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

2024-04-07

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精选9篇)

篇1: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南函授站二〇一一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论文

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张文涛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后, 以期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尚处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起步与过渡阶段,但不管是工程造价管理还是造价体制改革,预算定额体系、量价分离等几个问题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研究现状,体制改革

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地确定、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从工程招投标开始,至合同终止,工程造价管理应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体现在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概算的合理确定上。只有合理确定工造价,通过有效手段控制好各阶段建设费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确保建设项目保质按期完工。

经过近十年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仍处于起步和过渡阶段,“市场形成造价”(这实际是价格法的要求)的机制尚未建立,这也和大的经济背景有关:我国虽然从1992年起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一些基本的市场经济意识如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依法经营等还没有深入人心,相应的法制环境也很差,这些都阻碍着真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工程造价领域看,虽然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工程定价权交给当事人,但不仅施工企业仍依赖于现存的预算定额体制去计价,一些建设单位由于内外审计等原因也愿意按照定额规定支付工程价款,或者以定额为基础浮动计价。另一方面,由于施工企业队伍膨胀过快(市场准入制度不严,管理不力),建筑市场供需失衡,运行不规范、不平衡,有时也导致造价不合理,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与经济运行的现状存在着矛盾,这是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的背景。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工程造价管理业已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英国从16世纪就开始出现工料测量师帮助工匠来向业主计取报酬,这是最原始的工程造价管理。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工程造价管理从对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实践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1951年,澳大利亚工料测量师协会宣布成立;1956年,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正式成立;1959年,加拿大工料测量师协会正式成立。在这一时期前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工程造价管

理协会也相继成立。这些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后,积极组织本协会的专业人员,对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工程造价确定、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等许多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了全面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入了综合与集成阶段。各国纷纷改进现有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理论和方法,借助其他管理领域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最新成果,对工程造价进行更为深入而全面地研究。计算机应用软件、完备的工程计价程序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研究、先进管理手段应用都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形成了目前国际上通行并公认的英联邦国家的管理模式、美国的管理模式、日本的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在这一时期,以英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为主,提出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工程项目投资评估与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稍后,以美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为主,提出了“全面造价管理”这一涉及工程项目战略资产管理、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概念和理论。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为推动全面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还于1992年更名为“国际全面造价管理促进协会”,从此,国际上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与实践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对于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1.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和工程人员也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探索开发了工程造价系统从而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全生命周期确定与控制,减少工程费用、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工程造价CALS的建立,对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降低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成本,提高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所必不可少的信息支持工具。在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方面,我国国内已经有人把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理论用于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在应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造价模拟和仿真方面,应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造价模拟和仿真的理论研究现在还进行的比较少。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和工程人员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在设计方案优化方面,仅限于提出概念阶段,深度还远远不够。

2几个问题的认识

近几年,价格法、合同法、招投标法陆续颁发实施,这些法律的相关规定也构成了造价体制改革的背景和依据。不论是研究工程造价管理还是造价体制改革,以下几个问题是应该予以关注并探讨的。

2.1关于预算定额体系的作用

预算定额体系,包括预算定额、价格、费用定额、调价规定的作用是造价体制改革首先面对的问题,也是近几年一直在争论中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定额的作用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

实际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再强调定额特别是其中价格的指令性作用显然已是不合适的,也不符合价格法等的要求。整个定额体制,除了材料消耗量的标准(不考虑材料代用)可以是普遍适用的以外,其他包括人工、机械消耗量及其价格、材料价格、费用定额、价差调整等都应是一种参考标准,不再有强制效力。这一点可能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如果只考虑定额作用的指令性或参考性,那么应该是参考性的。

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关于定额体制作用的定位不能只是局限于指令性还是指导性。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迄今为止,预算定额体系仍然是建设工程主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计价依据,目前还没有特别的标准可以代替。其次;定额体系对于工程承发包双方的作用是不同的,对发包方是了解工程投资额的依据,对承包方是报价的参考。对于一个具体工程,定额的作用是由承发包双方决定的,如果他们选择以定额为依据确定工程造价并且在合同中约定,那么定额体系便具有了法令性。合同中可以约定完全执行定额体系,也可以约定在定额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同时,工程造价越来越多地通过招投标形成,招投标过程实际应该包括计价依据的选择(包括在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中),所以说,定额体系的作用不是由定额发布和管理部门规定,而是由工程承发包双方选择决定的。根据合同约定,定额可以具有法律效力,也可以没有任何约束力。当然,在现阶段,不论其作用如何,预算定额体系还是建设工程最主要的计价依据。

2.2关于量价分离

量价分离是近几年造价体制改革的议题,也是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之

一。量价分离是对预算定额而言,主要是对省(专业部)级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适用于本行政(行业)区域的预算定额,因为建设部颁发的全国统一定额(包括土建工程基础定额、市政、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只应是生产要素的量的消耗标准,不应包含价格。省级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定额随着造价信息采集与发布范围、频度的扩大、计算机软件计价系统功能的改进和工程计价过程的个别化,是否含有价格已不再重要,因为每个工程的计价过程都需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个别取定和输入,这有赖于造价信息工作的完善和计价软件功能的改进。

