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24-04-15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通用6篇)

篇1: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命题作业:

(1)作业名称:诚信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与具体途径

作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本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原理,针对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联系实际论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及构建途径与方法。

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

2011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丑闻频发,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

2011年4月份,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一张数额为9859元的餐饮发票在微博上被曝光,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围观和质疑。

2011年6月20日,一位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在微博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炫富背后因其被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引起轩然大波,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向了风口浪尖。此后,红十字会被曝光的还有天价帐篷、天价医疗器械超声刀等。

2011年8月13日,中国红十字会再被指“剋扣”捐款:世界小姐张梓琳把8万元交给红十会属下“小天使基金”,并指定捐给湖南血癌女童张紫翎,但患儿父母投诉:只收到该基金会3万元“一次性捐助”,怀疑善款遭剋扣。

以上种种丑闻被披露曝光,让亿万百姓对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度降至冰点,慈善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中国红十字会,这个大家信任敬仰的组织,竟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不知今后还会有多少人的爱心被践踏。

1.以小论文的格式书写

2.请紧扣主题阐明观点

3.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以内

4.请勿抄袭 答:

(1)必须构建完善我国社会的诚信体系。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诚信体系建设总体上属于社会道德建设范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3)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途径与方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作业名称:论述你如何看待中国反腐败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否会形成长久有效的反腐败体系? 作业要求:

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一些腐败分子携款外逃受到关注。监察部部长、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负责人黄树贤表示,不管腐败分子跑到哪里,跑出去多久,我们都要一追到底,将其绳之以法。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都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执政以来,党的执政地位使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结合上述资料请论述你如何看待中国反腐败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否会形成长久有效的反腐败体系?

篇2: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高度重视 [1分]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 [1分]C.强调解放思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 [1分]D.与时俱进

6.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在 [1分]C.党的七大

7.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始终保持 [1分]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8.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历史性飞跃有 [1分]C.三次 9.党的十五大载入史册的标志是 [1分]C.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10.贯彻 “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 [1分]D.执政为民

11.邓小平明确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 [1分]A.党的十二大上

12.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 [1分]A.创新 1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是 [1分]D.继承和发展关系 1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 [1分]C.思想路线

15.在国际国内政治**严峻考验的历史关头,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 [1分]D.南方谈话

16.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 [1分]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7.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 [1分]D.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8.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1分]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1分]D.党的十五大上 20.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 [1分]B.理论创新

21.我们党首次使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是在党的 [1分]C.十四大 2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分]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23.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 [1分]D.“三个代表” 24.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1分]D.“三个代表” 25.()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1分]A.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26.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是()[1分]D.和平与发展 2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 [1分]C.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8.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郑重地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中共:()[1分]D.十六大

29.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在 [1分]A.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

30.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评剧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1分]B.邓小平是其主要创立者

31.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 [1分]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2.中共十六大新确立并写入党章的,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 [1分]D.“三个代表”思想

33.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是:()[1分]D.党的十五大主题

3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1分]B.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35.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1分]B.“三个有利于” 36.贯彻 “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 [1分]C.党的先进性 37.贯彻 “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 [1分]B.与时俱进 3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是在 [1分]B.1978年

39.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中,是在 [1分]C.1997年党的十五大 40.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的标志是 [1分]C.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41.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是在 [1分]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 4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同 [1分]A.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1分]A.经济建设 2.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1分]B.改革

3.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是在 [1分]D.1987年党的十三大 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 [1分]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1分]B.发展经济

6.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 [1分]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改革的目的是 [1分]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列宁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的含义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1分]D.共同富裕 9.邓小平曾经多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最关注 [1分]B.发展生产力 10.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是 [1分]D.生产力高度发达

11.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过程中有用的劳动成果与 [1分]C.劳动占用,劳动耗费之比 1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1分]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作用的要素是 [1分]A.科学技术 1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1分]C.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15.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1分]B.社会主义的本质

