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2024-04-27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精选8篇)

篇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1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 一脉相承的

4、国际局势

5、经济全球化趋势

6、坚持与时俱进 保持党的先进性 坚持执政为民 7 前提 关键 核心 8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0、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B 2 A 3 A 4 B 5 C 6 B 7 B 8A 9 C 10A

三、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

2、B.C

3、A.B.D

4、A.B.C.D

5、B.C.D

6、A.B.D

7、B.C.D

8、B.C.D

9、A.B.C

10、A.B.C.D 四 简答题(参考答案)

1.党的十六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概括。

3.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祥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各个方面,也提出了-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且构成了—个系统的科学理论。4.它们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索永无止境。

五、论述题(参考答案)

1.因为:(1)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并形成了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3)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 联系的重要论断(9个方面,16条),特别是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石,是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

(1)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2)它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3)它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4)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2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 发展生产 共同致富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创办经济特区

4、国情

5、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两个基本点 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8、富强 民主 文明 9 经济、政治、文化

10、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1 C 2A 3 A 4C 5B 6C 7 C 8 B 9 A 10C

三、多选题(参考答案)

1、B.D

2、A.B.C.D

3、A.B

4、B.C.D

5、A.B.C.D

6、A.B.C

7、B.C

8、A.B.D

9、A.B.C.D

10、A.B.C

四、简答题(参考答案)

1.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我们国体的无产阶级性质。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

(4)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正确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4.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论述题(参考答案)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分别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政策分别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教育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2.(1)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2)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3)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它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推动力量。(4)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抓教育,从培养人才人手。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3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生产力

2、具体体制

3、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公有制

6、非公有制经济

7、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8、本质要求 内在属性

9、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 思想保证

10、工人阶级 工农联盟 人民民主专政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C 2 A 3 B 4 A 5 A 6 B 7 A 8 A 9 B 10 C

三、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D

2、A.B.C.D

3、A.B.C

4、A.B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

10、B.C.D

四、简答题(参考答案)1.(1)市场调节功能大大增强;

(2)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已基本形成;(4)各类市场组成的市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宏观调控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2..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1)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2)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为尺度;(3)按劳分配不是以“劳动券”形式,而是用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6)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五、论述题:(参考答案)

1.(1)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3)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是体制的重新构造,是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重新调整。

(4)总之,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引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其所引起的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因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目前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

(4)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4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2、思维方式 理论素养 科学文化水平3 性质 方向

4、特别行政区

5、国家主权 6 和平发展 7 维护和平

8、促进发展 9 工人阶级 10 知识分子 11 密切联系群众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A 2 C 3 C 4 A 5 C 6 A 7 C 8 C 9 A 10A

三、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D

2、B.C.D

3、A.B.C.D

4、A.B.C

5、A.C.D

6、A.B.C

7、A.C.8、A.B.C.D

9、A.B.C.D

10、A.C.四、简答题(参考答案)

1.(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1995年1月,江泽民在新春茶话会上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全面地提出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八项主张,即:(1)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3)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6)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胞的一切正当权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3.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反对任何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和企图;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也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处理国际事务时,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以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划线,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作出判断,决不拿原则作交易;各国的事情由各国自己作主,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也尊重别国奉行的独立自主政策。4.(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3)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5)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4)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5)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6)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五.论述题(参考答案)

l.(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2.(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

(2)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要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的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篇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贫穷与富裕 D.民主与人权

正确答案:B

2.我国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A.1949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78年

正确答案:B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法制建设 正确答案:A 4.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

A.一个中心 B.两个基本点 C.改革开放 D.四项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D

5.邓小平在党的()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正确答案:A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在()出版发行的

A.1989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7年

正确答案:C 7.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正确答案:D

8.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实事求是论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共10题)

1.认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意味着()

A.战争与革命已经成为历史了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需要拮据的主要问题

D.和平与发展已经是客观事实

E.战争与革命与和平与发展共同构成当今时代的主题

正确答案:B C

2.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

A.对立的思想体系

B.统一的思想体系

C.没有联系的思想体系

D.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E.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正确答案:B D E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

A.党的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酝酿产生阶段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

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

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E.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理论进一步创新阶段

正确答案:B C D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 B.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

C.它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D.它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

