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

2024-04-15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共11篇)

篇1: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初中的语文教育也不断进行改革,为了使教学质量更高,情境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情境教育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在现实的应用当中,情境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针对现实中情境教育的应用现状,对苏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的情境教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情境教育的概念

创立情境教育的教师是李吉林,它的创立是为了使教学的效率更高,使教学的质量更好。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情境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营造出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主动地思考,积极探讨与研究,完成高效的学习。

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让自己的表达与感受同时进行,左右脑也会随着转动起来。在学习时,左右脑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相互交替着工作、交替着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挖掘学生的大脑潜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融洽的环境中掌握知识。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它的教学效果明显比传统的方式要好。

2.苏教版语文阅读情境教育模式

2.1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真实场地

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某些课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一下课文中的场地,这样会加深学生对于课文中景物的描写的印象,有些文章虽然描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但是学生在脑海中的想象毕竟会与实际中的事物会有所不同,所以,为了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举一个例子,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浙江绍兴感受一下百草园的景色,看它是如何神秘,以及三味书屋的具体样子。让学生在白草园以及三味书屋中亲身体会一下书中描写的景物,例如私塾中的具体摆设,课桌上的“早”字,在学生充分领略到现实生活中的百草书屋之后,教师就可以课外教育了,在美丽的百草园中讲述鲁迅先生的文章,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能够在乐观融洽的氛围内掌握知识,并能在实际运用它。

2.2引导学生角色扮演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助于他们深刻剖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性、了解全文的行文思路,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一个小话剧,()来展示课文中每一个人物角色的特征。在学生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对文章中的人物特色拥有更加深刻的剖析,对文章中的描写也会格外注意,这就会使他们更加了解文章的具体布局和结构,在表演的过程中也会深深感悟到文章中部分人物的不幸命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3展示实物背景

由于语文课本的知识范围非常广,致使许多学生都没有见过文章中描写的实物,这就会使他们在实际的听讲中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思维上会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实物进行展示,让他们充分了解文章中描述的`实物,为文章的顺利理解做好铺垫。

举一个例子,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中的《海燕》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海燕的图片,让他们了解海燕这种动物的基本体貌特征,通过图片会激发出他们想更深入了解的兴趣,这时再进行课文的详细讲解,就会使课堂的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开阔,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描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能够将语文知识学以致用。

2.4带领学生创新实践

由于语文课文的描写都非常贴切,在阅读之后,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实践,再将实践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就会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也会直线上升。

举一个例子,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述来勾勒出自己心目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样子,最后,再在一张白纸上勾画出来。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充分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都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情境教学在苏教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为今后情境教学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能够使他们学以致用,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篇2: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龙实验学校 姜慧

【摘要】

本文针对现实中情境教育的应用现状,对苏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的情境教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篇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一、自读提示, 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抓住文章总纲, 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 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中, 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给予信任, 适当点拨, 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 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活动的导演, 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教师要利用语言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 用感情熏陶学生, 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个人展示, 师生同读, 穿插结合, 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要指导学生通过讲堂交流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 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 景色描写文多采用欣赏优美的语句, 说明理由。写事记叙文多采用联系生活实际, 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写人记叙文多采用将心比心, 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古诗词多采用与诗人对话、感悟诗词的意境。通过写阅读心得, 反馈阅读成果, 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 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 崇尚社会真善美, 敢于批判假丑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 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 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创设展示平台, 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增加练笔机会, 鼓励他们练笔尝试, 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 运用是语言的创造, 阅读促进积累, 积累推动运用。

篇4:苏教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探析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理解能力。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什么是情境教育

情境教学的创立者是特级教师李吉林。初中语文情境教育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致力于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感受和表达同时进行,同时刺激左右大脑的活动。这样,大脑的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力,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很明显情境教育的效果比传统教学的要好。