16.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 [1分]A.科学和教育

1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1分]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8.我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使用了“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是 [1分]A.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1分]C.发展生产力

20.社会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是 [1分]B.提高经济效益 21.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 [1分]D.自己的发展

22.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1分]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3.按照我国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1分]D.服务业

24.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一方面是膸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为了 [1分]B.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5.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1分]B.发展社会生产力

26.江泽民在国庆5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年艰苦创业,将 [1分]A.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关系,党的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 [1分]A.展开

28.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 [1分]C.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1分]B.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30.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产值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称为 [1分]C.经济增长 31.农业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起 [1分]C.基础作用

32.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的是 [1分]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33.邓小平曾说过:“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 [1分]C.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摆脱贫困,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3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分]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5.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 [1分]A.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任务是 [1分]D.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37.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是在 [1分]B.1980年

3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1分]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39.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1分]A.比例协调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之一,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良的优势,更要 [1分]A.注重质的提高 2.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1分]A.改革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是指 [1分]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4.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利用两种资源,这种资源是 [1分]C.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 5.改革的目的是 [1分]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标准是 [1分]B.生产力标准

7.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 [1分]D.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8.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 [1分]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 [1分]A.长期的基本国策 10.在市场机制中,起核心作用的机制是 [1分]A.价格机制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在于 [1分]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12.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1分]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3.我国国有企业采取股份制形式的主要目的在于 [1分]B.促进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 14.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 [1分]B.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5.市场经济是 [1分]B.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1分]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7.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云的应该是 [1分]C.市场

18.“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1分]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19.我国对外开放的主体是 [1分]A.对外经济关系

20.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1分]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是 [1分]A.市场

2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1分]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23.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1分]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4.依法法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1分]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5.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产联合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1分]B.集体经济

26.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1分]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2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使市场 [1分]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1分]A.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29.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1分]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30.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1分]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办法是 [1分]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 32.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1分]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1分]B.无产阶级专政

34.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1分]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1.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础是 [1分]C.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 [1分]C.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3.“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 [1分]C.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4.第一次正式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提法的文献是 [1分]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5.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 [1分]C.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6.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 [1分]A.长期的基本国策

7.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是我们党根本的 [1分]C.工作路线 8.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 [1分]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由 [1分]B.党的性质决定的 10.在当代,坚持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1分]C.根本前提和保证

11.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 [1分]B.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12.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 [1分]C.坚定不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13.台湾问题的本质 [1分]A.中国的内政问题

14.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文化工作者要努力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为此必须坚持 [1分]B.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5.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是在 [1分]A.1984年12月19日 16.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 [1分]D.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17.精神文明 [1分]C.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包括思想建设成果和文化建设成果 18.50年代中期,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 [1分]B.周恩来 19.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 [1分]B.1982年

20.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 [1分]C.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服务

21.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 [1分]A.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22.从“一国两制”构想延伸下去,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想.下列选项,正确的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 [1分]D.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1分]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1分]A.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2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1分]C.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6.世界和平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是由于 [1分]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作祟 27.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1分]B.“一个中国”原则

28.邓小平在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时,指出东西南北的核心问题是 [1分]A.南北问题

29.1999年7月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公然宣称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这一言论的实质是 [1分]D.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30.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1分]A.发展教育和科学

31.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 [1分]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3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 [1分]C.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33.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以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享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高度的自治权利,主要体现在 [1分]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34.邓小平指出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 [1分]C.争取和平35.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 [1分]C.和平与发展 36.党的阶级基础是 [1分]A.工人阶级 37.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 [1分]C.集体主义

38.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会改变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其原因是 [1分]C.两种制度的地位不同,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9.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1分]D.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40.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1分]B.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4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1分]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4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 [1分]B.台湾问题开始的

43.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 [1分]C.重要标志 44.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1分]B.社会主义性质的 45.加强党的建设始终要把 [1分]A.思想作风放在首位

