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课程改革的论文

2024-04-30

独立学院课程改革的论文(精选6篇)

篇1:独立学院课程改革的论文

关于独立学院课程改革的论文

一、独立学院通识课程的设置原则———课程类型多样化

如果说以“育人”为中心的课程价值观是通识教育的灵魂,这决定了通识教育必须突出人文性。那么,通识课程的设置原则就是育人功能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通识课程的课程类型主要是“学科课程”,是“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4]。而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课程类型多样化是独立学院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其主要表现在,结合实际可以尝试综合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开发。综合课程是相对于分科课程而言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5]。独立学院通识教育选择综合课程的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结合学科、学生、社会三大课程设计维度,着眼于培养学生整体素养,以主题中心和问题中心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组织方式;第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第三,任课教师编写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材。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6]。基于独特的办学机制和培养定位,独立学院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具有特殊意义。它应该基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资源整合原则。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中,可以结合母体院校和合作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通识课程设置中完成各种资源的整合。第二,主体性原则。在独立学院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开发主体是教师,受益主体是学生。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参与机制和反馈机制,使两个主体密切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合作与开放原则。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该注重学科间联系,注重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学生组成的专业团队的组建。其次,要建立开放型教学平台,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资源。

二、独立学院通识课程的评价方式———由标准化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实现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使独立学院通识课程具有生机和活力。但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是基本目标,通识课程更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完成其“育人”的最终目标。而合理的课程设置必然和恰当的课程评价方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独立学院通识课程的评价必然也要完成革新,即由标准化评价逐步向发展性评价转变。标准化评价,即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标准,通过量化的手段进行测量。这种课程评价,忽视了课程的情境和课程外的经验,忽视了教育和人的发展的生成性、创造性。这就需要课程评价要逐步由标准化评价向更先进的发展性评价过渡。而独立学院因其较为灵活的办学模式,为发展性评价的推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在评价方式的逐步转变中,独立学院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评价方式方面,应该做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评价的作用。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其次,重视对学生情感成果和心理活动成果的评价。关于情感及心理活动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观察、问卷、访谈、学校记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从理念、原则、评价三个方面对独立学院的通识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才能体现独立学院通识课程“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而通识课程的改革则可以成为整体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助推作用。

篇2:独立学院课程改革的论文

关于独立学院课程考试功能的研究

独立学院课程考试对实现学校教学的目标具有督导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本文根据独立学院生源及师资的特点,研究了传统考核模式在独立学院中的弊端,提出了整改方案,进行了建设性的研究.

作 者:刘洋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沈阳,110167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独立学院   课程考试   功能  

篇3:独立学院课程改革的论文

《秘书实务》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但在独立学院却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第一,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于公办本科院校比较薄弱, 人员流动大, 年轻教师居多, 大部分任课教师从学校毕业走向从教岗位, 缺乏社会各行业的了解与实践经验, 导致教学案例不够生动实际。聘请外校教师进行教学, 又因外校教师时间有限, 很难给学生实际的实践指导, 往往是教授完理论内容后安排学生到学校办公室象征性实践一下, 见习指导不精良, 跟踪不到位, 导致实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二, 教学方法陈旧、考试形式单一。在独立学院, 一是年轻老师缺乏岗位经验, 大多只能以传统的教法进行教学。二是教师工作量大, 难以充分备好实务课程, 拟好上课方案。三是外聘授课的教师多为高职称的老教师, 对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软件不能一一通晓, 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生也学不到关键的办公自动化知识。《秘书实务》是专业必修课, 考核性质为考试, 在大部分学校当中都是采取试卷形式考核, 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第三, 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实验室等硬件缺乏。独立学院财政收支是自负盈亏, 能分配在教学上的经费十分有限, 部分教学设备陈旧, 不能及时有效的辅助教学。实训教学基地少, 只能就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安排短时间见习。党政、事业单位的秘书仅占30%, 而70%的秘书人员分布在其它领域。学校与企事、公司等签订的实习基地较少, 无人专管, 导致大部分的学生无法了解各行业的秘书岗位工作。毕业时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繁杂的秘书工作。

