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家公务员考前必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

2024-04-15

2023国家公务员考前必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精选8篇)

篇1:2023国家公务员考前必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

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历来是公务员考试的热门主题,在此,中公教育总结十八大中相关的语句,供考生考前阅读,以提高作文水平。

1、生态文明建设是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力推进。环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保战线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中国环保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勇担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2、5年来,通过全方位的生态建设,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6.8%,森林覆盖率从34.7%提高到42.3%,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5%以上。

3、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从目前的情况看,生态不文明做法普遍存在,生态文明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树立。同时,自然的价值还没有完全被承认,从社会观念上讲,对财富的拥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评判幸福的主要标志。

4、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国家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提高,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在减弱。

5、过去我们定义产品,都是从生产角度定义。把树砍了,是一种劳动,树变成了产品。但把树砍了以后,它提供清新空气的重要功能损失了,清新空气这种生态产品就没有了。

6、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的确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7、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8、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9、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10、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11、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12、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1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4、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15、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1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17、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美丽中国’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把家园建设的更好,这就必须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竞争力的发展。

山东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http://sd.offcn.com/html/gongxuan/

篇2:2023国家公务员考前必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主色调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文章精彩开头示例]

习近平曾指出,“生态环保不能只靠借东风,事在人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向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物丰富而多样是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是实现绿水青山的重要前提。生物多样性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发展新型生物产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明确要求,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章精彩结尾示例]

当前和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将不断加强,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对稳增长、调结构、强环保都至关重要。对于那些转型升级内生动力尚不足的地方和行业,不妨通过强化环境保护,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大的动力,真正做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发展与保护协调共赢。

谁不渴望蓝天常在?谁不向往绿水常流?总书记曾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才是我们想要的小康生活;美丽中国,魅力中国,才是我们守望的家园;追求蓝天绿水,打造精神领域的文明生态,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朴实目标。

篇3:2023国家公务员考前必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

1. 严格落实目标责任。

做好“十二五”节能减排地区目标分解, 完善节能减排统计和考核办法。组织对省级政府“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 落实奖惩措施。

2.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

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强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 实施好重大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启动燃煤电厂脱硝, 提高污染治理设施投运率。2011年, 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和74%, 分别比上年提高3.1个和1.5个百分点。

3. 强化节能减排管理。

制订并实施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和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开展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量交易试点。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 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绿色建筑行动。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加快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革, 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加大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发电调度、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政府采购等节能机制的实施力度。加强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和执法监督检查。

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完善和落实鼓励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推进海水淡化。抓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再制造产业化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2011年,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重点流域特别是大江、大河、大湖水污染防治, 以及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开展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 加快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启动黄土高原地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 支持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试点, 出台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6.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篇4:怀化发展与生态的平衡密码

——湖南省省长徐守盛

怀化在推进“四个湖南”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就森林覆盖率而言,怀化不仅追求数据的提高,更注重低质林区的改造,让这个绿色氧吧效率更高。

——怀化市市委书记李亿龙

“绿色湖南”,是“四个湖南”的重中之重,也是湖南的“金字招牌”之一。

“绿色”对怀化来说更是能“拿得出手”的最大亮点。两份来自怀化的数据显示:

一份是经济报表。2010年上半年,怀化GDP同比增长14.2%,财政收入则增长34.7%。

一份是环境报表。2010年1至6月,怀化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3%,森林覆盖率已达67.2%,稳坐全省“头把交椅”,沅水干流及其六大支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级标准。

两份报表,传递着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

然而,土地、矿产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以及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背后,土地、矿产资源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矿产资源整合兼顾发展与生态

怀化市矿产资源丰富,是湖南省主要的矿产地之一。现已经发现各类矿产60种,已经探明储量的38种,矿产资源总量28.9亿吨,居湖南省第四位。

“矿业助推了怀化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地表塌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下降、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生态问题。”怀化市地质学会秘书长彭辉跃介绍。

一系列问题被摆上了怀化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曾佑光的案头。这些问题涉及废渣治理、矿山土地复垦、重金属污染治理,占用林地耕地治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来自于怀化市政协关于建立怀化市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长效机制的建议案。在这份建议案中,详细地列出了怀化矿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也给出解决方案。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把保护生态摆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曾佑光如此回答。

而在“十一五”期间的具体做法是,进行“整治、招商、市场”三管齐下的矿产资源整合。在怀化市国土资源局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矿产资源整合的三大模式——全面整顿促整合的“雪峰山”模式,整体招商促整合的“官庄模式”和公开拍卖促整合的“江溪垅”模式。