二、苏教版语文情境教育模式

(一)涉身真实场地,切身体驗达到整体教学效果

如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带领学生到绍兴去真正感受百草园的神秘、三味书屋的严谨。课本中对描写鲁迅先生私塾三味书屋生动形象,细致到一花一木,还有课桌上的“早”字,虽然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构思出私塾的大概形象,但是想象毕竟刻板化,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到真正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当中去,通过开展野外情境教育活动,学生会对课文所讲的内容更有归属感,印象更加深刻,教育效果得到强化,学校乐观积极的氛围得到渲染。

(二)表演体会意境,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感受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种是进入角色,一种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 ;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孔乙己》,学生可以扮演孔乙己和小伙计等角色,深刻感受孔乙己的不幸。强化主观意识,把自己当成课文里的人物,主动学习揣测,从而获得自我充分发展。同样的推荐课文还有八年级下册的《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等。

(三)实物背景展示,充分铺垫背景提高创新感悟

教学课本中,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或者认知匮乏的事物,对于学生的直接学习会造成想象匮乏、思维局限的问题,实物展示可以在现实景物铺垫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海燕》,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没有见过海燕的,不知道海燕的真正形态和生存环境,根本无法理解文章中海燕的个性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激起学生广阔的想象。如九年级上册的《囚绿记》,给学生们展示常春藤的形象,让学生们看到在阳光下的常春藤的那一抹鲜绿,感悟作者的渴望和意图。

(四)注意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让教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诵全文,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纪念碑三维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一张白纸上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示意图画出来,然后让学生再自己读一遍课文,对应文中的语句,对示意图进行对照并且修改,最后鼓励学生们自己上台进行展示和讲解。把他们心中的纪念碑分享给大家,把自己的理解示意大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实践,使情境教育的有益模式得到了更好地体现。

三、苏教版语文阅读情境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功能

(一)带入情境

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习者参与、吸收、内化知识,达到知识的传递。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所以在把学生们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

(二)凭借情境

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通过情境教学,结合实物展示、音乐配送、角色扮演、生活场景还原等方法,教师带着与作者相共鸣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进入情境,凭此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在调动感官的同时,带动大脑的左右共同运作,激发学生的理性判断和感性思考,有效地训练感受,培养直觉,发展创造。情境教学在提高学生悟性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起到巨大的贡献。

四、结语

情景教学的优点显而易见,对苏教版语文阅读教育经过探讨可以看出情境教学的好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前提是要不断开发、创新情境教学应用和模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当下,立足实践,将语文课堂教学切切实实地搞好,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崔允郭.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J].教育参考,2000(04).

[2]崔允螂.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07).

篇5: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彩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本文主要通过实例探究语文情境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情境阅读教学模式 实证探究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研究,因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树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学有效益,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符合新课程标准设置目标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

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学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无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得到相应的过程体验。如果学生不想学,学得很辛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辛勤投入,也依然不能构成有效教学。因此,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大小,取代教师投入的多少,成为评价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最主要标准。同时,有效教学又指教学有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是否实现了尽可能多的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大胆灵活处理教材,使之有效。活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灵活使用教材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结合教学实际,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照本宣科,而是适当取舍调整,重新排序,补充丰富教学内容,使教材更贴近学生。其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深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实施有效教学是教师素质教育基本观念和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的体现,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体验。

二、创设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校语文科针对学校地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地方,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的课题,并成功的成为广州市教育局中学语文教研会“广州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及实证研究”课题的子课题。通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 2

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国内外情境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1)国外现状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OWN,COLLIN,DUG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的论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决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BROWN等人认为知识和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是学习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BARAB和DUFFY认为人们在某种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形成某一共同体成员身份“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目前应用研究较多的是抛锚式教学。主要注重教师是示范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或学习伙伴,主要是真实情境为主。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关于情境教学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就是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2)国内现状

随着时代变迁,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变革。我国教育工作者围绕认识对象、基础理论、基本研究范式等问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李吉林老师的 3

