于读者。

(4)梦境幻觉:跟人物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是人物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愿望和顾虑的一种曲折的表现。

三、课堂作文片断练习:(任选一题)字数200字。

1、观察你身边的同学,通过运用几种描写方法写一个我们班的同学,要写出人物性格。

2、观察一个老师上课讲课的情形,写出老师的细微动作。

3、今天你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你了,写出你当时的心理。

四、写完后学生评价。

五、布置本次作文。

篇6: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在片段修改中体会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通过口语交流,同桌合作,师生互动,独立练笔中逐步掌握将人物形象写鲜活的方法。

3.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评价修改中巩固将人物形象写鲜活的训练。

4.在片断习作中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写准确,写具体,写生动,同时引导学生串段成篇,使学生有整体把握谋篇布局的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在老师方法引导下进行现场小练笔,在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评价中完成习作修改,同时能有谋篇布局的意识,设计开头和段与段的衔接。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说话导入(1分钟)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他叫小贝当,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仔细观察照片,你觉得小贝当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预设生答:爱笑,心情很愉悦;爱运动,手里拿着篮球,活泼、天真、可爱、阳光帅气的小男孩)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一张照片就了解了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要去看看人物的活动。(板书:活动)

二、品读修改文字,体会刻画人物方法(7分钟)

师:请看,这是老师在生活中了解的小贝当,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读完后,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生读:

(小贝当一脚踢开大门,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他大声嚷道:“喂,我要剃头”。老板笑眯眯地说:“呦,是小贝当啊!请坐!”小贝当瞪着眼睛,撅着嘴,整个人躺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歪着头,瞟了一眼老板,大喊:“我是大人啊,你该叫我贝当先生!”老板连忙递上报纸,改口道“请贝当先生看报!”小贝当立马扯过报纸,皱着眉头,生气地喊道:你快点,我还有事呢!”)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呢? 生:(霸道、盛气凌人、傲慢,不文明,自以为是,没礼貌等)

师:这么多词语都送给了小贝当,老师也送给他一个词语,一起读两遍,同意吗? 可是老师有疑问了,这段文字并没有出现“傲慢无礼”四个字,作者到底写了什么,让我们感觉到小贝当傲慢无礼了呢?

生:作者写了小贝当傲慢无礼的动作、语言、神态(板书:动作、语言、神态)师:真聪明,作者正是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把一个傲慢无礼的小贝当写活了。同学们喜欢他吗?那就让我们改变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让他变成一个彬彬有礼的小贝当。(出示ppt:彬彬有礼)

我们先来改下动作吧?(ppt出示动作句子)

你看小贝当怎样推开大门,怎么样进入理发店就彬彬有礼呢? 生:轻轻、小心翼翼、彬彬有礼

那这个彬彬有礼的小贝当应该怎么样在椅子上呢? 生: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安安静静 师:多有礼貌的小贝当啊!

当老板递上报纸,小贝当会怎么接过报纸呢? 生:双手轻轻接过报纸

师:动作改完了,接下来我们来改语言和神态。(出示ppt语言和神态句子)

彬彬有礼小贝当进入理发店后,应该带着怎样的神态用怎样的语气与老板对话呢?与你的同桌先讨论讨论 预设互动环节

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小贝当想要理头发,他应该带着怎样的神态对老板说话呢? 生:微笑着说:“老板你有时间吗?能帮我理个头吗?” 师:接着小贝当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应该怎么对老板说呢?

生:抬起头,看着老板说:“老板,您看我已经长大了,您能否称呼我为贝当先生呢?” 师:最后小贝当想快点理好头,他该怎么跟老板沟通呢?

生:眉开眼笑地说道“老板,我有点急事,能不能快点帮我剃头呢? 师:多有礼貌、讨人喜欢的小贝当啊!

师:ppt出示改后段落,这是我们修改后的小贝当,你们读红体字部分,老师读黑体字部分(生读蓝体字部分,师读黑体字部分)

(小贝当轻轻推开大门,彬彬有礼地走进理发店,他微笑地说道:“老板,请您给我剃个头吧”。老板笑眯眯地说:“呦,是小贝当啊!请坐!”小贝当抿着小嘴,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抬起头,看着老板说:“我是大人啊,请您叫我贝当先生吧!”老板连忙递上报纸,改口道:“请贝当先生看报!”小贝当双手接过报纸,眉开眼笑地说道:“谢谢您,您能快点给我理吗?我还有事呢!”)