二、《秘书实务》课程改革的方法

1.提高教师的任教水平

《秘书实务》课程教师不应只是理论教育者, 更应是业务实践者, 所以要创造条件安排教师深入秘书工作一线, 参与秘书业务实践, 增强认识, 掌握业务技能。任课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跟班学习, 从事一定时期的行政秘书工作, 了解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 加强实地考察, 为《秘书实务》课程列举详细真实的案例做好准备。任课教师针对培养计划, 就地取材,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学校的情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秘书实务》是一门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课程, 随着现代办公设备、办公软件的不断推陈出新, 要求秘书从业人员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才能适应岗位需求, 而传统意义上认为高职称、有经验的教师才胜任教学的观念已显然不适用于当今的实务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一味的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 较少涉及专门的岗位知识与经验, 学生理解起来枯燥乏味, 进而产生厌学现象, “学以致用”的理想效果就无从谈之了。更有学生反馈:“老师, 您教的知识, 书本都有, 我们好像也用不到。”学生的谈话让教师更应该反思现存的教学方法。

3.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第一, 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实践式”教学。《秘书实务》是一门动手能力极强的技能课程, 如何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 转变为“实践式”、“体现式”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以点带面”进行教学, 如在讲授秘书写作时, 多让学生阅读模仿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往来的文书, 让学生切身领悟公文的作用、运用的范围及行文的要求等。学生平常的实践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 实践可分为多个模块, 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拿到不同等级的分数, 并且当场公布成绩, 而非期末一卷定结果。这样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在你追我赶中发挥聪明才智。

第二, 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软实力。现代秘书是一个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 秘书除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外, 也要掌握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秘书不仅是做杂事的, 更应是一名职场的高手。因此, 《秘书实务》课不仅要培养秘书人员具备专业的听、说、读、写能力, 更要侧重培养秘书人员公关礼仪、语言表达技巧、化妆、服饰、社交等软实力。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共享, 交互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秘书人员从事各行各业所需的能力也有所差距。国企要求秘书能写, 外企要求秘书能说, 小公司由于人员配备不齐, 要求秘书的能力就更为全面。秘书软实力是考核一名秘书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对职场晋升与业绩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 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进行《秘书实务》教学中, 可以采用形象有趣的视频进行教学, 如社交礼仪的展示、会议会务的展示、口语表达技巧与训练等。通过观看视频短片, 组织学生模拟练习, 可以加强学生的礼仪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造能力。通过举办模拟会议, 录制视频, 过后进行查漏补缺, 既能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参与其中, 为培养优秀的秘书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 多学习现代办公软件。作为从教《秘书实务》的教师, 应当熟悉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基本办公设备, 也要熟练运用word、excel、PPT、OA等办公软件。信息快速共享的时代, 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邮件、Q群、微信公共平台、单位内网等媒介传输信息。授课教师只有掌握好这些基本的办公设备、 办公软件, 才能更流畅讲授办公室管理的基础知识, 也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学校更要加强实训室的建构, 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训环境。

三、校内见习与校外实习多向治学

1.加强校内见习

高校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部门分管整个学校的事务。根据《秘书实务》课程的特点, 充分利用好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 把课堂带入办公室, 进行实地教学。如整理档案、统计数据、处理文档、表格、熟悉各种办公设备、协助接待等,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学生在耳濡目染一段时间后, 再回到课堂中进行上课, 会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 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

2.加强校外实习

教学改革就要融入“走出去, 请进来”的教学模式。学生一是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周末到公司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真正走向工作岗位, 积累检验。二是邀请经验丰富的秘书代表入校讲学, 这样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秘书工作的认知。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需求, 在实践中出真知, 在实践中练本领。学校负责人或老师本身可以多与企事业单位联系, 为学生挖掘更多的实践机会, 也为今后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学生沟通联系

学生在见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 指导教师应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一是为了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的安全问题, 二是可以为学生的疑惑提供及时的疏导帮助, 三是为以后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素材、教学实案, 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事实依据。

总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秘书实务》的教学改革应当是与时俱进的, 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秘书人才, 改革的手段与方法也应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伟林.金常德.秘书实务课程教学在的问题及对策[J].秘书之友, 2004, (12) .