篇3: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新时期“概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

1.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为我们搞好新形势下“概论”课讲授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 改革也引起了各个方面深刻的变化, 出现了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遇到的新问题, 使一部分人产生了思想上的困惑。

2.“概论”课课程本身的特点。“概论”课的特点, 也对教师素质提出挑战。其一, 该课是公共课, 相对于专业课而言, 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其二, 由于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而每个方面又都涉及许多理论和知识。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说, 要想全面深入地掌握该课程的所有内容, 有一定难度, 这对于搞好教学无疑也是很大的挑战。

3.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个性张扬, 但对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又深感困惑。在社会竞争日渐激烈, 就业压力日渐增强的情况下, 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重专业课, 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念。这对“概论”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的挑战。

“概论”课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教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在教师。”可见, 要发挥“概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无论是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还是把握学生思想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概论”课教师一定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说, 文化任务的完成需要“发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没有这些品质, 甚至无法着手做政治教育工作”。“概论”课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自己首先是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样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信服马克思主义。

2.“概论”课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品质。

首先, “概论”课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具体表现在: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满腔的爱国热情;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其次, 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概论”课的教学能否收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的人格力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来熏陶和教育大学生, 使其具有时代所要求的理想、信念和情操。

3.“概论”课教师要具有过硬的业务能力素质。

业务能力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过硬的业务能力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其次是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的技能。教学是一项要求很高的艺术活动, 如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能传授具有显明时代气息的理论知识, 变单纯的灌输式教育, 为寓教于乐的渗透式教育, 就会增强实际教学效果。

4.“概论”课教师要要具有创新能力。“概论”课需要在不断实践创新中得到发展, 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素质, 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 探索新规律, 创造新方法, 才能将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

“概论”课教师素质提高的培养途径

要使“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就要通过各种培养方法和途径,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和稳定性, 使课程教学始终根植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之中, 才能有效地推进“概论”课程建设。

1.从思想上加强对“概论”课教师的培养。主要是要转变和更新“概论课教师的认识和观念, 使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保证教育教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造性地从事教学, 才能充满激情地、理直气壮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才能增强课堂感染力, 就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欢迎, 从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2.在教学实践中锤炼“概论”课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才能深刻认识到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事业对自己的要求, 产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强烈愿望。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才能亲身体验到并尝试着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难题, 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技巧, 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境界。

3.增强“概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要适应“概论”课新的教学方案, 在新的形势下把理论问题讲活, 教师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积累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挑战, 才能在较深的层次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从加强管理机制上来提高教师素质。

要加快学校师资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激励奖励机制、完善考核考评体系, 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工作氛围。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开展提高“概论”课教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训。

总之, 新的历史时期, 对“概论”课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教师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合格的人才。只有从政治觉悟、教学实践、科研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应对“概论”课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紧跟形势和时代的需要, 提高教师素质, 才能推动“概论”课课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

篇4: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关键词:“三个代表”;党的执政能力;社会主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F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19-03

作为《江泽民文选》中最具深远意义的核心用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仅从字面上的内容看,“三个代表”所包含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在我们党和国家前期领导人的讲话和著作中也有过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在“三个代表”提出之初,社会上曾有不少人提出过质疑,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新意,缺乏创新和突破。但随着对这一重要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该理论体系获得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好评,并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理论。通过系统深入地学习《江泽民文选》,笔者对这一点有着较为深刻的感受,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充实、发展与突破。本文将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两个方面,谈谈系统学习《江泽民文选》后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最新成果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劳动分为活的劳动和物化劳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只有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且往往把生产性劳动局限于物质生产部门,甚至局限于其中的体力劳动。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生产劳动范围的认识必然相应发展,现代经济不是原始形态的经济形式,那时只需要简单的人工劳动,但现在需要将大量的社会资源集中起来,才能创建和维持现代的经济活动。物化劳动是劳动者创造的前期成果,是劳动投入的再投入,劳动者通过资本使自己高效节约,能够创造出更多丰富低廉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服务。所以从根本上看,物化劳动投入最终也是生产性劳动和价值的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肯定物化劳动和知识劳动也能创造社会价值,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充实和发展。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这一理论的现实内涵。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在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事关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一件大事,对我们理性地分析和研究当前改革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分配论