目前计算机在工程计价中已有了广泛的应用,工程量计算软件开发也有一定的进展。但与预算定额体系配合,现行计价软件基本循着计算(输入)工程量—

—计算分项工程直接费——直接费汇总——取费——工料分析的思路。如果将这个思路改为计算(输入)工程量——根据选用定额分析出所需人工、材料、机械数量并汇总—输入人工、材料、机械价格——计算并汇总直接费——计算各项费用——汇总造价,那么每次计价都可以采用不同的生产要索价格,借助于计算机,这一过程也不是很因难。具备了价格信息和计算机功能改进的条件,预算定额中有无价格不再重要,造价管理部门“生成基价表”的过程将转变为每个工程的个别计价过程。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量价分离完全可以做到。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定额仍然可以以基价表的形式存在,它们和定期公布的工程造价指数一起作为投资者估算工程造价或编制标底的依据。

2.3关于造价确定的合理化

定额体系的作用自由化后,由于不再有惟一的衡量尺度,工程造价的确定是否合理、如何保证造价的合理确定是一个重要问题。理论上,如果招投标过程规范,施工企业投标报价不低于企业成本,中标价是通过投标竞争并在合同中确定,其合同造价应该是合理的,它反映市场竞争形成造价。关键是这一过程的公正、合理性如何保证,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涉及到法律制约、从业人员素质、职业道德、管理分工等问题,不是造价管理所能解决。但从造价方面要求,以下几点是保证造价合理确定的必要条件。

【1】招标文件中要有足够的正确引导投标人报价的内容。

按照招投标法要求,应包括“投标报价要求、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的条款”,这其中关键要具备两条,一是列出工程量清单,这给不同投标者提供了一致的报价基础,二是明确工程价格形式,是固定的还是可调的,采用单价合同还是总价合同,造价调整的条件和原则,这规定了报价可遵循的形式,可以使报价具有可比性。招标文件中关于造价内容应符合合同法等的要求,特别是要与合同示范文本相对应。

【2】投标者即施工企业自行报价,这是价格法、招投标法的共同要求。

企业报价应根据企业定额(或参考预算定额)、可承受的生产要素价格、费用支出水平、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即主要依据本企业的情况。招投标法要求“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这里成本应指企业的个别生产经营成本。但一个企业的个别成本水平只有企业自己掌握,他人无从得知。所以招投标法的这一规定难以控制。企业低于成本报价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建筑市场竞争秩序,也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当合同的定价约束力越来越强时,这种作法将使企业付出较大的代价。企业按个别成本报价是造价形成竞争的体现,也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企

业要达到经营目标,在市场中发展,合理的报价是重要因素。企业应在分析研究基础上制定成本费用控制标准并落实到生产经营各环节,为投标竞标和内部管理提供依据和手段。

【3】关于造价纠纷处理的依据。

工程承发包双方产生造价纠纷是难以完全杜绝的。纠纷处理有协商、调解、仲裁、起诉四种形式,但在定额失去结算依据的作用后,纠纷处理依据问题便显示出来。

根据今年颁发的建设部74、75号令,造价工程师可以进行“工程经济纠纷的鉴定”,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可以“出具工程造价成果文件”,也应包括纠纷的鉴定。但目前条件下,造价工程师个人和造价咨询部门出具的造价鉴定意见能否作为处理造价纠纷的依据,恐怕意见还难以统一,尤其是法院审案、仲裁机构裁决。造价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与合同的关系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合同本身存在异议,二是执行合同存在异议。无论何种纠纷,现阶段由造价工程师和造价咨询单位出具法律判决依据还不是完全可能。考虑到我国目前工程造价领域的现状,由各级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来为造价纠纷提供鉴定最为合适,因为造价管理协会由有关专家组成,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对造价纠纷作出合理的处理。同时,造价纠纷以仲裁形式处理为宜,因为仲裁较为简便,而且仲裁委员会本身包括各方面专家,能更好地发挥专家在纠纷处理中的作用,也能使得纠纷处理更为合理。

3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施工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它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作为一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科学的施工技术,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保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夯实企业管理的根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宋光云.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3-31.[2]范秀兰.工程造价管理的历史、现状与改革[J].洛阳大学学报,2002(11):71-74.[3] 郝建新.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惯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110.[4] 贾雁梅.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J].山西建筑,2008.

篇2: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

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复合材料,它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及外掺剂组成。由这些不同质量和数量的材料混合可形成不同的结构,并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

 

沥青混合料按结构可分为三类:

 

①悬浮—密实结构:这种由次级集料填充前级集料(较次级集料粒径稍大)空隙的沥青混合料,它具有很大的密度,但由于各级集料被次级集料和沥青胶浆所分隔,不能直接互相嵌锁形成骨架,因此该结构具有较高的黏聚力c,但内摩擦角φ较小,高温稳定性较差。

 

②骨架—空隙结构:此结构粗集料所占比例大,细集料很少甚至没有。粗集料可互相嵌锁形成骨架;但细集料过少容易在粗集料之间形成空隙。这种结构内摩擦角φ较高,但黏聚力c较低。

 

③骨架—密实结构:较多数量的粗集料形成空间骨架,相当数量的细集料填充骨架间的空隙形成连续级配,这种结构不仅内摩擦角φ较高,黏聚力c也较高。

 

三种结构的沥青混合料由于密度ρ、空隙率vv、矿料间隙率vma不同,使它们在稳定性上亦有显著差别。

篇3:浅谈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理论

我国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属于无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这一时期工程造价的确定主要是按设计图计算工程量。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是有政府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属于政府决定造价。这一阶段的延续时间是最长的, 而且它的影响最为深远。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这段时间造价管理沿袭了以前的造价管理方法, 同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建设部对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提出了“控制量, 放开价, 引入竞争”的基本改革思路。