篇4:独立学院课程改革的论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考核方式 改革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培养过渡到“大众化”培养。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作为新型办学模式,现行的考核制度却更多的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方式,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智能培养,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的目标定位背道而驰。为使课程考核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改革现行课程考核方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迫切任务。本文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以下简称“城建学院”)为研究对象,围绕“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领域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深刻剖析了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意见。

一、目前课程考核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模式僵化,缺乏必要的改革和创新。考试模式是考试制度的外化,其问题的实质是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单一的考试制度作为一锤定音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成为考试的奴隶,其竞争和激励作用不能得到显现。

(二)考试目标错位,阻碍学生素质提高。当前,独立学院已越发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但考试的目标定位仍是传统教育观念下的以知识为首位的狭隘的目标。以分数高低为标准的人才观、教育观未能改变,导致学生一味追求提高考试分数,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考试方式单一,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目前,主流的课程考核方式仍偏重于闭卷笔试,未能采用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难以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为五多五少:即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专题讨论少;理论知识考试多,能力、素质考查少;总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普通化考试多,综合性考试少。

(四)考试缺乏试后管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明显。独立学院在师资储备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对考试成绩的评价和总结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难以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检测、反馈功能。

二、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着建立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原则,针对在课程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城建学院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有规划、有步骤的在课程考核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及目标。

(一)考核的目的要突出对素质和能力的考核。

(二)考核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特点,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三)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和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四)加强试后管理,真正体现课程考核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方案与实施

城建学院在探索过程中积极转变观念,立志于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制度,主要就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试后管理的凸显问题,卓有成效的进行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改革考试形式,优化成绩构成。

1.构建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在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在部分课程中,改革闭卷考试为开卷、有限式开卷形式的考试;改革笔试,为口试、案例讨论、撰写综述和论文等形式的考试;改革理论考试,为技能、操作实践等应用能力考核形式的考试。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2.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优化成绩构成,科学分配考核权重,加大能力考核的比重。

(二)注重考试命题的科学性,提高试题质量。

1.推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避免因命题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试题质量不高,不规范的现象,确保考试的信度、效度、平均分、标准差等质量指标;

2.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专业课区别基础课,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力度。注重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考试内容的合理组合,重点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试后管理,重视分析评价。为了切实做好试后管理,设计了试卷分析表、成绩分析表和试后管理评价表,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评价和管理。

1.试卷分析结果直接、客观。通过试卷分析获得卷面成绩的平均分、标准差、直方图等基本信息,同时就试卷难度、区分度,其与教学内容的吻合度等,对试卷进行直观评价,确定试卷的评价等级。

2.成绩分析与试卷分析相结合进行评价。通过成绩分析获得及格率、平均分,以及成绩分布等分析要素,结合试卷分析结果,分析研究考核方式、内容是否得当,考核权重在考核中对成绩的调节作用是否合理等。

四、结语

通过课程考核改革,使得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教学中体现的更加充分。改革中突显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动了一系列改革的进行。总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要求独立学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积林,韩明.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

[2]李亚琴,姜真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1.

[3]席攀锋.高职院校学生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社科纵横,2010.

