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2023-05-04

第一篇:语文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思索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且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更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新课程主要包括的内容:

初中阶段学生应能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会规范书写;能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语言交流要文明得体;能够自主地参加一些活动,能够采用多种渠道查找资料。 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中华民主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课程的实践当中,有时还是单纯的知识性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是我努力地方向,还得继续摸索和研究。

新课程实践中进行的尝试及感受: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地教学、幽默地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效果,从而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第二篇:解读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01年7 月,“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崭新的名词出现在每一位教育者的面前,这标志着我国的教学改革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的前提。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知识、思想方面的水平的正确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的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我想,前六个分句所包含的内容,都能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实现,九年的语文学习,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一步步提高、完善。但是,很多教育者容易忽视的是: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方面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人说,哪个学生语文成绩好,他的语文素养就高,这 句话不够妥当。语文素养不仅表现在语文成绩这一方面,还表现在通过语文学习所形成的气质修养、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以及通过语文学习所形成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孩子好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很多美好的品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言谈举止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哪个学生书读的多,视野就开阔,谈吐文雅,举止得体,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就高雅。读的好书多,眉宇间就有一种浩然正气,品德高尚,爱好广泛,思想健康,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所以,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做人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语文教育的责任还表现在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影响。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难教!心理脆弱、个性强、心理承受力差、不懂得宽容……我想,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方面,所有任课教师中惟有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渊博的知识感染学生,那么终生学习将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果一个语文老师经常鼓励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那么意志坚强将成为学生恒久的品质;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教导学生保持平常心,追求高尚,那么每个学生心中永远珍藏着阳光。

在我的班级内黑板上方挂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老师语录”,内容是我写给学生的十句话:(1)7-1=0 学好每一门功课是你的责任。(2)入门即学,怕苦莫入。(3)做好自己,我喜欢你;改变自己,我欣赏你;超越自己,我佩服你。(4)自己扔的纸捡起来,别人扔的纸更要捡起来,不为别的,只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5)心动不如行动。(6)没有不能,只有不做。(7)相信奇迹的人,就能创造奇迹。(8)坚强,是不被困难吓倒;是不被胜利冲昏头脑。(9)让品行和身体一起成长。(10)让优秀成为习惯。这些话陪伴我的学生三年,很多学生把这些话当成了座右铭,不断激励自己。这些话激励着很多学生从懦弱走向坚强,从自卑走向自信,从失败走向成功。

还有一段小插曲,这是发生在我班的一件事。班里共有72位学生,其中2/3是城镇学生,1/3是农村学生。按说,城镇学生家庭条件好,花钱不用考虑够不够用;农村学生每周的生活费有限,花钱需要节俭。城乡学生学生在一起,如果心态不好,很容易产生不平衡----城镇孩子花钱大方,看不惯农村孩子的谨慎(小气);农村孩子羡慕城镇孩子,渐渐产生攀比心理,心理就会失横。

我们班同学在这方面不叫人担心,从七年级开始,我就注意培养学生节俭的品德,以节俭为荣,不乱花钱,不攀比。有一天课间,我和同学们在一起聊天,一个城里孩子喝着从家里带来的绿茶,边喝边聊,快喝完的时候,一个乡下孩子突然说:“等你喝完后别把瓶子扔掉,我拿去刷刷好装茶。”听了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生怕看到不愿看到的眼光,听到不愿听到的笑声,从而伤害了那个学生。然而,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个学生说:“好。”喝完之后,递给她,大家继续谈话。

那一刻,我心里感到十分震撼,多么平常的话语!多么坦荡的胸怀!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积极的追求,哪一个孩子甚至大人能做到?所以说,教给学生知识重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更重要!

在许多美好的品质中,“感恩”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让孩子学会感恩,是人们越来越爱谈的话题,这个话题也频繁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怎么教?在课堂上教,在生活中教。

比如,每年的母亲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来临之际,我都按时要求每位同学给妈妈写一封信,信的内容要表达三层意思:(1)感谢妈妈;(2)理解妈妈;(3)自己感恩的行动。写好后放在妈妈的枕头下面。这个感恩的行动虽小,却让许多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样的行动,是不是更直接地让学生学会感恩?

