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有感

2024-04-13

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有感(精选6篇)

篇1: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有感

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有感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本人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因为在总结国内外的大事的经验和教训时,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 为标准的社会主义,不是把书本当教条、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别论断为标准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这是社会主义的灵魂,这是党的思想路线。没有这一条,就 谈不上破除“两个凡是”,就谈不上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左”的指导思想的严重失误,就 谈不上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有了这一条,全党就能站在历史的哲学的高度,审视建国以来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程,深刻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重新认识中国的国情和要 走的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起点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 以资本主义发达阶段为起点的社会主义。这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最重要的科学认识,是中国 最大的实际,是邓小平理论的现实基础。我们过去一再头脑过热,急于求成,就是忽略了这 个基本国情,因而犯了“左”的错误。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必须社会主义和初级阶 段有机统一起来,既不能只讲社会主义而不讲初级阶段,也不能只讲初级阶段而不讲社会主 义。这是我们警惕右、特别要防止“左”的强大思想武器。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照搬 任何外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理论。我们过去一度照 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吃了很多苦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结果苏联一解体,东欧就巨变,更是教训深刻。邓小平同志说得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 不能得到成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共 性,中国特色是个性。我们不照搬别国模式,也不希望任何外国照搬我们的模式。干社会主 义,全靠独立思考,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不 是以阶段斗争为纲的贫穷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 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即以发展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 理”的理论,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把全党工作着重点由抓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坚持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必须在 这个问题上有自觉的认识,有很高的觉悟,有极强的韧性,“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 北风”。一旦动摇,很快就会出大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是僵化封闭的社会主义。这是强国 之路的理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最重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党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 点”中的一个。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 解放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唯一正确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飞跃发展,归根到底是 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是因为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地 实施改革开放,才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空前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邓小平理 论的社会主义,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不是搞单一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这 是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伟大目标,这是付出几十年沉重代价得出的沉甸甸的科学结论,这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计划时代的重大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等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于资本主义”的两个等式,苦了世界社会主义大半个世纪。只有邓小平同志有如此巨大的理 论勇气和实践勇气,敢于把这两个等式变成南巡讲话的两个不等式:“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 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 经济手段。”这是多么震聋发聩的声音!有了这个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才实现了社会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悄悄地告别了短缺经济,才有广大人民群众物资文化生产水平的显著 提高。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不 是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这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从1995年起,我们就

一 个劲地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急躁冒进地变革生产关系,搞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结构,结 果越搞越被动。改革开放21年,既坚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不断地给个体、私营、民营、外资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直到赋予他们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法 律地位。这是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伟大历史贡献。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长期共存、最终实现共同 富裕的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也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 义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才不断地激发和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取得了经济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主 义,不是一手硬一手软的畸形社会主义。这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资文明与精 神文明重大关系的科学认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系统思维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的应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行 之有效的重大措施和实际行动,才使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民族团结、社会进 步、政治稳定、科学昌盛、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实现法治的社会主义,不是没有民主法制 搞人治的社会主义。这是政治体制改革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的必然要求。回想十年内乱时期,连国家主席、解放军元帅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真 是“无法无天”!邓小平同志大胆拨乱反正,既坚决纠正冤错假案,在“治标”上下功夫,更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着力从完善制度上解决问题,在“治本”上下功夫。改革开放21 年,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从未这样迅速,中国的政治环境从来没有现有这样宽松,广大人 民群众的心情从来没有现有这样舒畅。回顾建国以来50年,回溯中国历史5000年,才深深感 到,今天这个大好局面多么来之不易!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坚持爱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狭隘民族 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主义。这是在和平发展时代维护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为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的必然要求,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重大历 史贡献。改革开放21年,我们中国既巩固了毛主席、周总理创建的外交格局,又纠正了一度 存在的以意识形态划线、以我为标准、四面树敌的“左”的错误,开拓了外交工作前所未有 的新局面。香港实现顺利回归,澳门即将回到祖国怀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 响日益扩大,海外侨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

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 主专政的社会主义,不是全盘西化、搞多党轮流执政的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 之本,是党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政治 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 中