[4]刘荣富,王烈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

王莉(1979-6),女,吉林长春人,讲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教务处,博士;杨策(1981-9),女,吉林长春人,讲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教务处,硕士。

篇5:独立学院课程改革的论文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还涉及创业教育的指导、管理以及师资力量的保证等一系列的项目和机制。本文就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科学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依据

1奔岢滞骋恍院投嘌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保证不同专业开设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即在每个专业开设一门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创业学”作为必选课外,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一门以上与创业相关的课程。

2奔岢掷砺塾胧导氏嘟岷系脑则

创业教育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最主要的就是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的运用,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学习成绩虽然不够高,但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好的创业特质。因此,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

3奔岢质敌А⑹涤玫脑则

创业教育的知识涉及面非常广,如法律、经济、金融、会计、贸易、营销、管理、计算机、心理学、策划等方面的知识,因而不能将所涉及的课程面面俱到地在每个专业开设出来,只能针对不同专业将创业所需的最主要的课程考虑进来,达到开展创业教育的实用目的。

二、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

1倍懒⒀г捍匆到逃体系课程设置的内容

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体系的根本。创业教育要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来加以落实。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传承人类创业的基本经验和理性认识,它不是在学校学科课程体系外另起炉灶,而是创业教育思想向专业学科课程的渗透和补充。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综合性实践课程等,它们的内容和重点是不同的。独立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本质上应是根据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运用各类课程所提出的教学计划,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来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过程。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为:①提供开创事业和从事事业所需的知识。②帮助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参与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进行创业活动。③鼓励学生追求更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强调“智力创业”和“技术创业”思想的相辅相成。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达到创业教育标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创业教育课程包括会计学、商学、公共关系学、计算机、经济学、个人理财、心理学、资讯科技、国际商业、管理学、市场营销、财政金融、法律、企业规划、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家的机会等。通过这些课程的传授使大学生拥有创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未来创业的需要。创业活动课程应该考虑让大学生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接触创业的真实社会,了解创业世界,积累一些解决创业问题的经验,培养分析和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兴趣,培养创业的能力和创业的心理素质。2倍懒⒀г捍匆到逃课程体系的构成(1)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现实水平出发,从专业学科中选择出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必要技能和知识,构成不同的课程。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主要有学科渗透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1]。学科渗透课程就是将创业教育知识和能力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课程,如:理科类学科中进行以创业知识类和技能类为主的学科知识教育,文科类学科中进行以创业技能类为主的学科知识教育等。在现阶段就大学教育而言,创业技能、知识类的创业课程均具有选修性质,应当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设置创业教育的课程。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拓展创业基础课程的面,拓宽创业专业知识教育的广度,使创业基础课和创业专业课在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课程的结构更合理、更科学。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的安排,使得学生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集中、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间接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用较深厚的创业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去分析、解决创业所遇到的问题。

(2)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是一类最能体现创业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是创业教育非常重要的课程,对创业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能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的形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和体会到创业过程中的复杂环境,从中磨炼自己的毅力,使其创业意识和个性品质得到很好的熏陶。而且,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能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扩大创业的领域和背景,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根据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特性,可将其分为社会实践型和模拟实验型。创业实践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型是单项生产操作模拟与实践、综合生产操作模拟与实践、单项经营管理模拟与实践、综合经营管理模拟与实践、单项社会交往模拟与实践和综合社会模拟与实践[2]。为了顺利实施创业教育实践课程,首先需要制定好创业教育实践的目标,抓好实践活动过程、学习活动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的训练和培养,以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为基础和纽带,将学习活动过程与心理发展过程结合起来。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创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如3+1模式的实习基地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提供平台。最后,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使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优越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3]。

(3)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在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创业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是为了使大学生能获得直接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可以是学科知识,也可以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还可以是社会问题、家庭生活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商业调查、访问消费者、参观企业、与创业成功人士座谈等;还可以发动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创业设计大赛、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还可以召开创业知识专题讲座和创业经验交流报告会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成创业协作小组,参加各种创业活动,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活动空间可以到社区、企业,也可在校园、教室,以使大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场所把创业知识和实践同现实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战经验和创业素质能力。

