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2024-05-03

让生物课堂活起来(精选6篇)

篇1: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让生物课堂教学活起来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一、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趣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缀入一点文学味,让“课本剧”化为“教育诗”。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作者思想和人格的光辉,而且蕴涵一定的科学道理。如在讲到“动物的发育”时可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若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可将其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外,还可引用成语、谚语来说明生物学道理。同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基本功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让学生想学,愿意学,能学,愉快地学。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都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理解能力以及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在讨论中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而且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总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篇2: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必然趋势。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而多媒体组合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进行学习,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真正实现视听的 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学手段活起来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催化剂。

生物图片使生物变“活”

利用网络、光碟、VCD中的图片,并加上文字说明,使图片与文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实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直观效果。例如:利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课件,采用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能够让学生认识多种动植物。有些学生自己有电脑,还可以拷贝,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

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变“活”

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而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化微观为宏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够观察到一些生物学现象。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试验,是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的,一般中学没有这种条件,但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可以很清楚地说明浸染细菌的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率。

化快速为慢速。一些生物学现象是非常快速的,学生不容易观察。这时,采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就能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可使图像化快速为慢速,甚至可以暂停下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同样能够化慢为快,把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的生物学过程在几分钟内播放出来,如花的开放过程等。

化抽象为形象。自然学科中的很多规律是抽象的,但往往是学习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在观察时,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实物的演变,不利于教学。如“光合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多媒体让教师变“活”

虽然多媒体课件制作时比较费力,但一旦制作完成后,修改方便,可以反复使用,真正让教师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历史,并且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活”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教学和科研活动。教师上课只要轻击鼠标,原来要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就立即出现,节省了写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和精力,又没有粉笔灰的污染。

精彩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主要依靠语言来进行,教学语言活起来是课堂活起来的核心。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保证,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增强教学语言的力度和魅力:第一,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第二,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内容深刻、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第三,教学语言要激情风趣,变化多样,抑扬顿挫,有节奏、技巧和感染力,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精心质疑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重视求异、质疑和辩证的思维训练。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中的趣味因素、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质疑能调动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问才能点燃学习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的热情,这样课堂会很快“活”起来。否则,教师平铺直叙,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不动脑筋,不去思索,无动于衷,课堂怎么会“活”起来。

当然,教师要善于质疑,因为不同的疑问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答案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性。例如:讲种子休眠时提问,西红柿种子播种前为什么要清洗?讲根的结构时提问,树木移植时为什么根要带土?把生产生活实际知识引入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动脑。

新课程环境下的现代课堂更多地应该关注学生,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关注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和水平。但在整合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的信息素养跟不上,不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搜集、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要开展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也就无法实现。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使我们的生物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3: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一、巧用比喻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双关、借代、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血糖的调节”时, 为了使学生形象理解肝糖元和肌糖元的区别, 我用了拟人化的描述:肝糖元是一家银行, 当血糖含量高时, 葡萄糖合成肝糖元储存起来;当血糖含量低时, 肝糖元水解形成葡萄糖, 进入血液, 补充血糖以维持血糖的正常含量。肌糖元则是一个吝啬的地主, 当血糖含量高时, 葡萄糖合成肌糖元储存起来, 当葡萄糖含量低时, 肌糖元却不可以直接水解成葡萄糖来补充血糖。在讲细胞膜结构时, 将细胞膜的结构比喻成水果蛋糕, 蛋白质像规则不一的水果, 磷脂分子像蓬松的蛋糕, 水果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于其中。在讲糖类和ATP时, 将糖类和ATP比喻成大张支票和口袋里的零钱。在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 将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动物死了和睡着了。在讲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行为时, 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比喻成一对恋爱的男女进行约会, 四分体就相当于他们手拉着手在跳舞, 互换就相当于他们交换了礼物。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种拟人化的描述, 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生动, 学生易于掌握, 同时也乐于学习,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活用术语法

对于教师而言, 最不喜欢的课无疑是下午第一节课。同学们常常昏昏欲睡, 老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 学生的反应不冷不热, 似睡非睡。有一次上课时, 我灵机一动, 说:“同学们, 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 像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后的症状。也有点类似缺少甲状腺激素后的症状, 慵懒而无活力。那么, 同学们是被注射了过量胰岛素, 还是甲状腺被切除了呢?”学生一听乐了, 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有时, 学生上课过于活跃, 常常插嘴。对此,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是不是把酶加多了, 反应如此激烈。若再不降温, 老师可要加水稀释了。”学生一听笑了, 立即端正了态度。

