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语文

2024-04-08

123语文(通用6篇)

篇1:123语文

语文生活化

我参加了《语文课程标准》远程培训学习活动,受益匪浅,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是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

我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让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使自己的课堂开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花朵。

篇2:123语文

理想的课堂(新)

梁: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门艺术。要想打造有理想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有效。何谓“有效”?我想是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它强调的是学生学的效果。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什么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打造有效课堂?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老师们也会各抒己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看我们语文组年轻靓丽的陶丽丽老师有何看法?

一、集体备课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

陶:首先我认为集体备课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

梁:打团队之牌,筑合作之墙,这是我们学校提高教师修养和业务水平的准则之一。

陶:集体备课对大家来说不还要考虑是一个新鲜的名词,集体备课的实行到了今天,具体做法,具体形式,备课的内容大家都了解,也都在做,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下面我就只想结合我们学校的几点做法,谈一谈在集体备课中我最大的收获与体会。用两句话概括------交流出智慧,集体赢得课。

一、交流出智慧

互相交换苹果,结果还是每个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思想,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年轻的语文教师个个都是学校的主力军,她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最得益的也就是源于集体备课。首先集体备课正确的把握了对教材的理解,使教师备课更透彻了,更准确了。在把握重难点的问题上,教参上可能有若干种意见,可是经过集体备课的交流研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定出更符合教学特点、学生特点,更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的重难点问题。明确重难点之后,我们还要备学习方法。我们四步教学法,这种课堂开放性很大,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为主。

梁: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还要备如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自学?如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有效?教师的点拨怎样更及时,更巧妙?

王:我们的语文课以学生的品味赏析为主,在学生的认识和表达水平的基础上,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课文味,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方法,我们在集体备课的时候也会认真商榷,商量出一条路子来,便会有的放矢,比如诗歌怎样学?叙事散文怎样学?小说怎样学?古今中外诗歌怎样学?

田:再比如,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怎样指导?怎样讲评?等等,我们都会在集体备课时商量出试行的方法,然后回去实践然而再讨论,总结出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大家再继续探索完善,这是我们备课的某个小方法。陶:另外,我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上进行学习并且展示学习成果的。我们的学习小组,每组四人,层次不同。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会针对某一节课的内容备出我们学生活动怎样分层,怎样汇报。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大交流,大展示,哪个问题小交流,小展示,什么问题只交流不展示,哪个问题不交流不展示,各个梯度的问题怎样设计引导什么层次的学生回答。这样在课前备足学生活动方式,课堂呈现出的就不是那种学生像蜜蜂采蜜一样满场飞,处处都小组讨论,是个问题就小组汇报展示的场面,热热闹闹,华而不实。一节课有动、有静、有分层、有思考空间,每一个层面都有展示的地方。

王:3.关于一堂课的问题设计在备课中也是重要部分,主问题的设计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题而言的。它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每次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都很重视备好主问题,研究这节课的主问题是什么,这样的课堂就更加清晰。

田:在《孤独之旅》的备课中,以前我自己备的时候就完全按照人物,情节,环境来讲,那时公开课上的特沉闷,学生毫无兴趣,等到这次又讲这篇文章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集体研究设计主问题“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这还是一场怎样之旅”。这样的主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们便很明确的走入文本,快速的找到了离家、孤单、寂寞、迷茫、无人陪伴等对孤独的体会,在这种考验中,杜小康变得坚强,勇敢,成熟了,所以也是成长之旅。

梁: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既深入的引导学生理解探究了小说的主题,也将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了有效的赏析,问题简单有效,学生学得也游刃有余。

陶:所以说:集体。集体备课精准引路,我们才能赢在课堂,上出高效率的课。集体备课是一个新老互助,共同学习,进步的方式,它是促进团队共同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只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求索,语文教学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梁小结:水本无华,相荡乃至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集体备课最大的有效性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能进行智慧碰撞,敞开心扉,交流思想。集体备课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引导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梁:集体备课能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那么我们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语文组依据实际学情并结合我校设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课堂实验研究”的总课题。尝试和探索了“四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接下来要交流的话题是语文四步教学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下面由勤恳务实的王素芳老师首先和大家进行交流。

二、语文四步教学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王: 语文课堂改革模式是语文四步教学法:“预习——探究——展示——检测”。

1、教学模式四步法实施步骤:

(1)预习:传统的预习,学生只是看一下课本,抓不住重点,只是走一下形式,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起不到好的作用。学案,变“灌”为“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后也能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了相互促进、同共进步的可喜局面。而导学案能明确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落到实处,学生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完成,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