国”,已成为建国50年来光辉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 共运遭到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中国站稳了,巍然屹立,坚如磐石;发展了,势如春潮,举 世瞩目。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12亿 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胜利。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就是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社会主义,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就 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主义,就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就是全心全意为祖国 和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就是最终为实现共产主义 创造条件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 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再干一个五十年,我们就一定能够在21 世纪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新的胜利,铸造新的辉煌,社会主义新中国就一定能够迎来更 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以上,就是我理解的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观。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

篇2: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有感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就是邓小平同志。

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风云人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中国的影响巨大,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也对中国人民影响巨大,无数中国人从邓小平的思想中会的灵感和启示,重新审视自己的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树立了新的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认识,堪称一次思想风暴的社会大规模转型。其当时的国际背景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一度放缓,改革开放遇到较大困难,国际环境十分复杂严峻的情形下,政治、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较为关键的历史时刻发展的。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科学地、全面地回答了什么事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二、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六、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本原则,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

我认为我们的祖国能有今天的发展,很大的原因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而现在,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从温饱到小康,从初级小康行进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正一步一步的朝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着。经济的崛起,地位的提高,那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标识着小平的先见。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迅速蓬勃的发展,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所以有着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现在的航天计划,让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的体育事业更是蒸蒸日上,从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各大比赛,我们都能开到中华体育健儿那优秀的表现。所以,改革开放的提出不仅仅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命运的转折点。

邓小平同志还说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他还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他也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还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等,邓小平的话总是有前瞻性和致命的准确性,这些既实在,又精辟的话,让我听出了这位老人为祖国未来更好发展的决心,也让我感觉到了国家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篇3: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有感

关键词:布鲁姆,掌握学习,问题设计,教学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课) 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其内容是“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 对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学校对“概论”课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 笔者拟结合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浅谈该理论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以求进一步推动该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一、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学说的实质及意义

本杰明·布鲁姆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 其率先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学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是形成性评价, 即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 目的是为了明确教学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 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这种理论学说主要包括认知结构、情感特征、反馈—矫正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认知准备状态”是完成学习任务前提。

布鲁姆认为, 学生已经掌握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必备的知识技能的程度称之“认知准备状态”。而学生在学习结果上显示出来的差异可以被归结于在学习开始时掌握有关知识技能上的差异。即在开始新的学习任务前, 必须有相应的前期知识做铺垫, 否则完成学习任务将会是步履维艰或高不可攀。为此, 教师在开始新的教学内容前, 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有所了解, 并在力所能及情况下, 给予单独“处方”, 以待补救。

2.“情感准备状态”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

布鲁姆认为, 学生从事学习过程的动机称之“情感准备状态”。这种情感准备状态, 决定了学生为完成该学习任务准备付出必要的努力的程度, 以及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试图克服它们的决心。也就是说, 对即将完成的学习任务所抱有的信心、决心、恒心, 而这些又常常与学生以往完成学习任务成败的情况息息相关。以往考试成绩优秀者, 常常信心百倍。反之, 则常常信心不足、缺乏勇气。为此, 教师宜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表扬为主的教学方法, 要把学生每次考试成绩看成是对教与学的双向检验, 尤应重点检查教学的不足与缺陷, 并在学生的协同下, 努力改进与完善, 以使学生自觉地提高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此同时, 及时对学生学过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以一箭双雕, 同时提高学生“认知准备状态”。

3. 反馈—矫正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核心。

布鲁姆指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 (阶段性评价) , 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 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帮助。反馈-矫正的方法很多, 如课堂提问、学生提问、单元测验、小组讨论等方式。矫正方式也很多, 如老师补课、同学互教、小组学习、辅以实例分析以帮助理解等, 教师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了解矫正效果, 以决定下一步教学任务的进行。

“掌握学习”理论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教学理论。即从根本上反对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 即1/3的学生完全掌握了学习目标和内容为优等生, 1/3的学生成绩较差或刚及格为差等生, 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等生, 而教师和学校的主要精力往往都放在这1/3的优生上, 认为拔尖人才即可代表学校教学水平, 对其他2/3的中差生则兴趣不大的观点, 认为“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方法, 那么从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布鲁姆主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 并为每个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 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适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教学和发展。

“掌握学习”理论实质是阶段性评价, 即要求教与学的过程是不断反馈—矫正的过程, 不断进行阶段性评价 (即阶段性检测) 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求所有学生逐步达到对所学知识完全掌握的过程。而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 对所学知识只进行一次终结性检测, 即以一次考试分数定全局的不公正评价。