独立学院实施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科学合理地设置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和提高独立学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竞争能力,使其成为复合型、实用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让他们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企业家”,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オ

参考文献:

篇6:独立学院课程改革的论文

1.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地位受到冲击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独立学院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如果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都机械照搬母体高校传统中文专业,势必加剧本就日益显露出的语言类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间的矛盾,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的地位受到冲击,课堂教学时数不断缩减。传统的语言类基础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现象的分析,而缺少语言实际运用的实践性内容。同时,开设的语言类延伸课程也硬套母体高校传统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学术型专题选修课程,而缺少应用性较强的语言类选修课程。

2.语言类课程内容重复

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各自有内在的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做法是呈现出一种互补的状态,而不是一味追求单一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如现代汉语课在文字学一章已讲授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理论等内容,古代汉语通论又有文字学专章论述,汉字的起源内容又与语言学概论重复,汉语史的绪论部分也会涉及到文字学的内容。据学者统计,现代汉语课程所用的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和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教材,其章节重复率达40%。虽然语言学概论主要教授语言的普遍结构知识,与现代汉语的讲授角度不一样,但其实懂得多种语言的教师很少,除了英语,该课程还是主要以汉语为语料。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协调课程的相关内容,各门课程各自为阵,这势必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对语言类课程内容需进行重新整合,统筹规划各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并增设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实践性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也正由于照搬母体高校传统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之课程体系的调整牵扯面非常广,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总是很难及时跟上实际教学的需求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更是慢一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类课程中,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史课程因为只牵涉汉语这一单种语言的现象和规律,加之语言工作者近年来对教材的不断修订,汉语教材与汉语研究的新进展之间的脱节还不严重,但语言学概论在这方面的问题就较突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法等理论以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语言学的新领域,在叶蜚声的《语言学纲要》教材中并没有介绍。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语言学概论的内容,使其跟上语言研究的新发展,是教师应当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独立学院重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而传统认为语言类课程只讲语言理论、原则,在专业总学时不变而应用类课程增加的情况下,理论类课程教学时数相应地要比母体高校同类专业要少。但教师讲课内容又基本不变,为了赶进度,不但课程内容缺乏更新,而且方法缺乏灵活性,手段单一,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设想

我们认为,针对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和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和特点,需要重新定位课程目标,整合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语言类课程群的内容新体系,注重语言实践训练,突显语言课是工具课的性质,以努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我们提出的教学改革的具体设想。

1.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等课程的定位在理论上十分明确,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必修课。但随着经济转型带来的人们价值观的转变,这些课程的地位实际上下降了。很多学生只想学英语、计算机技术等实用型课程,而冷落专业基础课。我们认为提倡培养“应用型”或“一专多能”人才,不能成为淡化专业的借口。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看,所谓“应用型”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为胜任文秘等实际工作。“应用型”人才应理解为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校素质教育首先是专业素质。而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要重新审视语言类课程的实际地位,与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特点相适应,通过改革,在不削弱专业素质的.前提下,转变以往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课程目标,在确定具体课程的目标时应强调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实践方面的素养,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创新能力。现代汉语课程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好基础;古代汉语课程应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书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古籍的能力,以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语言学概论课程主要阐明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描写、说明语言现象的能力;汉语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对汉语产生、发展的历史线索了然于心,树立语言学史观念,掌握语言研究基本方法,学会逻辑思维(与文学作品形象思维相区别)。