田:(2)合作探究: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适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为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陶:下面我针对合作探究深入谈谈: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经过研究实践,我们觉得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尽量使小组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因为在这样的合作小组中,通过合作,可以达到互补,使不同水平和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实现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的目的。

田:我们发现有些小组合作学习时,只给了1——2分钟的合作时间。试想,一个小组最起码有4人,在2分钟的时间内,是无论如何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有足够的时间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必要保证。

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作“壁上观”,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激励者。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更有助于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陶:(3)展示:展示环节使学生听、说、读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质疑、答疑,互评互判,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伙伴的优点,以此相互激励、相互提高。在班级展示中,各组达成共识的学习问题不作为重点。各组存在分歧或在组内展示新生成的问题是质疑、讨论的重点。一个小组展示之后,其余小组可以质疑、补充。学生展示内容既是教师设定习题解析,也不限于课本,深化教材的内容。如本课给你的思考、启迪、借鉴等;教师适当点拨、激励。

田:(4)课堂检测:目的是巩固刚刚学习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出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的练习,借此达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反馈检测”是为了实现“堂堂清”。检测的目的是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概念等是否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有没掌握的要当即采取措施补救。具体的检测方法可以是当堂练习,老师逐一批改;也可以是组内互相批改或者组间互相批改;还可以是组内学习对子先相互检查,组长再复查,教师巡回检查。

王(小结):实施“四步教学法”模式一段时间之后,班级语文课堂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气氛自由活跃,充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因子。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都乐于学语文了,至少没有厌学的了;另外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梁总结:语文组对四步教学法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实验,期间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对我们有效教学的研究还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简约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有效性

梁导:“简约并不简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应该力求用最简约的语言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应该力求用最短少的时间读出“简约”背后的深刻。“轻负担、高效益”的简约课堂无疑是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接下来我们探讨的第三方面:简约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先请追求唯美的田红老师发言。

简约教学 让语文课堂丰美

田: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获最大的效果。”构建简约课堂,追求“真实、有效、简单”的课堂境界,是有效教学的呼唤,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陶:语文教学,要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进而幸福地徜徉在语文的途中。这幸福,首先需要让语文从繁复走向简约。

王:语文名家余映潮老师,他的评课标准有30个字。一思路明晰单纯。二提问精粹实在。

三品读细腻深入。四学生活动深入。五课堂积累丰富。积累是语文教育之魂。积累是青少年成长的园地。

他告诉我们教材是美丽的语言,思想,能力的海洋,教材是陪伴学生最长时间的书,教材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让课堂简约而丰美,才能体现教学智慧,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爱上语文。

梁: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所以,在45分钟的语文课堂上,要课堂导入简明,课堂提问简要,教学目标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合为“五简”。

田:一、课堂导入应简洁明了些,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就抓住学生心理和情感,设疑,激趣,深深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快速引导新知探究。做到既简约又有效。切不可在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新知识教学。

陶:二、课堂提问简要,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时间是固定的,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应当从减少提问开始。一节语文课,教师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一般不要超过5-6个。教师要尽可能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梁:也可以无问题,抓住关键字。比如王君老师的《老王》,以关键字“活命” 一线串珠。

王:

三、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精简目标,让每一个环节都深入而扎实。简约的课堂去掉了许多浮华和急功近利,语文非本质的东西少了,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语文本质的东西——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田: 例如《桥之美》一课,有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通过赏析描写桥之美的优美画面,学习掌握文本的语言特点上。无论是学生阅读文本、搜集信息、赏析评价、思考交流、写作练笔等等,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都是为了突出赏析语言这个教学重点进行。这样,一节课时间,主要精力都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领悟也一步一步地深化。

陶:四 教学手段简化,静心研读文本。

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是的,我们课堂就是缺少那一份“静”界。而简化教学手段,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改变这种现状。

比如设计自己读一读,一起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值得欣赏的句子,问一问疑难的句子。我们看到去年北京来的老师的课堂上,读书是安静的,没有什么热闹的场面。

王: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让孩子们专心地读书,静默地读书,自由而不受外界干扰地读书,即自然状态下读书,学生能从阅读中体会快乐和启发,获得基本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然而,现在学生的课堂阅读基本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各种各样的“活动”代替了学生潜心品读,深入体悟,自主表达,课堂上没有让学生静思,细读的空间,教师主导着学生,学生已没有自由阅读,自由思考的权利,更别谈惊喜和体会。

梁:语文课繁琐的教学手段可以少些,再少些,课堂需要宁静。对于文本,只有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智慧的火花才会绽放得更加舒展艳丽。这种成效,老师的各种“活动”是无法代替。