情境阅读教学是我国教改最有影响力的实验之一。他主张的情境教学以“情”为中介,具有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的特点。他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推开后,由于情境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主要有启动思维式教学、主题式情境教学、助兴式情境教学等,主要是虚拟情境的教学。因此,有学者提出情境教学要“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的范围,深化研究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和现状研究相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相结合。”

(二)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提出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为了充分利用本校周边地区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水平,寻找有效的途径和策略,探讨适合本校学生的阅读教学方式,形成本校阅读教学的特色;为了有效的改变我校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养成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树立创新意识;为了促进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校语文科提出了运用“文本初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评价反思——能力迁移”五步阅读情境教学模式,把虚拟情境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把学校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外社会大课堂学习延伸,形成“大阅读”、“大语文”的阅读模式。

(三)情境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1)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和热爱阅读的情感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涌现了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还有鲁迅、郭沫若、巴金等现代著名文豪。中国文坛上的璀璨星星真是举不胜举。他们写下的不巧篇章流芳百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许多名著载入史册,也编写进我们语文新课程教科书中。有家喻户晓的《木兰诗》、孔子的《论语》、鲁迅的《朝花夕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波的《水调歌头〈明 4

月几时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都是千古名篇;还有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还有无数优秀的成语、寓言、神话、童话故事,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的语文教师,有责任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授给学生,肩负起营造学好母语的良好的语文环境,形成重视语文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热爱语文,主动阅读的精神,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适当介绍著名的作家作品。通过创设情境,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文学教育,让学生爱看自己祖国的文学作品,爱读自己祖国的优秀诗文,爱写自己祖国的汉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读书求学阶段能潜移默化的受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发展的精神

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为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积极引导学生乐于自读、主动阅读、积极质疑、学会感受、享受审美、大胆评价等,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在课堂上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精神。

(3)重视学生感悟积累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性’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 5

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利于学生发展语言的能力。

(四)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探究

“文本初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评价反思——能力迁移“五步情境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施?笔者试从教学实践中的课例初中语文自读课《海滨仲夏夜》的课堂阅读教学探讨实施的过程。(1)文本初感——有效的阅读“备课”

“备课”就是设计教学计划,也就是教师对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和需要、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统筹兼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对文本的最初的感悟。“备课”有三种计划“长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长期计划”是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是把各个单个课时统一起来指向一个共同主题和目标的计划;“课时计划”规定了每一堂课要完成的具体目标。我们经常要做的是“课时计划”,考虑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样的内容和活动方式,要使用哪种资源和材料,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如何使学习延伸到课外得以巩固和扩展。为了使教与学的活动高效,需要计划采取何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学科内容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如:初中语文第一册《海滨仲夏夜》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在完成学习本单元教读课《春》、《济南的冬天》之后进行自读的课文。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和第三单元教读课的要求一致。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语文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

另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这些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热情?”(2)

情境创设——有效的阅读“指导”

有效的阅读指导指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学习,包括有效“提问”和“倾听”学生。

在指导学生学习《海滨仲夏夜》时采用“导学——自读——思辨——点拔— 6

—互动——实践”的指导方式。上课开始,教师运用巧妙的语言情境导入,创设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兴趣。运用多媒体以情感创设情境来激趣:“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四季是许多名家歌咏的对象……”教师通过抒情的语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投入到自读中去。

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之后对阅读材料生疑、质疑,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的责任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创设一种宁静的聆听情境,让学生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情境。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

另外,在点拔启发学生过程中,要传授一些自读的方法,如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设问,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是怎样写的等。教会学生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学生阅读《海滨仲夏夜》时,教师告诉学生按照“精读——略读——仿写”的程式学习,而精读的方法及思路是:“写了什么(感知)——如何写(理解)——写得怎样(鉴赏)——为什么写(感悟)——怎样学写(运用)。这样,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就会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水平。(3)合作探究——有效的阅读“激励”