马克思根据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提出了按劳分配的思想,而实践表明,不仅活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物化劳动和社会资本同样创造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都是生产要素,发挥着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物质财富的创造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正因如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现全社会公平。各种要素的所有者应按照各要素投入的数量、质量和贡献程度参与分配,充分肯定合理、合法致富。公平的分配就是“贡献大者多得,贡献小者少得,不贡献者甚至不得”;公平不是平均,公平是效率,谁能够以最大的效率为社会提供最有效的供给,谁就理所当然获得更多的分配与报酬,这是最公平的事情。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和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各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倾向,即把社会生活公式化,认为人是社会运转的一个分子而非中心,把人的价值和作用置于较低的层面,往往可能因为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而简单地否定个人利益。“三个代表”提出了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生产发展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对马克思人本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要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安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促进人的健康;从社会属性看,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的民主权利,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的感情需要,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就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阶级基础理论

由于历史原因,马克思生活在机器大工业时期,他所说的工人阶级主要是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而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由于在当时的生产中只是少数并不居主体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人阶级队伍的状况和劳动的形态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党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在工人阶级队伍构成问题上,江泽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这说明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内部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整体优势进一步提高。关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队伍构成问题,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出现了上述列举的各个阶层,而且,许多人在各种不同的所有制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他们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三个代表提出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劳动、劳动者的深刻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概括,使我党执政的基础和服务的对象进一步得到扩大和完善。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逐步摒弃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而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计划与市场是一种经济制度而非政治制度,两者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转变”,前者是强调生产关系的改革,后者则着重指明生产力如何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它们都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而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在厘清基本概念和摆脱模式之争的束缚之后,通过全面梳理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政策,不断进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制度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参与主体更多地遵循由价值规律调节的市场机制,在逐步摒弃计划经济时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多种桎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杜会信用体系,完善政府调控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保障市场竞争公平有序,引导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其中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内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并在实践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治国方针和理念实现转变,推进科学管理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党实现了治国方针和治国理念的有效转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各方面改革;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强调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紧密结合来推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提出贯彻“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

(二)有效改变了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社会分配不再受“物化劳动”的约束,能够从理论和现实上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通过劳动或资本投入而实现富裕。2007年3月通过的《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律,其中在调整财产关系方面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构建完善的私有财产保护法律制度,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最终促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本和技术(包括经营管理的技术)都是相对较稀缺的资源,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素分配相结合的政策有利于鼓励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江泽民文选》明确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同时,在贯彻这一分配制度时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显然,这些重要思想也为我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转变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取消对农民的歧视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种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中国有13亿人口,79%是农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否积极稳妥地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为支援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城市也必须适当地反哺农村。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这是党中央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作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党应不断解放思想,逐步消除对农民的种种歧视制度,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地进行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制度创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四)坚持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篇5: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考前点题及四套预测题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结合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宝)

【例题】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请结合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阐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答疑编号811040101】

【参考答案】

(1)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对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的思考,以及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事实的观察,我们逐步认识到: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不能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使我们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市场经济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能够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具有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能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市场机制使各经济主体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能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使它们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更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利益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第四位,外贸占世界第三位,人民生活进入总体小康阶段。

(3)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表明,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研究新情况的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真正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发展前景。

(传统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生产关系的层次。长期以来离开生产力光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开始,对社会主义进行反思,得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标统一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

【例题】

材料1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

第1页 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

考前点题及四套预测题

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

——曾培炎 深刻理解《建议》基本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材料2

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公布的数据

材料3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消费率偏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70%以上。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增长快,投资率较高,消费率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在55%~65%的区间波动。从2001年至今,消费率一直处在60%以下。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瞭望》2008年第49期

材料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材料1、2、3 说明了什么?

