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语文论文

2022-04-16

一、利用美术作品的感染力,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都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说:“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师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师语文论文 篇1:

实践是最好的教师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克服制约因素,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尝试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当下的真实生活,努力调动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表演等活动,在活动中互动交流,扩展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为促进体验,笔者在《小心,别伤着》这课教学中,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平时的观察所得,说说在学校或居家生活中容易发生的伤害。教师还与其他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表演自己受到意外伤害后,不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还会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学生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会尽量避免伤害,确保安全。

二、周密组织,以情促练,实践体验。

体验不只是停留在模拟阶段,凡可以进行实地训练的,如“上下楼梯靠右走”,“集合站得快、齐、静”,“维护公共卫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等,都可以进行实地训练。这样,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他们在行动中受到的教育,得到的体验也会更深。品德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热爱家乡》后,教师可安排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于情境体验而言,实践体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已不仅指教室、校园、家庭、社区、商场、大自然,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如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正值春天,不妨把学生带到校园,让学生寻找挂在植物上的“名片”,引导学生从“名片”的说明介绍中获得更多的植物类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每人领养校园里的一棵植物,平时去关爱它、照顾它,让它和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三、加深感知,内化情感,“换位”体验。

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以感觉和知觉开始的。通过感觉和知觉,我们能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种种对象和现象,获得对事物的感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材若没有良好的知觉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教材。而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便会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换位”体验,可使学生加深感知,提高教学效果。对残疾人要同情,见到他们有困难要尽力帮助,这是《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上课伊始,笔者指名学生蒙住双眼,从后排走上讲台取书后叙说自身感受。学生说:“我蒙住双眼,眼前一片黑暗,走起路来似乎是高低不平的,踩上去高一脚,低一脚,非常害怕自己会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我好不容易才走上讲台,又不知书放在何处,摸了半天才摸到了书。”让该生想象如果眼睛真的失明了,看不见世上的一切,将会有什么想法。生答:“如果真的看不到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但在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在精神上更是痛苦极了。”至此,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体会了残疾人的艰难及心理感受,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思品课教学中,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进行行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湘潭市雨湖区广场学校)

作者:陈永红

语文教师语文论文 篇2:

美术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利用美术作品的感染力,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

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都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说:“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他认为“欣赏图画就是认识情感的世界”。无论是齐白石笔下生动活泼的虾、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还是詹建俊笔下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周韶华笔下的滚滚黄河,都对孩子们有一种心灵的冲动,使他们领略到人生的美好和自身的价值。通过这样一幅幅充满情感的美术作品来打动学生,使他们摆脱一些低级庸俗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打开心灵之窗,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在美术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于学生来说,美术作业的完成过程,正是为他们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的理想环境和氛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作业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想法,心灵将得到舒展。当然,学生在美术作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如内心想法和情感不敢大胆地表现;经过几次尝试作业不成功,内心变得浮躁不安,因而失去信心,放弃学习:不正确对待美术学习及作业,潦草完事或不带工具材料完全不学;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思想,不能独立完成。为此,教师应通过美术作业的过程来注意培养学生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树立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克服其依赖心理、浮躁心理和脆弱心理,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通过对美术作业的肯定性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美术作业评价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激情、自信,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有些美术教师在美术作业评价中,单纯从技能上评价学生的作业,这种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从表面上看能显示教师的技术水平,也能使作业水平整齐划一,达到一种标准。然而,却压抑了学生的发展,扼制了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再者,如此做法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个性中的独特人格特征,如敏感、强烈的表现欲、好强、自信等,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保护。因此,教师在评价中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肯定性评价将使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地发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外活动,让孩子快乐起来

开展美术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和责任感都会得到极大的扩充。这样,能减少一些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发展学生的自主心、进取心、相容心,克服一些学生娇妄固执、孤独封闭的心理。让孩子们开心快乐起来。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湘仪学校)

作者:彭 英

语文教师语文论文 篇3:

课外作业的依赖现象及其改变

教学实践需要课外作业,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理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毫无疑问,我们既不能完全依赖课外作业,也不能完全抛弃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对学生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

一、课外作业依赖之危害

很多教师担心课堂教学中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过多而被评价为传统应试模式,担心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下降,于是想办法在课外增加许多知识与技能的重复训练,大量毫无特色、同质化的课外作业书籍充斥中小学校。这也是一些地方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和家长感觉作业越来越多,课堂看似轻松、课后实为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1 占据了学生休息的时间,生活规律被破坏。

2005年1月2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少年儿童的睡眠不足、质量不高、习惯不良的问题非常突出。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小学生不足10小时,中学生不足9小时);48.2%的中小学生感觉睡眠不足,23.5%的中小学生晚上很难入睡,睡眠质量欠佳。……调查发现,孩子平均每天的在校时间超过大人的工作时间,长达8.6小时,其中最长的高达12个小时,35%的孩子感觉课业负担较重或很重。……90%以上的学生每天回家要写作业、复习、预习学习内容。孩子在平日写作业要花费1.5小时,而到了周末,作业量比平时更大,比平时要多花费近50分钟。”早在1990年8月29日,我国就已经成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其基本原则,即儿童最大利益原则。面对以上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症结所在。今天,青少年的生命问题可能还只是调研报告中的几个数字,但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做出直接的、积极的反应,这些数字很可能将变为灾难,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惩罚着我们对它的漠视。