三、谐音转化法

利用汉语的谐音, 可以巧妙地将一些知识趣味化, 以达到帮助记忆的目的。例如:在介绍“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扁桃体、淋巴结”时, 我建议学生这样记忆:“再凶就打你屁股”, 这里的“凶、扁、你、屁、股”是五大器官第一个字的谐音。又如:关于人体内八种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记忆时, 由于种类多, 相互之间又没有联系, 学生一下难以记住。我将其总结为:“甲携来一本亮色书。”八个字正好是八种氨基酸首字的谐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不断总结, 诙谐的趣味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 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四、口诀总结法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要点需要记忆。有些知识内容繁多, 不易记住。在教学时可以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 活跃课堂气氛, 优化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在讲“有丝分裂”时, 我将各个时期的特点编成五句话:“间期:表面无状暗准备;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数清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五句话对五个时期的特点做了高度的概括, 学生易记。又如:在讲“DNA双螺旋结构特点”时, 我把三个特点用三句话概括:“右双螺旋, 反向平行;碱基互补, 氢键维系;主链在外, 碱基在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口诀的运用不能太多、太繁, 要做到少而精, 否则这种趣味教学语言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五、联系实际法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如果提出一个可以用生物知识解答的生活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例如, 讲“性别决定”时, 讲到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不同, 导致男、女在某些性状上的差异, 分析生男生女的原因, 介绍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 将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在学生中普及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增强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和改变这种现状的责任感。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 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三个问题层层展开, 层层递进,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讲解“消化和吸收”时, 让学生分析:肝炎病人为什么厌吃油腻食物?在讲“酶的活性”时, 让学生回答:我们发热时为什么没有胃口?等等。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听课效率。讲解病毒时, 联系当前社会动态, 分析各种因病毒引发的传染病, 如天花、艾滋病、流感、非典型性肺炎……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成功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 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讲无氧呼吸的时候, 可以联系生活中长跑后肌肉酸痛, 酿酒的例子, 让学生对产生乳酸或酒精的两个过程更加清晰,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篇4: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激活课堂

课堂一直以来是课程教学的主阵地,课改之后,生物的课时有所减少,每周只有两节生物课,时间少、任务繁重是每位生物教师面临的挑战。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成为教师探索的课题。

传统的生物课堂一般都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只注重了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教”,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学”。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每个教育方法都是有两面性的。活动虽然看上去需要较多的课堂时间,会阻碍课程的进度,但是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够在课堂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的活跃性,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该如何组织课堂小活动呢?

一、用小游戏抓住学生的“心”,激活课堂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是以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心理结构。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之后,在课堂上能否合理处理知识的关键在于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为了改变传统课堂中学生死气沉沉、昏昏欲睡的现象,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真本事。

案例1: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学习

1.背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是生物必修一的难点之一,学新课的时候学生有机化学还没学,学生对氨基酸的结构不了解,脱水缩合的过程难以理解,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呢?

2.过程:上课过程中,让一名同学两臂伸开代表一个氨基酸,躯干代表中心碳,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腿代表H,頭代表R基;另外一名同学两臂伸直代表另外一个氨基酸,让第一个同学的右手与第二个同学的左手握在一起,代表羧基与氨基脱水缩合形成肽键。从而观察二肽有几个肽键,一条肽链至少有几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以同样的方式,班内所有同学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同时各自演示一下,并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记录下来。让学生五分钟之内将一个难点形象、直观地学到位。不仅省时、省力、理解深刻,而且事半功倍。

3.评价:这个小游戏可以让学生动手演示脱水缩合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二肽形成过程变得直观易懂,并且很好地理解关于氨基、羧基的计算。

二、勤动手,参与小制作,在“玩”中学

小制作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在课堂上可参与的小制作有:制作氨基酸的球棍模型、制作细胞器结构模型、制作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制作细胞核模型甚至整个细胞模型、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小生态缸等。

案例2:制作细胞器的结构模型

1.背景:人教版必修一中“细胞器一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节课,各种细胞器的种类较多,结构、作用各不同,学生不容易记。细胞器很小,学生只能看看图片。有什么办法让学生把细胞器记得更清晰呢?