(2)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有何区别?

(3)十七大为什么要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答疑编号811040102】

【参考答案】

(1)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和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2)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方式广。它不仅包括要素结构,而且包括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还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情况。

(3)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更深刻地反映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使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第三,更全面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

(4)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马克思指出,任何社会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都可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再生产场所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是,在生产技术较低的条件下,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

第2页 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

考前点题及四套预测题

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

三、创新型国家

【例题】

材料1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材料2

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我国航天员太空行走迈出的一小步,代表着我们在科技创新征程上迈出的一大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胡锦涛2008年11月7日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1、2说明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3)结合材料2说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指导方针和措施。

【答疑编号811040103】

【参考答案】

(1)材料1说明我国的研发投入、科技贡献率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还没有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第一,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第二,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来看,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是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深化体制改革,第3页 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

考前点题及四套预测题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例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2008年10月8日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简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并说明为什么以人为本是其内容之一?

(2)说明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3)结合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答疑编号811040104】

【参考答案】

(1)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对遇难同胞,国家举行全国性的悼念活动,表达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切哀悼。所有这些,反映了对生命的关爱、对死者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

(3)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每当社会面临重大转型的时期,精神支柱的力量是尤其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敢于胜利,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必将激励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例题】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请回答

(1)为什么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4页 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

考前点题及四套预测题

(2)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疑编号811040105】

【参考答案】

(1)因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当前,改善民生,还是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

(2)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六、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例题】

材料1

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3518美元,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是2339美元、1573美元和1403美元;东部地区的面积只占全国的9.5%、人口占全国的36.39%,但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5.7%,工业增加值占5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87.3%,出口额占88.8%,都大大超过了全国的一半。从产业集中度看,经济要素特别是制造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目前中国3/4的制造业集中在东部少数地区。这种集中的结果是区域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1980—2006年间,东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43.6%迅速提高到55.7%,提高了12.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所占比重由13.7%下降到8.5%,减少了5.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所占比重由22.3%下降到18.7%,减少了3.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由20.4%下降到17.1%,减少了3.3个百分点。

材料2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披露,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运行治理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

2007年5月29日,因太湖暴发大范围蓝藻,江苏无锡市发生饮用水危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九大湖泊中有七个是五类水和劣五类。

据有关材料,在全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

2006年我国能耗虽然扭转了近年来连年上升的势头,下降了1.33%,但仍然没有达到下降4%的预期目标。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从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新格局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3)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答疑编号811040106】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过大,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代价过大,污染问题突出。

(2)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新格局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也就是通过统筹兼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个系统工程,存在着各种

第5页 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

考前点题及四套预测题

各样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所以,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3)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不只谋求国民经济一段时期内快速发展,而且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使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因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扩大内需)

篇6: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学校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育,所以,我们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从中有了更新的认识。而我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日常生活中,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完成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因为遍览国内外大事的经验教训时,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在处理应急事件和安排国内各项工作事宜中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学习与积累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学习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才不枉费老师及社会大众的辛苦栽培。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鉴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诸多历史条件综合运动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邓小平理论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特点和要求。因此,邓小平理论是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当代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它指引我们走向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它领导中国人民从贫穷落后走向先进和富强,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或是思想的创新发展,邓小平,这位伟大的领导者,他对于中国及中国人民的贡献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是我们永远把这位伟人铭记于心的原因,在社会实践中,它是我们行动的指明灯,在工作中,它是我们思路形成的蓝图,对于我们的行动和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它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直接来源于邓小平理论,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是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它关乎我国的国计民生,关乎我国的兴荣发展,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昌盛繁荣。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一旦我们违背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更是关系到我们人民的切身利益。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诸多历史条件综合运动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上一篇:2023国家公务员考前必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下一篇:看《八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