2 工程量清单计价概念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指投标人完成由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所需的全部费用, 包括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税金。工程量清单报价真正贯彻了国家当前工程造价体制改革“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原则, 实现了“在国家宏观控制下, 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的工程造价改革目标。

3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特点

(1) 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统一了清单的项目和组成, 统一了各分部分项工程的项目名称, 计量单位, 项目编码和工程量计算规则, 即“四统一”规则。为建立全国统一计价方式和计价行为提供了依据。

(2) 强制性:强制性的要求“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设工程”执行本规范, 并规定了招投标人在编制清单和投标人编制报价时, 必须遵守《计价规范》的规定。

(3) 实用性:各附录中工程量清单项目和计算规则的项目都是工程的实体项目, 各项目的名称清晰。计量单位明确, 计算规则简洁。

(4) 竞争性: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工, 料, 机的单价, 企业可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相关的措施项目。

(5) 通用性: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 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符合市场化的要求。

4 工程量清单的计价编制依据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原理就是以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为平台, 投标人根据自身的技术, 财务, 管理能力进行投标报价。招标人根据具体的评标细则进行优选, 这种计价方式是市场定价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计价编制依据有:

(1) 规定的计价规则及相关政策, 法规, 标准, 规范以及操作规程等。

(2) 全国及省, 市, 地区建筑工程综合单价定额。

(3) 承包商投标营销方案与投标策略意向。

(4) 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作业方案和技术, 以及技术专利, 质量, 环保, 安全措施方案及施工现场资料等。

(5) 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的市场劳力, 材料, 设备等价格信息和造价主管部门公布的价格信息及其相应价差调整的文件规定等信息与资料。

5 工程项目总价的编制程序和步骤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过程可以描述为:在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基础上, 制定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规则, 根据具体工程的施工图纸计算出各个清单项目的工程量, 再根据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工程造价信息和经验数据计算得到工程造价。包括: (1) 收集资料优化方案。 (2) 以分部分项工程量, 工程特征和工程内容为依据, 编制综合单价, 并计算总价。 (3) 编制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 (4) 确定措施项目、其他项目的单价和费用。 (5) 计算规费, 税金。 (6) 汇总成单位工程总价。

6 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传统定额计价的区别

(1) 定额计价其基本特征就是价格=定额+费用+文件规定, 并作为法定性的依据强制执行, 一旦定额价与市场价脱节就影响计价的准确性。定额计价是建立在以政府定价为主导的计划经济管理基础上的价格管理模式, 不能真正体现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条件自主报价。

(2)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属于全面成本管理的范畴, 其思路是“统一计算规则, 有效控制总量, 彻底放开价格, 正确引导企业自主报价、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依靠市场和企业的实力通过竞争形成价格, 使业主通过企业报价可直观地了解工程造价。

7 工程量清单计价存在的问题和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意义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目的在于打破由政府的造价管理部门统一单价的做法, 让企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格和技术优势。但是, 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施工企业并没有自己的企业定额。实质还是沿用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 只是表面形式的变换而已。因此, 要建立真正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就应使各企业尽快编制本企业的企业定额。

篇4: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目标和价值分系统

目标和价值分系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对此,卡斯特指出:“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是每个组织中不可缺少的分系统。社会价值观反映出一系列的有关人类行为规范和理想目标的共同信念。组织自身的存在依赖于内部参与者与外界社会间的最低限度认同的价值观。”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卡斯特认为,组织系统从外界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信息并确定企业的社会价值观,以便企业履行相关社会大系统所确定的目标和职能,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并正视的。同社会价值观不吻合,企业就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组织目标应该具备什么功能这个问题,卡斯特提出,一个组织的目标影响着它与环境超系统以及其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达到目标的努力影响着它从较广的社会环境中接受资源投入的能力,从而使它的生存正当化和合理化。目标可以把参与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与组织有关的行动上,为组织成员提供衡量成功的标准。目标还有助于决定企业运营所需的技术,并且为组织活动的专业分工、权威形式、信息沟通、决策网络以及其他结构关系奠定基础。总而言之,组织目标的性质影响着组织的本质特征。

卡斯特对于组织目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三个方面:①环境方面—社会对组织的各种限制;②组织方面—作为一个系统的组织目标;③个人方面—组织参与者的目标。

卡斯特借用汤普森(J. D. Thompson)和麦克尤恩(W. J. McEwan)的观点来表明他的立场:环境对组织目标制定的影响具有以下四种方式。①竞争。比如,公司组织为原料来源、劳动力的投入和顾客而竞争;政府机构为税金而竞争;大学为学生和教职员而竞争;医院则为病人而竞争等。②磋商。通俗地讲,就是集体讨价还价。比如,管理者和工会谈判的事情司空见惯。在讨价还价的时候,每一方必须把自己的目标降低以迎合对方的需要。资方竭尽所能想把劳动费用压到最低,而工会却要使雇员挣到尽可能多的钱。③合作。合作可以看成是为了吸收新成分到组织的领导或决策机构中,以对付来自外部的威胁。我们经常看到的工商业组织的董事会中有银行或其他财政金融部门的代表、医生是医院的理事会成员等现象,就是成功运用合作方式的典型写照。④联盟。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为达到共同目标的联合。这种方式可以看作是环境对目标限定的极限。