怀化市通过对矿产资源的整合,解决了长期以来开发规模小、资源浪费多、环境破坏大的问题,使得怀化矿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使得怀化资源优势得以顺利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成绩是,通过在全省率先推行“绿色矿山”创建活动,在矿产开发利用时与开发商签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状,有效地保护了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严格新建矿山环保准入条件,恢复治理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2009年,“三废”综合利用率达40%,生态恢复治理率达40%,次生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预防和基本治理,全市矿产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展综合利用的矿山数达60%,综合回收率提高到7%,矿山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全面增长。矿业布局和结构更趋优化,矿山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经济发展效益是,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产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总产值近70亿,占怀化市国内生产总值356.7亿元的19.6%,已经成为怀化市支柱产业之一。

据介绍,怀化在矿产资源整合方面下一步的设想是,围绕加速形成黄金、有色金属、电石化工、石煤发电及精钒深加工、水泥建材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将开发秩序整顿和资源整合有机结合,在对重点矿区开发秩序进行集中整治的基础上,鼓励、引进优势集团或者下游龙头企业进行收购、兼并。实现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集约化,维护秩序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总体目标。

土地供应助推经济转型

经济要发展,土地是载体。“十一五”怀化市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高速运行的“经济快车”使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空前紧张,国土资源管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迎接挑战,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机遇。压力面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成为这五年怀化市国土资源局的战略抉择。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怀化市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6.20%。

常吉高速沅陵段建成通车,包茂高速吉怀段、怀通段相继开工,沪昆高速洪江区连接线一期工程完工,溆浦连接线建设进展顺利。吉怀、怀通高速公路进展顺利,新溆、溆怀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一系列的交通重点建设项目,使怀化基础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在成功地完成了满足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用地需求的同时,怀化市严把土地供应关,在用地保障方面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原则,严守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严禁向“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供地。优先保障新技术产业和生态环保等新型产业以及民生用地。尤其在民生用地方面,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宅用地,以促进怀化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节流与开源双管齐下。怀化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提升。

怀化山地面积比重大,坡耕地分布广,耕地整理潜力大。近几年来,怀化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发整理力度。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结合基本农田保护、村庄环境治理、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完成了部分土地开发整理任务,使相当数量的荒地、工矿废弃地和荒坡地得到开发整理,居民点、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情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保障了怀化市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投入终结硕果,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35元;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05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80元。

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怀化市坚持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加大投资,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组来自怀化的数据显示,2010年怀化实现GDP674.92亿元,增长14.8%,增速快于全省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97.4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288.90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288.59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5.5:40.1:44.4优化到14.4:42.8:42.8,形成了二三产业并驾齐驱格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4.2%、54.8%、41%。

完善制度破解“两难”

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离不开制度的保证。探究这背后的制度根源,可以找到深层次的原因。

挑战与机遇是一对孪生兄弟。面对国家越来越严格的国土管理政策,在保发展、保红线、破“两难”的挑战中,怀化国土资源局积极寻找推进国土资源制度建设的机遇。

矿产资源丰富的怀化在探索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始终不遗余力。2002年3月,怀化市国土资源局主持拍卖沅陵县转山溪金矿区探矿权的成功,敲响了湖南省探矿权拍卖的第一槌。同年4月12日,又成功拍卖出让了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甘鬼锰矿采矿权,敲响了湖南省采矿权拍卖的第一槌。随后出让了辰溪县鸡岩铅锌矿、辰溪县黄泥界铅锌矿等多宗采矿权,顺利地实现了起步阶段的工作目标。

在完成起步阶段工作任务后,怀化市国土资源局将工作重点转向规范出让行为上。一方面,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土地矿业权市场的建设。至2003年底,怀化市10个县级国土资源局建立了土地矿业权交易市场,所有新立矿业权的出让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同时,根据《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精神,先后制订和完善了《怀化市矿业权出让流程》、《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计划会审制度》、《矿业权出让信息公示制度》、《矿业权出让底价确认制度》等一系列操作规范和制度。

盘活矿业权存量是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重要部分。怀化市国土资源局根据省政府文件的要求,在矿山企业办理采矿权延续、变更、转让审批过程中对全市辖区内所有已发证的采矿权全面实行有偿处置,对矿山占用的保有资源储量经核实检测和价款评估后,按省厅规定收缴采矿权价款。到2008年底,怀化市省、市、县三级发证的所有采矿权均完成了有偿处置。“十一五”期间,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已通过拍卖或挂牌等公开竞价方式累计出让采矿权18宗,采矿权成交价款达3948.33万元。