2.过程:学生上课前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并预习课本。课堂中,教师一边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细胞器的图片、模型,一边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做细胞器模型,然后检查并指出问题。例如制作线粒体时,发现有学生把内膜做得向内折叠时,教师先表扬他做得很细心,接着提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制作叶绿体时,与线粒体比较双层膜的区别。总结叶绿体与线粒体结构上的区别。

3.评价:这个小制作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细胞器的印象,特别是对结构的区别,还能使单调的课堂活跃起来。有些教师往往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细胞器的结构,而学生只看图片,不思考为什么要有那样的结构,这就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进行小比赛,提高积极性

小比赛可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可组织的课堂小比赛有:绘图比赛、辩论赛、抢答比赛、找茬比赛等。

案例3:绘细胞分裂图找茬比赛

1.背景:学习减数分裂后,学生很难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准确区分开,甚至有些学生对分裂过程都难以区分。怎样有效复习细胞分裂,且让学生很好地突破难点呢?

2.过程:在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的复习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一大张纸和笔。课堂上,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分裂过程,然后总结两种分裂方式的异同点。接着,学生比赛画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两种分裂过程示意图。最后,同桌相互交换并找出对方的错误。

3.评价:绘图找茬比赛给枯燥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比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学生都想把图准确地画出来,那么,这就让全体学生由“得画好”变为“画得好”。在画图中,还能调动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准确区分图像。

四、利用小实验,提升理解力

小实验比较多,例如检测不同水果中含有的主要有机物、观察鸡蛋清的盐析变性现象、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用紫色洋葱做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检测自己是否是红绿色盲、观察植物向光性实验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还可以举行很多这样的小活动,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策略,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要善于创新并合理利用这些小活动,课堂上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课堂效率,打造真正的黄金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晓丽.浅谈高中生物教学.时代教育,2010(10).

[2]刘锋.浅谈新课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新西部,2007(20).

篇5:让课堂活起来

自毕业到现在,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十年有余,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我深深感到: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适应现在社会,要适应现在学生,那么在教学时就应彻底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和枯燥无味的课堂,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我平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学生乐于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直观演示、巧设悬念等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气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篇课文,开课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提出了 “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最让人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互动。现在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可以互动的课堂。在课堂中,我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我们还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让孩子在展示中学习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广阔舞台,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篇6:让课堂活起来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历史课导入充满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出精彩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开始就被吸引。

如六年级历史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先从地球的年龄入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兴致很高,有的说几十万、几百万年,有的说几亿年。“地球大约有45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存在只是地球的一瞬间,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学生有的说女娲用泥土造人,有的说上帝造人,有的说是猴子变来的等等。“这只不过是一些美丽的传说,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地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例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做了如下设问:假如你是当时准备“扫六合”的秦王嬴政,你准备先“扫掉”东方六国中的哪一国?为什么?同学们积极发言,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表演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组织“历史辩论赛”,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表演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最成功的一例,是学习《科举制度的创立》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我说,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想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其中第四组同学表演了一个小品:《看榜文》。事先我也没告诉学生该怎样准备,还是即兴发挥比较好。没想到经过简单的准备后,几个同学拿着“榜文”上台了,其中一个同学把“榜文”贴在黑板上,其他几个便争先恐后地涌上前去观看。一个同学好像“榜上有名”,突然激动地跳了起来:“中了,我考中了!”接着另一个也蹦了起来:“我也考上了!”两个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走,喝酒去!”而旁边的几个大概是“名落孙山”,则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座位上。几名“演员”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考中以后那种狂喜的心情被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了历史、学习了历史。 辩论不仅能激发人的主动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辩论可以是有准备的,也可以是随机创设的,“唇枪舌战”中产生的知识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

四、历史课与考古学结合起来,利用家乡的遗址遗迹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这一点看起来很遥远,实际上离我们很近。比如学到著名的“北京人”,可联系我们家乡的“沂源人”,与“北京人”同时代,是山东省境内最早的人类,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因为很多学生去过此地,甚至有的同学家就住在遗址附近。

学习《灿烂的青铜文化》一课时,我说:“不要觉得西周的青铜器离我们很遥远,就在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西周时期的遗址,鱼台村崮子平遗址,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器,还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一坛酒。我们县酒厂出产的“鲁源酒”有一句广告词:“鲁源”――鲁酒之源,就源于这坛酒。”学生那种好奇的眼光,至今还历历在目。在学完秦始皇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后,一些学生兴致勃勃地从家里带来了一些铜钱,让我给“鉴定”,我也建议他们关注中央二台的“鉴宝”栏目。其实,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上一篇:带有议字的词语和成语有哪些下一篇:克难奋进,务实创新,餐饮工作稳中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