谈到组织的系统目标,卡斯特认为,它和组织作为独特实体所寻求的目的和所需要的条件有关。比如自身的生存、经营的稳定、投资的回报率、组织的发展、参与者的满意度、行业地位的提高、技术的领先和革新等,都是组织的系统目标。

关于组织参与者的目标,卡斯特认为,个人参与者目标和组织目标经常是既一致又矛盾的。组织目标必须满足参与者一定程度的需要,使他们对组织做出贡献。在这里,卡斯特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互惠,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互惠。个人和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契约,它可以帮助完成各自的目标。当这种心理契约破裂时,会对组织带来严重影响。比如,当宇航工业受挫时,航天组织解雇了许多长期雇员,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这种雇员对他们自己的组织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忠诚和感情,解雇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会给他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个人和组织的互惠契约越坚固,一旦这种关系破裂时,个人所面临的问题就越严重。最后,卡斯特也坦率地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说,期望个人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完全一致和最理想的吻合是不现实的。

从目标和价值分系统可以看出,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和社会具有天然的、密切的关系。组织的很多价值观来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组织只有服从社会的需要,具有达到社会目标的功能,它才有存在的价值。

技术分系统

技术分系统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凡是组织中工具性的因素,都属于这个分系统,包括在将投入转换为产出时所运用的各种技术。它取决于组织任务的要求,而且随着组织活动的特殊性而变化。可以说,技术分系统是一个组织有别于其他组织最鲜明的标志。制造汽车的技术和炼油厂的技术就大不相同。同样,医院的任务要求和大学的任务要求也大不相同。总的来说,技术分系统的形式是由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各种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机械设备的类型以及设施的布局所规定的。

技术分系统会影响组织的结构系统。对此,卡斯特一语道破:技术与结构之间具有一种直接的关系。比如,在直接生产部门,随着技术由小批量生产发展为连续的程序性生产,垂直的管理层次就会增加。如果说经理的控制跨度在小批量生产中是四个人,那么,在大批量生产中将会增加到十个人。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在那些技术先进的公司里,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参谋人员,按比例来计算通常会更多些,也是这个道理。

同时,技术分系统还会影响组织的社会心理系统。传统管理理论对于这一点很少加以考虑。传统管理理论认为,技术系统是既定的和不变的,是由人来适应技术系统的。然而,卡斯特明确指出,技术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人。他借用布劳纳(Robert Brauner)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工人的心理差异试验来佐证他的观点。在装配线上工作的工人,其疏离感和不满意感,就大于在手工的和非流水线工作(这种工作能够完成相对完整的产品)过程中的工人,而后面这些行业,对工人来说,比装配线具有更高的激励和满足作用。

技术分系统还会影响组织的管理系统。卡斯特得出结论说,机械式管理系统适合于稳定技术的生产活动,与此相反,有机式管理系统则适合于技术条件发生急速变化的生产活动。有机系统的无结构特性和高度的动态特性,会使那些习惯了结构明确的机械式系统的管理人员产生不安和不可靠感。

简单来讲,技术分系统是由企业按照任务要求由技术要素构成的。它将影响组织的结构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在这一方面,卡斯特没有超出泰罗和梅奥的思想,但是,他把技术分系统和组织结构、社会心理、管理紧密联系到一起,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来认识技术的作用,这是他超出前人的地方。

社会心理分系统

社会心理分系统由相互作用的个人和群体所组成,它包括个人的行为和动机、人际关系、群体动力和影响系统,也受组织中人的感情、价值观、态度、期待和愿望的影响。它是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任务、技术、结构影响的纽带。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少有关传播沟通的简洁明了的新概念。例如,“相互作用可以广义地解释为任何形式的沟通—书面、口头、姿势乃至面部表情。” “权力,是从事或影响某些事情的能力。”“影响,是一个包含一切能使个体或群体发生行为变化的方法在内的总括性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也阐述了自己独到的传播思想。他们认为,群体动力的核心是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即沟通在群体动力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地相互作用以保证取得充分的理解。他们指出:相互作用有两种沟通方式,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沟通的技术问题是十分棘手的,更令人关心的是语义上的困难。”与单向沟通相比,如果采用双向沟通,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接受者的信心都会增加。因此,在选择采用哪种沟通方式上,应根据环境的考虑来进行费用与收益的分析。对于组织冲突,他们指出,冲突“对人、群体和组织具有促进功能和使功能失调的两种影响”。对于后者,要适时化解与控制。但是,也不能一味地避免冲突,不应忽视“冲突在培养创造与革新方面的建设性与积极性的作用”,“有些摩擦应在小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以作为产生新鲜主意的一个条件。一个没有冲突的群体可能是静止的,其所发挥的作用就会大大低于其能力。”对于影响行为的方法,他们也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列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方法:模仿、建议、劝说和强制。

此外,与其他行为科学家不同的是,卡斯特在这个分系统里特别强调了地位和作用的心理意义。他认为,地位和作用系统是组织的社会心理系统的基础。它们提供了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对地位的知觉认识会影响并激励个人的行为。

卡斯特指出,地位是指某一个人在群体(无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等级。就某一职务来说,人们都对职务占有者的作用或行为模式有着一种预期。在这里,卡斯特运用两分法,区分了个人地位与职业地位。有很多地位是和社会系统中的特定职位相联系的,而不论职位的占有者是谁,这就是职业地位,但个人地位会影响到职业地位的作用。卡斯特举了一个例子,律师或教师的职位可能包含着比办事员或临时人员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张三可能是一个糟糕的律师,而李四可能是很出色的办事员。所以,地位与一定职位上个人的工作成绩有所联系。另外,卡斯特还指出,有吸引力和善于社交,也可以影响个人地位。某一个人的个人地位在几个不同群体中的差别可能会很大。