在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十一五”期间,怀化市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居湖南省前列。完成《怀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目前,着手制订怀化市“十二五”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怀化市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实现了省、市、县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网上审批工作。矿产资源储量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完成了全市矿山储量评审备案工作和储量动态监测工作。加强测量标志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基础测绘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怀化市国土资源局行政绩效考核、综合治理、档案管理等工作继续保持在怀化市先进行列。

地质灾害防治的制度化极大地减少了地质灾害的损失。怀化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了《怀化市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实施,并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了责任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通知》;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巡查与督查;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汛期监测、值班与预警预报工作。

记者从怀化城区沿着舞水河向东行走,两岸满目清翠,河水碧波荡漾,蔚蓝的天空飘着洁白的云朵,集中连片的稻田正待耕种,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如一幅壮美画卷。

过去,这一带有20余个采石场,10多家造纸厂、冶炼厂等“五小”企业,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怀化市采取多次专项行动,把这些污染企业端掉。随着一批高科技、环保型企业的进入,这段河流又见清水长流。

篇5: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

金湖以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县为目标,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2013年在苏北率先建成省级生态县、通过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称号,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金湖的生动实践与成功探索诠释环境优化增长的科学路径,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启示是: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才能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

强化组织架构,塑型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体系。我们始终把创建国家生态县作为彰显生态特色、建设幸福荷都的重要举措,切实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切实凝聚齐抓共建的大格局。一是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推进体系。成立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等12名县领导任副总指挥的生态县创建工作指挥部,并设立生态县创建指挥部办公室。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自上而下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所有镇成立环境保护服务站,所有村配齐环境监督员,形成了“县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健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体系。一方面,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导向,规划建设“一主四辅”(“一主”,即打造提升一个精品主城区;“四辅”,即繁荣发展农村四大片区辅助中心)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形态、人口、功能和生产力布局;另一方面,积极完善生态建设规划,编制了《金湖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同时,还修订完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等,形成了超前、系统的规划体系。三是健全多方面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并实施《金湖县创建生态县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实施生态创建十二项工程的决定》、《金湖县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促进生态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优化对镇和部门目标考核办法,将生态建设作为“两书制”和“一票否决制”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2013年生态建设占年度目标考核值比重达到30%。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每年用于生态环保建设资金均占GDP比重4%以上。四是健全广覆盖的社会参与体系。县委两次将生态环保、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作为年初工作会议主题,不断鼓劲加压、营造氛围。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形成全方位唱响生态荷都、美丽金湖品牌的舆论氛围。

强化生态产业,构筑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的支撑。我们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高效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推进生态工业集聚化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建设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引进了振合太阳能、欧陆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培育了金石集团、神舟车业集团、苏仪集团等一批全国行业“冠军”,初步形成以石油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线缆仪表、工业物联网、煤矿机械为主导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纳米材料、新型防火材料、光伏产品为主体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其中石油机械产业是江苏省20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创成了国家火炬计划石油机械特色产业基地、省汽摩配产业园、省线缆仪表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等9个产业基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个、中国驰名商标6件,开发区综合实力在89家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31位、首次进入全省第一板块。二是加快推进生态农业现代化发展。按照“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要求,实施了全省首批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形成金宝南线高效设施蔬菜、淮金线优质特色农业、环白马湖生态观光农业等3条产业带,新创现代渔业、现代蔬菜等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2个,新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4个,获批“金湖大米”等1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农业“三品”377个、累计生产面积占比全省第一,成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2013年8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在淮安市率先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三是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始终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金湖印象旅游城、大佛寺、荷花广场等服务业项目建设,努力培育市级城东农机农资机电市场集聚区、建材市场、香港城、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市场流通工程,全面打造万亩荷花荡、水上森林公园、白马湖生态渔村等省内外知名旅游景点,大力发展以“赏金湖荷花、品湖鲜美食”为主题的水乡生态特色旅游,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4星级旅游饭店1家,金湖印象旅游城被列入全省27个重点旅游项目之一,水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纳入省服务业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以生态旅游、专业市场、湖鲜餐饮为重点的生活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