田:五

教学媒介简单。“乱花迷人眼”,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多媒体在展示它的优越性的同时,也无不在暴露出它的弊端。归结起来,当今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当而产生的最大弊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削弱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禁锢着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所以要恰当使用多媒体,不做多媒体使用巨人。

陶:总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的今天是充实的,有所得的,兴趣盎然的,他们的未来才是美好的。

篇3:雷人盗贼123

盗贼1号作案地点:公交车上

某君警惕性极高, 为防“第三只手”, 便用手机链将手机拴在身上。一日, 此君出门看病, 在公交车上, 被一小偷盯上。那小偷见此状, 便取出工具割手机链。但由于那链子太结实, 此贼始终割不开这条碍事的链子, 开始有些焦急。这时, 此君对小偷说了一句话, 着实把正聚精会神割链子的小偷吓出一身冷汗:“喂, 你割开了吗?我快到了, 你得抓紧啊!”不一会儿, 车到站了, 此君下了车, 留下了目瞪口呆的小偷……

盗贼2号作案地点:受害者家

一日, 一小偷想爬窗户入室盗窃。一番观察后, 小偷终于认定目标住户中没有人, 随即展开行动。于是, 此小偷化身“蜘蛛人”, 沿着窗户一直爬到目标住户的窗台, 此时, 小偷的计划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正当他准备爬进屋时, 忽然被屋中的老太太发现了。那老太太也许是出于气愤或恐惧, 将小偷扒在窗台上的手给掰开了。就这样, “嗖———扑通———啊!”肇事者成了受害者, 而受害者又成了肇事者。唉, 可怜的小偷……

盗贼3号作案地点:小路上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某君独自走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突然, 小路上闪出了一个黑影, 挡住了此君的去路。这人拿着明晃晃的尖刀, 微弱的月光下释放出阵阵寒气———糟糕, 是强盗!此君见自己进退维谷, 只好妥协。那强盗搜了此君的身, 但只找出20块钱。那强盗见自己费了好大劲才得到了20块钱, 既气愤又无奈, 狂扁了此君一顿便走了。倒霉的人啊, 被抢了不说还给人家当了出气筒……

篇4:123语文

一、“123”模式简述

现代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成为了共识,“123”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123”模式中的“1”是坚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条主线,“2”是紧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这两个要点,“3”是按照“课前充分预习”、“课内合作探究”、“当堂检测效果”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123”模式是对传统初中语文课堂单向灌输模式的彻底改革,是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次创新,对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二、“123”模式实施要点

(一)前延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独立开展预习活动

运用“123”模式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就是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利用课前预习环节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解决学习中的基础性内容,同时能够确定学习的难点内容,增强学习针对性。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每一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研究等方式,将字词、文学常识等方面的基础内容提前掌握,并对教材内容做到初步熟悉,按照预习要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此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强化了预习技巧的指点,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不仅提高了预习意识,而且预习成效也明显提高,学生在预习活动中筛选出来的难点为课堂互动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一教学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在课前养成了预习的良好习惯,许多基础性的内容在课前就得到了解决,无需课堂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只需要进行提问回顾即可,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运用于教学难点的探究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

(二)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环节是“123”模式运用的主阵地,笔者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课堂还给学生。笔者在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方面进行了改进,不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借助于一定的思考启发题目,要求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例如在教学《社戏》时,笔者设计了一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山为什么说“踊跃”?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笔者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考题,结合自己在预习活动中无法解决的难点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并与他人进行研究,在合作的氛围中加深了理解。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笔者还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进行了思维点拨,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培养了学习能力。在课堂自主探究教学环节,除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与空间之外,教师还要善于掌控全局,对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要及时进行点拨,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深入进行。教师的启发引导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思维点拨,并非直接给予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启发引导能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拓展,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开展当堂检测活动,获取学生课内学习成效信息

当堂检测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笔者在课堂上留下专门时间进行这一项活动,目的在于掌握学生最为真实的学习信息,同时也便于对下一步教学进行设计或调整。在当堂检测环节,笔者针对教学目标任务设计一组简练的习题,当堂对学生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效果确定需要进一步巩固的知识点,也让学生对学习成效具有清楚的对比与分析。与以往课后检测方式所不同的是,当堂检测活动能够获取最为直接、真实的教学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开展客观的评价,这样的信息对于教学设计和调整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进行教学信息检测与反馈。