E.它的提出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产生

正确答案:A B C

5.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

A.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E.当代中国解决社会问题的金钥匙

正确答案:B C D

6.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等地,作了重要讲话

A.南京

B.深圳

C.珠海

D.武昌

E.上海

正确答案:B C D E 7.毛泽东思想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毛泽东个人思想的集中体现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来源

正确答案:A B D

8.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这是因为()

A.它们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是一样的

B.它们都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立场

C.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一致的

D.它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是一致的

E.它们都具有同样的思想路线

正确答案:B C D E

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 B.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E.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确答案:C D

10.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E.领导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设了新中国

篇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新世纪的前五十年,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 首先,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其次, 激烈的国际竞争, 复杂的意识形态的冲突, 又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切实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努力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这是时代的发展对这门课提出的要求, 我们要根据这种要求, 努力解放思想, 不断开拓进取, 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造就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以及拔尖人才,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也要体现其自身的特点

1.《概论》的教学方法及其改革必须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

首先, 《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符合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基本规律。《概论》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教育性。通过这门课的教学,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 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但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而言, 它们又都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经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 证明了它们能够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 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应当是热情与冷静相结合, 理性与感情相结合, 用昂扬热烈的感情来鼓舞和教育学生, 用科学冷静的理性来引导和启示学生, 使学生在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 并从中挖掘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从而实现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其次, 《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符合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相统一的基本规律。《概论》是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进行了有机的归纳和集中,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其精髓和实质。但是学生的成长经历是有限的, 他们不可能全部亲身体验和感受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所发挥的巨大指导作用。鉴于这种感受和认识的局限性, 我们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社会实践教学所选择的实践事例、实践地点、实践内容等要与书本知识联系密切, 保持一致, 同时, 教学的形式也要与实践结合,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教学中去, 并在社会实践教学中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书本知识服务于社会,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指导实践活动, 解决一些实践问题, 这样, 学生既系统地学习了书本理论, 又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作用, 能够真正掌握和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 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自觉地坚持和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而使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起来。

2.《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体现出其自身的教学特点

首先, 《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针对性, 要抓住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个根本点。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江泽民同志还指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 应当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 还要从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这就要求, 《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和根本点, 无论是讨论还是调研、思考, 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等, 都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青年学生, 武装广大青年学生的头脑, 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培养成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使这门课的课堂成为学习、宣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强理论阵地。

其次, 《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实效性。要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就必须提高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效性,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不同的学生, 区分层次, 有的放矢, 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的观念, 形成以人为本, 注重知识的观念, 在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 采取与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多样化、多层面的新方法, 比如, 低年级的学生学观点、重记忆, 高年级的学生学理论、重思考等, 充分调动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乐于学习, 主动学习, 这样才能切实增强这门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效性, 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是否喜欢,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教学实践也证明,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既灵活严肃, 又情理交融, 既昂扬热情, 又理性冷静, 将原本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表现得更加直观、立体、多层面, 以丰富多彩, 灵活新鲜的感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不断深化《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1.把握时代特征,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 使语言富有时代特征, 才能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知识生动地表达出来。否则, 知识老化, 语言陈旧, 课堂教学毫无新意, 就会降低对学生的吸引力。课堂讲授法要同板书、谈话、多媒体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穿插进行, 避免简单刺激, 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社会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社会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等方式, 相对独立自主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完成社会实践教学任务, 使学生深入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服务社会, 通过实践和行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 良好的道德和献身社会的精神, 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以达到强化这门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3.进一步改革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使多媒体课件逐步进入到了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但是, 也存在比如课件形式老化、内容陈旧等问题, 《概论》课应从两方面着手, 不断完善和深化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改革。首先, 要把新知识、新观点、新事件及时补充到课件中, 增强课件的现时新鲜性和针对性。其次, 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经常对课件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修改和完善, 使课件始终保持新颖、生动和丰富多彩, 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保持生机和活力。

总之, 《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必须持之以恒, 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当针对存在的问题, 遇到的新情况, 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 从而进一步完善《概论》的教学方法, 提高其教学效果。

摘要:为适应新世纪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进一步增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不断推进其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

[2]殷云飞.略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意蕴[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6 (4) .