有效阅读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激励上,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兴趣和求知欲传达给学生,激励学生努力投入学习;有效阅读还体现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阅读中创设出来的互动也是一种情境,促使学生与教师的阅读成长。

如教学《海滨仲夏夜》时,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中自己读书,互相议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从旁扮演引导、启发、点拔、激励、解惑的角色。

(4)评价反思——有效的阅读“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的阅读评价要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倡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读书笔记、阅读随笔、阅读档案卡、阅读反思、名著阅读、读后感、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广泛阅读,教师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如学习《海滨仲夏夜》之后,学生掌握了写景的方法然后学习仿写《白云山的冬天》、《美丽的广州》等。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收获和喜悦。(5)

能力迁移——有效的阅读“提升”

情境教学不但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而且辐射、贯穿于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不但指外部环境,而且指主体的内部环境,整合成为心理场;不但在教室中创设,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社会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有效的迁移到课外去,把本学科的知识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不但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而且更可以用来激发美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引导学生求善求美,实施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总之,情境教学能把学生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力有效的提升,达到课外的能力延伸和迁移,因此,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构和多功能的。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情境阅读模式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效的情境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

2010春汉语言文学(本)张 智 1053001203011

写作提纲:

引论:

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把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本论: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创设图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五、创设情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当今的语文课程改革充溢着生气和活力,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特点,为实施情境教学提供了必然。所以说,语文与情境教学有不解之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施情境教学是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情境教学,结合语文课本身特点,大胆运用情境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以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语文教材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例如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了解了云的不同特征,也明白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课文的学习似

帝的新装》时,结合课文特点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到了八年级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歌颂自然”诗歌朗诵会。进入九年级则根据中考试题样式,分别组织学生根据实际进行了“走近名人”“我文明、校园文明活动”采访和演讲活动。于活动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创设图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语文教材中,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教读《爱莲说》,讲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时,就可以拿出画有莲花的挂图,在学生仔细欣赏中,加以指点和启发,同时有感情的讲述:同学们,周敦颐是如此这般地给我们描绘了莲花的美好形象;再引导学生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风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爱莲之情便溢于言表。

这种创设图画情境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比空洞讲解效果要好。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能引进音乐,则会取得

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却使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引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备课已基本取代书写教案,电脑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无论是初

一、初

二、还是初三语文教师都能够自己从网上下载教案和课件,许多老师还能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专题训练和实体讲评。随着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就可以选择《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等几幅图片,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同学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在学《孤独之旅》时,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草房子》中与课文相关的那一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与主人翁杜小康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总之,影音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 的语言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是这样说的:“话说有一个职员在上班的时候出去理发了,这下领导可不高兴了,他可是振振有词的说:‘我的头发可是在上班时长的啊,所以我利用上班时间理啊,没问题啊 ’。这领导说了:那‘你下班后就没长头发吗? ’职员一脸无辜地说:‘是啊,所以我没把头发都理了啊„„’领导这下真是气得没话说了。”引得同学们哈哈火笑,我一本正经地又说 :“这个职员啊,就在我们班上,不过他没出去理发,他在干什么呢?”同学们先是一愣,转而会心一笑,那位同学也很自觉地收起了指甲钳。精巧风趣的幽默艺术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切实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准确的和使人畏惧的幽默,对一切卑鄙可笑的东西来说都是当头一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篇7: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

一、激趣:创设直观情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直作为中国文学描写的一种极致,被众多的创作者所苦心追求,因为只有将读者引入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热切的关注与更强烈的共鸣。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学习与欣赏活动,更应如此。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对象还是尚不成熟的学生,如果紧紧地锁住语文教学的功利目标不放,死拉硬拽,就无法引发学生的有效注意,而“注意是教学艺术的光亮,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夸美纽斯语)。”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予以新鲜的刺激对象,使学生始终保有优势的兴奋中心,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直观的教学情境就成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快捷、最基本的途径。