2 萎缩了学生多样的兴趣,发展走向片面。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进行研究之后,不禁惊叹:“人的差异在于闲暇时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批评教育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多样的能力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育,殊不知,多样能力的发展与全面素质的培育是需要大量自由的时间与空间的。当课外作业占据了学生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时,学生便没有时间与精力发展别样的兴趣。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有许多学生在课外作业中不是也在进行着各种训练吗?问题在于,目前,课外作业的布置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中心,并且教师常以加大课外作业量为手段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学生因此困于书山题海之中,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机会被剥夺了。而且,由于远离现实,观察、思考、发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便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课外作业这种途径与目的的错位,无疑导致了“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如此下去,学生的发展又何以走向全面呢?又谈何素质教育呢?

3 忽视主体附加值的判断,成长缺失动力。

主体附加值判断,不同于以往的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其核心就是关注个体,注重个体的绝对成就,尽量避免因为相对或者横向比较带给个体以伤害。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依赖课外作业,教师在教育评价中往往置学生的情感体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于不顾,仅用作业分数或等级来衡量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实际水平。这样便强化了进人大一统的教育路径,忽视了学生真正的教育需求,忽视了他们的成就感等,最终使成长缺失动力。而且,由于许多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在难度上面向中等学生,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有余力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从公式“作业疲劳度=作业时间×作业量×作业难度”来看,学有余力的作业疲劳度相对过轻,而难度较低的作业没有学生构成一种“问题情境”,不能激发学生去尝试、去探索,这无助于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与此相反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所面临的则是较高难度的作业题,作业疲劳程度重,心理上过于紧张,产生高度焦虑,作业水平被抑制了。

二、课外作业依赖之改变

1 观念上的改变:正确地定位课外作业的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 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所以,对于新知识的巩固最佳时间是在课堂上学完之后立刻进行,而不是在放学回家之后。那么,如果课外作业不是以巩固知识为主,又如何定位课外作业的功能呢?课外作业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的关系是互促互补的,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不同阶段的课外作业对学生学业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如1989年哈里斯·库帕综合了美国75年来的研究,得出结论为:家庭作业对小学生的作用不是很大,但对于初中及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

课外作业重在探索。布鲁纳的“认知策略”,指学生“把课文中的知识吸收到他们头脑中所使用的方法”。从思维的形式讲,现在课外作业奉行的基本上是演绎式推理,即从一般到特殊。用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定理、公式去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这是必须的。但是,让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思考,通过直觉猜测或不断实践以发现新的公式定理,则更有价值。课外作业若增加探索性,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发现与学习的过程中,从而避免被动学习。学生的探索是需要时间的。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常常不能进行这种探索,而课外却有较大的时间与空间。

课外作业重在综合。目前,各门学科的课外作业各自为政,甚至同一学科的每一堂课之后的课外作业仅仅用于巩固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一方面使得课外作业头绪多而且作业量大,人为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导致课外作业的内容支离破碎,破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课外作业综合化,即课外作业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结合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搭建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使课外作业成为联系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纽带。布置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的课外作业,才能让学生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在综合运用中融会贯通。形成健全、有机的认知结构。然而,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特征的课外作业不仅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也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 实践中的改变:有效设计多元化的课外作业。

作业量的分层。在作业的适宜数量上,美国学者哈里斯·库帕综合了美国关于家庭作业时间与成绩水平之间相关的研究,指出:对于小学3至5年级的学生,家庭作业量与成绩之间的相关几乎为零;对于5至9年级学生其相关为+0.09,而对

高中生而言,则为+0.25。这表明,家庭作业适宜量随着学业的难度有所提升。结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关于中小学生课外作业的份量相关文件已做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三四年级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高中不超过2小时。为此,在总量上不超过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调整,特别是教师需要以不同学生完成本次作业各需多少时间为参考尺度,掌握作业量。不能把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题作为衡量学生作业量是否适度的尺度。因为题型不同,所以学生解题所花的时间必然不同,即使同一题型,由于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学生解题所花的时间也会不同。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质的分层。

作业质的分层。由于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上。”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与需要,这在目前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但,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教师可以把作业设计为“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选做”则是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和设计适合自己的作业。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创造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

3 评价中的改变:科学地引领师生的发展。

重视课外作业的质量评价。从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中,我们发现课外作业虽然占有一定的指标,但一般只是关注教师课外作业的批改次数,而对于课外作业的质量、反馈、效用等在各类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并没有体现,这也是许多教师在课外作业上存在随意性、应付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课外作业的质量评价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指标。

破除课外作业的标准答案。对课外作业的评价不能用所谓“标准答案”来判定学生作业的结果。因为,这一方面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这种非此即彼的答案只能衡量作业结果而不能反映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所以,在课外作业的评价中,教师对于伴随着课外作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的判断尤为重要,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外的时空中积极主动地发展。

(作者系湘南学院教育系教授、教育学博士)

作者:吴小鸥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循环经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