篇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一、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它对党的建设、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这体现了以上哲学道理。

二、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充分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三、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包含的诸多矛盾中,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五、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前沿,立足于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伟大的理论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的具体体现。

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三个代表”的立论基石是唯物史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十分丰富的物质资料。“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首要前提的原理。在社会形态统一体中,固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原理。

七、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是正确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八、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体现了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篇5: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专业:10秋行政管理专科

学号: 1033001460433

姓名:李万兵

本人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因为在总结国内外的大事的经验和教训时,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时作为一个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更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用作为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这段时间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了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 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时刻能感受到那股朴实而执着的爱。或许我们从小就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封闭在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小圈里,以至于在今天和平、安定,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淡薄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我觉得爱国并不是在大使馆被炸之后上街游行示威就可以了,而是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说,珍惜淡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许有人觉得太离谱了,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祖国的一草一木都不想爱护,他怎能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如今,许多人的热点依然是出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向往那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是当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了解了共和国艰辛的成长史之后,我越发热爱我的祖国,我越发可以理解她与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应当成为我们年青人奋发的动力。立志建设她、美化她应当成为我们最崇高的理想。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 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 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 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 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 们背离了三个代表,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思想,我们认为“先进生产力”就是以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是提高科技水平,而要发展科技,就要依靠教育。文化的先进与否要看它所基于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说要代表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上的文化,不断把它推向前进。而“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点在我们党的理论中一贯是非常明确的,但重新强调它很有意义。

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而面向21世纪,党只有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更加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坚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懈奋斗,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篇6: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毛泽东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我们,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毛泽东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结合新的实践,学习毛泽东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不断地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和智慧力量,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对于推进我们伟大的事业,对于提高个人的理沦水平、工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开始主持中央的工作,曾经在法国留学的经历使得邓小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领导者,他敏锐的察觉到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距,而在他看来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消除乃是当时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

篇7: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写在了党的旗帜上,表明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21世纪的坚强决心。究竟如何高举旗帜,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伟大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邓小平的党建理论是“三个代表”的生长点和有力指导

首先,在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上,邓小平理论直接启发了“三个代表”。邓小平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明确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不仅从根本上纠正了党的建设问题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而且明确地把党的自身建设同党所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给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江泽民顺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的思路,认识到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党对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其次,邓小平的政治嘱托催生了“三个代表”。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992年初,在南方的谈话中,他再次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是邓小平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政治嘱托。针对这一嘱托,江泽民在这些年的实践中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来,在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确定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反腐倡廉和“三讲”教育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经验。“三个代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邓小平的政治嘱托和上述根本问题做出了最集中最概括的回答。再次,“三个代表”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密切相关。邓小平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制定了一条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内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质上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要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两个关联度极高的问题。因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好了,党就能站稳脚跟;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主义才能长治久安。可以说,“三个代表”的理论生长点就是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的思维视角启迪了“三个代表”;

1、“三个代表”禀承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时代特点的新视角。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三个代表”继承了“三个有利于”与时俱进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在关键时刻及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有效地消除了人们的种种困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则是在世纪之交,人们对党的性质的理解及党的自身建设遇到前所未有挑战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江泽民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既为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一样,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显示了党的事业在实践发展中的连续性。

2、“三个代表”禀承了“三个有利于”观察问题的新视角。“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准确把握上,科学地强调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从而使二者在内容上具有联结性。邓小平和江泽民都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使其适应自己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一定的生产力,不仅是社会存在的前提,而且是当前生产实践及其所决定的各种社会活动的物质条件。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同时,生产力还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邓小平总揽全局,突出重 2 点,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面对21世纪,江泽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敏锐地把握生产力发展的总特点,提出了我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以此作为“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与“三个有利于”观察问题的视角的一致性,阐述的重要内容的相互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对我们在新世纪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三个代表”在价值取向上也和“三个有利于”具有一致性。“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把关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鲜明地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

在“三个有利于”中,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也是这一标准客观性的保证;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目的。同样,在“三个代表”中,我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终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三)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思想孕育了“三个代表”

邓小平纵观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地位的历史性变化后,于80年代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并提出了一系列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主张和政策措施。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而且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重申了邓小平的科学论断,再次强调“科学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把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落在实处。

在“三个代表”中,江泽民强化了先进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先进生产力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或社会共同体中的相对发达并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即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在高水平的生产管理下,对日益扩大了来源和种类、提高了复杂程度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产力。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 3 展要求,就是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从邓小平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到江泽民在“三个代表”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他们都敏锐地觉察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作为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政党,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作为根本目标,顺应新技术革命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只有这样,党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才不会被历史淘汰。从邓小平的“中国应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到江泽民的“科教兴国战略”,都体现了作为伟大政治家的强烈的使命意识。

