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uefx浅_谈教育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4-04-11

hyuefx浅_谈教育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精选9篇)

篇1:hyuefx浅_谈教育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常常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能自觉地投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想出更多的金点子,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是要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

在课堂中,我可能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也可能是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的方法,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式来实现。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和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读者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给了鼓励、也给了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下苦工,下慢功,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的成败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养成喜欢看书、看报的习惯;养成阅读时注意力集中,目的明确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养成勤提问的习惯;养成勤于动手,圈划摘抄的习惯,养成讲求阅读速度与效果的习惯,等等。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师生双方长期有意识的努力。

另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包括朗读和吟诵的能力默读和速读的能力,精读和略读的能力。由于每种阅读都各有优缺点,例如朗读和吟诵可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入体会,可提高对语言艺术的 欣赏能力却速读不够;而默读速读讲求速读,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却又容易忽视字词的正确读音;精读可以细致入微地了解字词篇章的布局构思,却没有略读的面广,因此,如何在阅读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也是师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说来,各种方法应交替使用,例如对名家散文、诗词以朗读吟诵为主,但对其中的精彩的描写,不妨反复朗读,不一而足。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做到多读书,更要让他们做到会读书。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猎奇,这是十分有害的。应当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教会他们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速读和听读等方法。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之后,就要帮他们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怎样进行阅读选择呢?

①结合志趣。志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它有高尚与庸俗之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之所以成大器,几乎都和他们在青年时期就注意结合志趣进行正确的选择阅读以吸取知识有密切的关系。要注意的是志趣要高尚,还要处理好志趣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防止“偏食”造成发育不良。

②重视科普读物和新兴学科。人类知识称得上一日千里,突飞猛进,因此一个人只读课本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阅读中,注意选取反映最新科学成果的读物,包括科普书刊和优秀科幻小说,以不断开阔视野,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大发展。

③在选择阅读、积累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修养、意志品格的培养。因此,要选取有关培养高尚品格、顽强意志的二、培养阅读习惯

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见《吕叔湘论语文教学》)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1、有序阅读的习惯。学习一篇文章,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首先应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写了什么。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还刻画了哪些人 ?(2)故事情节怎样?(3)找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语句或段落,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有计划、有重点地布置预习题,能让学生熟悉、感知教材。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

3、积极发问的习惯。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捕捉信息的习惯。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果能养成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的习惯,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不是本文能够穷尽的。要学会好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需恒心,靠勤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切实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内化,提高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应该指导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要以读代讲、以读代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在思考中发现、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乐趣中成长。例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课文,质疑问难阶段,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因此,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筛选问题,重点研读阶段,重在指导学生自能读懂课文,自能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整体回顾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思想、升华感情、感情朗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充分地品味吟诵。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各个阶段,都要以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情感为宗旨,总之,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里,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给他们发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倡在质疑中“标新立异”,发现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人指出:教师的分析不是解剖刀而是X光。意思是不要用琐碎的分析和贴标签式的教学将课文肢解,问题的设计应有利于整体印象的形成,分析部分不离整体,整体感知要注意突出细节特征。

教师为了发挥学生自主性,常问学生:“你喜欢哪一段、哪一句或哪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这种问题一定要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文章整体和语境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探寻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朱自清《背影》一文的解读时所言,“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那就等于白读”。

阅读教学一定要体现年龄段的特点,一定要因文而异,一定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摒弃形形色色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逐渐掌握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是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

可以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可以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就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或拓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高效的学习。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教师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建构知识、方法,逐渐学会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教学《春》时,我们就组织了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的世界”。(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谱歌。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增长了才干。

四是要关注学生语言探究。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五是要关注学生写作积累。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就是入于文中,出于文外。入于文中,就是诵读、体验、感悟、联想、想象、思考;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出于文外,就是积累、使用、模仿;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学习写作经验,借鉴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学习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借鉴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人的文章的专题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入于文中得其神,出于文中得其形,读文内外结合,方有收获。

阅读教学可探讨的问题很多,我在这里仅仅是就当前最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谈了一点肤浅的认识,目的是抛砖引玉,我坚信:有你我他的共同参与,活化新知,尊重传统,我们一定会迎来阅读教学的艳阳天。