强化生态空间,催生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新格局。根据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最新精神,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一同推进,一同提升。一是着力打造提升一个精品主城区。按照“长三角北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富有荷都特色的水乡生态园林城市”总体定位,积极建设功能提升、品质领先的城南新区,着力把金马高速入口片区建成高端展示荷都形象的“门厅”,加快建成荷花广场片区休闲度假、商业服务的城市综合体,把城东片区尽早培育成为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老城区人民医院、黎城市场等地块综合开发,力争到2016年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全国文明县城。二是着力繁荣发展农村四大片区辅助中心。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要求,依托银集、涂沟,规划建设淮安金湖经济开发新区,努力建成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双轨互动、产城良性互促的综合新区;依托闵桥、塔集、金南南部,规划建设高效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综合示范区,荷花荡创建4A级景区,启动农业智慧集成示范区、尧文化体验区等项目,努力建设长三角北部“慢生活”休闲目的地;依托吕良、前锋,规划建设白马湖特色旅游、生态湿地保护区,启动4A级景区创建,建设军舍、阮桥2个新农村综合体,打造白马湖旅游大开发的南片区新高地;依托金北北部、陈桥、吕良,规划建设现代农业、承接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辐射的功能区,挖掘吕良古镇文化底蕴,扩建陈桥农业科技示范园,着力建设新型郊区产业板块和服务市区发展的“前花园”。三是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围绕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的农民幸福家园的要求,扎实推进富有特色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涌现了一批特色农民集中居住点。围绕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规划布点的村庄突出提升公共设施配套、建筑风貌特色、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其他村庄突出环境卫生整治,加快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乡村面貌。一体化的城乡生态彰显了“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特色。

篇6: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比翼齐飞

作者: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建设提升到文明的高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近年来,广东抓住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机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

坚持全面发展,制定“绿色广东”战略。早在2004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绿色广东”的战略决策,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培育以人为本的绿色文明,建设舒适优美的绿色环境,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并将“绿色广东”战略与经济强省、法治社会、人民富裕的目标有机地衔接起来,构成了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

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环境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根据广东实际,省委、省政府提出珠三角要坚持环境优先,东西两翼要在发展中保护,山区要保护和发展并重,坚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根据这一思路,划定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三条红线”:对新建项目,凡环保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过改造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在着力构建国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又针对其固有的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特点,着力解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广东经济一直以速度型、外延型增长方式为主,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的状况,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须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市场的引导与有效的宏观调控,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9∶61,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634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万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4700亿元增加到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过50%的关口。

加强环境保护规划,使生态建设进入科学化轨道。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先行。从2003年起,省政府与国家环保总局(现为国家环保部)共同开展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山区生态屏障的保护和建设。编制和实施了广东省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碧海行动计划,以及全省主要江河水质保护和防治污染等一系列规划。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树立法律、政策的权威。省委、省政府坚持依靠法制来规范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广东省节约能源管理办法》、《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关于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等,逐步形成了环保法规体系框架,依法处置各类环保问题。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和查处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切实履行环境执法监督职能。

推动节能减排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建立并实施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企业的跟踪监管,严格项目准入。制定节能降耗、节电、节水、节材、节地等强制性能效标准,限制能耗高和工艺落后产业的发展。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消除污染隐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实施能耗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落实土地管理制度,调整土地利益机制,全面实施土地管理领导问责制。

抓好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省委、省政府创新环保责任考核机制,把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环境质量变化、污染排放强度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健全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的机制,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创新投入机制,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增加环保投入;推进环保市场化改革,增加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协调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河流水质达标责任追究机制、流域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等。

通过几年的工作,广东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共赢。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全国1/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7750亿元,比上年增长34.7%。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6年,全省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9座,日处理能力达到724.3万吨,化学需氧量(COD)年削减能力达到44万吨,居全国第一。建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586万千瓦,二氧化硫年削减能力达40万吨,居全国第一。新增生态示范村镇113个,总数达475个。

总结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们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短期内,虽然生态建设、节能降耗会付出一定成本,但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腾出环境容量,培育一批新的产业,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抓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核心。人与自然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要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影响,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建设生态文明,要着眼于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追求。生态文明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物,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要重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也包括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观念,发展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要把生态建设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到经济、社会、教育活动之中,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树立全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四个文明的有机统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和高度。只有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7: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全面而自由地实现着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自然的片面对抗,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显示出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人们在追求和创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又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作 者:张学书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期 刊:生态经济 ISTICPKUCSSCI Journal:ECOLOGICAL ECONOMY年,卷(期):,(7)分类号:X22关键词:生态文明 人的本质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