所以说,在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教给他知识的是老师,培养他美好品质的是老师,而语文老师更是任重而道远。

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其前提是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这是从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二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课程的实施角度提出来的)。三是强调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来的)。

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是,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要正确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熏陶感染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逐步生成。语文学习极其个性化,学习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学生对同一内容的反映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读书,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要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对话。(教师—学生 学生—文本 学生—学生)在对话中阐述自己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同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提升自己的认知。通过文本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 做好这一点,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在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过程中,小组讨论中,知识拓展等。

举例: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人生寓言》第一则《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在探究这则寓言的寓意时,语文老师就不能设置障碍,要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见解。有的学生就产生疑问:“拥有巨大的财富,就能产生得失之患,那么比尔.盖茨、李嘉成等人不就天天处于惶恐不安中吗?”有的学生提出:“做人要有一颗平常心。”有的学生说:“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阅读就应该同作者平等对话,应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阐述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获得对人生、成长的有益启示。 做好这一点,还可以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比如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设有“读者点评”“个人收获”“与作者对话”等栏目,就是让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创造性思维。

2,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当代孔子”魏书生老师说过一句话:“无论课程怎么改革,语文课怎么教,都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教师要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比如古诗文、现代诗歌、散文都需要学生反复的吟诵品味,还包括各种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诗歌朗诵会、书法比赛、辩论赛等等。

另外,要不断开发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是“漫游语文世界”,为了把这次活动办的精彩,我的学生们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去准备。我的口号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校里、家庭里、社会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让同学们走出课堂,收集、筛选、整理、组织活动,这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最后我班同学在学校电教室上了一节公开课。

3.要正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感情色彩强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情感熏陶的功能。

由此看来,只有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才能使语文教学散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理念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一定的课程内容需要相应的学习方式相匹配,学习方式是由课程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决定的。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我们在实施这一基本教学策略时,要紧扣三方面。

1.体现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学习活动是不完美的。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老师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乐意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二是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例如:布置“星级作业”(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五种星级作业:一星级:一篇文章学过之后,抄写词语。二星级:抄写优美句子、段落。三星级:抄写好句、段,并进行点评。四星级:从一个角度赏析整篇文章。五星级:自己创作文章,写一段或者一篇个性作文。)

您让您班的学生讲过课、评过试卷吗?这在我们班是常有的事,每一册课本发下来,我就开始分工,每本书六个单元,2-3课讲读课是我的任务。总有一课是大家的,包括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用大量时间准备,用较短时间讲课。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老师暗自准备,以便应付疑难,效果很好。讲评试卷也一样,老师只讲几个重点的,易错题,其余全归学生。这样做我的感受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更透彻的了解文本,更能主动的发现问题,有问题就有讨论,有讨论有研究,有研究就有创造,老师尽可放心地尝试一下当旁听、组织者、点化者的感觉。

2.体现合作性。

现代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是以承认个人的差异性并视这种差异性为学习资源为前提的。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

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口号是引用萧伯纳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之后,每个人各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流后,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72种思想交流,碰撞,定能闪出智慧的火花。”

的确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我有亲身体会,通过与学生合作,我了解了很多体育知识;通过与学生讨论,我对《三国演义》了解的更透彻了。还有,在和学生讨论中了解到,一位女生读巴金先生的《家》读到会背诵其中段落的程度,她写的点评文字让我自叹弗如。

3.体现探究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如果只是接受,缺乏探究,那么,语文学习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要紧紧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突出语言的运用,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为重点。

为了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一是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二是要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研究角度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结果表达的方式等方面,都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

如《三国演义》阅读活动,我只做了一件事:分配阅读任务,其余事务全由大家负责。(具体情况下一部分细说)

理念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必须有一个保障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时,必须把握四点:

1从课程目标上看,语文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整体设计,使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举个例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本册第一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以“成长”为话题的。教学本文应本着“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从中获得对人生健康成长和自身成熟的有益启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故事,提高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精彩词语,并能理解运用;(2)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感情的语言,丰富语感;(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情感,使自己能够受到感动。(2)美点导踪。尊重学生欣赏文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品析鉴赏的美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有益启示,体味亲情,理解亲情,从而更深的认识生活。

2.从课程时空上看,要走出传统语文教程“课本是世界”的误区,确立“世界是课本”的新的语文课程时空观。这个世界不仅包括实存的物理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且还包括师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例: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也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

3.从课程功能上看,语文课程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4.从课程类型上看,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还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以上四各基本理念,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们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这四个基本观念的内涵,并付之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才能正确地把握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第三篇: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深入学生的心灵境界,让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新课改下信息整合的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以及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本文主要就新课标的背景下探讨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互动性、应用性、开放性

关键词:课改、信息、整合、小学学科、探讨、四性

“信息整合的的实验教学”是指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产生聚集效应的过程,即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诸因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渗透的教学过程。既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的工具和手段,作为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认知工具,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教学的整合,在学科课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材、教学目标陈述、评价、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课标提倡新教材具有内容的现代化、整合的教材设计思想、具有探索精神的教材设计、以及小学学科整合的教材设计。正因为在新课标的实施,使得各科教材加大了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的力度,提供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需要;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工具为教材内容的拓展而带来的有利条件,使教材呈现出新颖、信息性等新特点。而信息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探讨信息整合中实验教学的四性

探讨一:在新课标下,信息整合中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原理公式,微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具体化,并宏观地展现出来,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

