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6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我认为要形成以下8种良好的学习习惯: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学习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学习小学语文论文 篇1:

创新小学语文学习方向与语文素养的培育

摘要:当前形式下,教育一直是我国经久不衰的命题,小学语文在语文学习的历程中中是非常重要的,明确学习方向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学习以及生活各方面都具有重大的作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从儿童之时进行培育,由此才能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以及行为方式。课前预习在学习习惯中占据了十分主要的部分,在学习课程前将所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能够大大提升对于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习的进程,学生在打好了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将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在学习生活中开出绚烂的花朵。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向、语文素养

引言:

《礼记》中有着这样的一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如今,素质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在公共区域乱抹乱画等不文明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虽然这些只是细小的行为,但也体现出了当前国民素质较为低下。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小学是一个为孩子初步建立世界的过程,一些良好的习惯以及学习的基础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因此在学习小学语文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绝非死记硬背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小学语文只是单纯教孩子认识拼音与字词,但其实学好小学语文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中国人不仅是要会说中国话,更多地是要说好中国话,而简单的拼音与字词更是说好中国话的基础,在现在许多成年人的群体中,还有着一大部分人对于声母、韵母无法分清。小学语文教育是孩子在出生以来第一次接受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孩子通过一堂堂课来对语文文学有着一点点的认知,打下了语文素养的基础,这是他们语文的启蒙时期,他们用最纯粹的思想与认知来了解古诗词中的山水意境,出于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去在文学的海洋中进行探索。这些都说明了,学好小学语文是打好语文素养的一大重要的部分。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而小学语文更是为孩子语文素养打下重要基础的一门学科,孩子通过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将会对语文方面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使用字词、成语以及古诗词都是从这时候开始有了一个正式、系统的培育。理解性的记忆比强硬的记忆更有益处,强硬地记忆只能对于这个内容有一个短暂的印象,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对于内容大部分遗忘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能够通过理解进行记忆,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心情,了解当时的背景状况,并能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人生感悟,这对他们来说可谓是受益匪浅,他们也能通过理解性记忆加深对于课程内容的印象,即便是過去了比较长的时间,还能够保持对于课程的“新鲜记忆”。

二、素质培养的前提是理解语文

课程的编写内容是根据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而进行编写的,在不同的阶段他们应该接受不同知识的洗礼,对于小学中较高年级的同学,他们这个时候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字词拼音等内容,同时思想比较低年级的同学要成熟得许多,这个时候,老师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孩子们从中获取的不仅仅是应试的资料,更多的是应世的知识,孩子们要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以此获取认识世界的工具。能够做到素质培养的前提便是要理解好语文的内容,在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对于书本的内容要达到一个“知晓”的程度,要先明白书上内容浅显的意思,老师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也要由浅及深,在教授完基础内容后,要带领同学们从中体会其深部的含义,随后再通过对于内容的融会贯通,一步一步将它与生活相结合,把它真正的变成属于自己头脑里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的最终意义。

三、学习习惯的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未来,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有着巨大的帮助,一个人他具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不管处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如鱼得水般地进行处理。而一个习惯的养成应该是从小进行的,从小养成的习惯更加具有长久性,对于孩子影响的时间也是较为长久的,小学时培养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孩子将这个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地这片关于学习的天地就逐渐搭建完成,孩子在一步步的学习过程中将自我知识体系慢慢修缮着,帮助着他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道路。

课前预习便是属于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部分,课前预习一般会花费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孩子在进行课前预习是不仅仅是将课程的内容粗略浏览一遍,应当是将知识细致的进行了解,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消化这些知识,比如在预习古诗的情况时,孩子可以通过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进行翻译,在这一个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许多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出现了读不懂、读不通的情况,在第二天的学习课堂上,孩子便可以带着这些问题更加有侧重点地去听老师的讲课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于对知识的好奇心,他们也能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课堂内容上。这课前预习这一过程中,孩子能够主动的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的教课也不再是单向输出,更多的是老师与孩子共同去打造这个课堂。

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完全具备了思考的能力,在即将步入初中之时,老师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如何独立地学习。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在这个时代中,孩子的身边有父母老师,还有各种电子产品,这便造成了他们对于知识不求甚解,遇到了一点点的问题就想着去询问老师家长或者在网络上搜取答案,这大大降低了他们思考的效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不爱思考的学习机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学习习惯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四、素质培养对语文素养的影响

每一个作家都是在经历了世间百态后得到了众多人生感悟,从而能够写出精妙绝伦的作品,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在自身素养的提高后随之得到了提高,如果他们只是简单学习了语文知识,并不能达到今日的成就。语文素养与语文学习也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孩子们通过良好的语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提高语文素养后,孩子们也能更加高效地进行语文学习。

在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老师的讲述以及自身的理解,提高了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总结:

当今语文的学习方向应该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行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语文素养,也在提高人生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辉.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探究[J].学周刊,2015,(06).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2015-08-20.

[3]刘芳总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

作者:张丽霞

语文学习小学语文论文 篇2:

浅析小学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我认为要形成以下8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纷纷提出一系列问题,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广泛阅读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學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杨海玲

语文学习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小学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摘 要】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语文学习习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习的习惯

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我分三个步骤来让学生把握预习方法。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不懂的词语;2. 阅读课文三遍,了解主要内容;3. 写下预习中的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同时给孩子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这样,学习新课时先有准备,心中有数,自然会减轻学习难度,学起来既轻松,也会学得更好了。对于一些重要的地方,还能记得更牢。当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科学的预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有能力独立获取新的知识。

二、细心观察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恰到好处提醒、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不要只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它同鹅进行对比。正如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三、勤于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要勤于动笔。新课标明确: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平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贵在坚持,这样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开始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我平时注重检查,发现好的日记就利用早读时间进行朗读,激发学生表现欲,同时将好的日记通过张贴板报的方式进行表扬,学生尝到甜头后,甚至开展竞赛,强化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四、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质疑得来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牛顿坐在苹果园的椅子上,突然看见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开始思索,想知道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从而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瓦特静静地坐在火炉旁,观察着上下跳动的茶壶盖,他想知道为什么水汽可以使沉重的壶盖移动,他从那时起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长大后,他发明了蒸汽式发动机。

五、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个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我不是要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一生的良师益友。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一旦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终生受用。

六、背诵的习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背诵的确是儿童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背诵。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我常常利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组织自由背诵古诗、文章优美段落、名言警句等,长期积累,学生记忆力提高了,同时也更加听课,课堂教学效益更高了。

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能驾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

作者:朱凤麟

上一篇:世界经济策略选择论文下一篇:毛概课程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