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3-02-17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过程中应用运而生的新型办学实体, 目前, 其发展已初具规模, 并具有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独立学院的发展同样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 比如很多独立学院在创建时照搬了母体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体系, 这些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很多是不适合的, 所以独立学院必须找准位置、认真研究自身的特点, 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弊病, 比如大学本科毕业生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之间的严重脱节,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又因学习年限的限制而缺乏充足的理论知识支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独立学院的存在有其很大的合理性, 它没必要象它的母校一样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 也不用象职业学院那样定位于培养技师型人才, 它完全可以在这二者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 那就是培养出现代社会急需的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本文就以实用性很强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 结合笔者所在的学校的实际情况, 探讨一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 以下是我们学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项目和实施办法。

1 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施

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我们这次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遵循了以下三个指导思想:

(1) 以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技能和动手能力为主线, 全面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2) 降低理论授课时数, 增大教学实验、上机、课程设计、实习 (实训) 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

(3) 减少概述型、介绍型的课程, 增设一些实用型、工具型的课程。如Pro-e、Mstercam等CAD/CAM软件课程。

根据这三个指导思想, 我们进行了系列的教学改革:

1.1 课程设置方面

针对数控方向的方向特点将其核心课定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三个方面, 重在突出实用能力;围绕这个核心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 (一) , 工程力学, 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 单片机及控制系统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Unigraphics) ,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 液压传动。

以下是主要的课程变动情况 (和原来的教学计划相比) :

(1) 将“制图”由104课时减为96课时, 增加32课时的“Autocad辅助工程制图”。

(2)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各由64学时减为56学时,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由1周增为2周。

(3) 将原“电路与磁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三门课 (1 3 6课时) 合并为“电工电子技术”一门课, 96学时。

(4) 将原“工程数据库”、“现代设计方法”去掉。

(5) 将原概述性课程“机械CAD/CAM”改为“Unigraphics”、“Pro/E”等应用软件课程。

(6) 将原概述性课程“数控技术”改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三门课。

(7) 将“机电传动控制”改为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为主要内容。

(8) 增设“模具设计”课程。

(9) 将“液压与气压传动”改为“液压传动”, 课时由56减为48, 但增加1周的课程设计。

(10) 增加1周的“单片机及控制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11) 增加2周的“模具”课程设计。

(12) 增加2周的数控仿真实训和实际实训。

(13) 生产实习由外地改为在本校数控实训基地进行, 并以实际产品 (零件) 进行数控工艺、编程和加工实训。

(14) 增加2周的“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故障诊断、维修”实训。

(15) 课程设计改为与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

(16) 部分课程由教室教学改为现场教学。

1.2 学时安排方面

在主要课程的学时分配上, 我们的中提原则是减少概述类课程的学时, 增加学生实践和操作的时间。表1是现在和原来的培养计划中的学时分配情况对比:

此外, 教学实验 (课程实验) 和上机的学时数由原计划的332学时增加到现计划的380学时, 增加幅度约为1 4.5%。

2 教学及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施

培养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和核心, 而培养模式, 也即培养方法和手段, 对培养计划的实施质量和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独立学院如何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 具有独立学院特色, 能显著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 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数字化装备 (数控机床及技术) 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 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们预言: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 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

2004年初,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业基地转变, 极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争取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为市场所需要的、社会所紧缺的制造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我们想实行一个计划:在明年建设1 0 0个数控实训基地, …5年时间内培养30万至50万高质量的制造业高级人才。”从讲话中还可看出, 一方面制造业在升温, 另一方面, 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结构、实习条件及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实际生产需要, 使得制造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数控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所以我们这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放在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上面, 尤其是我们的数控实训基地建立起来之后, 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让学生在走出校门时能拥有一技之长, 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 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先后增加1周的液压传动课程设计、1周的单片机课程设计和2周的模具课程设计。

(2) 把教学课堂搬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比如数控机床的实用和维修、数控仿真等, 并在现场将设计好的程序变成产品。

(3) 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机会和时间;我们搜集整理了数十个典型的零部件的加工工艺, 并编辑成册, 所有的学生在经过实训阶段后都应该能独立的完成这些产品的设计、工艺到加工的整个过程。

3 结语

以上我们学校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部分内容,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次改革培养当前市场紧缺、而又急需的数字化装备 (数控机床及技术) 人才。主要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数控机床维修维护, 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电气控制设计及机电联调等方面的人才。并且希望通过这些尝试尽力去改变目前独立学院培养计划及模式基本与其举办院校雷同的现状, 走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自身实际、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摘要: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实体, 其培养目标应该是现代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本文以机电专业为例, 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独立学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高职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关于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 2003, 7.

[3] 郑淑玲, 赵佳峰.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数控技术教学中的应用[M].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6.

上一篇:契合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征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下一篇:计算机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价值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