在新课标准的指引下,信息技术已经在课堂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常识课上,可将一些不容易反应或反应缓慢、有一定危险,实验较难实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通过动画效果来虚拟实际的反应过程,将抽象的一些化学反应式化为具体可见的分解合成反应。这些演示效果对教学影响很大,可以把无法通过正常操作的实验由CAI课件的效果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进行词汇、语法练习时,多媒体呈现的速度更快、容量更大。又如背景介绍、听力练习,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加上声音、动画、影像,可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和文化信息,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表达方式的创新,以及课程结构的创新。从而使课程结构复合化、多样化、信息化,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下所讲的课程结构创新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既成功的导入了新课,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探讨二:在新课标下,信息整合中实验教学的互动性

新课程的教学特别强调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上学生除了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得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中小学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探讨三:在新课标下,信息整合中实验教学的应用性

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整合的应用性体现在计算机软件的特点上。如:Photoshop、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金山画王等软件适合中学生制作有创意的电脑绘画及图片处理;适合中学生装饰画、贺卡设计、标志设计、图片设计等;适合中学生制作出电脑动画与多媒体作品等。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人机之间、生生之间、师与一生之间、师与多生之间多层应用。在这种整合课上,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工具和媒介。从一定程度上讲,确实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总而言之,在这种课上,我们可以看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走向和趁势,特别是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性体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活动灵活多样性,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现出来. 探讨四:在新课标下,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长征》一课围绕教学目标,教师提出单元主题,学生根据学习要求中提供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将相关的学科知识、可能需要的跨学科知识建成资源库,教师还推荐一些网站,帮助学生筛选,学生经过简单处理很快就能用的资源为二次资源(幻灯片),二次资源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的拓展带来了空间。为了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知识宝藏,利用网络搜索引擎Google、Sohu、yahoo等收集、检索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拓展课堂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整理、重组、再用这些更广泛的资源。这种对网络资源的重新组织,使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由窄到宽,有力的促进了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在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开放性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新课标新理念的灌注。

信息整合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还应体现在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上。这种模式要能实现群体教学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不能是现代的躯壳、传统的模式,或形成新的“满堂灌”。否则,也仅仅是徒有“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虚名。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时刻坚持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机器唱主角,不应喧宾夺主,应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度与简捷。同样运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并非就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作业本,而且要改变传统的重灌输轻启发引导、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或“多主”开放的教学方式。

以上就是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四性”探讨,但是在我们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我们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将一步步成熟,一步步前进。在我们不断的实践中,我们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一步步实现。在我们不断的探讨中,我们的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将会拥有灿烂的明天。

课改论文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四篇: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中国小学教育网 点击数: 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6397 更新时间:2007-9-23

如果说,在诸多教学活动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的话,那就是公开课;如果说,有一种课型能使各种教学观点相互碰撞,能引发上课教师、听课教师深入思考,广泛讨论的话,那就是公开课。公开课的现场观摩不仅仅是活动的展示,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活动的过程;各校遴选做课教师的过程,就是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做课的过程,是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提出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当前形成了这样一来一种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任。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因此,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有人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要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于如何评价现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如下评课标准: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 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 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 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综观现时的课堂教学,正在向我们期望的阅读课回归,向家常课回归。有的老师在欣喜地说,看到了真正的常态下的精品课。也就是人人学得来、做得到的优质课,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看着好做不到的观赏课。这些课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

1.注重并且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

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的课明显减少。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如《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更可喜的是,前一段语文学科的迷失与错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教学开始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字词教学得到加强,一些课做到根据课文本身的情况,正音(多音字、儿化音──《去年的树》归在一起练读)、析形(《盘古开天地》根据形声字多的特点,归类识记带“月、之 、氵 ”的字)、解义。教学中老师们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有三位老师让学生在课上翻查字词典(读准“相片”的音,理解“瑞雪”“肃然起敬”);还有联系上下文,利用注释,借助简笔画(理解“井沿”),利用词素分析法(理解“德高望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既正确理解词语,又渗透了解词的方法。关键句、段的理解受到重视,不仅重视理解意思,而且重视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特点或作用(如,拟人、比喻、排比,总分的写法……)

读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课堂上重新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

说写训练引起重视。随文练笔已不少见,且有的用得恰当而有新意。如,《山中访友》,“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还有什么,你愿意和它打个招呼吗?(于是,和蚂蚁、蜜蜂、野花打起招呼,依照文章表达方式写话。)又如,《相片》,最后请学生代文中青年妇女写信,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习作训练。

2.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的课多了,目标迷失、内容失当的课少了。

以往有的课目标不明,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明,以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文本教学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老师也难以完成;要么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此次不少课,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

3.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注重整合、简化的多了,繁琐复杂、叠床架屋的少了。

以往的教学设计,有的环节繁复,设问多多,搞得教师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此次不少的课,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旅行家树》设计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孔雀树的可爱,朗读,积累;第二板块,感悟旅行家树的可敬──一是给旅人以帮助,二是有很强的适应性,朗读,积累。《鼎湖山听泉》一课抓住白天听泉和入夜听泉两部分,注重聆听、辨识和品味,使学生入耳,入目,入心,读出情,悟得法,教学很有层次性。不少的课重视设计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的问题还是从学写的角度设计的。如,“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20世纪科技成就的?”“《花钟》的作者是怎么写出各种花的开放的?”