三、“123”模式运用思考

运用“123”模式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习更为投入,同时集聚了学生的集体智慧,活跃了学习氛圍,有效促进了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在这一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科学运用,避免出现形而上学的现象。一是要注意科学搭建学习载体。合作学习小组的设置要科学,一定要保持恰当的数量,不能过多,同时要注意班级不同语文学习能力的学生要均衡分布,保证学生的学习小组实力均衡,也便于开展互助活动。人数恰当的合作小组,能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得力的学习载体,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要注意科学设计思考题目。作为思考题纲出现的内容要保证突出重点,将其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致,防止出现自主探究活动无法全面完成教学目标的现象。思考探究提纲的设计要体现内在逻辑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研究,逐步实现学习目标三是要注意启发引导思维活动。学生在开展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整个教学进程,既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同时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点问题,凡是具有共性的难点,都要进行提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进行。另外,运用“123”模式进行语文教学,还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在教学目标要求以及考试考核等环节区别要求,以分层教学要求的形式提升语文教学整体成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打造优质语文课堂,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李晖.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时代,2013,(10).

[2]周福元.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3,(03).

[3]钟秀萍.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衍生功能的认识及实践[J].科技风,2013,(04).

[4]张群.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开展思路探析[J].成功(教育),2013,(03).

[5]王玉芹.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提高实效,引人入胜——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思路[J].课外语文,2012,(18).

篇5:四年级语文上123单元测试

lǒng zhào

chàn dîng rãn shēng dǐng fâi()()()

kîng xìsōu suǒ

suí yù ãr ān()()()

yáng yì

diāo xiâ

sâ sâ fā dǒu()()()二.组词语(8分)

潮()震()

铺()

逐()

朝()振()

铺()

啄()

训()

拆()

咨()暇()

驯()

折()

资()

瑕()

三.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画“√”)(4分)浩荡(gào hào)风号浪吼(háo hào)慎重(shân shēn)堤岸(dī tí)

四、把成语补充完整。(4分)

()餐()宿

没()打()

()头()气

()愿()偿()费心()

大()失()

千()万()

浩如()()

五.选词填空:(6分)

(一)急忙

急剧

急促

1.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

2.听见有人敲门,我()去开。

3.我听见身后传来()的脚步声。

(二)持续

陆续

连续

继续 4.张明()三次夺得了这类比赛的一等奖。

5.比赛()了三个小时,双方还不分胜负。

6.放学了,同学们()走出教室。

六.照样子,写句子。(4分)

例: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__________________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6分)

只有„„才„„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即使„„也„„ 如果„„就„„

不但„„而且„„

1.()小泉姿态万千,()说小泉更有趣。

2.()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美。

3.大泉()有气势的美,()还有一种神秘的美。

4.()大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八.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6分)

1.天上的云很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落伞在空中飘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连句成段。(3分)

()我们坐在河边柳树下,放下了鱼钩。

()忽然浮标一沉,我急忙把鱼竿往上一提,一条银白色的小鱼就钓上来了。

()浅红色的浮标在水面上。

()星期天早晨,我和小刚扛着鱼竿到郊外去钓鱼。、()我们高兴地把鱼竿举在空中,摇晃着,喊着:“我们钓着鱼了!”

十.阅读(25分)

(一)送给自己的礼物(13分)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děi dã de)做得(děi dã de)一手好活计的木匠走,再三挽留,木匠决心已下,不为(wãi

wâi)所动。老板只得(děi dã de)答应,但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dā dá)应了。

在盖房过程中,大家都看出来,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计也全无往日水准。老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房子建好后,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这是你的房子

老板说

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愣住了,他说不出的后悔、羞愧。他这一生盖了那么多好房子,没想到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4分)

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正确的标点。(2分)

3、联系上下文解释“粗制滥造”的意思:_______

(2分)

4、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而在_________,所以造房子时,他_______,________。(3分)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______,不能_______

(2分)

(二)小蝴蝶花(12分)

小蝴蝶花生长在草丛里,从紫色的花瓣里不时地飘散出一丝淡淡的清香,逗引着蝴蝶 从远处飞来。它多么高兴啊!

它看看一左一右,不过是些平凡的小草,有的不开花,有的开出一朵半朵的小花,也 很不惹眼,更没有什么清香。小蝴蝶花骄傲了。它说:“看来,我是百花中最了不起的 花了,可惜被埋没在这里,和些平凡的小草小花为伍。几时有出头之日啊!”