(四)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为“三个代表”提供了理论范式和方法论指导

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只有从两个文明建设的统一上来考虑问题,才能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整纲领,使社会主义社会得到全面发展。江泽民在“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质上说明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作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

江泽民以邓小平理论的思维范式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两手抓”的思想,提出了“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一起抓”的重要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其本身就包含着创建先进文化的内容;而不断的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由党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更快、更好的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正如江泽民指出的,“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首先,他肯定了先进文化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来增强综合国力。先进文化以其价值理性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条件和正确的价值指向。在当代中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 4 社会主义的导向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制度保证和精神动力。它不但以思想理论形态和舆论导向方式给予经济建设和物质生产以思维引导,规定着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而且还以管理科学形态指导着经济政策和规划的决策和实施。

其次,他看到了先进文化以科技生产力、教育生产力方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以其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造就“四有”新人的特殊功能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全方位的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无限发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再次,他同样看到了先进文化为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营造优化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通过人和社会的作用机理来影响综合国力。从文化环境对人的作用来看,文化环境通过自身的结构因素对主体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建设起着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文化环境对社会的作用来看,文化环境一方面通过正面主导性价值观的引导来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协调人际关系和整合不同利益阶层来维护社会稳定。

三、学习邓小平理论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

我觉得学习邓小平理论,不光是研究其理论内容本身,对于中青年来说,真正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导,不断要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健康成长。不怕出错、敢于纠错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计划与市场、“资”与“社”的区别。在谈到关于证券、股市是否是好东西时,他指出:“允许看,但更坚决的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此外,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毫不避讳地指出并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是何等宽大的胸襟!学习邓小平的理论,我们何不先学习伟人的胸怀呢?在忙碌的学习中,我们都曾经是某个区域的佼佼者,这也使我们身上多少染上了一些“傲气”,使我们常常看不到,或者不情愿说出自己的错误。然而,一个不能认真反省自己的人,如何能从以往的经历中发现自己的弱点,总结教训,获得更好的发展呢?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呢?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不争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之一,也是邓小平的发明之一。我想这也是对我的学习最有指导意义的关键所在。单位里,宿舍里,我们早已习惯于说点什么,发发牢骚,对某个问题辩论一番或是怨天尤人,这难道能改变现状吗?与其天天对各种不好的现象大加评论还不如我们都从自己做起,遵守秩序,爱护环境。我们有时也会不自觉地纸上谈兵,这时就应该想想“不争论”,赶快拿出实际行动。光说不能发现问题,光说不会有所作为,要大胆尝试,大胆地闯荡。我想这就是将邓小平理论融入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时刻用正确的人生观规范自己的活动和思想。

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时刻能感受到那股朴实而执着的爱。如今,许多人的热点依然是出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向往那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是当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了解了共和国艰辛的成长史之后,我越发热爱我的祖国,我越发可以理解她与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应当成为我们年青人奋发的动力。立志建设她、美化她应当成为我们最崇高的理想。

篇8: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思考

“概论”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 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高职院校进行“概论”课教学, 既要重视解决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存在的共性问题, 更要突出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解决个性问题, 才能使高职院校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认知转化为认同, 由认同升华为信仰, 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 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一、要正确地把握教学定位

(一) 要正确把握课程教学的性质。

高职院校的学生, 是当代青年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都出生和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对中国的过去没有亲身的经历, 对于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和发展的时代体验和感受不多, 因而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指导实践中所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认识不够, 体会不深。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开展“概论”课教学不是没有必要, 而更是一项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新时代合格接班人的重要的政治任务。

(二) 要正确把握课程设置的目的。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要走向社会, 在企业的一线当技术工人, 从事和服务于经济工作。因此, 课程内容结构的安排要在突出重点章节、重点内容的同时, 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 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便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 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三) 要正确地把握课程教学的任务。

高职院校组织“概论”课教学, 既要求教师完整、准确地向学生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 帮助在校大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等问题, 更要培养学生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树立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自豪感、自信心、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要正视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实效有待提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概论”“进教材”、“进课堂”的目的已基本达到, 但“进头脑”的目的还没有从根本上达到理想效果。如:有些学生通过“概论”课学习后, 运用“概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改革中所面临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职工下岗、就业、腐败、贫富分化、地区发展差距、民主与法制建设等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 思想困惑仍然不少,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 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要增强。

