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中等师范学校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2-09-11

“创新”是指它对原有事物及现有状态所进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创新的关键是:“改变”。作为一种改变, 它的领域是全方位的, 有简单的改变, 也有复杂的改变, 有低级的改变也有高级的改变。在中等师范阶段我们开展创新教育中对创新的要求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太高,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开展适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寻求某些改变 (fing some ways to change) , 帮助学生寻求和发现事物的不足或缺陷, 从定论 (思维定势) 中走出来, 寻求新的变化;指导学生发现如何改变 (find how to do it) ;引导并督促学生实现这种改变 (do the change) 。对于学生来说,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是创新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 笔者主要是利用中学化学教学特点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应该引导他们形成这种动力, 解决为什么要创新。

一、结合教材,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 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加以肯定, 并加鼓励。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 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 Cl3溶液滴入Na OH溶液中和Na OH溶液滴入Al 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 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 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 SO4溶液中, 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它首先与水反应, 所以得不到金属铜, 而是生成Cu (OH) 2蓝色沉淀。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 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 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 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 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 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 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 亲自实践, 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 并努力探求解决途径和方法的心理取向, 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 不是单向交流, 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 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 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渴求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 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 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 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 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 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 通过探索, 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例如, 学习“盐类水解”时, 首先提出酸溶液p H<7, 碱溶液p H>7, 那么Ha 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 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 但通过实验后, 学生感到很诧异, 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 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

二、运用多媒体, 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 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 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 而且还要求教师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仅能刺激学生各种感官, 激发学习的兴趣, 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 如电视和录像能增加学生的见闻;互联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FLASH动画可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形象;投影仪、视频展台能增加可视性, 使化学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例如:在上学期我所上的公开课《二氧化硫》一节中, 首先在上课前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有关酸雨产生危害的视频录像, 让学生对酸雨的危害有了直观的感受, 从而引起他们的思考, 酸雨的成分是什么呢?正好引入这节新课, 再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 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动手实验的时间。”人思如涌泉, 浚之愈新。”针对第二步筛选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讨论实验方法以及让学生亲手实验试一试等, 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和动手实验, 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 他们的好奇心, 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 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手实验的验证, 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 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 让尖子生回答问题, 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 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 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动手实验, 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 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 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 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没能抓住学生“盲点”于无疑处生疑。实验探索教学, 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概念或规律, 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 不要把现存理论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设计探索方案, 积极引导学生按一定思路。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练习等多种活动, 探索化学知识, 发展各种能力,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的特点是从认识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 使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 思维训练与获取知识有机的结合, 通过引导、探索、训练三结合的形式,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实验探索教学结构一般是启发质疑一实验探索一巩固扩展。

上一篇: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下一篇:从结构与构成要素出发理解法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