关于作用,卡斯特认为,它是指伴随一定地位的职位而来的文化模式的复合体,它包括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对某个职位占有人行为的期待。当个人价值系统和他所感知的对他的行为的期待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发生作用冲突。对于如何解决作用冲突,卡斯特借用了李斯曼提出的“内导”行为和“他导”行为的概念。内导行为强调相关人员的内在价值系统,对个人关于某种特定作用的感知与期待予以最大的重视。在确认和实现某一特定组织作用上,内导行为强调创造性的个人主义。他导行为则强调他人期待的支配地位,对外来影响予以高度重视,本质是强调群体的支配作用。他导行为的极端,包含着随众行为和屈从行为。卡斯特举例说,在大多数大型的日本公司中,适合“团体”是得到雇佣的重要条件。这些公司强调观点的适中,注重个性的协调,对群体的重视胜于个体,人们沿组织等级的升迁非常缓慢。然而,工作轮换、横向调动和掌握多种技能,则是对管理人员的普遍要求。日本公司的成功表明,他导性和合作性可以在特定的文化中发挥作用。

概括起来,社会心理分系统由企业成员的行为动机、地位角色关系、团体动力、影响力等组成。同时,它的发展变化又受到外界环境力量、企业任务、技术及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结构分系统

结构分系统是由组织图表、职位说明、作业说明、规章、流程等决定的,它为技术分系统和社会心理分系统提供正式联系的渠道。它也与权威、信息沟通和工作流程的模式有关。要强调的一点是结构分系统的正式性,在技术分系统和社会心理分系统之间,还存在着不通过结构分系统的非正式联系。

传统管理理论往往强调稳定的机械式结构的设计,而忽视组织结构的可变性和有机性。卡斯特明确提出了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两种结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现代组织都会经常发生组织结构上的变化。与稳定的机械式系统的特点相反,适应性有机式组织的刚性不足而弹性有余,边界模糊,可变性强,即结构度低。具体表现为经常变更的职位、边缘模糊的任务,以及各职能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不过,卡斯特也承认,有机式结构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组织。很多处在稳定的环境中并使用标准化技术的组织,采用机械式的结构,也能有效地运行。

管理分系统

管理分系统是指整个组织的运营体系,其主要内容是计划与控制。管理活动从制定目标出发,通过组织目标使企业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为实现目标而进行计划、资源配置、建构组织、激励和控制等活动。

管理分系统的中心是企业中的计划决策机构。它综合企业内外情况,对本企业的产品方向、工作规划、作业系统、人事安排等等做出战略决策。财务部门、规划部门、研究与发展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对计划决策机构提出建议并提供相应协助,资源分配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相关战略决策。这些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体,掌管着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对“输入-转换-输出”的全过程实施管理。一般企业的管理分系统,都存在着明确的三级分工,即通常所说的高层、中层和基层,或者称为战略层、管理层和作业层。

这三级通常是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是呆板的。在这个结构下,企业的运行是灵活的。卡斯特认为,注重组织结构的层次划分,能更好地实现它的基本职能。系统理论的基本点之一,就是强调系统的层级关系。恰当的层级界定,以及重视各层级活动的整体结合,有利于了解不同层次在企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正是从卡斯特开始,组织理论的关注点,由强调专业化分工的直线职能制模式,进化到了强调层级分工和整合的系统模式。

在管理分系统中,卡斯特特别强调决策信息系统,他指出:“信息对决策说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决策信息系统既与个人决策有关又与组织决策有关,同时,对与过程相关的相应信息流也有关系。”卡斯特认为:“信息流系统对决策过程是不可少的,信息是情报原料,它激发制定决策的认识。信息在评价备择行动方案中是必需的。一个决策者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各种形式的信息—电子脉冲、书面或口头语言,非正式或正式报告—是决策的基本组成成分。”对于数据与决策信息系统的关系,他指出:许多关于组织设计的文献,虽然强调信息系统,但却是过于“机械化”的。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流复杂系统的设计,但这种所谓的信息系统往往对决策帮助不大。“实际上,关于现存设备的设计可能导致数据处理与管理永不相干的后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是以决策定向”,“把无用信息的发展减少到最低限度”。未来的发展方向,则应集中在“可供决策者随时询问的组织数据库上”,在发展“数据库与快速反应的相结合上”。 卡斯特所论证的这五个分系统,可以简单图示如下。

系统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

卡斯特特别呼吁,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以及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重视从整体角度研究组织。和以前的管理理论相比,古典管理理论较为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从而重视制订管理原则;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较为强调社会心理分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励、群体动力学和其他相关因素上;管理科学学派强调技术分系统,以及在决策过程和控制过程中使用定量化的方法。这样一来,组织与管理的每个学派都各自侧重于特定的分系统,而不承认其他分系统的重要性。因此,学派林立的管理学理论,都有着“盲人摸象”式的偏失,无法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系统管理理论则试图运用系统论的整体研究方式来统一各派,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深刻反思基础上,实现对组织与管理理论的新的综合。

卡斯特还强调,千万不要仅仅着眼于组织内部的各个分系统,而忽视了组织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因而,只有在开放系统的总模式下,才能很好地确定组织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确切关系。由于组织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动态特性,实际上,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所以,系统管理学派又提出了权变观点。也就是说,根据组织各个分系统的构型,以及管理者在具体环境中对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了解,要求管理者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组织设计与管理实践。