二、“掌握学习”理论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概论”课同专业课不同, 一方面学生历史知识基础差距悬殊, 有些理科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薄弱, 理论思维能力很差, 另一方面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平常就更注重专业课的学习, 认为专业课才是立身之本, “概论”课只要及格就行, 因此既无学习动力也无学习热情, 加上教材中涉及一些知识点, 学生一看就觉得很熟悉, 更加没有兴趣, 但其实问个究竟, 又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 不断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水平, 增强它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使之成为一门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 对于当前“概论”课的教学实践探索, 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掌握学习”理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概论”课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设计。

1. 课程设计。

按“掌握学习”理论的要求, 现在的教与学要取得成功, 就必须认真设计课程计划。课程计划不仅是教学大纲内容的陈述, 而且是关于教学计划中应该有哪些内容, 即教师的意图和实现意图的方式。按形成性评价的程序要求, 应把一门课分成若干学习单元, 再把每一单元分解成若干要素, 使学习的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层次, 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目标确定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及学科大纲的要求制定, 也是整个教学最终目的所在。在阶段性评价过程中, 需具层次性及递增性, 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环节。

“概论”课的总体设计是帮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把握, 了解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授课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 应本着深入浅出的宗旨, 突出人物主线和历史脉络, 而并不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几块内容的简单叠加。在课程的教授中, 注意各个理论之间的衔接, 层层递进, 使学生把握住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时期, 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 但作为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指导思想, 又有共同的哲学基础、理论品质、价值取向。

“概论”课的教材内容可以分为3个部分15章节, 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总论。结合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反映伟人生平的视频材料, 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就近到革命老区参观考察等, 增加授课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第二部分内容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这部分内容可组织学生进行如“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等问题的专题讨论, 看历史资料片等。第三部分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部分又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相互独立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这部分既是重点分析的部分, 也是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部分, 因此有的内容如“社会保障和和谐社会”、“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等问题可让学生结合现实进行社会调查, 有的内容如“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两岸关系发展”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和国家发展大势, 包括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以辩论、“三分钟演讲”、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既掌握关键知识点, 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 又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并能用之正确认识分析当前重大现实问题, 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从而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方法设计。

(1) 灵活多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万能或神奇的教学方法。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可以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并且把每种方法的运用达到最为适当程度。如“大班教学”和“专题讲座”仍是现阶段最为主要的重要教学方法, 它适宜于每个新单元教学开始时所使用, 也是师资力量相对紧缺时的重要教学方法, 此法可使大多数学生在同时、同地、同一教学水平下接受教育, 具较高公平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小组学习”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通信息、互相合作, 或相互分工, 各有所攻, 共同完成 (学习任务) 。这种学习方法适宜于对己学知识未能充分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弥补, 有利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责任感, 提高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 是对大班教学不足的有效补充。此法亦是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学习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独立学习方法是-种最能有效发挥个人自学潜能的方法, 适宜于针对一些有一定自学能力及自学基础的学生作为预习或补习用, 能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责任惑, 如果运用得当, 将会收到良好效果。案例分析法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 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疆独”事件、美国“次贷危机”、“新医改”、“新农村建设”等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案例分析,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及时了解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 而且藉此激起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共鸣, 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潜移默化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定期地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可使学生对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除此之外, 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个别辅导等均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社会实践也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学生较多, 教学经费紧缺, 从而使实践教学在落实上存在很多困难, 因此在努力争取实践教学经费时, 积极联系厂矿、企事业单位、社区、革命老区等作为教学实践基地, 让学生深入实际, 进一步深刻理解消化知识点。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授课老师都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并将之有机融为一体, 把教学的多样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 增强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综合素养。

(2) 及时准确的反馈—矫正。

反馈即是通过各种方法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已经学到了些什么, 还需要学些什么内容才能达到掌握水平。矫正, 就是指为学生提供的有关他们还需复习哪些教学内容的建议。了解的过程即是检验评价过程, 主要手段是单元小测验、课后测验, 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 安排一次测验, 以用来了解学生对己学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 并为下一步教学定速度, 保证学生在从事下一个学习任务之前, 完全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此外, 课堂提问、课后交谈、小专题讨论、小作业、小论文等均是客观了解教学效果的途径, 既考核了学生掌握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参与教学、参与课堂,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根据反馈情况, 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法或教学速度, 或随时根据学生的需要, 提供线索、给予参与或练习的机会, 并适时予以强化。一位有经验的教师, 完全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的需求或不足, 并随时给予帮助、指导或补救, 并在此反馈-矫正过程中, 形成新一轮的形成性评价。如此步步为营、逐步强化, 以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 客观科学的掌握评价。