篇8:2023国家公务员考前必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

1.1 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3月24日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 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如今以及今后的时期来看, 要按照党中央部署,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 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 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 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1]。

1.2 研究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国家“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重要内涵体现在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所谓的人居环境, 即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主要由人和空间内的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构成。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

栾川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2014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河南省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栾川县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县意见》中特别提出要通过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来促使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 并指出到2017年底, 绿化建筑比例在75%以上, 生态用地比例在65%以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在95%以上,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在85%以上, 城乡发展统筹推进[2]。栾川县在“生态文明建设, 走永续发展道路”的实践是河南省从整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生态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栾川县在产业转型发展中注重生态、强调绿色发展, 对河南省同类地区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2 栾川县原来的产业布局与现状

2.1 栾川矿产业

2.1.1 矿产业的发展。栾川是我国著名的多金属矿床矿集区, 已发现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四大类, 近50余种, 其中钼金属储量207万吨, 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被誉为“中国钼都”。铂、铅锌、硫、铁、金等矿产资源已成为该县乃至全河南省的主要优势矿产, 为县域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历届栾川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栾川的矿产资源的优势条件, 大力支持开办矿山, 确立了“矿业兴县”的指导思想, 采取增加资金投入、改造技术、规模经营等一系列措施, 使得该县属矿山企业实力大大提高, 由此带动了加工、运输等第三产业更好的发展。截至1998年年底, 栾川县的工业体系已经基本转变为矿产业开发。全县形成各类矿山企业达到370个, 形成总固定资产398 563 万元。开发矿产20余种, 占已发现和探明矿种总数的68%, 日处理原矿25 286 吨, 冶炼的生产力达12 931 吨/年, 从业人员2万人[3]。矿山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在通过企业改制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据1998年统计资料, 栾川县的社会总产值中, 矿业占比高达51.55%。

2.1.2 栾川矿产业现状。国际钼矿价格像“过山车”一样, 矿业城市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多年来, 栾川靠山吃山, 矿业在全县经济收入中贡献了70%。但在金融危机之后, 由于钼矿等价格暴跌, 导致栾川经济一蹶不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栾川县一直是河南省出了名的经济贫困县, 但随着栾川县的钼矿被大量开发, 从2004年开始, 栾川经济突飞猛进。2004年, 钼矿价格一直飙升, 以含量45%的钼精粉为例:1999年的价格是每吨1.89万元, 到2004 年, 最高涨到每吨27 万元, 涨幅达到1 400%。栾川的县域经济从此次钼矿价暴涨中而得到提升, 主要经济指标在河南的排名上升了71位。不但个体企业发家致富, 整个栾川的县域经济也受益颇多, 栾川瞬间成了全省经济强县。

但是, 从2012年初开始, 钼矿的价格一直处于下跌状态, 钼精粉价格跌到了每吨12.5万元, 与最高价相比跌了50%多。而随着全球钼矿业增长势头放缓, 栾川矿业高利润时代也已终结, 矿业发展进入“寒冬期”。随之各种问题也爆发出来, 工矿业是栾川最大的优势, 但是, 矿业成本上升, 矿产品价格下跌局面依然没有明显改观。矿山企业复工率不足20%, 亏损面超过70%, 大部分企业出现减发、欠发、缓发职工工资现象[4]。

3 栾川转型发展及其成效

3.1 栾川转型背景

在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 栾川曾为之自豪的工矿业, 也遭受重创。如今, 和“铜都”铜陵“、钨都”赣州等地一样, 之前依靠单一经济生存的矿业城市近年也正在谋求转型突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方案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到2020年, 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2 栾川转型发展

从2014年开始, 栾川县政府通过资源整合, 矿厂区告别了多年来“企业分散经营一盘散沙”的局面。通过近几年的持续整合, 制定出“工矿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 使栾川走上一条纵向以整合矿产资源、发展资源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 横向以大力发展旅游、医药等非钼产业的纵横结合的经济转型之路。

3.2.1 大力发展旅游业。2009年, 栾川县全面启动了国家5A景区的创建工作, 以栾川县内一个4A景区为龙头, 联合2-3家4A景区, 进行优化整合, 打造“5A栾川”品牌, 不断丰富“栾川模式”的内涵[5]。而现如今, 作为全国首批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6个国家5A景区的县份, 栾川的成功经验是被业界充分认可的。