这样一来,从古典管理理论的组织研究到系统管理理论的组织研究,卡斯特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组织与管理理论演变的进程图。

篇5: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

(1)“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加快与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市场,带动我国技术、机电设备及工程材料的出口,促进劳务输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的基本出发点是借鉴工业生产组织的经验,实现建设生产过程的组织集成化,以克服由于设计与施工的分离致使投资增加,以及克服由于设计和施工的不协调而影响建设进度等弊病。

篇6: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步,业主方自行编制,或委托顾问工程师编制项目建设纲要或设计纲要,它是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方编制项目设计建议书的依据。项目建设纲要或设计纲要可包括如下内容:项目定义;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项目实施的技术大纲和技术要求;材料和设施的技术要求等。

例题:工程项目总承包方编制项目设计建议书的依据是()。

a.项目建设纲要b.设计纲要c.项目结构图d.wbse。obs

答案:ab。

第二步,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方编制项目设计建议书和报价文件。

●第三步,设计评审。

●第四步,合同洽谈,包括确定合同价。

(2)在国际上民用建筑项目工程总承包的招标多数采用项目功能描述的方式,而不采用项目构造描述的方式,因为项目构造描述的招标依据是设计文件,而工程总承包招标时业主方还不可能提供具体的设计文件。

例题:国际上民用建筑项目工程总承包的招标多数采用()方式。

a.项目功能描述b.项目构造描述c.wbs描述d.obs描述

篇7:基本理论盈余管理理论管理

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篇8: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

1 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做法与成效

重庆市“一圈”相对较发达, 可与东部沿海媲美。而拥有17个区县 (自治县) 、390万户1436万人的“两翼”则比较落后, 农村人口占51%, 新标准贫困人口113万人, 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80%。也就是说, 重庆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关键在“两翼”, “两翼”的发展又关键在农民增收。否则, 统筹城乡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2010年, 重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 决定开始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用3年时间使“两翼”地区有劳动能力的农户95%以上增收1万元。

为实现“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这一目标, 重庆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别于以往的思路和举措, 作为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突出工作到户、突出林下经济、突出产销一体、突出科技支撑、突出政策扶持等五大重点。2010年首战告捷, “两翼”农户户均增收345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823元, 增长23%, 比全市平均增速高5.2个百分点, 首次出现了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1年上半年, “两翼”农户人均增收2846元, 较上年同比增长28.2%, 比全市平均增幅高8%。呈现出增收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加销一体化初步形成、农村发展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的可喜局面。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大“德政”和“善举”, 农户增收的不仅是票子, 更是百姓的心愿、农民的幸福、干群的鱼水深情、社会的和谐稳定。云阳县黄石镇农民邹道树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上联是:改住房、修公路、建水厂, 生活条件大变样;下联是:种蔬菜、喂土鸡、牧牛羊, 三年增收一万元;横批:共产党好。

2 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理论依据

3年时间已过一半, 探寻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里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 笔者认为, 主要是因为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实践方法。理论指导即:矛盾问题的理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共同富裕的论述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学说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2.1 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是矛盾理论的具体应用

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下了关于矛盾问题的著名篇章《矛盾论》, 这是一部战斗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著作, 在70多年后的今天, 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其永恒的生命力所在, 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 即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的矛盾存在, 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 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这种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矛盾就是这一事物的主要矛盾。指出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 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 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抓住了“牛鼻子”, 其他矛盾才迎刃而解。

重庆直辖以来, 经济社会发展可谓高歌猛进, 尤其是“一圈”的发展更是成为亮点,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百姓幸福指数列全国前茅, 引起世人瞩目。但就全市而言,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矛盾, 其中“渝东北翼”前十年全力忙于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 “渝东南翼”大多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两翼”地区集中了14个国定贫困县, 基础差、底子薄, 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 重庆市委、市政府从发展“短板”中去认知事物发展的规律, 认为要加快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重点和难点在“两翼”。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振兴“两翼”, 振兴“两翼”的关键在繁荣农村, 繁荣农村的关键在农民增收。抓“两翼”农户增收, 实质上就是抓住了重庆全面发展的根本问题, 抓住了重庆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重庆市正是运用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矛盾问题的理论, 抓住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两翼”这个“短腿”, 从而进一步下大决心研究解决“两翼”农民的增收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经济社会效益。“一圈”是锐意疾进的“矛”, “两翼”则是后坐力较强的“盾”, 从内在看统筹“一圈两翼”是“矛”和“盾”的统一, 从外在看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是破解“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发展难题的正确方法, 是矛盾论的灵活运用, 是矛盾论重庆化、具体化的结果。

2.2 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突出了消灭贫困这一首要任务, 是遵循共同富裕的成功典范

1978年到1992年间, 邓小平同志不断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 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 而是富, 但这个是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还把农村发展、让人民群众生活好起来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地位来考虑和对待, 他指出, 中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 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这些精辟的论述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既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又提出允许沿海及东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后富。这是邓小平同志基于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所作的科学判断, 也是共同富裕论述的精髓所在。

