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育之我见

2022-09-11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由此可见, 美育的意义十分重大。

如何进行美术新理念教学,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真正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在刚上初一的学生中,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握笔, 握着笔手就发抖, 甚至不敢动笔。于是, 我鼓励他大胆运笔, 从最简单的开始, 重在体验画画时的情趣, 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 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 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 但我很高兴, 因为我看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 乐于学习美术知识, 接受美的熏陶。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结合当地资源, 可以通过剪、贴等手段进行工艺创作达到艺术设计效果, 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中, 如果仅凭教师说教, 该怎么选景, 该怎么构图, 哪些画面需要, 哪些画面不需要, 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 这样闭门造车, 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我根据课程需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 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 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 去抒发。当我把学生带到校外, 他们欢呼雀跃, 高兴的选择一处风景开始创作, 那专注的神情, 认真的态度, 让我惊讶, 再观察他们的作品, 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要仔细得多, 形象得多。这样一来, 学生的感悟能力增强了, 绘画能力就提高了, 自然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注重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就更加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应积极创造条件, 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比较。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让其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是紧密联系的。首先, 要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激发创新的欲望。其次, 要让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尝试。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思路, 以便相互启发, 激活创造性思维。最后, 让学生互相比较。采用类比、求异、想象等方法, 引导学生创造、创新!例如, 我在上手工制作课时, 提前布置学生回家收集旧挂历, 易拉罐, 小石头, 鸡蛋壳等生活废弃物, 通过学生的动手, 使之在我的美术课堂上变废为宝, 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新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过程。由于农村学生美术工具有限, 我便采用胶水和剪刀等简单的工具, 利用旧挂历纸制作纸老鼠、纸狗、纸马等动物。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开动思维, 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 由学生介绍此动物的主要特点。然后, 我指导学生进行分类, 并动手做了动物的头、脖、身子、脚等主要部分, 利用胶水拼装后, 学生便学会了动物的基础作法。接下来, 我便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尝试和创新, 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交流、启发。很快, 在第二节课上, 学生便拿出了许多新的作品, 如纸老鼠、母子鼠、一家鼠、情侣鼠、灰太狼造型的灰太鼠等, 不仅造型上多样性, 在纸的颜色选择上也非常丰富!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改的重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即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这些学习方式中, 让学生在与他人互动, 与环境互动, 与人类文化互动中, 获得进步的目的。农村学生大部分因见识少, 较为内向, 胆小, 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因此, 在美术课的教学中,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时候, 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赏作品几分钟, 然后提出问题:画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地方?此画的朝代和作者是什么?看完作品后有什么心理感受?学生都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课堂上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如在上《图表设计》时, 我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努力发掘农村常见环境来让学生学习, 如班级学生爱好图表、个人一周食物图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图表等。在上手工制作动物造型时, 我就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 解决头部与身子的联接问题, 学生通过实践研究后, 做出了三角体、圆柱体等脖子造型, 有效地解决了脖子承重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 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达到了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 现代课程评价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过程和个性的差异等, 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改变“像不像”等技能性的单一化评价标准, 体现美术界的多样性, 个性化, 创造性等基本特征。在评价中除了要完善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与方法, 也要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 这实质上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 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农村教师应更多鼓励和表扬学生,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农村中学的教学手段显然地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就学校而言, 象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 也是先保证语、数、英等主要学科优先使用权, 课程的冲突使美术科很难利用得上, 这就要求农村美术老师能够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拓展教学手段, 利用好农村这个特有的环境资源, 进行美术教学。

上一篇:新时期机关事务管理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势及特征下一篇:舒城县板栗栽培技术简介