评价是对制定教学目标是否达标的测评, 否则教学目标就会落空。评价宜预先制定细则或标准, “概论”课测评手段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平时参与课堂讨论、演讲、问答等的表现加上社会调查与实践小论文几大块构成, 并采取相对不同的考核标准。期末闭卷考试减少死记硬背类型的题目, 加大辨析题、材料与分析题、论述题的比例, 主要考核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和活学活用的能力;课堂参与部分主要考察思辨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理论理解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社会实践小论文部分则主要考察学生实践参与独立性、理论联系实际和写作方面的能力。这些测评细则或标准, 可在教学开始前及教学过程中告之学生, 以使学生更加明确所学知识的达标标准。此外, 评价的目的宜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诊断, 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 而不是只对学生进行分等或给个成绩。评价结果可有效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 并由此决策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或措施。如此反复, 以求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

布鲁姆“掌握学习”的优势是注重教与学的过程变化管理, 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 主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及提高, 尤其注重反馈-矫正环节的核心作用, 使得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实现了具体化、准确化, 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明确各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 使得教学评估有了一条较为明确、合理的标准, 有效地实现了对教学和管理的掌握。这成为当前改革传统“概论”课教学可供选择的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篇4: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有感

关键词:设计概论;艺术设计;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能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有意义的接受新知识,并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结,就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原有认知结构对后续学习的有益推动,形成新的更丰满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需要引导性材料,而这种在新学习之前给出的先导性材料,可以为学生联结新旧知识结构,使其在知识结构的破裂之间寻求最佳狀态,我们称这种先导性材料为先行组织者。笔者在高职院校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老师和学校只重视技能课程,设计类技能课程的学习缺乏理论支撑,使艺术类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热情欠佳。究其本源是因为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建立起设计类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实质性联结。

近年来更多的艺术设计类教师积极探索理论与技能的联结,引入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进课堂。奥苏泊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在概括水平上高于新的学习材料,认为在新的学习开展之前,应该让这样的概括水平更高一级的先导性材料先呈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结,才能对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打破及重组,从而成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所以,在实际教学经验总结过程中,先导性材料的呈现顺序应视实际教学需要而定,尤其是在同一专业内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教学操作中,更应灵活的安排好先行组织者的教学顺序,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良性教学效果。

“设计概论”作为一门艺术设计课程,是集设计艺术源流、风格和发展规律为一体的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详述了设计艺术的内涵和外延、特征和本质、源流和趋势、演变和脉络,对于学生了解设计本源。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设计艺术在内涵、形态、界面、文化、创新等基本问题上的问题和发展态势,为“三大构成”、“图形创意”、“版式设计”等设计基础技能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换言之,设计概论是打开学生设计艺术审美、素养、境界的理论窗口,把设计操作中的感性创意思维以系统化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并使其灵活运用到设计技能练习中去。设计理论课程建立的初步认知结构,能在先行组织者的帮助下,联结新的设计技能知识,形成设计理论知识结构与设计技能知识结构的有意义性相促相成。如何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设计概论这类基础理论课程应作为先导性材料,与设计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相互贯穿、相辅相成,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三大构成”、“图形创意”等设计基础技能课程的时候往往不能自主发散思维,此时就需要教师呈现概括性水平更高一级的理论知识作为先导性材料,帮助学生将感性的创意思维转换成笔下抽象的视觉符号。例如,笔者在教授设计概论课程中陶瓷设计知识点时,针对学生平面构成学习过程中抽象能力较弱的问题,特设立中国古代装饰纹样专题一讲,着重讲解中国古代陶瓷设计中的纹样派别级演变。通过解读半坡型彩陶的“人面鱼身”纹(如图1)、庙底沟型的几何纹、马家窑型的螺旋纹,让学生了解古人如何发散创造性思维将具象创作事物抽象简化为视觉符号,重点解析中国古代先人将“寓人于鱼”的意义赋予在图形设计中,将人面和鱼形合体为花纹,整个装饰纹样将两条以上的鱼纹抽象化、集合化、样式化,形成横式的直边三角形组成的装饰图案。学生在视觉符号的抽象转化理论学习后,逐渐将几何图形运用到平面构成的创作中,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以猫为创作原型,创作出了系列平面作品(如图2)。在几何抽象思维的练习成熟之后,笔者将平面设计的教学目标推进为几何抽象化,使学生能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富创意的作品。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诸多尝试,最后发现学生在创作中难以梳理自己感性的创作思维,究其本源是其设计艺术理论知识薄弱。在此认识基础上,笔者结合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家具设计中器以载道的宗旨,详述中国古代传统器具设计是如何将宇宙万物的形态法则通过模拟的方法运用到器物设计中,并通过对形态的直接模拟实现“观象制器”。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代表图案“龙”,就是人们自我思想意识对外在自然形态的抽象和升华,笔者呈现了与龙相关的图案。例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二龙戏珠”、“云龙风虎”、“鲤鱼跳龙门”等。中国器具设计中的“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领域里“龙”的文化,也成就了古老的东方神秘,中国传统图案的神奇的质感肌理,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更加提升了学生的创作水平。通过这样的纹样图案理论学习,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创作思维发散,创作出了以狮子为原型的创意图形。