不久,小蝴蝶花被花匠发现,被移植在一个万紫千红的花园里。它初到这里,很有些 头晕目眩。它看看那白玉栏杆里的牡丹,开得那么富丽堂皇;那正在怒放的碧桃,开得 比朝霞还要鲜艳。数不尽的名花奇葩在争艳斗芳,说不清的花香在空气中迂回流荡。小 蝴蝶花一下子变得自馁了。它说:“看来,我是百花中最寒伧的花了,什么人也不会理 睬我!”

小蝴蝶花正在惭愧的时候,想不到一批孩子在观看了牡丹、碧桃之后,又来访问它 了。有一个孩子嚷道:“来看哪,这是什么花呀?”

“它叫小蝴蝶花。”另一个孩子答。

“多么好的小蝴蝶花呀!”孩子们都蹲在小蝴蝶花的跟前„„

小蝴蝶花的心情平静了。它这才知道,过去自己在小草小花中间骄傲起来固然不对; 现在在牡丹、碧桃中间感到自馁也是没有理由的。

骄傲和自馁是亲生兄弟,都是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客观的幼稚的表现。

1.根据上面文章内容选择各题答案,在正确的答案后的括号里画上√。(8分)(1)文中“几时有出头之日啊!”是表示

A.可惜被埋没在这里。()

B.几时才能见天日。()

C.我是百花中最美丽的花。()

D.什么时候才能显示炫耀自己的美丽。()

(2)文中“小蝴蝶花的心情平静了”是表示

A.心里安静了。()

B.胡思乱想是不对的。()

C.心里十分高兴。()

D.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

2.摘录出描写小蝴蝶花的语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作文(25分)

篇6:123语文

一、教学目标:

●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初步学会运用 “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 “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三、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四、教学过程: ㈠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㈡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1. 导入

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2. 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3. 列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4. 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5. 布置作业:

《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突出一点,不求全面),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1.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2.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①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②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③ 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①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②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③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③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

——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问题3: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3.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4.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6. 布置作业

对于这篇小说,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请进一步细读课文,提出两个你觉得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做一些分析与探究。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1.问题探究

就上节课的作业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每个学生既要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分析,又要给大家留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探究分析发生原则性、方向性的偏离,教师要适当点拨,及时纠偏。2.拓展阅读

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见“教师用书”)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把握要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即可,不必作什么分析。要让文章自己来“说话”。㈢课后练习

一、基础练习

1.读一读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然后把词语抄写几遍:

阴晦()萧索 瓦楞()胯下()祭祀 竹匾 毡帽 秕谷()潮汛 愕然()鄙夷 嗤笑()瑟索()惘然()隔膜 恣睢()2.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语句中的含义:

阴晦 萧索 愕然

鄙夷 惘然 隔膜

展转 恣睢 3.熟读课文最后三段,然后填空:

①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 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 而生活。

②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 么?只是他的愿望,我的愿望 罢了。

③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 的沙地来,上面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的圆月。我想:希望是,的。这正如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也便成了路。

二、扩展读写

㈠阅读下面这篇小说,然后做后面的题目:

军 刀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品。

军刀出于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到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了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

。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学习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结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战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做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的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1.读完这篇小说,你内心产生的最深感受是什么?请用两个成语(四字短语)或一句诗词(歌词)来表达这种感受。

2.文章第三段横线处抽去了一个句子,你认为应该是下面哪句话?为什么? A.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

B.五百个士兵每人背着一把钢刀,凛冽的西风吹打在钢刀上,发出铿锵的声响

C.五百壮士,五百钢刀,凛冽西风吹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呜呜齐鸣

选 理由:

3.你最欣赏“宋哲元”或“侯万山”的哪一种品质?简要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列举如下:

壮烈:如可歌可泣、惊心动魄;壮怀激烈、豪气冲天;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责任: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勇敢:如生当作人杰;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感动:如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的眼泪在飞。

敬仰:如浩气长存、肃然起敬。

人情美: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A,因为这句话句式短促,节奏鲜明,有力地表现了五百壮士出征前那豪气冲天和悲壮的气氛,“硬瘦”、“敲打”、“铮铮雷韵”等词语表现出了坚定、勇敢、悲壮的情感,与上下文相协调。3.宋哲元: 体恤下属,爱兵如子;信守诺言,富有人情味;

候万山: 英勇无畏,深明大义,富有责任感(既对国家、又对家庭)

(举例说明要摘录文中有关语句或概述文中有关内容)】

㈡通过对比描写来表现人物,是一种常用且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方法。请你选择班级中两位在外貌、性格、爱好、言行习惯等某一方面有较大差异的同学来进行对比描写。为了不使同学难堪,名字可以另取或甲、乙代替。字数应不少于200字。

上一篇:去大海玩作文350字下一篇:坐席管理操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