⒈音乐渲染,挂图提示

音乐与挂图是教学中的常用形式。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缕缕情思,把他们的思绪带入一个优雅、朦胧、幽静、旷远的世界,让他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悠然神会,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此时此地、此情之景会使他们在更加轻松愉悦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诗琴书画和谐统一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知识的启迪。此时,语文学习就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了。

挂图提示则在再现形象、导入情境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轻便快捷、简单明了,让学生在画面的转换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将难以捉摸的问题简单化,在描写与想象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如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对贾府错综复杂的院落结构难以明其就里,进而对黛玉的行踪不甚了了,把贾府的院落结构图一挂,学生就了然于胸了。

⒉网络传输,视屏引导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教学日益重要,也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综合各种信息、声音、图像、图形、文字、表格、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可以说,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扫过去的沉闷单调的教学氛围,大大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教学空间无限地延伸,以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一直处于情绪的高度亢奋之中,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特别是当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理解的时候,媒体大大地拉近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这样,不熟悉就不是一种隔阂,而是连通学生理解各种生活场景的一座金桥了。

当然,多媒体永远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始终无法代替对文本的解读,“夫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把媒体作为“披文入情”的一种必要手段,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将是大有裨益的。

⒊角色扮演,情境再现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才能会”。问题的解决在于“做”,这种“做”是高规则所涉及的概念、法则的综合应用。因为问题解决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绝非简单的解决问题,它涉及各种认识成分与动机成分。角色扮演无疑是“做”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再现情境、加深体验,还可以诱发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仔细地去揣摩人情物态,以形显情。

二、诱思:创设对话情境

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东西是慢慢生成的,必须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解读之中不断地去培养。从本质意义上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语文课就是这场对话的媒介,语文教师永远只是对话的诱导者,而不是代言人,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一致。”(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环境、酿造气氛、搭建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循循善诱,不断地去诱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切实营造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对话情境,真正把对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巧妙地设置各种各样的对话情境,推波助澜,促进学生的心境与文本所展示的情境的紧密接触,为学生对文的认同或批评找到结合点。

⒈亲身体验,促进理解

所谓亲身体验,就是创设一种让学生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情境。“真正的学习行动,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课。”(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从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升华,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例如学习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要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课文“为了如此的美丽动人,它必须失去双臂”的基本观点,可以让学生试着用电脑为维纳斯像完形,并找出一些美术家的构思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感受。然后再畅谈他们对各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奇思妙想的完形方法不满的原因,从而认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生命力。也许学生并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但从中他们一定会理解作者提出这一命题的原因与依据,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铺平了道路。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有时候,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经验、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虽通皮毛,但终难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里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或阅读经验巧作迁移,迂回包抄。有时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例如,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婉约词的代名词了解不透,这里教师如果仅仅围绕概念性的述说作文章,或者按照教参去解说,学生也许会了解,甚至接受,但终究难以圆通,于是我们就可以暂时抛弃它,讲到中国古代的几个文化传统:“折柳送别”“借酒浇愁”“庆团 思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篇8: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一、自读提示, 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抓住文章总纲, 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 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中, 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给予信任, 适当点拨, 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 畅谈心得

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教师要利用语言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 用感情熏陶学生, 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个人展示、师生同读、穿插结合, 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要指导学生通过讲堂交流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 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写事记叙文多采用联系生活实际, 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写人记叙文多采用将心比心, 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通过写阅读心得, 反馈阅读成果, 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 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 崇尚社会真善美, 敢于批判假丑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 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 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 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创设展示平台, 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增加练笔机会, 鼓励他们练笔尝试, 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 运用是语言的创造, 阅读促进积累, 积累推动运用。