参考文献:

[1] 林从德.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杨猛,许乃学.广告创意之神[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篇5: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心得体会

通过这些天的学习,让我懂得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懂得并掌握这个理论,才能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篇6: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有感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毛泽东思想概念》,对于我们认识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借鉴毛泽东思想中的方法论研究现实社会,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现实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实现新的伟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毛泽东思想不仅指引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有的人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理论,就是建国以后的思想,也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现在“过时了”、“用不上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毛泽东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不能割断。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的中国发展而来的。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就不能把握中国的今天。更何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跨越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没有“过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所担负的历史任务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灵魂、基本精神实质,诸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搞好物质文明和精冲文明建设,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光辉思想仍然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

第二,学习毛泽东思想,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历史过程。如果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同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认为只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行了,学不学毛泽东思想“无关紧要”,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片面的、有害的。如果割断历史,不学习毛泽东思想,也就不可能真正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内在联系,一定要结合好、学习好、运用好。

第三,学习毛泽东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同志、评价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的同志把毛泽东同志晚年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等同起来,否认毛泽东思想是科学、是真理。这种看法本末倒置,以偏概全,也是错误的。毛泽东同志晚年确实犯有错误,但是他的错误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切文明成果,既包括对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教训的汲取。在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怎样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色,更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在摸索前进的征途上,错误是难免的。毛泽东思想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形成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我们要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第四,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利于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国后的几十年来,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年轻党员、年轻干部有很多长处,从根本上说也是热爱毛主席、热爱毛泽东思想的,但有些人不熟悉党的历史,对毛泽东思想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与实现伟大历史任务的需要是很不相称的,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党组织应加强对年轻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忽;另一方面,年轻党员干部也要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不仅理论性强,逻辑严谨,具有非凡的思想魅力,而且文风简洁明快,开门见山,观点鲜明,特别善于运用典故谚语和群众语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明科学道理,好读易懂。毛主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有感而发,绝无八股气,没有空话、套话,读起来非常亲切。而且,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亲笔撰写的,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伟大的胸怀和精神风貌。学习毛泽东著作,不仅可以掌握理论,武装思想,指导行动,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学起来,学习兴趣会越学越浓,入门并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毛泽东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这里,我想强调以下几点。

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实事求是,就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把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建设和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非常精辟透彻,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在21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战斗的光辉旗帜,是指导我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种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当然,我们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而坚持和发展都必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只是仅仅学习毛泽东思想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发展毛泽东 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当今社会,有一些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已不再重要,已经是落后的思想。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我们是必须坚持的,但更重要的是发展。当然毛泽东思想我们并不是完全照搬,我们必须灵活运用。我们不能再次重蹈“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覆彻。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话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适用于我们的国情。要保持共产党先进性,必须深入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我党是执政党,决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而存在。毛泽东曾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当家作主。这完全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上一篇:高三叙事作文:城市记忆900字下一篇:关于学校运动会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