师:小贝当彬彬有礼了吗?我们改变了什么,使小贝当彬彬有礼了? 生:动作、语言、神态

师:刚刚我们改变了动作、语言、神态就改变了小贝当的性格形象。看来,我们写作文时只要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就能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板书:让人物 形象鲜活起来)

三、联系实际,练习片段(15分钟)

师:小贝当理好头发了,他可能去做什么呢?请你猜一猜 生:他可能去参加酒席、参加生日宴会、会见亲朋好友等等

师:大家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出示ppt)小贝当去玩滑板车啦!你们有过玩滑板车的经历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一边说还可以一边做动作。同桌互说

师: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玩的?

指生上台说:我双手紧握滑板车车把,一只脚放在地上,另一只脚放在滑板车上,用力一蹬,滑板车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我在操场上滑了一圈又一圈,也不觉得累。这时我的心仿佛飞出了操场,飞到了九霄云外,这种感觉真有一个爽字。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他不但玩过,而且玩得很精彩,你们是不是也玩得很好呢?好,今天我们的作文就写(出示ppt)“小贝当玩滑板车”。(师出示ppt三个词语)

谁来读这三个词语指生读:胆小娇气,勇敢坚强,得意洋洋 师:声音很响亮,全班读一遍

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玩滑板车的经历,胆小娇气是在什么时候?(初学阶段)

那勇敢坚强是在什么时候?(苦练阶段)得意洋洋是在什么时候?(学会后)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和老师想的一模一样。出示ppt,你们再想:胆小娇气的小贝当会怎么扶着车把?

生答预设:小心翼翼、颤抖的双手、慌张、紧张 那勇敢坚强的小贝当会怎么扶着车把呢? 生答预设:自信

师:这个词用得太好了。那得意洋洋的小贝当会怎么扶着车把?

生答预设:一只手插在兜里,一只手扶着车把,脸上还露出得意的笑容,你们看多得意阿!师:同学们看,这三个词语,你觉得人物的内心一样吗?人物内心不一样,他的动作、语言也不一样。

胆小娇气的小贝当会怎么说? 生答预设:我不学了,这太难学了 师:勇敢坚强的小贝当会怎么说?

生答预设:我不怕,我一定要坚强起来,坚持学习。师:得意洋洋的小贝当会怎么说?

生答预设:其实学滑板车也不难啊,我可真棒!

师:同学们,那动作不一样,语言不一样,神态肯定也不一样,一会儿,我们都要把这些不同写出来。现在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准备写作。先听清要求:(板书: 的小贝当)1.请你以“ 的小贝当”为题目写一个片断作文 2.用放大镜从头到脚放大,想象小贝当玩滑板车时的动作语言神态 3.适当加入其它的人物景的描写

我们这样分组完成:一二三四学习小组写胆小娇气的小贝当玩滑板车;五六七八小组写勇敢坚强的小贝当玩滑板车;九十十一小组写得意洋洋的小贝当玩滑板车。

听明白了吗? 开始写吧,注意:写字做好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头正、脚平、背挺直。

生写片断,老师巡视(10分钟)

四、展示评改,总结归纳(15分钟)

师:好了,同学们,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写完了,还有个别同学没写完,没关系,你们可以一边听,一边修改。胆小娇气的小贝当玩滑板车谁来展示?

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你听出了玩滑板车的小贝当胆小娇气了吗? 生评再展示,师:她读得好不好?她不但读得好,还写得好。掌声送给他。同学们,他写的片段中并没有说小贝当是“胆小娇气”的孩子,他是怎么写的呢?

(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一个胆小娇气的小贝当写活了)

那勇敢坚强的小贝当谁来读

师:小贝当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站起来,好一个勇敢坚强的小贝当啊!同学们看,前面两个同学写的小贝当性格不一样,是通过什么写出来的?(动作、语言、神态)

哦,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出来的,现在老师再给你们2分钟时间,看看你写的这个片段有没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如果没有,你觉得应该加一个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神态,能让小贝当的性格形象更加鲜活。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改到这里,师:刚才小贝当胆小娇气,也勇敢坚强了,现在老师特别想见到那个得意洋洋的小贝当,谁来读?

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他

老师想问问你:你写得那么好,可是你也没见过小贝当玩滑板车啊,你为什么能写得那么好呢?

师:你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如果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有亲眼看过的细节,就能把文章写得更加精彩。

刚才我们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能写出这样的小贝当。那你们想想看,加上这些描写方法,我们还能写出哪些性格的小贝当呢?(胆小如鼠、粗心大意、坚持不懈、半途而废)看来我们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还可以写出各种表现、各种性格的小贝当。现在把这三个阶段看成是小贝当的学车过程,如果把这三个片段加上一些过渡句衔接起来,是不是可以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了?