篇9: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带动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情感。那么,如何创设好新课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读提示,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抓住文章总纲,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给予信任,适当点拨,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导演,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品读课文。教师要利用语言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用感情熏陶学生,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个人展示,师生同读,穿插结合,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要指导学生通过讲堂交流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景色描写文多采用欣赏优美的语句,說明理由。写事记叙文多采用联系生活实际,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写人记叙文多采用将心比心,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古诗词多采用与诗人对话、感悟诗词的意境。通过写阅读心得,反馈阅读成果,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崇尚社会真善美,敢于批判假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创设展示平台,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增加练笔机会,鼓励他们练笔尝试,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运用是语言的创造,阅读促进积累,积累推动运用。

四、把握好“三个环节”,处理好“三种关系”

1. 把握好“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即读悟、质疑、评析,但凡我们读文章一般要经过这三个步骤:一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二是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和作者有异议之处;三是评析文章写作的特点。我们引导学生按读书的基本方法去学课文,目的不只限于让学生学懂多少篇课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例文的学习理解,逐渐从教师的设问引导中受到启发,学会自己去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套自读文章的方法,养成一种边读边思的习惯,形成语文学习能力。①读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读书的第一步,课堂上,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呢?还是离不开问题这根指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边读边想,但问题不能太多太碎,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五类: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和课普文章。写景状物类主要让学生思考写了哪些物,各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人类,想一想文章主人公是谁?文章表现了他的哪些特点,其中流露出作者对他的什么感情?记事类,想想文中讲了哪些什么事?谈谈你的感受;科普类,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知识?②质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不懂之处,虚心向他人请教,敢于发表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③评析。在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之后,引导他们评析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有什么好处,学生可以谈文章遣词造句之妙,也可以谈布局谋篇之巧。学生自己品悟出的写法,要比老师总结出来硬塞给他,印象要深刻得多。有时,也可以顺势让学生临摹这些方法去写去练。学生写作水平不知不觉中也会有了提高。

2. 处理好“三种关系”。“三种关系”即读者与作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读悟、评析、质疑一篇文章时,就是在同作者对话,在探索作者的内心、作者的用意,甚至对作者提出异议。学生在完成了与作者的对话之后,走出来与同学讨论、与教师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听取不同的看法认识,并随时作好笔记。当持有不同意见时,要敢于争论辩驳。在争论辩驳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的同学在读书中常常能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是认真思考的结果,要及时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研究。在课堂上,教师始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注意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疑点,以求在全班交流时有的放矢。

篇10: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彝良县海子中学:童顺元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教学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教学,并通过恰当的策略来帮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效率

提高

策略 提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整体阅读,把握结构

三、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四、拓展阅读,培养技能

阅读理解在初中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极大,因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应把阅读教学放在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借助语文阅读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知识得到增长,那里得到提高。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哪些策略来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这样才能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在初中语文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出发点。

如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在教《散步》一文时,一开课我就用与书本融于一体的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和学生家庭照片、教师家庭照片做背景,营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进入尾声时,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责任,不仅仅是课堂上片刻的时间领会,它需要你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短短的40分钟结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却很漫长„„”同时播放歌曲《我爱我家》结束这堂课,歌曲激荡着学生的心灵,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整个课堂教学也得到了升华。

二、整体阅读,把握结构

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时对课文 的把握仅处在初级阶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章的外部结构为切入点,在浏览课文时,先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理清文章的思路,鸟瞰式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再指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结构呢?课的开头是“龙斗”,起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好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不要一开始就从课文第一段入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开篇讨论题是:“你喜欢不喜欢这篇文章?并讲出道理。”接着达成共识:这篇文章很精彩,精彩之处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出人

意料。再由此入手,逐步讨论本文情节构思上的主要特色,这样的导语,就是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感受,再从整体出发分析篇章。