经过8年发展的栾川旅游业已成为该县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带动功能最强的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 栾川按照“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特色农庄”的发展模式, 着重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打造出了独特的乡村旅游新形式。全县累计流转林地、耕地76.6万亩, 建成有彩叶林、高山牡丹的花卉种植园8个, 农业观光游示范点16个[6]。正是依靠发展乡村旅游, 那些昔日无人问津的山沟沟, 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度假村,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3.2.2 赏石之乡。栾川县国土面积为2 477平方公里, 县境内有黄蜡石、伊源玉、河洛玉、黑珍珠、梅花石、钟乳石等观赏石资源30余种, 并且储量大、石种多、石质佳。改革开放以来, 栾川矿业经济驶入快车道, 当地村民对观赏石喜爱有加, 从单一的拣石、售石, 逐渐发展到赏石、玩石。为促进观赏石的开采、加工、销售, 栾川先是建成四个总面积3 000 平方米的观赏石精品展馆, 随后又有几十名奇石爱好者的23个观赏石精品馆在县城东区建成。该县还专门建起了“栾川奇石城”, 形成了观赏石一条街。在主要景区, 一个个奇石馆 (店) 相映争辉。2001年以来, 栾川县先后成功举办38次大规模的观赏石精品展和赏石博览会。

2012年10月, 栾川旅游产业集聚区筹建一座4 000平方米的观赏石文化城开始动工。观赏石文化城建成后, 可集国内名石展示、销售、研究于一体, 使栾川逐步成为中原乃至全国的观赏石展示、销售集散地[7]。

3.2.3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第一, 林下养鸡。栾川有林地面积296.5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82.4%, 居河南省第一位, 有“中原肺叶”之称。丰富的森林资源、良好的气候给栾川县林下养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其相对应的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林下养鸡产业已经发展为巩固退耕还林造林成果、扩大林改成果,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栾川县指导林农从传统的饲养方式逐步的向科学饲养方式的转变, 科学规划, 科学养殖, 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第二, 高山冷水养殖虹鳟鱼。自2010年, 栾川县朱家村村民外出考察时, 发现了养殖虹鳟鱼这一条致富路, 回村后潜心研究出高山冷水鱼养殖技术, 并在区域内推广。通过搞合作社经营, 带动村里90余户农民参与虹鳟鱼养殖。之后, 朱家村走上了依托虹鳟鱼养殖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许多游客都慕名到此品鱼赏景, 朱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渔村。第三, 种植猪苓让高山深沟变成金山银沟。猪苓是著名中药, 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含猪苓多糖, 试验抗癌。抗辐射作用。栾川县政府经过多方考察, 选择了投资小、收益大的猪苓种植项目, 种植猪苓种子可以循环使用, 而且省劳力、不毁林。政府带动全村人民种植。截至目前, 该村猪苓种植总量已达1.1万穴, 猪苓销售产值达3 000余万元, 全村203户村民中猪苓种植大户就有40多户[8]。在该村的示范带动下, 周边的村庄也逐步发展成为猪苓种植专业村, 实现了经济增长。使得栾川的林业有了更好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永续发展。

4 栾川县转型升级永续发展的启示

栾川县一直是矿产资源大县, 仅靠矿产资源来支撑县域经济, 经济结构单一。受金融危机影响, 全县经济下滑态势明显。近年来, 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提出“打造美丽乡村、推进全景栾川”的战略布局, 推动经济转型和美丽乡村建设, 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对于经济的发展, 始终要把生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要素, 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道路, 绝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而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坚守生态红线, 保障生态安全, 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曾经的栾川是有金山银山, 而忽略了青山绿水;现如今的栾川, 是既有金山银山, 也有绿水青山。

4.1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 并不是要放弃当今社会的工业文明, 回到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而是要以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 以自然发展规律为准则, 以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栾川县并没有放弃矿产业的发展, 只是拉长钼矿加工产业链, 更好的永续利用矿产业。与此同时, 也开发了许多新兴产业, 来改善矿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2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论述, 深刻清晰的表明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饱含了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

栾川对已有的旅游业和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 使得绿水青山又回归到百姓身边, 既保护了生态环境, 也从新兴产业中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更是保护了生产力, 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R].中共中央政治局, 2015.

[2]中共栾川县委, 栾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县的意见[R].栾川:中共栾川县委栾川县人民政府, 2014.

[3]张文献.栾川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地质, 2000.

上一篇:安全监控规章制度下一篇: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