篇2:hyuefx浅_谈教育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怀化市溆浦县新田乡学校

陈虹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将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成了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的闭塞,加上农村初中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不清楚,大多学生呈现: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的特点。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如今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如一阵春风,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其次课堂巧设问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积极性就能立即调动起来,思维的大门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提高了。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即兴发言、故事会、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自编课本剧与小品表演、诗文朗诵比赛、习作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重视基础积累。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可以采用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也可以在黑板上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上来写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把他们推荐给大家。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总之,要造就语文这座金字塔,大脑中总是要积累一些语言文字的。

三是重视课文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朗读有多种方式,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齐读、小组读、学生个别读,朗读比赛,学生读出个别感悟。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学诗歌时,我就经常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感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技艺指导,尤其是重音的处理,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人之初,性本善。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保卫祖国之心。可利用课本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

五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是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篇3:hyuefx浅_谈教育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是要关注学生兴趣激活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 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 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 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力求语言亲切精炼幽默, 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 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 (如多媒体) 要灵活多变等。总之, 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 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是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 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 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 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 是重反复朗读, 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 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这时, 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 教师只能引导, 不能轻易否认, 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 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 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 答案可谓层出不穷, 有的说是热衷自由, 有的说是追求刺激, 有的说是赏夜景, 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给了鼓励、也给了引导。最后, 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三是要关注学生基础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 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 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四是要关注学生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 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 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 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 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 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 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 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五是要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 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 但我认为还很不够, 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 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 可让学生当堂展示, 也可作为课外训练,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篇4: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17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提高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课时的比例。初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能够扩充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体验能力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之一,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环节。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并且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同文本以及教师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生成主动积极的情感共鸣与感受体悟,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以及潜藏的感情。

新课改给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使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来表达个人的理解,并且能够准确区分不同体裁的文章,具体应用到写作当中。对教师而言,传道授业可以说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但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依旧沿袭教师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这种僵化陈旧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仍然是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仍然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缺乏创新并且明显无法适应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和学生进行交流,导致学生逐渐适应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个性思维的发散,更无法做到开拓创新。简言之,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学生缺乏主动创新的欲望,导致阅读教学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二、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

第一,重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非常熟悉教材特点。语文课本是由文章、口语交际、写作以及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构成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理解、感受、评价以及欣赏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学生“欣赏作品,可以有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且能够初步领悟文章内涵,从中得到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启示;对作品包含的思想倾向,可以根据文化背景独自进行评价;对作品当中的感人形象以及情境,可以表达自身独特的体验;体会作品当中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所以,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使学生不仅会阅读,更重要的是学会融会贯通。学生只有掌握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才可以更好地领悟文章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新课改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于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以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教材,在此前提下尝试领会文章的韵味,最终在阅读实践当中融入自身情感,实现有感情朗读。

第二,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文化以及思想层面都不成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教师负责主导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时刻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针对阅读教学要有自身的体悟,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自身发现美的意识,在每节课之前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营造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文章,高度重视普通话发音以及语言表达等环节,少批评多鼓励,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设备,从而为学生营造仿真环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结合课外阅读以及课堂教学。新课改之后,在语文教材编排方面日益人性化,特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入了很多情景配图,从而便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课改之后教材的内容越来越少,将教材作为依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明显不够,还需要鼓励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初中生正处于认知以及习惯养成的阶段,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培养学习习惯。教材编排的主要目的在于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思维方式。不过教材内容只是一个导向,初中生应当主动涉猎课本外的各种知识。例如教学《香菱学诗》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并且提示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揣摩字词并且品味作品的语言,主动分析各种人物形象,鼓励他们写出阅读心得与体会,积极将课堂上掌握的知识运用在课外阅读中,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四,尝试采用分组合作模式。分组合作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根据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合作能够让学生彼此发现优点以及不足,从而进行自我纠错,这样一方面能够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另一个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不断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张扬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分组时,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确保小组成员在个性特征、才能倾向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搭配。通常情况下,每个小组的成员应当为5人左右,每人在小组内部担任不同角色,并且不定期变换角色,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多种不同的小组形式,应当在每个小组中确定发言人,负责总结本组全体成员的回答。分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开展合作阅读,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以及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热爱阅读,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环节,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欣赏以及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更加强调实效性,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改革阅读教学的措施与策略,从而持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瑞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3(12).