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正是基于“两翼”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拉近与“一圈”收入的差距,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来考虑的。所不同的是, 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是允许东部及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 然后发达地区再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从而达到共同富裕。而重庆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让还没有富起来的农民尽快富起来, 是从“最不发达板块”发力, 让“先富”和“后富”共赢, 其方法是直奔消灭“两翼”之贫困而来, 引领“两翼”之致富而去, 与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内在相通, 两者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改革开放30多年了, 先富的目标应该说已经基本实现, 但仅以部分地区和部分人的先富带领庞大的后富区域和人群, 实为沉重, 亦难操作。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正是在恰当的时机有效地解决“后富”问题, 去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 与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 可以这样说, 允许“先富”是底气十足的政治气魄, 解决“后富”是波澜壮阔的政治接力, 是必然的历史责任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选择, 既是对政治责任的承接, 又与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同本同义。

2.3 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立足于增收致富这个重中之重,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化

江泽民同志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 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立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 再次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实践, 概括成一句话, 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正是基于重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出的重大决策。2009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全市51%的农村人口、80%的贫困人口都集聚在“两翼”, 形成了重庆的“贫困带”。可以这样说, 没有“两翼”的振兴, 就没有重庆的腾飞;没有“两翼”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重庆市的全面小康。发展“两翼”, 让人人都能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决心和信心。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两翼”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长足发展, “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农民文化大院”、“农民书屋”等工程建设, 正在进一步的完善, 有的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让农村富裕, 让农民增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农民增收了, 农村自然富裕了, 要求在抓好农民增收的过程中, 统筹好城乡发展, 抓好农村文化建设,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相一致, 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4 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经典案例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学说的主要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方面, 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践行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 既带有浓郁的富含中国特色的源远流长的民本主义思想, 更是中国共产党不忘本、不褪色的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抓住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就意味着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同时也展示了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行之有效地抓好农民增收, 也就是抓住了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内容。“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以来,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其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找准了一条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满足市场需求, 又能发挥资源优势和农民积极性的路子。

另一方面, 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折射出重庆发展的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高度统一。在4个直辖市中, 京、津、沪8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主城区的2000 km2的板块当中, 而重庆则是“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格局, “一圈”产业集群条件好, 集中了全市70%的GDP, 成为全市经济发展较快区域, 而“两翼”地区是全国贫困连片区域之一, 少数村民甚至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因此, 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在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中从整体上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明确提出要缩小“三大差距”——缩小“贫富差距”, 使基尼系数从0.42下降到0.35;缩小“城乡差距”, 使城乡居民收入从3∶1缩小到2.5∶1;缩小“一圈两翼差距”, 使人均GDP“圈翼”差距从2.2∶1下降到2∶1。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高屋建瓴的大手笔, 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实践, 是重庆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调节, 成为重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

3 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基本经验

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是马克思主义重庆化的产物, 是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坚实步伐, 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归纳起来, 至少有以下5条基本经验。

3.1 统筹城乡发展要敢于在“破”中“立”, 在“立”中“破”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方面要敢于破除原有政策和体制的束缚, 消除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要加快政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发展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 “破”和“立”之间, 政府起着主导作用。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敢于吃螃蟹, 灵活设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与退出机制, 以及地票交易所的挂牌等, 都是在“破”中“立”、“立”中“破”的鲜活实例。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转城”, “地票”交易收入主要用于补助农民, 林权抵押贷款, 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 在“两翼”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资金互助社等, 归结一句话, 就是敢于在发展中“违规”, 在“违规”中发展。改革不是一句空话,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上, 就是要敢于破除和敢于创新, 旧的打破了, 新的建立了, 周而复始, 才能循环推动大发展。否则, 按部就班只能困死自己, 饿死自己。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打破条条框框的过程就是“破”, 顺时应势出台新的法规政策框架和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 就是“立”。这是唯物的姿态, 更是改革创新的实证。

3.2 统筹城乡发展要从最薄弱的板块抓起

党的十六大做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到现在已近10年时间, 发达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子走得比较轻松也比较平稳, 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共识。而欠发达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探索得比较艰难, 认识不统一, 进程也较缓慢。在我国中西部, 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在农村, 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是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破解二元经济结构难题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这个问题不解决, 统筹城乡发展就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在重庆市“一圈”“两翼”组团中, “一圈”围绕主城区相对较发达, 已远远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两翼”集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连片贫困地区于一体, 是全市重要而特殊的板块, 比较落后。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从关乎农村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却又不容易出政绩的相对薄弱环节抓起, 力求区域齐头并进, 协调发展。若以“一圈”带动“两翼”, 则“两翼”太沉重, 势必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僵局;若专注于“一圈”的发展, 城乡就会失衡。重庆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 决定从薄弱的“两翼”发力, 形成了“一圈”带动、“两翼”众星捧月之态势, 这是重庆破解统筹城乡发展难题的重大政治决心, 农村发展也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收入差距加快缩小, 综合效应明显显现。

3.3 统筹城乡发展要首先关乎欠发达地区的民生

所谓民生, 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 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 都涉及民生。但从解决民生的紧迫程度上看, 是有区别的。发达地区的民生主要是解决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问题。而欠发达地区的民生, 重点要改善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重庆“两翼”地区大多以山地为主, 生产上机械化装备和使用才刚刚起步, 崇山峻岭中仍旧是千百年来的肩挑背磨, 原始的生产方式得到的是温饱上的自给自足。从这个角度看, 如何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最紧迫的问题, 成了“两翼”地区最大的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改善民生, 重点提高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公共服务水平”。因此,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上, 首先应该关乎欠发达地区的民生, 给予更多的关注。重庆市委、市政府正是看到“两翼”地区在民生方面欠账多, 才将其摆在特别突出的重要位置上, 通过增强“造血”能力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才全力以赴把“蛋糕”做大, 并在“两翼”基础建设方面舍得“出血”, 以实现“弱势不弱, 成果共享”。因此, 首先关乎欠发达地区的民生,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自觉行为,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方法, 是以人为本的政治态度,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之情的优良作风和朴实无华的政治智慧。