你们想想前两个片段应该怎么衔接,是什么原因让胆小娇气的小贝当变得勇敢坚强了呢? 同学们看,后两个片段也缺少点什么,我们可以怎么衔接起来呢?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既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就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你能否设计一个好的开头呢?

很好,这是一个开门见山式的开头。那好,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变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小贝当学车记啊!是吗?

五、拓展延伸、布置习作(1分钟)

篇7:让人物鲜活起来

写人记叙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较大比重,尤以小学高段最多,其中名人故事类课文更是这些文章的重中之重。纵观这些课文,大部分以记叙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和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把主人公身上优良的精神品质揭示出来。教学这类文章时,到底如何“认识”人物,是我们教学的重点。经过笔者多次的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着力,才能让这些尘封于特定时代的人物形象真正鲜活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以升华。

一、研读数据,体悟品质

列举数据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的一大写作特色。为了突出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课文以具体的数据加以佐证,让读者感受到蕴含其中的艰辛。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等数据来凸显谈迁编写《国榷》的不容易;再如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4万字……

这些数据犹如一盏盏明灯清晰地告诉人们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如何让学生发现并关注这些数据,读出谈迁的伟大呢?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数据让学生读深、读透,读出精神、读出感动。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从哪些语句中能发现谈迁编写《国榷》的不容易?

生:我从“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的对比中发现他的不容易。

师:你知道一百多里路大概有多远吗?(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回答)

师:正常人一小时走10里路,从我们学校到刘老庄仅仅六十多里,才相当于谈迁所走路程的一半,一百多里路不吃不喝也要走十几个小时啊!而谈迁仅仅因为这一点史料就走这么远,《国榷》400多万字啊,你想想谈迁又会走多远呢?再读读这句话,从这一百多里你还能读出什么?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迁仍然咬牙坚持着,这不仅是一个个简单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联系实际生活深刻体会到谈迁的品质,看到了一个为了编写《国榷》呕心沥血的谈迁。

师:你们觉得这组数据用得好吗?

生:这组数字用得真是好啊,通过这些数据我们更加体会到谈迁编写《国榷》的不容易。

师:(小结)文中像这样的数据还有很多,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关注这些数据,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后我们在写人物时,如果也能像作者这样巧用数据,定能带来更好地表达效果。

笔者以为这样教学,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主人公高大的人物形象,同时还习得了文章的言语密码,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地,才是高年段学生最需要的!

二、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写人物类文章较常采用语言刻画人物,基本上每一篇写人文章都有人物语言的描写,像《半截蜡烛》、《鞋匠的儿子》、《李时珍夜宿古寺》等,都是通过语言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俗话说“言由心生”,怎样从看似平淡的语言读出深刻的内涵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品读方法。以《半截蜡烛》一课为例,全文语言描写只有三处,但细细品读,却能读出丰富内涵。伯诺德夫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杰克──“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娇声地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很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在关键时刻,伯诺德夫人沉着冷静,想通过暗示敌人用更亮的灯来代替不亮的蜡烛,从而借机吹熄蜡烛,但没成功,可见伯诺德夫人的机智、镇定。杰克看到妈妈没有保住蜡烛,急中生智,以抱柴生火为由,若无其事地端起蜡烛想走,依然没能成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情况已万分危急,保护蜡烛的重任落到了小小的杰奎琳身上。她娇声娇气地语言,毫无破绽地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这一家三人的语言,虽然语句不多,而且看似平常,细读之下,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如在感悟杰奎琳人物形象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杰奎琳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她的内心到底怎么想的?我把教学点预设在“娇声”、“灯”这两处,对于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说,学生都能够发现,这样更能博得德国军官的好感,容易实现目标,但对后一处,杰奎琳明明想端走的是蜡烛,而她却跟德国人说:“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学生往往发现不了。她明明拿走的是蜡烛,却说的是“灯”,这一处的细节是她说错还是作者不小心写错,抑或是她有意为之,她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通过这层层剥茧式的追问,学生对人物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学生以后再品读人物语言,一定会反复揣摩、细细品味,从语言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同样,人物的动作、神态也都能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细腻的心,还应像上文那样教给学生细读文本的方法,从而让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

三、烘托环境,体会情感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为了凸显李时珍不怕吃苦,严谨认真地可贵品质,有两处环境的描写,都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情感的作用。如课文第四段对李时珍留宿的古寺的破败描写很详细,如“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厚厚的蜘蛛网”等,这些环境的描写再现了古寺的破败,很好地烘托了李时珍为了造福百姓不怕吃苦的可贵品质。同样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当时环境的阴森恐怖,从而感受李时珍的不怕吃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写作奥秘:为什么这篇写人的文章,要把古寺的破败、寺外的环境描写得这样详细?学生经过点拨就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品质方面的作用。如果再能进行相似的读写练习,学生定能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会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时只有把握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作者独特写作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与伟人心灵对话的同时,又习得文章的言语密码,真正发挥此类文本的育人价值!