[2]李凤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教育版),2013(4).

[3]晏林波.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4]王亚芳.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3(9).

[5]张东风.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5(9).

[6]盛维剑.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14(8).

篇5:hyuefx浅_谈教育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改视阈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探

文/戚淑玲

摘 要: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本阶段学生的特点,以更新教学理念以优化教学策略为切入点,全面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对文章整体阅读的理解和把握,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一、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肢解文章,分段分析

初中语文教师常常上课会把一篇文章机械地分割成字、词、句、段落或者结构、主题、修辞、写作手法等部分,然后逐个进行讲解、分析,虽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某些特定阅读分析技巧的掌握,但是结果往往使学生在最后分析文章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善于结合上下文和文章整体的主题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出肤浅、片面的结论。

2.局限于教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实践过程。现实中,教师的分析充斥于教学课堂,学生以被动的接受为主,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更不要说主动地探究课本上出现的问题,答案却在课本以外才能找到的情况。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摆脱阅读时局限于教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加强文章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阅读文章如同下围棋,大局观很重要,首先要改变当前阅读教学中重分析、轻感悟的现状,引导学生向着全面理解、深刻体会的良性方向发展。

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云:“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说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这种看书重视领会书中的精华而不追逐字面上的咬文嚼字的读书观是非常可取的。传统的阅读模式是字、词、句、篇循序渐进的,而整体阅读则是强调整体,阅读文章不一定非要逐字逐句地去读、去理解,可以快速浏览一遍,找出文中的关键点,然后对全文加以概括,三国时期的大智者诸葛亮就曾说过他的读书和治学的方法是四个字:观其大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的第一步应该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文章的字词好比人的相貌,而主题则是文章的灵魂,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必须走进他的灵魂,就现今的考试来看,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考查,题目出现得越来越多了,而且即便是对字词和修辞手法的考题,也大多是建立在全篇阅读后,随着文章整体来确定词义,随着文章整体来分析句子,随着文章整体来解释修辞手法,只有了解文章的灵魂,学生的解读才能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练习上下文思考问题的习惯。试卷上阅读理解的试题很频繁地出现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作答”的字样,但是真正要做到联系上下文,必须要找到上下文的联系。上下文的联系是作者思路的轨迹,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秩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理清这种上下文的联系,就能和作者思维沟通起来,进入到文章中去,就不难找到文章的主题了。

当然,我们强调整体阅读并不是要放弃字、词、段落的分析,所要摒弃的是烦琐的`分析。我们提倡在进行分析后,要归纳知识点,最终再回到整体中去理解,紧扣主旨去思考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2.超越教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材料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知、理解,从而读出疑问并且通过其他渠道解决疑问,甚至得出其他前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看法和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

作为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探究性阅读不是浅尝辄止,而是通过自身不断探索而达到更高境界的巨大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管是阅读教材还是阅读课外读物,学生都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2)探究来源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只有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孔乙己》一文中,读到课文中“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为何不见了?这个问题文中没有出现,但是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3)探究是一个以文会友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还可能有学生之间,甚至是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对话,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这些对话中营造友好、和谐的协作氛围,同求知、同发展。

(4)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不尽相同,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也各有差异,对同一篇课文,两个学生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或者理解。这时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同时,作为教师更要静下心来听听学生的意见和理解,发现学生的可取之处。