2.调整语言类课程群体系

广义的语言课程群除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等基础课程以外,还包括由此延伸的文字学、音韵(语音)学、训诂(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课程,但传统语言课程群结构有明显的缺陷:墨守传统,忽视创新;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能力。也有《说文解字》专题、《马氏文通》专题等“专题”课程,这类课程更为随意,往往“因人设课”,根据教师的学术专长而任意增设或停开。如此的课程设置很难适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为独立学院主要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人才,与重点高校培养研究型的学术人才不同。因此,我们在改革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应用性、实践性为导向的原则来构建语言类课程群新体系,适当减少主要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服务的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课程,适当增设和保证应用性强的语言类选修课,如社会语言学、修辞学、演讲与口才、语言与文化、公关语言学、广告语言学、语言交际学、实用语言学等。这些课程应用性、实践性比较突出,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也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3.重点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计划的制约下,课程体系的调整是有阶段性的,总有一定的限度。要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还应该放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等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首先,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坚持权威性、实用性原则,选用高水平教材。即便这样,教材内容的更新也往往跟不上学术研究的进展。教材内容陈旧,除了上文提到的《语言学纲要》外,在古代汉语课程中,一般选用王力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古代汉语》,这部教材曾获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但不可否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编于20个世纪60年代,通论部分的语言知识还略显简单,不够系统,其次是教材缺乏练习。为了能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参考其它一些新版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双棣主编《古代汉语知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洪波主编《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黄河出版社出版的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习题》等。再如汉语史课程,不少高校也选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随着新的语言材料的发现,多元化的语言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人们对汉语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各种现象,观察的角度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描写分析越来越细致,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汉语史稿》教材在内容上相对滞后,而其内容的量又很大,几十课时完全无法讲授完毕,只能各部分内容蜻蜓点水式略过。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更换教材。殷国光等人编著的《汉语史纲要》基本框架与《汉语史稿》相同,但在教学内容的量和难度方面都较适中,且尽可能地吸收了学界已取得共识的新成果,每个章节除了提要和正文,还配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深化学习。教材选定后,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在教材内容难以及时更新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及时关注国内、国际语言学的新进展,了解语言研究新成果,并适当在课堂上呈现,以开拓学生视野。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又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其次,一方面各门课程老师应多沟通研讨,要协调好课程关系,减少课程重复内容;另一方面,要更新传统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语言课的性质,说到底就是工具课,工具是要拿来使用的,传授语言知识,是为了教会学生能读懂文言,继承优良传统文化;能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并分析各类语言现象。语言课不能只有语言知识、规律等生硬的骨架,还要有血有肉,教师应尽可能搜集丰富有趣的语料。恰当地运用语料不仅能化抽象为具体,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语料分析本身就是语言课的内在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中的语料基本都是汉语普通话和印欧语系的语言。而印欧语系的语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除了英语,对其他语言都知之甚少,因此,可适当增加方言语料和当代社会流行语。这样,既有利于语言理论的说明,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省时,易操作,但没有突出学生主体,把学生仅仅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出色的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自己发现真理,在语言类课程的课堂上,可先摆出具体的语言事实,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逐步归纳出语言规律来。例如,古代汉语课程的音韵学历来被称为“绝学”,学生还没学,就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在讲解“古无轻唇音”这条古音规律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语言事实,谐声字:非悲、发拨、未昧。异切:漂,抚遥切;漂,匹遥切。异文:匍匐、蒲伏、扶付,伏羲、庖羲,等等。根据这些语言材料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上古音中轻唇音和重唇音不分,只有一类,或者无轻唇,或者无重唇。接着,教师再出示现在厦门、福州等方言中只有重唇音的现象。这时,学生自己也会思考:之所以会得出上古无轻唇音的结论,一条重要的理据就是现代汉语方言。教师对此再进行强调: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无轻唇的方言,却找不到只有轻唇而没有重唇的方言,这显然是古音的遗留。另外,文言文中接触的某些人名地名,如逢孙、阿房宫的“逢”和“房”都念“páng”,这也是古音的遗留。这种反向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来构建知识,使学生体验了思维的成就感,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做有心人,成为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者。可尝试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实践环节,如古代汉语课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哪些字典辞书,还可教学生查检大型的或专门的字典辞书,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现代汉语课可开展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调查,撰写语言调查小论文等。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这样不仅能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关键内容是课堂精讲,易学内容可以自主学习。指导有能力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研,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上一篇:36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下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案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