篇8:让课堂总结鲜活起来

1. 儿歌编一编

儿歌节奏感强, 朗朗上口, 简单易记, 充满童趣。把数学知识编成儿歌, 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如教学《三角形的特征》一课, 总结时我让学生把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编成儿歌, 有个学生编出了一首三字歌:三角形, 三个点;三线段, 需围成;按角分, 锐直钝;稳定性, 不变形。有个学生编出了一首顺口溜:三个角儿尖又尖, 三个顶点靠旁边;三条线段紧相连, 锤儿锤它不变形。有个学生编出了一首拍手歌:你拍一, 我拍一, 三角形特征要记清;你拍二, 我拍二, 三个顶点三线段儿;你拍三, 我拍三, 首尾相接稳定如山。还有一个学生这样编:小小三角形, 本领看得见;屋脊和桥梁, 有它才稳定;小小三角形, 有着三条边;类型锐直钝, 边边手相牵。通过编儿歌的方式来总结, 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透过表象抓住实质。在创编过程中, 自然而然记住了这些知识。

2. 板书圈一圈

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总结时让学生上台圈出重点板书, 能激发学生热情。如教学《年、月、日》一课, 总结时我让学生上台圈一圈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板书, 并说说圈的理由。有的学生圈出“二月”, 理由是其他月份的天数是唯一的, 而二月的天数不唯一, 平年二月是28天, 闰年是29天。有的学生圈出平年天数的简算方法, 理由是这样计算全年天数简单, 比一个月一个月相加节省时间。有的圈出大月的月份, 有的圈出小月的月份, 理由是大小月的月份要记牢, 这样就能准确知道每月的天数。有的圈出闰年的判断方法, 理由是掌握了这个方法就会进行平年闰年的判断。通过圈板书的方法来总结, 学生会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 筛选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回顾过程, 阐述理由的过程就是强化知识的过程。

3. 图形画一画

用图形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直观易懂, 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总结时,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把所学知识列举出来, 变说为画, 学生觉得有趣。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 总结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学的内容画一画, 有的学生画了一棵大树, 树干表示小数, 树干分出两个枝干, 一枝表示有限小数, 另一支表示无限小数, 无限小数那枝又分成两个更细的小枝丫, 一枝表示无限不循环小数, 另一枝表示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的枝丫继续分化出两枝, 分别表示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有的学生画了一个大气球, 大气球里套着小气球, 每个气球表示一类小数。有的学生画了一个山庄, 大寨墙里套小寨墙, 小寨墙里套房屋, 把小数分类表示得清楚明白。还有学生用表格形式的, 箭头形式等来表示。通过画图形的方式来总结, 学生把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样的理解记忆更深刻, 提取和应用更轻松。

4. 故事讲一讲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 他们喜欢那些情节简单, 人物鲜明的故事。总结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故事的方式讲出来, 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如教学《分类》一课, 总结时, 我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故事的方式讲出来。有个学生讲了《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秋天丰收时, 小矮人把苹果、橘子、香蕉、梨子放进箩筐里, 把胡萝卜、西红柿、大白菜、黄瓜放进篮子里。有个学生讲了《小白兔开商店》的故事, 小白兔把铅笔、橡皮、尺子、笔袋、削笔器放在第一排货架上, 把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放在第二排货架上, 把毛毛熊、憨憨猪、跳跳虎等玩具放在第三排货架上。有个学生讲了《猫妈妈收拾屋子》的故事, 猫妈妈收拾屋子的时候把衣服都放进衣柜, 把书籍放上书架, 把碗、盘子放进橱柜……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总结, 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 故事讲清楚了, 知识就内化了。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及知识点多, 难度大的内容, 还可以采取“话茬接一接”的方式来总结, 即老师说上句, 学生接下句, 这样能帮学生梳理出头绪, 勾勒出框架。此外, 可采用火车开一开、红花传一传、绣球抛一抛、电话打一打的方式, 来决定答问的人选, 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总结的热情。

上一篇:许巍《旅行》MV及歌词下一篇:物理小实验家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