随着职业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概论”课教学模式已由过去的“小课堂、专题讲座模式或专职教师讲解的模式”拓展到“大课堂、专题讲座”模式。但不少教师对这种变化了教学模式存在的“学生和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教学形式单一、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思想准备不足, 畏难情绪较重。

(三) 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截至目前, 在一些高职院校任教的“概论”课教师, 一份讲稿、一支粉笔再加一张嘴的教学方法仍然没有改变, 很多教师仍然是照本宣科, 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 学生听起来没有兴趣。目前有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如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反映较好, 但有许多教师不愿用或不会用。

(四) 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能力亟待解决。

在一些高职院校, “概论”课师资队伍严重失衡, 兼职教师过多, 专职教师缺乏, 有的是由党政干部兼任、有的是从别的理论课中甚至是从专业课中转过来的, 有的使用了大量的外聘教师;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理论功底较低, 科研能力较差, 对“概论”课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缺乏研究, 对社会上和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解释不到位甚至是绕道走。

三、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

(一) 要联系实际教学。

“概论”是一门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政治理论课, 这就要求教学要与实际、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结合。而教材很难及时反映中央的决策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课堂讲授与教材的关系。讲课既不能离开教材、大纲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 但又不能照本宣科。用这样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把精力集中在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讲授上, 使教学内容及时反映中央的重大决策和现实问题;一方面有助于紧密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 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真正做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二) 要避免重复教学。

“概论”课的内容不仅与中学的政治课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 而且与高校其它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也有交叉、重叠。加上“概论”课程与日常生活中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的宣传内容密切相关, 学生大都耳熟能详。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 教育者只有对交叉重复、难度较低的内容和不断重复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取舍, 才能使受教育者避免或减少产生厌倦、反感、甚至逆反心理。

(三) 要立足基础教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 有些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得是比较好的,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因此, “概论”课教师应在认真备教材的基础上,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做好备学生这个工作。要充分利用课前、课中提问并运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和学生知道的通俗易懂的事例, 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的讲解, 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打牢政治理论这个基础上向更高的教学要求迈进。

(四) 要广博知识教学。

“概论”的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 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包含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各个方面新的重大发展。因而“概论”课具有当代马克思主义综合性的鲜明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概论”课教师在讲解涉及各方面的具体内容时要有大学科、综合性的观念, 要运用文、史、地等相关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论证所讲授的观点, 以丰富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四、要不断地为改进教学创造条件

(一) 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作为工科类的高职院校, 不但要加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 而且要站在培养高素质四化人才高度, 大力加强和引进“概论”课教学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责任意识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概论”课教师梯队,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概论”教学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概论”课教师的培训。如:建立教师进修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创造条件为“概论”课教师提供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 努力提高“概论”课老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概论”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以不断提高“概论”课教学的水平。

(二) 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要积极地组织“概论”课教师大胆地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以不断适应职教战线对“概论”课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抓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改造, 学校要在提高教师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事“概论”课教学能力的同时, 应加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入, 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 如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等设备, 装备多媒体教室, 以保证“概论”课教师进行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要建立起适合职业高校特点的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本课程的教学网站, 为教学活动提供最大量的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与讲稿、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大量的音像资料、习题和自测题、经典作家著作选读和相关的中央文献等最丰富的资源, 更好地促进教学。积极探索考试考核方法, 要把过去的以考核学生原理掌握程度为主转为重点考核学生利用原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社会与自身思想问题的能力, 注意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加大学生平时学习能力考核的比重, 相应减少期末考试的比重, 切实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 要加强教学的组织管理。

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同抓的领导机制以及主要领导查课、听课的督促制度”, 切实把重视“概论”课教学落到实处。落实“概论”课程建设的负责人, 加强对概论教学的组织领导, 针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有目的性地展开教学研究。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发挥整体优势, 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提高“概论”课整体教学能力。建立师生联系制度, 沟通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映, 以保证“概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推行教学质量评估和奖惩制度, 奖优罚劣, 调动“概论”课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洪.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中心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初探.西北大学新西大网站, 2005-03-15.

[2]杨苏.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十年启示录.化工高等教育, 2003.03.

上一篇:高屋建瓴的成语解释下一篇:多表扬鼓励学生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