篇6:hyuefx浅_谈教育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式,学生,教师

一、巧妙点播,引导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和实施促进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发展性和独创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上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面,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精神。教育的目的不是把知识灌输进学生的思想中,而是让学生们以自己的思想创新出新的生命力量的延续。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课文时,同学们就会对文章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两句诗中的遥远和“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两句诗中距离有所疑惑。这时教师就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想而不要局限他们的思维空间。“有的同学就会觉得只要心在一起距离就不遥远,就算隔着银河系也不能阻挡距离的接近;有的同学就会觉得这样的距离能够产生距离美,假如天天在一起也未必有现在这么思念彼此等等各种想法。”还有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首诗的悲伤情感,“不是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无法相见,只是对近在咫尺不能相见的无奈”。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创新意识空间,要多方面地教导学生考虑每个问题,做到巧妙点播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一个新的情境容易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强化情感态度的培养。通常情况下意境的创设要在课堂的开头,让学生在开始就被导入到一种新鲜的情境中,会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让学生置身于新情境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情感和自身个性的发展潜力,精神思想世界更加开阔。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在开课之前有一段开幕场景的创设,不仅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方式,也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友好发展的第一步。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创新

首先,教师应该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有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并提倡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多元化思考问题,而且不能只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于不顾,这样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和学习思维方式,也会削弱新课改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启发和熏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在多元化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其次,在课堂上对于文章理解的意见分歧上,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在课堂教学上难免会遇到与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分歧,而教师不能充当一个简单的裁判者来决定谁对谁错,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探讨出结论。

最后,语文课文中朗诵课文是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活动之一,当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一篇课文的情感时,教师就要对学生加以示范,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等多重身份,所以教师就应该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学科讲解,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要积极调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自主能动性,组织学生们对各类问题的探讨、分析。最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将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加以汇总和指导,引领学会独立自主地完成语文阅读。

加强师生互动,指引学生挖掘课文中的内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养成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习惯,教师针对学生对文章的研究,了解学生学习的方向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根据了解发现问题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改正,促进教学方式的实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能够增强学生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进而活跃课堂气氛,促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上要充分体现文章的整体性,从宏观的角度带领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分析,结合文章的背景、作者、产生环境等因素对文章整体进行阐述,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整体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后,教师要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和考试概率较大的文章进行重点阅读分析、理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新课改落实学生为“学习主体”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还要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相互和谐发展。可见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改要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让教师成为参与者等。要适应新的思想教育观念,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问题的空间,不能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中,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压力,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单一化,这和新课改要求学生多元化思考问题的方式不符。

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内容局限。复习资料的答案仅限在参考答案的范围中,阻碍了学生发掘大脑的思考机会,同时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过分地依赖参考答案,毫无发掘创新的能力,让语文课堂更加暗淡无味,教师照本宣读灌输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背离了教学的初衷,丧失了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二,肢解课本内容。教师一般在大型考试之前会按自己多年的教学考试经验来指导学生复习功课,把认为经常在各种考试中考到的试题进行重点学习,而其他试题则不在复习的范围。教师把认为“必要”的“不必要”的加以勾画,对此“必要”的详细讲解并要求学生能够记下来,着重理解分析这些所谓“必要”的试题,把其他段落文章的分析就弃之一边。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处于迷茫状态,也会形成学生的自我不信任。

参考文献

[1]姚红丽.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1 (9) .

篇7: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喜悦;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兴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的方法,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式来实现。

1.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和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和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对其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2.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3.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的成败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养成喜欢看书、看报的习惯;养成阅读时注意力集中,目的明确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养成勤提问的习惯;养成勤于动手,圈划摘抄的习惯;养成讲求阅读速度与效果的习惯等等。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师生双方长期有意识的努力。

另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包括朗读和吟诵的能力,默读和速读的能力,精读和略读的能力。由于每种阅读都各有优缺点,如何在阅读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也是师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说来,各种方法应交替使用,例如对名家散文、诗词以朗读吟诵为主,但对其中的精彩的描写,不妨反复朗读。

四、关注学生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篇8: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当

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 现在的老师应该能够应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初中语文老师因为对多媒体教学运用辅助性功能并不十分清楚,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过度使用或者使用方法不当的问题, 反而使得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干扰了正常阅读教学[1]。

(二) 课堂中的教学交流少

目前为止, 初中语文的教学仍然是以前陈旧机械的教学模式, 老师主动学生被动, 师生之间很少有互动。所以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低, 也缺乏创新意识, 而教与学的过程也难以取得好的收效。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及构建

现在的新课改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仍然需要改进, 在师生间的互动、阅读教学的方法上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 并开始构建新的阅读教学体制。