三、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首席伙伴”,课堂应“以学生为本”,应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堂的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因为:有效课堂提问是老师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意识,如果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勇于探索,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如《白杨礼赞》一文,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课文为什么要先写黄土高原?2.排比反问句换成陈述句好不好?3.文中“普通”与“不平凡”如何统一?4.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品味鉴赏文章写作技巧、句式选择、标题含义、问题特点、写作背景等。又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后,可让学生对胡适母亲的为人及教子方式作一些评价。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不仅能从问题中去探究文本的内涵,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

四、拓展阅读,培养技能

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能使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变“学教材”为“用教材”。

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布置了探究性作业:如果

你是家长,你会不会喜欢那个博学、方正、质朴的先生?你将如何看到先生不理“孩子”问“怪哉”一事呢?戒尺他也不用,你怎么看待?请结合课文或其它资料的具体的事件讲明理由,给老师一封信。当然,这“家长”是虚拟的,条件是放宽的,也可以是古代的家长,也可以是当代的家长,这就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书信的写作。这样小题要求综合运用学到的各种知识,实现了各学科的融合,很有综合性学习的意味,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斗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因而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务必立足于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海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刘

篇11: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摘要】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最基本的一项能力,也是语文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内容。随着语文教学新理念的提出和阅读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教师阅读教学各项基本技能的特点与要求也相应作出改动,语文的阅读教学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能

一、阅读能力的构成

在20世纪初,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测试由权衡句中各字、组织各字关系、选择各字含义和决定最后反应者四因素构成。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当今社会认为阅读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赏评能力。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字生词的辨析和识别能力,在“量”“质”“速”“美”上提出的新要求,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累计认识汉字需达到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课堂中能用普通话正确且流利的朗诵课文”“在学习中养成默读习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学生能够领悟文章美感,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读出美感。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如果只能认读,而不能理解,岂不等于白读?理解能力包括学生能准确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的结构及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及作者创造意图和理解增强表达效果的.各种艺术手段。分析能力是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概述和归纳能力,从某种程度而言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赏评能力即“赏”和“评”,是指欣赏能力和评判是非优劣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模式

教学程序,别名教学流程。语文阅读教学程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而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环节和活动程序被称为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即“红领巾教学法”已经被社会慢慢淘汰,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分析到综合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但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使阅读教学走上模式化、程序化的道路。

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学家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研究,阅读教学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问题解决式、主题对话式、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等,这些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遵循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原则,要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其一讲授法,即通过讲述讲解的方式增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法短时高效,但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二朗读法,用泛读、领读、齐读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其三默读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直映能力和速记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思考,提高做题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是實践法,实践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合适的情境,通过观察、调查、课堂游戏等方式对学生加强学习指导,及时总结课堂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提高其综合能力。

四、阅读教学基本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具有多方面的施教基本技能,包括导入新课、讲解分析、课堂提问和课尾收束等技能。教师能在课堂中熟练的操作这些技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提高教师施教能力。

新课的导入需具有针对性、简洁性和新颖性。导语是导入新课的“开讲语”,它是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伊始有目的且有计划设计的“课引子”。教师可以以讲、读、议、练或看导入向学生导之以情、趣、知、智和能。在对文章进行讲解分析时,教师可通过巧设悬念法、故事引趣法、温故知新法、情景渲染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抓住问题的关键,透彻而深刻地剖析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若能灵活的运用课堂提问技能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所以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思考性、连贯性和灵变性。在正式提问前,教师应吸引学生注意,暗示学生,并用清晰准确的言语提出问题,当学生不主动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用重问、变问或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需重复学生答案,师生共评,对其表扬优点,完善不足。俗语便言“凤头豹尾”,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导入要做“凤头”,收束自然要“豹尾”。在做课尾收束时,教师应做到“五及时”,即及时整理,系统归纳;及时提示、把握重点;及时回顾,强化记忆;及时训练,促进迁移;及时检查,加强反馈。使课文收束水到渠成且自然妥帖,结构完整且首尾照应。

上一篇:裱花主管岗位职责下一篇:朱则平竖笛音乐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