4、教法灵活、简便,善用媒体的多了,不加选择过多地引进图文资料,甚至“课件满堂飞”的情况少了。比如,《相片》一课,展示的抗日战争及老百姓苦难生活(良民证)的照片,为学生理解年轻妇女为什么给在前线的丈夫寄那样的照片,提供了背景资料;《花钟》将各种花的照片与文字结合呈现,体现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结合。

由于这几多几少,教学目标更清楚了,教学内容更集中了,教学过程、环节更简化了,教学方法更简便实用了,带来的明显效果是,教师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下来了,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多起来了。这就是加与减的辩证法。学生于是有了比较充裕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一老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老师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巴迪长大后,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怎样的认识?从交流的情况看,讨论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仅认识到巴迪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来自母亲的“鼓励”的力量和来自父亲“警告”的力量都是需要的,而且窥见到这两种力量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对儿子的爱,不少学生学得主动、从容,自读自悟惭成风气,画批注不再形同虚设;个性化解读在有的课上也有所体现。如,谈《去年的树》给自己的启示,有学生谈到对朋友要真诚,做人要讲诚信;有的学生讲要学习树的奉献精神;有的则说友谊是最美好的……老师开始有暇关注学生的质疑与生成。课堂更加真实,更加原生态,也更加丰满了。因此,简单是使教学走向真实、丰满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正在告别课改初期的困惑,正在走出“泛语文”“非语文”的尴尬,向它的本来面目回归。这是全国小语界,特别是各级教研部门和全体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语文教学改革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台湾小语会赵镜中理事长充分肯定了大陆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语文能力,肯定一些课近于完美。同时提出一些问题:

1.学生有如此强的能力,教师教学怎样才能跟上学生的进步?

──言外之意,教师没完全找准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讲得更直白一些,他认为我们的教学有做无用功的地方。

2.教学是“知识导向”还是“学会学习”导向?

──意思是说,阅读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引领。

3.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还是教师的舞台?

──这方面我们和港台地区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在改,但是做得还很不够。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要多一些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在生生互动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增长智慧。只要教师放手,给机会,给时间,学生一定会让老师一次次惊喜。好课应当把“彩”出在学生身上。

4.课上看到比较多的是理解层面的阅读,缺少批判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

──告诉我们,要重视发表个人见解。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多元解读,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5.要摒弃单一模式的教学,提倡多元教学模式。

──这是大陆阅读教学的软肋。讲了多年,有改变,但从总体上说,改变不大。

再看课堂,还暴露了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出现了学语言抓局部多(字、词、句),抓整体(段篇)少,人文内涵泛化(写景统统归结到“美”,写人统统归结到“爱”)的苗头。语言到底在这一课训练什么,有些随意性,要根据课标、文本作更科学的考虑;过程与结构还应有更大的突破──核心是学生要学得更加主动,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不能让学生只讲老师要听的话,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成。教为学服务,不是学配合教!在媒体运用上,课文搬家多,教科书用得不够,板书也有待向真实、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方向加以改进。

在多年实践、研究和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怎样深化改革?

不由得想到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听了五年二班陈胜昔老师上的《新型玻璃》一课。温总理深入语文课堂,说明国家领导人对母语教学的重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切,令广大语文教师欢欣鼓舞。

温总理在课后座谈时,说:“陈老师的课讲得很好。她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又说:“这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和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宽一些,像„藕断丝连‟这个词,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这里(指课文中讲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温总理还应一个女孩的要求,写了这样的题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并对她说:这就是学问、思辨、行动的意思。

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温总理很懂教育,很懂语文教学。他不仅谈到了启发式、教学相长以及怎样学习的问题,而且谈到了一节语文课怎么上,谈到要重视揣摩词句的表达作用与效果,重视语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说与写的训练。这与当前我们研究、改进阅读教学的思路多么吻合!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五篇: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摘要:关于高中语文的新课改至少要做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三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自主宽松

高中语文旧教材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实际,也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学,给老师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困难。新的课程改革使语文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高中语文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谈一谈自己对新课改的看法、做法,与同行交流,向同行请教,以求共同进步。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

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21世纪对中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 ,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语文也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老师从课堂

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二、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

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三、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

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 ,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

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上一篇:语文暑期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业务拓展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