(一) 师生间的互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信息传递共享的一个过程, 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来共同参与。

1、信任和尊重学生, 构建互动平台。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老师应该在传递知识的同时, 也跟学生交流其情感、精神和人格, 理解并支持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 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升。

2、巧设疑问悬念, 提升互动的层次。

要想让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来, 就要学生“有所不知”, 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 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继而解决问题。比如语文老师在讲授《蜡烛》这一课时, 巧妙设置一些问题, 比如:这位老妇人在掩埋苏联红军尸体的时候, 内心有怎样的波动?她为什么非要冒着危险这样做?以此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质量[2]。

3、转变教学方式和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老师也应该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 来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更好的实现教学互动。同时初中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玩、玩中学习, 实现新课改的目的。

(二) 合理选取阅读教学方法

1、情趣阅读教学法。

初中生的学习中情感化程度比较严重, 这在对老师和对课程的情感上都有体现, 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 老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情感变化来进行, 也可以通过言语表扬、语言激励、眼神传递等对学生进行肯定。比如,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进行教学, 也可以将班里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3]。在阅读表演结束后, 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

2、强度阅读教学法。

要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提升, 就必须不断地提升阅读的质量, 并不断地增加阅读的数量。在阅读教学的时候, 可以对阅读材料进行扩展, 老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经历及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解, 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 还可以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更深入的阅读,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阅读, 并进行体会。

3、审美阅读教学法。

在进行阅读教学中,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 要注意阅读的语调、音色和情感。可以使用层次阅读的方法, 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立体的阅读画面,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 不同的文字和内容都要用不同的语调来阅读。

(三)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体制创建

1、立足于教材, 把握课文内容。

老师对课文的把握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把握, 所以在教学前老师必须对课文的脉络结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风格特征、句子意思等进行深入的了解, 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的展现课文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轻松阅读, 激发阅读动力。

阅读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情境中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此老师可以组织读书竞赛, 让学生分享故事和心得, 并进行鼓励和肯定, 也可以让学生轮流负责黑板报的设计,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拓宽他们的阅读渠道。

3、丰富阅读内容, 拓展视野。

老师在讲解教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 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初中生的阅读范围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 更要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

三、结束语

从新课改来看, 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老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到阅读教学中来, 成为课堂的主人。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老师和学生都要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不断摸索, 来改革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更大的进步。

摘要:阅读是初中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有一些问题, 因此要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体制, 并探索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兴趣, 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制构建

参考文献

[1]周官华.新课改视野下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分析[J].中学教育, 2015 (06) .

[2]赵丽娜.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4) .

篇9: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3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现,无论是识字训练还是写作练习,阅读教学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它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研究性延伸阅读为基本方法,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情感的体验、语言的探究、基础和写作的积累,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充满智慧、挑战、探索和创造的过程,让阅读课堂真正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情感体验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无疑是最重要是先驱,它决定效果的好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等。

在我们已经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是同时,还要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在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又如学习二年级课文《找春天》时,可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然后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可先用课件播放洪水冲毁小村庄的录像,然后让学生齐读此段,读后随即提问: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透过这句话,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看了这场无情的洪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把你此刻的心情溶入你的声音里。问题一出来,学生的思维可活跃了,他们个个一定畅所欲言。教师对他们的答案既给予肯定和鼓励,也给予引导,最后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燃起了情感的火花。

二、注重学生基础的积累和语言的探究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还应该是培养问题意识、协作精神、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能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一些例子引起一场智慧的交锋,利用课文的一些例子让学生领略依次探究的历程,利用课文的一些例子引申出一个综合性的活动,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前谈深层次的阅读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并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

三、注重学生的写作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首先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其次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因此,我经常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看看,多想想,勤做笔记。每周都向学生布置“生活作业”。学生有了这种直接的生活实践之后,还要想想在这些家务劳动中所受到的启发、教育,并及时地记在日记上。到了写作文时,这些素材就都变成有用的、宝贵的东西了。这一点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做到自评、互评、点评相结合。

上一篇:看风景暑假日记500字下一篇:牛年春节拜年习俗和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