3.4 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两条健康腿”并驾齐驱的方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 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人之两腿”。统筹城乡发展, 就是要坚持“两条健康的腿”走路的朴实方法。一个人要想走或者跑得快, 先决条件是要有两条腿, 而且必须是两条都健康的腿。无论城市或农村, 必须按照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任何一方出了问题, 都势必造成“瘸腿走路”, 重庆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正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防止出现“瘸腿”发展的根本举措, 是对重庆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的科学判断, 是重庆农业农村的一次重大变革。

3.5 统筹城乡发展要防止“平均”下的“被增长”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把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一直以来, 人们都习惯于用“平均”数去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其结果是许多贫困人口或并不富裕的人群在“先富”的拉动下“被增长”了。“全国平均”掩盖了部分欠发达的区域, “一个县的平均”掩盖了部分欠发达的乡镇, “一个乡镇的平均”掩盖了部分贫穷的人群, 如此层层平均, 一些人群仍然很贫困, 全面小康变成了部分小康。重庆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明确提出目标是使“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户户增收1万元”, 把目标锁定到户、项目规划到户、帮扶指导到户、政策扶持到户、培训服务到户, 强调“均衡”而非“平均”, 避免了平均数下的“被增长”。显而易见, 这不是让“两翼”农户“被增收”, 而是实实在在的消除“两翼”的穷困, 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加快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摘要:文章认为, 重庆市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理论依据在于:矛盾问题的理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共同富裕的论述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学说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基本经验是:统筹城乡发展要敢于在“破”中“立”, 在“立”中“破”;要从最薄弱的板块抓起;要首先关乎欠发达地区的民生;要坚持城市和农村“两条健康腿”并驾齐驱的方法;要防止“平均”下的“被增长”。

篇9:企业现金管理方法基本理论概述

【关键词】企业;现金;管理方法;基本理论;概述

企业的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理财学当中的重要概念,指企业营业活动当中,发生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收付,具体来讲包括经营现金活动、投资现金活动、筹资现金活动和非经常性现金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发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金额。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是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都会取得现金,形成现金的流入。而企业为了生存、发展、扩大需要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构建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等,这些活动都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的流出。

企业手上必须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应付如此多的项目,否则结果不堪设想。从企业整体发展来看,利润恰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其实是现金流。现金流涉及到了企业中的方方面面。我们不难找到这样的例子:有些企业的账面利润十分好看,却濒于破产或者已经破产;有些企业拥有非常充足而且管理非常好的现金流,也能在持续的亏损之下站稳脚跟。所以企业的持续性发展经营,并不是依赖好看的高利润、而是依赖稳定的、充足的现金来维持的。

一、现金管理的概念

过去现金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现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广义的现金管理包括的范围要广,具体包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及现金交易管理、流动性资产管理、投资活动管理、融资活动管理等。企业管理现金主要是从规划现金流入量和控制现金流量出发。

规划现金流量主要是通过编制现金预算的手段来进行的,同时考虑企业过去的经验,来具体确定未来期间合理的现金预算额度,从而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假定企业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就可以确保企业的合理现金流。对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但是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与期限的长短成反比。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发展和战略目标的需要来选择相关的预测方式。企业最合适的现金存量可以通过对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现金流预测。对企业现金流的控制便是企业内部对现金流控制的方式,而企业对于现金流控制的手段包括了对现金流集中控制和对现金款项收入和支出的控制。企业现金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资金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更好地控制和使用企业现金流,有利于企业现金流的充分运用。

二、现金管理模式

1.企业现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企业本质属性是的营利组织,目标是追求价值最大化,之所以实施“收支两条线”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企业全部范围内的现金集中统一进行管理,从而减少现金持有的管理成本,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确保资金高效使用。第二,实施收支两条线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有效的价值化管理来提高未来的企业效益。构建企业“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可从规范资金的流向、流量和流程3个方面入手。企业如果实行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收入的现金和银行收入户的现金不能直接用于支出,由于收支是两条线,所有的支出都只能通过指出户来进行。为了避免现金坐支的情况发生,企业应设置完善现金管理制度,强调纪律。避免出现回收入的现金未及时缴存收入户,或者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未通过银行支付,白条抵库等情况的发生。

2.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概念资金集中管理,也称司库制度,是指集团企业借助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功能及其它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散在下属企业的资金全部集中到企业总部,由总部集中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和运用,这也符合集权管理的模式。但一般都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资金归集、内部支付结算、融资管理、外汇集中管理、统一支付管理等。其中资金集中是基础。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统收统支模式、拨付备用金模式、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财务公司模式。

三、现金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

首先要遵守国家关于现金的管理规定。国家关于现金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现金的使用范围、库存现金的限额、现金的存取规定等。其次要建立企业内部的关于现金管理的制度,其中包括:专人管理制度、现金登记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制度管理是现金管理方法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实行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2.预算管理

以现金预算作为管理现金活动的标准。主要包括:现金收入管理、现金支出管理、现金余额管理等内容。利用预算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

3.收支管理

上一篇:一四班讲卫生教案下一篇:《催眠》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